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莉抗癌激勵四期病友!馬偕全人照護與突破藥物 共創淋巴癌治療新篇章

根據最新111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持續蟬聯男性發生率第10名,同時也是女性發生率較高的癌別。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知名藝人比莉於2007年罹患淋巴癌,在積極治療後,成功治癒至今已十餘年,近期更積極復出,拍戲跳舞樣樣來。根據最新111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持續蟬聯男性發生率第10名,同時也是女性發生率較高的癌別。台北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張育誠醫師表示,其實大多數的淋巴癌皆有痊癒的可能,比莉就是很好的例子,為其他淋巴癌病友帶來痊癒後迎接新生的曙光。 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其中又以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s,簡稱DLBCL)最為常見,相較其他淋巴癌,其病程發展較急猛且惡性度高須立刻積極展開治療,才能提高後續痊癒、不復發的機率。張育誠醫師指出,最早DLBCL治療僅有化療和放射治療,後來才加入標靶治療,演變成現今第一線的標準治療組合R-CHOP,雖反應率有所提升,但仍有約四成的患者會面臨無效或是復發的困境,亟需新的藥物突破。 所幸,近年已有突破機轉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出現,張育誠醫師解釋,ADC藥物的機轉是將具有標靶專一性的單株抗體,與高毒性的小分子化療藥物連結,鎖定B細胞上表現的CD79b,將人體本無法直接使用的高強度化療藥物直接帶到病灶處精準毒殺癌細胞,同時也降低化療副作用傷害。根據臨床試驗證實,ADC藥物不論在前線或後線都有其角色。 張育誠醫師分析,ADC藥物在前線使用時,可幫助預後較差的患者提高治療反應率,提升痊癒的機會;而在後線使用時,則可幫助已對其他治療無效的患者延長存活期,且目前已獲健保給付,讓患者可在無經濟負擔的狀況下,爭取最佳存活機會。 ADC前線使用:預後較差患者及早考慮使用降低復發風險 臨床上通常依照國際預後評分量表(IPI)分數預估治療有效性。張育誠醫師表示,從研究數據觀察,針對IPI分數3以上預後較差之患者,第一線採用納入ADC藥物的P-RCHP治療組合後,在兩年的追蹤期間內,顯著降低疾病惡化、復發或死亡風險達27%,也可以將完全反應率提升到78%。因此他建議此類患者應積極考慮在第一線使用P-RCHP組合。 面對惡性度高與疾病進展快速的DLBCL,越早使用完全緩解率較高的治療,越有機會拚治癒。張育誠醫師提到,診間一名二十多歲DLBCL女性患者,診斷時已是第四期,家人希望能徹底根除淋巴癌復發可能的威脅,在第一線積極採用合併ADC的藥物組合,至今穩定回診追蹤沒有復發,重啟健康新人生。 ADC後線使用:復發勿絕望 ADC療效表現納健保給付 即使患者在第一線沒有機會用到ADC藥物,復發後再使用亦能帶來治療幫助。經臨床試驗顯示,原本的單株抗體與化療外再加上ADC藥物,有機會將完全緩解率提高兩倍之多,由18%提升到40%,並可以有效延長存活期。張育誠醫師分享一名九旬婦抗癌經歷,該患者面臨復發,年事已大且受胸水影響,已進彌留之際,家屬本抱著期盼能趕見老婦最後一面下使用ADC治療,竟脫離病危並成功治療出院,為感念治療成功,家屬還寄送家族團聚照片給照護團隊。 台北馬偕打造淋巴癌專屬團隊 全人醫療照護助病友抗癌 除了藥物發展進步,醫療照護團隊的量能也需與時俱進。張育誠醫師分享,馬偕醫院特別成立淋巴癌團隊,已有豐富的DLBCL治療經驗,也採用突破性機轉的治療藥物。此外馬偕身為宗教型醫院,強調的是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關懷,淋巴癌團隊不僅有各專科醫師,還有腫瘤心理師、關懷師,針對個別患者定期進行團隊會議,打造以患者為中心的關懷團隊。馬偕醫院也舉辦許多病友活動,不僅關心病友實際需求,也提供更多衛教照護指導。 張育誠醫師表示,近年醫學蓬勃發展、新型治療武器日益多元,醫療端也提供許多照護關懷資源,望患者保持正向態度面對淋巴癌,尋找富有經驗的醫療團隊溝通制定治療計劃,同時家屬的陪伴與支持是很重要的力量,帶領病友們早日重返痊癒。

Read More

桃園環保局辦理「撕除小廣告換好禮」 大獎幸運兒出爐

桃園市環保局從1343張摸彩券,抽出38位得獎者。(圖/環保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環保局為了打造整潔、宜居的城市環境,全年推動「撕除小廣告換好禮」活動,鼓勵市民積極參與,活動提供豐富的獎品辦理抽獎,抽獎結果昨(9)日於環保行政園區舉行「撕小廣告換好禮」公開抽獎活動,共從1343張摸彩券,抽出38位得獎者,獎品包含65吋液晶電視3台、平板電腦5台、無線吸塵器10台及商品禮券5000元20份等,讓民眾做環保也能拿好禮。 環保局說明,此次活動參與方式相當簡單,市民只要撕滿2公斤的小廣告、大約為200張A4廣告紙,就可至各區中隊兌換50元等值商品與抽獎券1張,於隔年進行抽獎。去(113)年參與活動人數共277人,撕除2686公斤、約26萬張的違規小廣告。 市民只要撕滿2公斤的小廣告,就可至各區中隊兌換50元等值商品與抽獎券1張。(圖/環保局提供) 環保局表示,此次活動的中獎名單及領獎方式於今日公布在環境管理處官網,並請各區中隊以電話通知得獎民眾,請得獎者把握領獎時間,於3月31日前憑摸彩券正本及身分證,於上班時間至位於桃園市桃園區法治路1號的環管處領獎,逾期未領獎則視同放棄。 環保局長陳世偉表示,透過全民參與不僅能有效減少違規小廣告,還能增強市民對市容整潔的關注,提升城市及生活美學。撕除小廣告換好禮」活動至今邁入第十一年,已大幅減少違規小廣告,成效相當良好,環保局除依廢棄物清理法告發違規張貼者外,也透過與電信業者合作,依電信法規定停話處分,另外亦跨機關移請地政局以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依法裁罰,藉以提高罰款降低不肖業者心存僥倖違規張貼,破壞市容整潔,合計去年清除違規廣告物55萬537件,其中依廢清法告發362件、電信法停話2950件及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法41件,感謝地政局及中華電信等業者的積極協助。 環管處長張書豪呼籲市民,一同撕除違規小廣告,並拒絕撥打廣告單上的電話,共同抵制違規張貼的業者,讓小廣告單失效形同虛設,也提醒若有廣告行銷需求應善用合法管道宣傳,可申請路燈桿懸掛羅馬旗幟,或是付費申請公有路燈桿、公設廣告欄合法張貼廣告,切勿便宜行事以身試法。

Read More

提升農業競爭力 蘇俊賓盼桃園成「無抗養殖」領航城市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造訪龍潭北一畜牧場,交流友善養殖推廣與無抗生素養殖推動的經驗。(圖/翻攝自蘇俊賓臉書)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李春台 行政院日前公布「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今(2025)年預計投入2億元,工作內容包含「建立和發展抗生素協調管理機制」、「優化醫療照護感染預防和控制」、「確保動物用、人用抗生素之流向管理」等工作。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日前於行政院會中提醒,「這些計畫尚漏掉了環境抗生素的監測與輔導飼料中添加的抗生素的替代選擇。」為了國人的健康,也為了提升台灣農業的競爭力,中央與地方政府實應該積極把無抗養殖還有友善放牧飼養納入輔導的優先排序。 蘇俊賓指出,台灣畜牧用抗生素,每年使用超過130噸,這些農牧用的抗生素與一般生活污水排放的抗生素,是河川水體兩大抗生素的主要來源。隨著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和排放到環境,衍生出超級細菌,讓抗生素的效用逐漸遞減,而對抗細菌的難度和成本也越墊越高。此外,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食品公司或連鎖餐飲業,已經陸續宣布全面採購或銷售非籠飼雞蛋。因此,中央、地方應積極把無抗養殖還有友善放牧飼養納入輔導的優先排序。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特別將紅羽蛋雞畫下來。(圖/翻攝自蘇俊賓臉書) 蘇俊賓透過臉書表示,不管是藥用或是畜牧業的飼料添加的抗生素,除了流向管理外,關鍵是有無可能源頭減量與精準施用。而「是否有替代選擇」是能否推動源頭減量的關鍵。蘇俊賓以桃園市農業局、青年局近年來輔導的新創團隊洺鈞科技為例,研發以中藥配方替代抗生素製成飼料,實務上已證明可行,不但達到完全無抗生素養殖,還可以不受限設備、不挑雞品種,根據每個畜牧場設計專有的無抗養殖模式。 蘇俊賓進一步提及,這樣的飼料改良模式與農業局輔導的環境友善養殖搭配,取代傳統的籠飼,會是未來兼顧國際動物福利,與抗生素減量的趨勢。在桃園,就有成功的實際案例,洺鈞科技與龍潭的北一牧場合作,除了採用百分之百的無抗生素養殖的飼料外,飼養的環境也不雜亂擁擠,而是採自然放牧、友善養殖。蘇俊賓表示,這樣的模式,是重要的一步,證明實務可行。也會是未來農業局積極推廣的方向。 日前,蘇俊賓也與農業局一同造訪龍潭北一畜牧場,交流友善養殖推廣與無抗生素養殖推動的經驗。親眼看到畜牧場的環境與雞隻狀態,除了環境衛生控管得宜外,雞隻也明顯比其他場更加有活力,也因此取得友善雞蛋聯盟的動物福利標章認證。蘇俊賓說,看著這群紅羽蛋雞健康、自由的奔走在不受限制的場域中成長,不但敬佩、也感動。證明符合未來趨勢的養殖模式在台灣是具體可行的,非常值得中央與地方一起來推廣。 感動之餘,蘇俊賓特別將紅羽蛋雞畫下來於臉書分享這個理念,蘇俊賓笑稱,「這隻紅羽蛋雞將是我們推廣動物福利與無抗養殖的重要代言人。」 蘇俊賓指出,洺鈞科技的成果是桃園推動無抗生素養殖的第一階段,未來農業局、青年局、環保局與衛生局將持續努力,讓更多對環境友善且對未來產生正面循環效應的企業,能夠得到更多的幫助與發展。桃園市也把三成友善養殖當作第一階段的目標,期望能成為無抗生素養殖的領航城市,並鼓勵業者採用非籠飼的放牧或平飼模式,積極推廣友善養殖計畫。

Read More

全國第一!桃警刑事鑑識中心通過13項專業項目認證

評鑑委員召開實驗室評鑑會議。(圖/警方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在桃園市長張善政帶領的市府團隊鼎力推動科技建警的政策下,桃園市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於去(2024)年12月,成功取得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總計13項專業項目認證,標誌著桃警團隊在鑑識領域的技術水準再度提升,為未來的鑑識工作提供了更強大的保障。這一突破性的成就,不僅顯示出桃警團隊的卓越實力,更讓桃警團隊居於全國各縣市警局之冠,成為最具專業認證的鑑識單位。 回顧桃警刑事鑑識中心一路走來的非凡成就,2005年空氣槍實驗室成立,專責桃竹竹苗地區的空氣槍動能測試,至今已運作超過19年;2018年首次通過ISO/IEC 17025:2005認證,實力首次接軌國際認證;2019年成功通過ISO/IEC 17025:2017異動轉版,確保標準與時俱進,全台首個通過新版認證的空氣槍鑑驗實驗室;2023年新增並通過8項認證,包括「彈頭殼比對」、「工具痕跡比對」、「鞋印比對」、「DNA鑑定」、「親緣鑑定」、「管制藥品鑑驗」、「指紋比對」和「掌紋比對」;2024年延展並通過新增4項認證,包括「指紋增顯」、「體液鑑定」、「模擬槍鑑定」及「笑氣鑑驗」,進一步擴展鑑識領域。 實驗室參與能力試驗相關紀錄。(圖/警方提供) 市警局表示,桃警團隊總計通過了13項專業認證項目,這不僅讓其專業技術獲得國際認可,更使其在全國各縣市地方警局位居首位。這些認證涵蓋槍彈鑑驗、工具痕跡比對、毒品鑑驗、指紋鑑定等多個核心領域,並從設備、技術、到操作流程全面符合國際標準,顯示桃警鑑識中心在各項專業領域中無可挑戰的技術實力。特別是在局長吳坤旭的帶領下,桃警團隊積極推動科技建警政策,近幾年陸續引入多項先進鑑驗儀器,積極發展各項專業鑑驗技術,並致力於提升鑑識能量,為每一宗案件提供最具說服力的科學依據。 桃園市警察局鑑識實驗室。(圖/警方提供) 刑事鑑識中心主任高麗姬說,取得國際認證已是國內、外鑑識實驗室必然的趨勢,此次鑑驗項目的擴展及取得國際認證,除了強化桃警團隊的鑑識量能、縮短證物的鑑驗時效,進而提升整體偵查效率,亦能分擔中央單位的鑑驗量,也能協助鄰近單位進行鑑驗,發揮跨域合作的精神。未來,桃警團隊將持續努力,不斷提升專業水準及精進各項鑑定技術,秉持科學執法的精神、勿枉勿縱,有效維護社會治安、保障人民福祉。 市警局強調,桃警團隊將繼續引入先進的技術設備,精益求精的工作流程,並致力與國際實驗室接軌,力求成為提升台灣司法鑑識科學水準的引領者。這些新的認證要求和不斷增強的技術實力,將為台灣的法治與社會安全提供更堅實的支持。  

Read More

晚期肺癌迎向新希望!醫:先測基因、精準用藥,為抗癌助攻

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因此許多人就醫時往往已是晚期,成為肺癌奪命的主因。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韋彤報導 隨著健保在10月1日開放晚期一線最新標靶治療,該療法已在國際上被認可為建議的治療選擇,也為肺癌患者迎來了新的治療機會。而對於腫瘤多處轉移或病情易惡化的病人,今年食藥署也核准了合併化療的新方案,提供了更多的治療彈性。 台灣肺癌病人半數不抽菸 EGFR基因突變占大宗 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因此許多人就醫時往往已是晚期,成為肺癌奪命的主因。一直以來肺癌主要都聚焦在抽菸族群,但三總胸腔內科科主任暨三總肺癌團隊召集人蔡鎮良醫師指出,在台灣確診晚期肺癌的病人,超過50%以上都不抽菸,因此在症狀表現與治療選擇上,與其他國家有所差異。而在這些病人中,依研究剖析,主要是因為驅動基因突變所致,其中高達6成為「表皮生長因子(EGFR)突變」。 蔡鎮良醫師補充,帶有EGFR突變的晚期肺癌病人臨床特徵多樣化,除了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外,如咳嗽、喘等,更多的病人症狀呈現則是在肺部以外的器官,像是轉移到骨頭,可能出現背痛;轉移到腦部,則會造成行動不便。 基因檢測找對治療藥物 提升整體預後效果 在台灣,確診晚期肺癌第一件事情除了區分小細胞和非小細胞肺癌外便是透過基因檢測,區分肺癌是否具有驅動基因的突變,這成為影響後續治療策略的重要關鍵。若確認是帶有驅動基因突變者,第一線以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為主。蔡鎮良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化學治療,標靶藥物採用口服,便利性高且副作用較小,對病友而言接受度相對提升,利於爭取更長的存活時間。而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針對晚期肺癌臨床指引,也將標靶藥物列為第一線治療優先建議;此外,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等方式均在其中。 標靶藥物副作用仍須注意 醫病合力維持抗癌生活品質 針對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目前共有三代標靶藥物可供選擇。第一代標靶藥物因進入腦部的濃度較低,因此常需要合併血管增生劑治療;第二代標靶藥物副作用則常見有冒痘、皮膚變薄、甲溝炎、腹瀉等情況。而近年發展出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減輕了皮膚與腸道副作用的影響程度,但仍需注意少部分病人可能合併肺炎等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問題。鼓勵病人若使用藥物有任何健康或是疾病治療的問題,積極跟醫療人員討論,醫師會根據整體狀況做評估,決定合適的治療選項。 針對上述標靶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蔡鎮良醫師強調,大部分都可以藉由相對應藥物舒緩,例如痘痘問題可擦痘痘藥、腹瀉則可使用止瀉劑、腸胃藥進行處理,對於藥物引起的肺炎或是其他較需注意的副作用,大部分肺癌醫師會幫病人安排合適的檢查項目,以利及早發現病人可能的用藥安全狀況,避免病人受到副作用干擾,影響治療的效果。 EGFR一線治療同步國際 健保擴大給付 蔡鎮良醫師表示,任何抗癌藥物使用一段時間後,都可能會產生抗藥性問題,因此治療目標除了控制以外,當前重點在於如何讓治療效果延長。台灣也在今年10月跟上國際晚期肺癌一線治療指引的建議,放寬用藥門檻,大幅減輕病人自費負擔,讓更多EGFR基因突變晚期肺癌病人都有機會用藥。 不過,蔡鎮良醫師也提到,抗癌標靶藥物本身就有一定的副作用,不論使用哪一代的標靶藥物,仍需好好得面對可能的副作用影響,切勿有太多的預期心理,以避免出現錯誤的期待。 多種治療組合 扭轉晚期肺癌命運 晚期肺癌治療持續朝精準邁進,蔡鎮良醫師分享,除了標靶藥物外,ADC療法、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皆是最新的治療趨勢。而今年8月TFDA也核准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提供腫瘤多處轉移的晚期肺癌病人治療新選擇。 蔡醫師也說道,過往晚期肺癌的存活率不到6個月,到現在治療藥物不斷突破困境,成功度過五年大關的病人已不再是少數,期許未來能發展更尖端的醫療武器,為癌友點亮生機。

Read More

寒流來了!出現「這些症狀」都是心血管警訊 醫:輕忽恐致命

面對極端氣候,建議民眾應採取全面性的預防措施。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中央氣象局發布強烈冷氣團來襲警報,迎來最強寒流。隨著氣溫驟降,彰基醫學中心急診暨重症醫學部統計顯示,12月份心血管疾病就診人數較上月增加四成,顯示寒流對民眾健康的重大影響,也呼籲民眾提高警覺。 轉診合作機制 搶救生命爭取關鍵時間 一位85歲男性於冬至當天因胸悶、呼吸困難就醫,原以為是感冒症狀而前往基層診所就醫。醫師經由詳細問診得知病人已有一週的喘咳症狀,立即進行心電圖檢查後發現異常,當機立斷建議轉診至彰基醫學中心。 病人抵達醫院時已出現嚴重呼吸困難及胸悶,經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併發肺水腫,所幸在醫療團隊迅速啟動緊急處置,進行氣管插管及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後,目前已恢復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該病人十多年前就曾進行過心導管支架手術,屬於高風險族群,但卻因輕忽症狀而延誤就醫時機。 預防心臟急症發生 注意氣溫變化、做好慢性病控制 心臟血管內科王聖云醫師特別提醒,有三高病史、家族史或曾進行過心導管手術的高風險族群更需警惕,切勿輕忽胸悶、冒冷汗、左肩麻痛等警訊。面對極端氣候,建議民眾應採取全面性的預防措施:首先是注意保暖,建議採用洋蔥式穿搭以便調節體溫;其次是謹慎進行高風險活動,如泡湯、泡澡時需留意溫差對血管的刺激;此外,過年期間更要避免過度飲酒,因為酒精會導致血管舒張而增加失溫風險。

Read More

什麼是微創手術?任何手術都可以用微創?醫解析常見疑問

若有疑問,仍必須向瞭解自身狀況的診治醫師詢問討論,才能得到最妥善的治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各式微創手術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不少病患或家屬經常會詢問:「醫師,這個手術可以微創嗎?」或是「我這個手術一定要微創嗎?」 微創手術為當今趨勢 安全、傷口小且恢復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陸逸民說,微創手術是現今醫療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也是各家醫院及各科部互相較勁的兵家必爭之地。好處不僅是傷口較小且美觀,對周遭軟組織(包含肌肉、血管、神經等)的破壞也少,亦能達到更安全、失血量更少、恢復更快的目的。 微創手術搭配顯微鏡 放大視野減少組織破壞 以常見的椎間盤突出及相關的脊椎手術來說,當處理病變的椎間盤時,必須通過許多重要構造,例如:從腹側進入,會通過腹腔或骨盆腔的臟器;由背側進入,則會遇到脊椎神經。於是傳統手術必須劃開一定大小的傷口,才能看清楚沿途的重要構造並加以保護,確保手術安全進行。因此,許多醫界前輩研究出新式手術方法及儀器,例如內視鏡微創手術,可以用精密的光學儀器及器械,透過很小的傷口將鏡頭及器械伸進患處來進行手術;而顯微鏡微創手術,是透過顯微鏡將目標視野放大數倍,不只讓手術破壞的範圍更小,也能更精準的處理重要構造。 植入物攸關傷口大小 立體定位導航技術提高精準度 陸逸民進一步說明,影響骨科手術傷口大小的另一項因素是植入物。同樣以脊椎手術為例,若病患需要打入骨釘、連接桿或支架,傳統上較大的傷口除了保護其他重要構造外,也能確保植入位置正確。而現今發展出的影像微創技術,是立體定位導航技術,能幫助我們在傷口較小的情況下,依然能達到想要的安全性及精準度。 微創手術非所有病況都適用 這些限制要知道 微創手術的好處這麼多,但還是存在著許多限制及缺點。陸逸民提出,微創手術透過各種影像技術傳遞畫面給手術醫師,取代傳統目視,容易讓醫師喪失立體空間感而迷航,因此醫師必須投入更多時間跟心力學習及嘗試,在未上手之前,反而容易造成手術時間過長,麻醉風險更高。再者,有些微創手術的儀器及器械,所費上千萬甚至上億,若是健保未給付,民眾可能須負擔較高額的手術費用。 最後,病情千變萬化,也並非所有人的情況都能夠用微創技術處理,陸逸民建議,若有疑問,仍必須向瞭解自身狀況的診治醫師詢問討論,才能得到最妥善的治療。

Read More

桃園工務局長汪在宙廣推雙色溫路燈 點亮行人安全

桃園市工務局長汪在宙。(圖/陳儒賢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對於工務局,一般民眾的概念就是造橋、鋪路、開公園、修樹木,除此之外市府許多公共建築,以及重劃區的開闢也都是工務局主管。《桃園電子報》專訪了桃園市工務局長汪在宙,他說明了過去一年多通學步道的開闢,以及推動雙色溫路燈、桃園區成功路廊的計畫。 汪在宙首先提到「通學步道」,他表示,這其實全國都在做,其中桃園比較特別的是所有通學步道的路燈都是雙色溫的路燈,也就是道路上是黃光路燈,到通學步道路口就成為白光路燈,經過測試與實際數據比較後顯示,這對行人肇事率降低是有幫助的,至少降低3成以上,全桃園市所有學校都已經改為雙色溫路燈。 桃園市工務局開闢通學步道。(圖/工務局提供) 汪在宙表示,雙色溫路燈是養工處先發想,處長自己研究了很多數據,也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得到交通部相關獎項。由於效果顯著,現在除了通學步道外,一些易肇事路段裝也開始裝設,目前全市已有1500多處,對市民行的安全提高很多。一些車輛駕駛經過看到黃色路燈變成白色路燈就會知道前面有路口會自動減速,而且冬天天黑時間長,穿深色衣服民眾在白色路燈下也比較明顯。雙色路燈在桃園市已經全面推廣,希望有機會推到全國。如果大家坐飛機回國,晚上下降到桃園機場時,從空中就可以明顯看到一些路口是白色路燈,跟道路上的黃色路燈不同。有人說既然白光路燈比較明亮,為什麼不全面裝成白光?汪在宙指出,白光比較刺眼,長期照射會讓駕駛眼睛疲勞。 桃園的通學步道有遮雨棚。(圖/工務局提供) 汪在宙表示,關於通學步道,工務局是從點開始推動,未來希望再連成線跟面,桃園區的成功路廊、龜山區的大崗國中就是如此,讓通學步道範圍不僅侷限在學校周邊。桃園區成功路將成為第一個示範道路,工務局準備把原有人行道拓5到10米寬,若有機會將與沿線的北科大附屬桃園農工、桃園高中以及體育場館合作退縮廣場,朝多功能規劃。也已跟經發局、觀旅局談好,未來整個人行道拓寬後,帶入政府辦的一些活動,如燈會、市集等,讓舊市區有人潮、有改造的契機。 桃園市工務局推動雙色溫路燈,降低行人事故。(圖/工務局提供) 汪在宙表示,市長張善政對老城區的改造相當重視,除工務局推動人行步道改善外,文化局也有一些想法,成功路廊計畫也是通學步道的一環,目前北段已經爭取到經費,明年會動工。成功路自日治時代就是往神社的表參道,屆時也會把這元素納入,退縮空間會營造出數個廣場,工務局也會預留電源,方便以後辦活動,市府希望把成功路打造成桃園的西門町。 桃園市工務局推動成功路廊計畫。(圖/工務局提供) 桃園市工務局將透過成功路廊計畫進行人行步道改善。(圖/工務局提供) 汪在宙也說,楊梅中興路從埔心火車站到治平高中路段也是一樣,人行道會拓寬,並且改善停車現況,讓沿線的社區老人和學校學生走的更安全。龜山大崗國中則往忠義路對街發展,那區域有長庚的醫護人員以及華亞科學園區廠商員工小孩就學步行的問題,會朝面的方向規劃。 桃園區成功路廊計畫將可帶動舊城區發展。(圖/工務局提供)

Read More

深耕地方文創產業 桃園「馬祖新村」6眷舍開放招租

「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自107年起至今累計有24組業者進駐舊有眷舍空間。(圖/文化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劉筱寧 桃園市府團隊近年來持續深耕地方文創產業,今(114)年辦理「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114年度第一次眷舍招租計畫」,提供業者展現創作及文創商品、服務之場所,並透過人才、產品以及市場三大層面之整合,發揮產業群聚效應,提升桃園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 作為桃園文創發展基地,「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自107年起至今累計有24組業者進駐舊有眷舍空間,吸引了早午餐、咖啡館、客製旗袍、二手書買賣、手作紙藝、手作花藝、客製傢俱及工匠DIY、親子互動故事屋、眷村飲食、手作甜點、木作文創商品、天然手工冰棒、陶藝創作、寵物餐廳、梭織及渲染織品等優秀品牌,成功活化歷史建築,成為桃園市具指標性之文創場域。 此次招租計畫將開放6間眷舍空間,前兩年將提供進駐單位租金減免。(圖/文化局提供) 此次招租計畫將開放6間眷舍空間,前兩年將提供進駐單位租金減免,第三年起恢復正常收租,且經每年進行之年度營運考核通過單位,得獲得下年度進駐資格,該計畫也將不限制進駐之年限,可進一步保障進駐業者之權益。徵件自即日起至2月26日截止,歡迎有興趣的文創業者們踴躍投件。詳細計畫內容請上文化局官網最新消息項下查詢。

Read More

中原大學師生打造數位教材 推動布農族語言及文化傳承

中原大學應華系助理教授廖宜瑤(後方左)指導學生將科技與布農族語言文化融合,發展數位創新教材。(圖/中原大學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成功開發一套傳承布農族語言與文化的數位教材,藉由語言互動遊戲與Podcast,將布農族的傳統文化和語言以創新方式呈現,打造布農族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承新模式。此系列數位學習教材由應華系助理教授廖宜瑤帶領學生創作,並由中原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主任魯瑪夫提供布農族相關知識,合力完成,為推動原住民族語言復振與文化傳承開創了嶄新的數位教育模式。 中原大學介紹,這一系列數位教材包括兩款互動遊戲與一部Podcast,學生運用Ren’Py開發視覺小說型遊戲,並利用Twine平台打造互動式遊戲故事,讓學習者能在遊戲中逐步接觸布農語言與文化。遊戲針對初學者設計簡單語句學習,進階者也能藉此加強語言能力和文化理解。由魯瑪夫親自講述的Podcast則探討布農族傳統打耳祭在現代的文化意涵,適合中高級學習者進行進階學習,讓他們更深入了解布農族的文化傳承與變遷。 中原大學人育學院應華系與設計原住民專班跨域合作,推廣布農族語言與文化。(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表示,此數位教材以魯瑪夫的生命故事為核心,講述他作為布農族青年如何突破文化與身分的困境,最終成為博士與牧師,並投身於國際少數民族交流與扶助。魯瑪夫曾獲頒「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是原住民青年學習的楷模。 中原大學應華系學生利用Twine平台打造互動式遊戲故事,提升語言學習的樂趣。(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彭妮絲特別感謝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與推廣計畫」的支持,她表示,這些教材除可供國內青少年以下學習者使用外,也可應用於對外教學。填補了市場上原住民族語言文化教學資源的空白,成為對外華語教學的全新切入點。 中原大學應華系學生透過Podcast介紹打耳祭之文化傳承意義,由設計原民專班主任魯瑪夫主述。(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提到,該校應華系為培育教學與應用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近年開設許多融入AI輔助工具的課程。授課老師廖宜瑤表示,課程目標除了鼓勵學生以數位化的方式來呈現多元文化的視角,同時也利用數位科技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學創新。 參與製作的大三學生指出,「從腳本發想到遊戲教材的產出,在密集三個月短時間內完成作品,是很難得的經驗。」參與這次教材設計,讓他們對布農族文化有更深的認識,也更加體會到科技與文化結合的無限可能。 魯瑪夫則肯定,Podcast結合遊戲化學習與多媒體形式,讓布農語學習更加生活化,也讓更多族群有機會接觸原住民語言和文化。他表示,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與推廣計畫」與教育部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緊密結合,呼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更彰顯文化多樣性與永續發展的價值。 此外,中原大學表示,該校還推出了名為「族語E樂園」的數位學習平台,針對原住民語言與文化的學習提供全面支持。該平台整合了互動遊戲、語言課程、文化故事等多元學習資源,透過科技創新提升族語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並讓學習者能夠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與體驗台灣原住民族的獨特文化。 中原大學指出,該校人育學院應華系攜手設計原民專班,透過跨領域的合作,展現語言文化與數位科技的結合,不僅為原住民族語言教育和文化傳承注入新動能,也為國際華語學習提供了嶄新的素材與創新的教學資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