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永續大作戰!豐原醫院低碳飲食 年減碳30公噸

豐原醫院每週三訂為全院「蔬食日」作為推動核心,員工餐廳全面提供無肉餐點。(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衛福部豐原醫院推動員工餐廳「低碳飲食」計畫,從食材選擇、供應流程到用餐行為,全面落實低碳生活。實行該計畫預估每年可減少約3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排放。 豐原醫院表示,計畫以每週三訂為全院「蔬食日」作為推動核心,當天員工餐廳全面提供無肉餐點,鼓勵院內同仁多元攝取植物性食材,減少動物性產品與加工食品的使用。餐點設計由營養師專業把關,平均提升12-15%植物性食材比例、減少8-10%的動物性食材使用,降低30%的加工品比例,兼顧營養均衡,實現碳足跡管理。餐廳使用的食材以當季、在地為優先,有效降低食材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 同步推動「減碳集點」活動,員工只需每日拍攝一餐符合低碳原則的餐食照片上傳,並由營養師審核,即可獲得集點參與抽獎。醫院推廣使用環保餐具,全院全面發放員工可重複使用的不銹鋼便當盒,取消免費提供一次性餐具,預估每月可減少約140公斤的廢棄物產生,綠色生活真正成為醫院文化的一部分。 豐原醫院並透過辦理低碳飲食講座、蔬食料理示範教學等活動,深化員工與病患對於環境保護與健康飲食的雙重認知。  

Read More

誤信網路偏方 翁喉痛吃左手香數年 慘了!

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偉裕向患者說明服用左手香的後遺症。(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一名70歲的男子,在網路上看到吃草藥「左手香」能治療喉嚨痛,因此,每次喉嚨痛便摘葉子來吃,從新冠疫情起,連續吃了好幾年,沒想到,兩個月前他的雙腳開始無力、麻木,還出現大小便失禁,原本以為是脊椎壓迫到神經,後來上網查發現該藥草會損壞神經,才主動告訴醫師,醫師才對症下藥。他自嘲「我太相信網路了」同時以自身經歷挺身站出來,告訴其他人不要亂吃草藥、相信偏方。 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偉裕表示,該患者脊椎曾經受傷手術,日前看診自述下肢突然沒力而且麻木,大小便失禁也沒知覺,一開始以為是之前手術的部位出現問題,進行檢查,從頸椎到胸椎全部檢查過,卻沒發現神經壓迫,跨科神經內科、泌尿科,也抽血化驗,也沒特別發現異狀。 李偉裕說,初步診治後,只知患者罹患神經炎,神經功能逐漸遭到破壞,先保守用藥治療,讓神經功能慢慢恢復。後來,患者再度回診,才自爆自己從網路上看到吃左手香能抗發炎,而且從新冠疫情期間起就開始服用,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該植物造成神經損壞,「在臨床上真的很少見,千萬不要把谷哥網路當作是醫師」對症下藥後,患者病症明顯逐漸改善。 患者透露,新冠疫情期網路流傳一篇文章,指出吃草藥左手香可以抗發炎、治療喉嚨痛。看了文章後,便開始吃左手香,吃了以後感覺還不錯,就從那時起,養成喉嚨痛就吃左手香的習慣,每次在晚上睡覺前吃兩、三片,一個禮拜至少吃兩次,直到現在身體出狀況找不出原因,再請小孩上網查左手香相關資料,才得知原來它含有神經毒,推測體內的毒素恐怕已經累積好幾年。 患者兒子說,家中門前至少栽種了5盆左手香,疫情當時網路文章說,吃了左手香後喉嚨比較舒緩,藉此「以毒攻毒」,沒想到量卻吃太多,反而造成健康損傷。 根據衛福部公布資料顯示,左手香有一定的神經毒性與皮膚毒性,而且只是民間草藥,沒有臨床驗證可以治療新冠的功效,也不是中醫師使用的中藥材。

Read More

青春不留陰影 白疤顏色再生術 揮別凸白疤

臉部凸白疤如夢魘,以《白疤顏色再生術》重生。(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青春陰影臉部凸白疤如夢魘,今年20多歲的小琪因車禍右下巴留下一塊明顯的白色凸疤,試過各種方法都無法消弭此疤痕,最近藉由《白疤顏色再生術》,採用凸白疤一次性全切除,合併全層補皮之第一階段手術醫治,術後恢復情形良好,帶來重生的喜悅。 家住北部的小琪,是在一場車禍中,因傷口處理不當,造成她的右下巴部位,留下一處1x2公分區塊狀的白色凸疤,由於位置十分明顯又難看,每次出門前,她都要在疤痕上塗上厚厚的遮瑕膏,又因凸疤難以全部隱藏,因而必須再戴上口罩才能遮掩,長期以來令她身心痛苦不堪。 她為去除這塊凸疤,一直尋遍各地醫師,嘗試過雷射、磨皮、注射消疤針、按摩、擦貼消疤藥膏、藥片等等方法,皆不見成效,直到近期她在網路上海搜,突然看見「國際白疤中心」可醫治白疤之訊息,讓她再重燃人生希望,線上諮詢後南下高雄看診。 「國際白疤中心」醫師曹賜斌仔細診查後,發現小琪的塊狀凸白疤不僅有夾雜創傷性刺青顏色,還因疤痕的長期攣縮,逐漸拉扯她的右嘴角往疤痕方向偏移,導致她的唇形呈現輕度右下偏斜不對稱。 經過綜合研判,製訂出治療方策,採取兩階段性治療:第一階段執行凸白疤全切除+全層植皮術,使凸白疤形狀變成平白疤,且同步改善唇形右下偏斜及去除創傷性刺青,等痊癒後,再進行第二階段之白疤顏色再生術,使白疤顏色轉呈正常膚色,可使凸白疤看不見,手術成功讓小琪開心的說,以後出門不用再遮遮掩掩了!

Read More

代理孕母入模擬考題 惹議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灣代理孕母尚未合法,但北區模擬考作文試題,卻要求學生以「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為題,連日來引發社群議論。出版試題的翰林公司十日坦承審題把關不周,對考生作答感到困惑或不適,深表歉意並承諾會檢討和改進。 翰林出版公司在臉書刊登「高中模擬考作文試題說明」,並由董事長陳彥良署名,文中表示對造成考生困惑與不適、引起教師與家長的關注「深表歉意」,並坦言這次的疏失,有許多不足和不周延之處,會深刻檢討。 翰林承諾會立即採取措施,包括強化審題流程,以更全面的視角檢視每一道題目,建立多重審題機制,增加題目適切性、敏感性及倫理的檢驗環節,確保試題兼具教育意義與符合社會期待,也承諾加強團隊的專業訓練,以更謹慎與專業的態度,面對命題與審題工作。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也指出,不評論題目適切與否,當代孕議題涉及自身或親人,立場與觀點可能轉變,現在正是重新思考政策與法律方向的契機。

Read More

〈中華文薈〉我們是詩人,善於收伏不得已──訪臺大中文系主任唐捐

唐捐。(曾琮琇攝影) ■林宇軒    藝文再連線     臺大中文系與中華副刊展開合作 當學術重鎮與文化媒體相遇,深度對話於焉展開。 2025年,擁有堅實學術根基與國際視野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將與歷史悠久、讀者群廣泛的《中華日報》副刊攜手連線,合作推動社區藝文風氣,以兼具人文深度與社會關懷的文化平臺,激盪出跨領域的思辨與對話。 甫完成修復的臺靜農人文會館,一方面承載臺大中文系的人文精神,也為校園和社區的連結提供了理想空間。未來臺大中文與中華副刊將定期於此合作舉辦藝文講座,除了提前發布相關資訊,活動精華也將由《中華日報》副刊專文記錄,讓無法親臨現場的讀者感受現場氛圍,共享藝文連線的成果。 早在1980年至1981年,時任系主任的葉慶炳教授即有與《中華日報》副刊合作製作「台大文學週」專輯的先例,雙方早在上世紀就已累積深厚情誼。此次的「藝文再連線」,不僅延續了這段傳統,更為其注入嶄新的時代意義。 研究室的桌上恰好放著一本厚厚的《臺日大辭典》。翻開這本1931年出版的書,裡面是各種以日文假名拼寫的「臺灣話」詞彙。 「這樣的書在中文系各研究室裡還有不少,都是臺北帝國大學時期留下來的。」藏書隨著時代更迭而被重新整理,唐捐也在不同人生階段留下清晰的軌跡──詩人、老師、學者、系主任,每個角色對他來說都有截然不同的風景。 「角色是影響思考跟感受的重要因素,不同角色會牽動我對學院有不同的認識。」回顧職涯歷程,他從私立學校的年輕老師到自由奔放的清華大學,之後在臺大隨年資累積而成為資深教師,近年則又因緣際會擔任系主任、接下了繁重的行政工作。 另一種詩人本色 「在我的創作美學裡,『我』是自我與面具的辯證。因而我在詩裡說:『我有一箱神祕的假面,曲折幽閉的靈魂,羞澀的心……。』也許這導致於我演什麼像什麼。」詩人和教授這兩個角色在唐捐眼中並不衝突,甚至讓他非常珍視,「從創作本位來看,學院裡許多事物都會讓寫作者變笨變鈍,所以一定要保持『內於學院又外於學院』的精神。在過去的年代裡,學院詩人基本上不太有機會成功,只有少數先行者如楊牧證明了學院詩人的模式可行。」 若要說真正對創作帶來限制的,可能是行政角色在執行規章所面臨的條條框框──不只時間被公事佔據,整個心態和思維都必須顧及大多數的利益而有所調整。儘管如此,他仍希望保持自己主體的思考與理念繼續創作,藉此累積更深厚的作品。 「面具也是一種詩學。假面不是真心的對立面,有時候面具便是靈魂的表現,可以帶出更深厚的自我。」他進一步解釋,戴上不同的面具,就像演員扮演各種角色,能夠釋放出平日被社會期待所壓抑的內在真實。孔子給門徒出考題,提到爾輩「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我也想問問自己:平時做為一個愛批評、大談理想的人,一旦被賦予位置,有沒有能耐實踐抱負。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蘇東坡、王安石等文人的純文藝只佔了「全集」的一部分,其他幾乎都是應世的公文與策論。 「所以,能夠掌握各種的文體很有趣。不要把詩人本位來跟行政工作對立起來,而應該說行政涉事是另一種『詩人本色』。」在詩創作之外,唐捐自認屬於「樂衷於批評」但也「願意做看看」的人,一切都在挑戰著意志與智慧如何平衡。 面對颱風的野人 系主任的重責大任邁入第四年,唐捐持續推動中文系展開多項大型計畫,包括了與世界各地的合作交流。 「取得了臺灣的代表權,那你就要幫臺灣打國際盃。」在全臺最好的中文系掌門,唐捐期待有更多研究漢學的國際學者到訪:「漢學已經有超越國家、民族的涵義,以前當然說復興中華文化,但是現在會隨著時代的推進,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述、來實踐。」 去年適逢臺大中文系成立八十週年,唐捐整理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期盼藉此喚起過往的光榮感。唐捐認為,中文系面臨的挑戰,其實也是整體人文學科的共同問題──本土化、少子化與資訊化三股浪潮,讓中文系不可能再維持上個世紀的風貌。不過,相較於稱其「浪潮」,唐捐更願意把它們視為「颱風」。 「農人有時候還是需要一點颱風,它會帶來的豐沛的雨水。有一年都沒颱風,我們嘉南平原是不是就乾掉了?我們要迎接挑戰,然後把挑戰當成注入的活力。」他補充:「我想我會練出這些東西,跟我是困苦深山裡面長大的野人有關。我從小就是克服萬難,我的智慧有限,但意志無疑,習慣『食苦當做食補』。」 鞏固基礎,珍惜傳統,但也與時俱進並適度轉型,對唐捐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樂趣。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迅速崛起,臺大文學獎在2024年首創與AI共作的試辦項目,唐捐不僅支持,更積極參與討論。他認為,現在的方式仍然過於保守,不妨嘗試中長篇的創作篇幅,才能更容易看出AI的破綻。任何第一次都難免遭到批評,但我們不應該害怕失敗,「我們臺大可以做第一個」。 研究的學院本事 在唐捐的眼中,「研究」是身為學者的重要樂趣,同時是身處學院當中最重要的事。 「有沒有能力是一回事,能力可以到哪裡是一回事。當然,我絕對有充分的意志跟理想,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的學者,也覺得自己還有成長空間。我常覺得,我的研究才剛要開始,雖已蹉跎時光,但還大有可為。」 唐捐的上一本學術專書,是十五年前出版的《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當中以非理性視域與異端為觀察視角,直指「詩意生產機制」並不侷限於文本內部的修辭行為,而更涉及了和其他篇章或外在現實的互動,從而構成一種動態、多向度、非系統性的觸發歷程。在未來的幾年,唐捐自陳還是有著滿腦子的研究計畫想去實現,但幾部書籍的撰寫都只進行到一半。 「我是典型的射手座。好像隨時背著一壺箭,有一種樂觀自信,所有的東西都是標靶,導致於沒有很專心致志,最後很可能會一事無成。」唐捐開始自剖:「一個人過了五十歲,就不要再跟人家加入什麼新的群組。朋友糾團,都別理會。因為你五十歲以前想幹的那些事,都沒有實現,然後你還在開新的局,這樣不好。」 這樣的思維來自於審慎樂觀的個性。當年一到臺大任教,他就開始倒數十八年半。身為一個想得快做得慢的人,現在的他只能慢慢還債,實現過去許下的宏願──「我們都是負債者,最大的債主就是過去的自己。」唐捐笑說。 現代詩是根基的教育 「我當初在教學上花了很大的力氣,建立了很多的教材跟教學方法。」常年開設通識課的唐捐,把臺灣現代詩視為一種根基的教育;相較於讓非文學專業的學生死記硬背詩社或文學史名詞,他主張透過「多讀」與「細讀」的方式,建立學生對詩的感受力。如果我們實際觀察一整個學期的講義,會發現總共包含了上百首詩,這種以詩「洗腦」學生的教學方式確有其效果。 「我們現在的中學老師很多只有去學對特定文篇的解讀,或者惡補一些解析方法,換了文章就疲於奔命。」他認為,國文老師應該對文學史與語法學有深刻的認知,如此才能解決問題:「你有了文學史的訓練——特別是現當代文學史,所有東西就都有位置擺,才會理解這些文篇的意義。」 身為一位專精現代詩的教授,唐捐指出「研究」只要在論文裡選擇性地分析文本,但「教學」必須在課堂上面對任何可能的提問。 「所以教學是很好的訓練。這十首詩叫你拿去教,而且教到讓他們沒睡著,聽得入神,跟這十首詩拿去讓你寫篇好論文是不一樣的。」話鋒一轉,唐捐也犀利地評析:「有些在還不錯的大學教詩的學者抱怨『現在的學生很糟糕』、『學生都在睡覺』。在我看來,這種狀況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可能是因為這個老師不會教書。」 說起近年的轉向,唐捐表示自己對經典詩人的教學已然非常嫻熟,現在反而會更注意一些年輕詩人。在他看來,「教現代詩的人」可謂天之驕子,因為教材是楊牧、白萩、零雨這些優秀詩人寫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裝訂講義、好好詮釋,像一個樂團演奏那麼棒的樂譜,一個劇團詮釋那麼經典的劇本。 進入到緊箍咒的階段 「我有一種即興的風格,熱衷於以當下的東西入詩。」無論是〈學院記事〉所捕捉的臺大氛圍,或〈俳句〉中以諧音調侃的「論文真歹夏」,校園與學院的痕跡都清楚地映照在唐捐2023年出版的最新詩集《噢,柯南》當中。在更早的詩集《金臂勾》,他書寫的是血氣與體制的永恆拉扯──不只是上應長官、中和同事、下御部屬,而是微妙的對抗與權衡,有時必須憑藉意志撐到最後。 他用《水滸傳》比喻:宋江深諳江湖道義,為人圓融且進退有據;李逵則直率敢衝,總在關鍵時刻戳破虛假。這種衝突,正好對應了抒情詩的張力。他很欣賞的劉克襄的《漂鳥的故鄉》,裡面其實用了許多技巧,但如〈結束〉開頭的兩行「十八歲就加入國民黨∕彷彿是生平最丟臉的事」,根本沒什麼意象可言,堪稱是一記「李逵句」,毫不掩飾。詩貴含蓄,但有時要直說,這便是掩映與揭露的相互配合。 「當你不能直講的時候,我們要含蓄,要有技巧地寫。每個階段的不得已都不一樣。我們是詩人,我們就是有方法去克服種種外來的壓力,善於運用、收納、表現這些不得已。」孫悟空變強,是從大鬧天宮,進丹爐,偷蟠桃,搶劫龍王的金箍棒說起,那真是胡鬧又暴躁的青春期;然而孫悟空再怎麼強,也強不過命運。唐捐說,寫詩、寫論文也是如此:「不要說我現在只讀了100本書,還要再讀100本才肯下筆,這是推拖。不趕快往前推進,你就算讀了300本書,也未必寫得出來。孫悟空需要的是認識自己『再強也沒有用』,他需要的不是再鬧下去,他已蒐羅足夠的法力,需要趕快進入下一步驟:被五指山壓個五百年。」「這真是超棒的寓言,屬猴的人特別有感。」唐捐幽幽地說:「現在,我剛剛離開五指山,榮獲一頂緊箍咒。我準備陪師父到西天取經,這挺勵志的,我會盡力。」

Read More

明年全國開篩 17縣市試辦胃癌篩檢 逾4千人受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胃癌位居我國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8位,最主要風險因子約有8至9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國健署今年針對17縣市擴大試辦胃癌篩檢,截至8月底已服務逾4000人,明年將推廣至全國,提供45至74歲族群終生1次的篩檢機會。 國健署表示,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無感染者的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4年已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HP是能在胃酸環境下存活的細菌,感染後會引起慢性胃部發炎、潰瘍,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進而演變為胃癌。 HP主要傳染途徑為經口傳染,而家庭內人與人的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避免家庭成員間共用餐具,如杯子、碗筷,養成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杯共食的良好衛生習慣,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 此外,醃漬食物、抽菸及過度飲酒亦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而新鮮蔬菜水果因具抗氧化效果,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透過HP檢測及除菌治療,可有效降低HP盛行率。國健署表示,民眾可透過非侵入式的碳13尿素吹氣法及糞便抗原檢測法或上消化道內視鏡切片檢查,來確認是否感染HP。 去年9縣市試辦胃癌篩檢,全年度服務4700餘人,而今年截至8月底,已有超過4000人接受服務,預計明年實際推廣至全國,也能順利推行。 此外,如檢測結果為HP陽性也無須驚慌,請攜帶檢驗報告回診就醫,依醫囑接受除菌治療或進一步檢查等醫療處置,亦可鼓勵共同生活者進行HP檢測,早期治療儘早阻斷病程發展,降低胃癌發生率。

Read More

高階心律治療 宜蘭首例脈衝場導管電燒成功

宜蘭陽明交大醫院引進最先進脈衝場導管電燒術。(陽交大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宜蘭縣首例脈衝場導管電燒手術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順利完成,病患術後恢復良好、無明顯併發症並成功出院,為宜蘭地區心臟節律治療寫下新頁。此項技術具備縮短手術時間、提升安全性與降低風險的優勢,讓在地民眾免於長途奔波,即能享有與國際同步的高階醫療。 此次手術對象為47歲數位創作者ELI,他因長期心悸與心律不整困擾,就醫檢查後確診為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若未治療恐導致血栓、中風或心臟衰竭。經曹玄明副院長、黃嵩豪主任及鄭文涵醫師團隊評估後,決定採用PFA進行治療。該技術利用高壓短脈衝電場,能選擇性破壞異常心肌細胞,並降低對周邊食道、膈神經與肺靜脈的傷害,手術時間僅約1小時,負擔大幅減輕。 病人術後恢復迅速,僅住院觀察兩日即返家,並幽默形容過程「像被外星人抓走做研究」,對醫療團隊的專業與細心深表感謝。曹玄明副院長表示,過去宜蘭複雜性心律不整患者多需北上治療,如今引進脈衝場導管電燒手術,不僅縮短等待,也讓在地民眾獲得國際級醫療照護。他同時提醒,心律不整非老年專屬疾病,若出現心悸、胸悶或暈眩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Read More

藍白15縣市 捍衛地方補助

藍白十五縣市正副首長十日舉行記者會,籲中央儘速核實補足一般性補助款及計畫型補助款。(中央社)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在台中市長盧秀燕號召下,包括台北市長蔣萬安等十五位藍白縣市正副首長十日發表聯合聲明,強調中央稅收都來自各縣市民眾繳納,中央不應集權、集錢杯葛地方施政,呼籲中央政府放下大砍地方政府補助款及分配款的屠刀。 包括盧秀燕、蔣萬安,以及新北市長侯友宜、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基隆市長謝國樑、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新竹縣長楊文科、新竹市代理市長邱臣遠、苗栗縣長鍾東錦、花蓮縣長徐榛蔚、南投縣長許淑華、彰化縣長王惠美、雲林縣長張麗善、嘉義市長黃敏惠、台東縣長饒慶鈴出席「十五縣市站出來!捍衛地方補助」記者會。 聯合聲明表示,《財劃法》修法目的在確保地方政府財政自主,統籌分配款與一般性補助款應依照立法精神完整且合理分配,且須保障各地方政府此二者財源較修法前皆只增不減;一般性補助款應回歸透明、公平、公開的公式設算分配,不宜淪為中央片面制定規則與審查標準的申請制;中央原已核定給各地方政府之一般性補助款及計畫型補助款應受保障,不得任意短編、刪減或拖延,呼籲中央儘速核實補足,以免嚴重影響地方施政推動。 盧秀燕等呼籲中央政府以民為本、以民為念,與二十二個地方縣市政府合作,而非藉著地方補助預算的生死大權,刁難地方縣市,「希望中央政府放下大砍地方政府補助款及分配款的屠刀,依照立法精神及公式,比照過去補助地方經費」。強調中央稅收都來自各縣市民眾繳納,中央不應該集權、集錢杯葛地方施政,「這樣不道德」。 蔣萬安指出,站出來就是要「地方包圍中央」,喊話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卓榮泰到地方看看、聽聽地方的聲音,苦民所苦,為所當為。連續好幾年中央政府超徵稅收好幾千億,聲稱是因經濟發展超乎預期,「錯了,這是政府沒精準預測經濟發展的能力」,否則就是刻意低估收入,目的是要以自己的意思使用這些超徵稅款。 侯友宜建議,事權分配非常重要,不要中央請客、地方買單;中央與地方應充分討論、講清楚,大家共同面對。他強調,一般性補助款不要用申請方式,應用公開透明的公式計算,如此編預算、做事才有脈絡可循;而三百四十五億元還沒分配的要合理分配下來,並照顧偏鄉、財務狀況比較困難的縣市。

Read More

朱促補足地方財源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十日表示,《財劃法》修法方向雖正確,但公式分母確有瑕疵,財政部應依正確公式重新試算,補足三百四十五億元予各縣市;國民黨立院黨團也聲明,質疑行政院長卓榮泰聲稱「若當初同意覆議即可解決」,實際上卻持續剋扣地方補助款。 朱立倫指出,新版《財劃法》將中央財源比例從百分之七十五降為百分之六十六,直轄市財源相對下降,有助縮小城鄉與南北差距。修法方向沒有錯,但必須正視公式錯誤的後果。 朱立倫表示,一般補助款應以公式化分配為原則;若改為計畫型補助款並採申請制,形同「掛羊頭賣狗肉」,只會讓行政院再度操控地方資源。他批評行政院未能端出明確修法版本,卻選擇杯葛與拖延,應負最大責任;呼籲總統賴清德放下好鬥性格,避免中央與地方陷入無止境的內耗,影響台灣發展。 國民黨團也發表聲明,質疑卓榮泰聲稱「若當初同意覆議即可解決」,實際上卻持續剋扣地方補助款。黨團痛批,中央將地方建設經費、弱勢救助經費視為政治工具,已背離法治與民主精神;其中,台中捷運藍線補助更一口氣遭刪減三十九億元,質疑中央「補綠不補藍」,形同逼迫地方政府向中央乞討。 國民黨團批評,民進黨側翼大打修法瑕疵,但行政院至今未公開統籌分配稅款的最新公式,亦未提出完整修法方案;認為卓榮泰並非真心解決問題,而是藉機製造政治紛擾,人民自有公斷。

Read More

政院盼中央地方共尋解方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行政院十日指出,二月政院對新版《財劃法》提出覆議時,就點出公式瑕疵、分配指標權重導致城鄉差距擴大,以及事權分配等問題,盼中央、地方共同討論尋求解方。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指出,政院二月二十七日對新版《財劃法》提出覆議時,便指出修法錯誤的地方,特別是第十六條之一規定不論是本島或離島,分母都是「全部直轄市及縣(市)」,將造成「非離島十九個直轄市及縣(市)有百分之零點二額度未分配」,而「離島三縣(市)有九十九點八額度未分配」等情形。 李慧芝說,分配指標權重導致城鄉差距擴大與事權分配等問題,都是行政院提出覆議的原因。但很遺憾覆議案遭立院否決,目前統籌分配稅款無法完全分配的狀況,也是受到立院三讀法律的限制。 李慧芝表示,由於中央財源大幅減少,有限資源必須協助城鄉差距被擴大的地方,現在行政院與部會正在準備,將邀請二十二位縣市首長討論,解決公式錯誤、事權分配及城鄉不均等三大問題,由中央與地方共同討論尋求解方。 中央挹注地方財源主要有三大類型,包含統籌分配稅款、一般性補助、計畫型補助。行政院表示,統籌分配稅款部分,財政部日前依新版《財劃法》公式計算,通知各縣市明年度統籌分配稅款及分配款數額。明年度中央分配予地方政府的統籌分配稅款達八千八百四十點九億元,較今年度四千六百七十五點九億元增加四千一百六十五點一億元,增加幅度近九成,占中央歲入比率達三成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