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 之外 扣子

文/林佳樺   圖/史唯婕 五行相悅 我快結婚時,媽媽拉著我到延平北路二段鈕扣街挑選旗袍對鉤,想穿旗袍參加婚禮。 我試著走到鈕扣街店門外瞧瞧,款式多樣且多彩的鈕扣不是縫在布料上便是釘在透明盒上,立掛成為窗帘,在吊燈的月牙色光照下彷彿文藝咖啡館。我瞄了幾眼,立刻快步離開。媽媽也不強迫,快速挑選、結賬,然後邀我到鄰近迪化街採買布料。 小時我曾誤食扣子,因此縫有鈕扣的衣物我儘可能避穿,幸好高中時教官通融制服與運動服可以混搭。以為脫離校園便沒有制服這個框架,初上大學打工的麥當勞、百視達錄影帶店,員工須穿制服,衣上一排鈕扣我看了便發毛,內心扎掙著是否得求助心理醫生。曾有同學就診精神科,全校謠傳校園裡有瘋子,這讓我裹足不前,我只是怪,不是病,但親友的觀念是有問題人都說自己很正常。 醫生開的抗焦慮藥我吃了好一陣子,也不知效果如何,那不是可以精準量測的數據。後來看了《賈伯斯傳》,他患有鈕扣恐懼症,只穿T恤,因為鈕扣跟按鈕很像,將 iPhone設計為完全使用觸控的螢幕。原來我的恐慌症並不孤單。 我懷胎後期由於眼壓大,視力退化,兩眼視差五百度以上,眼睛雷射手術不是太成功,一到傍晚便眩光,燈泡被放大成棉花糖般的絨毛物,能辨別出景物的輪廓,但看不清楚細部,一到白天視力又恢復正常。醫生判定輕微夜盲,休息加上吃藥,一、兩個月後才會好轉。 先生九點才下班,耗費眼力的事,我儘量在傍晚以前完成,但孕期有些突發狀況,突然胎動時得穿上托腹帶、腹部起疹子時得將托腹帶解開,視冷熱穿脫襪子、換貼身衣物。頭幾天翻找衣服時,櫃子遭竊似地狼藉。媽媽得知後緊急北上,在我的衣物別上別針,以此識別正反面,只是我的手指常被別針刺傷。她詢問能否改成縫上鈕扣,款式會找尋超過十元硬幣的尺寸。 我強迫自己接受衣服上繡著一、兩顆鈕扣。模糊世界裡,藉由觸摸扣子辨別衣物正反,指南針般的存在。內褲、運動內衣、T恤,那顆扣子讓我在夜間時、眼前似有星月,能保有自行更衣的自由與自尊。孕期如廁較久,我有時會轉著貼身衣物上那顆方向盤,母親在四顆孔的扣子上慣常繡上十字紋,針線進出交錯,不知縫著什麼心情?對扣子我仍是情緒複雜,只能說指腹滑過扣緣的觸感,讓看物時模糊一片的我安心的存在。克服一顆扣子,讓我覺得接下來似乎也有信心能跨越許多障礙。 我快臨盆前,有天媽媽慌張來電,因為接獲我被綁票的求救電話,要求支付百萬贖金。對方聲音與我一模一樣,尾聲上揚的鼻音極像,綽號、嗜好也能一一列舉。我媽急紅了眼,問明轉帳帳號,數秒後,問「女兒,會不會冷?有沒有穿件襯衫保暖?媽媽贖金多付點,叫他們給妳買一件襯衫。」「女兒」說她有穿襯衫,別擔心。這扣子,是母親慌張時的指針啊。

Read More

新竹台大×台灣微軟 加速數位醫療

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左二)在Microsoft AI Tour Taipei中分享跨產業導入Microsoft Copilot的成功經驗。(台大新竹分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台大分院與台灣微軟合作,於人工智慧在醫療的應用上再度取得重要進展,成功將Copilot Studio應用於醫療場域,展現醫療數位轉型的卓越成果。院長余忠仁受邀參加Microsoft AI Tour全球巡迴高峰會,與各界領袖共同探討生成式AI如何改變醫療產業。會中,余忠仁分享新竹台大分院運用Copilot Studio的實踐經驗,協助醫療機構優化工作流程、提升決策效率,並促進智慧醫療的發展。 余忠仁表示,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正在重新定義醫療產業的運作模式,新竹台大分院致力於引入微軟最新技術,透過Copilot Studio的應用,實現醫療作業的自動化與精準化,讓醫護人員能將更多時間專注於病人照護。期待未來在智慧醫療、個人化醫療與精準醫學領域持續創新,為社會帶來更高的價值。 余忠仁於Microsoft AI Tour Taipei活動中,分享台大新竹分院運用人工智慧於醫療領域的成果。(台大新竹分院提供) 微軟Copilot Studio是一個設計與開發AI代理機器人的平台,用於快速打造GenAI應用服務。該平台打造的AI代理機器人不僅能協助用戶快速查找資訊、自動執行重複性任務,還能根據需求獨立運作,協調多個AI代理機器人共同完成任務,並進行學習和升級,加速創新解決業務難題,實現更高效的管理。 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表示、生成式AI正在加速產業轉型,醫療領域更是其中的領跑者。與新竹台大分院合作,將Copilot Studio引入醫療環境,展現人工智慧技術在行政流程與臨床作業中的潛力,期待未來有更多創新應用,助力台灣醫療產業的智慧化發展。」 新竹台大分院智慧醫療創新中心執行副主任鄧夢蘭指出、生成式AI的技術進步,為醫療工作帶來顯著改變。透過Copilot Studio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為智慧醫療服務的未來開啟新的可能性。AI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使醫療照護更貼近病人需求,進一步提升人性化服務的價值。

Read More

10年新高 類流感就診單週13.9萬人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14日在例行疫報中表示,5~11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3.9萬餘人次,為近10個流感季同期最高。(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天氣急凍,流感疫情升溫。疾管署14日公布,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13.9萬人次,創近10年同期新高;上週新增49例流感併發重症,10例死亡病例,其中一名南部10多歲青少年,2度掛急診,仍因併發呼吸衰竭宣告不治,是本流感季年齡最小死亡個案。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指出,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13萬9千餘人次,為近10個流感季同期最高,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達12.7%,疫情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 據統計,本流感季自去年10月1日~今年1月13日累計重症461例,以65歲以上長者占56%為多;另死亡病例累積101例。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新增流感死亡個案中,包含本流感季年齡最小死亡個案,為南部10多歲男性,沒有慢性病史,也未接種本季疫苗;去年12月底開始發燒、咳嗽、頭暈、全身無力,至急診就醫,快篩確診A流,在急診觀察到退燒、症狀改善後,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返家休息。 個案返家隔天又發燒嘔吐,再次到急診就醫,發現高燒已達42度,且有心律不整、意識改變、呼吸不順狀況,緊急插管後又出現心肺衰竭,於當天不幸過世,死因為流感併發呼吸衰竭。 至於新增重症中較年輕個案,為北部10多歲男性,個案沒有慢性病病史,未接種本季疫苗,1月上旬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流感症狀,到診所就醫,服用口服流感抗病毒藥物;但發病後4天症狀沒有改善,又到醫院就醫,醫院發現有發燒、血氧偏低、胸部X光顯示有肺炎,檢驗發現感染A流,診斷流感併發肺炎。經收治加護病房,住院第5天症狀改善,已轉到一般病房繼續治療。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流感疫情明顯還在上升,預估農曆春節前後就會達到最高峰,單週就醫人次屆時上看15萬人。

Read More

〈中華副刊〉繭

■文飛 以前實習時,看著學姐手腳俐落地量vital sign、發藥、執行護理技術,面對病人的發問都能對答如流,並針對變化瞬間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不禁對幾年後的自己充滿美好的想像。 當終於畢了業,拿到了執照,抱著期待來到醫院後,才發現這一切都不容易。首先光是量vital sign和發藥就花了不少時間,執行護理技術也因不夠熟練而頻頻失敗。工作期間常會發生病人狂按護士鈴把我叫去病房訴說不合理的訴求、在走廊奔波時被家屬攔下來發問問題、病人跑到護理站抱怨服務不佳擾亂工作進度……。除了病人及家屬端的問題,學姐端也讓我接受了電爆菜鳥的傳統文化,不時出考題打擊信心並增加壓力,導致下班和放假也不得休息,必須繼續研讀文獻來應付臨床工作及學姐的考驗。 每個成功的人都會說:「我當初也是這樣過來的」,就像每個能幹的學姐們,看似輕易做得完美的工作也曾是熬過那段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充滿挫折的菜鳥階段才習得的技倆。大家都相信,每個新人終究會熬過陣痛期,破繭成蝶,變成曾經憧憬的模樣,但現實終究會使有些人注定胎死「繭」中。 經過兩個月的死命苦撐,不論是在身體負荷或是精神壓力都超載得令我吃不消,即便如此勞心勞累我仍舊沒有破繭的跡象,所有的一切之於我仍舊是那麼困難。我收拾了自己的物品,清空了注定不屬於我的置物櫃。走經護理站,正值交班時刻,變成蝴蝶的同期新人們正在工作車前與學姐們交班及討論病情,曾經令她們感到困難的工作正一點一點變得容易,她們將蛻變成曾經憧憬的模樣;而曾經令我感到困難的工作一點一點吞噬了我的夢想,我逃離了曾想走的路,背叛了曾經的自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