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不倒翁

 台南市寶仁國小六年智班  ◎黃國峻 圓圓的頭型,圓潤飽滿、笨重的身材,穿著紅色緊身衣、褲,表情嚴肅、凝重,就算把它推倒,它也會立刻站起來,保持原本的樣子。 不倒翁,彷彿就像人生的典型範例,跌倒了再爬起。當我們在嘗試做一件事情時,難免會遇到挫折,但只要再試一次,並且吸取經驗,把遇到的挫折,當成成功的墊腳石,學不倒翁一樣,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再站起來。 人生中的不倒翁,是否也能讓那些已經對生活失去耐心,以及失去希望的人重新振作起來。 人生中,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不倒翁。我的不倒是一位博士,是他讓我從深淵裡學到了不放棄、堅持人生道路的理念,他曾說:「不要時常抱怨,而是要時常『抱願』,抱著願望持續的向前走。」 我們身邊的典範不倒翁不盡相同,它有可能是你身邊的老師、同學以及親友,他們總是能夠在你遇到挫折時,在你身後支持你,給你依靠,屹立不倒。最後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不倒翁朝著離想向前進,或給人倚仗而不倒。

Read More

〈中華學園〉我愛鍋燒意麵

台南市東陽國小四年丙班  ◎吳雨潔 每到假日,爸媽就會帶我和妹妹出門走走,順便品嘗美食,其中有一樣我很喜歡的美食——鍋燒意麵。 我很喜歡吃鍋燒意麵,台南有許多賣多燒意麵的店家,每一家都有些微的不同之處,有些以海鮮為主,有些會加一些火鍋料,但不變的是油炸過的麵條,和帶點沙茶味的湯頭。而我最喜歡吃加了蛤蜊的鍋燒意麵,這讓湯除了有沙茶味道,還有蛤蜊的鮮甜味,每次吃完鍋燒意麵,讓我身體暖暖的,心裡也暖暖的,彷彿進入媽媽的懷抱一般。 記得有一次全家一起出門散步,散步後,媽媽就說:「今天不煮飯,我們去外面吃吧!」我馬上說:「我要吃鍋燒意麵!」大家聽了,竟異口同聲說:「求求你不要再吃鍋燒意麵了!」我一臉無辜的說:「鍋燒意麵很好吃啊!」全家只好不情願的陪我去吃鍋燒意麵,讓我滿足口腹之慾。 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吃遍台南大街小巷的鍋燒意麵,這麼美好的滋味,怎麼吃也吃不膩啊!

Read More

〈中華學園〉走進他的神鬼人生

台南女中一年十八班  ◎鄭佳昀 正如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感嘆:「不可能有這樣的人生吧!」李家維的生命就如同他豐富的收藏品一樣充滿傳奇,他一身衝勁、致一生於追求生命科學之美的態度在《我的神鬼人生》這本自傳小說中展現無遺。 李教授曾登上知名國際期刊數次,作為人類最早祖先的發現者,學術地位無庸置疑,但更讓我欽佩的是他那無所顧忌「直接敲門」的態度,從學生時代走訪實驗室求取最好的器材,到勇闖美國甚至積極和知名日本學者攀談……最印象深刻的是在氣氛緊張的年代,他促成了台灣與中國清華大學的文化、學術交流,體現了學界對知識多樣性的渴望。他將真誠蘊含與衝勁之中的交際態度,使我受益良多。 李家維教授的積極性同樣展現在他的科學態度之中:「我終其一生追求的也許不是像其他科學家那般在未知中知道得更多,而是對那些可能極少數人關心的事物深深著迷。」我想起費曼某天在學院餐廳裡計算轉盤運動軌跡的下午,他也是這麼說:「我不用考慮這對物理學的貢獻有多大,我只在那一刻盡情享受物理。」回到李家維熱衷於顯微鏡下矽藻精密結構的篇章,我彷彿領悟了他們的天才之處--只有懂得享受其中的人們,才能精通最深奧的道理,熱情永遠是成功最好的夥伴。 其實本書始於一場深夜山谷的車禍,而李家維穿梭於現場和回憶的自述,不時透露著他豁達的人生態度。或許是來自他從小種植花草體悟生命興衰,抑或是無數次製作標本的經歷,以至於他甚至能揚言想將自己製成標本,將死亡視為一種「可以玩味」的歷程。但這也是我對於這個人最敬佩之處,因為他深知「滅絕乃常態」的道理,所以更能毫無猶疑地去做他認為有價值之事且使命必達。 閱讀《我的神鬼人生》這本書彷若於深夜的山谷遇見一位博物學家,聽他娓娓道來他神鬼一般的人生故事,且為他堅定又熱情、豁達且敢於追求所想的態度所打動,一邊心底默默感嘆:「不可能有這樣的人生吧!」

Read More

〈中華學園〉盪秋千

彰化縣南郭國小三年七班  ◎蘇靖淇 盪秋千  盪呀盪 一下子上  一下子下 像微笑的嘴巴 笑呀笑 像月亮的臉蛋 彎哪彎 把大家的喜悅 拋得高又高 將大家的幸福 傳得遠又遠 使大家盪得 自由又自在 誰也不想停

Read More

〈中華副刊〉告別過去

■譚丁彔 生命是一場盛大而唯美的盛宴,告別是每一場盛宴的結束,也是另一場嶄新旅程的開始。你我無需感慨,無需傷感,只因每一次告別是為了下一次重逢,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曾經遠離故鄉,告別老屋和田野,去一個遙遠的地方尋找人生的價值。在喧囂的城市中苦苦掙扎,或為名或為利。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不辭千里旅程累,不畏萬丈紅塵苦。只為一朝成功,不再淚灑故園;只為三生有幸,換得父母笑。在塵世的歷練中,我們漸漸羽翼豐滿,漸漸明白生命的意義,把自己活成了大海中的燈塔,不熄不滅,照亮了他人,溫暖了自己。 周國平曾說:「我喜歡獨處,不去摻和社會上的熱鬧,有了觀察和思考的距離,反而有更多東西可寫」。告別世俗的喧囂,靈魂才得以安靜。能夠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才會與社會保持適當的距離。冷靜地觀察和思考這個社會,將思想化為文字,將心扉敞向讀者,身處鬧市而偏安一隅,告別喧囂,只為讓讀者遇見更美好的自己,與社會體面地重逢。因為唯有告別繁世塵俗,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新的藝術突破和發展。 古有陶淵明,願告別官場,「採菊東蘺下」,創下無數千古詩作;今有梭羅,願告別社會,獨居瓦爾登湖,感受自己與人生的美妙,開創「荒野文學」。告別,從來不是虛情假意,不是逢場作戲,真正達到「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體悟,便再無紅塵牽掛。這種告別是為了實現人生的終極理想,做更真實的自我。 告別俗世的一切干擾因素,跳出大眾籠罩的三界,往往能夠更敏銳地洞察社會的弊病。鮑鵬山曾將文人分為四類,其中「順世者」便是積極地融入社會,他們「與時俯仰」,但終究不能「通其狂惑」。反倒是那些「傲世者」,告別社會,在山林中冷眼窺世,一如莊子,一如老子,反而更能清醒地剖析時代,他們的思想更加一針見血。他們的論說、主張流傳千古,至今不朽。在歷史的長河中,與我們多次重逢,啟迪我們人生的智慧。 敢於向舊事物告別也是一種勇氣,敢於告別才會獲得新生,持有這樣坦然的態度和胸襟的人,才會更好地在每一段經歷中成長,並開啟下一段旅程。告別是一種結束,也是一段開始。「心若不動,風又奈何」,靜靜地生活,告別浮華,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

Read More

〈彩繪人生〉林信妤立志當一名溫暖醫生

  林信妤以繁星推薦管道錄取台大醫學系。 (記者施春瑛攝) 畢業於台南一中科學班的林信妤,今年大學個人申請成大、北醫、中國醫等三所大學醫學系,繁星推薦台大醫學系,4校醫學系全數獲得正取,最後選擇台大醫學系,她也期許自己未來當醫生要溫暖很多人。 林信妤說,家中雖無人從事醫療工作,但自己曾到成大醫院擔任志工,也曾跟同學到國小辦理營隊服務學習,很喜歡服務的感覺。當醫生可以溫暖很多人,因此高三時決定以醫學系作為生涯規劃目標。 談到自己的學測經驗,林信妤說,原本最有把握的科目是數學,高中時曾經通過歐洲女子數學奧林匹亞初選,對數學實力具有信心。沒想到學測時唯一沒有滿級分的科目,竟然就是數學。 林信妤說,數學是學測第一節考試,應考前,自己得失心太重,非常緊張,進入考場後沒能定下心來作答,前幾題花費了太多時間,導致後面的題目作答時間過於緊迫,出錯率也跟著提高。有了第一堂的考試經驗後,她立刻調整心情,告訴自己用輕鬆的心態去面對,不要太在意考試結果。以平常心面對後,表現也恢復水準。 林信妤建議學弟妹,要學習自我評估,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路,不需要看到別人在補習,就盲目跟著往補習班衝,先客觀評估自己的狀況,找出自己真正不擅長的地方,再對症下藥。同時也應多多探索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務,才能好好規劃未來。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彩繪人生〉方三保 獨門教唱日語歌

  文華社區日語歌唱班老師方三保(前排右四)帶領連五十音都不會的學員們學唱日語歌,讓大家都變成演歌高手。 (記者陳俊文攝) 71歲的歌唱老師方三保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別人教唱國台語,他只教「孤一味」的日語歌,且不像其它日語唱班要先學會日本五十音再來,他有一套獨特學習方法,可邊唱歌、邊學習日語五十音,一般只要3個月就能唱一首日語歌。 在文華社區活動中心教室裡,每週總傳來輕快的旋律和熟練的歌聲。這不是卡拉OK時間,而是日語歌唱班學員在唱,帶領這群學員學唱的,就是滿懷熱情的歌唱老師方三保。 方三保表示,很多中老年人愛唱日語歌,但礙於五十音不全,裹足不前,坊間很多日語歌唱歌又都要求學員需學會五十音再來,但在他的歌唱班裡,這個事是可輕鬆克服的,他自己研發一套獨特的五十音學習方式,配合DVD和卡啦OK,邊唱邊學,一般只要三個月就能看著日語的歌詞唱一首日語歌。 所以他的學員裡,多數從未學過日語,甚至連五十音都不熟悉,但在方老師的引導下,也能開口唱出「北國之春」、「風姿花傳」等膾炙人口的日語歌,音準、語調和情感都能到位,令人驚喜。 歌唱班班長陳淑娟表示,他們都不會日文,但方老師用唱歌的方式教大家,旋律一進來,日文就自然跟著跑出來了,非常奇妙。方三保深知語言學習對長輩而言可能充滿壓力,因此他選擇從大家熟悉的旋律出發,將日語歌詞化作語言的入門磚。方三保強調,用歌聲記住語言,是最快樂、最輕鬆的方式,即使不認識五十音,也能唱出一句句日語,且不用費心去背五十音字母,這就是他教唱的魔力。 方三保和日語的淵源,因家裡做鐵板加工,常和日本商社有接觸,因此在當兵前曾到YMCA學過日文。退伍後在家裡幫忙,所學的日語便能派上用場,也是這個機緣,讓他愛上日本歌。 方三保常鼓勵學生上台發表,尤其是去唱卡拉OK,可以磨練臨場感與降低緊張感。他常說,表現不好,不是你不會,可能只是太緊張。他也要求學生上台要穿著得體,「穿著得體,是對自己的尊重」。 他的學生學的不只是語言,更是勇氣與自信。在方三保十幾年耕耘下,一顆顆喜愛歌唱、勇於學習的種子在文華社區萌芽。對他們來說,日語歌不再遙不可及,也讓很多人圓了夢。 至於從那一首日語歌唱起呢?方三保建議旋律較慢又簡單的「愛你入骨」是最佳敲門磚,它可讓學生較有時間跟著歌詞唱完一首日語歌。所以在他的歌唱班裡「想唱好日語歌,何難之有?」 (記者陳俊文)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在我的生命現場嗎?

田園交響曲 文/蕭蕭 畫/簡世哲 一、莊子,繞幾座峰嶺才讓你絕處「逢生」 黃漢龍(1947-)從2014年開始,以十年的時間,藉由新詩芒乎忽乎的寬廣形式,探索莊子的生命哲學,企圖從中反思自己的生命軌跡是否穩穩妥妥在合宜的空中翔飛,或者竟然逸出常規見到了驚喜。 十年八十二首詩中,可以看出他顛躓的步法,也可以見識到他豁然開朗的破曉喜悅。不過,所有的讀者不能因為閱讀他的詩獲得這種破曉的喜悅,因為看人飲水,是冷是暖是黃漢龍自知,不會是只在旁邊看人飲水而未身體力行的我們所能心領神會。但是,我們卻可以因為他的顛躓,減緩、減少、減輕我們的顛躓。所以,我們還是要細讀這八十二首詩,還是要隨著黃漢龍每一首詩末列出的、木有本水有源、《莊子》原文,閱讀沉思,甚至於超越他,我們要逼視整全的原本《莊子》,直接跟莊周對話。 黃漢龍的《請問莊子》,分成四輯,挑明了四個問題: 請問莊子,你是誰? 請問莊子,你在哪裡? 請問莊子,我是誰? 請問莊子,我在哪裡? 大哉問啊,這哲學。 「請問莊子,你是誰?」、「請問莊子,你在哪裡?」,這是屈原式的「問天」、「深度求索DeepSeek」。——遠天無語。 「請問莊子,我是誰?」、「請問莊子,我在哪裡?」,這是儒家的反躬自省,佛家「自性」(事物自身所擁有的、不變的、恒常的內在屬性,不必依賴其他事物而存在的本質或特性)的尋覓。——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我們是知道的,真人至人,神佛上帝,不會當面點化你,祂總是繞幾個彎拐,繞幾座峰嶺,在絕處、懸崖邊、水窮地,才讓你「逢生」。——像新詩一樣。   二、莊子,一刀切入核心讓你輾轉不能去 莊子自己說的,「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天下篇〉) 「寂」是靜的最至極的時刻,「漠」是情意最淡最薄最缺水的狀態,後來寫成了寂寞,仍然是人與物都處在靜寂淡漠的情境裡,焦桐有一首〈雙人床〉寫的就是寂寞:「夢那麼短∕夜那麼長∕我擁抱自己∕練習親熱∕好為漫漫長夜培養足夠的勇氣∕睡這張雙人床∕總覺得好擠∕寂寞佔用了太大的面積」。應該有夢的長夜,應該雙人相擁的床,我卻是自己與自己親熱,睡在這張雙人床的我應該可以恣意翻過來滾過去,卻「總覺得好擠」,翻過來碰到寂寞,滾過去碰到寂寞,「寂寞佔用了太大的面積」。顯然,寂寞是存在的,具體存在的,而且有著形體,翻過來碰得著,滾過去碰得著。——而莊子說「寂漠無形」。 後來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和他的門下客,共同集編九流十家之言,大而明亮的《淮南子》,說:「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恬漠無事,無所凝滯,虛寂以待。」(〈俶真〉),是將「通洞條達」與「虛寂」「恬漠」連結在一起的,豐富著「寂漠」的內涵,尤其是神無所掩、心無所載,可能更啟發了三國時代嵇康的〈養生論〉,重點就放在「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外物累心,就不放在心上,神氣能醇泊,就讓他獨自鮮明。這時候的寂寞是近乎清虛靜泰,少私寡慾,不是後代世俗所說的孤獨、寥落了!——然而莊子說「寂漠無形」。 不僅寂漠無形,他還說「變化無常」。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是因果句嗎? 因為「寂漠無形」,所以世事變化無常。抑或是: 你我「寂漠無形」,是因為這天下「變化無常」? 或者,這只是平行的兩個說理句,各自呈現:大自然之道是靜寂而無聲、無形無跡且無可追尋,世間萬象(不論是看得見的外在幻變,看不見的內在轉化)總也不依常規、無法預料、隨時轉換啊! 這「寂漠無形,變化無常」天地生成的原理原則,是與天地並死生,與神明同往來的,茫茫乎的空間,忽忽然的時間,即令是萬物都彰顯在眼前,哪裡才是生命真正的歸趨?古來的道術有思考這個趨勢的,莊周在屬於雜篇的《莊子.天下篇》說自己「聞其風而悅之」。 站在蒼茫天地間,莊子喜歡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何處去?   三、莊子,以卮言、重言、寓言與世俗處 《莊子.天下篇》在「莊周聞其風而悅之」的表白之後,莊子繼續說自己怎麼去達成「物化」的活潑自由,「物外」的逍遙自在:「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奇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謬悠之說、荒唐之言,類近於世俗貶抑的「無稽之談」,是指不符合情理或事實的荒唐故事,記得《紅樓夢》第一回,曹雪芹以作者的身分唯一發表的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以此往上逆推,莊子的「謬悠之說、荒唐之言」,未必不是是曹雪芹以《紅樓夢》所暗喻的人生情味之所在哩! 無端崖之辭,「無端無崖」相當於無邊無際、漫無邊際,是不遵循常規邏輯、不守既有邊界和框架的言詞,說是「荒誕不經」之言,似乎也合於我們對於中心與邊緣的普遍認知。 至於「卮言、重言、寓言」三言,各有深義。卮言,指沒頭沒尾、結構不全、支離破碎的話,「卮」是一種酒器,最早註解《莊子》的郭象說:「卮,滿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況之於言,因物隨變,唯彼之從,故曰日出。日出,謂日新也。日新則盡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盡則和也。」因為莊子自己說「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卮言」是莊子隨口而說,隨人而議,卻也可能如「超現實主義者」所宣稱的一種思想的直接鏈接,不受理性、邏輯的分析,不依賴美學或道德的主觀裁斷,甚至於撤除夢境與現實的藩籬,模糊常人與精神病患的界線,泯滅了意識與下意識的灰色閥門。 至於「重言」也真特殊,「重」不是「重複」,而是「借重」,借重的是歷史名人的名號(如孔子),說的是莊周自己的意思。「寓言」近乎「重言」,只是借的是一般人之言(如肩吾、連叔之類),非權威、非重量級人士,論的仍然是莊子之道,依現代話語,「寓言」與「重言」,類近於「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或者寫作者的引用、引述。《莊子.寓言篇》莊子在說出「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之前,他先說「寓言十九,重言十七」,他的意思是寄寓在他人的話語裡,十分之九會被人採信,世之所重的「重言」,則十言而七見信。所以,《莊子》一書充滿了這些卮言、重言、寓言,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 處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交壤的台灣,面對新詩發展的這一百年,出生於一九四七年的我們,或許會將《莊子》的「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再加上「卮言、重言、寓言」,通通會合為一個新意涵的「新詩」吧! 黃漢龍就以「新詩」《請問莊子》,而且要以「新詩」與世俗處。   四、請問自己:我在我的生命現場嗎? 黃漢龍的《請問莊子》,挑明了四個問題:請問莊子,你是誰?請問莊子,你在哪裡?請問莊子,我是誰?請問莊子,我在哪裡? 他要我們從莊子書中找到詩,要我們從黃漢龍的詩裡找到生命的整全原貌,鑽探生命的本質。 雖然他挑明了四個問題,其實要問的是正在思考的那個主體是一個什麼樣的主體,要問的是那個主體處在什麼樣的時空什麼樣的思維方式? 不如,我們一起讀他的詩,走莊子的思考路子,也用莊子習慣的語言,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濃縮這四個問題為一個問題:「請問自己:我在我的生命現場嗎?」 請問我的朋友,愛詩的你,在你的生命現場嗎? 「有風從葉尖盪過∕只留一聲鳥鳴」 「北海鱉悠然游離井鼃未乾的唾液∕向著慢慢的網路,遠行」

Read More

〈中華學園〉最特別的自然課

嘉義縣香林國小三年甲班  ◎鄭奕臨 猜猜看,我們在森林裡做什麼呢?沒錯,我們正在上自然課,我們踏出教室、踏入森林,蒐集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常見植物的葉子,好讓我們觀察各式各樣的葉形、葉緣、葉脈,這些植物對我而言很常見,可是卻是課本裡面沒有的。 這一天的自然課對我來說很特別,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我們一邊觀察植物一邊用感官親近大自然。 我很喜歡這堂「最特別的自然課」,不但讓我學習到知識,也讓我更加認識家鄉。

Read More

〈彩繪人生〉黃淑文 寫作兼淨化自我

心靈作家黃淑文前進西藏,完成《只為途中與你相遇》。 (記者林雪娟攝) 曾任國中老師的黃淑文,因養育孩子辭去教職,成為專職作家,進而擴展接觸各類活動。她除是心靈繪畫老師,也是色彩諮詢師、國際靜心引導老師,近期出版《只為途中與你相遇》一書,她以5年時間創作,寫作過程更親身進行10萬個大禮拜、製作108個花葉曼陀羅,透過一邊寫作、一邊淨化自我,也希望將其理念,傳遞給更多讀者。 黃淑文是台南女兒,成為專職作家後,出版多本書籍,從一開始教養相關的《媽媽的讀心樹》、《最長的辭職信》等,隨著孩子長大,她愈來愈重視心靈層次,甚至以兩年半時間前往西藏,完成超過20萬個禮拜,並走訪各處,先完成《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被教育部、國家圖書館評為「透過文字療癒心靈,是激勵讀者靈性成長的小說」,又再完成長篇西藏小說《只為途中與你相遇》。 黃淑文表示,生命有許多偶然,當時不明白其中緣由,只有驀然回首時,才恍然明白那是自己留給自己的印記,時間到了,自然會自己解開。書寫這本小說時,她以抽絲剝繭功夫、快刀斬亂麻智慧,以修心的8個竅訣,為讀者解開愛的纏縛,清醒的愛,也清醒的活,即使受到傷害,也不要擔心,再怎樣的傷痕都會癒合,只要給它愛,給它時間。 西藏之旅,黃淑文前後完成兩本小說,若能兩本小說一起閱讀,對西藏文化、對生命探索,黃淑文說,一定會有更完整理解,希望所有閱讀她文章的人,和她一起走入西藏的純淨、找到回家的路。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