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甲狀腺結節 顯著縮小

甲狀腺結節中醫治療前後超音波圖片。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48歲王先生因為妻子罹患甲狀腺癌,自己安排相關檢查,發現右側甲狀腺有一個1公分結節。妻子在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鄭群耀醫師門診以中藥調理治療甲狀腺癌效果不錯,王先生決定以中醫治療甲狀腺結節。經過兩個月治療,右側甲狀腺結節縮小40%,效果顯著,仍持續追蹤治療。 鄭群耀醫師表示,甲狀腺結節發病機理尚不明確,鄭群耀醫師認為,可能與飲食中的碘攝取量、家族遺傳、機體自身免疫因素、物理化學方面的刺激、細胞因數的失衡、內分泌失調等諸多因素相關。 調節免疫、活血祛瘀、消癭散結藥材示意圖。(記者徐義雄攝) 中醫觀點認為,甲狀腺結節起因多為憂思鬱怒、肝鬱火伏或情志內傷、肝失條達導致肝氣鬱結而引發,換句話說,就是壓力太大造成。患者體內陰陽乖戾,痰濕內生,氣滯痰凝,淤積久聚而成形,遷延日久引起血脈瘀阻,由氣痰瘀三者合而交結形成甲狀腺結節,屬於「癭病」,也就是一種頸前腫大,結而成塊的一種病症。 鄭群耀醫師為病人脈診。(記者徐義雄攝) 中藥治療甲狀腺結節主要為理氣化痰、消癭散結以及活血祛瘀,常用藥物為浙貝母、夏枯草、莪朮、當歸、三棱、牡蠣等活血祛瘀藥、清熱藥、化痰止咳藥和理氣藥。

Read More

本土+4.4萬 10縣市破千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18日公布,本土疫情新增4萬4846例,較上週二成長8.4%,研判與國慶連假有關,確診個案的中重症新增102例,包含69例中症與33例重症,死亡則新增33例,均無特殊個案。境外移入則新增38例。 莊人祥表示,新增4萬4846例本土個案及38例境外移入、33例死亡,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0個縣市破千例,其中以新北市7920例居冠。整體疫情因為受到國慶連假3天影響,上週最高確診數發生在週三、週四,而不是往常的週二、週三,若以上週二的4.1萬例加計上週三的5.2萬例,平均為4.6萬例,以此為基礎來看,新增確診數字就降低4.3%,並未出現5萬以上的個案數。 至於確診中重症患者新增102例,分別為中症患者新增69例,重症患者新增33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死亡個案年齡都在60歲以上,無特殊死亡個案,且亦無新增的兒童及青少年重症個案。 至於住宿式長照機構疫情狀況,羅一鈞表示,採檢陽性率部分,工作人員維持1.1%,機構住民陽性率則是從1.1%升至1.2%,反映本土疫情仍在高原期,但沒有大幅增加,現行篩檢措施將持續執行;機構投藥率約91%。 不過,羅一鈞也說,過往每週二都會反映週末開藥回補情形,但最新開立數量仍低於前2週破萬人份的最高開立量,與現階段本土疫情緩降趨勢一致。目前國內口服抗病毒藥物都還有28天以上庫存量,將陸續增購到貨,補足到年底使用量。 疫苗接種方面,莊人祥說明,目前次世代疫苗開放一週,共接種83萬3千3百人次,打氣有增加,目前疫苗庫存部分約還有217萬左右,非常足夠。

Read More

7成乳癌病友嘆治療負擔沉重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18日舉辦「為你許願 乳妳所願 乳癌病友家人心聲調查」發布記者會,盼加強大眾對乳癌疾病的重視。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乳癌為國人女性好發癌症之首。根據最新乳癌病友家屬調查發現,有近7成認為治療負擔沉重。專家表示,期許社會大眾及政府對於乳癌早期治療能更加重視,加速早期乳癌新藥的健保給付,使患者治療後能回歸正常生活,降低後續轉移復發風險及死亡率。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為喚起大眾對乳癌疾病的重視,乳癌病友協會於18日舉辦乳癌病友家人心聲調查發布記者會,公布國內首份針對乳癌病友及其親友訪問調查結果。 根據乳癌病友家人心聲調查顯示,69.1%受訪者表示選用自費治療藥物是沉重負擔,其中更有76.3%的39歲以下年輕病友感到負擔沉重。而在選擇自費藥物的考量上,40.2%受訪者因經濟因素不使用自費藥物,39歲以下年輕病友更高達78.3%,是整體病友的近2倍。 高雄醫學大學乳房外科主治醫師侯明鋒表示,乳癌不僅為我國發生率最高且成長率最高的癌症,並長年位居我國女性癌症死亡率前3位,去年乳癌的粗死亡率更位居第2。 依數據顯示,乳癌篩檢人次成長幅度雖已趨緩,但死亡人數仍持續成長,積極的早期乳癌治療能提升病人治癒率,可望進一步降低乳癌死亡率。乳癌的及早治療可提升疾病控制率,讓早期乳癌不再復發,回到原本正常生活,進而使病患回歸社會工作,增加生產力。 侯明鋒指出,以惡性較高的HER2陽性乳癌為例,目前健保僅給付2007年上市之單標靶藥物,然而近30年來針對早期乳癌的標靶藥物已有顯著的發展,包括2015上市的雙標靶藥物,相較目前健保給付的單標靶治療,對淋巴有轉移或腫瘤大小較大的高風險病患族群,能減少28%復發風險,進而降低死亡風險,但平均一年需自費約113至177萬元。 另外2019年上市的新一代標靶藥物,則是針對術前輔助治療後未達病理完全緩解的病患族群,相較單標靶治療,能減少50%復發風險,平均一年也需要自費約90萬元,對於病友來說是沉重的經濟負擔。

Read More

洗腎遇災變 切忌擅自拔針

醫師建議洗腎患者遇到地震、火警,當下務必保持鎮靜,切莫自行拔針,以免釀成風險。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近來地震頻傳,腎友們憂心洗腎遇到天搖地動該如何應變,腎臟科醫師提醒,洗腎當下千萬不可自行拔針,以免造成生命危險,血液透析患者可依護理人員指示,鎖緊血液迴路管的管夾,腹膜透析患者則盡快停止機器運作,之後盡快疏散至安全處,以暫時度過難關。 亞大附醫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洗腎分為「血液透析(洗腰子)」及「腹膜透析(洗肚子)」,前者利用血液透析機將血液抽出過濾毒素與多餘水分,乾淨血液再循環送回體內,一般都會在醫院或診所執行;後者則在腹膜腔注入透析藥水,以擴散作用移除水分與清除毒素,可在家中執行。 林軒任表示,無論是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一旦發生地震或火警,患者都不可自己亂拔針,否則可能導致大量出血或空氣進入循環造成氣栓,而有生命危險。 林軒任強調,一旦遇到大地震或火災,建議「血液透析」患者先按下血液幫浦機暫停鍵,再將血液迴路管上共4個管夾鎖緊,夾住動靜脈端後,將管路與機器分離。至於採用「腹膜透析」患者,可先停止機器透析,分離洗腎管路,至安全處再放液。 但若地震來得快又嚴重,患者決定自行拔針逃生,林軒任提醒拔針時需直接用力壓住針點加壓止血,以降低氣栓風險。

Read More

戴電子耳重聲 補助空間仍大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61歲的張先生自30歲起就因為家族病史和耳鳴讓聽力不斷下降,13年前植入電子耳,不僅重返有聲之路,也重拾年少想望成為音響玩家。且在發現母親和弟弟的聽力下降,一家3口也都共享著電子耳帶來的喜悅。 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6月國內罹患重度或極重度聽覺機能障礙者約為2萬754人,但使用人工電子耳植入人數,比例仍顯偏低。 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表示,聽力受損是造成失智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65歲以上長者並沒有人工電子耳的補助,在預防上仍有許多努力空間。 林口長庚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李立昂醫師表示,自己也是在聽不到患者說話時才發現自己聽損,因此在去年接受電子耳手術,讓他完全恢復了自信與無法言喻的喜悅。除了繼續以醫術造福患者之外,也不時用自己的經歷建立患者面對疾病的勇氣。 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前耳科主任吳哲民教授表示,根據個人近800例的個案追蹤研究統計,語後失聰的成人植入者,術後聽知覺表現多有顯著改善,一般在術後3-6個月即可看出成效,較學語前兒童更快速,因此吳醫師認為成人植入有相當大的努力和推廣的空間。 觀察現今全球聽力學趨勢,已優化人工耳蝸植入者年齡與聽力損失範圍標準,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醫師黃仲鋒表示,以日韓為例,若雙側裸耳PTA大於70分貝,且配戴助聽器3個月後言語辨識分數低於50%者,則建議植入電子耳。

Read More

領先全球!北榮治龐貝寶寶 最快6H給藥

獨創診斷標準 符合4條件就予第1次酵素治療 免去傳統等待3個月才進入療程 北榮獨創龐貝氏症診斷標準,將國際間須等待3個月以上才能進入療程的流程,大幅縮減至最快到院6小時內可投藥。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龐貝氏症為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台北榮總獨創龐貝氏症診斷標準,將國際間須等待3個月以上才能進入療程的流程,大幅縮減至最快到院6小時內可投藥,在北榮所有龐貝氏症病童,平均能在9.75天接受到第1次酵素治療。 龐貝氏症致病主要原因是溶小體一種酸性葡萄糖.苷酵素(GAA)基因發生突變,導致GAA酵素無法分解肝醣,堆積的肝醣逐漸使肌肉受損,最後影響心臟和呼吸道肌肉。 北榮自2008年開始進行新生兒龐貝氏症的篩檢,第1個篩檢出的新生兒病童,依照當時的一般標準診斷流程,進行肌肉切片、基因檢測等檢驗,確診後再向健保局申請藥物核可,走完整個行政流程拿到藥物,幾乎需要3個月的時間,才能開始進行治療。 北榮罕見疾病治療中心主任牛道明表示,傳統診斷流程可能耽誤療程,因此自2010年起,決定只要符合第1次新生兒篩檢酵素活性低於0.50 umol/L/hr、肌肉低張力、肌肉酵素高於250 U/L、心臟肥大(LVMI大於70g/m2.7)等4項診斷的標準,個案最快在到院6小時內可獲第1次酵素治療。 國內平均每3.5萬至4.5萬名新生兒就有1人是龐貝氏症患者,目前治療方式為每1至2週施打病人體內所缺乏的葡萄糖.苷酵素。牛道明說,龐貝氏症患者的肌肉都應有嚴重的發炎反應,可先使用類固醇減少發炎反應,不僅改善預後,也可能可以降低用藥後免疫反應發生。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老人眩暈復位 須注意腦血管病變

醫師陳建志為患者進行耳石復位術,矯治眩暈症。 (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80歲阿公10年來,每隔數月就會無來由地發作一次嚴重的頭痛。發作時,前額處及兩側太陽穴部位會脹痛,彷彿帶著一頂不合頭形的鋼盔,只要頭一轉動,就會感到劇烈的疼痛,腹脹惡心,只能平躺在床,睡冰枕會好一點。曾經因此掛過好幾次急診,都是在打過點滴後,逐漸緩解。就在某次頭痛發作過後,只要頭一轉動,就會看到眼前景物在旋轉。以為是頭痛後自律神經失調或腦中風,電腦斷層檢查僅顯示腦萎縮,其它正常,頻頻服用止暈藥及止痛藥,但病症持續,很不舒服。 這位阿公來到暈眩門診時,請他平躺,頭向兩側轉時,眼球均會快速地旋轉,但方向相反,原來是兩側水平半規管耳石沉積症,在進行三次的耳石復位術後,眩暈就痊癒了。其實他是罹患偏頭痛性耳石症候群,可說是一種「偏頭痛性眩暈」,起因於偏頭痛發作時,誘發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釋放出大量的降血鈣素基因相關性胜肽(CGRP),順著血液循環到達內耳,促使後方前庭動脈擴張,橢圓囊充血,耳石斑上之耳石膠功能不良,耳石趁機鬆脫,沉積於某一支半規管內,就會在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時,因重力或慣性作用,繼續帶動內淋巴液,誘發眼震及眩暈。 治療此病可從兩個面向著手,首先,偏頭痛治療首重找到誘發病因並加以預防,大多數老年人的偏頭痛發作,均跟腦缺血有關,大腦缺氧,誘使偏頭痛發作,試圖利用CGRP擴張血管的作用,以增加腦血流,建議接受超音波檢查,找到可能的腦血管或頸部血管病變處,加以治療。接著,姿態性眩暈,會建議在偏頭痛發作停止後,才做耳石復位術,否則,頭痛發作時進行復位反而會加重頭痛。 需注意的是,同屬「偏頭痛性眩暈」之前庭性偏頭痛,則是在頭痛發作前或發作時出現眩暈,這時並非服用止暈藥,而是要服用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或乙型受器調節劑,使偏頭痛發作煞停。有頭痛及眩暈者,宜及早正確就醫尋求診斷,早期治療以免受苦。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

法務部核定選舉賄選 例舉新增遊戲點數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年底九合一選舉將至,選舉拜票活動紛紛展開,為維護乾淨選風,法務部十八日核定供執法人員參考的「妨害選舉刑事案件例舉」,例舉二十八項構成妨害選舉的行為態樣,其中新興的線上遊戲點數、第三方支付、手機行動支付、虛擬通貨等新興數位工具,都有可能成為賄選的對價態樣。 法務部指出,此次新修訂的「妨害選舉刑事案件例舉」,主要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例舉二十八項原則上會構成妨害選舉相關罪嫌的行為態樣,包括增加「線上遊戲點數、第三方支付、手機行動支付、虛擬通貨等新興數位工具」、約其放棄競選(搓圓仔湯)、虛偽設籍(幽靈人口)、不實訊息(黑函、假訊息)、境外勢力資金滲透介入選舉等新近犯罪類型。 第二部分是例舉六項原則上不會構成賄選犯罪的行為態樣,包括「以介紹候選人為內容之文宣品或以文宣附著於價值新台幣三十元以下之宣傳物品」,即提供三十元以下附著文宣的宣傳品不會構成賄選,若非文宣品而贈送其他物品時,檢察官將依法發動偵查,認定贈品是否構成賄選。 另舉例如「為選舉造勢活動,提供參加民眾適度之茶水、簡便餐飲,不逾越社會常情者」,也不涉賄選。 法務部強調,各種行為態樣均是彙整過去實務見解提供參考,若發生實際個案時是否構成犯罪,仍應由承辦檢察官視具體案件個別情狀審慎認定及依法偵辦。

Read More

放紙鳶啖美食 苗風箏節週末登場

苗栗風箏節起跑,市長邱鎮軍與貴賓在大風中要風箏起飛。(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苗栗「九降風起紙鳶情揚美食飄香」風箏文化暨客家美食節,十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將於苗栗市河濱公園登場。苗栗風箏文化暨客家美食節已經連續舉辦十一年,是全球唯一客家文化風箏節,今年邁入第十二年,以「㧡擔·向前」為主題,十八日苗栗市公所率先舉行扁擔串聯風箏試飛記者會,因現場風速過大無法順利起航,由苗栗市長邱鎮軍、苗栗市民代表會主席楊喬安等貴賓共同放飛外星人飛船,為活動揭開序幕。 由八┼特技風箏隊特技風箏暖場演出,亞洲國際風箏聯合會偕同專業風箏好手,也接力將巫婆及十六米鯨魚風箏升空展演,宣告「苗栗風箏文化暨客家美食節」正式起跑,邀請民眾一起到苗栗市河濱公園賞風箏、放紙鳶、啖美食,享受一個歡樂的假期。 苗栗市長邱鎮軍表示, Covid-19疫情延續了兩年多,民眾生活、工作都受到相當的影響,近來全球已經逐漸解封,今年「苗栗風箏文化暨客家美食節」特別以「㧡擔·向前」為主題,放飛扁擔風箏,擔起與民眾共同拚防疫、拚經濟的責任。 扁擔向來是客家人農田莊稼、出門謀生的重要工具,在客家成年禮也會安排「㧡擔」儀式,意即挑起擔子,承擔重任。所以我們期許透過扁擔串聯風箏的起飛,發揚客家精神,挑起擔子、串聯民眾齊心一步一腳印向前邁進,為客家文化、為苗栗鄉親,展新局、謀幸福。 為了療癒民眾久悶的心情,今年風箏節特別安排「太空奇航」和「萬聖派對」等風箏展演主題,由來自紐西蘭十米巨型太空人風箏領軍,也搶先在苗栗舉辦萬聖節空中派對。

Read More

台江銜接南科 北外環三期通車

有效紓解市區往返南科車流 大幅縮短行車時間 全線預計一一六年底完工 斥資近五十億元的北外環三期工程十八日舉行通車典禮。 (市府提供)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斥資近五十億元的北外環三期工程十八日舉行通車典禮,通車後可從台江大道銜接到南科聯絡道,能有效疏解市區往返南科的車流。北外環全線並預計一一六年底完工通車,服務範圍包含納新化區、新市區、永康區、安南區、北區、中西區及安平區等行政區,並將增設北外環交流道,快速連結大台南核心區交通樞紐。 市政府與內政部共同舉辦通車典禮,市長黃偉哲、內政部次長陳宗彥及立委陳亭妃、林宜瑾、林俊憲、多名議員等出席。 黃偉哲表示,北外環銜接國道八和國道一的永康、大灣交流道,未來能減緩南科上班車流的壅塞,讓南科周遭的區域交通緊張整體獲得紓解,發揮快速道路的高機動性,並且強化鄰近生活圈機能,也對提升台南市的快速交通路網有很大的助益。 黃偉哲說,昨天通車的第三期北外環道路長度約四點八公里,通車後有效紓解市區往返南科的車流,行車時間則從四十分鐘縮減為只需十五分鐘。而北外環道路第一、三期工程通車、銜接後,從台三十九線新化高鐵橋下道路可連接南科聯絡道,並直接通往台江大道;另外,往西銜接的第二期工程,也已於今年開工,屆時開車更可直達台十九線溪頂寮大橋南側,將大幅節省用路時間。 工務局表示,北外環快速道路工程全長約十三點五公里,總經費約二百二十六點四一億元,沿鹽水溪兩岸佈設,西起北區、安南區交界之大港觀海橋,東迄新化區台三十九線新化高鐵橋下道路。其中北外環第一期工程一0四年已完工通車。施工中的北外環第二期工程預計一一四年十二月完工。 工務局指出,北外環道路為台南市第一條快速道路系統,建立全市一小時生活圈,可使市區核心周邊交通網絡更加完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