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起俄羅斯實施電商新規強化商品合規認證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下(九)月起,俄羅斯實施電商新規,強化商品合規認證。 俄羅斯將於2025年九月起實施電商新規,要求商品頁面顯著展示EAC、GOST-R等合規認證連結,食品、藥品等重點品類需通過“誠實標籤”系統實現全程追溯。 消息指出,違規者將面臨單日最高200萬盧布罰款、商品下架及帳號永久封禁。 新規源於俄聯邦第546-FZ號法律修訂案,旨在堵截灰色清關和假貨,2026年九月將建成“賣家實名認證+商品合規溯源”雙機制。商家需提前完成認證、強化資訊審核、遵守平臺卅天通知期調整策略以規避風險。

Read More

經濟部率團赴日拓銷五金手工具 三地洽談預計締造逾6800萬美元商機

經濟部江文若次長親赴五金手工具赴日拓銷團大阪洽談會。(經濟部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為支持我五金、手工具等業者開發多元市場,籌組五金手工具赴日拓銷團,本團將走訪福岡、大阪、東京及三地,經濟部江文若次長親赴大阪洽談會現場,鼓舞士氣並宣示政府將持續與產業並肩作戰。江次長強調,臺灣五金手工具產業歷經30年深耕,已在日本建立穩固的市場基礎與品牌信譽。 本次拓銷團以專利與創新設計展現臺灣產業競爭力,涵蓋五金手工具、智慧家電、健康防護及環保日用品等多元品項,例如輕量化適合高齡族群與婦女使用的手工具組、微型真空壓縮機、環保與實用性兼具的矽膠真空保鮮袋等多項國際得獎產品,吸引高島屋、近鐵、Amazon Japan及港南商事等重量級155家買主參與,此次赴日拓銷3城市共吸引逾600家買主報名參加,預計締造逾6,800萬美元商機,再次印證臺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韌性與競爭力,象徵政府與產業並肩作戰,為產業創造更寬廣的國際舞台。 江次長指出,經濟部積極推動「月月有買主、周周有活動、日日有商機」拓銷方案,為協助五金手工具業者,除帶領業者赴日本接洽買主,已依產業需求,於今年9至11月規劃一系列客製化拓銷活動,包括在國內辦理「全球商機鏈結總動員」,洽邀非洲、亞西、歐洲、美國等買主來臺採購洽談;另帶領買主赴臺中及高雄產業聚落訪廠,增加接觸買主機會及降低拓銷成本。 在國外部分,除8月辦理拉丁美洲拓銷團;在9月份美國拉斯維加斯扣件展加碼設置「TAIWAN SELECT形象館」,提升國際知名度,並加大力道廣宣,吸引買主觀展採購;另於台灣經貿網成立五金產業專區,運用數位科技精準配對買主,協助廠商24小時開發商機。 美國政府陸續宣布對各國課徵對等關稅及232條款鋼鋁衍生品關稅,對我國產業造成衝擊,經濟部除啟動專人專線專網即時服務,並主動關懷業者傾聽意見,協助臺灣業者分散市場,深耕日本。經濟部始終與產業界站在同一陣線,並將持續透過各項密集拓銷活動及建置「TAIWAN SELECT形象館」等方式,協助我商開拓多元市場,作我商最堅實的後盾。

Read More

Workday平台全球調查台灣員工願與AI代理協作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企業人才資源、財務及代理的人工智慧管理平台Workday, Inc.(納斯達克:WDAY)發布最新《AI代理時代:人工智慧職場協同趨勢》全球調查的台灣結果顯示,台灣員工比全球同業更願意與AI代理協作。 報告指出, 88% 台灣員工樂於與AI代理協作,高於全球平均水平(75%),但毫無疑問,僅16% 受訪者能接受 AI 代理擔任管理者角色。這反映企業面對的關鍵挑戰:如何保留人性化的同時,擁抱 AI 的力量。 憑藉於亞太區市場的領導地位,以及與輝達、寶僑等全球品牌的深厚合作經驗,Workday迅速拓展台灣業務版圖,攜手中國信託銀行、凱基金控、Q Burger、捷安特、遊戲橘子、啟碁科技、研華、緯穎科技等多元產業夥伴,賦能企業利用負責任的AI技術實現人力資源與財務轉型,助力客戶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加強敏捷與韌性。 本次台灣調查結果於Workday Horizon Taipei 2025大會當天揭曉,活動現場匯聚眾多企業高階主管、產業領袖與科技專家,聚焦探討代理型AI在商業領域的應用,及其對人力資源規劃與決策制定的潛在影響。 Workday 台灣區總經理許耀邦(見圖,Workday提供)表示,台灣市場不僅積極探索AI代理的潛能,更開始在實務中加以應用。這股成長動能反映市場正從好奇走向實踐,企業領袖積極利用AI提升生產力、彌補人才缺口並強化營運韌性。Workday致力為客戶提供清晰且實用的資安、隱私與倫理治理指引,搭配完善政策與合規架構,協助他們邁向成功。 本次調查由Hanover Research受Workday委託於2025年5月至6月期間進行,涵蓋全球2,950 位全職決策者與資訊主管,分佈於北美地區(706位)、亞太區(1,031位)與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1,213位)。 Workday為企業人力資源、財務及代理的人工智慧管理平台。Workday平台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幫助企業培育人才、提升工作效率,以及推動業務發展。全球至今已有逾11,000家來自各行各業的企業使用 Workday,包括中型企業、以至超過65%的 Fortune 500 強的企業機構。如欲了解更多有關 Workday 的資訊,請瀏覽workday.com/。

Read More

前七月大陸港口貨物量/貨櫃量達百億噸及兩億TEU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共交通運輸部發布今年七月份中國大陸港口統計指出,前七月大陸港口貨物量與貨櫃量已達一百億噸及兩億TEU,比去(2024)年同期年增百分之四與百分之六。 中共交部統計,大陸港口今年一至七月港口貨物量累計104.4 億噸,比去年同期增長4.4%,其中內、外貿貨量分別增長5.3%和2.4%,貨櫃量達2.029億TEU,比去年同期增長6.2%。 大陸港口七月份單月港口貨物量為15.4 億噸,比去年同月增長6.9%,其中內貿貨量增長7.6%,外貿貨量增長5.5%,當月貨櫃量2996萬TEU,比去年同期增長2.7%。 統計顯示,前七月貨櫃量雖維持百分之六以上增幅,惟相較於上半年各月成長率則呈遞減態勢,下半年國際政治與經貿情勢仍呈不確定,後勢猶待觀察。據統計,大陸港口第一季櫃量成長尚達8.2%,前四個月縮小至7.9%,上半年再降至6.2%。

Read More

前七月自貿港區貿易值近去年全年貿易值達新台幣三兆元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交通部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我海空自由貿易港區貿易值高成長,前七個月貿易值已接近去(113)年全年,且再度超過年貿易值新台幣三兆元。 交部統計,今年一至七月我自貿港區貿易值已達三兆元,比去年同期年增76.28%,且接近去年全貿易值3.01兆元,其中七月份單月貿易值高達新台幣5548億元,比去年同月激增88.33%達歷史高峰。 統計指出,海空自貿港區仍以桃園空港居首,前七月以2.57兆元除比去年同期遞增83.48,並超過其去年全年貿貿易值2.37兆元刷新歷年紀錄,其次是台中港232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3.04%,再其次是高雄港1068億元年增15.56%、台北港981億元亦增25.74%,佔比不高的基隆港五億元較去年同期回升8.12%。

Read More

海保署舉辦國際工作坊 共商海洋保護區永續策略與治理挑戰

海洋保護區國際實務與在地實踐能力建構工作坊圓桌會議。(海保署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為因應海洋保育法於今年7月全面施行,及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30╳30目標,邁入深化海洋保護區域治理新里程,特於8月25至27日舉辦「海洋保護區國際實務與在地實踐能力建構工作坊」,特邀來自美國及澳洲長期參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等保育政策撰寫、跨國海洋保護區合作與權益關係人參與等面向的國際專家來臺交流。海保署表示,首日工作坊於臺北舉行,由國際專家分享自身關於海洋空間治理(MSP)、海洋保護區(MPA)、海洋有效保育區(OECM)等國際經驗,3日工作坊逾200位產、官、學、企業、民間團體及在地社群熱情參與交流,共同探討海洋保護區域治理與永續利用、傳統知識與海洋保育兼容的解方。 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強調,上任後即提出MPA成效評鑑及每處MPA都有人守護的目標,海保署曾進行MPA管理成效評估,逾4成屬中度及低度保護,主因為人力經費短缺,欠缺管理效能,而現行71個MPAs僅47個保護區成立巡守隊或巡守機制,在海洋保育法全面施行、急需公私協力之際,海保署邀請美、澳重要國際專家來臺交流並協助能力建構,為臺灣深化海洋保護區域治理啟動交流的契機,期盼借鏡美、澳有關海洋保護區跨國跨區域網絡、明確目標與優先順序、氣候變遷下的適應性管理、權益關係人及公眾參與,以及教育推廣、媒體行銷等國際經驗,持續跨部會、跨領域,通力合作提升臺灣整體海洋保護區域的質與量。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表示,工作坊首日邀請到具長期澳洲大堡礁海洋保護區經營管理經驗,同時為詹姆斯庫克大學兼任首席研究員Dr. Jon Day、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副教授Dr. Joanna Vince、美國健全海洋執行長Dr. Tundi Agardy等國際專家,分享澳洲及美國的海洋空間規劃及海洋保護區推動經驗,以大堡礁海洋保護區為例,保護區成功關鍵包含健全法制、明確目標、廣泛的權利持有者與權益關係人參與,以及最佳科學應用。由於海洋與陸地是連續生態系統,MPA規劃也從傳統海、陸分治朝向跨陸海、跨部門的生態地景管理,專家們提到全球保護區都面臨經費、氣候變遷、權益關係人溝通及經營管理上等各式的困境,也都不斷在錯誤中累績經驗。海保署將持續透過國際經驗交流及在地實踐能力建構,逐步與各界合力勾勒臺灣海洋保護區願景目標及行動策略。 海保署表示,此次工作坊的豐碩成果,將作為未來政策規劃與實務推動的重要參考,並期許未來能持續深化國際合作,共同為我國與全球海洋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此外,海保署於今年7月發布臺灣海洋保護區首冊專書《與海共生Ⅰ:海洋保護區之理念與制度》,介紹海洋保護區的國際趨勢及臺灣海洋保護區治理策略,預告下半年將出版第二冊《與海共生Ⅱ:海洋保護區之設計與實踐》,內容除包含海洋保護區成效評估系統、在地社區參與機制、跨部門及跨領域治理協作,更將納入此次25至27日國際工作坊交流實錄內容,對海洋保護區議題或與海共生專書有興趣的夥伴,可持續關注海保署官網、臉書及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國家網路書店及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相關訊息,歡迎政府部門、學術界、產業界、NGO、團體或社會大眾等多加選購、閱覽及運用《與海共生》系列專書。

Read More

美國公告對我抗腐蝕鋼品反傾銷調查結果 經部持續協助業者應訴爭取較佳稅率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美國商務部(DOC)於今(114)年8月27日公布對我國、澳洲、巴西、加拿大、墨西哥、荷蘭、南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越南等10國之抗腐蝕鋼品反傾銷調查最終認定,經濟部於本案調查期間,均即時掌握案件進展通知鋼鐵公會以轉知業者,並提供業者應訴補助,以維護出口權益。經濟部呼籲業者在各國對我進行貿易救濟調查時應積極應訴,並將持續提供相關輔導及應訴補助,以協助業者爭取較佳稅率。 我商稅率如下:1.燁輝(Yieh Phui Enterprise Co., Ltd.):10.85%;2.盛餘(Sheng Yu Steel Co. Ltd.)、光南(Kounan Steel Co. Ltd.)、佑錋(Meglobe Co. Ltd.):67.81%(該3家廠商未應訴);3.其他廠商:10.85%。至其他國家反傾銷稅率部分,以巴西國家鋼鐵公司之稅率191.26%最高,次高為越南蓮花集團110.19%。 本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預定於本年10月9日發布產業損害之最後認定,倘認定傾銷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損害,商務部將據以發布反傾銷稅命令。依據美國海關統計,112年美國自我進口157,377公噸抗腐蝕鋼品、金額達1.95億美元,主要用途為建築材料、電器用品外殼及汽車零組件等。

Read More

航港局修正遊艇驗證機構認可程序 即日生效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航港局發佈修正「交通部航港局遊艇驗證機構認可作業程序」第4點規定,自即日生效。 交通部航港局遊艇驗證機構認可作業程序第四點修正規定重點如下:本認可作業審查程序如下:驗證機構之許可,由該局船舶組及各航務中心組成專案小組,副局長擔任召集人,辦理審查工作。召集人因故不能召開或出席時,得指派代理人。 驗證機構檢附證明文件,向該局提出申請,由該局依據「交通部航港局遊艇驗證機構許可審查專案小組審查評分表」進行資格審核及評分,出席審查小組成員超過半數評分總和應達七十分以上為合格。審查合格之驗證機構由該局正式發函許可,並經公告,始得執行遊艇驗證之工作。

Read More

美國232條款關稅鋼鋁產品及衍生品通關實務線上說明會今舉行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29日(五)上午9時邀請美國資深律師,辦理「美國232條款關稅鋼鋁產品及衍生品之通關實務線上說明會」,將會深入解析232 條款最新規範與232條款相關的通關實務。 美國商務部114年8月15日公告新增407項鋼鋁衍生產品(包含風機及其零組件、移動式起重機、推土機等重型機具,以及軌道車輛、家具、壓縮機、幫浦等)適用232條款關稅,並自美東時間114年8月18日生效。 為協助我國業者因應國際貿易署訂特舉辦「美國232條款關稅鋼鋁產品及衍生品之通關實務線上說明會」,剖析232 條款最新規範與232條款相關的實務通關事宜。

Read More

〈中華副刊〉回歸思維的邊界——讀柏森《原光》

有你的日月星辰 文/嚴瀚欽 畫/胡采忻 (一) 「這幾年寫詩卻有被迫『具象化』的壓力。是時代的想象力和品位倒退了,還是台灣文學走到了非『掀開床幃看個明白』不足以滿足讀者的地步?」詩人陳克華曾如是指出現今寫作的趨勢。這番詰問不僅僅挑明當代文字創作的弔詭準則,更折射出詩壇對「大詞恐懼症」的集體焦慮——創作者仿佛陷入顯微鏡式的競逐,無不極盡所能地放大文字的肌理,提高文字的密度,極盡所能地衍生意象。仿佛不如此,便無以展示自己的功力。 而在追求精雕細琢的文學語境中,柏森的詩集《原光》卻如逆向行駛的彗星:「悲傷」、「生命」、「消亡」、「世界」、「黑暗」、「記憶」、「痛苦」、「愛」等幾乎被視作避忌的大詞,在這本詩集裡卻俯首皆是。 掏空事物的內部,只留下世界的輪廓,這種「中空詩學」將事物掏洗至半透明的臨界狀態。那些刻意保留的孔隙,實則是邀請光線穿過的通道。這是經驗的敞開,是一種半隱晦的中介,唯有中空,才能包含萬物——「詩需要有孔洞讓氣流經過」,柏森在後記中以器物之道闡釋詩歌的本質,無須太過細緻的填滿,需要留下空間接受新的解讀。這種看似矛盾的創作,既抗拒著當代過度詮釋的語言暴力,又拒絕墮入虛無的拜波塔之迷宮,反而在「說盡」與「未盡」的張力間,開展出嶄新的道路。   (二) 電影《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改編自奧地利-波西米亞猶太裔指揮家馬勒(Gustav Mahler)的真實故事,描述了他因無法承受婚姻危機而陷入精神痛苦,特地坐了二十六小時火車到荷蘭萊登小鎮求助於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經過。在In den Vergulden Turkey旅館裡,在煤油燈搖曳的光暈中,二人聊至深夜。 此前,女兒因猩紅熱而早夭,心臟疾病令他健康受損,最愛的阿爾瑪(Alma Mahler)有了外遇……死亡、陰暗、掙扎、憂鬱、焦慮和厭世等元素充斥在他的作曲中。而在與弗洛伊德長聊之後,他開始學著給心鬆綁,給心愛之人「完全的自由」——愛的真諦,竟然在於鬆開掌控的指節。於是他帶著寬慰回到位於意大利蒂羅爾山谷的作曲小屋繼續工作,然阿爾瑪在關係中獲得自由,自己也獲得了「心靈全面的自由」。到了《大地之歌》時,則徹底領悟生死不過是必然的輪迴,不再執著於眼前的苟且。 美國文學批評家M.H.艾佈拉姆斯在他的《鏡與燈》中引用赫爾德的觀點:「音樂的意義極為含糊,而唯其含糊 ,才益發適合於表現情感。至於言語的表現力,則由於詞語的意義都是人為的,因而與情感本質的練習不盡密切……儘管解釋明確,但……只會分散和削弱情感。」即使是作為符號語言的樂譜,亦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時所需的器材和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這種超越符號的存在,用來解釋馬勒後期的作品再合適不過,   (三) 柏森鐘愛馬勒,在散文〈永恆的抵臨〉中,她如是描述第九交響曲的聆賞歷程:「音樂藉由一切媒介直抵我的心臟,在法國號的牽引下,騰空,抽離並且漂浮著,化整為零……止盡時間,消融了宇宙,相合了我和你。」當音符漫溢,席上的聽眾仿佛掏空自身,化身中空的泡沫,輕盈地升起,在空中懸浮,然後輕輕觸碰,要麼碎裂迸散,要麼融而為一,經驗便在此刻悄然降臨。是的,唯有敞開自我,讓自身留白,才可像馬勒的交響曲般,包含整個世界。而柏森則以窗作喻:「我的窗口已經敞開,為了盛開的∕花∕只有那麼一次的春天。」(〈窗〉) 但柏森寫的畢竟是詩,是一種文字的媒介,這門與音樂同源異質的語言藝術。德國詩人A.W.施萊格爾說,文字的語言與音樂家的語言不同,它始終無法獨立於外界事物存在,情感的表現永遠要依附於語詞與思想的聯繫。而在柏森筆下,固態的文字與流動的音樂被攪拌成嶄新的介態。於是〈在林間〉中,她用「鳥切開雨的形狀」仿擬提琴琴弓擦過空氣的聲音,在〈序詩:墓碑前,小號的吹奏〉中,以「重重疊疊——又迴蕩自身」描述音樂給身心帶來的震顫,在〈靜止如聖詠〉中,以「光線,振動了」擬仿手指撥動琴弦的聲音。這既是天賦,亦是詩人的基本功,將抽象的聲音感通為可視可感的觸覺,語言的多樣性和創造力在此盡顯。在〈聽覺練習〉裡,更是直接發出「用什麼樣的味蕾∕去理解它們的顏色?」的叩問。但柏森並非沒有耽溺於通感的遊戲,她更以深厚的古典樂美學累積,把詩歌導向形而上的思考。 詩人蕭宇翔留意到柏森詩中的「泛音」:「『泛音』是弦樂器和管樂器,所最難發出的一種聲音……但反過來,對於讀者,這也是一種無比艱難的聽力測驗。」也就是說,在聲演的時候,樂器和人聲的基音邊緣,尚有一道像哨子一般的尖銳旋律,它輕微,接近空無,但只要我們仔細聆聽,便能將之由意識的外沿移至意識的焦點。若我們將這泛音亦當作基音的輪廓,那麼這個發聲的動作就有了象徵的力量——主體退下,讓神出現,讓平日所拘泥的一切退散,進入形而上的超驗世界。它象徵著我們的心會被模糊之物篤定著(〈復活〉),象徵著看似不必要的東西「逐漸成為必要」(〈散策〉),象徵著當我們平望邊界,星子早已越過後頸(〈虛空間正在暗湧的〉)……柏森在詩中所展現的魔法,或許便是這種近乎空無的模糊、過渡、留白、不必要,以及玄之又玄的未明性。   (四)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藝術總在極簡處顯露真諦。我想起畢加索晚年以單線勾勒的素描實驗,恰好是刪盡繁縟,僅僅保留輪廓的畫作。他曾說:「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回歸質樸,或許正是臻至化境的不二法門。而M.H.艾佈拉姆斯在《鏡與燈》中說:「詩歌……是靈魂的音樂。一連串的思想,畫面,言詞和音調構成了詩歌表現力的本質。」因此,詩藝的芟繁就簡,本質上是讓思想和語言,都重返生命的原初,回返那個遙遠的童年。 而這便要從詩集的名字「原光」說起,其名源自馬勒第二交響曲的第四樂章的原光(Urlicht)。該章用法國號揣摩出一絲純然光線的照耀,使人獲得救贖。在我看來,那是一束起於童年的原始之光,它召喚著「初始切尚未固著的自我」(李進文語)。儘管在生命的過程中會折射出千萬道障目的亂流,但最為原初的那道光,始終在那裡。於是在〈印象〉一詩中,童年像一雙清澈的眼,「在混沌裡誕生」;在〈談論空白時所忽略的移動性〉中,「童年的遺落∕在起霧的午夜逐步延伸」;在〈談及消逝〉中,當四周熄燈之後,童年的舒曼,仍「遺留在迴廊的深處」;在〈昨日〉中,我與童年始終交錯著,時間仿佛沒有盡頭…… 我想起她在詩集扉頁給我留下的一段提字:「若能寫,便是小小的幸福。這心思是來自一種技藝的情感。久而久之,自己的詩其實便是自我的延續。所謂美,只因為我們看見苦痛而選擇記憶。」多麼純粹的宣言,柏森的詩歌,無非是童年時原初記憶的延續,是一股靈魂深處噴湧流動的神秘溪流。時間讓我們無時無刻都承受著暴力,自我不斷消失蛻變,但好在記憶如清溪般甜美,她以書寫將童年保留在溪流中,用言語思索、命名和描述它蜿蜒曲折的變化,隨時帶給我們以清甜。   (五) 文章的結尾,讓我們再次回到馬勒的世界——他的第三交響曲《夏日清晨之夢》勾勒出一個更寬宏的輪廓:自然之聲、人類之聲、天使之聲、愛之聲、孩童之聲,在這個夢一般的樂章鑄成啟示。一個愛的世界的大門終於敞開,他回到最真實的自我,有了坦然接受一切的勇氣。 是的,如夢一般。我想起柏森在楊牧詩獎受獎致辭時的一句話:「現在,你來到我的夢裡了。」而夢的奧義,恰恰是把「我」拆碎成元素,再以大詞為框架,有機地排列出來,成為故事、寓言,抑或是——詩。於是寫詩,便成了一種本能,她讓我們回返到世界只有輪廓時的狀態,回歸思維的邊界。我想,這便是柏森的詩之所以示我以混沌的原因吧!唯其混沌,世界才得以沿著邊界持續滾動,在奧秘中一次又一次乍現。 最後附上詩集裡我最喜歡的一首詩以作結:    〈詩歌盡頭〉     散開的是夢   如果你正想著,音樂就到這   停下來,我將光碟回放   不疾不徐   正如寫詩   生怕錯過任何   細節與理解;訊號的記錄   也是如此,彷彿時間邁向時間   受幻象擾動     ……     一種晃動延異我們   出於本能,我意識     或說是回歸   回歸思想,回歸思維的邊界   敞開慾望的凝視,我仍悉心   於精神種種     藉由寄託   在這副脆弱的肉身,如果   這是夢,你確實這樣想著     ……     我寫詩,因為這裡有著愛     自然地   像日常:去見想見的人     完成想完成的事   一個人的勞動,一個人的體悟。這些年   我時常聽著甜梅號,站在太陽上   它翻作 feet on the sun,是腳   而不僅僅站著     用腳移動,足以緩慢前進   為了更遠的抵達     如此,我被詩闡述   因為這裡有著限制   反而越是自由     試圖攫取   隱喻,比如生命隨意的美   那種過渡、留白、未明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