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震災搶修 花蓮港外港9座碼頭提前修復完成

第25號碼頭修復前/後。(花蓮港務分公司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花蓮港務分公司表示, 113年4月3日花蓮強震,花蓮港第17至25號共計9座碼頭鋪面產生20至70公分不等高差陷落,碼頭裝卸輸送設備遭受損壞,港務公司先後投入新臺幣近5億元進行災後修復工程 ,施工期間重視工程品質及環境友善,透過船席指泊原則實施分區施工,確保施工期間港埠營運不中斷,已分別於113年12月底前完成第17、18、21、23及25號等5座碼頭與通關服務站周邊地坪5公頃修復,114年6月28日前陸續完成第19、20、22與24號等4座碼頭修復,全部工程提前於114年8月1日竣工,花蓮港外港9座碼頭各項營運設施均已正常運作。 113年4月3日早上7時58分於花蓮縣外海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震源深度為15.5公里,花蓮港震度為6弱,持續時間40餘秒,受損程度超過107年0206地震。地震發生後,港務公司立即啟動災後修復工作,針對碼頭高差陷落迅即舖築上下引道,以恢復碼頭裝卸車輛動線,並重視專家意見的參與,透過震後展開各項檢查與測量工作,設計階段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學研單位會勘討論,跳脫傳統工程慣例,依碼頭損壞特性,分邀請台灣世曦等三家工程顧問單位同時辦理修復設計以爭時效,採行「大震好修、小震不壞」的修復設計理念,期以減少後續相當或更大規模震災之碼頭修復成本與時間。 本工程除積極辦理以爭取時效,並要求確保工程品質,落實減碳循環再利用,充分運用損壞的鋪面破碎料再利用;重視生態,透過創新岸線工法保存碼頭岸壁水下生物,實施生態補充調查並召開公民團體論壇;落實工區職業安全,導入智慧安全,添購電子安全帽、電子圍籬,並於114年3月31日通過金質獎初評,將積極爭取金質獎之肯定。 花蓮港近十年歷經了107年0206強震與113年0403強震,強震發生後面對港埠營運設施損壞之應變搶修、交通維持、調查檢查、專家意見導入與碼頭修復之工程設計與工程推動,均能確保施工期間港埠營運不中斷,而本次0403碼頭修復工程定調「大震好修、小震不壞」的修復設計理念,花蓮港未來面對不可預期之相當或更大規模之地震,將確保碼頭能以更少成本與時間完成修復,恢復全部營運設施。

Read More

智慧港灣啟航 港務公司攜手氣象署打造精準防災新典範

臺灣港務公司李賢義董事長(左2)及王錦榮總經理(左1),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呂國臣署長(右2)及洪景山副署長副署長(右1)共同摯畫,象徵未來合作意向。(港務公司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灣港務公司16日上午11時於高雄港港史館舉辦「共築智慧港灣,精準氣象護航」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由臺灣港務公司王錦榮總經理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呂國臣署長共同簽署,象徵雙方正式攜手,共同推動氣象資訊在港口營運管理及防災決策中的深度應用,邁向智慧港灣新里程。 近年來,隨著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與強度持續攀升,颱風、暴雨與強風巨浪往往在短時間內對港口營運造成重大衝擊,港務公司秉持前瞻思維,持續精進作業模式,並結合氣象署專業觀測與預報技術,透過即時資訊共享與精準預警,協助各港提前部署,確保港口運作不中斷並全面提升航運安全。 臺灣港務公司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簽署港區微氣候構建合作備忘錄,現場大合照。(港務公司提供) 本次合作內容涵蓋港區微氣候觀測、氣象資料共享、海象預測服務、即時決策支援系統建置等面向,透過氣象署專業的資料分析與預報技術,結合港務公司在港區營運管理之系統與機制,將有效提升船舶進出港之航安決策效率,並增進颱風、豪雨等極端天氣下的港區應變能量,落實「精準防災、智慧營運」的核心目標。 臺灣港務公司李賢義董事長指出,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與強度持續增加,港口在營運與安全上面臨更大挑戰,因此更需要結合氣象署專業觀測與預測能力,此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將推動海氣象資料共享、港區防災決策支援,以及共構「港區微氣候觀測系統」,透過即時氣象資料共享與專業預警,港務公司將能超前部署,啟動必要防災減災措施,確保港口運作不中斷,並進一步提升航運安全與營運效率,為智慧港灣建設奠下堅實基礎。 未來,港務公司與氣象署將持續深化合作,從資料整合、技術創新到決策應用,逐步推動港區微氣候觀測與防災決策支援機制,期能全面提升港口安全與營運韌性,共同打造更智慧、更永續的港灣典範。

Read More

陽明海運/韓華海洋簽署七艘1.6萬 TEU級LNG雙燃料造船合約

陽明海運蔡豐明董事長(中)、韓華海洋金執行長(右三)、陽明海運白崑榮總經理(左三)、韓華引擎金鐘瑞執行長(右二)、陽明海運鄭正雄技術長(左二)、韓華海洋李正善資深副總(右一)、陽明海運(股)公司吳宜達策略長(左一)共同與會參與簽署儀式。(陽明海運提供)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陽明海運擴建貨櫃船隊再跨出一大步!陽明海運昨(十六)日宣布與韓華海洋(Hanwha Ocean)簽署七艘1.6萬 TEU級LNG雙燃料貨櫃船建造合約。 陽明海運與韓國韓華海洋公司(韓華海洋)昨日於陽明海運重慶大樓正式簽署七艘 1.6萬 TEU級LNG雙燃料全貨櫃輪建造合約,由陽明海運蔡豐明董事長及韓華海洋金執行長(Mr. Charles Kim)代表簽署,該批新造船預計將於2028至2029年期間陸續交付,可完善陽明海運全球營運船隊配置、並以環保節能船隊提供客戶低碳運輸服務。 陽明海運表示,本次七艘新建全貨櫃船,每艘裝載量可達15,880個廿 呎標準貨櫃,是台灣首次採用氨燃料預置設計(Ammonia Fuel Ready)的LNG雙燃料貨櫃船,除符合國際海事組織(IMO)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更具備未來使用氨燃料之技術,不僅兼顧現階段營運效率,亦確保在全球減碳趨勢下,導入零碳排放燃料選項之靈活彈性,該設計並榮獲國際知名專業驗船機構美國驗船協會(American Bureau of Shipping, ABS)頒發「Ammonia Fuel Ready Level 1C」認證。 同時系列新船亦採用韓華海洋與ABS的聯合開發計畫成果,為全球首批採用設計壓力1.0 bar Type B LNG儲氣槽之貨櫃船,相較傳統0.7 bar設計,更進一步強化LNG操作的安全性與效率,亦可更有效因應未來岸電相關法規,提供更加潔淨與可靠的能源轉型解決方案。 陽明海運指出,LNG為邁向淨零碳排過渡時期中,較成熟且具經濟性之替代燃料之一,採用雙燃料設計可有效減少約 20% 的溫室氣體排放,合併陽明海運預計自2026年起陸續交付之五艘15,500 TEU LNG雙燃料貨櫃輪,將組成12艘LNG 雙燃料船隊,不僅擴大陽明海運低碳船舶比重,更強化航線佈局的靈活性與競爭優勢。而氨燃料因其燃燒時完全不產生二氧化碳,可在經過改造的LNG儲存設施中使用,轉換成本相對較低;同時供應鏈與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具備成為航運產業可應用之零碳燃料選項之一,亦有助於陽明海運靈活因應未來日益嚴格的國際船舶溫室氣體減排規範,強化綠色競爭力。陽明海運將持續與全球產業發展保持同步成長,積極推動船隊汰換換新與佈局利基市場,並持續納入多元化潔淨能源布局策略,以提升整體運力與營運效能,落實陽明海運對永續環境與優化服務之承諾。

Read More

拓展服務版圖強化國際合作 驗船中心成為諾魯/吐瓦魯授權機構

CR鄭志文執行長(左)與吐瓦魯船舶註冊局代表Mr. David Chong(右)共同簽署授權合約。(驗船中心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驗船中心(CR Classification Society,簡稱 CR)於今(2025)年9月15日於新加坡與諾魯海事管理局(Nauru Maritime Administration,簡稱 NMA)與吐瓦魯船舶註冊局(Tuvalu Ship Registry,簡稱 TSR)正式簽署授權機構(Recognized Organization,簡稱RO)合約。對於懸掛諾魯及吐瓦魯船旗之商船及漁船CR可以為船東提供公約檢驗及發證服務,進一步拓展對船東服務範圍,此舉不僅象徵著合作關係的新篇章,更彰顯三方在強化船舶安全、環境保護及永續航運上的共同承諾。 CR鄭志文執行長(右)與諾魯海事管理局代表Mr. Koh En Rong Elijah(左)共同簽署授權合約。(驗船中心提供) CR指出,目前我國船東所擁有之各噸位動力漁船約有12,000餘艘,在全球市場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提升,船東對船舶安全及海洋保護相關議題日益重視,愈加需要第三方公證單位協助確保其營運皆符合國際公約要求,CR肩負此一使命,將以專業實力回應業界期待。 CR執行長鄭志文博士表示,繼今年2月與巴拿馬海事局續簽RO合約後,再度取得NMA及TSR授權,充分展現CR專業能力及服務品質深獲國際肯定,這項合作不僅是專業服務的延伸,更是深化友誼與夥伴關係的重要里程碑。 CR強調,未來將持續秉持專業與服務精神,提供最高品質的技術支援,並與各國海事主管機關及船東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國際航運安全與永續發展。

Read More

國稅局提醒營利事業適用CFC實質營運豁免應具備明確條件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表示,為防杜營利事業利用低稅負國家或地區設立未具實質營運活動之受控外國企業(下稱CFC)以規避稅負,我國自112年度起施行營利事業CFC制度,除符合所得稅法第43條之3第1項豁免規定者外,營利事業須將CFC當年度盈餘按持有股份或資本額之比率及持有期間計算並認列投資收益,計入當年度所得額課稅。 該局進一步說明,CFC制度除明定課稅要件外,亦設有豁免規定,以保障跨國營利事業之正常營運活動不受影響。所稱豁免規定係指「CFC於所在國家或地區有實質營運活動」或「CFC當年度盈餘符合新臺幣700萬元以下微量門檻」,其中實質營運豁免規定極易被誤用。依「營利事業認列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第5條第2項規定,CFC在設立登記地有固定營業處所,並僱用員工於當地實際經營業務,且其當年度投資收益、股利、利息、權利金、租賃收入及出售資產增益等消極性所得之合計數,占營收淨額及非營業收入總額合計數低於10%者,始認定為有實質營運活動。 該局舉例說明,甲公司辦理112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主張其100%持有之CFC-A公司於設立登記地有固定營業場所,並僱用員工實際經營業務,且消極性所得占比小於10%,符合有實質營運活動之認定,依豁免規定應免予計算認列CFC-A公司之投資收益。經查CFC-A公司雖於設立登記地有固定營業場所,惟依所提示之租金支出發票,全年租金支出折合新臺幣(下同)僅約20,000元,且無列報水電費用,次查員工僱用合約,受僱員工係負責各海外市場銷售業務,實際任職地點並非設立登記地,與上開辦法規定不符,爰依上開辦法第8條第1項規定計算甲公司應認列CFC-A公司投資收益6億元,補徵稅額1億2千萬元。 該局提醒,CFC制度旨在提升我國反避稅機制效能,同時兼顧跨國營利事業合理營運需求,營利事業應妥善評估CFC實際營運狀況,於辦理結算申報時依規定格式揭露CFC相關資訊,如符合豁免規定,亦應檢附符合豁免要件之相關文件,依限申報。如仍有不明瞭之處,可至該局網站(https://www.ntbna.gov.tw)查詢相關法令或撥打免費服務電話0800-000321洽詢,該局將竭誠提供詳細諮詢服務。

Read More

台印簽署海廢治理合作備忘錄 海委會首度與國際智庫建立制度化合作

《海洋廢棄物治理合作備忘錄》由海委會管碧玲主委(左2)及印尼駐台代表艾吏福(右2)共同見證,簽署人為海委會國際發展處李珊瑩處長(左1)及哈比比中心執行長安索里(右1)。(海委會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海洋委員會管碧玲主任委員與印尼駐台代表艾吏福(Andi Muhammad Ghalib Alif),在「2025台灣海洋環境管理國際交流研討會」共同見證臺灣與印尼「印太海洋廢棄物治理合作備忘錄」(MOA),正式宣告臺灣與印尼具影響力的獨立智庫—哈比比中心(The Habibie Center)建立首個制度化合作關係。這是海委會自成立以來首度與國際智庫簽署合作文件,為臺灣推動「印太海廢治理合作平台」的重要里程碑。現場並有來自美國環境保護署、美國海岸防衛隊國家打擊部隊太平洋打擊分隊、美國夏威夷太平洋大學海廢研究中心、法國水域意外污染事故研究調查中心、日本海上災害防治中心、日本全球環境策略研究所、韓國水產資源公團等機構共同觀禮。 印尼身為東南亞最大國家與東協核心成員,擁有超過 17,000 個島嶼,面臨嚴峻的海洋塑膠廢棄物挑戰,如何強化治理效能已成為區域與全球矚目焦點。合作備忘錄的簽署是海委會繼今年四月在印尼成立海廢治理辦公室後,更進一步發展與哈比比中心的合作。該中心不僅在印尼社會具高度公信力,也積極倡導跨國合作與永續發展,具備推動區域串聯的重要地位。 管碧玲主委表示,海洋廢棄物隨洋流四散,跨境溯源與治理唯有依靠國際合作。臺灣離島的馬祖與金門持續受到海漂垃圾的影響,我們始終嚐試並期待鄰近國家能夠放下歧見,攜手面對海洋危機,為全人類謀求更大的福祉。 臺灣推動印太海廢治理平台的效應正在壯大,研討會特別邀請到美國環境保護署的代表分享在海洋廢棄物的治理、無塑水域計畫(trash free from waters),以及與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在海廢治理上的合作與實踐經驗。臺灣與美國簽有「建立衛星監測海上油污染、海洋廢棄物技術合作協定」,近期也就海洋廢棄物監測技術,發展AI合作方案優先合作領域。 同時,印太海廢平台亦積極拓展多元合作面向,例如攜手國際非政府組織 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 (EJF,環境正義基金會) 在泰國舉辦廢棄漁具工作坊,推動漁具回收再利用;與日本企業組織 Clean Ocean Material Alliance (CLOMA,潔淨海洋材料聯盟) 展開交流,分享塑膠循環利用的最新技術與模式;並赴日本參加最大規模之循環經濟展,藉此表現臺灣在海洋廢棄物治理及循環經濟的成果,持續提升臺灣與國際社群的連結與影響力。 海委會重申,透過與跨域及合作網絡的拓展,以及持續強化與美國環保署的交流,臺灣將深化國際連結,發揮專業所長,攜手印太夥伴國共同推進海洋環境治理,為實現「無塑海洋、永續印太」的願景貢獻實質力量。  

Read More

海關實施事後稽核前先輔導廠商守法自評 共創徵納雙贏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基隆關表示,海關依「海關事後稽核作業規定」第6點第2款規定,對放行翌日起6個月內的進口貨物實施事後稽核前,發函檢附「廠商守法自評表」及「海關政令宣導資料」輔導廠商守法自評。 基隆關說明,廠商依「廠商守法自評表」逐條檢視是否符合相關法令,檢核進口貨物相關帳冊及各類單證是否於申報進口報單時出現違失或錯誤,降低對相關法令不熟悉而致違章受罰風險,並提高廠商知法及守法觀念。 基隆關進一步說明,「海關政令宣導資料」詳列免罰及減輕處罰規定,倘守法自評發現原申報錯誤,向海關主動陳報並提供違章事證,因而確定其違章情事者,經補繳稅款及利息後,得依海關緝私條例第45條之3規定,於陳報範圍內免受處罰。此外,若廠商經海關通知事後稽核後,主動陳報或提供違章事證,或能克盡協力義務配合調查,協助查獲違章並符合一定要件,得依緝私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規定減輕處罰。 基隆關呼籲,廠商接獲海關事後稽核輔導守法自評通知,應確實檢核進口貨物相關交易單證資料,若發現申報錯誤主動向海關陳報並提供違章事證,克盡協力義務則可能減免高額罰鍰,共創徵納雙贏。

Read More

連假疊加掀中秋物流高峰Lalamove獻多重優惠

lalamove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秋節與雙十連假將至,台灣貨運物流需求進入旺季,連假疊加掀中秋物流新高峰,Lalamove獻多重優惠因應對短鏈即時配送需求。(附圖由Lalamove提供) 即時貨運平台 Lalamove 表示,Lalamove 憑藉24小時隨叫隨送、多元車型選擇與當日跨縣市配送服務,成為旺季不可或缺的後勤夥伴。不論是臨時加購的烤肉食材、需要即刻送達的限時禮盒,或商家的急單補貨,Lalamove 皆能快速滿足各類臨時、急迫且分散的物流需求。 Lalamove 台灣總經理丁彥宇指出,節慶檔期的疊加效應,使得市場物流需求相較往年提前約一週湧現。連續假期也容易造成物流遞送延遲,進一步促使『短鏈、彈性、即時』的物流需求提升。Lalamove 在去年同期急單量已有明顯成長,今年預期仍將延續上升動能,已在平台運能與服務彈性上做好準備,將全力協助用戶應對檔期高峰。中秋節與雙十連假將至,台灣貨運物流需求進入旺季。伴手禮寄送、聚會採買,以及雙十連假活動,推升市場對「快速、彈性」配送的高度需求;同時,食品零售、餐飲、電商賣家與中小商家也在檔期前夕迎來物料調度與商品出貨高峰,急需靈活的短鏈物流解決方案。 即時貨運平台 Lalamove不論是臨時加購的烤肉食材、需要即刻送達的限時禮盒,或商家的急單補貨,Lalamove 皆能快速滿足各類臨時、急迫且分散的物流需求。針對機車推出「加大保溫袋」服務,帶來近兩倍大的機車承載空間,目前約有八成活躍機車司機夥伴配備有全新加大保溫袋。平台訂單統計顯示,機車「加大保溫袋」多用於配送多人份食品餐點(69%),其次為箱裝生鮮/冷凍食品(44%),凸顯加大保溫袋有效提供更充足的承載空間,幫助提升配送效率的同時確保物品品質。 為確保運能,Lalamove特推出「中秋趟次獎勵」與「隱藏任務抽獎」活動,吸引司機夥伴踴躍接單。9/30前新加入的機車司機夥伴只要完成指定趟次,即可獲得最高1,500元加碼獎勵,還有機會將任天堂Switch 2 遊戲主機(市價14,380元)或萬元禮券帶回家。9/19起平台更將透過司機版APP推送隱藏任務,符合資格的機車與徒步夥伴完成指定任務後,即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開運純金金牌」或「電動摺疊自行車」(市價17,000元)等大獎收入囊中,讓中秋不只賺飽荷包,更能帶走好運!詳細辦法依官方公告為準。 中秋優惠即日起登場,9/23前在Lalamove APP完成簽到,即可領取最高86折機車快遞優惠券。10/6以前完成指定訂單數,最高可獲總價值750元優惠券。新用戶輸入指定優惠碼「LANEW255」可額外領取150元優惠券,完單享200元加碼回饋!看準跨縣市的禮品互贈與電商出貨需求提升,10/6前使用跨城市配送金額累積達800元,就送400元優惠券回饋。獎勵計劃同步加碼,9/25前加入獎勵計劃成為新會員,即送500 Lala點與15元優惠券。9/22至9/30期間登錄活動並完成指定單數,最高可多賺12,500 Lala點,趁9月輕鬆賺點數,暢快換好禮! 詳細訂購辦法請參考活動官網:https://lalamove.onelink.me/kvKN/NAPTEA。下單前至Lalamove APP活動頁面完成簽到,還可領取機車快送優惠券,新用戶最高享1折運費折扣,每日折扣數量有限,領完為止。

Read More

川普政府十月中對陸製船加收港口費 達飛船隊進行調整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針對美國川普政府將在下(十)月中對中國大陸船廠製造船舶加收港口費措施,達飛航運方面表明其對船隊進行調整。 達飛航運表示,在十月14日美國對中國大陸製造船舶收費的最後期限之前,該公司已對船隊進行調整。該公司已做好充分準備,迎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從十月14日起對停靠美國港口的大陸製船舶徵收新的服務費。 消息指出,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對大陸造船業的主導地位展開301調查後,美國將對停靠美國港口的大陸製造和擁有的船隻徵收額外費用。在六個月的寬限期後,這些費用將於十月14日開始徵收,並在三年內逐步實施。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四月17日宣佈後的180天寬限期內,達飛已採取必要措施採取適應性應急計畫。 達飛強調由於其在十月14日之前實施的船隊和營運調整,目前預計既能保持對所有預定美國港口的服務覆蓋,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即將到來的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收費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這些調整,達飛目前不考慮對運往美國的貨物徵收任何與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相關的附加費。 值得觀察的是,達飛與中遠、長榮和東方海外均係海洋聯盟成員。曾有市場研究認,中遠海運(Cosco Shipping)及其香港子公司東方海外(OOCL)將成為受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港口費影響最大的兩家公司,估計兩大公司目前跨太平洋和大西洋至美國的船隊部署,2026年對這兩家公司的影響將達到15億美元。

Read More

深圳港集團大鏟灣更名深圳港海洋發展公司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大鏟灣公司正式更名為深圳市深圳港海洋發展公司,深圳港集團發佈消息稱,該集團旗下深圳市大鏟灣港口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正式更名為深圳市深圳港海洋發展有限公司,這是深圳港集團服務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要舉措。 深圳港集團係於2022年將海洋產業確立為三大主業之一,以建生態、聚產業、鏈資源、促發展為路徑,推動海洋產業板塊快速發展。作為深圳市屬世界級港口產業集團,深圳港集團落實國資國企改革要求,“十四五”期間謀劃海洋產業佈局,全力鞏固港航主業優勢、完善深圳港“一體三翼”佈局和集疏運體系建設,推進港口智慧綠色轉型,夯實國際航運樞紐地位。 據稱,作為深圳港集團拓展海洋產業的載體之一,深圳市深圳港海洋發展有限公司將依託大鏟灣藍色未來科技園、深圳國際金槍魚交易中心、深圳市海洋智慧裝備公共服務平臺等海洋產業拓展空間,加快佈局並完善“研發-測試-檢測-認證”全鏈條服務功能,聚焦智慧裝備、海洋生物等科技領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切入海洋產業賽道,著力建設海洋智慧裝備產業集聚區和“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平臺,構建海洋產業服務生態,打造深圳市最大海洋產業綜合服務平臺,持續強化大鏟灣片區海洋產業發展影響力。 深圳市深圳港海洋發展有限公司將以更名這一發展重要里程碑為契機,主動謀新篇、布新局,助力深圳港集團打造全球海洋經濟綜合服務商,為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注入新動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