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宗率林口長庚傳承羅慧夫精神 頂尖設備打造手術訓練中心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圖/陳儒賢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是全台灣規模最大的醫療院所,擁有3600張病床與全國最大急診室,長期肩負北台灣與桃竹苗地區的醫療重任。院長陳建宗在接受《桃園電子報》專訪時介紹坐落於林口長庚的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以及該院如何持續傳承、發揚羅慧夫醫師的精神。 林口長庚設立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圖/桃報資料照) 林口長庚設立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陳建宗說明,這是透過大體老師與先進設備,讓住院醫師在實際上陣前先熟悉技術,縮短學習曲線,這些設施不僅服務院內,更開放全國醫師使用,並與醫學會合作,推廣專業教育。 林口長庚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不僅服務院內,更開放全國醫師使用,並與醫學會合作,推廣專業教育。(圖/桃報資料照) 談到自身背景,陳建宗是整形外科專家,曾師承國際知名的羅慧夫醫師。他表示,羅慧夫奉獻台灣40餘年,創立顱顏中心並提倡完美與極致的醫療精神,影響深遠。長庚醫院至今仍延續其傳統,每年舉辦紀念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與歷屆弟子交流。醫療援助方面,長庚亦持續派團前往菲律賓、越南、蒙古等地義診,將服務精神推向國際。 羅慧夫醫師奉獻台灣40餘年,創立顱顏中心並提倡完美與極致的醫療精神。(圖/翻攝自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官網) 陳建宗表示,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與產前檢查普及,先天畸形案例逐漸減少,傳承顏面重建技術的挑戰增加。不過,長庚早在二十多年前便推動微創手術,縮小傷口、加速恢復,造福眾多患者。陳建宗強調,國內醫療成本遠低於歐美,品質卻不遜色,許多國外案例印證了台灣醫療的高效與可近性,呼籲社會珍惜醫療資源。專訪最後,陳建宗再次感謝醫護團隊的付出與民眾的支持,並承諾林口長庚將持續以科技與人文並重的精神,守護病患健康。 林口長庚致力傳承羅慧夫精神。(圖/翻攝自長庚醫訊)

Read More

120件國內外珍稀礦石齊聚 黃金博物館「說石話」特展盛大開幕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說石話─石頭的身世與故事」特展昨熱鬧開展。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說石話—石頭的身世與故事」特展二十日揭幕,以「石頭是什麼」作為核心問題,匯聚一二0件國內外珍稀礦石展品,並邀請日本及國內博物館界學者,透過國際主題沙龍進行交流對談,象徵石頭不僅是自然的結晶,更是文化、歷史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重要連結。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說石話0石頭的身世與故事」特展展出一二0件國內外珍貴礦石。 (記者吳瀛洲攝) 文化局副局長于玟表示,金博館「說石話─石頭的身世與故事」特展與國內外博物館與藏家合作,展出一二0件精選礦物,結合地球科學、考古與產業史,將礦物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同時配合展區多媒體互動,讓參觀民眾更能理解石頭的身世與在人類社會的影響,將礦山轉變成一堂瞭解地球與社會的有趣課程。 金博館表示,「說石話—石頭的身世與故事」特展內容規劃五大單元,帶領觀眾由「從一顆石頭談起」到「推動時代的石頭」,完整呈現石頭的科學、文化與歷史價值。展品橫跨國內外館藏與私人收藏,包括日本糸魚川的翡翠、石見銀山的銀礦,及國立台灣博物館日治時期探查金瓜石的著名地質學家石井八萬次郎採集的標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精選礦物、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珍稀玉器;另有七位收藏家的寶石礦物,齊聚一堂,展現石頭從自然形成到人類應用的壯闊故事。 金博館表示,這項特展同時規劃多樣化的互動體驗,包括語音導覽與多媒體展示,讓觀展過程更加生動易懂;另即日起至十一月二十日在昇平戲院舉辦「石頭轉運站」系列活動,民眾可在昇平戲院可抽取礦石詩籤,並至黃金博物館蓋章,即可抽相關好禮。 金博館這次並與日本世界地質公園的中央大地溝博物館、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合作,藉由展覽交流地質公園及文化資產保存經驗;再加上國內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及台灣寶石科學研究學會等參與,讓展覽視野突破地域框架,展現石頭的多元面貌。

Read More

中壢警走入產業園區宣導人本交通 強化大型車防衛駕駛觀念

中壢分局於日前專程前往中壢經濟產業園區舉辦10月份交通安全宣講。(圖/警方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為深化「人本交通」理念,守護廣大通勤市民的交通安全,桃園市中壢警分局於日前,專程前往中壢經濟產業園區舉辦10月份交通安全宣講。此次宣導不僅延續交通安全月「人本交通-停讓文化」、「車輛慢看停、行人安全行」等核心觀念,更針對園區內常見的大型車輛,強力推廣「大型車及各類型車輛防衛駕駛」等重點,期盼從源頭提升整體交通安全意識。 中壢經濟產業園區占地廣達284.082公頃,聚集了840家廠商,每日進出人車流量極為龐大。特別是在上下班尖峰時段,部分用路人因急於趕時間,易忽略交通規則,導致交通事故發生。園區內上市公司華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員工人數逾千人,深知員工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特別邀請中壢分局安排此次交通安全講習。課程除了現場員工親自參與外,更透過網路直播方式,讓分廠員工也能同步聆聽,展現企業對員工安全的高度重視。 警方針對園區內常見的大型車輛,強力推廣「大型車及各類型車輛防衛駕駛」等重點。(圖/警方提供) 講習中,警方特別強調,每日通勤時段平日4時至10時、16時至20時是交通事故的熱時,占全日事故比例約40%,其中機車事故比率更高達60%。因此,警方呼籲所有用路人,務必建立「注意別人的不注意」、「小心別人的不小心」的防禦駕駛觀念,將警覺心提高到最高層級,以有效預防事故發生,確保自身與他人的安全。 中壢分局長林鼎泰表示,防制交通事故絕非單靠警方一己之力,必須仰賴每一位用路人的衷心配合。他誠摯呼籲,「上路前務必養精蓄銳,用路過程中更應提高警覺,減速慢行,隨時準備應對諸多突如其來的狀況。」中壢分局樂見轄內各級學校、公司行號共同推廣交通安全觀念,歡迎有需求者可洽詢安排相關宣導課程。同時,警方也再次呼籲所有駕駛人與行人,應彼此尊重、共同遵守交通規則,攜手營造更安全、更友善的用路環境,讓「人本交通」的理念深植人心。

Read More

龜山島沿海掀長湧浪 封島至22日

因受東北季風及颱風外圍環流影響,龜山島周邊海域浪高漸強,出現有長湧浪,東北角管理處宣布至二十二日止。(民眾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為維護龜山島生態環境,每年十二月一日起封島三個月,剩下一個餘月,因受東北季風及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東北角管理處宣布自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止,龜山島封島兩天。 龜山島位於宜蘭外海,全島面積二點八四一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八點七三公里,可分為頭部、背部和尾部三個部分,頭部朝東南、尾部朝西北。背部高四0一公尺,為全島最高峰。 為讓龜山島生態喘息,加上冬季東北季風因素,為維護生態環境,每年十二月一日至隔年二月底封島三個月,三月初至十一月底開放觀光。 距離十二月一日還有一個餘月,二十四日起至二十六日為光復節三天連假。因受東北季風及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東北角管理處表示,二十一日清晨起龜山島周邊海域浪高漸強,出現有長湧浪,經現場碼頭勘查後,東北角風景區管理處基於離島碼頭靠泊及遊客上下安全考量,宣布龜山島封島至二十二日止,視風浪情況日後再公布解封。

Read More

新北市府攜手緯穎永續基金會簽署備忘錄 實現北台灣海洋永續願景

新北市長侯友宜與緯穎永續基金會董事長洪麗甯簽屬合作備忘錄,期實現北台灣海洋永續願景。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因應海洋環境變遷與生物多樣性銳減挑戰,新北市府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14「保育與永續利用海洋生態」,市長侯友宜二十日上午與緯穎永續基金會董事長洪麗甯簽署合作備忘錄,產官學推廣海洋復育和教育,期實現北台灣海洋永續願景。 未來新北市府攜手緯穎永續基金會、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貢寮區漁會、海洋保育署及民間團體山海天使協會,以「產官學研跨域合作」共同投入海洋復育,以循環材料及3D列印技術開發珊瑚基座,展開珊瑚及其他海洋相關復育之合作試驗,建立產官學協作之實踐示範,以海洋復育與教育推廣為核心,打造永續海洋,促進海洋資源永續發展。 侯友宜表示,為維護海洋生態及棲地健康,在萬里、野柳、瑞芳、貢寮劃設四處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並在卯澳灣設立全國第一處栽培漁業示範區,並於今年推動刺網漁具全面退出東北角,將在一一五年一月一日起實施禁止在東北角三海浬範圍內使用刺網,免除網具對珊瑚及海洋生物的影響。 侯友宜指出,市府並攜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進行珊瑚復育工作,持續推動山海造林計畫,每年於卯澳灣海域種植五百株珊瑚;今年更與在地企業緯穎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緯穎永續基金會,率先響應投入珊瑚復育,共同推動海洋保育與資源永續利用。 緯穎永續基金會董事長洪麗甯表示,感謝新北市府邀請參與海洋復育行動,基金會長期關注海洋保育議題,並以「Ocean Hugs」為主軸,陸續投入海岸造林、珊瑚復育等行動,期望更積極推動海洋生態的永續發展,發揮企業的力量,為海洋保育與環境永續貢獻一己之力。 金屬研發中心董事長劉嘉茹指出,未來將導入該中心所開發的再生多樣態材料,結合3D列印技術製作海洋友善的人工珊瑚礁基座,不僅為珊瑚提供安全穩定的「新家」,亦營造更適合海洋生物棲息的友善環境,期望透過復育珊瑚棲地,不僅吸引更多海洋生物棲息,提升海洋造林的成效。 海洋大學副校長冉繁華表示,海洋大學與新北市長期合作從事海洋資源復育,每年執行復育珊瑚相關工作及放流花枝、貢寮鮑等多種水產種苗。

Read More

健行科大移工學苑結業典禮登場 百位外籍學員戴學士帽實現夢想

上百位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工作者在鏡頭前自信地拍下結業照。(圖/健行科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邱怡芳 「這不只是一張證書,更是一種榮耀!」上百位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工作者,於10月19日齊聚健行科技大學禮堂,他們戴上學士帽、別上胸花,在鏡頭前自信地拍下結業照。這不僅是「移工學苑」的結業典禮,更是他們重返校園、實現夢想的里程碑,榮耀與成就感洋溢全場。 在桃園市勞動局的支持下,此一計畫由台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與健行科技大學共同推動,課程全程於健行校園授課,GWO憑藉多年深耕國際人才培訓並通過TTQS認證的專業負責課程規劃;健行科大則提供完善教學場域並以USR精神投入資源支持。GWO為國內首個專注於外籍工作者教育的非營利機構,今(114)年首度將課程導入大專校園,使國際工作夥伴得以重新踏上課桌,體驗大學學習氛圍,同時為日後進修與升學建立清晰道路。 健行科大計畫主持人彭三榮表示,學校長期招收東南亞國際專班學生,對跨文化教學具備充分經驗,更能讓國際朋友在校園中安心學習。他指出,「這堂課不只是語言學習,更是一份來自高等教育場域的信任與接納。」多名學員於典禮分享對健行友善校園及師資品質的肯定,並表示若未來子女或友人來台升學,「健行會是第一個想到的選擇」。此一回饋顯示,健行不僅建立了教育信任,也在國際家庭之間形成正向口碑傳遞。 為延續學習動能, GWO後續將與健行科技大學深化合作,研議開設進階語言課程與升學諮詢服務,協助有志投入高等教育的國際學習者規劃完整學習路徑。健行科大強調,友善國際不應止於倡議,而應以教育行動具體落實,讓更多國際人才真正走進校園、進入制度、最終成為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Read More

清大竹師教育學院大樓啟用 見證清大與竹師合校新篇章

清大竹師教育學院新大樓二十一日舉辦啟用典禮,校內外貴賓與師生齊聚慶祝,新大樓地上八層、地下二層,融合教學、行政與公共場域。(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自宣布合校以來,九年來分散兩地教學與辦公,造成師生的不便,竹師教育學院辦公大樓二十一日正式啟用,計有七系、三所與一個學士班、近兩千名師生自南大校區遷入光復校區,這棟地上八層、地下二層的新大樓,總面積約八千坪,空間匯聚教學、行政與公共場域,讓教育學院首次真正「聚在一起」,開啟清華教育與研究融合的新篇章。 清大竹師教育學院新大樓二十一日舉辦啟用典禮,校內外貴賓與師生齊聚慶祝,新大樓地上八層、地下二層,融合教學、行政與公共場域。(記者曾芳蘭攝) 清大校長高為元致詞時指出,「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所以教育也不斷地在改變。」今天不只是一棟地上建築的啟用典禮,更反映著全台灣教育的發展,期待竹師教育學院大樓在今後的五十年、八十年、一百年持續培育社會所需的人才,發揮對世界的影響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曾新元表示,竹師教育學院大樓的落成,是高等教育「區域整合、研究與教育並重」政策的重要成果。清華與竹師合校九年來,逐步整合行政與學術資源,從制度到文化建立新的平衡。「新大樓的啟用,讓研究的深度與教育的厚度在同一座校園相遇,也讓合校的精神真正落實。」 竹師教育學院院長王子華表示,新大樓是「院核心」理念的具體實踐,從規劃階段起,就希望「打破系所藩籬、促進跨域合作」,透過院核心空間與制度的整體規劃,孕育學院成為知識跨域整合與創意激盪的教育場域。 王子華說,學習活動可自然延伸到戶外;從創客空間、故事繪本教室、舞蹈與 STEAM 教室,到中高辦公樓層結合茶水間的「創想空間」,每個角落都鼓勵師生相遇與交流,學習不僅發生在課堂內,也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讓學習與交流自然發生。 竹師教育學院副院長王淳民指出,新大樓以「院核心」為架構,透過空間重組落實治理創新。過去系所各自為政,如今改為院級整合管理。行政同仁在「共同辦公室(共辦)」協作,會議室與專業教室由學院統籌管理,教師研究室則分布於不同樓層,促進跨系交流。

Read More

崑山百閱五讀五力探索自我 獲教育部閱讀磐石獎

永康崑小以「崑山百閱」校本課程為核心,發展出具在地文化與教育創新的閱讀推動方案,學生透過五讀及五力技巧探索自我,榮獲教育部閱讀磐石獎。(崑小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永康區崑山國小以「崑山百閱」校本課程為核心,發展出具在地文化與教育創新的閱讀推動方案,透過五讀及五力的技巧,讓閱讀成為孩子探索自我、連結世界的魔法鑰匙,榮獲教育部國中小學閱讀磐石獎-推動閱讀績優學校殊榮。 崑小閱讀願景以「吾讀有五」為主軸,設計五大閱讀歷程, 包括「耕讀、漫讀、享讀、深讀、躍讀」,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五力」─理解力、思辨力、創造力、表達力與行動力。學校將閱讀比喻為尋寶之旅,孩子透過閱讀地圖不僅學會向內探索自我,能勇敢走向世界,成為具備文化理解與行動力的新世代公民。 在閱讀環境建置上,學校二樓中文館與三樓英文館成為閱讀推動的雙核心,空間結合故事展演、親子講座、戲劇課程與跨域學習,讓孩子能自在沉浸於閱讀氛圍中,實踐「閱讀即生活,生活即閱讀」的教育理念。 面對AI與大數據的時代浪潮,崑小積極推動「數位藝想百閱課程」。學校整合教育部班班有平板資源與教育局PBL專題導向學習政策,引導學生透過數位工具進行國際議題探究「SDGs永續發展目標」等主題,從閱讀策略出發,發展跨文化理解與數位閱讀素養。學生不僅能閱讀更能展現行動力,以創意影音、Podcast或多媒體報導呈現學習成果,展現新世代閱讀的多元面貌。 校長王文玲表示,感謝教務主任陳谷易帶領團隊攜手協作,統整崑小這些年閱讀推動相關資料,共同挑戰教育部閱讀磐石大獎,學子們在教師們規劃的「百閱」旅程中,學會向內尋根、向外連結,帶著勇氣與熱情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寶藏。

Read More

桃園復旦國小班際跳繩比賽活力登場 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桃園市復旦國小每年皆舉辦的「班際跳繩比賽」,儼然成為校園中最受矚目的體育盛事之一。(圖/教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為推動校園運動風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並陶冶品德、培養合作默契與競賽精神,桃園市復旦國小每年皆舉辦的「班際跳繩比賽」,儼然成為校園中最受矚目的體育盛事之一。活動主題訂為「跳動青春、繩采飛揚」,象徵學子們在跳躍間展現青春活力,也呼應教育局所倡導快樂運動、健康成長的理念,期許學生能在運動中培養自信、強健體魄,並體會團隊協力的可貴。 教育局表示,此次比賽依年級分組進行,低年級以單人跳繩為主,孩子們雖然動作還不夠俐落,但每一次成功跨越都能贏得現場最熱烈的掌聲。有的學生剛開始總是被繩子絆倒,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逐漸熟練,臉上洋溢的自信笑容,正是學習成長最動人的見證。而中、高年級則進行長繩團體賽,學生必須與同學們合拍進入繩圈,跳出整齊的節奏。場邊響徹的吶喊聲,讓孩子們即使跌倒或失敗,也能立刻再站起來,展現出「不放棄、再出發」的精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參與學生的心得分享更是該項活動的亮點所在。 復旦國小學子們在跳躍間展現青春活力,也呼應教育局所倡導快樂運動、健康成長的理念。(圖/教育局提供) 中低年級學生吳家萱說,「跳繩的時候,有的人跳得慢,有的人跳得快,體育課的時候就知道大家跳的速度有多快,我雖然跳得快,卻可能甩到自己,會有點痛,可是比賽的時候只能忍住不停的一直跳,但最開心的是我得名了。」 高年級學生黎羽筑則提到,「疲憊的身軀和揮汗如雨的我們,時常在無限循環的跳繩中打轉,從一開始的十幾下變成四十幾下,在這中間雖然常被繩子打到受傷,雖然一度想放棄,但我們堅持下來了,最終也獲得冠軍,苦練的感覺真棒。」 低年級以單人跳繩為主。(圖/教育局提供) 另一位學生李長恩表示,「一開始因為大家默契不夠,只能跳十幾下,但經過不斷的練習,把汗水凝聚成默契、把挫折轉化為力量。終於在去年,我們得到了第一名,這是大家同心協力的最好證明。」 教育局指出,長跳繩是一項兼具趣味性與挑戰性的運動,它既能鍛鍊心肺耐力與肢體協調,也考驗團隊之間精準的默契。透過這樣的活動,學生體會到「同心協力、齊心躍動」的教育理念,也落實學校推動「SH150健康運動」及「品格教育」的目標,孩子們在規律運動中培養堅毅精神,在彼此合作中學會尊重與包容。 復旦國小以跳繩競賽為起點,強化學生體能與專注力,並深化班級凝聚力。(圖/教育局提供) 教育局強調,該局重視多元運動課程的推展,並鼓勵學校結合在地特色舉辦體育活動。復旦國小以跳繩競賽為起點,強化學生體能與專注力,並深化班級凝聚力,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運動中找到快樂,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復旦國小校長魏瑞汶也表示,校方持續規劃包括大隊接力、健身操、射擊體驗、球類運動等多元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團隊互動中培養運動的興趣,增進體能,在挑戰中磨練意志、在合作中學會關懷,進而養成健康自律的生活態度。尤其孩子是國家的希望,而孩子的健康更是國家最大的資產,學校唯有營造友善且活力十足的運動環境,才能讓孩子們在汗水與歡笑中茁壯,為將來奠定良好基礎。 教育局指出,復旦國小「班際跳繩比賽」是一場力與美的運動競賽,更是一堂生動的生命教育課程。學生在場上揮灑汗水,體驗堅持與團結的可貴,也在失敗與重來中學習勇敢與韌性。活動即使落幕,「跳動青春、繩采飛揚」的復旦精神仍持續在校園中傳遞,陪伴孩子們快樂成長,迎向更燦爛的未來。

Read More

匯聚十七所學校原住民族學生創意能量共振原民文化脈動

國立東華大學主辦「一一四年東區暨專科區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聯合成果展」在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盛大舉行。(東華大學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國立東華大學主辦「一一四年東區暨專科區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聯合成果展」在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盛大舉行。東華大學徐輝明校長親臨現場並到各校展示攤位瞭解各校學習成果。 青年學子的創意讓原住民族的文化在島嶼之間持續發芽、開花、結果。(東華大學提供) 徐輝明表示,感謝各校原資中心師長長期投入原住民族教育工作的努力與奉獻,期盼每一位學生都成為一顆堅韌的種子,讓原住民族的文化在島嶼之間持續發芽、開花、結果,讓我們攜手前行,讓種子飛向世界。 東區暨專科區區域原資中心主任熊同鑫表示,感謝所有夥伴學校行政團隊、教師與學生,正是因為有大家努力,這場「聯合成果展」透過相互交流與學習,才能綻放出如此燦爛的花朵。 熊同鑫指出,東區暨專科區原資中心自一0八年起啟動聯合成果展,持續推動跨校文化交流與合作學習,累積豐富成果。今年展覽再次啟動,以「Sapaluma」作為象徵,意指「種子」代表青年世代承載文化的生命力,從土地中萌芽、茁壯,航向世界。 熊同鑫強調,此次十七所夥伴學校的原住民族學生,如同島嶼間交流的種子,透過展演與創作,展現跨校合作的文化共鳴,展示各校原住民族學生的文化工藝、展演藝術與創新學習成果。 東華大學表示,此次展覽以「島之脈動:原力共響?航向世界」為主題,象徵臺灣作為南島語族的重要起點,串連東部與專科區域的原住民族青年,共同展現文化創作、學習成果與族群智慧。 東華大學強調,「Sapaluma」象徵每一位原住民族青年都是一顆懷抱希望的種子,透過學習與文化傳承,讓族群的力量在島嶼間延展,向世界發芽。此次成果展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段文化同行的旅程,見證臺灣原住民族教育的深耕與共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