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旅遊〉宜蘭傳藝園區賞動靜態表演

宜蘭傳藝園區動態展演。 (記者羅玉如攝)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中華旅行社武陵賞楓蘇澳冷泉宜蘭傳藝三日、春節太平山宜蘭傳藝武荖坑三日等遊程受理報名中。洽詢專線:二二六九四六一、二二九四五八九。中華旅行社LINE ID為0975316512。 武陵賞楓蘇澳冷泉宜蘭傳藝三日遊,十二月十三日出團。第一天造訪宜蘭傳藝古鎮,遊客可乘畫舫遊月河。沿途欣賞黃舉人宅、河畔戲台、魚耀隧道。晚餐在旋轉餐廳品嘗鱘龍魚套餐。第二天暢遊雪霸國家公園武陵農場。以孕育國寶級櫻花鉤吻鮭著稱,也出產高山蔬果和茶葉。午後訪七家灣溪,參觀櫻花鉤吻鮭棲息地保育館。續往南方澳漁港,夜宿蘇澳煙波四季雙泉會館或同等級飯店。第三天前往七星嶺步道。每一百公尺設一處里程樁,依高度命名為一星觀泉、二星觀澳、三星觀山、四星觀樹、五星觀港、六星觀海。續訪關西八景之一的東安古橋。橋面上可行駛車輛,橋下為橫跨牛欄河的親水公園。是國片「我的少女時代」拍攝場景。 春節太平山宜蘭傳藝武荖坑三日遊,一一四年一月二十九日(大年初一)出團。第一天拜訪名列新蘭 陽八景之一的武荖坑風景區。武荖溪谷林木茂盛、怪石嶙峋,泉水甘醇贏得武荖林泉美譽。今晚安排海鮮晚宴,夜宿頭城開蘭行旅或同級。第二天前進太平山森林遊樂區,安排乘坐蹦蹦車。車道全長二點五公里,從太平山莊到茂興站,沿途山巒疊翠風景秀麗。太平山一年四季雲霧繚繞,太平雲海入選台灣十二勝及新蘭陽八景。見晴懷古步道、觀雲步道,沿途保有鐵道、木馬、台車輪軸等歷史遺跡。夜宿羅東玖屋行旅或同等級。第三天走訪宜蘭傳藝中心。動態展示以市街聚落、水岸露天舞台、田園景觀區等技藝展演活動為主。靜態展包含文昌祠、黃舉人宅、家廟建築廣孝堂。

Read More

手作多用途椅轎 懷舊日本人最愛

百年信二竹店老師仔王壬煇仍可手作椅轎。(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民國五、六0年塑膠還沒有很普遍的年代,一種手作竹椅,台灣人稱為「椅轎」,是當時的嬰兒座椅,還可以做為大人竹椅,現在來訂購的以懷舊的日本人居多,運費比椅轎本身還貴,日本人卻不以為意。 會製作椅轎的師傅已經不多,位於台南市北區臨安路的百年老店「信二竹店」,目前仍在生產椅轎,老師傅王壬煇一身手藝,所幸下一代樂意接班,生意方興未艾。 椅轎不是「轎」,它是造型很像魔術方塊的多功能竹椅,椅子裡面多設計一個可讓嬰兒乘坐的椅子,還加了一個平台讓小孩子可玩玩具、吃飯,很像竹轎的化身,所以就取名為「轎」,但它翻過來之後的背面,還可讓大人當成竹凳子,所以統稱為「椅轎」。 收藏椅轎的台南市竹會表示,椅轎是傳統竹工藝,必需利用鑿管技術才能製成,當成嬰兒座椅時,可避免嬰幼兒亂動,即使父母沒注意,也不會因嬰幼兒亂跑亂動發生危險。上面還一片小桌子,可用來餵食已經斷奶的嬰幼兒。桌面前方,有的還加設計可以轉動與移動的竹管,變成嬰幼兒的玩具。 椅轎在台南以外的地區,也被稱為「乳母椅」,它是日治時期以前就存在的竹傢俱,到底誰發明的已不可考,但它在六0年代塑膠用品大量上市以後就逐漸乏人問津,被學步車、塑膠凳給取代。 早期台南幾家竹店都會做椅轎,像宏昌竹藝傢俱、信二竹店等,但現在幾已式微,直至最近幾年的復古風潮才又受到重視。 信二竹店老闆王壬煇表示,椅轎純手工,製時費工費時,無法大量生產,現在都接受預訂,買最多椅轎的反而是日本人,一張椅轎售價三千五百元,但運回去日本的運費都超過這個數目,日本人仍趨之若鶩,買回去應該不是給嬰幼兒使用,而是收藏的居多。

Read More

手腳發抖無力 頸椎壓迫神經惹禍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一名70歲婦人因手發抖無力,甚至連腳也抖到無法行走,就醫檢查發現是跌倒骨折導致第1頸椎壓迫神經,手術後症狀已明顯改善。 患者表示,7月底跌倒撞到頭,一開始是手沒有力,後來連腳都沒有力氣無法站立,只好坐輪椅就醫。經員榮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安排詳細神經學及MRI檢查,發現患者頸部因骨折導致脊髓受壓,頸髓交界處出現挫傷水腫,造成第1頸椎狹窄。 葉宗勳說,患者運氣很好,因為第1節頸椎狹窄,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但她還能正常生活,只是四肢無力而已,隨即轉給神經外科醫師鄭均洹手術。 鄭均洹表示,因患者頸脊髓由內往外腫,先是上肢無力、再來是軀幹無力,如無法翻身、從椅子站起來有困難,之後是下肢無力站不起來,更嚴重的會大小便失禁。 鄭均洹指出,高位頸椎減壓手術相對風險比較高,為讓患者能獲得較好的照顧,手術用程都用神經監測,醫師可以在病人全身麻醉下,全程了解患者情況,不會因手術造成癱瘓。手術後患者戴護頸3個月即可。 鄭均洹表示,病人手術後本來完全不能動的上肢恢復到2度到3度的肌力,正常肌力分0到5度,0是完全不能動,5是能正常活動,3度的話手能抬起來。 葉宗勳解釋,頸椎狹窄是椎間盤長期使用後,因脫水退化失去彈性,避震功能逐漸喪失。為維持脊柱穩定,骨刺開始生長,韌帶變厚甚至鈣化,導致脊髓通道與頸神經根通過的脊椎神經孔逐漸狹窄。典型症狀包括頸部酸痛,並可能延伸至肩膀、手臂和手指,伴隨麻木、無力,影響精細動作。常見原因包括年齡增長、長期姿勢不正確、關節炎或外力損傷等。呼籲民眾如有手麻腳麻情況,應趕快到神經內科求診。

Read More

〈中華副刊〉桃花書屋

柯漣漪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崔護〈題都城南莊〉   (一) 方大可又走回頭路了,找尋年輕時經常在市郊光顧的桃花書屋。 說是桃花書屋是有故事的,書屋兩旁種了兩棵桃花,花開時艷紅如火,走進書屋時全身充滿活力。 書屋的店主二十來歲,咪咪眼小鼻子菱角嘴巴,喜歡穿桃紅的洋裝,膚色晰白,但臉頰塗上腮紅,說起話鶯聲燕語,讓方大可這年輕人覺得很有勁。 一回生兩回熟,方大可曾問店主,「請問妳,店名為什麼取為桃花?」 「叫我小崔好了,這是我爸爸的店。」崔小姐說到這兒似乎很得意,「我爸爸最崇拜崔護的詩,還幫我取名為桃花。」 「崔小姐,令尊希望妳長得像那首詩所描繪的佳人嗎?有意思。」方大可眼睛發出亮光,開玩笑的說:「那首詩是悲劇下腸,那位書生改日拜訪佳人,想不到已經魂歸離恨天。」方大可唐詩宋詞看多了,不禁一陣唏噓。 「錯,結局有兩種,悲劇是美麗女人香消玉損,另一結局是書生擁抱佳人時,癡情感動了上天,女孩魂魄歸來,有情人終成眷屬。」崔小姐抿著嘴唇,像淘氣的小精靈。 「說得也是。」方大可附和崔小姐的解說,不再扯淡。   (二) 崔桃花一家三個女孩,分別以桃花、杏花、牡丹為名,父親想必是花癡。 崔爸爸四十來歲,家裡有十多甲田地,廣種花木,大學畢業,仗著祖宗留下來的產業,過著晴耕雨讀的逍遙生活。 崔爸爸拿了一筆錢,開了桃花書屋,店前種有兩棵桃花。 崔爸爸想為大千金找一位才華橫溢的讀書人納為女婿。 崔桃花嘴巴甜,小巧玲瓏型的女生,但還不至於讓方大可怦然心動。 不過在市郊服務的國中服務,免不了要經常光顧桃花書屋。 崔桃花曾問方大可,「你結婚了嗎?」 「沒有。」方大可坦白的回答。 「有女朋友嗎?」崔桃花接著問。 「沒有。」方大可茫然的回答。 方大可已二十六歲了,農家子弟出身,家中有五個弟妹,分別讀高中、國中、國小,每個月要將薪水的一半寄回家,挹注家中的開銷。 經濟的困窘,讓方大可產生自卑心理,結婚和交女朋友是奢侈的夢。 崔桃花告訴方大可,她是家職畢業,無法考上大學,因此她的老爸特別開了一家書店讓她當店主。如果有合適的年輕顧客,可以讓他的老爸面試,面試通過,就可以進一步交往。   (三) 哦,原來崔桃花的老爸是別有用心的。 方大可其實並不討厭崔桃花,但想到崔爸爸叮嚀女兒男女進一步交往要面試,心就涼了一半。 方大可在市郊的國中任教,學校的同事各忙各的飯碗,可以談話的對象不多。 校外呢?除了小吃店的五十多歲老闆娘,每天光顧兩次外,就屬崔桃花洋溢著青春活力,因此方大可幾乎每天都會光顧桃花書屋。 桃花書屋除了賣書外,還賣文具用品。 方大可有一天買了一本水芙蓉出版社的《一頁一小品》正集,那是一本暢銷書。書中的文章都是從報紙副刊發表過才收錄的小品文,內容充滿了風花雪夜的浪漫情懷。 有一天傍晚,方大可特別跟崔桃花談到米雷的文章。 譬如米雷的〈幽林一夜雨〉,寫了清晨逛松林的感觸,整篇文章充滿了正能量的心靈喜悅。 米雷還引用古人所說的「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兼無葉里花。」讓整篇文章畫龍點睛。 方大可說米雷經常在中副發表優美的散文,也是國文老師。米雷所說的古人,經方大可詳查是出自唐代王駕的《雨晴》:「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兼無葉里花。蛺蝶飛來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寫文章的人應該有責任說出詳細出處,米雷一筆帶過,寫古人未免太缺乏尋根究底的讀書人風範。 崔桃花聽了方大可的解說,帶著崇拜的口氣說:「我帶你去見我的父親吧,你們一定很談得來。」   (四) 方大可沒答應,但有感於崔桃花的爛漫天真,遂介紹了同事林家棟跟桃花認識。 林家棟是教數學的,帶著一副金框黑眼鏡,瘦高的身材,說起話來條理分析。 林家棟是見錢眼開的人,下班後還去補習班兼差。 林家棟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為了老年著想,年輕時有機會就拚命賺錢存款, 林家棟見了崔桃花兩次面,認為是心中理想的結婚對象。 為什麼是理想的對象呢?林家棟說女方有錢,田地十幾甲,以後如果被化為都市用地,錢財會嘩啦啦滾來。 崔桃花家中只有三個女生,父母走了,遺產當然歸為三個女兒所有。自然而然女婿也跟著吃香喝辣。 經不起林家棟的懇求,桃花終於陪著林家棟帶著禮物去拜見她的父親。 崔桃花的父親文大畢業,受過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訓練。 見面時,崔爸爸很客氣的問林嘉棟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問結婚後,林嘉棟會不會跟女兒執手偕老。 林家棟點點頭。 第二個問題是崔爸爸家大業大,有的是錢,如果林家棟娶桃花要招贅抽豬母稅,第一個男孩要姓崔。 林家棟考慮了一下同意了。 第三個問題是請林家棟當場把先秦的《桃夭》一篇,簡單明白的翻成白話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  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  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  其家人。   想不到教數學的林家棟被考倒了。 林家棟事後說不再耗了,如果考微積分和三角幾何,他有把握。至於考詩經和楚辭之類的經典,他使不上力。 為了找下台階,林家棟說出心坎的話:「不錯,我是看上崔家的財富才想少奮鬥十年。不過娶了富人的女兒,處處受限,要成為他們的奴僕,幸好第三關沒通過。」 「是的,再說桃花不是國色天香,只是可愛而已,用不著跟魔鬼打交道。」方大可頗有同感。   (五) A市城北路十八號,想不到事隔四十五年,當年的門牌依舊在。 方大可來回走了兩趟,門牌錯不了,只是店名改為柳風文具行。 方大可眼睛有如火炬,他想到了宋代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方大可踏進店門,一位身穿綠色制服的亮麗少女迎面問他:「老先生,你要買文具嗎?」 方大可笑著說:「我想請教你,當年有一家桃花書屋,你知道嗎?」 「知道,我們是三代老店,第一代我奶奶開的是桃花書屋,第二代媽媽改名為細草書店,我是第三代。有了手機和臉書外,現在的人幾乎不買書了,只好改賣文具。」眼前的少女說她就是柳風,是奶奶親自命名的,想替她物色一位勤奮向上的年輕人為對象。 「妳的奶奶現在住哪兒?」方大可有幾分驚喜。 「住在林口養生村養老。」柳風說話的口氣和長相幾乎是當年崔桃花的再版。 「變了,一切都變了。不過崔家祖傳的老套路找女婿方法仍然不變。」方大可踏出柳風文具行,喃喃自語。

Read More

中醫針藥治療 乾燥症婦流淚

北榮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主任張清貿對風池與攢竹穴位進行針灸,使乾眼症患者淚液分泌量顯著增加。(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修格蘭氏症患者長期苦於眼睛乾燥之困擾,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主任張清貿29日指出,以中藥湯藥及針灸治療後,讓罹病20年且淚腺幾乎無法分泌的患者再度分泌眼淚,重新清楚地看到了花花世界。 林女士確診修格蘭氏症(即俗稱的乾燥症)近20年,發作時不只是眼睛酸澀、疼痛破皮,甚至引發頭痛的症狀,無法好好地上班工作,後接受中藥及針灸治療,並由西醫風濕免疫科進行追蹤,經過滋陰潤燥活血通絡藥物以及臨床針刺風池與攢竹穴位,眼睛及口腔乾燥獲得極大改善,尤其淚液又恢復分泌,患者由原來一片霧茫茫看不清楚的世界,又重新恢復清晰。 張清貿表示,修格蘭氏症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自體免疫性疾病,會破壞人體的淚腺、唾液腺,引起口腔及眼睛乾燥的困擾,修格蘭氏症候群好發於40-60歲更年期後的女性,一般女性與男性發生的比率為9:1。 張清貿指出,北榮團隊去年首度使用中藥複方SS-1治療修格蘭氏症試驗,成功證實對免疫系統的調控以及淚液分泌的改善效果。後再以「春雨清化飲」中藥茶包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該配方能顯著提升患者的淚液分泌量,減少人工淚液的使用次數,並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品質。 張清貿表示,經過對100名修格蘭氏症及乾眼症患者,分別進行風池與攢竹兩大穴位的針刺治療,並與常規西醫治療進行對照比較實驗。試驗結果顯示,風池及攢竹穴的聯合針刺療法施針15分鐘後拔針,即可觀察到患者的淚液分泌量顯著提升4mm,眼乾症狀明顯緩解,治療持續至8週後,改善效果更為顯著且穩定至8mm。 台北榮總指出,統計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原本每日使用人工淚液達9.36次,經治療後降至最好僅0.37次,幾乎達到重新擁有舒適濕潤的眼睛感受的效果。 張清貿表示,研究證實中西醫結合展現的強大潛力,無論是在免疫系統調控還是慢性病症長期改善,都有很好成果。希望能幫助更多修格蘭氏症患者,透過中西醫整合性療法重新找回健康,擺脫病痛,重拾生活的喜悅。

Read More

〈中華副刊〉詩的生存空隙

一片藍色的秋天 文╲簡政珍 圖╲卓美黛 在詩的天地裡,是意象與理念的分野,是意象與物象的釐清,是概念化的現實與詩中現實的辯證。 在此,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方面,詩內在的文字或是意象不能單獨抽析出,而將其視為外在現實與理念的等同物。 另一方面,詩的文字不能將其概念化而喪失詩的生命,但是詩的生命又有現實的參照點。詩的生存空隙就是這兩種思維辯證交融的空間。

Read More

孕期高血壓 小心失智風險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婦女懷孕期間容易出現高血壓的情形,但在產後也能恢復正常。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說,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原本就是失智的高危險群,因此在孕期如有高血壓,產後應加強運動、多攝取膳食纖維、補充維他命、加強學習和人際關係,並控制好慢性疾病及作常規的檢查,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 李耀泰指出,據統計,60歲以上長者失智盛行率5-8%,對家庭和社會都是一項負擔,其中以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比例最多。婦女在懷孕期間發生高血壓的比率約5-15%,可能因高齡、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有關,包括慢性高血壓、妊娠性高血壓、子癲前症和子癲症等。雖然孕期發生高血壓,往往在產後能恢復正常,但是未來的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疾病的風險,會高於一般民眾。 他說,依據最近文獻綜合分析25篇報告、共250萬1673位的婦女,結果發現子癲前症會增加日後血管性失智89%,尤其到了65歲後,子癲前症會增加阿茲海默症92%,在其它種類失智增加87%,不可不慎。

Read More

吃鍋洗筷 1人染菌同桌中獎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30多歲女性,有胃癌家族史,多年前已接受幽門桿菌根除治療。然而,近1個月常感到胃痛不舒服,接受胃鏡檢查發現有胃炎,且幽門桿菌檢查陽性。經醫師問診得知,女子家庭成員過去也曾有檢驗出幽門桿菌感染,推測是聚餐時沒落實公筷母匙,造成重複感染。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表示,幽門桿菌不是治療後就一勞永逸,仍有再次感染或復發的可能。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是多種胃部疾病的致病因子,像是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胃部疾病都已經被證實與幽門桿菌有關,且被感染的時間越長,之後罹患胃癌的風險越高。 幽門桿菌除了存在人的胃黏膜外,唾液、糞便中也可以發現菌種的蹤跡。康本初指出,相關傳染途徑主要是經口傳染,若用餐時倘沒公筷母匙,同桌的的人可能因唾液而感染;另,如廁後沒確實清潔手部,也會有糞便經口傳染的風險。因此當家中有人感染時,會建議同住家人一併檢測有無感染。 康本初說,檢測幽門桿菌的方法有呼氣試驗、糞便抗原、胃鏡切片,會依個人情況建議檢查方式。感染幽門桿菌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經常要到出現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不舒服時才發現。 治療方面主要是使用藥物(制酸劑加抗生素)進行滅菌,所需時間視個人情況不同,約為7-14天,目前只要經由檢驗確認感染,健保就會給付相關藥物,但要特別留意在滅菌成功之後,仍有再次感染或復發的可能。 康本初提醒,日常生活中注意環境衛生及飲食安全,可降低幽門桿菌感染機會;與他人同桌用餐時,須採用公筷母匙。幽門桿菌感染可能增加胃癌發生的機會,倘有胃癌家族史或是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應考慮接受幽門桿菌檢測,若感染需接受滅菌治療,減少反覆感染及同住家人一起染菌的可能。

Read More

施打胰島素 腎功能不降反升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與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南下高雄宣導糖尿病教育,並邀2名糖友現身說法。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糖尿病為台灣人的第5大死因,很多人迄今仍對糖尿病治療有所誤解,為破除迷思,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與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響應「2024世界糖尿病日」,29日南下高雄宣導糖尿病教育,並有2名糖友現身說法,其中1人施打胰島素41年,77歲糖友控糖有成,腎功能不降反升,另一名來自土耳其現已歸化台灣籍的徐甘舒,從病友轉變為專業自行車手,翻轉糖尿病的刻板印象。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表示,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最重要藥物之一,國人擔心胰島素打了就無法脫離、誤以為打胰島素等於疾病很嚴重,或打胰島素會導致洗腎等錯誤觀念,不僅讓台灣糖友胰島素施打率僅約12%,遠低於國外動輒25%以上,更值得關注的是,延遲注射胰島素,反而使得糖尿病控制不佳,提高洗腎的風險。 所以他強調,「糖尿病只要好好控制,平均餘命可與常人無異!在台灣罹患糖尿病超過50年的病友不在少數,活過100歲的也不是沒有。」例如今年接受表揚的優良糖尿病友中,就有多名勇敢面對糖尿病超過40年的糖友,人數多到足以組成「千歲團」。 其中,糖友傑出獎得主之一的許廣進,年輕時擔任外務員,一熱就喝涼水,冬瓜茶、綠豆湯等甜湯,36歲那年,因1個月內體重從70公斤降至58公斤,就醫才知道罹患第2型糖尿病,從此開始施打胰島素,迄今打了41年。他形容自己,「打胰島素,就像拿筷子吃飯一樣,再自然不過。」 如今77歲的他,不僅血糖穩定,象徵腎功能的腎絲球過濾率不降反升,從66.2上升至70.4(mL/min/ 1.73m2),打破坊間「打胰島素會洗腎」的迷思。 另一位來自土耳其、已入籍台灣的徐甘舒,13歲確診第1型糖尿病,曾有長達18年,不願讓外人得知病情,直到2023年受到國際糖友組成職業自行車隊的啟發,才勇敢公開自己的病情,並站出來鼓勵病友,積極運動並融入健康生活。 身為第1型糖尿病友,她使用胰島素搭配即時血糖監測,騎單車遍訪台灣美景,用行動證明,糖尿病沒有限制她對運動和生活的熱情。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夏至是一瞬間

廖蕪芫 夏至又快到了,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過完這天,白天就一天天縮短,直到冬至那一天,白天最短,然後白天又一天天變長。記得剛進大學的時候,拿著同學的一本《唐宋詞一百首》惡補古詩詞,晏殊那首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詞義清新,朗朗上口,很快就背下來了。而詞中的那一句「日長飛絮輕」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從此對每天的朝日夕陽有了更多的關注,而且因為所學專業的緣故,會從建築採光的角度關注一年四季太陽的方位角變化給房間陽光直射造成的不同效果。 隨著年歲漸長,只覺得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快,每個夏至和每個冬至來臨的速度也像是越來越快。準確地說,夏至不是某一天,而是某一個時點,例如2024年的夏至是在6月21日4點50分46秒,這個時點是太陽直射與當地經線相交的北回歸線那個點的時刻。時點的概念更讓人有一種時光不停流逝的感覺。幼年時讀朱自清的《匆匆》,把那段讓人印象最深的話抄在筆記本裡:「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裡閃過了。」那時已經知道了時間是不停地在流逝的,但人生的前半段對時光流逝的感覺和人生後半段是完全不同的,那時的參照點是出生的時候,每過一天,就長大一天,但感覺老也長不大,老在盼著長大。到了中年以後,參照點就變成了人生的終點,每過一天,離終點就接近一天,而且時間的流逝是加速度的,每年過得都比上一年要快,每個十年都比上一個十年要快,有時一想:就算活到八十,也只有不到二十年時間了。 於是,對日月星辰的關注會變得更多一些。前兩天去離城幾十公里的山裡開會,和我同齡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仰望星空,尋找北斗七星——在城市裡已是很難看見的了。 幾年前去斯德哥爾摩開會,恰好趕上夏至前後,公園裡舉家出遊的當地人,正在享受夏至日的假期,那是北歐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晚上十點多天空還亮如白晝,而中午時分太陽也只是遠遠地掛在天邊——在接近北極圈的高緯度地區,夏至時分太陽會長久地掛在天空,但永遠不會直射頭頂,從早到晚只是在南面從東到西劃一個很低的弧線。 經過空曠的廣場,找個建築物的高高臺階坐下,看著斜掛在遠處天空的太陽,那是一種在北回歸線上完全不一樣的夏至感受。 這時忽然想到:未來某一天會不會想起這個夏至日的瞬間?是的,每一個已經過去的瞬間,現在都已經是回憶,而眼下正在回憶過去的這一瞬間,也即將成為今後的回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