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佰、李宗盛 簡單生活節再合體

伍佰將演出2025簡單生活節,選唱承載音樂起點的台語老歌。 (Simple Life 簡單生活節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 「簡單生活節」邁入20週年,主辦單位昨天宣布將重現第一屆的傳奇場景,伍佰 & China Blue將回到華山大草原舞台,並邀李宗盛擔任嘉賓,兩人相隔多年再度合體重現經典。 伍佰今天透過主辦單位表示,簡單生活節已經20年了,對他而言,「它一直存在著,是經典不滅,很多時候我都忘了它有一個出發點。」他更透露,這次將回到最初的心境,選唱承載音樂起點的台語老歌,從讚美「簡單」出發點,至於確切曲目則賣關子,讓歌迷更加好奇,他還說「主辦單位特別邀請了李宗盛大哥來跟我一起玩,連我都興奮了起來」。兩人在2006年第一屆簡單生活節時,伍佰和李宗盛合唱〈台北孤兒〉、〈生命中的精靈〉,至今仍是樂迷難以忘懷的經典,這次兩人再度合體,將會合作演唱哪些歌曲,勢必成為二十週年超重量級的亮點。 李宗盛曾身為大會主席,他笑說「分享、提醒、期許、陪伴、專心、致志、簡單、生活、20年,如一日。」 簡單生活節創辦人張培仁表示,今年簡單生活節重返初心,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為主題,呼應創辦精神「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

Read More

蔡佩軒婚前拋震撼單曲

學霸歌手蔡佩軒結婚倒數卻拋震撼單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學霸歌手蔡佩軒結婚倒數卻拋震撼單曲!近日受邀與巴西知名基督教組織共同合作,推出全英文抒情單曲〈Someone Will Miss You〉,宛如一股暖流,讓人走出孤單與低谷。 這次的跨國合作緣起於去年,巴西基督教組織邀請蔡佩軒拍攝影片,雙方合作愉快,進一步促成了這首以「憂鬱症」為主題的創作〈Someone Will Miss You〉。 該組織的領導曾是巴西樂壇知名樂團成員,退居幕後後專注於傳福音,透過音樂平台影響全球聽眾。蔡佩軒說:「這是非常奇特的機遇,他們希望這首歌能成為陪伴,帶給正在低潮的人力量。」 蔡佩軒表示,歌詞的每一句英文,她都打包票「非常經典」。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她也曾陷入憂鬱與自我懷疑,甚至有過想要「消失」的念頭。她坦言:「世界常常告訴你,你不夠好、不值得被愛。但事實上,你真的很有價值。」 隨著婚禮將至,她也不忘在社群平台分享婚前心情,還幽默自嘲「最近的放閃內容可能太多,大家不要看膩!」粉絲幽默留言:「太閃,戴上墨鏡。」。她也預告而在婚姻生活展開後,好好建立溫馨家庭,也希望爭取到各地去旅行的機會,把更多生活點滴和歌迷分享。

Read More

李聖傑MV跳Disco 自嘲動作老派

李聖傑重磅歸來,罕見跳Disco,自嘲動作老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李聖傑重磅歸來,即將推出籌備13年的「FACE三部曲」最終《FACE III 未來》,首波MV已在各大平台正式上線,李聖傑在MV中有隨著Disco音樂起舞,更在開頭穿著浴袍,隱約展現運動員出身的精實胸肌。 李聖傑為了〈複製貼上〉開頭與中段短短幾秒鐘的穿著浴袍刷牙、盥洗等畫面,依舊下足苦心,他坦言原本就固定一週去健身房訓練兩次,「拍的時候會比較注重胸推,至少要推23公斤」。 而他在MV中有隨著Disco音樂起舞,被問拍攝感覺,難得展現舞技的他「自嘲動作老派,即興演出已經是極限!除了這樣跳,我也不知怎麼呈現啦,哈哈。」 MV的最後大驚喜,畫面裡出現了「3個李聖傑」,分別泡咖啡、看報紙,李聖傑幽默表示,如果真的可以有2個分身,他會想要請他們準備生活中的大小事。

Read More

鳳小岳變落魄菇農 顛覆男神形象

鳳小岳在電影《陌路兄弟》中男神變落魄菇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鳳小岳在電影《陌路兄弟》中男神變落魄菇農,主題曲〈沈默在流浪的路上〉MV曝光,鳳小岳唱父子心事映照公路兄弟情。 台瑞合製公路電影《陌路兄弟》由瑞士導演瑪莉亞尼科里埃爾與台灣監製陳斯婷聯手打造,由鳳小岳與新人納曜,及瑞士男星皮耶安東尼杜比共同主演,還有實力派演員林慶台、葉全真驚喜客串。 鳳小岳這次徹底顛覆以往「貴氣男神」的螢幕形象,換上樸素的背心搭配襯衫,還時常戴著老花眼鏡,化身成窮困潦倒、為遺產奔波的菇農。他表示,雖然辛苦,但是那種熱血的感覺很爽快,像是把所有能量都丟進角色裡,憤怒情緒在艷陽下都變得更真實。」 與鳳小岳搭檔的新人納曜,是台灣阿美族與法國混血兒,出演《陌路兄弟》迎來大銀幕處女作。他不僅得戴上眼罩拍戲,更在兄弟戲水橋段中大方脫衣,甚至背部全裸入海,完全不扭捏。 除了電影演出,鳳小岳也以音樂參與《陌路兄弟》,他與壓克力柿子樂團合作的主題曲〈沈默在流浪的路上〉MV正式上線,片中公路風光與兄弟羈絆化作影像,展現出細膩情感,渲染力十足。 《陌路兄弟》將於9月26日全台上映。

Read More

U18 台不敵韓1比8吞敗

U18世界盃超級循環賽台韓戰,鍾亦恩在5局下接替登板。(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2025年U18世界盃棒球賽超級循環賽11日中華隊對上韓國隊,中華隊開賽守備有狀況,讓韓國隊抓到機會攻下4分奠定勝基,台灣隊僅在5局上追回1分,終場以1比8吞敗,出師不利。12日將迎戰波多黎各隊。 首戰由「怪物左投」劉任右先發,開局送上147公里好球,然而防守開機速度沒跟上,隨著暴投、安打,一局下就讓韓國隊取得4分領先。 而在3局上中華隊,帕蘇拉.塔基斯利尼安反方向打穿韓國內野防線,形成一壘安打,然而後續打線沒給力補上,再次形成殘壘。 5局上台灣隊進攻,曾聖恩靠一支深遠的界內二壘安打、韓國隊暴投,以及隊友戰術配合,順利回到本壘助台灣隊破蛋,而韓國隊換投後出現2次四壞球保送、觸身球,讓台灣隊形成滿壘,不過下一棒吳承皓敲出滾地球,最終留下很可惜的殘壘;而5局下台灣隊換投鍾亦恩,一上場就飆出2K,以143公里速球讓韓國隊揮棒落空,形成三上三下。 6局下韓國隊持續進攻,抓到鍾亦恩速球,拉大差距形成7:1,隨後台灣隊處理滾地球出現傳球失誤暴投,韓國隊再添1分,台灣隊換投王奕翔止血,結束南韓隊進攻。 最終7局上台灣隊留下1壘殘壘,無緣再添分,最終比分1:8吞敗。

Read More

《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 新冠死亡風險比流感高2.2倍

醫界提醒民眾勿讓錯誤資訊成為健康絆腳石,呼籲高風險族群10月1日起積極接種「左流右新」疫苗。(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顯示,高風險族群疫苗因輕忽疾病與擔心疫苗副作用,猶豫比例仍高。醫界專家10日共同破解迷思,強調新冠死亡風險是流感的2.2倍,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積極接種疫苗來保護自己。 疾管署署長羅一鈞坦言,去年公費疫苗「左流右新」接種率未達40%原訂目標。今年秋冬同樣採「左流右新」,同步自10月1日起分階段開打。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根據疾管署統計,新冠併發重症患者中幾乎都是長者或慢性病患者,每5人就有1人死亡,但台灣65歲以上長者新冠疫苗接種率僅20.4%,遠落後英美韓等國。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輯陳偉婷表示,《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結果顯示,新冠疫苗的猶豫族群中,對新冠疫情的擔心程度平均為4.1分(7分為很擔心、1分為不擔心),僅不到4成民眾對疫情較為擔心,而主因是認為「確診後症狀變輕」以及「重症比例降低」。 台灣病毒暨疫苗學會理事長盛望徽強調,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引發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研究也指出,感染新冠的死亡風險是流感的2.22倍,不容輕忽。 至於調查也發現,疫苗猶豫族群中,4成對疫苗安全性沒有完全放心,近8成(75%)擔心接種後的副作用,另近5成擔心疫苗會導致潛在的長期後遺症,甚至有4成擔心mRNA疫苗可能會改變人體DNA。 對此,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邱南昌召集人分享,隨著新冠疫苗整體安全性已大幅提升,目前台灣新冠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率每10萬人約僅3件,在mRNA疫苗與蛋白質疫苗間也未見顯著差異,也與流感疫苗的每10萬人2件相近。 台大醫院特聘教授黃立民也澄清,mRNA技術已有超過20年研究基礎,mRNA疫苗不會進入細胞核,在體內會於數小時至數天內自然代謝,不會殘留,不會改變DNA或造成基因突變。 隨著秋冬流感與新冠疫情的雙重威脅即將來襲,專家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式,高風險族群10月1日起應積極接種「左流右新」,切莫因自身對新冠疫苗存在錯誤認知而不接種,對疾病預防有疑慮應諮詢專業醫師或查證資訊真偽,勿讓錯誤認知成為健康絆腳石。

Read More

頸椎弧度消失 女大生整天滑手機 手機頸上身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提醒民眾避免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員榮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一名20歲女大學生到員榮醫院神經內科就診,主訴長期頭痛、頸部痠痛僵硬。經神經學檢查並無明顯異常,但X光檢查後,卻發現她的頸椎弧度消失,呈現「僵硬直線」甚至有滑脫情況,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說,這就是俗稱的「手機頸」,顯示頸椎正提前退化。 葉宗勳指出,健康的頸椎應有自然的「C字形」弧度,能分散頭顱重量與活動壓力,猶如天然避震器。然而,該患者平時習慣長時間滑手機、追劇,甚至常常手拿手機躺在床上邊看邊睡著,睡姿不良,導致頸椎長期承受過大壓力,出現變形與退化。 葉宗勳說,許多人低估低頭姿勢的危害,其實人的頭顱重量約3-4公斤,當頭部前傾時,頸椎承受的壓力會倍數上升,低頭15度時,頸椎承重約12公斤;低頭30度,頸椎承重約18公斤;低頭60度(常見滑手機姿勢),頸椎承重高達27公斤,等於脖子掛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孩。長期下來,不僅造成肌肉與韌帶負荷過大,還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骨刺增生,讓年輕人提前面對老年人才有的骨骼問題 葉宗勳表示,頸椎變直會帶來一連串後果,如頑固性頭痛、頭暈,頸椎錯位影響腦部血流;上肢麻痛:壓迫臂叢神經,導致肩膀、手臂、手指麻木刺痛;加速退化:提前數十年面臨椎間盤突出、骨刺問題。 他指出,長期不良姿勢會對頸椎及周圍肌群造成慢性壓力,進而影響頸部神經傳導功能,引發頭痛、手麻、眩暈等症狀。頸椎退化或椎間盤突出亦可能因姿勢問題加速惡化,導致脊髓或神經根壓迫。建議日常應維持頸椎自然曲度,避免長時間低頭或駝背,並定期進行頸肩伸展運動,以減輕神經系統負荷,預防相關疾病的發生。 葉宗勳指出,現代人幾乎天天離不開手機,但可以透過正確習慣減少傷害,一是視線平行法,將手機、電腦螢幕抬高至與視線平行,避免長時間低頭。二是30分鐘法則,每低頭30分鐘就休息5分鐘,站起來活動肩頸並望向遠方。三是靠牆縮下巴,全身靠牆站立,下巴水平向後收,讓後腦勺輕貼牆面,維持10秒,重複數次,可強化頸部深層肌肉。

Read More

《台灣失智白皮書》年底發布 40歲起預防失智黃金期

國衛院宣布年底前將公布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白皮書。(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衛院10日宣布,年底前將推出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並呼籲民眾自40歲起就要積極預防失智症,將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等列為護腦5大守則,努力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各項因子。 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楊淵韓指出,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去年最新報告指出,多達45%失智症病例可透過控制14項可改變因子來預防或延緩;中年期的肥胖與三高是最需關注的風險因子,肥胖與糖尿病不僅是多種慢性病與癌症的根源,更是隱形的失智推手。 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國際間已將失智預防視為公共健康核心策略,借鏡國際經驗並透過跨國合作,有助於台灣完善防治藍圖。芬蘭推出的預防認知障礙及失能的芬蘭老年人介入計畫(FINGER),就是透過慢性病代謝控制、運動、飲食、認知社交刺激等多面向介入手段,預防與延緩失智。 許惠恒表示,日本自2019年推動認知症施策推進綜合計畫,也是將糖尿病等生活習慣控管視為預防核心,以延後70歲長者發生失智症時間為目標。 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表示,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由40餘位國內權威醫學專家共同編著,全書以流行病學為基礎,系統性整理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涵蓋肥胖與糖尿病、代謝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中風後認知障礙及癲癇等共病,並延伸至空氣汙染、感官剝奪、心理社會因素與生活型態影響,並針對失智症防治提出政策建言。 衛福部調查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接近8%,即平均每13名長者就有1人失智,失智人口已達38萬人,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這個數字可能已被低估,實際上還有更多人正處於邁向失智的過程,預估往後10年台灣地區失智人口恐將達到70萬人。

Read More

放血、喝油…3成異膚病友試過偏方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花大錢用偏方得不償失,醫師呼籲「正規治療」才是長期解方。(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3歲的小琳 (化名)從小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經常紅腫、脫屑、潰爛,影響外觀及人際關係,甚至曾痛苦到想結束生命。為了「根治」,她試過無數偏方,包括中藥、算命和通靈祭改,還曾嘗試放血、喝油等偏方。然而,不僅病情未改善,還帶來巨大心理壓力與經濟負擔。 每年9月14日是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今年的國際主題訂為「Our Skin,Our Journey」(我們的肌膚,我們的旅程),強調全球病友在這條「異膚抗病之旅」的處境與心聲。 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針對418位病友進行治療調查,結果發現,雖然高達99.5%的病友都有使用正規治療,但仍有34.7%的人嘗試過另類療法,而這些另類療法,讓大部分病友都認為走了冤枉路,調查顯示近9成(86.2%)病友認為另類療法「無效」,有87.3%的病友更表示「不會推薦給他人」。 儘管如此,仍有68.4%的病友花費超過1萬元在另類治療上,25人投入超過10萬元,甚至有5人花費破百萬元,但最後幾乎全數認為無效且不推薦。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慢性疾病,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名譽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指出,異膚是無法「根治」的,治療的目標是長期控制與減少發作,「正規治療需要時間,但能真正改善病因,並逐步讓病情穩定。」 調查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口服標靶藥物的病友滿意度可達8成,而另類療法僅約7成,甚至低於僅使用乳液與藥膏等基礎治療。 朱家瑜提醒病友,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場長期抗戰,沒有捷徑。追求「根治」的偏方,往往只是徒增失望與經濟負擔。唯有回歸正規醫療,才能逐步改善病情,迎向更穩定與健康的生活。

Read More

代孕作文入題 林靜儀:討論空間大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北北基公立高中三年級的北區模擬考以「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為作文題目引起爭議,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指出,當代孕議題涉及自身或親人,對代孕之立場與觀點就可能出現轉變,顯示出社會對於代理孕母還有很多討論空間,應是重新思考政策與法律方向的契機。 林靜宜日前在Threads社群發文指出,北區模擬考以代理孕母出題,可以很直接發現的是,在過去討論代理孕母時,很多人卻都直覺幫助別人圓夢是件好事,但當女性子宮被工具化、女性身體被物體化的對象是自己親近的家人時,則多數人就很難接受借用身體這件事了,也代表對政策跟法律還有一些可持續討論的空間。 林靜儀表示,以衛福部的立場,人工生殖修法草案脫鉤處理代理孕母,會持續維持這樣的決定,現在這個草案仍在行政院跑流程,代孕議題在社會上本來就有很多不同意見,隨著文化變遷,未來應該持續開放討論的空間。 台灣反代孕團體聲明指出,北區模擬考國文作文題目要求考生想像母親成為代理孕母,這不是探討而是設定的事實,這已是思想的強制灌輸,而不是作文訓練,學生在這場模考被迫演出單向的同理心,但這種同理卻是預設女性的犧牲是合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