東方海外第四艘24,188 TEU巨型貨輪東方費利克斯托號投入運營

(東方海外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東方海外貨櫃航運有限公司宣布,再添一艘24,188 TEU巨型貨輪,船隊結構獲得進一步優化。新船於大連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船廠被命名為“東方費利克斯托(OOCL Felixstowe)”號。東方海外邀請了眾多嘉賓、合作夥伴和客戶一起到場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並由何麗君女士為新船命名。 東方海外行政總裁楊志堅在儀式上表示:“訂造這一批超大型貨輪,將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海運服務,同時,也將有利於公司提升成本競爭優勢、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堅信在中遠海運集團的正確領導下,在各方朋友的支持下,借雙品牌深化協同的東風,東方海外一定能為客戶、為合作夥伴、為股東、為社會各方創造更大的價值。 (東方海外提供) 東方費利克斯托號是東方海外同系列十二艘24,188 TEU 環保船舶中交付的第四艘,她將和前三艘姊妹船一起服務於亞歐LL3環回線,並依次掛靠:上海 / 廈門 / 南沙 / 香港 / 鹽田 / 蓋梅 / 新加坡 / 比雷埃夫斯 / 漢堡 / 鹿特丹 / 澤布呂赫 / 瓦倫西亞 / 比雷埃夫斯 / 阿布紮比/ 新加坡 / 上海。

Read More

長榮海運七月營收較上月增5.84%

(長榮海運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長榮海運公告七月份合併營收,單月營收234.24億元,較上月營收增加12.93億元(增幅5.84%),與去年同期比較減少393.75億元 (減幅62.70%),累計今年度前7月合併營收為1,576.35億元(減幅61.42%)。

Read More

航港局十月中辦理動力小船執照測驗受理報名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交通部航港局公告訂於今(112)年十月19及20日辦理台灣遊艇帆船協會附設遊艇與動力小船駕駛訓練班﹁遊艇與動力小船駕駛執照測驗﹂,其中學科測驗部分將採電腦填答方式辦理。 航港局所將辦理112年十月遊艇與動力小船駕駛執照測驗,受理報名時間自即日起至今年九月八日止,有報考意願之民眾請洽協辦單位台灣遊艇帆船協會附設遊艇與動力小船駕駛訓練班統一報名(電話:02-28050123,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二段18號5樓之6,承辦人:張小姐)。

Read More

陽明海運:需求疲軟主要經濟體前景充滿挑戰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陽明海運公告截至今年七月份營收及提出市場觀點稱,核心通膨仍居高不下,加上七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除東協國家外皆處於緊縮區間,顯示主要經濟體經濟前景仍充滿挑戰。 根據近期IMF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小幅上調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至3%;同時歐、美GDP成長優於第一季。SCFI截至本(八)月四日之當週指數數據為1,039,較上月上漲12%,市場運價跌深反彈。西北歐線運價為每TEU 947美元,較上個月上漲28%;地中海線運價為每TEU 1,529美元,較上個月上漲8%;美西線運價為每FEU 2,002美元,較上月上漲43%;美東線為每FEU 3,013美元,較上月上漲27%。 在此期間因市場需求疲軟使運價下跌,該公司七月單月營收為新台幣114.56億元,較六月營收減少9.69億元,減幅為7.8%,較去年同期營收減少新台幣252.93億元,減幅為68.83%。2023年全年累計至今營收為台幣834.56億元,較去年同期營收新台幣2,529.01億元,減少新台幣1,694.45億元,減幅為67%。

Read More

三峽船閘通過船舶突破百萬艘次貨量近廿億噸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三峽船閘累計通過船舶突破100萬艘次。 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三峽局)統計數據顯示,隨著“巨豐3”輪上週駛入三峽北線船閘五閘室,三峽船閘自2003年六月中開放通航以來,累計通過船舶達到100萬艘次,累計貨運量達19.36億噸。 三峽局指出,三峽大壩成庫後,“川江不夜航”成為歷史。三峽船閘成為船舶翻越113米水位差的過壩主通道,為服務沿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通航更順暢、更有序,三峽局按照“源頭管理、總量控制、遠端調度、有序放行、資訊公開、依法監督”的原則,創新實施長江幹線過壩船舶聯動控制,三峽船閘日均運行閘次數由初期的23.13提升至目前的31,年均通航率達93.95%,遠高於84.13%的設計指標,相當於每年多運行近900小時。

Read More

過度使用 手腕背側腱鞘囊腫

醫師賴啟仁提醒,腱鞘囊腫最常見位置是手腕背側,一般認為是手腕過度使用或受傷所致。(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60多歲劉姓企業老闆常打高爾夫球,手腕背側出一顆2公分大的肉瘤,診斷為腱鞘囊腫;其妻手腕幾年前也曾長腱鞘囊腫,研判是長年做家事引起。醫師提醒,腱鞘囊腫好發於年輕女性,不少媽媽做家事或上班族打電腦、低頭族滑手機,以及常打高爾夫球、保齡球、桌球、羽球常動用到手腕、手肘關節都可能導致。 高雄中正脊椎骨科醫院副院長賴啟仁表示,腱鞘囊腫俗稱水瘤,最常見位置是手腕背側;另外,手腕腹側、腳踝、腳背也會出現。腱鞘是肌腱周圍雙層滑膜構成的組織,腱鞘囊腫的確切原因不明,一般認為是手腕、手指過度使用或受傷,造成腱鞘或滑膜弱化、變薄,像吹氣球般鼓起,導致膠狀關節液或滑膜液堆積形成。 賴啟仁說,腱鞘囊腫大多採保守療法,如果沒有症狀只須持續觀察囊腫有無變化,若腱鞘囊腫變大但不想開刀,可先以針管抽吸讓囊腫變小;手術則採縱切傷口、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約10~15分鐘,術後患部仍須固定1~2週時間。 賴啟仁強調,約10~20%病患,有症狀且已造成心理障礙,甚至壓迫到神經、血管並影響日常動作,就得考慮接受手術切除,術後仍建議患肢短期內(2~4週)不要做激烈運動,避免再發。

Read More

高溫+高濕 撐不過6小時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科學家已經確認人類能夠生存的溫度和濕度組合的最大極限。不過一項新研究結果顯示,高溫加高濕致死的門檻比過去的認知明顯低上許多,即使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如果身處攝氏35度高溫、濕度100%的情況下,也只能忍受6個小時就會喪命。 汗水是身體降溫的主要工具,但是在濕度過高的情況下,汗水將無法從皮膚上蒸發,最終會導致中暑和器官衰竭而死亡。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芮孟表示,超過所謂「濕球溫度」35度臨界極限的情況曾經發生過約十幾次,主要是在南亞和波斯灣地區。 芮孟領導關於這個主題的一項重要研究。他表示,那些情況沒有任何一次持續超過2小時,這意味從未發生過任何與人類生存極限有關的「大規模死亡事件」。 專家表示,並不是極端高溫接近這個程度才會致命,而且每個人的耐熱臨界點都不同,取決於他們的年齡、健康狀況及其他社會經濟因素。理論上,濕球溫度35度便是人體生存的臨界值,意味35度乾空氣與濕度100%,或46度乾空氣與濕度50%的組合。 為了針對這項極限進行測試,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對高溫艙內健康年輕人的核心溫度進行量測。發現受測者在濕球溫度30.6度時達到「臨界環境極限」,這遠低於之前認為的35度。 人的核心溫度開始升高時的溫度和濕度組合稱為「臨界環境極限」。 研究團隊估計,如果受測者身處「臨界環境極限」情況下5~7個小時,將會達到「真正危險核心溫度」。

Read More

男性夜尿症睡不好 恐減壽5年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左起)、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及秘書長許毓昭共同呼籲民眾正視夜尿症問題,應盡速就醫尋求協助。(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夜間排尿造成的睡眠中斷,除了衝擊白天精神與工作績效,並增加憂鬱症、糖尿病等疾病風險;夜尿的嚴重程度更與死亡有高度正相關。研究顯示,男性夜尿症患者因睡眠障礙恐減損近5年的壽命。 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表示,最新網路調查發現,近6成民眾認為入睡後起床排尿3次以上才算夜尿症;但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一晚出現至少2次以上的強烈尿意而中斷睡眠,即是「夜尿症」。 臨床觀察,夜間多尿最大宗的原因來自老化後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抗利尿激素荷爾蒙(ADH)分泌不足,在睡覺時引發夜間尿量太多的問題。但調查顯示,有3成認為是攝護腺肥大導致,正確選填「荷爾蒙分泌不足」者僅3.1%。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表示,夜尿症盛行率隨年齡上升,40歲以上盛行率近40%,每增長10歲的盛行率約增加10%,粗估台灣約250多萬名40歲以上男性有夜尿症問題,夜尿症盛行率與代謝症候群相當。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許毓昭表示,許多國際文獻證實夜尿與數種健康風險相關。研究顯示,有夜尿症的男性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是無夜尿症者的3倍;且每晚起床如廁5次以上的夜尿症患者,患憂鬱症的風險更暴增至6.5倍。 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記者陳柏翰攝) 另外,國外研究統計,夜尿症會增加近6成的住院風險;另一份研究更指出夜尿的嚴重程度與死亡風險有高度正相關,且男性夜尿症患者因睡眠障礙導致的壽命減損,可能高達近5年之多。

Read More

整合5大醫院數據 東海大學打造AI智慧重症照護系統

東海AI中心攜手中榮醫療顧問團隊,整合5大醫院數據,打造「智慧重症照護系統」。(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東海大學攜手台中榮總及另4家醫學中心,整合5大醫院數據,打造AI智慧重症照護系統,落實台灣AI醫療科技藍圖。 東海大學指出,該校人工智慧中心攜手中榮醫療顧問團隊,以「你有醫院,我有AI」為主軸,整合5大醫院數據,打造AI醫療「智慧重症照護系統」。工學院副教授白鎧誌表示,東海設計出的AI模型不只用於單一醫院,還跨院進行外部合作,目前已與台北榮總、馬偕醫院、成大醫院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等4家醫學中心合作,實際應用於5家醫院。 東海AI中心主任羅文聰表示,東海AI中心幕後最大推手,是化工系校友鄭清和,過去3年,鄭清和以大渡山學會理事長身分,在東海實施「AI計畫」,每年投入超過6000萬元發展經費,致力發展AI課程。 鄭清和表示,學習AI並非每個人都要成為資工專家,而是要能以AI貫穿專業,甚至跨域學習、合作。過去文科學生的專業領域較難切入AI。但當AI ChatGPT可以寫詩、散文、劇本,甚至分析,人文與科技已不是兩道壁壘,而能夠相互理解、運用。 東海AI中心幕後最大推手,是化工系校友鄭清和,為英業達創辦人之一。(記者徐義雄攝) 羅文聰表示,發展AI技術過程中,AI人才培育是最為重要,東海沒有醫學院,卻能與醫院合作,目前與醫院體系密切合作,共同培育AI人才,相信未來將能讓智慧醫療跨域發展不侷限,提升台灣醫療的品質與照護。

Read More

玩水染食腦變形蟲 發病7天亡

本報綜合報導 國內相隔12年再度發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北部1名30餘歲女性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等症狀就醫,病程進展快速,8月1日死亡。個案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至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已採檢並請業者預防性停業清消。 疾管署表示,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這起病例為國內第2起確診病例;上起確診病例為2011年,個案因接觸溫泉水感染死亡。 疾管署說明,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攝氏46度溫熱環境中,在更高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 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汙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該疾病潛伏期約1~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惡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 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將頭部浸泡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惡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接觸史。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食腦變形蟲於1965年在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人類病例罕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美國每年約5例,以7~8月為多,美國累計至2022年共157例;去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亦有零星感染案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