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宏醫師講專欄〉醫學臨床診斷骨折 與保險理賠骨裂的差異

圖右紅圈處為完全骨折,很明顯;圖左紅圈箭頭處為不完全骨折,骨表面僅有裂痕。(陳建宏骨科診所提供) 有一家長帶跌傷小朋友來診間,X光顯示橈骨遠端有細微裂痕,家長拿出一張其他診所開的診斷書問:「醫師,這傷勢到底是骨裂還是骨折?為何保險公司人員說,這不是骨折,而是骨裂,只能賠部分」。我答稱,醫學診斷書上寫的就是骨折(Fracture),屬於不完全骨折,無需手術,用石膏固定即可;至於骨裂並非醫學名詞,而是保險公司方便理賠用的分類。 在醫學上,骨科專業定義「骨折」是骨頭結構完整性受到破壞的總稱。只要骨頭因為外力或病理原因而出現斷裂、不連續、裂縫,無論大小、深淺或型態,皆稱為骨折。依骨折的型態可細分為:1.完全骨折:骨頭完全斷裂成兩段或多段。2.不完全骨折:骨頭表面或部分結構出現裂痕,沒有完全斷開,例如青枝骨折(兒童常見)。3.壓迫性骨折:常見於脊椎,因為外力或骨質疏鬆造成椎體高度壓縮。4.病理性骨折:由腫瘤或骨質疏鬆導致骨頭脆弱,輕微外力就造成骨折。 為什麼會有「骨裂」這個名詞?骨裂其實就是屬於不完全骨折的一種表現方式,並非獨立的醫學診斷,骨裂這個名詞在正統的醫學教科書、國際疾病分類、骨科文獻裡都不存在。保險公司對骨折的理賠金額通常依「嚴重程度」分級賠償,骨頭完全斷裂及僅有裂痕,賠償金額高低不同。於是保險公司在理賠實務上,用骨裂來理賠不完全骨折,是合理的,只是民眾難免希望以完全骨折來要求保險公司理賠,結果造成醫學專業用語與大眾理解出現落差,病人以為「骨裂≠骨折」,但在醫師眼中「骨裂=骨折」,而保險公司「用骨裂理賠不完全骨折」。 診間我常常需要花時間跟病人解釋,骨折有輕微像髮絲狀裂痕,也有嚴重如粉碎性斷裂,但醫師開的診斷書一律是「骨折」。至於保險公司怎麼定義骨裂或骨折,那是契約的問題,並非醫學問題。對骨折病人治療流程取決於:受傷部位(手腕、腳踝、脊椎…)、骨折型態(穩定或不穩定)、病人年齡、骨質狀況、功能需求(運動員vs.上班族)。輕微骨折可能只需要石膏固定,嚴重則需要鋼釘或鋼板固定。 醫學使用精準的語言很重要,就像「癌症」不能隨便被稱為「腫瘤」;「感冒」不能混淆於「流感」;「骨裂」這個模糊的詞,易讓病人誤認為是一個比較具「安全感」的診斷。身為骨科醫師,在此要傳達一個正確的觀念「醫學上只有骨折,沒有骨裂」,骨裂僅是保險方便理賠術語,非醫學名詞。 (作者∕台南市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陳建宏)

Read More

沙袋砸爆骨盆腸外露 手術4H救回

醫師吳坤達說,患者開刀4小時救回,但骨盆破裂仍需休養。(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一名42歲男性,日前不小心被高處墜落的沙袋砸中,骨盆幾乎爆開,直腸破裂外露、膀胱也破裂,患部血肉模糊,大量失血休克,緊急送往李綜合醫院苑裡院區開刀治療,由於事發突然,患者命在旦夕,根本來不及做斷層掃描,馬上送入手術室開刀,花了4個多小時搶救患者,手術至今1個多月,患者逐漸恢復,已經能正常進食。醫師說,當時根本跟閻羅王搶人,讓患者在鬼門關前走一回。 駐診在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外科主治醫師吳坤達表示,患者在晚上7點多被送到醫院,當時他正在運動,接到手術電話後連衣服都來不及換,馬上趕到醫院準備開刀。由於患者到院時已經休克,開放性傷口失血至少2千CC,生命危急,因此馬上進手術室,會同麻醉科醫師隋善中、骨科醫師李詔信、泌尿科醫師黃品叡,總共四位醫師一起手術。 「這是目前為止我看到最血肉模糊的手術。」吳坤達說,深怕患者有生命危險,在還沒有做電腦斷層,第一時間便送到手術室,4名醫師合作,一邊開刀一邊修復患者傷口,手術中才得知,患者會陰部有25公分的開放性傷口,膀胱破裂、直腸破裂外露、骨盆還嚴重骨折。 吳坤達透露,曾經多次處理被砂石車輾過個案,骨盆都被輾碎,經常來不及照電腦斷層,因此憑經驗戴著手套觸診患者肛門,確認有無碎骨片,邊清洗邊縫合,還要避免患者被糞便感染。 吳坤達表示,在醫師團隊合作下花了4個多小時,進行剖腹探查術、D環結腸造口術、會陰肌皮瓣重建術、膀胱一期修復術、骨盆開書型骨折切開復位外固定術,術後患者住加護病房1週逐漸穩定,家屬為了就近照顧,轉院到台中榮總。 吳坤達說,患者轉院兩天後便拔除呼吸器,然後轉到普通病房,現在還住院治療中。由於骨盆嚴重碎裂,研判至少還要4個月才能康復,膀胱也還在修復,近期便能拿掉尿管,最嚴重的是患者肛門括約肌已經失去功能,日後只能靠永久性的腸道造口(也稱為人工肛門),維持正常消化道的功能。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一名42歲男性,日前不小心被高處墜落的沙袋砸中,骨盆幾乎爆開,直腸破裂外露、膀胱也破裂,患部血肉模糊,大量失血休克,緊急送往李綜合醫院苑裡院區開刀治療,由於事發突然,患者命在旦夕,根本來不及做斷層掃描,馬上送入手術室開刀,花了4個多小時搶救患者,手術至今1個多月,患者逐漸恢復,已經能正常進食。醫師說,當時根本跟閻羅王搶人,讓患者在鬼門關前走一回。 駐診在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外科主治醫師吳坤達表示,患者在晚上7點多被送到醫院,當時他正在運動,接到手術電話後連衣服都來不及換,馬上趕到醫院準備開刀。由於患者到院時已經休克,開放性傷口失血至少2千CC,生命危急,因此馬上進手術室,會同麻醉科醫師隋善中、骨科醫師李詔信、泌尿科醫師黃品叡,總共四位醫師一起手術。 「這是目前為止我看到最血肉模糊的手術。」吳坤達說,深怕患者有生命危險,在還沒有做電腦斷層,第一時間便送到手術室,4名醫師合作,一邊開刀一邊修復患者傷口,手術中才得知,患者會陰部有25公分的開放性傷口,膀胱破裂、直腸破裂外露、骨盆還嚴重骨折。 吳坤達透露,曾經多次處理被砂石車輾過個案,骨盆都被輾碎,經常來不及照電腦斷層,因此憑經驗戴著手套觸診患者肛門,確認有無碎骨片,邊清洗邊縫合,還要避免患者被糞便感染。 吳坤達表示,在醫師團隊合作下花了4個多小時,進行剖腹探查術、D環結腸造口術、會陰肌皮瓣重建術、膀胱一期修復術、骨盆開書型骨折切開復位外固定術,術後患者住加護病房1週逐漸穩定,家屬為了就近照顧,轉院到台中榮總。 吳坤達說,患者轉院兩天後便拔除呼吸器,然後轉到普通病房,現在還住院治療中。由於骨盆嚴重碎裂,研判至少還要4個月才能康復,膀胱也還在修復,近期便能拿掉尿管,最嚴重的是患者肛門括約肌已經失去功能,日後只能靠永久性的腸道造口(也稱為人工肛門),維持正常消化道的功能。

Read More

園藝治療 穩定精神病友情緒

園藝治療不僅能安定病友情緒,也有助於減緩藥物可能帶來的不適。(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榮精神日間病房為病友打造專屬的園藝治療空間,充分利用院區空地,帶領病友栽種地瓜葉等作物。透過澆水、施肥、照護植物到收成,病友們逐步重建自我效能感,在園藝過程中找回生活秩序。這些豐碩成果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病友在復原之路上開出的希望之芽。 嘉榮精神部病房護理長石玉玲表示,園藝治療是一種溫柔而有力的輔助療法,透過親手種植與記錄植物成長,不僅能幫助病友培養專注力、執行力與規律作息,更能促進心理調適與人際互動。在照顧植物的同時,也學會照顧自己。 石玉玲護理長說,有病友運用務農經驗,將咖啡渣等有機肥料混入土壤,成功改善原本貧瘠的土地,讓作物長得枝繁葉茂,甚至一度收成豐盛到有商家上門收購地瓜葉,帶來滿滿成就感。這些豐收成果也常被帶進烹飪課中,化作一道道佳餚,病友們共同享用,從播種到餐桌,體驗付出、收成與分享。 精神部主任司徒彗真醫師指出,園藝治療不僅能安定病友情緒,也有助於減緩藥物可能帶來的不適,同時促進肢體活動與手眼協調。嘉榮精神日間病房除了藥物治療外,更在週一至週五白天規劃多元課程,將醫療與生活照護緊密結合,包括職能訓練、團體治療、娛樂治療、園藝治療及社會化課程,讓病友在支持性的環境中依照自身特質逐步建立規律生活,並在日常中培養人際互動與自我照顧能力,逐步邁向康復與回歸社會的目標。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院長陳正榮表示,園藝治療的價值不僅在於栽種植物,更在於過程中為病友播下信心與希望。

Read More

經皮靜脈雷射 改善睡眠品質

醫師陳貝強表示,經皮靜脈雷射透過特定波長的低能量雷射光波,經由皮膚照射在靜脈分布密集部位,進而活化血液循環,可有效改善睡眠。(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39歲女性長期睡眠狀況不佳,每次躺在床上都輾轉難眠,可能需要1-2小時才能入眠,但睡不到3、4個小時就會醒來,又需要花1-2小時後才能入睡,嚴重影響生活。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陳貝強主任,除了搭配藥物,也執行經皮靜脈雷射,經過約6次療程,改善睡眠,患者已經可以深層睡眠。 陳貝強表示,經皮靜脈雷射屬於非侵入性療法,透過特定波長的低能量雷射光波,經由皮膚照射在靜脈分布密集部位,進而活化血液循環、促進血球功能與細胞內的能量產生,並達到抗發炎與強化代謝作用。因為紅血球活化,攜氧量能力上升,改善缺氧的狀態,會讓身體比較放鬆,比較容易入睡。 陳貝強建議,改善睡眠須規律作息,固定上床起床時間,建立大腦穩定的「生理時鐘」。睡前環境優化,房間保持安靜、昏暗、涼爽;睡前避免手機、平板等3c產品。睡前避免咖啡因、酒精、過度進食;若睡不著,不要一直躺在床上,可起來做放鬆活動,例如閱讀、聽輕音樂,避免形成「床=失眠」的負向連結。 另,可練習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冥想,幫助交感神經降溫、副交感神經活化。同時,規律運動,建議白天有中等強度運動,像是快走、游泳、瑜伽等,但避免睡前2小時劇烈運動。曬太陽也很重要,有助分泌血清素,晚上血清素轉為褪黑激素,讓睡眠更深沉。必要時依照醫囑輔助藥物。 此外,要檢查潛在疾病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可能憂鬱或焦慮:情緒困擾會直接影響睡眠,需要心理和藥物治療並行,或是神經退化疾病如帕金森氏症,患者常見失眠或睡眠行為異常,需針對病因治療。 陳貝強提醒,經皮靜脈鐳射會增加身體代謝,一天至少2000cc,幫助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及代謝廢物經由尿液排出,治療前也要飲食,避免血糖過低,女性要避開經期。  

Read More

〈中華文薈〉關於詩:捕夢者

■楊渡 1、 馬蘇迪連續三天夢見他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先是父親、繼之妻子、兄弟。第四天,他夢見第二房妻子死了。她的眼睛像花朵,會在寒冷中變色,死前她的雙眸如兩顆熟透的黃燦燦的葡萄。馬蘇迪醒過來以後,到處請人詳夢,因為他並未娶第二房妻子。但沒有人能給他解答。他決定出發去找傳說中的捕夢者,也許他們可以推斷出夢中的含意。 有人告訴馬蘇迪,必須向東走,因為捕夢術源自哈札爾部族,當年這個部落曾居住在高加索的崇山峻嶺之中,那裡長滿烏黑的草。馬蘇迪於是拿著詩琴,沿海岸向東行走。直到有一天半夜,一個老頭兒把他叫醒,問他有沒有夢見過一個眼睛呈白葡萄酒的顏色,而眸子深處卻五光十色的女子。 「在寒冷中,他的眼睛會變顏色。像花朵一樣。」 「她死了。她死在我的夢裡,眼睛變成黃燦燦的葡萄。她是我的第二房妻子。」馬蘇迪回答。老者竟然大哭起來。他說,三年來,她的影像由一個人的夢,遷到另一個人的夢,他循著做夢者的足跡,步履艱難地追蹤到這裡,不料她竟然死了!馬蘇迪以為他就是找尋已久的捕夢者,才能這樣追蹤夢中的女子。不料老者回答說:「不是啊。我只是一個捕夢術的業餘愛好者。能由一個人的夢走入另一個夢的影像,只可能死在捕夢者的夢中。她走了數千里的路,只是為了死在你的夢中。你才是捕夢者!」 從此,馬蘇迪展開流浪的旅程,為了尋找傳說中的捕夢術。 這個故事出自塞爾維亞作家,米洛拉德.帕維奇(Milorad Pavic’)的小說「哈札爾辭典」。 2、 我們是不是那個老者,為了尋找夢中的一個影像,千里追蹤,步履艱難?我們的愛與追尋,只是像老者,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愛情,找那個夢中的影像? 或者我們是馬蘇迪,為了了解夢中的含意,那生與死的迷團,五光十色的女子,展開生命的流浪之旅?在輪迴中,百劫不歸? 又或者,我們只是那夢中的眼睛會變幻顏色的女子,只活在另一個人的夢中,由一個人的夢飄向另一個夢,此生逝去之後,只是許多人夢中的影像? 你的眼睛晶瑩如露珠,而我只是妳眼中露珠的倒影? 我們存在過,或者未曾存在過? 3、 詩的寫作,像傳說中的捕夢術。我們追尋一個又一個夢中的影像,用音樂召喚出那些流動飄忽的愛情、父祖的感情、被沈埋的故事、現代的生活、因為壓抑而孤寂的靈魂、世紀末的祝福……。 為了準確,詩的寫作必須向難以傳達的地方冒險,找尋準確的文字與合適的聲音。尋找一個明白而清晰的調子,鮮明而俐落的形象,來表現古老而纏綿的情感,現代而迷離的生活,以及飄泊的勇敢與脆弱。在這種矛盾中,尋求平衡與和諧,就是詩藝的考驗。 暗夜傳燈人 4、 詩是個人秘密的花園。至少於我就是這樣。 平時,我們以某一種社會角色出現。人父、人子、採訪者、政論寫作者、有時是上班族。但在詩的國度裡,沒有人擁有特權,所有社會角色、意識形態、權力、利益、口號都失效,只有詩的創造,是唯一的真實。這個花園,只有自己才能種植出想像中的花朵,想望中的美。 然而,這個花園也只能生長在自己生活過的歷史與土地上。因而在波赫士的詩中,有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道的影子,古老的先祖翻越山巔的呢喃,孤寂的死亡;聶魯達的詩中,有智利人民的吶喊,愛的呼喚,土地的脈動。即使是愛情,也都是那土地的聲音,最動人的音樂。 這一本詩集《下一個世紀的星辰》中,讀者們將會發現,有台灣中部古老農村的生活形象,也有台北都會的側顏,更有傳統老街揉合著現代消費的模樣。但它的存在,也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真實。一種矛盾的和諧,微妙的平衡。但它不是想表現生活的素描,也不是台北都會的模樣,而是一種內在的「調子」。 5、 這本詩集想追尋的,是一種「調子」,一種音樂,和對古老詩藝的追求。 如同許多評論者所說過的,詩的音樂性,在中國的傳統詩藝中,有非常光榮的傳統,是非常重要的質素。但現代詩的自由體裁,卻使人日漸遺忘音樂,遺忘為了表現悲傷,表現纏綿,表現殘酷,表現複雜,我們要尋找一種恰當的節奏、音調。它是一種內在旋律的尋找,也是詩藝艱難的過程與歡喜的所在。 詩人尋找字句。正如電影「永遠的一天」裡所描述的,詩人為了尋找一個字句,流浪於各地,甚至用錢買一個他未曾聽過的字句時,是如此辛苦。因為他想找的是傳達出這人生的矛盾與複雜、追尋與失落、悲傷與歡喜,生命的死亡與再生。他尋找字句,一個象徵,一個隱喻,或者只是一個名詞,一個動詞。詩人只是為了要像音樂家那樣,把準確的音符,放在適當的地方,去表現輕與重,高與低,沉與浮,甚至只是想追問一個字句的意義。但為什麼找不到答案呢? 為此,導演安哲洛甫洛斯讓電影裡的詩人在回憶與現實中糾纏,不斷追問「明天,什麼是明天?」 直到最後,他的死去的妻子回答他:「明天,就是比永遠多一天」。 這一本詩集,想呈現追尋的調子。 6、 阿根廷詩人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他被稱為「詩人中的詩人」,喜歡稱自己首先是一個讀者,然後才是詩人、作家,他願意用讀者的角色來看詩。所以他希望自己寫的詩,是可以了解的。晚年的詩也愈寫愈明白,但想達到的意義卻愈來愈深沉。 由讀者的角度出發,我也希望這一本詩集是可以了解,可以懂的,而不是一堆想像的堆砌,或者作者的獨白呢喃。  同樣的,由讀者的觀點,我希望可以介紹自己喜歡的音樂。 古老的歐洲有一「Celtic」民族,其音樂傳統古老而悠遠。現在,比較集中的遺留在愛爾蘭的音樂風格中。午夜聽聞,會彷彿沉侵在大霧中,前方是茫茫的海洋,霧氣濃如汁液,只有船行的微光、遠方的燈塔,在海面上的霧中渺渺閃爍。這時,安靜的深夜傳來遠遠的、由低沉而緩緩上升的船笛的聲音,悠長、遙遠,如古老的呼喚,如海洋的嘆息,如深沉的心跳節奏。 Celtic即是霧中傳來的笛聲……。 我期望自己的努力,可以捕捉到那樣的感覺。即使我知道,那是非常艱難的旅程。 因此我明白,詩人只是從一個人的夢流浪到另一個人的夢,我們只是夢中的影像,追蹤夢的捕夢者。  楊渡簡介  詩人、作家。喜歡旅行、閱讀、電影。最喜歡的地方,是新疆和阿爾卑斯山,大山大水,以及無盡的沙漠。 1958年生於台中農村家庭。寫過詩、散文,紀實文學等,編過雜誌,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主持過專題報導電視節目「台灣思想起」、「與世界共舞」等。其著作《未燒書》獲第34屆梁實秋散文大師獎首獎。著有詩集《南方》、《刺客的歌:楊渡長詩選》、《下一個世紀的星辰》;散文集《三兩個朋友》、《飄流萬里》;報導文學《民間的力量》、《強控制解體》、《世紀末透視中國》、《紅雲:嚴秀峰傳》、《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和台灣農民運動》;長篇紀實文學《水田裡的媽媽》;短篇小說集《九天九夜》;戲劇研究《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以及歷史紀實《有溫度的台灣史》、《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澎湖灣的荷蘭船》等十餘種。 最新出版:《大學的脊梁》、《我們如何記憶這時代──報導文學十三講》、《暗夜傳燈人》。

Read More

提升心理健康 擬設70處心衛中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大死因統計顯示,自殺已重回前10名。專家3日指出,導致自殺常見的原因與無法處理急性壓力,或長期飽受精神疾患困擾等有關。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引進澳洲心理健康急救課程,訓練人人都能成為心理健康急救員,期強化國人心理韌性。 台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書森說,國人常見精神疾病以焦慮和憂鬱為主,推估其盛行率從1990年的11.5%到2010年前後已攀升至25%,之後雖然逐漸下降,但仍然逾20%。 另,加上衛福部公布113年十大死因,自殺重回榜單,凸顯健康問題出現挑戰。而心理健康急救課程已被國外證實,可以提升民眾心理健康知識。 心理健康急救課程是引進澳洲的「心理健康急救」方案,類似心理CPR,口訣為「傾、聽、給、鼓、勵」,透過12小時課程教導民眾,針對憂鬱、焦慮、精神病、物質濫用等精神疾患,教導包括自殺、自傷、恐慌發作、創傷、嚴重精神疾病等狀況情境。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柏熹提醒,不是生病才開始治療,進步到要做到健康促進。國人心理韌性需要被關注,各地衛生所初期布建時,主要是照顧當地民眾生理健康,照顧國人心理健康的發展較慢。 因此,陳柏熹說,後續將推廣設置心理健康衛生中心,此次的心理急救方案也優先訓練心理健康衛生中心的人員,今年目標訓練200人,未來希望完成1500名的訓練,同時,也希望今年底之前,可以完成建置全台70處的心衛中心。(珍惜生命,請撥打1995。)

Read More

43歲男不菸酒 揪1.7公分肺結節

醫師吳晨宇說,判斷肺部病灶可能惡性與否,需評估尺寸大小、外觀及質地等多項因素。(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3歲陳先生無抽菸、喝酒習慣,因心律不整多次於醫院就診,轉診至成大醫院執行心臟燒灼手術時,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左下肺部一顆1.7公分的病灶。經胸腔外科評估後,陳先生接受胸腔鏡輔助左下肺節切除手術,病理報告確診為肺腺癌第1期,恢復良好,定期追蹤。 成大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吳晨宇指出,肺癌為全球癌症死因首位,隨著治療的進步,肺癌存活率已有進步,但在台灣,肺癌仍連續多年高居癌症死因第一名。而肺癌死亡率主要與診斷期別相關,去年台灣衛福部統計,約一半個案確診時已第4期,5年存活率僅約1成,若能在早期發現,存活率則可大幅提高。 他說,隨著國內篩檢計畫的推動,越來越多個案在X光檢查無異常時,經由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腫瘤。判斷肺部病灶是否可能為惡性,不但依尺寸大小,評估外觀及質地也是重要依據,若病灶為實心結節,大於0.8公分且具有惡性特徵,可考慮直接手術或3個月內追蹤;若為非實心結節,一般稱作毛玻璃樣結節,因生長速度較慢,則不一定需要立即手術或密集檢查。 吳晨宇說,對於需要手術治療的病患,醫師會依個別狀況與病灶位置,提供不同手術方式,像針對小顆病灶,肺節切除術需要較精細的手術技巧,相較肺葉切除術可保留較多肺功能。成大醫院近年成立智能複合式手術室,能在麻醉後定位病灶再作切除,手術更為精準,也免除病患在清醒狀態執行定位的疼痛與不適,成醫亦致力發展微創手術,幾乎所有病患都可透過單孔胸腔鏡完成手術,相較傳統開胸或多孔胸腔鏡手術,傷口更小且術後恢復更快。 國健署針對高風險族群,包括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一般人則可考慮在45-50歲之間做一次LDCT檢查,若結果正常,每2-3年追蹤一次即可。

Read More

新化唪口順天宮廟祝

兩名可住廟 做15天休15天 薪15000 06-5987872 0932-119312

Read More

機台技術員

薪35000 永康區大安街293巷82號 271-7505  王先生

Read More

粗工日領1300

0932-714306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