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人員進行懷舊治療,穩定長者情緒。(台灣職能治療學會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長者照護成為社會課題。專家指出,雖然長照機構越來越易尋,但許多機構在人力資源配置上仍面臨挑戰,為此提出「職能治療所支援機構模式」,盼減輕機構財務負擔。
職能治療學會表示,政府推動長照3.0政策強調「醫療與照顧整合」,期望透過10分鐘照顧圈,讓長者能夠就近獲得專業的照護與復能服務,並盼「提升機構量能,落實積極復能」,但目前許多日照中心或住宿機構因財務考量,難以聘請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蔡宜蓉監事建議,透過職能治療所支援進駐的模式,可有效解決人力短缺問題,並提升機構的復能能力。目前全台已有167家職能治療所,若能與長照機構建立合作機制,不僅能提供專業指導,還能降低機構自行聘僱專業人員的財務壓力,達到雙贏效果。
大心居家職能治療所主任高琪鈞分享,住在住宿機構中的陳姓失智長者,因夜間遊走、步態不穩,影響生活品質與安全。幸有職能治療師協助調整日間作息,並搭配懷舊治療與動機促進手法,讓他願意參與活動,物理治療師亦設計步行與下肢強化訓練,改善其活動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跨專業合作,陳翁的行動力與情緒行為明顯穩定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