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怕麻醉 近4成拒手術

麻醉醫學會提醒民眾,進行全身麻醉前一定要與麻醉專科醫師詳談,選擇最適宜的麻醉藥,以維安全。(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麻醉醫學會21日指出,病人最怕的就是「手術中醒來」或「手術後醒不來」,建議民眾在全身麻醉前一定要要求與麻醉專科醫師詳談,並了解使用之麻醉藥品功效,手術中要全程使用監測儀器,只要掌握這3項關鍵,就可安心開刀。 麻醉醫學會監事醫師廖文進指出,如果是年齡大於65歲,BMI值大於30的肥胖者,有多重慢性病,有心血管病史及糖尿病、高血壓等,睡覺常打呼或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肝腎功能不佳者,以及過去手術曾發生困難氣道插管或術後呼吸困難情況者,符合2項條件便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選擇低風險麻醉藥物,以確保安全。 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醫師余黃平表示,麻醉醫學會在10月份針對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共回收500份有效問卷,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4.38%內,發現6成7民眾從未注意過麻醉醫師姓名,甚至7成民眾不記得為自己執行麻醉的醫師科別。 但有近7成民眾會因門診或健檢須要麻醉而感到擔憂,最擔心的是「怕麻醉後會醒不過來(37.2%)」、「麻醉後不適症狀強烈(36.8%)」、「害怕手術中意外醒來(33.0%)」是民眾對麻醉的3大擔憂,有高達近54.8%的民眾因擔心麻醉藥物有傷害器官的疑慮,54.4%認為麻醉容易導致死亡;甚至有39.8%的民眾可能因為擔心麻醉副作用而拒絕醫師提出的手術或檢查。 余黃平指出,民眾全身麻醉前一定要找專科麻醉醫師進行術前專業評估並擬定給藥計畫,術中監測生理數據,根據情況隨時調控藥物,術後關注舒適度,提升恢復品質,術後也要適時反應身體狀態,就能避免或減輕麻醉副作用。

Read More

乳癌家族史婦女 善用免費檢查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1歲「小茹」不久前發現有乳房硬塊,當時不痛也沒紅腫症狀,不以為意而未加理會,直到最近發現乳房硬塊變大且會痛,就醫檢查發現是乳癌第3期。 衛生局國民健康科指出,國家有提供免費乳癌篩檢,提醒和小茹年紀一樣的婦女們每2年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早期發現乳癌的最好辦法。乳房X光攝影能偵測到細微的病灶,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威脅,並確保自身健康。 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國健署運用菸捐支應的免費健康檢查,台南市大醫院皆有提供,凡45至69歲,及40至44歲有乳癌家族史婦女,可每2年免費檢查1次。檢查若有異狀,只要立即至大醫院乳房外科進一步檢查,並配合醫師做治療就能平安健康。免費癌症篩可洽0800-222543諮詢專線,上班時間會有專人解說。

Read More

牙口不好 7成長者每日蔬果不足3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對牙口不好的銀髮族來說,外出用餐總無法大快朵頤,為照顧高齡者營養,國健署近年來從衛生安全、用餐環境、服務流程、餐食質地、用餐器具及外帶包裝等6大面向,積極輔導飯店、餐飲業者及社區據點,營造高齡友善飲食,共創樂齡好食光。 國健署21日邀請桃園和逸飯店一同示範高齡友善飲食環境,並展現各家主廚精心研發的美味餐點,帶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重饗宴。 國健署調查,有高達7成的長者每日攝取蔬果不足3份,其中原因恐跟「牙口不好」有關。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有63.2%的長者因為咀嚼、吞嚥問題而「挑食」,導致營養不均衡。目前全台邀集40多家社區關懷據點、20多家飯店業者,推動「質地飲食」,希望有適合長者的「快樂銀髮餐」,兼顧健康也兼顧多樣性。 除積極推動質地調整飲食,透過食材挑選、烹調技巧及簡易檢測等方式,做出適合長輩軟硬度的餐點,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高齡友善飲食環境六大面向是參考國際作法及國人飲食習慣,經多次討論後訂定的,除遵守現有國內食品安全衛生法等相關法規規定外,更著重於照顧長輩的需求。 在用餐環境中,一般人可能會忽視餐椅和餐桌高度,長輩坐起來是否安全舒服,或是透過暖色系布置,可增加食慾;服務流程提供大字體菜單或輔以老花眼鏡或放大鏡,以協助長者視覺機能,適時提供溫開水以協助長者進食,再透過桌邊服務,協助將餐點切成適口大小等,都能幫助長輩進食。

Read More

台康乳腺癌藥品獲國家金質獎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與經濟部共同舉辦的「國家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21日舉行頒獎典禮,共頒發金質、銀質及銅質獎共12件,包括「藥品類」金質獎1件、銀質獎2件;「醫療器材類」金質獎1件、銀質獎3件及銅質獎3件;「製造技術類」銀質獎1件、銅質獎1件,展現台灣醫藥生技產業的創新能力以及研發成果。 衛福部指出,榮獲「藥品類」金質獎為台康生技公司研發的「益康平R凍晶注射劑150毫克」,其為由台灣自主開發生產製造並成功上市之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生物相似性藥品,以基因重組之單株抗體對抗具有高表現致癌基因(HER2/neu)的乳癌,已於今年5月取得衛福部核准之藥品許可證,並在10月份納入健保給付,可用來治療早期HER2陽性乳腺癌、轉移性乳癌以及胃癌等,為廣大癌症患者帶來福音。 「醫療器材類」金質獎則是由嘉碩生醫電子公司所研發之「艾普定免疫定量分析儀」與「艾普定C反應蛋白分析卡匣組」獲得,其為可攜式小型量測儀器,適合快速進行感染和發炎檢測,以診所等基層醫療院所、長照中心、醫師居家訪診為主要應用市場,醫師可用以檢測病患是否為細菌感染,並迅速做出是否應該使用抗生素等醫療處置的判斷,避免等待血液檢驗結果而引起的其他風險,對未來的居家醫療提供重要支持。 衛福部與經濟部指出,未來衛福部食藥署與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仍將持續致力推動和支持醫藥生技產業的蓬勃發展,鼓勵更多卓越的團隊投入藥品、醫療器材及製造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以增進民眾的健康福祉。

Read More

重症+23、死亡+5 13歲童染流感併急性腦病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1日公布,新增5例流感死亡、23例重症,重症個案中有2名男童,其中1名13歲北部男童月初發燒頭暈,後來出現呼吸道症狀確診流感,但又現嗜睡、下肢抽動且性格改變,研判是流感造成急性腦病變。 疾管署表示,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5萬6049人次,近期呈下降趨勢;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出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多,目前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於社區活動度持續,且近期氣溫變化大,須持續觀察疫情變化。 同時,14日至20日新增23例流感併發重症,其中21例未接種流感疫苗,19例具慢性病史;另新增5例死亡,皆未接種流感疫苗,均具慢性病史。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重症年紀較小的2名個案都沒有先天潛在疾病,也沒有接種流感疫苗。其中,住在北部的一名13歲男童,11月上旬因發燒、頭暈、嘔吐就醫,服藥後改善,後來陸續又出現呼吸道症狀,再次就醫快篩確認感染A型流感,開立抗病毒藥物治療。 不料,再1週後,家人發現男童有嗜睡、下肢抽動症狀,且出現異常行為、性格改變,如變得焦慮及依賴等;就醫後診斷是流感造成的急性腦病變,目前仍持續住院觀察中。 另1名重症的中部7歲男童,11月中旬出現發燒、咳嗽有痰、流鼻涕情形,隔天家人發現男童的意識狀況改變,前往就醫快篩確診A流,研判流感併發腦炎,且X光發現也有肺炎表現。經給予抗病毒藥物,並收治加護病房,7歲男童在住院6天後順利出院,因同住家人也有流感症狀,研判可能是家戶內感染。

Read More

印尼首例小兒骨髓移植 花慈相助

花蓮慈院與印尼慈院骨髓移植團隊,歡樂祝福Assyifa重生。(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骨髓移植團隊20日在印尼慈濟醫院,協助完成印尼首例小兒骨髓移植治療,11歲的Assyifa罹患重度地中海型貧血,經過親屬間的配對,幸運的與弟弟全相合,進行為期5天的骨髓移植與照護交流。 花蓮慈院團隊抵達印尼慈院第1天,隨即協助團隊進行首例骨隨移植,國際醫學中心暨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11歲的Assyifa在確診罹患重度地中海型貧血,近1年半以來,須每2週進出醫院接受輸血以及使用排鐵劑治療,飽受疾病折磨的她,體重僅有25公斤,而重度地中海型病人唯一根治方式就是骨髓移植。 在印尼慈院正式啟業之前,當地沒有骨髓移植醫院,不少病人只能選擇到國外就醫,費用昂貴非一般人負擔得起,直到2021年防疫中心先行啟用運作,接著在10月開始進行門診及住院服務,骨髓移植醫療照護團隊在經過視訊研習課程之後,也在今年初到花蓮慈院學習。今年6月,印尼慈院正式啟業,骨髓移植病房也籌備完成,讓正受血液疾病所苦的病人能就近治療。 印尼慈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Dr. Edi(左)感恩花蓮慈院李啟誠主任(右)帶領團隊前來協助。(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經過親屬間的配對,Assyifa幸運的與弟弟Alfatih為白血球抗原(HLA)全相合,弟弟也願意捐出造血幹細胞來救姊姊;對於印尼首例小兒骨髓移植,印尼慈院團隊與花蓮慈院團隊進行密集交流與討論,終於在20日進行骨髓移植。 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Dr. Edi說,他在花蓮慈院學習很多骨髓移植專業醫療知識與照護技巧,這次對於團隊來說,也是展現這段期間所學的成果,很感恩與花蓮慈院的這段緣分,能一起幫助更多印尼的孩子。 「Happy Birthday!」印尼慈院團隊送上他們親手做的蛋糕與小餅乾,祝福Assyifa重生,花蓮慈院的護理長李依蓉與副護理長李珍妮也送上可愛玩具;充滿歡笑的重生祝福會,讓Assyifa臉上也洋溢著笑容。 花蓮慈院擁有成熟的骨髓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經驗,成立30年的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資料庫,至今已跨國提供31個國家地區的病人造血幹細胞,累計超過6500例。

Read More

刷毛硬刷牙太用力 她牙齦退縮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26歲朱小姐刷牙時經常牙齦流血、疼痛,到台北慈濟醫院牙科就醫,蘇穎珊醫師發現她的牙齦不但發炎,還有退縮、牙根外露、牙齒變長,於是詢問她的牙科病史、口腔清潔情形,並安排放射影像檢查,發現她使用刷毛過硬的牙刷,且刷牙力道過大造成牙齦退縮。 蘇穎珊指出,正常牙齦的高度應位於牙釉質、牙骨質的交界處,可是隨著年齡增加,牙齦退縮的比例也會增加。此外,不當的牙刷與刷牙方式、刷牙用力過度、天生牙齒結構問題如邊緣軟組織較薄、高位繫帶、牙齒錯位、牙根外突或牙周炎、矯正治療及牙周治療後的副作用也都有可能出現牙齦退縮情況。台灣研究指出,30 歲以下的人,有31%的人可以觀察到牙齦退縮的現象,然而年齡大於30歲以上的人,則有大於80%的人有牙齦退縮。 蘇穎珊說,牙齦退縮會造成牙根裸露,進而影響美觀,造成齒質敏感、齒頸部磨耗或牙根齲齒等的問題,因此牙周病科的醫師若從患者的牙齒外觀發現牙根裸露、牙齒變長,便會先詢問病人牙科病史、刷牙習慣,之後再輔以影像檢查確認牙齦退縮的嚴重程度,決定治療方式。 蘇穎珊表示,治療牙齦退縮手術方法眾多,包括蒂狀瓣移植、皮下結締組織移植、游離牙齦移植、引導組織再生手術、牙釉基質衍生物治療等,而朱小姐執行的皮下結締組織移植術是取上顎皮下結締組織,移植至牙齒外牙齦不足處,上顎供應結締組織部位會自行長回,藉此重建牙齦範圍與厚度。 皮下結締組織移植術式因為是自體移植手術,所以移植後的追蹤牙齦,除了術後初期增加的覆蓋範圍,會再自行增長至正常位置的預測性高,牙根覆蓋效果較佳。但不管是哪一種手術,都會因為患者本身口腔衛生習慣及牙齒本身結構等而有約10%至40%的復發率。

Read More

本土登革熱 南市降高市略升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明台南本土登革熱疫情下降趨勢。(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登革熱病例數下降,但高雄的病例數卻上升,疾管署21日請民眾持續落實防蚊措施及孳清工作,並留意登革熱疑似症狀,慎防疫情反撲。 疾管署表示,依據統計,上週新增1032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個案居住地仍以台南市603例居多,但高雄市的348例卻大幅增加,疫情上升並呈多點分布,且新增群聚區。 疾管署表示,新增病例個案的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歲以上,其中555例男性、477例女性,發病日介於11月1日至11月20日,另新增本土重症病例4例及死亡病例2例。死亡病例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均為男性並有潛在病史,於發病後2至14天內因病情惡化不幸過世。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國內整體登革熱疫情呈下降趨勢,惟部分縣市疫情上升,由於目前病例數仍高,且氣溫適合病媒蚊生長,評估疫情傳播風險持續,須密切觀察後續疫情發展。 據統計,今年累計本土重症病例124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歲以上,分別為台南市99例、雲林縣15例、高雄市8例及屏東縣2例,另累計死亡病例52例;曾感染登革熱、年長及高風險族群須持續注意重症警示徵象及出血徵兆。 曾淑慧提醒,近日受東北季風影響,各地日夜溫差大且有短暫下雨可能,白天溫度仍適合斑蚊生長及活動,請民眾注意保暖和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並持續配合政府執行防治工作。

Read More

〈中華副刊〉立秋之美

■王丹丹 歲月的時鐘像是上足了發條,滴答滴答的在手指縫間,就把長長的夏天給甩在了身後。蟬鳴漸止,汗跡漸幹,落葉漸漸的牟足了勁,指引著立秋,就這樣帶著自己的秉性來了。一個轉身,夏天便成了故事,往日既已不再,不如向前看看立秋的美好。 立秋之美,美在清爽。「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跟隨著宋代詩人劉瀚的《立秋》一詩,我們就能感受到,仿佛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換下了一副容顏。 小烏鴉的鳴叫鴰耳,待乳鴉聲散去時,只有玉色屏風空虛寂寞地立著。秋風吹來,頓覺枕邊清新涼爽,就像有人在床邊用絹扇在扇一樣。睡夢中朦朦朧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可是醒來去找,卻什麼也找不到,只見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滿目秋色裡,這「一枕新涼一扇風」,足以扇的人們,陶醉在秋天的清爽裡。 立秋之美,美在明澈。「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唐代詩人劉言史的《立秋》,確是把明澈二字貫穿其中。 立秋的早晨,已經沒有那麼炎熱了,能感受到氣溫在逐漸降低。天空澄澈,漸漸收斂了夏天的顏色,路邊梧桐葉子飄落,發出了第一聲宣告:秋天,已經來了。如果一葉飄落可以知秋,那麼一份明澈,自然也是秋天的最佳代言。 立秋之美,美在秋雨。「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複下。」大詩人王維在《欒家瀨》中,以一個「颯」字定位秋雨,可謂傳神。 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淺變化莫測。有時出現深潭,有時出現湍急流水。流水雖然湍急,但遊魚歷歷可數,鷺鷥常在這裡覓食。正當鷺鷥全神貫注地等候食物的時候,急流與堅石相擊,濺起的水珠像小石子似的,擊在鷺鷥身上,嚇得它展翅驚飛。當它明白過來這是一場虛驚之後,便又安詳地飛了下來,落在原處。這一幅有趣的場景,氤氳著恬靜淡雅的畫面美、流淌著空靈清幽的旋律美,更點睛的便是那場秋雨之美。 立秋之美,美在收穫。「雞唱三聲天欲明,安排飯碗與茶瓶。良人猶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曉星。」南宋詩人華嶽在《田家》一詩中,描繪了農忙的辛苦。但在這份辛苦中,有著秋天收穫的喜悅。 等到莊稼成熟那天,雞鳴不過三聲,農家主人便早早安排好了飯碗、茶瓶,帶到田地中,開始收割農物。傍晚,勞累的一天的人把最後一抹落日的餘暉帶回家,飲一杯冰水,吃一頓飽飯,明天,又是新的開始。每一份勞累,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每一份種植,都是為了更好的收穫。而這收穫之美,想來只有秋天能夠給予。 長夏將盡,立秋而至。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複驚。在這個收穫的季節,金黃的季節,熱情的季節,迷人的季節裡,讓我們靜靜地感受著,那些俯仰之間的立秋之美吧!

Read More

誤吞魚刺 竟刺破主動脈大出血

醫師吳依璇說,誤吞魚刺或異物要盡快就醫取出,以防異物越卡越深,造成嚴重傷害。(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2歲「阿財伯」吃飯吞了魚刺,嘗試大口飯吞嚥後,雖喉嚨卡卡但身體無礙,便不以為意未就醫,不料1個月後發燒、背痛、右上腹痛送急診,發現魚刺竟穿破食道,再刺破主動脈大出血,經搶救及前後足足花了1年作3次開胸等大手術,才保住一命,健保加自費總花費逾3百萬元。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吳依璇說,誤吞魚刺或異物,一定要盡快就醫取出,以防異物越卡越深,造成嚴重傷害。 吳依璇指出,阿財伯去年9月到急診時,影像學檢查發現疑有異物穿破食道,緊急處置後病人告知月前吃吳郭魚時「有吞食到魚刺」。此為誤食魚刺後造成「主動脈-食道廔管併降主動脈感染性假性動脈瘤破裂」,致腸胃道大量出血,日本醫界論文收集10多年治療47個案,即使經過搶救多次手術治療,統計僅6成病人能救活出院,但1年後仍存活的少於4成,致死率相當高。 她說明醫治阿財伯的3階段處置方式,第1階段「主動脈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是穩定血液動力學的第一步,先讓病人撐過大出血休克;1個月後,尚未脫離險境,接著做第2階段「食道切除」及「胸主動脈切除」,開胸大傷口清除感染源,並「以人工血管置換主動脈」;再過7個月後,病情稍穩定繼續做第3階段「食道重建手術」,以胃部或大腸進行食道重建,中間還要輔助以抗生素的治療。所幸手術期間有找到元凶,是1根1.7公分長魚刺,2023年8月再追蹤主動脈不再有感染情形,且已可進食軟質食物。 吳依璇說,早年醫療不發達,很多人吞魚刺會用手指催吐或吞飯、喝醋等偏方,吞飯可能把刺推到無法處理的位置,醋也沒辦法溶解魚刺,吐不出來最好的方法就是馬上就醫,白天掛耳鼻喉科,晚間至少要區域醫院才可能有值班專科醫師處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