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踏莎行 天亮了

詩/攝影 葉莎 才發現自己猶站在水中 魚群繞過髮絲拍打眼睛 又將肉身鑿穿 身上流出諸多不淨物 必是沉澱心中多年的塵埃與污垢 可笑的念想與慾望 (我慣用的抽象名詞,總是空洞且不著邊際,彷彿逃脫了生活的實境,方能擁有自由的新生) 鳥啼聲連成一條繩索 從遠處拋過來 順勢帶來更巨大的天光 天亮了 才看清內心深埋的黑暗 昨夜被池水深深浸泡 又無數次清洗的碎裂黑影 原來是自己陳舊的一顆心

Read More

醫師呼籲落實定期監測 腎移植 最終4成死於心血管疾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隨著醫療技術與藥物的發展,腎臟移植成為腎友恢復健康與正常生活的選項。然而,醫師提醒,末期腎臟病變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比一般人更高,即便換腎也無法完全改善,有近4成換腎病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呼籲腎病患者移植後也要顧好心血管健康、落實定期監測。 1名29歲女性,懷孕時發生嚴重的腎絲球腎炎,導致腎功能完全喪失,生產後只能開始洗腎,所幸因與父親腎臟配對成功而獲得移植,腎移植至今已經超過20年,目前狀況良好,只有因年齡增長而有輕微的高血壓。 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秘書長李志元指出,根據健保署所公布的數據顯示,腎臟移植10年存活率平均高達79%,高於洗腎患者的22.9%,兩者相差超過3倍。能有如此成效的原因,可歸功於國內移植手術擁有完整的整護體系,包括跨領域、跨科別的照護。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則指出,越年輕的患者接受移植,長期存活的好處也越大。但在腎臟移植後,根據統計,將近4成的移植病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 台灣腎臟醫學會腎臟移植推展委員會主委陳呈旭說,腎臟移植雖然幫助末期腎病患者重獲新生,但由於末期腎病造成體內的鈣磷代謝異常,日積月累下,會造成血管鈣化;而腎功能衰竭又更進一步造成了水分滯留,加重心臟負擔,即便移植後腎功能獲得改善,但曾經受末期腎病影響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仍未解除,因此更應加強自身健康管理。

Read More

居家血液透析9年 翁生活品質提升

一般血液透析頻繁交通往返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柯姓患者在醫師推薦下接受訓練,現已於居家血液透析長達9年,病情穩定,也有更多時間可以自由安排。(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彰化縣伸港鄉70歲柯姓男子已洗腎10餘年,回憶年輕時曾患腎絲球腎炎,但因忙於生意未加注意,直至體力下降,甚至坐著會睡著,才在女兒提醒下前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腎臟醫學中心就診,確診為慢性腎病第5期,需立即洗腎,經接受居家血液透析訓練,至今在家中進行透析已有9年,病情穩定,精神狀況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醫師黃秋錦表示,一般血液透析需耗時4小時,快速脫水以移除多餘水分和尿毒素,導致體內滲透壓劇變,病人透析後感到極度疲憊,需長時間休息。而居家血液透析則以較慢速度、更長時間來移除代謝物,減少心臟負擔,透析後無疲憊感,病人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居家血液透析需病人及家屬接受3個月的訓練,合格後可自行在家操作。數據顯示,居家血液透析病人5年存活率較一般到院透析患者高出30%。 為解決病人及家屬對居家自我透析安全性的擔憂,中醫大附醫研發了一套智能監控和預警系統,能即時監測生理數據,確保病人安全。 中醫大附醫血液透析科主任郭慧亮說,目前已有29位病人完成居家血液透析訓練,安全完成超過10,000次透析。 病人及家屬每年減少約90天的往返醫院時間。這套系統已推廣至全台8個縣市,並與澎湖縣政府合作,將居家血液透析導入離島衛生所,服務偏鄉腎友。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足底筋膜炎

■陳俊銘 我們的腳共有26塊骨頭(其中趾骨14塊,蹠骨5塊,蹠骨與踝關節間有7塊形狀大小不一的骨頭)、35個關節、,一百多條韌帶及無數的神經與血管。趾骨與蹠骨位於腳的前三分之二,後三分之一則是那7塊大小不一的骨頭(腳跟的跟骨就是其中之一),而足底筋膜是位於蹠骨與跟骨之間的一片筋膜。 我們全身的體重,跟骨需負擔25%(第一蹠骨占10%,其餘第二至第五則分別占3.75%,重量負擔越多的地方也就是疼痛越容易發生的地方),因為它的精密我們才能有站、跑、跳、爬及平衡的功能,足底筋膜一方面維持足弓,使腳底成一弓箭形,拉緊跟骨和足部,維持足部彈性,承受壓力。 當附著在跟骨起點的足底筋膜因長時間承受重量及牽力過大,會漸漸累積導致疲勞發炎,所以會有疼痛,患者通常自訴在後腳腳底嵌入跟骨的筋膜底部,感到宛如刀割般的尖銳疼痛,疼痛會在站立、剛睡醒或久坐之後而逐漸惡化,病程久則演變成骨刺,負重行走時,跟骨滑囊,跟底脂肪墊,及腳底肌膜,會受骨刺的擠壓和刺激,也會導致發炎引起疼痛。 當發炎發生,又得不到恰當的休息和治療,症狀當然會加劇,最後可能因行走時姿勢,著力的不當,引起其它如腰、髖、膝、踝等併發症。 足底筋膜炎發生率女性是男性的兩倍,兩腳發生機率一樣,好發在需要經常步行、站立、負重或使用方式不對者,所以體重過重,穿高跟鞋皆容易發生。 中醫治療足底筋膜炎可用熱敷、藥蒸、針灸,配合獨活寄生湯、芍藥甘草湯、疏經活血湯,丹參,木瓜,赤芍等,大部分患者可獲得改善。 但也有部分較嚴重的患者,因為足底筋膜退化發炎較厲害,反覆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可考慮用中醫小針刀,針對足底筋膜發炎沾黏處于以剝離、破壞,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達到很好之療效。 適當的休息,避免同樣的、重複的刺激,平時配合泡腳,足底肌膜伸展運動,可緩解足底筋膜炎疼痛,並預防惡化。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自體免疫萎縮性胃炎 看到肉就想吐

醫師蔡志奇說,食慾不振、體重往下掉一定要盡速就醫,找出病因。(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67歲女病患到北榮新竹分院就診,左手放在上腹的位置皺著眉頭說「醫生,我上腹不舒服一個多月了,看到肉就會想吐,胃口不好,這一個月也掉了3公斤。」 北榮新竹分院肝膽腸胃科蔡志奇主任醫師尋問病史後得知,該病患目前因高血壓服藥中,糞便顏色正常、排便習慣沒改變。理學檢查發現眼瞼略顯蒼白,腹部輕微壓痛,檢查發現病患血色素僅有8g/dl(正常為12-16g/dl)、糞便潛血反應也是陽性,進一步抽血檢驗發現該病患因缺鐵性貧血合併維他命B12缺乏之惡性貧血。 蔡志奇安排該病患胃鏡、大腸鏡檢查。胃鏡竟發現胃內部有20至30顆大小不一的息肉,有些長條狀的息肉甚至大於6公分,胃的大部分黏膜也呈現萎縮性胃炎的情形。當下無法把所有的息肉切除,但是經過切片和小的息肉切除術後,病理檢驗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和「增生型息肉」,此兩種情形都好發在自體免疫萎縮性胃炎的人身上,並可能造成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 蔡志奇經與病患及家屬討論後續治療方式,經電腦斷層無腫瘤轉移的跡象,內視鏡切除為治療首選,但息肉愈大,出血不止或胃穿孔的機率也會愈大。 經肝膽腸胃科醫療團隊安排病患進行內視鏡切除術,在經歷1個多小時的內視鏡手術中,順利切除6公分的增生型息肉和數顆神經內分泌腫瘤。 目前病患在內視鏡手術前、後服用了3個月的鐵劑和維他命B12,缺鐵貧血和惡性貧血皆已消失。即使停止使用鐵劑3個月後,血色素也維持在14g/dl(正常為12-16g/dl),並沒有再往下掉,以前的上腹不舒服和惡心感均不再出現。

Read More

睡不到5小時 肌肉減少 不利減重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嘉基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在臉書粉專「安欣瑜醫師」發文分享,減重除了少吃多動,睡眠也很重要!醫師呼籲,睡眠不足跟肥胖有很大關係,想要減重的人,切記要有良好的睡眠,每日應該要睡足7小時。 醫師說,據研究顯示,睡眠時間較短、每天睡不到5-6小時的人,身體會有5種變化,包括: 1.食慾增加:控制食慾的關鍵荷爾蒙飢餓素會增加,瘦素減少。 2.想吃高油糖食物:睡不好會活化大腦控制飢餓感及食物選擇的區域,食物帶來的愉悅感會更加強烈,導致會更想吃高碳水、高油糖的食物。 3.想吃消夜:睡太少時,會更容易在晚上吃東西,而且食物產熱的效益會減少,即消化食物所耗費的能量,導致體重上升。 4.肌肉量減少:若想透過減少攝取熱量來減重,卻又睡眠不足的話,容易先減掉肌肉,而非脂肪。 5.增加久坐不動的行為:在中年人身上發現,若前一天睡眠不足的話,更容易在白天久坐不動,減少熱量消耗。 安欣瑜表示,大部分的研究都顯示,靠飲食和運動瘦下來的人,恢復到原始體重的機率極高,因此除了調整飲食外,充足睡眠及減少壓力等,長期來說,對於體重管理非常重要。 許多人都在為減肥做出努力,但是最終卻適得其反、攝取過多熱量。 營養師李婉萍在臉書粉專也發文分享,充足的睡眠對減肥也有幫助,依據外國實驗證實,充足的睡眠確實有助於減重。其實「躺著就能瘦」,呼籲想減肥的民眾一定要有足夠睡眠,才能讓減肥事半功倍。睡眠不足可能是肥胖或減肥不見成效的因素之一。

Read More

夜間低血糖 2/3長輩至少出現1次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最近的美國老年病學會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2/3的長輩出現至少一次夜間低血糖(<54mg/dl)。因此,醫師提醒民眾在忙著降血糖的同時也要注意「夜間低血糖」,夜間突發低血糖恐是更可怕的隱形殺手。醫師提醒4種人要小心最容易突發夜間低血糖,可能引起昏迷,甚至也有「一覺不醒」致命危機!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欣寧表示,夜間低血糖可能造成病患半夜失去意識、「一睡不醒」。過去臨床上就曾看過病人在住院期間,半夜睡夢中突然失去意識、叫不醒,檢查發現是夜間低血糖,所幸及早發現有搶救回來。她也提醒民眾注意,不少民眾在睡夢中猝逝,原因不一定是心臟病,也要小心可能是夜間低血糖。 黃欣寧說,醫學界發現有4種人是夜間低血糖的高危險群:1.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色素偏低者;2.睡前常進行半小時以上的中強度運動者;3.睡前打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4.白天容易有低血糖的人。 黃欣寧提醒,低血糖的常見症狀是頭暈、手抖、冒冷汗、心悸等,但是長期糖尿病的患者因為感覺神經不敏感,這些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低血糖保護機制變得很差,可能會跳過不適症狀,直接以「意識症狀」為表現。 特別在睡夢中進入深層睡眠,交感神經的反應差,因此很容易一出現低血糖就直接意識昏迷,一定要特別小心。 黃欣寧說,糖尿病控制良好、糖化血色素降低雖然可以預防糖尿病長期併發症發生,但是糖化血色素偏低,也可能造成身體的損傷。而睡前進行中強度運動超過半小時,較易發生「延遲低血糖」,因此也有夜間低血糖的風險。 黃欣寧說,醫界建議睡前施打胰島素前,應該先檢查血糖值。施打前測量血糖過低,最好先吃一點澱粉食物再施打。而白天容易有低血糖的人,更要小心夜間低血糖的發生。此外,運動後人體需要及時補充熱量,重點就是要「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澱粉類食物。

Read More

大腦細胞調節恐懼 PTSD曙光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陽明交通大學指出,該校團隊參與一項跨國研究,發現恐懼經驗會活化小鼠腦中特定區域的小群神經細胞,避免對恐懼記憶過度反應,可望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提供新療法。 陽明交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連正章團隊,與丹麥阿爾胡斯大學教授馬柯.卡波格納、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學大學教授佛蘭契斯柯.費拉古提合作,發現了可望成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相關治療契機,並於日前登上國際期刊「細胞報導」(Cell Reports)。 連正章表示,大腦中的中央杏仁核神經細胞群,會調節恐懼情緒,但先前尚不清楚這個區域內是否有特定神經細胞會形成恐懼記憶,並調節回憶恐懼經驗時的應對行為。 研究團隊讓小鼠多次經驗,在聽到一段聲音後受到輕微腳部電擊,發現恐懼經驗會長期強化小鼠的中央外側杏仁核一小群負責抑制恐懼記憶的神經細胞。但若這些被恐懼經驗活化的神經細胞被抑制,卻發現小鼠聽到聲音後,靜止不動的時間增長、表現得更恐懼。 這項研究結果指出,這些神經細胞會如「煞車」般調控記憶,以避免小鼠過度反應,顯示小鼠對於恐懼記憶的反應比過往文獻認為的神經機制更複雜。 這項新發現有助於減少恐懼的負面影響,並有望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提供新治療方法。 對於這項研究成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相關專家解析。成功大學藥理學科暨藥理學研究所講座教授簡伯武表示,這是首次有研究完整提出證據,證明這種抑制性神經元的記憶,可以作為表達恐懼的「控制器」,提供未來研究如何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新策略。 簡伯武說,目前恐懼焦慮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臨床心理療法,大都採用暴露療法,將患者暴露於恐懼的情境,但不會遭受危險,數次以後患者就會認為該情境是安全的,而不再心生恐懼。目前暴露療法的詳細原理尚不清楚;這篇研究可能有助推測其機制。

Read More

臂叢神經損傷 男眼瞼下垂 瞳孔縮小

萬芳醫院於7月15日完成第一例手臂神經群重建手術,未來將打造周邊神經團隊,為台北市南區醫療再添新亮點。(萬芳醫院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繼7月完成首例脈衝場消融術,萬芳醫院再度成功完成建院27年來首例臂叢神經損傷手術,將有助於提升北市南區醫療機構整體醫療水平,縮小與其他區域的醫療差距,讓更多病人能夠享有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一名56歲男性因車禍嚴重受傷,左側手臂有嚴重閉鎖式臂叢神經損傷,臂叢神經就像是一束電纜,由不同神經組成,支配著上肢的運動和感覺功能,該病人的頸神經第8(C8)及第1胸神經(T1)神經根撕脫傷,這類撕脫傷就像是樹木直接被連根拔起,已失去功能,手肘以下無知覺也無法做出抓或握的動作,且第1胸神經受傷會連帶影響眼部機能,導致眼瞼下垂、瞳孔縮小的情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臂叢神經損傷是一個極其複雜且困難治療的領域,治療的關鍵在於正確診斷,需通過臨床的問診及觸診,各個肌肉肌力及感覺的各項身體檢查,才能精確診斷受傷部位並制定治療方案。通常閉鎖式臂叢神經損傷的手術黃金期在受傷後第3到5個月。 該病人於7月15日接受手術治療,由臂叢神經及顏面神經麻痺顯微重建手術整形外科醫師莊垂慶執刀,手術歷時10小時順利完成,病人於7月31日出院,後續定期追蹤回診即可。 莊垂慶表示,這次手術的成功,是醫院多個學科單位合作的成果,讓他們更加確信有足夠的能力打造一支專業的周邊神經團隊(PNT),以應對更多類似的高難度手術。 莊垂慶指出,一旦有北市南區醫療機構團隊建立,將可提升萬芳醫院的綜合實力,吸引更多專業醫療人才加入,推動醫院的長遠發展。這將為民眾提供更專業、更全面的臂叢神經損傷治療服務,不僅減少病人長途跋涉求醫的困擾,也降低家庭的經濟負擔,還能服務其他地區的病人,有助於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共享。

Read More

打呼藏心梗/失智/中風隱憂 治療先減肥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睡覺打呼可能隱藏著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嚴重情況恐將導致心肌梗塞、失智或腦中風等,馬偕醫院耳鼻喉頭頸部主治醫師李翊豪指出,治療上會先要求病患減肥,嚴重者則會考慮以達文西手術臂矯正造成阻塞的部位。 李翊豪指出,許多病人常因夜間睡眠打呼或白天精神不濟,至醫院耳鼻喉科就醫。一般打呼雖不會造成較嚴重的問題,但會影響伴侶的睡眠品質,且其背後也可能有著更大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之隱憂。而長期在睡眠時因呼吸道阻塞而造成窒息及缺氧的情況下,會導致身體各器官的慢性衰竭,進一步造成慢性疾病惡化,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症、心律不整、鬱血性心衰竭、心肌梗塞、失智或腦中風等。 李翊豪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需經由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確診,需由睡眠技師協助安裝並詳細記錄各項睡眠數據,包含呼吸中止指數、腦波、心律、口鼻呼吸量、胸腹呼吸動作、血氧、打呼次數與睡眠姿勢等。此外,醫師會在門診進行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從鼻腔、鼻咽、口咽、舌底到下咽及喉部,全面的檢視上呼吸道結構。 而常見產生阻塞的部位與可能原因,包括鼻腔之鼻中膈彎曲、過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咽內腺樣體肥大,口咽、顎咽之扁桃腺肥大、軟顎及懸壅垂肥厚或過長,舌根部位之舌底扁桃腺肥厚壓迫會厭,喉部的會厭軟骨塌陷等。 李翊豪指出,一般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先以保守治療為主,如減重、側睡、使用正壓呼吸器等,但若為中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或單純打呼者,可以根據門診中進行的鼻咽喉內視鏡,定位出阻塞的位置,為病人制定手術計畫。 傳統咽喉手術為懸壅垂顎咽成形術,切除咽喉內肥厚的軟組織,並將肌肉做懸吊,擴張咽喉後方的空間,以避免呼吸道阻塞,現今科技的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可以運用在睡眠呼吸中止的手術治療上,除了能執行懸壅垂顎咽成形術外,針對以往處理困難的舌根部分,也能輕鬆進行手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