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安東尼領軍攜手 Z世代新星 Ray 打造今夏最具聲量的潮流盛事

  甜瓜安東尼 Carmelo Anthony 降臨 2025 GQ STYLE FEST 潮流文化祭 。(主辦單位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今夏最潮的年度盛事《2025 GQ STYLE FEST 潮流文化祭》於30日在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本次活動以「Beyond the game! 動起來,潮有態度!」為主題,將街頭能量與動感完美融合,打造一場集結藝術、運動、音樂、市集等多元素的風格盛典,邀請所有潮流愛好者一同加入這場充滿動能的風格引力場。 備受全球籃球迷與潮流人士景仰的 NBA籃球名人堂成員「甜瓜」卡梅羅‧安東尼(Carmelo Anthony)以活動大使身分重磅現身!這位被譽為當代最強得分手之一的傳奇球星,一登場便以獨特的私服穿搭風格和強大氣場席捲全場,並在《互動能量場 Energy Zone》與粉絲近距離互動,展現其獨有的巨星魅力,將現場氣氛推向頂點。   甜瓜 安東尼Carmelo Anthony展現其獨有的巨星魅力,將現場氣氛推向頂點。(主辦單位提供) 安東尼的輝煌籃球生涯無庸置疑,他曾是10度入選NBA全明星、6度入選NBA年度最佳陣容的超級巨星。安東尼已確定入選2025年NBA籃球名人堂,此次來台,將這份榮耀與熱情與台灣粉絲一同分享,完美體現本次潮流文化祭「運動熱潮與潮流文化完美融合」的精神。 2025 GQ STYLE FEST 潮流文化祭今年的《互動能量場 Energy Zone》熱鬧非凡!現場民眾的歡呼聲與掌聲此起彼落,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首次登場的明星籃球賽上。從明星籃球賽到三分球挑戰賽,不僅是球技的較量,更是潮流風格的展現。

Read More

關稅浪潮下 饒慶鈴倡市場多元化 助台東農漁產業應對關稅挑戰

  關稅浪潮下,饒慶鈴強調唯有透過市場多元化等措施,讓農產品在關稅挑戰中穩健前行。(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面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升溫、關稅浪潮來襲,台東縣長饒慶鈴日前出席「天下城市高峰論壇」,以台東三大代表性產業,稻米、鳳梨釋迦及鬼頭刀魚為例,強調唯有透過市場多元化、價值鏈升級及分散市場風險,台東才能在關稅挑戰中穩健前行。 饒慶鈴指出,池上米早在二00二年就面臨WTO後平價米進口的衝擊,鄉公所、農會與碾米廠聯手,於二00三年創下全亞洲第一張稻米產地標章,推動稻米分級制度,並透過「秋收稻穗藝術節」等活動,讓米鄉形象由農產品延伸至文化價值,成功打造品牌定位。 針對近年鳳梨釋迦對中出口遇阻,饒慶鈴表示,台東早在ECFA效益減弱前就啟動市場轉型,協助農民提升產量與品質。二0二一年中國暫停進口後,縣府迅速改善果品處理流程,重返外銷市場。即使去年中國加徵百分之二十關稅,台東仍積極拓展加工、延長保鮮、開拓新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 台東鬼頭刀年產達一二00噸,佔全國三成六,其中七成出口美國。因應美國關稅與匯率雙重壓力,台東推動市場分散至歐洲與東南亞,同時發展內需市場,將鬼頭刀納入營養午餐,推動冷鏈與加工設施建設,提升產地即時處理能力。 饒慶鈴強調,「慢經濟」是台東的發展哲學,不盲目追求規模與速度,而是根據地方優勢,穩健應對全球挑戰,在農漁業與觀光中走出獨特的地方競爭之路。

Read More

普度供品 妥善保存免滋生細菌

奇美醫院提醒民眾,中元普渡的誠意固然重要,但更要守護食品衛生安全,才能吃的更安心。 (奇美醫院提供之示意圖)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中元普度是台灣重要民俗節慶,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供品。但在夏季高溫潮濕環境下,普度後的供品若未妥善保存,極易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一不小心就可能釀成食物中毒。奇美醫院提供普渡供品保存要訣,讓民眾在祭拜後,也能安心享用「保平安」的美食。 奇美醫院營養科組長賴春宏表示,中元普度供品即使包裝完整,也應隨時注意有效日期,並遵循「先進先出」,優先食用即將到期供品,並提供普度供品保存的5大要訣,包括「熟食祭拜不超過2小時,拜完立即處理」、「充分覆蓋避免香灰及蚊蟲汙染」、「拜過食用前務必澈底加熱」、「罐頭、乾貨也不能輕忽」、「生食與熟食分開處理」。 賴春宏說,普度供品上經常會插香,或長時間暴露戶外,導致香灰、灰塵或蚊蟲掉落食物上,造成二次汙染。建議祭拜時應使用保鮮膜或鍋蓋將熟食蓋好。另也提醒,使用保鮮膜時應避免直接接觸高溫、高油食物,以免塑化劑溶出。 許多人認為拜過食物只要沒有異味就可直接吃,這是錯誤觀念。賴春宏說,即使看起來沒有變質,但祭拜過程中已經滋生許多看不見的細菌。食用前務必將食物澈底加熱,確保食物溫度達到攝氏70度以上,才能有效殺滅病原菌。

Read More

兒少常見5病症 中藥調理打基礎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為人體生長發育的階段,也是一生中調養體質的關鍵時期,柳營奇美醫院中醫師莊孟臻說,中醫擅長5種兒少病症,透過中藥調理體質搭配自我保健,減少疾病反覆發作,不僅有利於生長發育,更能為成年後的健康體魄打下良好基礎。 莊孟臻指出,中醫在治療兒童與青少年的疾病方面,擅長處理以下5種常見疾患,最常見的是「呼吸道疾病」,如感冒發燒、久咳不癒、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小孩感冒發燒可以看中醫,用中藥退燒,較不會出現反覆發燒、退燒後虛弱無力的情形。 久咳不癒、過敏性鼻炎、氣喘,甚至伴隨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往往是因感冒失治、誤治又反覆感冒,造成病情膠著或轉變成過敏體質;在急性發作期可藉由西藥將症狀控制下來;慢性期則可透過中藥調理搭配自我保健,減少發作的頻率與強度。 「消化道疾病」,如厭食、脹氣、腹瀉、便秘等;中醫重視脾胃的健康與正常運作,孩子出現厭食,可能是因為脹氣、便秘或消化能力不好有關,有的孩子能吃卻不長肉,或常常腹瀉,則可能是吸收能力不好所致;中藥可以透過消導、健脾等各種策略,幫助腸胃的運作恢復正常,促進養分吸收。 她表示,「生長發育問題」,如身材矮小、性早熟、轉骨等,通常是家長最在乎的;影響身高最主要的因素雖是遺傳,但透過後天的努力,包括營養、運動、中醫調理、針灸等,仍有機會突破遺傳身高的限制;中醫轉骨介入的時機,女生約11歲,男生約13歲,但若發現孩子身材矮小,或性早熟,應及早至兒童內分泌科就醫,再配合中醫調理,為孩子爭取最佳的成長空間。 「睡眠、情緒與專注力問題」,特別是在課業、人際、感情、家庭等因素,常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進而導致失眠、緊張、易怒、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等情緒障礙;中醫透過疏肝、寧心安神的方法,加上適當的親子互動與生活規律,有助穩定情緒與改善專注力。 她說,「尿床問題」方面,孩子尿床原因很多,包含如廁訓練不夠、心理因素、體質問題或藥物副作用等。如果超過6歲還會尿床,建議先至西醫檢查,若已排除器質性病變,中醫可從調理體質的方向治療,包含疏肝、補腎、清熱等。 莊孟臻表示,兒童與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此時是調養體質,奠定健康基礎的黃金時機;鼓勵家長把握這段關鍵時期,帶孩子看中醫調體質,加上適度運動,讓他們健康地成長茁壯。

Read More

乳癌治療健保給付 病團籲突破限制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年來,健保署積極將乳癌治療藥物納入給付,規劃以「論質計酬」方式提升乳癌醫療品質。病友團體表示感謝之外,也籲請給付限制仍待突破。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感謝健保重視乳癌治療,並期望透過精準醫療和新制設計,讓更多病友得到幫助。然而,實際走在治療路上的乳癌病友卻深刻感受到健保給付的限制。 首先是「給付期限」問題:許多標靶藥物最多只能用18到24個月。當病友治療穩定、藥物有效時,卻因健保期限已滿,被迫面臨自費或停藥的抉擇。 對經濟條件較佳的人來說,或許能咬牙撐一段時間,但一個月動輒10幾萬元的藥費,對多數家庭來說根本無法長期負擔。許多姐妹在療效良好的情況下被迫停藥,導致病情再度惡化,這種身心煎熬難以言喻。 其次是「給付對象」的限制。過去有些藥物僅限停經後女性使用,停經前病友即使醫師評估適合,卻因不符資格而無法申請健保。雖然近年規定已有放寬,但對於藥物選擇仍存在許多不便。 更令人感到挫折的是,健保規定同一病程只能給付一種新藥,一旦使用過標靶藥或免疫藥物,治療失敗後便不能再申請另一種,病友等於失去延續治療的選擇機會。 黃淑芳表示,這些限制背後的現實,是許多病友與家屬承受沈重的經濟壓力。藥費不僅掏空存款,更擊碎了病友原本仍想好好活下去的希望。因此,乳癌病友協會提出3點誠懇呼籲: 1.是延長健保給付期限:對於治療反應良好的病友,不應因時間到期而被迫停藥,建議依照療效彈性給付。 2.是放寬對象資格:應避免僵化限制,讓醫師依照臨床需求選擇最合適的治療,讓更多病友能及時受惠。 3.是鬆綁藥物更換限制:治療過程中若藥物無效,應能改用其他健保新藥,不應因「藥物不得併用、替換」的規定而剝奪病友的治療機會。

Read More

三總微創手術 有效降青光眼眼壓

  陳女士雙眼進行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後,眼壓控制良好,醫師呂大文指出,青光眼病程為不可逆,呼籲民眾定時檢查眼睛,早發現早治療。(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27日指出,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在不知不覺中讓視力惡化,甚至有眼科醫師自已都不知道已罹患青光眼,三總開發出結合微創與傳統手術的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可有效穩定青光眼患者的眼壓,讓視力不再惡化。 呂大文指出,台灣青光眼患者約占總人口1.75%,年齡愈大比率愈高。健保統計,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的35萬人,到110年上升至43萬人,5年成長22%,原因在於高度近視人口增加,眼科健檢普及與診斷科技進步,因此找出了更多患者。 青光眼是因眼內的房水液無法正常排出,造成眼壓過高,壓迫視神經使其受損萎縮,產生視野逐漸縮小。呂大文指出,青光眼視野缺損的進展就像滾雪球,初期緩慢,隨著病情加重,惡化速度愈來愈快。也因此,若患者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能保有的視野將遠少於早期積極治療的患者。 呂大文指出,三總眼科部改良了傳統小樑手術恢復期長的缺點,以及微創手術降壓幅度不足的限制,發展出一種「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作為青光眼治療的新方式。手術結合了兩種術式的優點,因此被形容為「內引外流、雙管齊下」。實際臨床結果顯示,手術的降眼壓效果顯著,成功率提升,病人恢復期也縮短,但目前健保並不給付這項手術,每隻眼睛費用約9萬5千元。 呂大文表示,一名68歲陳女士因眼壓控制不佳,今年4月9日接受這項新型手術,術前眼壓高於20毫米汞柱,手術後眼壓穩定控制在7到8毫米汞柱,目前恢復良好。患者對於視力的穩定與手術成果相當滿意。而在過去3年三總已為68位患者的125隻眼睛進行「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患者均年齡54歲,術後12個月5成患者不再要使用降眼壓藥物,顯示這項複合手術不僅降壓效果穩定,病人術後恢復也更快。

Read More

守護視力 兒童期是關鍵時機

  眼科醫師賴奕雯提醒,近視應防患於未然,兒童期是預防與控制的關鍵時機。(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近視議題一直是國人健康焦點,東京奧運羽球男雙金牌得主李洋、王齊麟,及世界棒球賽MVP陳傑憲隊長等多位知名運動員,皆透過雷射矯正視力與散光,引發年輕族群與運動員對度數控制與矯正的廣泛關注。成大醫院眼科醫師賴奕雯提醒,近視應該防患於未然,兒童期是預防與控制的關鍵時機。 賴奕雯指出,台灣學齡學童近視盛行率不斷攀升,近視不是配戴眼鏡或雷射矯正就能解決,若發展為高度近視,將大幅增加罹患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嚴重時恐導致失明,需及早介入控制。兒童近視與年齡、遺傳、用眼習慣及戶外活動時間密切相關,研究指出,每天使用電子產品超過30-60分鐘,會顯著提高近視與高度近視風險。良好的用眼習慣是預防近視惡化的根本,包括每天戶外活動至少2小時、近距離用眼每30分鐘休息一次,並維持35至45公分的閱讀距離。 她說,目前主流的近視控制策略,包含藥物與光學輔具,眼科醫師會根據兒童的年齡、近視與散光度數、角膜弧度、近視進展速度、配戴接受度及生活型態,量身規劃適合的控制方案,主要可分為以下4類:1.長效型散瞳劑(阿托品眼藥水);2.角膜塑型片(OK鏡);3.近視控制軟式日拋隱形眼鏡;4.周邊離焦眼鏡(兒控鏡片)。其中第4類近年有多款功能型眼鏡問世,透過中心清晰聚焦與周邊微透鏡產生離焦,達到近視控制效果,惟相關研究時間較短,實證效果略差於前述三種方式,需由專科醫師評估是否合適。 賴奕雯說,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與亞太近視病管理論壇今年共同提出臨床聲明:「對於6歲以上兒童,若散瞳後等效球面度數達-0.25D以上,醫師可考慮進行個別化的近視控制干預評估。」家長應定期帶孩子至眼科進行視力與屈光檢查,及早評估規劃近視控制方式,建立正確用眼習慣,共同守護清晰視界與健康未來。

Read More

〈中華文薈〉出版、我的思考與挑戰

時報出版蟬聯博客來誠品金石堂等各大通路第一名,幕後推手董事長趙政岷在出版低迷下,憑藉著擴大出版規模的「衝勁」,榮獲2015金石堂年度風雲人物。   文╲趙政岷 出版不景氣?出版是夕陽產業?投身出版業十多年來,我始終被這樣的話語恐嚇,但也真實的在現實中掙扎。擺盪在理想與現實中,如何平衡?如何讓讀者、作者、同仁、股東大家滿意?讓自己工作能繼續活下去?有時會覺得「生不逢時」,錯過那印書像印鈔票的年代,但人都要認命,也只能堅持。作為領導管理者的孤獨,也只能在腦內風暴與情緒睡眠管理中,試圖平靜順好! 怎麼看出版?我打心裡覺得:「出版不僅是一門生意,更肩負著文化使命」。這不只是我每天進辦公室六樓門口,掛著的那幅時報出版創辦人余紀忠先生於1975年公司創辦時留下的話:「新聞是為歷史作紀錄,而文化傳承則必須由出版事業來負擔」。在新聞傳播工作快40年了,如果沒有對社會進步抱持著點理想性,當然難以為繼。但財經媒體與理工管理科系訓練出身的我,始終相信魚與熊掌能夠得兼,那句唐吉軻德故事裡的話:「即使筋力已絕,仍要奮力去抓取那天邊抓不到的星星」是多麼的浪漫! 在2018年台北國際書展論壇上我說過:「出版不是簡單的複製與傳播,而是一種文化選擇」。其實出版的本質,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文化決策,都在參與塑造社會的知識結構。它有文化使命,當然也有商業屬性。出版社不是慈善機構,但也不能只是營利機器。我心目中期許的理想出版應該像一座橋,左岸是文化理想,發掘有價值的思想、動人的文學、知識與內容;右岸則是市場現實,是生存與發展與繁榮的需要。出版人的智慧就是讓兩岸能夠對話,有力氣更有骨氣! 但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中,如何決定選書?坦白講是一場場的賭注。目標上「暢銷書是出版業的氧氣,讓我們能夠生存;長銷書是出版業的骨骼,讓我們能夠站立。二者缺一不可。」沒有暢銷書帶來的營收支撐,出版社難以持續投入。沒有那些具有長久價值的長銷書,我們就失去了立足的根基與尊嚴。但暢銷與長銷在那?這年頭隨著通路下量大減、實銷率下滑,賠率因此大增。那書是還出不出?會不會是白砍了很多樹? 我曾在金石堂年度出版人盛會上說過,同樣一個麵糰,為什麼大家只把它做成餅乾大小,不去把它做成披薩大?棒球場上打不到球,不是不出場,而是應該練打擊率吧!每一個人出書也都希望大賣,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有時出書是想擴大市佔率規模,但到頭來可能賠的更多。要縮還是要放?總是難解。但不變的是攻佔讀者心智的精準率,是出版人與讀者的距離。但在公司運作上,我比較不採用「大樹模式」,把各個枝葉修改,成就大樹的茁壯。我比較相信「森林法則」,讓大家各自發展,公司設法做好空氣、水與養分的生態維護,讓大樹、小樹、紅花、綠葉都自由發揮。這樣好聽叫自由,不好聽就是雜亂,權利與責任往往不見得對稱,但好處是往往能獲取多元流轉的繁榮。雖然不確定那棵樹會開花,但年年最後都有花開。 作為老編輯出身的我,最有成就感的是做出來的報雜書籍好看有影響力,不斷的挑戰與堅持在時間內奮力完成的,無非就是看到最後印製成品的喜悅。在圖書產業編輯的角色如何定位?許多人抱屈,認為編輯不只編校,如今還要行銷、甚至影音推廣一條龍。我比較保守,我認為編輯跟行銷企劃根本是兩種人,內向與外向、對內容專業與對人際溝通擅長,其實是不一樣的功夫。編輯的成就在於是內容的轉化,雖不是創作者,但卻有對內容處理的專業,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價值。編輯不是作者的保姆,事事代勞;也不是市場的奴隸,唯數據是從。理想的編輯應是「內容的策展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編輯最核心的能力,不是發現「好」內容(好內容很多),而是精準辨識「對」的內容,在「對」的時機,提供給「對」的讀者,滿足「對」的社會需求。這份判斷力,是編輯專業的靈魂,也是被尊敬的所在。 有時覺得編輯和作者,應該像潛水員與氧氣筒。作者是深潛創作海底的潛水員,他們需要專注探索內心的幽微與思想的深度;編輯則是他們背後的氧氣筒,提供必要的支持、安全保障和專業建議。但編輯切記,不能搶過氧氣筒自己跳下去潛水,那不僅會讓作者窒息,也會讓編輯迷失自我定位。保姆永遠不能幫父母生小孩,信任與尊重彼此的專業,永遠是合作的基石,也是編輯人的挑戰。  面對數位化的衝擊,影音閱聽多元的發展,紙書的前途在那?就數字事實,紙書仍佔出版社營收的九成,核心不能放棄。電子書並不是紙本書的敵人,而是兄弟。真正的威脅,從來不是載體的變化,而是內容價值的稀釋與迷失。我的口頭禪是,出版人沒跟上讀者的變化,「不要怪讀者不看書,怪我們沒有做對現在讀者要看的書」,「不要怪讀者不買書,怪我們沒把書的好,讓讀者知道,沒有撩撥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我們也許知道數據工具很重要,但它能只告訴我們「讀者昨天想要什麼」。但出版人的偉大與責任,更在於思考「讀者明天需要什麼」。數據是參考,但非聖旨;過度依賴數據或流量,只會讓出版品趨於同質化與盲從,失去了多樣性與前瞻性。這當下我們除了得花精力在「數位化出版」(形式的改變)外,更關鍵的應是「出版數位化」(思維的革新),在AI來臨的時代,這應該是出版業的革命進行式。 展望未來,我認為出版業將呈現「去中心化」與「再中介化」並存的局面。作者有更多平台直面讀者(去中心化),同時也會誕生新型態的知識服務提供者(再中介化)。大型出版集團有規模優勢(大者恆大),而小型、獨立出版社則能以特色與靈活性取勝(小者恆美)。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從單純的產品提供者,轉型為有價值的「知識服務提供者」。數據分析能力會是核心競爭力之一,但絕不能取代編輯的專業判斷與文化眼光,這也許就是出版人的崇高與美妙所在。 趙政岷於他的辦公室 文學、寫作與閱讀的永恆 談到文學,我始終覺得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文學不是社會的止痛藥,而是X光片。」好的文學不提供廉價的安慰或簡單的答案,它揭示問題、透視人性、引發深層思考。在商業化浪潮中,純文學空間看似被壓縮,但我們不應將其與市場對立。出版人的責任,是在商業機制中為文學找到合適的位置,讓有價值的作品得以誕生,並觸及它的知音。或許80%的出版品,需追求市場效益,但必須保留那至關重要的20%空間,給具有文化積累價值的作品。 對於寫作本身,我認為「寫作是99%的技藝,加1%的靈感,但那1%決定了它是藝術還是工藝。」技藝是根基,可以通過訓練習得。但當代寫作教育,有時過於強調創意,卻忽略了基本功,導致文字缺乏質感與厚度。要學習寫作或許可以從「模仿」開始,這並不是抄襲盜版,而是學習精進,許多藝術領域的學習這都是必經之路。精讀經典、分析結構、模仿風格、建立自我個性,也是年輕寫作者紮實成長的途徑。 在網路時代,我覺得「短閱讀不等於淺閱讀。」字數的精簡反而對文字的錘鍊,做更高的要求。寫作者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內,傳達更豐富的意涵。這是挑戰,也是技藝的展現。當寫不出來時,我的建議是:「不要只是盯著白紙看,要去看世界。創作的阻塞常常是因為生活的枯竭。」生活永遠是創作的源頭活水。 對於年輕寫作者,我理解現實的艱難,單靠純文學創作難以維生,是多數寫作者必須面對的現實。我的建議是發展多重身分,一份內容看能不能創造多元收益?出書、演講、教學、文案、代言、旅行等等,以其他收入支持心中的創作火種。無論從事哪種類型的寫作,「專業精神」至關重要。同時在資訊過載的時代,適度的「個人品牌」建設,有助於讓你的聲音被聽見,但切記過度包裝,一味迎合市場,那終將傷害創作的本真。有時重要的不是起跑時的掌聲,而是途中獨自奔跑的勇氣與堅持。 對於閱讀,儘管讀書已慢慢離開愈來愈多人的生活體驗,但讀書是最便宜的沉浸式體驗,也是個人思索與想像的催化劑。一本好書不是生活的替代品,而是生活的放大器。當我們閱讀經典,讀到的不只是為了知道古人想什麼,而且發現自己原來也可以這樣想。閱讀是與作者在對話,同時也是在與自己對話,這種思考與啟發,往往就是成長的收穫與心靈的喜悅。 有一個比喻是這麼說的:「出版像是文學的土壤,寫作者是種子,讀者則是陽光雨露。唯有三者良性互動,才能孕育出豐富、多元、有生命力的文化生態。」出版不應只是冰冷的商業計算,寫作不應只是孤芳自賞的自我表現,閱讀也不應只是消遣娛樂。當我們都能超越功利考量,共同追求更高的文化價值與心靈共鳴時,正如普魯斯特所言:「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風景,而在於擁有新眼光。」一本書的終極價值,永遠在於它「被閱讀後仍留在讀者心中的時間長度」,這就是出版人、寫作者與讀者共同創造的永恆。

Read More

黃偉哲籲支持重建特別預算

  風災特別預算正由立院審查中,市長黃偉哲呼籲立院各黨派能全力支持,讓特別預算案能以最快速度審查通過。(市府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行政院長卓榮泰赴立院報告「中央政府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預算案」。台南市長黃偉哲二十七日表示,台南接連遭受連續颱風、豪雨重創,農業、民生及基礎設施全面受損,復原重建刻不容緩,感謝行政院迅速提出六百億元特別預算,展現中央對災區的重視與承擔,並呼籲立院各黨派能全力支持,讓特別預算案能以最快速度審查通過 。 黃偉哲說,丹娜絲風災對台南衝擊之大,全市農損占全國四成五,溪北地區災情最為嚴重,至目前,市府已動支及申請災害經費約 六十九點二億元,包括災準金十二點三億元、中央補助核定十八點五億元(慰助金、廢棄物清理、上工津貼)、尚待核定申請三十六點五億元及重大災害賑災捐款一點九億元;黃偉哲強調,後續全面復原至少仍須二一五點八八億元,須納入此次特別預算支應。 黃偉哲提出三項具體訴求,首先,應放寬補助標準。他說,目前淹水未達五十公分、住屋毀損未達二十平方公尺及泡水車等項目,不在中央補助範圍,市府被迫自籌,導致財政壓力沉重,中央應放寬認定,讓災民獲得即時救助。 其次,補助作業從寬、從簡、從速,台南市財政自籌比率僅二成八二六,地方籌資能力有限,中央若能以代收代付方式快速撥付,災後重建才不會延宕。此外,災害期間,溪北地區長時間停電斷訊,影響民眾基本通訊權益,中央除協助重建設施,也應要求業者提出電信補償方案,保障災民權益。 黃偉哲強調,災後重建不該僅止於「修復」,更應打造堅韌城市基礎,懇切呼籲立院須展現「跨黨派、救災優先」態度,盡速審查和通過特別預算。

Read More

慰助金核發八成六 危屋後續處理

  市府針對風災慰助金、房屋修繕等處理情況說明。(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丹娜絲颱風至今近兩個月,全市屋損核發率達八成六一,累計核撥金額近八點三億元。同時,鑑於高雄爆出本土性登革熱,若房子遲遲未修,恐成廢墟,成為病媒蚊孳生溫床;對「應修而未修」房子,市府秘書長尤天厚強調,對於危險建築,後續會加以處理。 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提醒,行政院提供的媒合修繕簽約補助申請期限將於八月卅一日截止,再次呼籲尚未簽約的災民盡速申請。 市府表示,至二十五日,全市屋損申報案件受理三六五八八件,已完成核撥三一五0六件,核撥率八成六一,累計金額已經發出八億兩千八百二十九萬元。 為何至今只有八成多?市府解釋,審查標準以居住事實和損害面積為準,有出現一址多人申請等情況,至於修繕部分媒合率不高,則有多種因素。 尤天厚說,慰助金爭議主要有三類,包括居住事實認定,以實際居住為主,有人以「多處居住」重複申領;其次為損害面積認定,而非修繕施工面積,另外較為離譜的是,同一張受損照片竟出現在不同地點或區域,被第一線人員發現,目前這些案件都暫緩,也增加審核難度。 經由市府加速媒合,災區已有不少房屋完成修繕。(工務局提供) 修繕方面,目前登記戶數三四四一戶,媒合三七七八戶,已簽約六三九戶、施工二七九戶、完工二四七戶。市府表示,只要完成簽約,後續施工進度都相當迅速,弱勢的兩百多戶已逐步提供認養及協助。 雲嘉南前進指揮所指出,針對屋頂或外牆損壞達廿平方公尺以上之受災戶,只要符合「家園復原慰助金」請領資格,即可申請簽約獎勵補助,行政院將補助每戶工程尾款二萬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