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近萬人感染梅毒!部分性病無明顯症狀 了解梅毒、淋病以免悄悄染病

部分性傳染病(如:淋病、梅毒等)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適當治療,可能會影響生殖健康,甚至導致骨盆腔發炎、不孕等併發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去(2024)年共有9,738人感染梅毒,淋病感染人數也有7,605人,其中「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而且今(2025)年截至3月12日新增確診通報感染人數梅毒已有1809人、淋病1169人。疾管署提醒,民眾應定期篩檢性傳染病關心自身健康,並採取安全性行為,保護自己及伴侶的健康。 梅毒、淋病有哪些症狀?未治療會造成哪些影響? 梅毒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所引起的性傳染病,疾管署表示,它會經由皮膚、黏膜和血液傳染,潛伏期約10-90天,常見感染症狀包括生殖器無痛性潰瘍、硬性下疳等,第二期時會引起皮疹、頭痛、倦怠、發燒等全身性症狀,若未治療晚期可能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神經性梅毒等問題。 而淋病則是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所引起的性傳染疾病。疾管署提到,如果男性感染淋病可能會有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等不適症狀;女性則可能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尿道炎、子宮頸炎等情形。 不過,疾管署表示,部分性傳染病(如:淋病、梅毒等)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適當治療,可能會影響生殖健康,甚至導致骨盆腔發炎、不孕等併發症。 梅毒、淋病可治癒應盡速就醫 做好「這些」預防再染 像21歲的小萱近期覺得下腹疼痛,而且分泌物異常因此前往就醫,沒想到經醫師診斷竟是感染了淋病。小萱感到相當困惑,因為好像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症狀,而且過去也都沒有感染過。 但是經醫師進一步問診,小萱才發現原來她的伴侶其實早有尿道不適等淋病疑似症狀,卻未主動告知,而且也沒有就醫治療,平時兩人在性行為過程中又沒有戴保險套的習慣,因此就在不知不覺中感染性病。 疾管署提醒,梅毒、淋病是可以治癒的疾病,民眾如果出現疑似症狀或懷疑自己感染性傳染病,應立即前往泌尿科、皮膚科、婦產科或家醫科等科別就醫,及早篩檢與治療,而且配偶或性伴侶也要接受檢驗及治療,以免造成「乒乓感染」導致兩人相互傳染、反覆感染的情形發生。 此外,梅毒、淋病感染後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口交、肛交等都有可能被感染。因此,疾管署再次強調,預防性傳染病的關鍵在於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等,同時也呼籲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

Read More

全國第一!桃園市推出「地籍異動即時通」防詐新機制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圖/市府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今(19)日上午主持市政會議,聽取地政局、法務局及警察局「全民防詐 建構不動產安全防線」專題報告後表示,為更有效防範不動產詐騙,市府將積極提供更多誘因,鼓勵市民申請「地籍異動即時通」等服務,及早防範偽冒不動產移轉及貸款情況。蘇俊賓亦呼籲中央政府研擬修訂不動產移轉相關法規,強化相關監管作為,遏止詐騙事件發生,保障市民財產安全。 副市長王明鉅指出,金融機構防範詐騙的成功經驗顯示,主動「察覺」是一大關鍵,而詐騙案件一旦發生往往已無法及時止損,目前桃園市「地籍異動即時通」服務約4萬人申請,市府將結合地稅局、民政局等通知單,提供市民「地籍異動即時通」申辦資訊,並提高相關誘因,鼓勵市民及早參與防詐機制,從日常生活中提高防範詐騙意識。 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圖/市府提供) 地政局長蔡金鐘表示,為避免市民不動產財產受到詐騙集團侵害,市府持續蒐集各類詐騙態樣,並與各地政事務所、里辦公處、社區關懷據點及不動產業者密切合作,針對中高齡族群加強防詐宣導,過去一年舉辦近50場防詐說明會。同時滾動修正關懷提問機制,讓第一線人員有效協助市民及早發現異狀防止詐騙。 桃園市地政局長蔡金鐘。(圖/市府提供) 法務局長賴彌鼎表示,市府針對不動產詐騙形態,提出三大防範策略,首先,透過前端加強宣導,提升民眾防詐意識,特別是針對容易成為詐騙目標的長者及中高齡族群;其次,強化登記機關及金融機構的謹慎審查,確保過程中每一項操作充分核實;最後,針對已發生的詐騙案件,加強追查與懲罰力度。 桃園市地政局長賴彌鼎。(圖/市府提供) 賴彌鼎進一步指出,市府可導入公證制度,讓所有契約及不動產交易過程更加安全,降低詐騙集團操作機會;亦可建議高齡族群運用財產信託管理制度,透過會計師、律師及金融機構等專業人士,確保所有投資及資金應用有效管理,保障財產安全。 為保護市民不動產安全,桃市府跨局處合作推動各項防詐措施。(圖/市府提供) 地政局表示,據統計,不動產詐騙的財務損失是一般詐騙的11倍,詐騙集團以往常以偽造文件、冒名交易等手法騙取房產,近期轉變為誘導被害人將房地產抵押借款,進一步詐取資金。為保護市民不動產安全,市府跨局處合作推動各項防詐措施,包括地籍異動即時通服務、高風險登記案件關懷提問、延長登記辦理期限、被害人權益保障,以及詐騙案件代理人為地政士之查處等。其中,桃市率全國之先,於申請桃市不動產地籍歸戶資料時,透過「地籍異動即時通」同步通知登記名義人,讓市民第一時間提高警覺,防止詐騙發生;市府亦針對高風險地區,主動通知地主並推廣防詐服務,防範有心人士透過調解移轉獲取不法利益。

Read More

復興上巴陵罕見降3月雪 農業局曝果園、茶園受影響範圍

目前正值水蜜桃開花期以及高山茶萌芽期,農業局提前提醒農友在低溫來臨前3至5天及時灌水防止霜凍。(圖/農業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近日受大陸冷氣團影響氣溫驟降,桃園市復興上巴陵地區昨(18)日清晨降下罕見三月雪,積雪厚度約3至5公分,影響包括上巴陵水蜜桃果園10公頃、茶園2公頃,農業局16日提前啟動寒流應變機制及災害通報,並持續觀察災損情形;若發生寒害災損,可利用「農產業天然災害APP」上傳災損作物照片或主動向區公所通報。 農業局長陳冠義表示,目前正值水蜜桃開花期以及高山茶萌芽期,該局提前提醒農友在低溫來臨前3至5天及時灌水防止霜凍,以降低遲發性農損。不過因降雪緣故,復興上巴陵地區初步觀察包含正長新芽茶園及開花期水蜜桃果園受影響,茶園影響範圍約2公頃,水蜜桃果園10公頃,約1千顆;今日未再降雪,農業局也派員關心並提醒後續遲發性災損觀察與通報。 近日受大陸冷氣團影響氣溫驟降,復興上巴陵地區昨日清晨降下罕見三月雪。(圖/農業局提供) 陳冠義表示,農業局超前部署,自16日中央氣象署針對桃園市發布低溫特報,立即請相關局處啟動寒流應變機制及災害通報;農業局輔導補助相關感監測儀器,透過氣象站微系統數據傳回智慧農業防災平台,推播預警防範措施,並提供潛在致災作物產銷班群組最新資訊,防範未然將傷害降到最低。 面對天然災害,農業局與各局處共同加強防範應變,同時呼籲農友做好農作物防寒措施,若發生寒害災損情形,請農友拍照後主動向區公所通報,也可利用「農產業天然災害APP」,拍攝上傳農作物災損現況,加速災害查報,農業局會同農業改良場盡速辦理勘災,減少農民損失。

Read More

桃園征戰東京國際食品展成績斐然 締造1.65億商機創新高

以往參加東京食品展的桃園業者成交額約在1.2至1.3億元間,今年提升至1.65億元。(圖/市府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今(19)日上午主持市政會議時表示,經濟發展局與農業局攜手,率領10家在地食品業者參加東京國際食品展,成果亮眼,獲得許多外國商家的肯定,締造約新台幣1.65億元的商機,創下歷年新高。自張善政上任以來,市府團隊一直秉持著打團體戰的合作精神,屢在國際上創下佳績,期許經發局與農業局持續推動食品產業發展,協助在地業者拓展國際市場,繼續提升桃園食品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蘇俊賓提到,桃園是食品加工大市,許多知名食品加工廠都在桃園落腳,但即使桃園擁有優秀的產品,也仍然需加強包裝與行銷能力。以往參加東京食品展的桃園業者成交額約在1.2至1.3億元間,今年提升至1.65億元,代表桃園的食品品質受到國際肯定,也證明桃園業者的包裝和行銷具有成長的潛力,相信只要持續透過有效的市場推廣與包裝,將能讓桃園在地農產及食品加工業者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步。 蘇俊賓表示,此次參展的產品包括紅玉紅茶、桃映紅茶、東方美人茶、雪花餅、蜜香紅茶、鳳梨酥、蔓越莓果酥、地瓜原酒等,皆是桃園在地農產與食品加工技術結合的代表性產品,期勉經發局及農業局再接再厲,結合本地優秀的農產及食品加工技術,帶領在地業者繼續在國際上拓展佳績。

Read More

李宗豪爭取龜山「607」公車增班 4/11起正式上路

民進黨籍市議員李宗豪近日成功爭取在上下班尖峰時段增加6班次,進一步優化通勤便利性。(圖/桃報資料照)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桃園市龜山區公車路線「607」長庚醫院到迴龍,一直是當地居民通勤的重要交通工具,但過去尖峰時段乘客眾多,容易出現候車時間過長、車廂擁擠等問題。民進黨籍市議員李宗豪近日成功爭取在尖峰時段增加6班次,並於4月11日起正式上路,進一步優化通勤便利性。 李宗豪表示,除了607公車的增班,他也持續推動603公車加開班次,希望縮短候車時間,讓通勤更順暢。還有606公車的雙循環線規劃也在積極爭取中,希望提升重劃區內的公車路網,讓居民的大眾運輸選擇更多元。 李宗豪進一步強調,他也會持續爭取增設「文青國中小」公車站,讓學童與周邊居民通勤更便利,改善公共運輸是他一直關心的議題,會持續努力讓龜山的交通更完善、更便利。 除了607公車的增班,李宗豪也持續推動603公車加開班次。(圖/翻攝自臉書-李宗豪)

Read More

魯雅琴師生聯展「藝起走走」即起A8藝文中心登場 領略生活萬象之美

「藝起走走」是藝術家魯雅琴帶領八德社區大學粉彩班的學生所舉辦之師生聯展。(圖/藝文設施管理中心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藝起走走」是藝術家魯雅琴帶領八德社區大學粉彩班的學生所舉辦之師生聯展,透過粉彩創作細緻柔和、漸層表現的特性,將習以為常的生活集錦、地貌風景,用不同的視角與情感呈現。邀請民眾今(19)日起至4月2日一起走走。 藝文設施管理中心表示,這次聯展有50多幅作品,有市場美味,運用媒材線條、顏色呈現雞鴨魚肉、鮮食蔬果的逼真,魚貨的細微肌理、葡萄散發的亮澤;另外還有美麗世界視野,如山林小徑、蔚藍大海、可愛萌寵、燦爛花朵等,藉畫家的筆觸,領略生活萬象中無處不在的美、生活中真實而鮮活的色彩。 魯雅琴《只剩我了》。(圖/藝文設施管理中心提供) 藝文設施管理中心提到,粉彩班的學生不僅參與此次展出,也於許多美術競賽屢創佳績,如學員魏妙如《肚子餓了》獲得第七屆台灣粉彩藝術獎公開賽的新人獎,《戴紅頭巾的尼泊爾女孩》則榮獲第八屆佳作獎、學員山淑珠《落花》榮獲第八屆佳作獎、學員卜秀梅《賣水人·摩洛哥》第九屆佳作獎。老師魯雅琴則在第四屆台灣粉彩藝術獎公開賽榮獲優等獎,第五屆台灣粉彩藝術獎公開賽獲得申內利爾特別獎,在蘇州明·美術館粉畫藝術(中國)榮獲最佳靜物獎,在Pastel Society of Maine Mentor Award榮獲導師獎等。 藝文設施管理中心指出,「藝起走走」聯展的每幅畫述說著不同的故事,是師生自我對話及心物對話過程。3月23日下午兩時將舉辦開幕式,由參展畫家們分享自己的習畫心得、作品導覽,期盼能把粉彩的鮮活真實、獨特美感與民眾交流。更多活動詳情可至A8藝文中心官網或臉書查詢,或電洽03-3185119。 山淑珠《蒜·你紅》。(圖/藝文設施管理中心提供)

Read More

安寧療護不是放棄治療!蔡兆勳院長:我們可以這樣做 讓「生死兩相安」

過去的安寧療護主要針對末期癌症病人,隨著觀念的進步,末期運動神經元病人(漸凍人)、八大非癌症末期病人等也納入其中。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當人生僅剩下最後一段旅程,你有想過要怎麼走嗎?臺大醫院金山分院蔡兆勳院長多年來投身於安寧緩和醫療領域,幫助很多病人免除疾病末期的痛苦,安穩且平靜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也讓家屬們能夠以正面的心態與至親道別。蔡兆勳院長也將其理念和這些年來的實務經驗,集結成《生死兩相安:學會與臨終病人說再見》一書,讓各界對安寧緩和醫療有更多認識。 了解內心想法與疑慮 讓病人、家屬理解安寧療護的真正意義 回首當年,蔡兆勳院長分享,在擔任實習醫師期間,他曾在安寧病房接受兩周的訓練,遇到一位罹患末期肝癌的大姊。她單身未婚,與父母感情連結很強。面對死亡的來臨,大姊和父母都非常焦慮不安,即便已入住安寧病房,也仍不斷地尋求肝癌治療,只為求得一個奇蹟。當時蔡兆勳院長每天都會前去詢問大姊的情況、陪她說說話。在大姊病逝後,父母受其所託,轉交給蔡院長一條領帶,以感謝他最後的陪伴。「這段故事對我帶來很大的影響,疾病無情,我們也幫不上什麼忙,只能跟她做伴,她竟然這麼地感激。」在住院醫師訓練期間與末期病人、家屬相處的時間逐漸增多,讓蔡兆勳院長漸漸發現原來自己「好像幫得上忙」,因而成為他選擇進入安寧緩和醫療領域的初衷,轉眼已過25載。 過去的安寧療護主要針對末期癌症病人,隨著觀念的進步,末期運動神經元病人(漸凍人)、八大非癌症末期病人等也納入其中。蔡院長表示,安寧療護的目的就是在醫學遇到瓶頸時,協助病人緩解身心靈不舒服的狀況、提升生活品質。評估病人是否適合接受安寧療護,應根據病人的需求而定,當病人遭遇身體的痛苦、心理調適的困難、人際關係及靈性等各方面困擾時,就應該給予相關的照護,而不是以病人「剩下多少時間」來作為判斷依據。 至於要如何讓病人和家屬理解安寧療護不等同於消極的放棄治療,關鍵在於建立信任感。「要讓他們知道,醫師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是給予協助的角色。」醫師應了解病人、家屬的內心想法與疑慮,以同理的態度接納他們的意見,才能順利地進行互動,如此一來他們才有機會進一步了解安寧療護的意義。 盡力搶救已無益於末期病人 醫療人員的教育也是重要一環 蔡兆勳院長也分享了一位企業家阿公的案例。阿公罹患血癌,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不願再進行癌症治療,卻未能獲得太太和孩子的認同。由於阿公身體缺乏營養、難以繼續承受治療,家屬同意醫師為阿公置入鼻胃管,反倒讓阿公痛不欲生,與家屬爭吵不休,嚴重影響家庭氛圍。蔡院長介入此個案後,先後兩次與家屬,尤其是太太進行溝通,讓他們了解阿公的想法,繼而支持阿公想移除鼻胃管的殷殷期盼。阿公在移除鼻胃管後,心情大好,吃了自己喜歡的蛋糕,還與從美國趕回來的兒孫愉快地度過人生的最後一天,才安詳離世。 蔡院長表示,在學習安寧緩和醫療的過程中,與病人、家屬溝通起來其實已不是問題,反而比較大的挑戰是與醫療人員的溝通。「人心都是肉做的,醫師當然也會放不下。」蔡院長表示,醫師想要盡可能搶救狀況不佳的病人,屬人之常情,不過抗生素、升壓針、營養針等原本有效的治療,在此時已無益於這些末期病人,甚至可能帶來負面效果。面對這些病人,醫療人員的治療方式和心態都要有所調整,因此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環。 醫師不僅是醫人!更要懂得助病人善終 成就「完整的醫學」 「什麼叫做關懷,什麼叫有溫度,這其實很抽象。」從醫多年,蔡兆勳院長在面對病人和家屬已逐漸摸索出一套模式,不過單憑經驗描述,對學生而言仍是難以想像。因此蔡院長將自己多年的學習歷程和心得,化作「六步驟、十重點、五良方」,讓學生有具體的方向可遵循,希望幫助他們縮短學習的歷程。另外,當醫師跟病人、家屬互動時,也要讓年輕醫師在旁實際觀摩,藉此學習醫師應採用的溝通方式。 大地之愛癌症基金會董事長陳擇銘博士長期關心安寧緩和醫療議題,希望讓有興趣的學生能更深入的認識此議題,因此敦請蔡院長每年都到「年輕醫學生認識癌症關懷生命學習營」給低年級的醫學生講課,由於學生反饋良好,隨後更發展成「安寧緩和醫療學習營」。蔡院長表示,透過這些課程,學生有機會提早接觸、了解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加強對醫學人文的關懷,而不僅是關注身體器官的問題和生命跡象的維持,「當醫學遇到瓶頸時,還是要把最後的醫療照顧做好,這樣的醫學才稱得上完整」。 隨著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不斷地推動,蔡兆勳院長認為台灣社會對於生死議題的觀念也在慢慢地進步,因此對民眾和醫療團隊的教育都應持續進行。除此之外,蔡院長表示,安寧緩和醫療並非易事,醫療人員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呼籲政府應為此提供誘因,例如在健保給付方面給予醫療人員一定程度的回饋,以便讓更多有心加入的醫療人員願意投身到這個領域。政府也應加強居家安寧的推廣,讓病人不必到醫院也能善終,確保健保資源獲得有效的運用,實際上也與目前熱議的急診壅塞問題息息相關。唯有政府、醫療團隊和社會大眾攜手合作,才能完善安寧緩和醫療,讓更多病人保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Read More

糖尿病恐增胰臟癌風險 一線治療新選擇帶來希望

「糖尿病與胰臟癌兩個疾病息息相關。」張家崙主任表示,糖尿病患者可能引發胰臟癌,反之,胰臟癌患者也可能誘發糖尿病。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蘇靖昀報導 國人糖尿病發生率逐年增加,當血糖異常時就可能衍生許多疾病,其中也埋下誘發胰臟癌的風險,尤其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幸運的是原用於二線治療的微脂體抗癌藥物,如今通過核准作為一線合併療法用藥,讓胰臟癌治療現曙光;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醫師張家崙指出,隨著新藥發展,胰臟癌治療選擇更加多元,多國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亦顯示,患者接受三合一合併療法後,在療效與存活期方面都有較好的效果。 糖尿病與胰臟癌危險因子相似 糖尿病患者罹胰臟癌 治療感染風險高 「糖尿病與胰臟癌兩個疾病息息相關。」張家崙主任表示,糖尿病患者可能引發胰臟癌,反之,胰臟癌患者也可能誘發糖尿病,以糖尿病患者而言,當血糖高時會增加胰島素分泌,若再加上肥胖等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可能進一步誘發腫瘤生成。尤其中年後才出現糖尿病的患者,累積的風險因子相對更多,進而提高罹患胰臟癌的機率。 胰臟癌典型症狀除了腹痛、腸胃道消化功能改變,以及體重異常減輕等,與糖尿病徵狀相似,因此糖尿病患者很難單純透過臨床症狀及早發現胰臟癌。一旦誘發胰臟癌,在臨床治療上除了有感染風險,患者的治療耐受度也通常低於一般患者,加上胰臟癌細胞具高抗藥性,使化療更加困難。張家崙主任強調,胰臟癌屬於凶險腫瘤,單一藥物往往無法有效控制,因此組合性化療相較是較佳的治療選擇。 三合一化療治療晚期胰臟癌 反應率佳 腫瘤明顯縮小 目前在胰臟癌治療上,原本用於二線治療的微脂體抗癌藥物,現已能用於一線治療,為患者提供治療新選擇。張家崙主任解釋,微脂體藥物在胰臟癌治療中具有獨特特性,不僅能延長藥物在體內的作用時間,使藥物濃度維持更持久,還能提高對腫瘤的穿透力。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將微脂體藥物合併用於一線治療,相較於目前的標準治療,確實能提供更佳的療效優勢。 張家崙主任舉例,一名近80歲的晚期胰臟癌患者,因腫瘤包覆血管,被外科醫師判定無法手術切除,因此選擇三合一化療作為一線治療,治療後也發現微脂體藥物在這位患者身上的反應不錯,腫瘤明顯縮小,經評估後符合手術條件。然而,考量患者年紀較大,最終仍以持續化療為主要治療方式,經一年治療,目前病情持續穩定病受到良好控制。 副作用可控 專家籲健保給付減輕患者負擔 這款三合一藥物的合併治療,部分患者擔心副作用可能會重疊,進而增加身體負擔。對此,張家崙主任表示,透過微脂體技術包覆化療藥物,不僅能提升藥效,還能有效降低副作用的風險。此外,臨床醫師也會根據患者狀況調整劑量,確保患者獲得最佳療效,並改善生活品質。根據臨床使用經驗,大多數患者都能順利完成療程並獲得一定療效,因此應積極考慮接受治療,以爭取更好的預後。 作為一線治療的化療組合,微脂體藥物為胰臟癌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然而,因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對多數患者而言,成了不小的經濟負擔。張家崙主任強調,健保給付涉及許多層面的考量與挑戰,但若能將這類藥物納入健保,將大幅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並有助於提升治療效果。因此,仍需相關單位積極討論與合作,為患者創造更實質的幫助,並營造更友善的治療環境。

Read More

孩子越來越胖?醫揭「兒童肥胖元兇」 當心脂肪肝、糖尿病併發症

國小到高中學童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已達三成左右,遠高於日本、新加坡等鄰近國家。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兒童肥胖問題在臺灣日益嚴重,根據臺灣106年至109年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小到高中學童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已達三成左右,遠高於日本、新加坡等鄰近國家。一位10歲就讀四年級的陳小弟,因感冒就醫時檢查發現體重高達50公斤,BMI達25,屬於肥胖體位,進一步檢查確診為脂肪肝,案例凸顯兒童的肥胖問題。 錯誤觀念害孩子一生 兒童過重恐引諸多併發症 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急診兒科醫師張毓珊表示,許多臺灣父母仍抱持「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觀念,認為孩子小時候養的白白胖胖是累積之後「抽高」的本錢,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研究顯示,肥胖兒童未來成為肥胖的成年人機率是正常體位兒童的五倍,且肥胖還與性早熟有關,導致孩子提早進入青春期,縮短身高增長的時間,反而影響身高發展。 此外,兒童過重及肥胖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引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等許多健康風險,甚至可能發展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進一步惡化為非酒精性肝炎(NASH)及肝硬化。女孩肥胖還可能增加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風險,影響未來生育能力。 揪出肥胖元兇 遺傳、飲食與生活習慣是罪魁禍首 張毓珊醫師指出,兒童肥胖的成因與遺傳、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息息相關。若父母本身為肥胖體質、母親有妊娠糖尿病或懷孕時增加過多體重等,孩子罹患肥胖的機率較高。此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如頻繁外食、吃速食、攝取高熱量與含糖飲料等,加上長時間使用3C產品、缺乏運動及睡眠不足等,都是導致兒童體重失控的重要因素。 從家庭開始調整 守護孩子健康 張毓珊醫師強調,治療兒童過重及肥胖應以「生活型態改變」為主,而非仰賴藥物治療,且需以「家庭為中心」從認知和行為層面調整。兒童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深受家庭影響,因此家長應以身作則,減少外食與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鼓勵均衡飲食,適度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多從事戶外活動及運動。 此外,學校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學習環境,應積極推動健康飲食教育,提供符合營養標準的午餐,並加強體育活動,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提升身體素質,有效遏止兒童肥胖問題,保障下一代的身心健康。

Read More

「黃斑部病變」恐致失明!雙機轉藥物助消水腫 及時治療搶救視力

民眾也可以協助長輩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檢測是否有黃斑部病變的症狀。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林宗憲報導 視力越來越模糊,不要再以為是眼鏡度數不夠!「黃斑部病變」是造成許多長輩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振興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許粹剛醫師就指出,若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儘早消除眼內水腫,就有機會控制病情。民眾也可以協助長輩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檢測是否有黃斑部病變的症狀。 黃斑部病變常見3類型 「這種」亞洲人最常見! 許粹剛醫師指出,黃斑部正常情況下並沒有血管,若視網膜有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增生,血管破裂、血液滲漏到黃斑部,將形成類似房屋漏水的異常狀況,被稱為「黃斑部病變」。黃斑部病變主要常見類型有:由老化引起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或wAMD)」、「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PCV)」,以及由糖尿病導致的「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 在亞洲人中,最常見的類型是「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PCV)」。許粹剛醫師說明,與一般黃斑部病變不同,PCV由脈絡膜血管異常增生引起,像一顆定時炸彈,平常看似穩定無症狀,但血管可能隨時破裂、引發大量出血,甚至會導致玻璃體出血,造成突發性的視力喪失。 雙機轉藥物助維持視力穩定 成患者一大福音 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方式以眼球內注射藥物為主,過去僅有單機轉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許粹剛醫師指出,台灣近期引進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不僅同樣擁有抗血管新生因子的機轉,還加入了抗血管生成素,可加強消除眼內水腫的效果。許粹剛醫師在臨床上的實際應用也與西方國家的臨床試驗結果相符,能看到患者無論是新生血管消退,還是眼內水腫的消除,都有不錯的成效,視力衰退也獲控制,對傳統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如今也有了新的治療選擇,實屬對患者的一大福音。 不能求「一針見效」!積極治療及早消水腫 施打頻率就有機會降低 黃斑部病變難以完全治癒,仰賴長期治療,但患者往往希望減少治療頻率、期待「一針見效」。對此許粹剛醫師表示,國內外研究皆指出,治療初期前三至四個月,每個月施打三至四針,患者若積極配合治療,及早消除新生血管和眼內水腫、穩定視力,視病情改善程度有機會逐步降低施打頻率,治療效果顯著的患者,還能延長至每四個月甚至每半年施打一次。 目前眼內注射藥物也已納入健保給付,給付條件為視力介於0.05至0.5之間,老年黃斑部病變患者先進行螢光顯影檢查,確認是否有活性新生血管,而由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病變,中央視網膜厚度須大於300μm。第一次申請可獲8支針劑的給付,醫師也會依患者恢復狀況,判斷是否還需進行第二或第三階段的申請。 黃斑部病變治療勿拖延 誤信偏方或致病況加劇! 許粹剛醫師表示,可能含有類固醇成分的「黑藥丸」,或在眼周進行針灸等偏方,皆可能對眼睛造成更多傷害,請患者還是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黃斑部病變初期新生血管較小,積水也較少,及早介入治療,穩定視力的機率就更高。許粹剛醫師也強調,許多長輩有視力模糊的問題,卻遲遲不願就醫,導致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提醒民眾要多留意家中長輩的視力狀況,看不清東西、顏色不夠鮮豔,都有可能是黃斑部病變! 齊用「阿姆斯勒方格表」幫長輩做檢測! 民眾也能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為家中長輩進行檢測,許粹剛醫師表示檢測步驟如下: 將表格置於眼前30公分處。 有近視或老花眼的民眾要記得戴上眼鏡。 遮著一隻眼睛,看向表格中間的黑點。 確認表格中都是直線,沒有出現扭曲、缺角、暗影,也沒有看不見的位置。 許醫師也提醒民眾,不要同時使用雙眼進行檢測,會無法辨別是哪一隻眼睛出問題。若有任何異常狀況,就要盡快就醫,檢查是否發生黃斑部病變,以便儘早介入治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