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暴食10包泡麵 他身心出狀況

醫師黃泰銘說,飲食失調是慢性病也是身心症,可採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要先找出問題根源,才能逐進改變飲食行為。(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38歲男子身高168公分,體重61公斤,是飲食失調患者,罹暴食症1天吃10包泡麵,每週暴飲暴食的情形高達3次,尤其被家人碎念後,心情更糟就用吃東西方式來發洩,一直吃到很撐很不舒服狀態才停,且常一蹲下就會將食物吐出來,事後相當焦慮且後悔及內疚,轉診看身心科治療改善中。 郭綜合醫院身心科主任黃泰銘指出,個案已持續多年每天都要和飲食失調症抗爭,早在國中時期,因追求異性被嘲笑身材太胖,而開始嚴格執行飲食計畫,瘦一點之後,開始感受到自己人生有價值,但過度的飲食計畫愈來愈難以執行下去,受不了飢餓的狀態,經常失去自制力而躲在房間大量狼吞虎嚥,吃後再以催吐方式將食物吐出來,也因此好幾次住院治療。 他說,「暴食症」好發於青少年的飲食失調,通常與受到社會風氣及對身體形象的錯誤認知、缺乏自信相關,起先不當節食變成無法控制的進食行為,病患能吃超量食物。患者會極度關心身材和體重、以此來獲得自我評價,惟在瘋狂進食後,會以催吐、灌腸或大量運動等補償行為來防止體重增加,所以暴食症的個案很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卻常因事後自行催吐或濫用瀉劑產生嚴重胃腸道問題等。 黃泰銘說,另一種常見的飲食失調是「夜間狂食」,又稱「夜食症候群」,與情緒障礙及睡眠障礙有密切關聯。患者以「進食來澆愁」,是一種病態的減壓方式,晚上情緒不佳想吃東西,且必須吃東西才能入睡,常陷入早上食慾不振、夜間狂食的惡性循環,影響睡眠品質及造成肥胖。飲食失調是慢性病也是身心症,採用心理諮商與藥物的治療,要先找出問題根源,審視是否有憂鬱、焦慮等症狀,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改善思考行為模式,進而改變自己的飲食行為。藥物治療主要是以抗鬱劑為主,這類藥物可以減少暴食的衝動及症狀發作的次數,改善憂鬱及焦慮等症狀。

Read More

肺鏈疫苗10萬劑 50-64歲免費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善加利用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疾管署28日宣布,即時起,短期開放50至64歲民眾「1974年(含)以前出生」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預計約10萬劑,接種到用罄為止。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國內50到64歲未接種過PPV23的人數約526.9萬人,包含從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約521.7萬及僅接種過PCV13/15約5.2萬人。 肺炎鏈球菌常引發嚴重的併發症或死亡風險,依據最新評估,PPV23疫苗的打氣不如預期,加上效期已近,為使疫苗有效運用並兼顧保護高風險族群所需,依據5月20日專家會議建議,決定短期開放原本不在公費接種之列的50至64歲民眾也可以免費接種。 據了解,目前自費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約2千元,曾淑慧建議民眾,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對中重症保護力可達75%,能有效降低感染後如肺炎、敗血症等及死亡機率。

Read More

科技女疫後咳不停 急性氣喘惹禍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從事科技業的李小姐,從小就有氣喘病史,今年2月確診後,又出現嚴重咳嗽的情形,每次咳嗽還伴有呼吸困難、喘鳴和胸悶的症狀,至胸腔內科看診,藉由胸部X光、抽血和肺功能檢查,診斷為氣喘急性發作,經由一段時間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呼吸道的症狀漸趨穩定,也讓李小姐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目前在專科的照護下持續追蹤中。 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胡耕寧表示,胸腔內科是一個專注於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醫學領域,這些疾病包括慢性咳嗽、支氣管擴張症、肺炎、肺結核、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及間質性肺病等。許多人可能會在生活中遇到呼吸系統相關的健康問題,例如經常感到呼吸急促、胸部疼痛、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建議民眾不要焦慮,可至胸腔內科門診進行評估,並接受最妥適的治療,就像案例李小姐,因為及早發現和治療,才沒讓病程進展更加嚴重。 另外,預防勝於治療,若有家族病史、長期吸菸習慣或長久暴露在汙染、有毒物質的環境中,也建議可至胸腔內科進行檢查,掌握己身的健康狀況。 胡耕寧說,針對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評估,通常醫師會詢問病人的病史和症狀,並進行身體理學檢查及如肺功能測試、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胸部超音波、支氣管鏡等必要的檢查。評估後會根據病情和症狀,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向,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呼吸復健運動、正壓呼吸器等。此外,胸腔內科醫生還會協同個案管理師、呼吸治療師,提供關於管理和預防這些疾病的建議和宣導。 胡耕寧提醒,如果出現呼吸系統相關的症狀要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確保及早發現疾病,以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Read More

勞動未補水 解褐尿急洗腎

衛福部新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羅翊中說明橫紋肌溶解症的症狀。(新營醫院提供)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一名40多歲葉先生,日前外出工作勞動一整天,水分攝取不足,回家後全身疼痛無力,3、4天後尿量減少,尿液出現如可樂般的深褐色,還惡心想吐,經前往衛福部新營醫院掛急診,醫師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經及時血液透析、輸液補充以及矯正電解質治療後恢復健康,脫離洗腎。醫師提醒,夏天是橫紋肌溶解症的好發季節,運動或勞動時要量力而為,並要多補充水分。 新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羅翊中指出,「橫紋肌溶解症」指的是骨骼肌(橫紋肌)因急速損傷,導致肌肉細胞壞死;通常會感到肌肉疼痛或壓痛,肌肉的表皮可能充血、腫脹,收縮的力量也會下降。肌肉細胞壞死後,一些蛋白質及肌球蛋白會滲漏出來,進入血液並隨後出現在尿中,尿液會呈現烏龍茶或可樂般的深褐色;如果肌球蛋白不多,通常過幾天就會自然痊癒。如果肌球蛋白的濃度太高,可能會導致腎臟損傷、尿液減少,甚至急性腎衰竭。 他說,造成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包括肌肉受到創傷或擠壓,如撞傷、燒傷,長時間昏迷也可能壓傷肌肉;肌肉過度使用, 如行軍、跑馬拉松、健行、過度激烈運動、長時間的抽搐(如癲癇)或持續肌肉收縮(如破傷風),如果沒有充足水分補充,風險更大;一些降血脂的藥物,可能會引起肌肉疼痛、無力、甚至橫紋肌溶解症等。 他提醒,橫紋肌溶解症可以預防,平常活動量低的人,不宜一時興起從事過度激烈的運動;激烈運動後記得多喝開水,以利肌球蛋白的排除。 夏天是橫紋肌溶解症的好發季節,運動或勞動時要量力而為,並多加補充水分,不要讓身體處於缺水的狀態,如有肌肉持續疼痛無力、尿液變深棕色甚至少尿無尿,則須盡速就醫。

Read More

家庭群聚 11月嬰染新冠重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持續下降,但傳播威脅仍在,疾管署28日表示,上週新增241例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另新增23例死亡病例,與前一週新增相當,其中併發症個案年紀最小的是年僅11個月大的嬰兒,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疫情仍具有傳播風險。 防疫醫師劉裕誠表示,併發症個案年紀最小的是年僅11個月大的嬰兒,有先天性疾病,5月中旬因為發燒、呼吸喘住院,入院中檢查新冠病毒,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根據疫調,該名病童本身沒有打疫苗,也沒有出門,但同住家人同時也確診新冠,主要照顧家人接觸者只有1位接種過疫苗,還是呼籲有嬰幼兒家庭,符合資格的家人應該踴躍接種。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75%及64%,另JN.1衍生變異株KP.2之本土與境外占比分別為6%及11%,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 國內新冠疫情持續,由於疫情傳播風險仍存在,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提醒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另符合資格高風險對象儘速接種第2劑XBB疫苗,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等疾病威脅。

Read More

針灸調心脾忌冰辣 嬤甩失眠

中醫師唐佑任表示,睡眠的行為治療,也可採取針灸治療。(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家住嘉義竹崎鄉72歲的吳奶奶作息正常,但經常失眠,長久下來精神不佳,感到很煩躁。經中醫師診斷吳奶奶心脾兩虛、肝氣鬱結,心火亢盛,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經由定期針灸調和心脾,並建議吳奶奶少食冰冷、辛辣食物,多散步運動,睡覺環境通風涼爽,幫助降低身體核心溫度,安定情緒及舒眠,治療2週後眠品質大幅改善,心浮氣躁的感覺減輕,找回好久不見的夜夜好眠。 灣橋榮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唐佑任表示,民眾有睡眠障礙,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高達88%。若出現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清晨早醒、或主觀對睡眠品質不滿意,且1週發生3次以上、連續3個月就定義為慢性失眠。唐佑任說到,失眠不僅要忍受輾轉反側的痛苦,還會引起一連串生、心理的不適反應,容易加劇憂鬱與焦慮、造成認知功能與記憶衰退,提高青壯年即老年人意外事故風險,可見睡眠的重要。 唐佑任說明,中醫通常以中藥治療失眠,比起西藥較無副作用,不會產生精神困頓或注意力無法集中;最重要的是,中藥治療常從體質調理著手,達到整體平衡且治本的效果,所以常有病人說不只失眠改善了,高血壓或鼻過敏連帶舒緩很多。 醫師說明,除中藥治療外,還有很多幫助睡眠的行為治療,也可採取針灸治療,平日在家可按摩風池穴、神門穴、內關穴、三陰交穴、湧泉穴和勞宮穴,睡前泡澡、泡腳暖身並促進循環,有助於舒緩緊繃情緒及肌肉。 唐佑任提醒,治療失眠必須從根本調和身體氣血陰陽,才能讓失序的身體回到最好的平衡,歡迎有失眠問題的病友前來傳統醫學科向專業中醫師諮詢治療,從日常保養及體質調整改善睡眠問題。

Read More

奈米級螢光元氣彈 癌症偵測新利器

成大教授葉晨聖(右)與王柳鈞博士(左)的技術成果未來將應用在疾病偵測與治療追蹤,成為奈米醫材的新利器。(成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成功大學化學系教授葉晨聖團隊研發出世界首創奈米級螢光元氣彈,可以用來進行細胞螢光影像,提高疾病偵測技術的靈敏度,在癌細胞量很低時,就可以被檢測出來,是台灣奈米科技的重大突破。 成大表示,世界首創奈米級螢光元氣彈是藉由放電細菌膜包覆進而增強上轉換粒子的螢光機制,讓複合奈米粒子如同「凝聚超強的螢光元氣彈」可以用來進行細胞螢光影像,提高疾病偵測技術的靈敏度,使早期疾病無所遁逃。 葉晨聖教授與田弘康助理教授、高醫化學系李偉鵬助理教授合作克服以往的實驗框架,製造出含稀土元素NaYF4:Yb,Er約60奈米大小的上轉換材料,該技術在相同激發光條件與材料濃度下,用螢光光譜儀進行測量,發現包覆細菌膜後的螢光強度較包覆前提高了4倍,是全球首創可以使用細菌的膜增強上轉換奈米粒子放光強度的新世代方法。 葉晨聖與論文第一作者王柳鈞博士表示,研究團隊首創的「奈米級螢光元氣彈」,就是能將低能量光轉換成高能量光,如同「波長轉換器」的作用一樣,以低能量光照射生物組織,然後轉換成高能量光,如此可以避免將高能量光直接照射生物組織而傷害到生物組織,也因此技術更能廣泛應用在疾病偵測與治療追蹤。 葉晨聖表示,這項研發成果已獲國際頂尖期刊《先進材料》刊登,目前研究團隊也已同步申請美國專利臨時案(申請證號63/649962)、與美國及台灣專利,並朝向產品化規劃,希望有一天讓奈米新醫材揚名國際,造福全人類。

Read More

腸病毒增1重症 6歲童肢體麻痹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高峰已過,疫情下降,但仍具威脅!疾管署28日公布,國內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一口氣較前一週下降超過15%,不過,上週新增一例北部6歲男童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一度出現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現已康復出院。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萬5180人次,較前一週下降15.1%,惟仍處流行期,研判國內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不過,防疫醫師劉裕誠指出,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地區的6歲男童,於5月上旬出現發燒、疱疹性咽峽炎等症狀就醫,3天後進一步出現頸部疼痛僵硬、單側無力情形再度就醫,經檢查疑似急性無力脊隨炎,於當日收治住院,通報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並採檢,檢出克沙奇A2型而通報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經審查研判為確定病例,治療後病狀改善已出院。 郭宏偉表示,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近期無新增個案,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今年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2例年齡為未滿1歲幼童,病例數與去(2023)年同期(3例)相當,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Read More

〈中華副刊〉歲月神偷──難忘「花火節」

■蔡哲明 你參加過澎湖花火節嗎?對於母親而言可是青春歲月,直到去年退休之際,參加公司團體旅遊,再度踏上自己這片年少記憶。 他又再度擁抱這獨樹一格的「花團錦簇」,不同的是剽竊時間已不復返,當天前往「觀音亭園」目睹璀璨煙火,又跟澎湖「自然天光」形成強烈對比,似乎意味在倔強中走完青春。 母親對於花火節的深刻點在於父親是在澎湖當兵的陳年往事,也激起了在生命中的必然碰撞,歷經三年的漫長歲月,青春年華的稍縱即逝,難怪母親這次重返離島會有這般回憶共鳴。這是母親獨有的離島情懷,這是我們想像不到的純樸民情,搭乘時光機到80年代,那條跨海大橋乘載回憶,如今舊地重遊卻也難掩「此橋非橋」的人事已非。澎湖海風疾行而過而穿越髮稍衣衫,母親回憶如風一般,這三天兩夜的行程滿檔,不論雛菊餐桌、編織草帽、山水沙灘,尤其最後在觀音亭的花火節,早在淡淡的海潮氣息裡層層堆疊;混雜了陌生與熟悉的離島情懷,從青澀到純熟的世代交替,得以重返自己的青春回憶。 母親再度踏上自己這片年少記憶,在倔強中走完青春,不僅找回年少歲月,也書寫出存在海馬迴中的回憶之約!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雨夜熊鈴谷

■邱傑 早春時節我去熊鈴谷看朋友,朋友因為疫情蔓延而遷居郊野,也就是熊鈴谷這個地方,即使疫情已經緩和竟也不肯再回都市,我很好奇,在他的力邀之下決定前往一探。 熊鈴谷果真遠離都會啊!我從市區一路開車前來,大馬路轉小鄉村道路,一直跑了三個多小時,險些錯過一個更小的路口,終於看到了他形容的辨識位置:丁字路口一個以枯樹就地彫鑿出來的彫著熊與鈴鐺的木彫。 這哪稱得上是丁字路口呢?小小的鄉村道路沿路都是樹木夾道,而這個路口並不寬也不明顯,若非我早已減速慢行,仔細尋找,恐怕咻一下子就錯過了。這裡的導航訊號若有似無,時斷時續,若我錯過,恐怕找到天黑都找不到。 轉進這條更小的路,我不得不以更慢的車速行進,因為兩旁枝葉橫生。 車速慢下來才有時間細細欣賞沿途景色,這個時候所有的植物剛剛換上新葉,所以放眼只見滿滿的青春嫩綠,放下車窗,空氣微冷,卻非常清新甜美,這是都市裡嗅不到的氣味。 慢慢又開了約十五分鐘,路旁出現第一座林中之屋,接著再出現幾座,每一座都美若童話小屋,偶有小溪淙淙,那是冰雪解凍帶來的活力悅耳之聲,野花遍生於林下、水邊,看著看著,最後我終於找到了朋友的家,還沒停好車我就完全了解他何以不肯返回城市了,雖說在北美居住已久,美麗的鄉間房舍看得夠多,早已失去了初來時的激情,然而此刻從內心深處禁不住再次爆發出一種深深的感動:啊!這才是人生啊!簡直就是仙人居住的人間勝地。 我們在暖和的壁爐前喝咖啡,享受著夫人特地為我準備的熱熱的蘋果派,一時之間,千言萬語還真不知從何談起。 聊著聊著,他告訴我這個熊鈴谷的故事。 這個地方原來是印地安人的領地,這我知道,整個北美大地原來就是印地安人、愛斯基摩人等等原住民族所居之地啊。 白人來了之後,印地安人逐漸朝更西北的方向移居,即使直到今天,離此僅二十公里之遙還有一塊寬廣的印地安保留區。族人個性十分和善,那裡的菸和酒特別便宜,偶而他們還會去買點酒類和燻鹿肉、燻鮭魚。朋友指著壁爐上掛的一個捕夢網說,那就是一位印地安阿媽親手編的,我細細欣賞,編得實在有夠美,那是藝品店根本買不到的名品。 「這裡有熊,很多很多。」朋友說,這其實不勞他開口我也心中明白,北美山林熊出沒不是知識而是常識。 「所以,即使在今天我們出門,在林中砍砍樹摘摘果,還是佩著熊鈴。」 「這就是熊鈴谷地名的由來囉?」 朋友看著我已空的咖啡杯問我,要不要來杯熱紅酒?我遲疑了一下,還沒回答他已先接了一句:晚上就留下來吧,我的房間很多,你可以睡我的客房。 這真是求之不得之事,於是夫人為我換了一只紅酒杯,這杯也未免大了些,我盯著徐徐傾注進杯的鮮紅色酒液,竟然忘了自己已有多時未曾喝酒。 真正的熊鈴谷除了家家戶戶必備熊鈴,人人出門不會忘了熊鈴,其實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 在許久之前,猜想應是白人移居來此不久之事,一對父女居住在谷地小溪旁的小木屋中,沒有人知道他們從何處遷來,也不知何以一家只父女二人,只知傳說中老父夠老,居住山林不得不幹的粗活漸漸都落在女兒的肩上,幸好女兒勇敢而堅強。 只是有一天女兒出去再也沒有回來,村人發動搜山,在一棵核桃樹下發現了她遺落的熊鈴。 後來,村民好勸歹勸把老人家接到小鎮的安養中心,於是溪邊的小木屋再也沒有人居住,最後坍了、垮了,變成一堆廢墟。 雖然憾事已遠,只是後來這個地方暗夜常常傳來熊鈴聲。大家都曉得三更半夜,沒有人會在山林行走的,只不知何以熊鈴聲起。 我聽到這裡,心中一陣酸楚。 我向朋友借了他家使用的熊鈴,撫摸再三,再輕搖兩下,這個鈴的聲音深沉而悅耳,每只鈴外觀或許近似,我曉得它們都有各自不同的聲音如同人說話的語調。 這裡照理說出沒的是個性比較溫和也不大會主動攻擊人的黑熊,而不像西岸的棕熊、灰熊,但是這也是無從查證之事,何況還只是傳說。 半夜我忽聞窗外雨聲,披衣而起,推門而出。 我腳步放得很輕,不想吵醒了主人夫婦,後院棧台有一大片位置因有雨簷而淋不到雨,我便在椅上坐了下來。雨中樹林朦朧,隱約傳來雨林好聞的氣息,我就這麼靜靜坐了許久,想著核桃樹下那只熊鈴的事。 不知道是否當年搜山的村人順手把鈴鐺掛上核桃樹上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