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人的第二故鄉 桃園文化局推動母語傳承

桃園市文化局舉辦「馬祖語文親子共學營」。(圖/文化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馬祖移民人口全台第一,素有馬祖人的第二故鄉之稱。有鑑於今日馬祖語快速流失,恐面臨失傳危機,文化局今年首次推動馬祖語學習家庭,以馬祖後代親子家庭為對象,在11月舉辦4天「馬祖語文親子共學營」,並在營隊課程結束後,12月15日將在八德區大華市民活動中心舉辦成果交流會,頒發馬祖語家庭學習證書給完成課程的家庭,期望提升對母語的認同感,讓母語傳承回到家庭生活。 文化局提到,桃園市馬祖移民人口約有5萬人,比原鄉連江縣的1.3萬人還多,但馬祖人在桃園落地生根的同時,語言文化也面臨快速流失的危機。依據文化部111年提出的《國家語言發展報告》,馬祖語的世代傳承情形,在晚近三代間,流失的比例高達94%,屬於「嚴重危險」的等級,顯示馬祖語已發生嚴重的世代斷層,必須針對年輕世代加強傳承,否則等到長輩離去,馬祖語就會逐漸失傳。 桃園市馬祖移民人口約有5萬人,比原鄉連江縣的1.3萬人還多。(圖/文化局提供)   文化局進一步提到,該局去年開始呼應國家語言發展政策,以馬祖後代小學生為對象,舉辦馬祖語營隊,希望透過生動有趣的課程,讓學童親近母語。今年進一步深化,首次以馬祖後代親子家庭為對象,在11月舉辦4天「馬祖語文親子共學營」,希望透過親子共學及結合科技課程,啟發親子一同學習母語的興趣,讓母語傳承能夠回到家庭日常生活,進而有生根發展的環境。 文化局提及,今年有8組家庭共26人完成營隊課程,其中有3組家庭是爸爸、媽媽、兄弟姊妹全家出動,其餘的家庭也都有爸爸或媽媽陪著孩子完成課程。參與的家長表示,親子共學對孩子是相當珍貴的成長回憶,有助於塑造孩子對於母語的情感認同。今年文化局除了首次推動「母語家庭」學習機制外,也是首次結合頒發「獎學禮券」,希望提升傳承母語的誘因與認同感。 文化局表示,今年培育的8組家庭是薪傳母語的種子,未來文化局會持續舉辦親子共學營,擴大馬祖語學習家庭的廣度;也會舉辦戲劇培訓營,培力孩子用馬祖語演出馬祖故事,並且開發馬祖故事繪本教材,傳承馬祖移民獨特的文化歷史記憶,營造年輕世代學習母語的友善環境。

Read More

恐慌症?憂鬱症?躁鬱症?「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成治療新解方

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其廣泛刺激大腦前額葉的特性,因能同時針對憂鬱症患者不同類型的症狀進行刺激,達到提升憂鬱症狀改善的速度與療效的目的。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36歲的張先生(化名)是竹科知名科技大廠的中階主管,常出現莫名的害怕與緊張感,因此被診斷為恐慌症,也曾接受過30多次的經顱磁刺激治療仍未見病情好轉,後來接受NIRS腦功能檢查後,才發現罹患的是躁鬱症,接受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並可回歸正常生活。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表示,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其實都是精神科門診常見的疾病,三種病症確實有許多共同的症狀,目前臨床上多靠醫師問診跟患者主訴症狀來進行判定,確實容易造成誤判的情況,導致病情未能即時有效獲得控制,延誤治療黃金期。 躁鬱症患者半數未求助!專家:精準診斷是關鍵 據統計,全台約30萬人深受躁鬱症所擾,其中高達5成以上患者沒有求助或接受治療。患者在躁期可能感到情緒興奮、精力旺盛、睡眠需求減少、行為衝動。至於在鬱期則表現為沮喪、失去興趣、精神疲憊、睡眠困難等症狀;其中鬱期往往對患者的個人生活、工作帶來巨大的痛苦負擔。周伯翰院長表示,約有60%的躁鬱症患者常被誤當憂鬱症治療,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因此精準診斷在臨床上相當重要。 新竹科學園區職場霸凌事件時有耳聞,根據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數據顯示,全台精神疾病門診件數正逐年增加中,2022年和2016年相比,複合年均成長率為4.8%,其中新竹市又以6.2%的成長率,勇奪全台第一,足見新竹市不僅僅是全台「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同時也是全台精神壓力最大的城市。周伯翰坦言,診間收治的患者有逾半數都是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多數更是來自數一數二的知名科技大廠,許多人也像上述個案一樣,因職場上的高工時、高壓力而導致精神狀況明顯出現問題。 先診斷再治療!近80%患者症狀顯著改善 周伯翰進一步說明,目前臨床上仍仰賴憂鬱症篩檢量表評估、搭配醫師問診,以及患者自我描述症狀來進行病症判斷,他希望能夠將『精準診斷』的概念導入,引進NIRS腦功能檢查,其原理是利用近紅外光偵測大腦前額葉在執行語言測驗時的活性,來區別患者到底是罹患憂鬱症、躁鬱症還是思覺失調症。因患者多來自園區,身為高知識分子的他們即便是就醫,也十分相信科學化的數據分析與論證,且不希望因為病情誤判而影響病情,因此約有7成的患者都會要求先進行NIRS腦功能檢查後再接受相關治療,經過NIRS腦功能檢查後,確實有近80%的患者在結合藥物治療與非侵入性的腦刺激治療後,都可獲得顯著的症狀緩解與改善。 不僅僅是著重精準治療,為了更優異的精準治療效果,診所引進新式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周伯翰解釋新式治療系統屬於深部經顱磁刺激(Deep TMS,簡稱dTMS),相較傳統TMS儀器可同時刺激到大腦其他區域,達到更廣泛與更深層的刺激範圍,這是一種特別且無法替代的治療模式。 研究指出dTMS緩解患者憂鬱症狀 2021年衛福部正式准許dTMS可用於重度憂鬱症治療應用,所謂的dTMS是藉由磁力線圈引起短暫、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電磁脈衝,使磁場經由頭顱到達大腦皮質,透過電流變化得以重複刺激失調的腦區域與神經活動,進而造成大腦神經迴路發生變化,根據2020年美國哈佛大學團隊研究指出,針對不同憂鬱症類型的患者症狀,需要刺激的大腦前額葉位置不盡相同,因此透過dTMS廣泛刺激大腦前額葉的特性,可以同時針對憂鬱症患者不同類型的症狀進行刺激,達到提升憂鬱症狀改善的速度與療效的目的。

Read More

「你是I人還是E人?」 臨床心理師揭人格特質&人格障礙差異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可以透過許多方式來探索及覺察自己的人格特質,然而,在臨床心理領域中發現,過度執著於性格標籤,有時反而會影響更多的自我探索甚至是心理健康。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你是I人還是E人?」這可能是近期人們最瘋迷的話題之一。從MBTI性格測驗到心理遊戲,人們逐漸發現這些工具不僅能提供有趣的自我發現過程,還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人格特質,但這些性格測驗或是心理測驗遊戲是什麼呢? MBTI性格測驗分類非一成不變 不能做為「自我標籤」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性格測驗是一種基於心理學家榮格理論的測驗工具,目的在根據人的偏好和思維方式將其劃分為16種不同的性格類型,而這些類型是透過四個維度構成的,包括外向(E)/內向(I)、感知(S)/直覺(N)、思考(T)/情感(F)和判斷(J)/知覺(P)。但要注意,這些分類是「傾向性而非絕對性」、「自我了解而非限制」、「彈性發展而非僵化固著」,並非一成不變。MBTI的核心主要是在於幫助人們理解自己的偏好、處事方式和對外界的反應,而非將此作為一個「自我標籤」。 心理遊戲不是心理測驗 探索人格特質但不能自我設限 「當你面前有三道門你會想開哪一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林宛萱說,這種未經嚴謹的常模建立、精確的統計計算及不斷地信效度驗證的在心理學上通常都稱為「心理遊戲」(是的,並不是所謂的心理測驗),是另一種探索人格特質的方式,用以揭示個人的情緒反應、潛在的偏好和行為模式,就像是MBTI,我們也可能因而注意到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的模式,或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緒反應。 人格特質不等於人格障礙症 人生應有更多彈性與包容 林宛萱表示,人格特質是每個人特有的思考和行為方式,而當某些人格特質極端化或失去平衡導致生活適應上出現問題,甚至造成個人痛苦無法調節,便可能會發展為人格障礙,但要注意並不是你有這個特質就代表你有這個人格障礙症,人格障礙症的成因、病理及症狀有嚴格的定義,遠比想像中的更為複雜及嚴苛。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可以透過許多方式來探索及覺察自己的人格特質,然而,在臨床心理領域中發現,過度執著於性格標籤,有時反而會影響更多的自我探索甚至是心理健康。如何更開放、彈性及包容的看待每個不同的人,並過上我們「值得活得人生」才是更重要的事。

Read More

台北馬拉松本周開跑!低溫易誘發心臟疾病 醫授7招教你跑得安「心」

台北馬拉松即將於12月15日開跑,馬拉松本身就是劇烈的運動,加上低溫天氣更易誘發心臟疾病,心臟專科劉中平醫師提醒民眾,在衝刺、追求突破的同時,也要多加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預防突發心臟疾病的發生。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台北馬拉松即將於12月15日開跑,根據氣象署天氣預報顯示,當天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北部天氣偏冷,預估溫度將下探至13度。馬拉松本身就是劇烈運動,加上低溫天氣更易誘發心臟疾病,心臟科劉中平醫師提醒民眾,包括馬拉松在內,跑步運動實際上比球類運動還危險!在全力衝刺的同時,也要多加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預防突發心臟疾病的發生。 馬拉松賽事意外頻傳 3原因誘發心臟疾病 回顧過去三年的台北馬拉松,都有跑者失去心跳呼吸、緊急送醫的事件發生。劉中平醫師表示,民眾經常認為跑步是一項簡單的運動,實際上據統計,跑步類的運動發生意外的頻率更高!這是因為球類運動,如籃球、羽球通常會預留中場休息時間,跑步運動則是雙腳不休息、持續不斷地進行,加上很多人會想要「拚一下」,反倒釀成意外。 劉醫師指出,在劇烈運動後心臟會不斷收縮、擠壓,造成心臟血管流速改變,心臟肌肉的擠壓也會引起心臟血管病變,提高心肌梗塞的機率。再者,參與者經常因為運動賽事而感到緊張、情緒激動,使得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導致心悸,甚至惡性心律不整的狀況。第三則是長時間的運動會使身體脫水,加上在低溫的環境中起跑,血液濃稠度增加,更容易造成血栓,進而引發心肌梗塞。 胸口悶、心跳加快、頭暈都是警訊!這族群+這階段要注意 那麼心臟疾病發生前,身體是否會出現前兆呢?劉中平醫師指出,胸口悶、痛,心跳加快或忽快忽慢,這些都是心肌梗塞的症狀。此外,頭暈、手腳麻木無力,則是身體發生脫水的訊號,要提高警惕。 此外,醫師也提醒,馬拉松目前最常發生的意外是心肌梗塞,而心肌梗塞本就好發於40歲以上的男性,這一族群的跑者要特別注意;馬拉松運動進行到最後1/4階段,跑者體力已消耗得差不多,這時也較容易發生意外。每一位跑者在運動過程中都要時刻觀察自身狀況,一旦出現不適症狀,就要立即停止運動勿勉強,以防憾事發生。 運動又能護心臟 馬拉松前、中、後可以這樣做! 劉中平醫師也針對馬拉松運動前、中、後的注意事項給出建議: 1. 馬拉松運動前: 由心臟科醫師評估心臟狀況,判斷是否適合從事馬拉松運動;賽前也須進行至少3個月以上的訓練,確保身體能承受高壓和長時間的運動。 2. 馬拉松運動當天: 除了補充水分外,由於馬拉松運動會讓人大量流失電解質,要多補充電解質、運動飲料和水果。運動過程中要安排適當的休息,若感到疲累或頭暈、沒力,要馬上休息。若日常有服藥,當天也一定要記得照常服用。 針對專業跑者,劉醫師也提醒,追求突破的前提是不能超越自己的極限,跑步過程中要持續自我監測呼吸和心跳,數值儘量不要與平常運動有太大的差異。 3. 馬拉松運動後: 賽事結束後不要急著去慶功、喝酒,要回家充分休息,注意水分跟電解質的補充,確保身體在劇烈運動後有恢復的時間。 做好兩件事 心臟病患者也能跑! 心臟疾病患者可以參加馬拉松嗎?就算患有心臟疾病,或是先前跑馬拉松曾有心臟不適的症狀,劉中平醫師表示,只要經醫師評估心臟狀況穩定,加上賽前透過健身教練的協助進行訓練,患者還是可以慢慢恢復運動,甚至跑馬拉松都不是問題,不過還是要切記健康才是第一優先。

Read More

辦公室打卡上班?台灣獼猴趴趴走 桃園農業局已捕獲

獼猴闖進大園區高鐵北路三段某公司辦公室。(圖/農業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蘆竹、大園地區昨(11)日有台灣獼猴出沒,該獼猴甚至趁汽車在停等紅燈時,爬上後照鏡蹲坐,隔著車窗朝駕駛座猛盯, 畫面在網路上曝光,引發網友熱議。農業局稍早表示,獼猴後續闖入大園某公司辦公室,該局已於昨日中午捕獲,經獸醫師評估獼猴情況良好,已經將其野放。 農業局說明,該局昨日上午接獲通報有獼猴出沒,經派員追查,該獼猴於蘆竹區南青路及大園區高鐵北路三段一帶移動,同日中午在高鐵北路三段某公司內被捕獲,獼猴健康無虞,帶回安置之後經獸醫師評估情況良好,已經野放。農業局強調,針對野生動物逸出,農業局已經訂定相關標準作業程序,以誘捕為優先,如有必要再以麻醉方式捕捉,以兼顧動物福祉及人員安全。 獼猴在蘆竹區南青路爬上汽車。(圖/翻攝自桃園爆報(二))   農業局補充,台灣獼猴是農業部公告禁止飼養的動物,如有違法飼養情事,可依據動物保護法處第26條規定處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 獼猴健康狀況良好,桃園市農業局已經將其野放。(圖/農業局提供)

Read More

桃園警犬隊正式成軍 協助緝毒偵蒐、反恐防爆

桃園市警犬隊由6名菁英領犬員及6隻警犬組成。(圖/警方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為加強執行緝毒、偵巡爆裂物等維安勤務,桃園市警察局在不到半年的時間籌備成立警犬隊,並於今(12)日宣告警犬隊正式成軍,由市長張善政親自揭牌、授徽,並授予每隻警犬象徵通過三階段測驗的三級犬階。 刑事警察大隊介紹,警犬隊由6名菁英領犬員及6隻警犬組成,並由隊長翁玉濠率領,已在2024國慶大典、樂天桃園棒球場大型演唱會,及警察局辦理雷霆除暴專案擴大臨檢等勤務嶄露頭角,未來也將陸續投入2025台灣燈會及桃市各項大型活動,協助緝毒偵蒐及反恐防爆等治安維護工作,確保各項活動順利、安全。 桃園市警察局在不到半年的時間籌備成立警犬隊。(圖/警方提供)   市刑大表示,警犬隊在今日的成軍典禮現場安排了精彩的服從、毒品搜索及爆裂物偵檢演練,由市長張善政、警察局長吳坤旭及桃園地檢署檢察長俞秀端指定毒品及爆裂物嗅源的藏匿位置,警犬馬上就能精確辨識正確位置,讓在場來賓驚呼連連,大讚半年內就能有如此好的成效,彰顯警犬隊平日訓練的紮實;另外,2025年市警局的形象月曆,也由警犬隊擔任形象大使,展現警犬的英姿、帥氣與親和等不同風貌。 桃園市警犬隊由6名菁英領犬員及6隻警犬組成。(圖/警方提供)   張善政說,警察局今年除了在治安上持續堅守崗位外,也有許多創新作為,包括成立智慧交通科技執法中心,以3E政策三管齊下防制事故;成立數位科技戰情中心,整合桃園警方目前所有科偵系統、設備及人員,達成「刑案資訊即時分享」及「科技犯罪快速調查」的目標。警察局現在有了警犬隊的加入,在緝毒及偵爆工作上將更如虎添翼,未來在警、民、犬的合作之下,齊力「犬力守護桃園,打造安居城市」。 桃園市警犬隊「犬力守護桃園,打造安居城市」。(圖/警方提供)  

Read More

不分晝夜守護桃園環境 環保局李鴻祥獲廉潔楷模肯定

李鴻祥以卓越的廉潔操守,獲選桃園市政府今年度廉潔楷模。(圖/環保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桃園市環保局稽查科科長李鴻祥以卓越的廉潔操守,獲選桃園市政府今(113)年度廉潔楷模,昨(11)日在市政會議由市長張善政頒獎嘉勉並公開表揚。此次市政府共有12位廉潔楷模人員受獎,李鴻祥能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這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對環保局稽查團隊的肯定。 環保局長陳世偉指出,李鴻祥自101年至環保局服務迄今已逾12年,從環保基層人員做起,並自109年擔任稽查科技正並於今年升任科長至今,每日兢兢業業帶領63名稽查人員,從白天到深夜,主動追蹤污染源,在桃園各地穿梭稽查,多次破獲不肖業者違法行為,守護桃園的環境。 李鴻祥也將許多寶貴經驗與稽查技巧,傳承給年輕的稽查人員。(圖/環保局提供)   陳世偉表示,環保局一向重視廉潔誠信與依法行政,強調廉政倫理,嚴禁人員接受請託關說或收受賄賂、餽贈,尤其是環保局稽查科面對的都是高污染風險事業,除了要跟不肖業者鬥智之外,更要面臨很多社會輿論壓力及若干廠商刻意刁難,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即使如此李鴻祥仍能以身作則、堅守崗位,推動多項創新的稽查措施,包含實施稽查攜帶密錄器制度、聯合多機關針對重大環保案件成立專案稽查、設置檢警調廉查緝平台,從源頭管控污染風險。此外,他也將許多寶貴經驗與稽查技巧,傳承給年輕的稽查人員,勇於任事、認真負責、不畏壓力及堅持守護環境的熱忱,獲選桃園市政府今年度廉潔楷模的肯定,可以說是實至名歸,期盼能藉以建立廉能的標竿效果,樹立典範,成為環保局全體人員的表率。 對於這份殊榮,李鴻祥強調,首先要感謝局長的推薦及市府長官的肯定,這個獎項不僅對他是莫大的鼓舞,也是對全體稽查人員的努力與付出最大肯定,環境保護工作是他畢生的志業,未來將繼續秉持初衷和同仁一同為桃園的環境打拼。同時他也藉此呼籲市民共同守護環境,提醒事業單位不應心存僥倖、便宜行事,造成污染危害,環保局面對任何污染行為,絕對會迅速追查並嚴懲不貸,確保市民能享有健康宜居的生活環境。

Read More

罕病鬥士陳燕麟醫師獲首屆罕見疾病貢獻獎! 籲SMA病友不要放棄

首屆「罕見疾病貢獻獎」得主,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主任陳燕麟醫師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第22屆罕見疾病獎助學金頒獎典禮」於11月圓滿落幕,今年首屆「罕見疾病貢獻獎」由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主任陳燕麟醫師獲得。自國二那年確診罹患罕見遺傳疾病「肌肉萎縮症」後,秉持著「治不好但可以想辦法延緩惡化」的決心,陳燕麟投身於罕病遺傳研究,並先後建置70多項基因檢測服務,期盼以自身為「醫師與病友」的雙重角色,造福更多罕病家庭。 啟動善循環,罕病患者也能為社會盡心力! 有別於大部分病理科醫師待在實驗室,陳燕麟是全台少數有在看診的病理科醫生。一名國小二年級女童,在常規抽血檢查中被發現肌肉酵素過高,需要進一步做病理切片確診是否為肌肉萎縮症。由於傳統病理切片需要在腿上畫刀,女兒不願意,母親在透過網路主動聯繫陳燕麟後,成功透過基因檢測取代病理切片,成為陳燕麟第一個看診的病人。 陳燕麟回憶起這段陳年往事,沒想到初次將研究應用在病人身上,竟很快就驗出基因帶原,確診女童罹患遺傳疾病「肌肉萎縮症」,讓他更加堅定研究罕病基因檢測這條路。對於榮獲首屆「罕見疾病貢獻獎」殊榮,他謙虛表示,希望藉此機會讓大家知道:「不是弱勢團體就要手心向上,即便是罕病患者也有可以為社會奉獻心力的地方!」同時他也向病友們喊話,即便只是分享自身故事,也能傳遞勇氣和力量給身陷低潮的人們,期許病友能勇敢站出來,散播正能量,創造善的循環。 打造肌萎症專屬的病程曲線圖 發病至今超過二十年,現年42歲的陳燕麟坦言,最怕的就是「時間不夠用」,他深知雖然現在還能坐在輪椅上,但隨著病程進展,併發症日益嚴重,總有一天自己會臥床,連痰都咳不出來。 為了協助病友解決並穩定醫療及照護問題,民國85年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成立,提供基因檢測、輔具及急難救助補助、醫療和生活諮詢服務、組織家庭支持日活動,提昇病友家庭生活品質;如今,在陳燕麟理事長的帶領下,協會致力於整理並建立病友資料庫,以期能儘早製作出如同寶寶生長曲線般的「疾病歷程曲線」,加快新藥臨床試驗的速度。 健保給付SMA藥物,病友應珍惜治療機會 今年8月,健保擴大給付兩種針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簡稱SMA)的疾病修復治療,幫助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有機會延續生命與維持生活品質。陳燕麟形容SMA藥物就像是班長,過去遺傳疾病無藥可用,現在作為第一個有機會用藥接受治療的領頭羊,是一種幸福,更要以身作則,避免成效不彰,鼓勵獲得健保補助的病友們:「一定要定期回診,積極配合治療,好好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願意再病一次。」陳燕麟曾在自傳中提到,面對疾病的每一次挫敗,都是冥冥之中推動自己找到新方向的助力,只要學會擁抱生命的不完美,活著就有希望!他更以自身經歷證實,即便身患疾病也不該被束縛,積極治療人生還是有無限可能,也期盼延續這份愛與關懷,能讓罕見疾病受到重視,為病友打造一條與社會接軌的溫暖橋樑。

Read More

少10顆牙成健康隱憂?65歲以上國人竟多2至4成心臟病、精神疾病風險

牙醫診所曹皓崴院長(圖中左三)提醒民眾應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如有任何口腔保健問題,應積極與專業牙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打造一口健康好牙,實現更美好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才剛補完牙,怎麼又蛀牙了?!」看牙醫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硬傷,調查統計發現,竟有高達半數的台灣人曾因為害怕看牙而選擇延誤治療,反而容易導致口腔問題惡化,產生牙周病或牙齒脫落的狀況,甚至連帶影響全身健康!知名牙醫診所曹皓崴院長點出,重點在於選對治療方式,才能有效降低二次蛀牙發生,也避免得往返牙醫診所的痛苦。 口腔保健為全身健康指標,影響外觀又衍生慢性病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積極推動健康老化,鼓勵各國確保高齡長者能維持身體功能自主性,日本也曾提出「8020護齒行動」的口腔健康指標,指出一個人必須擁有二十顆以上的功能牙,才算具備足夠咬合咀嚼的功能,並確保生活品質。然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國民健康口腔調查指出,台灣65歲以上國人平均僅存17.9顆牙齒,到了80歲後竟僅剩四成民眾仍能擁有20顆自然牙齒,遠遠落後國際間健康老化的標準! 口腔健康可視為全身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牙醫診所曹皓崴院長表示,牙周病、蛀牙和缺牙等口腔問題,不僅影響咀嚼功能,還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關;許多國際臨床研究也發現,不良口腔保健將連帶提升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18%,牙周病患者罹患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機率也大增37%,提醒民眾不得不多重視自我口腔管理。 3D齒雕技術助患者遠離「補牙、蛀牙」惡性循環 傳統上在治療蛀牙時,會使用銀粉或複合樹脂進行填補,然而效果卻無法持久,銀粉填補過一段時間後導致牙齒變黑,且容易造成牙齒結構的破壞,維持兩至三年就得重新補牙,而複合樹脂則容易因收縮膨脹而產生縫隙,反而讓細菌侵入先前的蛀洞,導致再次蛀牙。 曹皓崴牙醫師分享,臨床上經常遇到患者因而陷入「補牙、再次蛀牙」的惡性循環,飽受疼痛,然而,曾有調查統計,高達半數台灣國人曾因害怕看牙而選擇延誤治療,反而得面臨後續牙齒脫落、產生牙周病的窘境。曹皓崴牙醫師點出:「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如何在蛀牙剛發生或尚未惡化之前就選對治療方式!」 診所引進貼齊國際水準的AI數位設備,透過最新的3D齒雕技術,先使用全數位口內掃描儀器於口中取模,再利用德國引進的科技儀器,製作出與牙齒缺損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陶瓷修復物,不僅與天然齒質相近,顏色自然、邊緣密合度佳,填補後更不易再度產生蛀牙,兼顧美觀與功能。 50歲女教師輕視缺牙問題 竟導致口臭、記憶力衰退!   從事幼兒教師工作的50歲林姓女患者,因本身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導致牙周病加重,一開始她不以為意、以為只會影響咀嚼,沒想到隨著多顆牙齒缺損、脫落,不僅不方便進食,也不敢吃蔬菜及肉類,更出現口氣尷尬、記憶力衰退等困擾,對於工作及日常生活皆有重大影響,一直到診所進行牙齒重建治療,包括牙周病雷射清潔、牙周導版保養、3D列印輔助全導引雷射微創全口重建手術等項目,歷時半年後煥然一新,不僅換得一口好牙,咀嚼功能恢復正常外,連血糖和心血管指數都更加穩定,總算找回自信的她更能在工作上有所展現,得到好多學生稱讚:「老師的笑容好溫暖!」 牙醫診所曹皓崴院長解釋,牙周健康不僅關乎美觀與功能,也能改善身體的慢性發炎狀態,提醒民眾應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如有任何口腔保健問題,應積極與專業牙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打造一口健康好牙,實現更美好的未來。

Read More

青春男大生長痘痘不理反受痘疤苦 藥物、雷射同步消滅困擾

一旦痘疤形成,要達到完美的治療效果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耐心接受連續多次的治療,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19歲男大生阿凱,從高中開始飽受青春痘困擾,但沒有好好治療。上大學後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惡化,發炎的痘痘常常疼痛化膿結疤,外觀問題更是讓他困擾不已。阿凱最後鼓起勇氣至皮膚科門診尋求協助,在診療後以口服A酸搭配外用藥膏治療,經過五個月,阿凱長年的爛痘大幅改善,並進一步接受皮秒雷射與二氧化碳汽化式飛梭雷射改善痘疤,那些讓他心中糾結的痘疤終於逐漸消失! 青春痘影響青少年皮膚健康與心理 後續痘疤更是困擾 奇美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副主任暨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說明,惱人的痤瘡(俗稱青春痘)是青少年時期最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以型態來說,可分為粉刺型、丘疹膿皰型、結節囊腫型,而病灶數目多寡與發炎情形都會決定痤瘡的嚴重程度。臨床上會依發炎情形不同給予不同的外用藥膏與口服藥物治療,但發炎慢慢控制下來後所造成的痘疤往往更讓人困擾。痘疤種類繁多,可分為紅痘疤、黑痘疤、凹痘疤與凸痘疤,凹痘疤又依據不同凹陷形狀分為冰鑿型、滾動型及車廂型。因此,從發炎控制到疤痕預防及改善的整合性的治療,就非常重要! 青春痘治療新觀念 早期介入痘疤治療控制更好 鄭百珊醫師指出,傳統觀念認為以口服藥物(A酸)治療痘痘期間不宜進行雷射或其他疤痕治療,但目前認為早期介入治療才能讓痘痘與痘疤達到更好的控制。針對不同種類與嚴重度的痘疤問題,醫師會評估選擇不同的複合性治療模式。以最困難治療的凹痘疤來說,除了使用皮秒雷射加上超級鏡片來改善中層凹疤,也可同時改善色素性痘疤問題;而最棘手的深層凹疤目前可使用功率較高、脈衝輸出時間較短的二氧化碳汽化式飛梭雷射來治療;另外微針電波則可以藉由許多極細小的微針穿透皮膚表層,將電波能量直接傳到達皮膚真皮層,促進纖維母細胞及膠原蛋白增生。 誤信網路資訊亂處理 消滅疤痕需儘早就醫、耐心治療 鄭百珊醫師表示,痤瘡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也是病人最常憑藉個人經驗或網路資訊而亂處理的疾病,但如果沒有儘早接受治療,嚴重的痤瘡往往會在臉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一旦痘疤形成,要達到完美的治療效果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耐心接受連續多次的治療,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