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休閒〉柳營太康有機專區享慢活

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目前有絲瓜等時令蔬果可以選購。(記者陳佳伶攝) 接連的風災、豪雨,整理家園告一段落後,不妨安排家庭小旅行,位於柳營區太康綠隧上的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營運中心,有各種時令農產品展售,還設置「太康食堂」,嚴選天然食材設計美味健康餐點,受到消費者歡迎,適合帶著全家以慢活的心情來一場療癒身心之旅。 太康有機農業專區位於柳營有名景點太康綠色隧道上,專區營運中心由在地一家生技公司經營,有各種時令有機農特產品展售,目前有火龍果、苦瓜、絲瓜、秋葵等蔬果可選購,以往常依節令安排各種食農教育體驗、生態教育和採果樂等,在接連的風災和豪雨後,專區內業者農業設施和農作物也受到衝擊,可望在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後,陸續恢復。 太康食堂嚴選天然食材,做出健康好吃的餐點。(記者陳佳伶攝) 目前營運中心除了各種時令農產品展售外,還有來自各地有機農業區生產的農特產、漁產加工品可供選購做為伴手禮;營運中心還飼養了可愛的兔子,每當有親子客群前往時,小朋友總愛和小動物近距離互動,還有兔子為主題的商品,讓人愛不釋手。 營運中心二樓設置「太康食堂」,強調支持在地農作,嚴選天然食材,配合節氣設計菜單,先前有薑黃雞、何首烏雞湯鍋都很受歡迎,現在並新推出剝皮辣椒雞鍋,極鮮鱸魚鍋和龍膽石斑鍋等,也受到消費者喜愛,食堂面積大,不會人擠人,由二樓往外看,還能看到太康有機專區風貌,有回歸田園的感動。 在進入太康有機農業專區前,可欣賞美麗的綠隧,行經由老芒果樹形成的綠色隧道,暑氣全消;蒼翠綠蔭中,樹葉縫隙間灑落的金黃耀眼陽光,感受光影美感,別忘在此知名景點駐足。      (記者陳佳伶)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百年老宅重生建築美術館 ——信義街咾咕石黃宅建築華麗轉身

中西區信義街黃宅華麗轉身,成為建築美術館。 文圖/記者林雪娟 近期最夯的老宅,莫過於位於中西區信義街的咾咕石黃宅,位於兌悅門附近,往昔是港口繁盛的五條港區域。清乾隆年間,黃宅所在的「新港墘」河道又被稱為「咾咕石港」,當初由黃姓家族所建,建築恢弘氣度展現家族聲望與社會地位,幾經荒廢,後由建設公司購得,原擬重建為12至14層樓高的住宅大樓,然在其夫人堅持下,由公司相關的義昌文教基金會接續,最終選擇保留老宅,代表基金會董事長許志鋒夫婦對台南歷史的敬意和家族未來對文化資產的重視。 建築團隊不採「修舊如舊」方式,而是承接歷史後再創造,讓黃宅成為都市更新和文化傳承的典範。 修復和設計由原型建築有限公司操刀,主設計者為結構技師、實踐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副教授陳冠帆。陳冠帆表示,團隊以結構表現為主軸,針對老宅進行深入診斷與建築結構有機修復,對結構已嚴重崩壞處(如癌末病灶)剔除,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構件與質地,室內近6成木料為原始構件,經重新打磨與修復後裝回,讓空間保留時間紋理與工藝精神;屋頂採全新設計,以當代木結構交合集成材,打造懸浮曲面屋頂,兼具結構與天花功能,引入自然光並形塑柔和流動的空間語彙。 新屋頂以曲板拼接,再透過鐵件連結,形成雙曲面構造,營造輕盈漂浮的視覺效果。 這項文化資產與當代設計對話,希望讓結構與美感並進,並讓材料與技術細節精緻創新。陳冠帆說,老房子因舊屋的衰敗,須重新替換,團隊不採用「修舊如舊」手法,運用新式結構為空間語法創造,讓空間耳目一新。 如新屋頂以曲板拼接,再透過鐵件連結,形成雙曲面構造,營造輕盈漂浮的視覺效果。玻璃與木構接合也精心設計,在木結構體上開鑿壓槽嵌入玻璃,透過設計,達到穩定和排水雙重效果。 建築師在前庭增設白色展示空間,透過不同門扉,開啟後,為黃宅寫下重生註解。 全棟建築因重新定位為建築美術館,內部則為開放式展覽空間,希望提供高度彈性與多樣可能。陳冠帆指出,主體雖為兩層樓建築,但大部分空間以一層樓尺度展開,僅展覽廳可為雙層空間設計,而燈光設計也別具匠心,隱藏於三型屋架壓樑兩側,以間接照明打亮整體屋頂結構,避免破壞空間氛圍,而後場新建空間則規劃為車庫與輔助設施,預留未來商業運營所需功能。 操刀修復的建築師陳冠帆以3年時間,讓文化資產與當代設計對話,為黃宅注入新生命。 豪宅融合台灣傳統合院與洋樓形式,這棟建築修復與改造歷時長達3年,陳冠帆表示,主要工程項目包含部分牆體拆除、屋頂全面重構、樓梯系統重設及前庭增設白色展示空間與旋轉梯等,可說是費盡苦心,最難能可貴的是,業主相當放心,放手讓建築設計團隊大膽往前。他也預告,尚有部分空間會陸續對外公開。 陳冠帆強調,信義街咾咕石黃宅重生,不只是修復歷史建物,更是一次當代建築思維與文化情感融合,回應城市記憶價值,也展現修舊不等於複製,而是一種對時間的理解與延續,為城市保留過去,也開啟未來的空間敘事。 位於台南五條港歷史脈絡中的信義街,一棟百年歷史的黃姓望族老宅故事,在歷經3年的細緻修復與設計後,正式以嶄新樣貌重新登場,舊宅新生,不是懷舊,而是承接與再創造,這棟充滿歷史記憶的老宅,如今搖身一變為當代展覽與建築美學空間,點亮其文化新用途,成為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的典範。

Read More

〈生活休閒〉柳營荷蘭村親近水與綠

河道風輕舟行、如同迷你版的荷蘭羊角村遊船,吸引親子來體驗。(記者陳佳伶攝) 柳營區德元埤荷蘭村歷經風災重新整頓後園區煥然一新,由荷蘭進口的原汁原味風車,扇葉隨風轉動,仿荷蘭羊角村的水道風光,水和綠的美麗空間,免門票就可進入,不用出國就能感受異國風光,是台南溪北地區休閒旅遊好去處。 占地七點九公頃,擁有豐富的埤塘及濕地生態的荷蘭村,是在前台南縣長蘇煥智任內開發,園區內有荷蘭原裝進口,高度達十五公尺,純風力驅動的風車、扇葉迎風轉動,倒映在靜謐水面上;漫步在紅磚橋、梵谷橋,園區內巨型荷蘭鞋、鬱金香裝置藝術、綠色草地與人工開鑿的內河道交織而成的仿荷蘭羊角村景致,環境優美,不用出國就宛如置身歐洲。 園區內的綠樹,經過多年來的栽植已成綠蔭,走進安靜的園區,輕風拂面,暑氣盡消,荷蘭羊角村以河道遊船為交通工具,繼推出外埤塘獨木舟體驗獲民眾喜愛,再推出內河道獨木舟體驗,內河道水文穩定,河道風輕舟行、如同迷你版的荷蘭羊角村遊船,吸引親子來體驗,沿途綠意與水岸倒影一覽無遺,是充滿詩意的旅程。 毗鄰荷蘭村的老牛的家,老牛悠閒在水池泡澡。 (記者陳佳伶攝) 其實,德元埤荷蘭村四季各有不同風情,春有花海、夏可划船、秋觀夕陽、冬賞芒草,是全年無休的旅遊好選擇。 園區無光害,更是露營族的最愛,設置有草地、棧板、汽車和雨棚等四種風格露營區,加上完善公共設施吸引民眾,攜家帶眷前往露營。 遊客服務中心旁的賣場與餐廳,販售在地新鮮的產品,包括有以柳營鮮乳為主原料的冰品、鮮奶豆花、乳酪、牛奶蛋捲、具荷蘭特色的紀念品、文創小物、手作體驗與異國風味商品,送禮自用兩相宜。 餐廳選用在地新鮮蔬果為食材,以低糖及低鹽的烹調方式,保留食材原味,凸顯食材的新鮮好滋味。 遊罷荷蘭村,還可以順遊毗鄰的「老牛的家」、看看這些退役老牛在樹下乘涼、在草地吃草,在水池悠閒泡澡,和被時間追著跑的現代人相比,老牛的從容、悠閒,讓人羨慕。                    (記者陳佳伶)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他在我背後種下一座森林

詩‧攝影/葉莎 若一座森林成了孤掌 一切難鳴的,是似夢的往昔 還是初覺的今日呢 一隻漸飛漸遠的黃鶯 誰還記得牠 曾經是我們春天的眼睛 直到今日 我還記得小鏟子的早晨 堅硬泥土的翻身 和一個提著信念 走入荒地撒下自己身影的人 獨自穿越茂密枝葉的那一天 扼殺心智的愛和悲傷 扶著搖搖晃晃的無數舊日 終於像白樺樹的皮膚 沿途分層脫落 無論是為了被吞沒 走入更深更濃的遠方,或是 為了再開墾一座盎然的起點 最終 我會活成堅果 小而扁,擁著自己的寬翅 在某個秋天安靜成熟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朝聖 南應美西動漫畫見學之旅

南應大多動系老師帶領16位學生踏上橫跨加州的夢幻動畫朝聖之旅,參觀聖地牙哥動漫展於會場合影。(南應大提供) 台南應大多媒體動畫系暑假期間舉辦「美西動漫畫海外見學活動」,由老師帶領16名學生踏上橫跨加州的夢幻動畫朝聖之旅。行程集結全球動畫迷心中的聖地—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矽谷原創聯展、聖地牙哥國際動漫展等,讓學生沉浸式體驗美國動畫產業與文化脈絡。 為期9天的海外見學活動。旨在提升學生國際視野與動畫專業素養,由鄧偉炘老師精心規劃、劉怡君老師隨行帶領,首站來到位於舊金山灣區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由動畫、燈光、特效與技術研發等4大部門TD主任聯合接待,並安排導覽與座談。學生得以觀摩工作環境、了解專業分工,並受邀與TD共進午餐對談,獲得寶貴職涯經驗分享。 團隊隨後前往美國矽谷聖荷西市,舉辦以「天使(Angel)」為主題的原創AI藝術聯展,展出台南應大學生結合AI技術與電繪和動畫元素的原創作品。展出期間,師生逐一上台介紹創作理念與製作過程,獲得當地藝術界觀眾熱烈回應。聯展後進行「創作力座談會」,由指導老師們與美國當地藝術、設計領域人士進行跨文化交流,探討AI在藝術與動畫創作中的應用趨勢。 另亦安排團隊參觀北加州舊金山著名地標金門大橋,在市區生們搭乘經典叮噹車穿梭於高低起伏的街道間,實地體驗市區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與交通文化。及南下加州海岸走訪17哩海岸線與藝術小鎮Carmel,觀察當地建築、地景與色彩構成。 團隊並親臨全球最大動漫文化盛事—San Diego Comic-Con,近距離感受角色扮演者的創意與熱情,也參訪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勝利之吻雕像。並在古色古香的墨西哥文化街區品嘗道地Burrito,體驗美國歷史交融的文化現場。 此次活動橫跨整個加州,不僅實踐多媒體動畫系「專業、國際、多元、創新」的教學理念,更為學生們留下難忘而豐收的學習旅程。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中華副刊〉華副書訊

書名:穿上人字拖 作者:林佳樺 出版日期:2025/08/22 定價:400元   《穿上人字拖》以不遮掩腳趾、不附庸時尚的日常物件「人字拖」出發,描繪個體在各種不適中前行的姿態:要夾緊但不能太緊、要放鬆卻不能鬆脫。從說不出的童年、走不穩的青春、停不下的遷徙到擋不住衰老……林佳樺以漫步者的姿態,記錄生活中那些不能選擇而只能前行的片刻,不刻意柔化傷口、渲染疼痛,而是溫柔真實地將路上的碎石與落花一一拾起。 全書以三輯「夾縫處」、「啪噠啪噠地行走」、「裸露的趾肉」漸進鋪陳,談及語言學習與口說障礙的記憶與陰影、城鄉遷徙的疲憊與選擇,以及隱匿於日常縫隙的親情傳遞。她將生活中看似瑣碎卻深具重量的碎片,於書頁間緊緊拼湊,寫下一位女性從女兒、教師到母親角色的換位思索。她的每一段行走不僅是地理位移,更是心靈的漂泊與重新定位。

Read More

〈中華副刊〉霧日

■王信文 漫長的一覺醒來,彷若冬眠,整個霧季像是從我的喉嚨間孳生出來的。濕冷,細密的霧被用力咳出。蜷縮在毯子裡我願意就此成為穴居的冬眠動物,熊一般,睜著半睡半醒的眼睛,看水氣爬滿我的窗戶。 半睡半醒。一切處於一種曖昧不清的氛圍,界限被濕氣濡溼、漫漶,我喜歡有霧的日子。 大人們說,有霧的清晨代表一整天都會是晴朗的日子,是不是真的,我也從未觀察過。畢竟比起考究,我會更喜歡在清晨的時候出門;有時霧很稀薄,一眼就能看到街口,路燈還沒熄滅時,霧裡的光暈看起來就像蒲公英。有時候霧稠密得像是一首晦澀難解的詩,走在路上,近乎看不清前方來者是誰。小心行駛的車輛,車燈的光穿透霧幕,柏油路上的狗噠噠噠的走過我的身旁。這種時刻我便感覺到安全感,不會被認出,不會有所交集,被霧氣包裹住時誰也都看不到我。 誰也看不到。誰都看不到我的面貌。 譬若身處夢境,在分不清楚是現實還是虛構的時間裡跋涉。國中時搭校車,在起點站上車,車內空盪盪的,我習慣坐在靠後的座位,有霧的日子便拉開窗戶讓霧河湧入,讓我的手臂生出透明的鱗。 我甚至懷疑霧裡面是不是有摻雜迷幻劑,每當起霧的日子我總是異樣的快樂。頭髮被沾溼,座椅也是。可那些霧氣在我沒搭校車以後就像是天亮以後,消失得無影無蹤,像是被永遠蒸發掉了。 有霧的夜晚更難見到。但大學來到中部之後,霾害像是家常便飯,髒掉的空氣充溢海線。有時候經過操場,大燈底下,霧霾近乎成形為一種蛇類,攀爬、在每一次的移位都隨著風向擺動。而我會走進操場刻意陷入一種迷幻的錯覺,分不清是霧還是霾,錯誤的也好,假的也好,我快樂得如此不切實際。 噠噠噠。水滴在冰箱的聲音。彷彿聽到黑狗再一次我身邊經過。像是有些夢境一樣來了又走,會折返的那些都是未完待續的篇章,有霧的那些日子像是一句又一句離散而未成形的詩,等待著自己,把自己與日子拼湊起來,在天亮以前。

Read More

智慧雨林補助 五計畫入選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行政院推動「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其中「智慧雨林產業創生補助計畫」聚焦以人工智慧(AI)、智慧科技導入餐飲與健康照護場域,經發局說,台南有不少餐飲和健康照護產業所提計畫獲補助,協助廠商深化AI應用與商業模式化,展現創新能量。 經發局表示,行政院推動「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其中「智慧雨林產業創生補助計畫」自2025年至2029年間規劃投入四十五億元,聚焦以人工智慧(AI)及智慧科技導入餐飲與健康照護場域,力拚五千五百家南部重點產業業者導入AI解決方案,並擴大培育AI人才,透過技術落地以及人才厚植,全面推動南部產業升級。 在今年度核定結果中,南市在智慧餐飲或健康照護領域表現亮眼,在智慧餐飲領域示範案,南市有四項計畫獲得補助,分別由東東餐飲企業、四葉國際通路整合、周氏蝦捲、美味求真股份有限公司(阿霞飯店)入選,經與在地大專院校合作,將該些計畫導入AI技術用在營運管理、供應鏈優化、智慧行銷與顧客服務等面向,展現台南傳統餐飲品牌結合智慧科技的創新能量。 其中,台南知名老字號阿霞飯店,打造能應對中餐廳營運挑戰的中餐專屬AI整合平台,導入AI模組應用於客服及內部管理,提升顧客服務體驗;以高效率進行成本管控與供應鏈管理,並整合餐飲實務經驗,建立知識庫,這項傳統餐飲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成為可供參考的智慧轉型模式。 在健康照護面向,智遊科技服務為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進駐廠商,這次以「高齡精準抗衰弱之智慧雨林培力產創計畫」獲補助,藉由數位科技的導入,提升長照服務效率並提升健康資料應用價值。 經發局表示,透過智慧雨林產業創生補助計畫資源的注入,降低在地業者投資成本,透過產學合作,帶動產業科技素養提升,多元應用智慧科技,增進產業競爭力;將繼續深化AI在餐飲、照護等民生領域的實踐,讓市民對智慧科技帶來的便利與安心有所感受,展現城市轉型以及產業升級的能量。

Read More

做工行善團加速弱勢家園重建

  勞工局帶領做工行善團志工加速風災後弱勢家庭房屋修繕腳步。(勞工局提供)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風災過後市府勞工局攜手做工行善團、幫助受災民眾重建家園,做工行善團隊卅一日持續前往西港區、後壁區進行房屋修繕,加緊腳步幫助災民恢復正常生活,統計風災後規劃修繕的卅九戶房屋中,已有二十一戶完成、十六戶修繕中。 勞工局說,西港區蘇姓災民一家五口同住,平時靠打零工維持家計為低收入戶;丹娜絲颱風肆虐造成屋頂損毀,家中成了「露天房」,目前暫時住鄰居家。 勞工局做工行善團由八月中旬開始進行房屋修繕,包括屋瓦拆除、重新配管配線、泥作補縫等工程;卅一日由泥水志工進行地面泥作,看著破損屋像拼圖一塊一塊拼起來,蘇姓一家人非常期待即將重建完成的新家,也感恩所有修繕志工的投入。 後壁區七旬賴姓災民,獨力撫養兩名身心障礙兒子,同樣是低收入戶;丹娜絲颱風造成屋瓦破碎、漏水、居住環境危機重重。 「做工行善團」第一時間派員勘查,規劃修繕方案,重建已坍塌的浴室、加強房屋結構,也更新老舊電線並安裝熱水設備,卅一日由木工志工完成室內裝潢、天花板輕鋼架作業,及電氣志工協助安裝電燈。 勞工局表示,西港區六十六歲蔡姓災民,平時靠身障生活補助維生,屬經濟弱勢戶,丹娜絲風災造成房屋嚴重受損,經媒合勞工局輔導成立的「安心舜力安衛家族」核心企業─新舜營造公司,進行屋頂拆除及搭建,後續將安排工會志工與協力廠商陸續施作修繕工程。 勞工局長王鑫基表示,感謝志工百忙中抽空做公益,志工們無私付出,幫助弱勢災民重建家園,讓受災戶不孤單;也要感謝市長夫人劉育菁帶著點心、水果慰勞志工,東賓愛心會創會長高麗雲、理事長張裕銘及其團隊帶飲品至後壁修繕案場關懷,並捐助修繕材料費;台鹽也提供飲品慰勞志工,匯集各方資源和愛心做公益。

Read More

東賓愛心會捐贈修繕材料費

東賓愛心會致贈十五萬元修繕材料費支票給台南市政府勞工局長王鑫基收執。(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台南市東賓愛心會卅一日化身「東賓修繕慰問團」前往後璧災區,發放修繕材料費十五萬元給負責修繕的做工行善團,感謝該團不眠不休投入災後重建工作的辛勞。 熱心公益的東賓愛心會由創會會長高麗雲、現任理事長張裕銘率領理監事一行,前進後壁上茄苳災區,針對其中一戶獨立扶養兩個身障小孩的七旬賴姓老先生,致贈重建經費其中「材料費」十五萬元,這些善款都是該會會員在公群中大家五百、一千合力捐出的,理事長張裕銘感謝會員的無私奉獻,也特別向在現場做工的做工行善團員表示謝忱。 東賓愛心會昨天前往後壁區上茄苳一九四號受災戶,致贈修繕材料費十五萬元。(記者陳俊文攝) 高麗雲表示,此次丹娜絲颱風重創北台南,造成許多屋頂捐毀、漏水、無電力,急需重建修繕。勞工局組成的「做工行善團」投入災後重建,協助弱勢家庭修繕,重建安全生活環境,該會愛心不落人後,可惜無法親自上陣幫忙修繕,特別感謝做工行善團的熱心協助。 東賓愛心會「認養」的後壁區上茄苳一九四號的受災修繕低收入戶,可謂「屋漏偏縫連夜雨」,張裕銘指出,他家住在七股的受災區,感同深受颱風所造成的困境及無助,更何況這些受災戶還是弱勢家庭,更是困難重重。 高麗雲透過勞工局得知目前重建計劃,該會發揮扶危拯溺的精神,盡微薄之力,協助災民重建,期能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