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時代印記」展出及「美典永續」捐贈作品感謝活動。(記者楊文琳攝)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24日舉辦「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開幕式暨「美典永續-113年捐贈作品感謝活動」。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台灣美術館長陳貺怡、客座策展人黃冬富、藝術家李再鈐、收藏家李淑杏,以及藝術家陳道明家屬陳連武、余塘家屬楊守中、夏一夫家屬夏曉芸與潘靖文等出席。國美館透過展覽與感謝儀式,向長年支持藝術典藏的捐贈者表達謝意,並正式宣示典藏轉化為公共知識的重要成果。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此次展覽分為5大時期,涵蓋從明清至當代的台灣美術歷程,並透過3階段的方式展示超過2萬件藏品,將台灣美術史有系統地呈現出來,這不僅是讓各界重新理解並定位國美館的良好機會,也讓民眾能更清楚了解台灣的歷史,並思考如何面對未來的當代藝術與社會發展。李靜慧特別感謝藝術家及其家屬的無私捐贈,他們的作品為台灣美術史發展提供了重要素材,讓國美館的典藏更加完整,並有助於呈現台灣美術史的發展脈絡,國美館將用最好的庫房、典藏制度及研究,讓捐贈者的作品可以得到最好的對待、理解及保存。
國美館長陳貺怡提到,此次常設展正是完整呈現了從明清時期的拓墾到當前蓬勃興發的發展過程與脈落,涵蓋日治時期的現代主義影響、二戰後的多元表現、解嚴後的美術主體性探索,直到21世紀全球化與在地文化下的交融與重構,這是國美館首次嘗試以典藏常設展完整呈現台灣美術史脈絡,應該也是全台灣唯一以典藏品能夠實現如此展覽的美術館,這一切的成就源於37年來歷任館長及館員的辛勤努力。陳貺怡強調,希望本次常設展能成為學校的活教具,讓學生能來館上美術課,直接觀賞真跡原作,而不是複製品或幻燈片。
國美館表示,「時代印記」整合國美館37年來累積的館藏與研究成果,透過5大主題展區,以歷史區段為經緯,呈現自18世紀以降台灣藝術的歷史發展。展覽內容涵蓋明清書畫、日治時期台展制度與寫實風土、戰後現代主義與鄉土繪畫、1980年代以後的多元文化與社會關懷,以及2000年後回應全球化與數位浪潮的當代藝術。同場舉行的「美典永續」,則是國美館自2005年起推動捐贈感謝活動,去年共獲得來自藝術家、藝術家家屬與藏家的508件捐贈作品,包括黃君璧、葉漢卿、羅清雲、林玉山、侯錦郎、李再鈐、陳道明、歐陽文苑、夏一夫、余塘、何德來、王藍、謝德慶等重要藝術家作品,涵蓋書畫、水墨、油畫與現代媒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