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吃安眠藥 科技主管腦霧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揭示,傳統助眠藥物雖能短暫改善睡眠,卻也潛藏依賴性、認知退化,甚至增加失智風險。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0歲科技公司主管小雅(化名),白天工作壓力大,晚上則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讓她的睡眠問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就醫服用傳統安眠藥物多年後,卻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現象,對藥物也產生依賴感及戒斷症狀,嚇得她趕緊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 收治個案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根據國健署2019年統計,國人睡眠障礙盛行率逼近1/4,健保安眠藥申報量連年攀升,健保署申報資料,全台每年失眠用藥需求突破10億顆! 不過,傳統助眠藥物雖能短暫改善睡眠,卻也潛藏依賴性、認知退化,甚至增加失智風險。楊聰財說,目前臨床常見的助眠藥物分為兩類,包括俗稱的「BZD類」(苯二氮平類藥物)及「Z-Drug類」藥物,前者能透過抑制大腦神經活性達到鎮靜效果;後者則作用於特定神經受體,能加速入睡、減少宿醉感。 然而,楊聰財強調,傳統助眠藥物使用過久、劑量過高,容易出現成癮性及戒斷反應,甚至因抑制大腦功能,出現記憶力或注意力無法集中等腦霧現象。 臨床上也發現,患者使用後會有嗜睡、容易昏沉、頭痛,甚至增加跌倒、車禍等意外風險。另外這類藥物在藥效過程會出現複雜性睡眠行為,如夢遊、無意識下床吃東西、打電話,甚至開車,相當危險! 隨著睡眠醫學新藥研發突破,楊聰財說,目前已有針對「食慾素系統」的新型助眠藥物上市,食慾素是大腦下視丘分泌的重要神經肽,負責調控覺醒與睡眠切換。 由於當食慾素活性過高時,人體會難以入睡、夜醒,睡眠品質因此下降,因此,食慾素受體拮抗劑能與食慾素競爭,阻斷覺醒神經元活化,達到睡眠作用。相較傳統安眠藥,不直接抑制大腦神經活性,因此不會影響隔天的姿勢穩定性或記憶力。 根據為期一年的研究數據顯示,停藥後不會造成反彈性失眠及戒斷症狀。另外這類藥物的作用機轉也不會抑制呼吸中樞,對於有呼吸功能顧慮的年長者或特殊族群,提供了更安全的選擇。

Read More

海外醫美藏3風險 應謹慎評估

  醫師提醒,醫美微整面對高風險部位更需謹慎,才能「安心變美」非「冒險變臉」。(淨妍醫美診所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觀光署統計,2024年台灣赴韓旅遊人次達142.9萬,其中以20至39歲的年輕族群為主,多傾向將旅遊與醫美結合,但醫師揭示,微整對醫師技術要求極高,尤其臉部某些部位更是「高風險區」,施作不當可能導致導致血管栓塞、皮膚壞死,甚至視覺永久喪失,呼籲要「安心變美」而非「冒險變臉」。 淨妍醫美診所醫師李家騏指出,海外醫美固然有吸引力,但可能缺乏完整術前評估以及術後追蹤,若出現不適或併發症時,返國後也難以即時處理。此外,海外醫美最怕因為語言溝通不良,導致施作結果跟期待不同,進而產生落差與後悔感。 尤其涉及注射類療程時,若產品來源不明或劑量掌控不當,恐造成腫脹、壞死甚至視力受損等嚴重問題。 李家騏揭露,在微整注射中,眉間、鼻背與鼻尖、深層法令紋、眼周、太陽穴與額頭,因鄰近重要動脈(如眼上動脈、滑車上動脈、鼻背動脈、顏面動脈分支等等)與視網膜血管相通,若施打時不慎將填充物注入血管中,可能導致血管栓塞,進一步造成皮膚壞死,甚至視覺永久喪失,屬於需特別注意的高風險注射區。 李家騏提醒,若決定進行海外醫美,務必先謹慎評估,首先要確認醫師資歷與執照來源,避免誤信非專業人士。其次是術後照護安排要明確,務必確認診所是否提供術後諮詢管道,或與當地醫療機構合作。第三則是避開額頭、鼻樑、眉間等高風險區域。 醫美本是讓人更有自信的輔助選擇,但若是忽略專業與安全,只因價格誘惑而選擇不合格場所,可能得不償失。李家騏呼籲,醫美是醫療不是商品,安全永遠優先於效果,尤其是在面對高風險部位更需謹慎。

Read More

屈公病飆升 9地區旅遊警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國廣東及美亞非多國屈公病疫情遽增,疾管署23日表示,已列9國或地區旅遊疫情建議第一級或第二級,並強化自流行地區入境旅客檢疫措施;籲請民眾旅遊注意防蚊,返國有疑似症狀速就醫。 疾管署表示,近期國際間屈公病疫情嚴峻,全球今年迄今已累計逾25萬例病例,世界衛生組織已於7月22日緊急呼籲各國應採取行動。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屈公病疫情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截至7月22日累計15例,感染國家以印尼13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移入;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 目前以美洲疫情最為嚴峻,病例主要分布於巴西、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等國;印度洋之法屬留尼旺島、馬約特島、模里西斯等地疫情已蔓延至其他地區。 亞洲印度今年逾3萬例病例,中國廣東省佛山市爆發疫情迄已逾2600例病例,係因境外移入衍生所致,並於澳門等地出現移入病例,多省市已提醒民眾注意防範措施。 歐洲法國今年迄已累計30例本土病例,799例境外移入病例,疫情已傳播至本無疫情地區,義大利亦報告1例本土病例,歐洲往年病例多發生於7-8月,今年異常於6月提早發生。 疾管署已針對9個國家或地區提升屈公病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醒欲前往民眾做好自我保護:第二級「警示」為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包括巴西、法屬留尼旺島。 至於第一級「注意」,則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包括:中國廣東省、菲律賓、印尼、印度、斯里蘭卡、阿根廷、玻利維亞。 為因應全球屈公病疫情,疾管署已於國際港埠加強屈公病防範宣導及發燒篩檢,並針對入境有症狀或蟲媒傳染病流行地區旅客,執行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評估、採檢、衛教及提供防蚊液等檢疫措施;如發現疑似個案,後續將由地方衛生單位持續追蹤並啟動相關防治措施。

Read More

攝護腺癌初期無症 1/3確診已轉移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明昕23日指出,攝護腺癌是男性第3大癌症,且約1/3患者都是在癌細胞轉移後才發現,三總成立攝護腺癌骨轉移多專科照護治療團隊,不但延長患者存活時間超過6個月,且骨轉移患者也由33%下降到12%。 楊明昕表示,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約1/3的新診斷患者已發生遠端轉移,當中骨轉移尤為常見,攝護腺癌一旦骨轉移,常伴隨疼痛、病理性骨折、脊椎壓迫甚至惡性高血鈣症等骨骼相關併發症,對病患身心皆是重大打擊。傳統治療模式以單一科別為主,易忽略多面向問題,導致照護斷裂、風險上升。 三總整合泌尿外科、合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核子醫學科、口腔外科、營養科及癌症個案管理師等成立攝護腺癌骨轉移多專科照護治療團隊,建立標準化、系統化照護流程,讓患者從診斷、治療到追蹤都能獲得全人支持,目前已收治268名患者,在團隊照顧下,延長患者存活時間超過6個月。 楊明昕指出,過去護腺癌好發於70歲上下男性,近年出現年輕化趨勢,臨床上曾收治年約50歲男性,但因沒有症狀,常見攝護腺肥大問題如頻尿、急尿、夜尿或尿不乾淨就醫,進而發現罹癌,建議50歲以上男性應定期進行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讓人生無癌煩惱。 楊明昕表示,針對攝護腺保養與預防建議,生活習慣上要多運動、戒菸、戒酒;飲食方面要減少牛、豬等紅肉及高脂肪食物的攝取,但可以多補充南瓜籽、番茄、鈣質、維生素D等。而攝護腺癌是男性中存活率相對高的癌症之一,早期診斷與延緩骨轉移發生,則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