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交流、對話應以相互尊重及對等尊嚴為基本原則,這也是馬前總統提出民主途徑的主因。(中央社,資料照)
第四度率領學生團訪問中國大陸、日前返台的前總統馬英九,出席在敦煌舉辦的活動時,當場表示「我的主張是兩岸要和平民主統一」,而且話鋒一轉說明「和平是不要使用武力或者是武力的威脅」,而「民主就是要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這番話獲得不少掌聲。雖然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隨後回應「台灣前途由兩岸全體中國兒女決定」,卻無法掩飾雙方立場的差異。
戰爭絕對是慘痛的悲劇,因此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政治歧見,是橫跨台海的最大公約數。台灣多年來的民調結果也都顯示,大多數台灣民眾反對中共以武力脅迫手段威逼台灣,即便國民黨執政時也是如此,皆希望雙方能以和平理性途徑化解分歧,尤其是政治爭議。
實際上,連多數大陸民眾都不支持中共攻打台灣。美國「卡特中心」今年五月初公布一項訪問中國大陸人民對中共武力侵略台灣的民調,結果就發現超過半數的五成五大陸民眾同意或比較同意「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對台灣使用武力」,也等於呼應馬前總統的看法。
至於兩岸關係的最終政治安排為何?應該以何種方式進行交流往來?台灣與大陸雙邊政府應如何重啟對話?這些問題都應以相互尊重及對等尊嚴為基本原則,這也是馬前總統提出民主途徑的主因。要知道,無論是國民黨主張的「和平統一」,或民進黨追求的台灣獨立,抑或是大陸當局屬意的「一國兩制」,最後都擺脫不了民意的支持與否,更何況台灣已是成熟的民主社會,所有政策都必須以多數民意為依歸,因此以民主方式實踐民意才符合台灣社會現況。
因此,當馬前總統提到「和平民主統一」時,民進黨無法提出任何反駁理由,因為主張統一是個人政治理念,而透過民主途徑也是傳達尊重民意選擇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國台辦主任面前重申國民黨的立場,等於就是向中共傳遞一項重要訊息,亦即北京亟欲推進兩岸和解,爭取多數民意是唯一方式,而武力犯台或軍事脅迫等非和平手段都不可能獲得台灣人民的支持。
馬前總統在演說提到一段親身經歷被許多媒體忽略,實在可惜。他表示,他是在香港出生的湖南人,三位姐姐在大陸出生,小妹則在台灣出生,「所以我們五個兄弟姊妹一生就是逃難的過程」。這段描述聽起來彷彿純然是他家庭的人生故事,但代表的卻是中華民族及兩岸人民的苦難歷程,絕非現今未經歷過戰火的人能理解體會。因此,為了人民福祉或民族大業,和平應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最高原則,也必須以和平為手段,否則將斷送兩岸過去數十年努力的經濟成果。
也因此,馬前總統才希望以中華文化為建構兩岸接觸的基礎,因為這是無法切斷且連接最深的聯繫;兩岸應思考如何讓中華文化與當代社會連接、與世界接軌,讓文化跨越政治藩籬,成為消弭彼此分歧與化解敵意的基石。質言之,既然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就沒有碰觸不了的禁忌,更沒有化解不開的難題。
經過數十年的守護與發展,台灣已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地,且社會文化底蘊遠比大陸深厚,即便民進黨力推「去中國化」都無法完全切斷兩岸文化臍帶。台灣民眾應更有自信地面對中共的壓力與挑戰,主動遞出化解敵意的橄欖枝,讓和平及民主轉變成兩岸互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