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佩軒婚前拋震撼單曲

學霸歌手蔡佩軒結婚倒數卻拋震撼單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學霸歌手蔡佩軒結婚倒數卻拋震撼單曲!近日受邀與巴西知名基督教組織共同合作,推出全英文抒情單曲〈Someone Will Miss You〉,宛如一股暖流,讓人走出孤單與低谷。 這次的跨國合作緣起於去年,巴西基督教組織邀請蔡佩軒拍攝影片,雙方合作愉快,進一步促成了這首以「憂鬱症」為主題的創作〈Someone Will Miss You〉。 該組織的領導曾是巴西樂壇知名樂團成員,退居幕後後專注於傳福音,透過音樂平台影響全球聽眾。蔡佩軒說:「這是非常奇特的機遇,他們希望這首歌能成為陪伴,帶給正在低潮的人力量。」 蔡佩軒表示,歌詞的每一句英文,她都打包票「非常經典」。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她也曾陷入憂鬱與自我懷疑,甚至有過想要「消失」的念頭。她坦言:「世界常常告訴你,你不夠好、不值得被愛。但事實上,你真的很有價值。」 隨著婚禮將至,她也不忘在社群平台分享婚前心情,還幽默自嘲「最近的放閃內容可能太多,大家不要看膩!」粉絲幽默留言:「太閃,戴上墨鏡。」。她也預告而在婚姻生活展開後,好好建立溫馨家庭,也希望爭取到各地去旅行的機會,把更多生活點滴和歌迷分享。

Read More

李聖傑MV跳Disco 自嘲動作老派

李聖傑重磅歸來,罕見跳Disco,自嘲動作老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李聖傑重磅歸來,即將推出籌備13年的「FACE三部曲」最終《FACE III 未來》,首波MV已在各大平台正式上線,李聖傑在MV中有隨著Disco音樂起舞,更在開頭穿著浴袍,隱約展現運動員出身的精實胸肌。 李聖傑為了〈複製貼上〉開頭與中段短短幾秒鐘的穿著浴袍刷牙、盥洗等畫面,依舊下足苦心,他坦言原本就固定一週去健身房訓練兩次,「拍的時候會比較注重胸推,至少要推23公斤」。 而他在MV中有隨著Disco音樂起舞,被問拍攝感覺,難得展現舞技的他「自嘲動作老派,即興演出已經是極限!除了這樣跳,我也不知怎麼呈現啦,哈哈。」 MV的最後大驚喜,畫面裡出現了「3個李聖傑」,分別泡咖啡、看報紙,李聖傑幽默表示,如果真的可以有2個分身,他會想要請他們準備生活中的大小事。

Read More

鳳小岳變落魄菇農 顛覆男神形象

鳳小岳在電影《陌路兄弟》中男神變落魄菇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鳳小岳在電影《陌路兄弟》中男神變落魄菇農,主題曲〈沈默在流浪的路上〉MV曝光,鳳小岳唱父子心事映照公路兄弟情。 台瑞合製公路電影《陌路兄弟》由瑞士導演瑪莉亞尼科里埃爾與台灣監製陳斯婷聯手打造,由鳳小岳與新人納曜,及瑞士男星皮耶安東尼杜比共同主演,還有實力派演員林慶台、葉全真驚喜客串。 鳳小岳這次徹底顛覆以往「貴氣男神」的螢幕形象,換上樸素的背心搭配襯衫,還時常戴著老花眼鏡,化身成窮困潦倒、為遺產奔波的菇農。他表示,雖然辛苦,但是那種熱血的感覺很爽快,像是把所有能量都丟進角色裡,憤怒情緒在艷陽下都變得更真實。」 與鳳小岳搭檔的新人納曜,是台灣阿美族與法國混血兒,出演《陌路兄弟》迎來大銀幕處女作。他不僅得戴上眼罩拍戲,更在兄弟戲水橋段中大方脫衣,甚至背部全裸入海,完全不扭捏。 除了電影演出,鳳小岳也以音樂參與《陌路兄弟》,他與壓克力柿子樂團合作的主題曲〈沈默在流浪的路上〉MV正式上線,片中公路風光與兄弟羈絆化作影像,展現出細膩情感,渲染力十足。 《陌路兄弟》將於9月26日全台上映。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乾隆眼中的「斧珮」與「玉尺」—兩件山文化玉圭形器的時空對話

從史前祭祀到清宮收藏,古玉如何在誤讀與再詮釋中展現文化的多重生命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畢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一、引言 在中國古代文明的長河裡,玉器始終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裝飾之物,更是宗教、政治與文化的載體。從史前社會的祭祀儀禮,到帝王書齋中的文房雅玩,玉器的意涵雖隨時代而變,卻始終承載著權力與文化的象徵。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作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文化形態,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關鍵一環。 筆者曾在〈解碼五千年:玉雕紋方鐲的前世今生與誤解〉一文中,談到乾隆皇帝見到一件良渚玉琮時,誤認為輦車的承重器,並刻詩題咏,使其意義在流轉中發生轉換。那件器物的遭遇,見證了歷史記憶的遺失與重建。本文希望延續這個主題,藉由另外兩件同樣出自龍山文化的玉圭形器,來比較它們的特徵,並探討古玉如何在歷史長河中可能被誤讀與再詮釋,最終展現跨越千年的文化生命力。若讀者有興趣也可將筆者所寫的〈從故宮的一件龍山文化的玉圭談起〉一同閱讀。 二、龍山文化與玉圭形器的原始意義 龍山文化發源於黃河中下游,是中國史前社會進入複雜化與階層分化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除了舉世聞名的蛋殼黑陶外,玉器的出現與精緻化,也揭示了權力象徵與宗教祭祀的制度雛形。 本文所稱的「玉圭形器」,是指龍山文化時期出土的長條形玉器。其形制與後世《周禮》所載的「圭」相似,但實際上更接近早期玉鉞的雛形。「圭」這一名稱是後世沿用的稱呼,方便對照理解,嚴格來說並不代表龍山時期已經存在制度化的「圭」。 圖一:龍山文化玉圭形器,器形修長,刃口平直,長21、寬4.9、厚0.7公分,1976年江蘇省潥陽市出土。 三、兩件玉圭形器的相關特徵 第一件玉圭形器 故宮博物院定名為「玉鉞」,長18.7公分、寬4.53–5.4公分、厚1.3公分,材質為細膩不透明的牙白色玉。全器呈長梯形,刃口平直而鈍,無明顯使用痕跡。特別之處在於有兩個圓孔:一個貼近柄端邊緣,單面鑽成;另一孔較大,採對鑽而成。孔的設置或與佩掛或固定方式有關,但確切功能至今仍未解明。 圖二:第一件玉圭形器,配有絲穗、紫檀木盒,並將御製詩刻在玉上。 第二件玉圭形器 故宮博物院定名為「玉圭」,長31.1公分、寬8.5公分、最厚1.25公分,材質為牙黃色閃玉。器形窄長,刃部同樣平直無痕,僅有單孔,孔壁平直,展現出高超的鑽孔技術。尺寸較大,視覺上更具威嚴感,或許在當時屬於更高階層或特定場合使用的禮器。 圖三:第二件玉圭形器,器表除了加刻御製詩外,還刻了乾隆皇帝的四個璽文。 這兩件玉圭形器雖同屬龍山文化,但在材質、大小與孔的設計上各有差異,正說明了玉器製作的多樣性,也可能反映出不同功能與地位的差別。 四、乾隆皇帝的再詮釋 這兩件玉圭形器的故事,並不僅止於史前時代。它們在清代被乾隆皇帝重新認識,並留下御製詩刻,讓我們看到古器物跨越時空的「再詮釋」。 第一件玉圭形器的解讀 乾隆曾為之題詩〈題古玉斧珮〉,詩中有言「玉寓潤温斧寓剛,古人作珮意誠良」,可知乾隆皇帝認為這是古人以玉所製作的斧形佩飾,象徵剛柔並濟。器表刻有御製詩與皇帝璽文,他甚至為此配置絲穗、紫檀木盒,並在盒內加刻御製詩,可見其珍愛之情。 圖四:第一件玉圭形器上乾隆御製詩及璽印 第二件玉圭形器的解讀 乾隆曾兩度為其題詩〈題古玉尺〉、〈再題古玉尺〉,將其誤認為「玉尺」,視為丈量用具。器表刻有御製詩與皇帝璽文,並加以木托與絲穗陪襯。乾隆的理解雖與今日考古研究大相逕庭,但這些「誤讀」卻正顯示了不同時代對古玉的再詮釋與想像。 圖五:第二件玉圭形器上的乾隆御製詩題刻 五、文化意涵與歷史啟發 從龍山先民的手中,到清宮帝王的收藏,玉圭形器歷經數千年的文化轉化。它原本的宗教與權力意義,在歷史流轉中逐漸模糊,反而被後人賦予新的解釋。 這提醒我們:考古器物並非靜止不變,而是會隨著時代的知識結構與審美趣味而「重生」。當我們閱讀早期考古報告時,也常有類似感受—因為某些器形早已淹沒於歷史長河,後代早已不知其所以。乾隆的詮釋雖不正確,但卻折射出古玉在清代宮廷中的文化價值。對我們今日而言,既理解玉圭形器在史前的本義,也多了一層乾隆皇帝對它的文化再造的思考。 六、結語 玉圭形器,是龍山文化先民凝聚智慧與信仰的結晶。兩件玉圭形器,一大一小,一白一黃,見證了新石器時代玉工的精湛技藝與社會象徵。同時,它們也承載了乾隆皇帝的再詮釋,跨越時空,成為清宮文化的一部分。 圖六:兩件玉圭形器並列對照圖 圖片來源 圖一:南京博物院編,《玉潤中華:中國玉器的萬年史詩圖卷》,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3年,頁100。 圖二、圖四、圖六:玉鉞。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圖三、圖五、圖六:玉圭。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作者的話 乾隆皇帝曾將良渚玉琮誤解為「輞頭」,亦曾錯讀龍山文化的玉圭形器。然而,在筆者看來,這些並非不可原諒的錯誤,而是特定時代條件下的必然局限。正因他對古玉懷有極大的熱情,才推動了清代玉器收藏的蓬勃發展,並開啟了玉器藝術的另一個輝煌時代。更耐人尋味的是,即便身為帝王,手握整個帝國的資源,身邊聚集無數飽學之士,仍無法完全洞悉古玉的奧祕;那麼,今日的收藏家與研究者又怎能自詡無所不知?因此,我們更應承認人類理解的侷限,唯有在持續的學習與探索中,方能一步步逼近歷史的真實。

Read More

〈中華文薈〉我們是詩人,善於收伏不得已──訪臺大中文系主任唐捐

唐捐。(曾琮琇攝影) ■林宇軒    藝文再連線     臺大中文系與中華副刊展開合作 當學術重鎮與文化媒體相遇,深度對話於焉展開。 2025年,擁有堅實學術根基與國際視野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將與歷史悠久、讀者群廣泛的《中華日報》副刊攜手連線,合作推動社區藝文風氣,以兼具人文深度與社會關懷的文化平臺,激盪出跨領域的思辨與對話。 甫完成修復的臺靜農人文會館,一方面承載臺大中文系的人文精神,也為校園和社區的連結提供了理想空間。未來臺大中文與中華副刊將定期於此合作舉辦藝文講座,除了提前發布相關資訊,活動精華也將由《中華日報》副刊專文記錄,讓無法親臨現場的讀者感受現場氛圍,共享藝文連線的成果。 早在1980年至1981年,時任系主任的葉慶炳教授即有與《中華日報》副刊合作製作「台大文學週」專輯的先例,雙方早在上世紀就已累積深厚情誼。此次的「藝文再連線」,不僅延續了這段傳統,更為其注入嶄新的時代意義。 研究室的桌上恰好放著一本厚厚的《臺日大辭典》。翻開這本1931年出版的書,裡面是各種以日文假名拼寫的「臺灣話」詞彙。 「這樣的書在中文系各研究室裡還有不少,都是臺北帝國大學時期留下來的。」藏書隨著時代更迭而被重新整理,唐捐也在不同人生階段留下清晰的軌跡──詩人、老師、學者、系主任,每個角色對他來說都有截然不同的風景。 「角色是影響思考跟感受的重要因素,不同角色會牽動我對學院有不同的認識。」回顧職涯歷程,他從私立學校的年輕老師到自由奔放的清華大學,之後在臺大隨年資累積而成為資深教師,近年則又因緣際會擔任系主任、接下了繁重的行政工作。 另一種詩人本色 「在我的創作美學裡,『我』是自我與面具的辯證。因而我在詩裡說:『我有一箱神祕的假面,曲折幽閉的靈魂,羞澀的心……。』也許這導致於我演什麼像什麼。」詩人和教授這兩個角色在唐捐眼中並不衝突,甚至讓他非常珍視,「從創作本位來看,學院裡許多事物都會讓寫作者變笨變鈍,所以一定要保持『內於學院又外於學院』的精神。在過去的年代裡,學院詩人基本上不太有機會成功,只有少數先行者如楊牧證明了學院詩人的模式可行。」 若要說真正對創作帶來限制的,可能是行政角色在執行規章所面臨的條條框框──不只時間被公事佔據,整個心態和思維都必須顧及大多數的利益而有所調整。儘管如此,他仍希望保持自己主體的思考與理念繼續創作,藉此累積更深厚的作品。 「面具也是一種詩學。假面不是真心的對立面,有時候面具便是靈魂的表現,可以帶出更深厚的自我。」他進一步解釋,戴上不同的面具,就像演員扮演各種角色,能夠釋放出平日被社會期待所壓抑的內在真實。孔子給門徒出考題,提到爾輩「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我也想問問自己:平時做為一個愛批評、大談理想的人,一旦被賦予位置,有沒有能耐實踐抱負。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蘇東坡、王安石等文人的純文藝只佔了「全集」的一部分,其他幾乎都是應世的公文與策論。 「所以,能夠掌握各種的文體很有趣。不要把詩人本位來跟行政工作對立起來,而應該說行政涉事是另一種『詩人本色』。」在詩創作之外,唐捐自認屬於「樂衷於批評」但也「願意做看看」的人,一切都在挑戰著意志與智慧如何平衡。 面對颱風的野人 系主任的重責大任邁入第四年,唐捐持續推動中文系展開多項大型計畫,包括了與世界各地的合作交流。 「取得了臺灣的代表權,那你就要幫臺灣打國際盃。」在全臺最好的中文系掌門,唐捐期待有更多研究漢學的國際學者到訪:「漢學已經有超越國家、民族的涵義,以前當然說復興中華文化,但是現在會隨著時代的推進,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述、來實踐。」 去年適逢臺大中文系成立八十週年,唐捐整理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期盼藉此喚起過往的光榮感。唐捐認為,中文系面臨的挑戰,其實也是整體人文學科的共同問題──本土化、少子化與資訊化三股浪潮,讓中文系不可能再維持上個世紀的風貌。不過,相較於稱其「浪潮」,唐捐更願意把它們視為「颱風」。 「農人有時候還是需要一點颱風,它會帶來的豐沛的雨水。有一年都沒颱風,我們嘉南平原是不是就乾掉了?我們要迎接挑戰,然後把挑戰當成注入的活力。」他補充:「我想我會練出這些東西,跟我是困苦深山裡面長大的野人有關。我從小就是克服萬難,我的智慧有限,但意志無疑,習慣『食苦當做食補』。」 鞏固基礎,珍惜傳統,但也與時俱進並適度轉型,對唐捐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樂趣。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迅速崛起,臺大文學獎在2024年首創與AI共作的試辦項目,唐捐不僅支持,更積極參與討論。他認為,現在的方式仍然過於保守,不妨嘗試中長篇的創作篇幅,才能更容易看出AI的破綻。任何第一次都難免遭到批評,但我們不應該害怕失敗,「我們臺大可以做第一個」。 研究的學院本事 在唐捐的眼中,「研究」是身為學者的重要樂趣,同時是身處學院當中最重要的事。 「有沒有能力是一回事,能力可以到哪裡是一回事。當然,我絕對有充分的意志跟理想,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的學者,也覺得自己還有成長空間。我常覺得,我的研究才剛要開始,雖已蹉跎時光,但還大有可為。」 唐捐的上一本學術專書,是十五年前出版的《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當中以非理性視域與異端為觀察視角,直指「詩意生產機制」並不侷限於文本內部的修辭行為,而更涉及了和其他篇章或外在現實的互動,從而構成一種動態、多向度、非系統性的觸發歷程。在未來的幾年,唐捐自陳還是有著滿腦子的研究計畫想去實現,但幾部書籍的撰寫都只進行到一半。 「我是典型的射手座。好像隨時背著一壺箭,有一種樂觀自信,所有的東西都是標靶,導致於沒有很專心致志,最後很可能會一事無成。」唐捐開始自剖:「一個人過了五十歲,就不要再跟人家加入什麼新的群組。朋友糾團,都別理會。因為你五十歲以前想幹的那些事,都沒有實現,然後你還在開新的局,這樣不好。」 這樣的思維來自於審慎樂觀的個性。當年一到臺大任教,他就開始倒數十八年半。身為一個想得快做得慢的人,現在的他只能慢慢還債,實現過去許下的宏願──「我們都是負債者,最大的債主就是過去的自己。」唐捐笑說。 現代詩是根基的教育 「我當初在教學上花了很大的力氣,建立了很多的教材跟教學方法。」常年開設通識課的唐捐,把臺灣現代詩視為一種根基的教育;相較於讓非文學專業的學生死記硬背詩社或文學史名詞,他主張透過「多讀」與「細讀」的方式,建立學生對詩的感受力。如果我們實際觀察一整個學期的講義,會發現總共包含了上百首詩,這種以詩「洗腦」學生的教學方式確有其效果。 「我們現在的中學老師很多只有去學對特定文篇的解讀,或者惡補一些解析方法,換了文章就疲於奔命。」他認為,國文老師應該對文學史與語法學有深刻的認知,如此才能解決問題:「你有了文學史的訓練——特別是現當代文學史,所有東西就都有位置擺,才會理解這些文篇的意義。」 身為一位專精現代詩的教授,唐捐指出「研究」只要在論文裡選擇性地分析文本,但「教學」必須在課堂上面對任何可能的提問。 「所以教學是很好的訓練。這十首詩叫你拿去教,而且教到讓他們沒睡著,聽得入神,跟這十首詩拿去讓你寫篇好論文是不一樣的。」話鋒一轉,唐捐也犀利地評析:「有些在還不錯的大學教詩的學者抱怨『現在的學生很糟糕』、『學生都在睡覺』。在我看來,這種狀況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可能是因為這個老師不會教書。」 說起近年的轉向,唐捐表示自己對經典詩人的教學已然非常嫻熟,現在反而會更注意一些年輕詩人。在他看來,「教現代詩的人」可謂天之驕子,因為教材是楊牧、白萩、零雨這些優秀詩人寫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裝訂講義、好好詮釋,像一個樂團演奏那麼棒的樂譜,一個劇團詮釋那麼經典的劇本。 進入到緊箍咒的階段 「我有一種即興的風格,熱衷於以當下的東西入詩。」無論是〈學院記事〉所捕捉的臺大氛圍,或〈俳句〉中以諧音調侃的「論文真歹夏」,校園與學院的痕跡都清楚地映照在唐捐2023年出版的最新詩集《噢,柯南》當中。在更早的詩集《金臂勾》,他書寫的是血氣與體制的永恆拉扯──不只是上應長官、中和同事、下御部屬,而是微妙的對抗與權衡,有時必須憑藉意志撐到最後。 他用《水滸傳》比喻:宋江深諳江湖道義,為人圓融且進退有據;李逵則直率敢衝,總在關鍵時刻戳破虛假。這種衝突,正好對應了抒情詩的張力。他很欣賞的劉克襄的《漂鳥的故鄉》,裡面其實用了許多技巧,但如〈結束〉開頭的兩行「十八歲就加入國民黨∕彷彿是生平最丟臉的事」,根本沒什麼意象可言,堪稱是一記「李逵句」,毫不掩飾。詩貴含蓄,但有時要直說,這便是掩映與揭露的相互配合。 「當你不能直講的時候,我們要含蓄,要有技巧地寫。每個階段的不得已都不一樣。我們是詩人,我們就是有方法去克服種種外來的壓力,善於運用、收納、表現這些不得已。」孫悟空變強,是從大鬧天宮,進丹爐,偷蟠桃,搶劫龍王的金箍棒說起,那真是胡鬧又暴躁的青春期;然而孫悟空再怎麼強,也強不過命運。唐捐說,寫詩、寫論文也是如此:「不要說我現在只讀了100本書,還要再讀100本才肯下筆,這是推拖。不趕快往前推進,你就算讀了300本書,也未必寫得出來。孫悟空需要的是認識自己『再強也沒有用』,他需要的不是再鬧下去,他已蒐羅足夠的法力,需要趕快進入下一步驟:被五指山壓個五百年。」「這真是超棒的寓言,屬猴的人特別有感。」唐捐幽幽地說:「現在,我剛剛離開五指山,榮獲一頂緊箍咒。我準備陪師父到西天取經,這挺勵志的,我會盡力。」

Read More

呼叫音樂節倒數 田馥甄參演

2025呼叫音樂節將於11月1日至11月2日週末登場,歌后田馥甄將參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025呼叫音樂節將於11月1日至11月2日週末登場,正式邁入倒數時刻!10日公布歌后田馥甄華麗降臨,攜手HUSH、麋先生、Andr、Tizzy Bac、恐龍的皮等金曲實力派音樂人,共同打造最強舞台陣容。 自S.H.E時期的Hebe到如今的田馥甄,一路以空靈卻不失力量的嗓音,創造無數經典。今年度7月甫結束《田調》巡迴演場會,11月將再迎來音樂祭大型舞台演出。這次於呼叫音樂節演出,無疑將為樂迷帶來一場最棒的秋日音樂體驗。 同時,金曲歌王HUSH將以獨特的磁性嗓音再度登上呼叫音樂節舞台。他現場演出以極具張力的感染力著稱,曾在2012呼叫音樂節留下深刻印記,此次回歸勢必再度運用其音樂直擊人心。 麋先生2012年成團,2013年首張專輯《馬戲團運動》便奪下當年金曲獎最佳樂團獎,被樂迷封為「聽過麋先生現場必圈粉」的傳奇口碑。 呼叫音樂節號召各式美食與文創店家進駐,打造超過百攤的美食市集,從在地小吃、特色餐車到咖啡、手搖飲、甜點與創意餐點,樂迷可在活動會場一次品嘗所有美味。同時,活動還規劃創意手作市集,吃美食、逛街、挑好物一次滿足。

Read More

白安路邊野餐巡演 台中11月開跑

白安將於9月17日推出第五張個人唱作專輯。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白安將於9月17日推出第五張個人唱作專輯《星期八 Eighth Day》,以全新電子聲響揭開創作新篇章;專輯先行曲〈路邊野餐〉一上線即奪下KKBOX即時榜、新歌日榜雙冠軍,10日宣布將展開睽違2年的全新巡演《路邊野餐 Summer Tryst》,11月1日於台中Legacy正式開跑,9月21日中午12點拓元售票系統開賣。 為了替全新巡迴演唱會暖身,白安特別走入城市日常,在西門町、中山捷運站、公車站牌等熱鬧場景,甚至遠至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她都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展開「路邊野餐」。在熙來攘往的人潮與車水馬龍之中,她自在地拿起喜愛的食物,毫不在意旁人目光,靜靜觀察城市的節奏,把這份專屬於自己的片刻時光化為靈感,也成為《路邊野餐》的真實寫照。 白安《路邊野餐 Summer Tryst》2025新專輯巡迴演唱會將於11月1日在台中Legacy開唱,每位入場觀眾都可獲得限定紀念禮,並享有與白安近距離簽名的機會,門票將於9月21日中午12點拓元售票系統開賣,而新專輯《星期八》則將於9月17日正式數位發行,實體專輯同步開放預購。

Read More

周思潔挑戰唱跳 能露的都會露

65歲的周思潔9月20日開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65歲的周思潔9月20日將站上台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舉辦《不晚》演唱會,10日現身受訪,坦言將在演唱會上挑戰唱跳,特地準備了兩首蔡依林舞曲,服裝尺度是「能露的都會露」。 周思潔上月罹患重感冒,台北、台中奔波求助西醫與中醫,最後靠著轉行中醫博士的老朋友葉蔻診斷治療才逐漸好轉。 在身體狀況好轉後,周思潔也進入演唱會緊鑼密鼓的籌備期,演唱會更準備兩首蔡依林舞曲致敬,服裝火辣程度不輸對方。 演唱會上,周思潔除了演唱華語、台語歌曲外,也要挑戰英文、日文甚至拉丁文的歌曲,演出當天也將播出40多年前上節目的影像,呈現「自己跟自己對唱」的舞台畫面,治裝費更高達近百萬,可說誠意十足。 周思潔身體狀態跟膚質超好,她也大方分享自己凍齡秘方,透露完全沒有醫美,只是生活步調「slow slow」,光洗臉就要花半小時,洗澡也要花上2小時,從清潔到保養都非常仔細,且一週至少敷5次面膜,最貴的敷過1張500元,但疫情期間買不到貨,找到開架商品,卻驚覺便宜又好用。 被問及與小蟲的官司,台北地方法院7月31日宣判,小蟲須支付100萬元,但小蟲要繼續上訴,周思潔說,這種比陌生人詐騙更傷人感情,所以還有另一件與違約糾紛也會提出控告,力爭到底。

Read More

言芯MV詮釋高中初戀 淚崩零NG

言芯推出第二支MV〈那年你〉,詮釋一段青澀純粹卻遺憾收場的高中初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學霸新人STILA言芯初試啼聲就受到不少注目,在完成首張迷你EP《沒什麼道理》的宣傳後,她選擇以「音樂與學術的雙軌人生」開啟接下來的旅程,赴倫敦帝國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創作中往理想前進。 言芯首張迷你EP《沒什麼道理》收錄3首風格氣圍截然不同的作品,繼首波主打〈沒什麼道理〉後,言芯日前也推出第二支MV〈那年你〉,青春校園的敘事風格,詮釋一段青澀純粹卻遺憾收場的高中初戀。 她笑說,這支作品真的是演技大爆發,其中一場哭戲甚至沒有NG直接眼淚潰堤,「劇情就像我青春記憶的一場重播,可能因為這樣特別有感觸。」 回倫敦唸書前,言芯受邀參加洪暐哲個人演唱會擔任嘉賓,首度live演唱3首新歌,「那時心跳完全穩不下來,但望著台下的觀眾、遠遠看見熟悉的臉,真的好感動。第一次唱自己的歌給觀眾聽,意義非凡。」 已經在倫敦的她對自己承諾要持續耕耘音樂創作,「在出國前,我又進了錄音室完成一首全新的作品,也還在不斷寫歌中。」她悄悄透露,未來仍將以穩定步伐持續創作與分享,「希望不久之後,能再次帶給大家驚喜。」

Read More

洪佩瑜再出輯登北流 好事成雙

  洪佩瑜第二張個人專輯、大型演唱會在2025年底一次解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洪佩瑜以首張專輯《明室》和電影《本日公休》主題曲〈同款〉,在2023一年內同時獲得金曲獎、金馬獎雙金殊榮,大批樂迷們引頸期盼的第二張個人專輯、大型演唱會在2025年底一次解鎖。 第二張專輯終於迎來殺青,洪佩瑜9日釋出首發抒情單曲〈不佔地方〉,旋律來自馬來西亞的雙人女子創作組合Beverly Rachel Matujal和 Phoebe Tsen,林憶蓮的〈纖維〉正是她們的成名作之一。 洪佩瑜在先前個人專場演出時,Cover過不只一次〈纖維〉,因為對這首歌的偏愛,新專輯特別邀請作曲人為她量身訂作新歌;歌詞邀來曾為洪佩瑜創作過〈踮起腳尖愛〉、〈汙漬〉等作品的作詞人小寒再度執筆。 〈不佔地方〉在詮釋上極具難度,洪佩瑜得橫跨多達13度音域,挑戰在最高與最低的音域之間來回:「每次唱到最後一次副歌之前,要從很低的音域,立刻唱回高音的段落」坦言,這是整首歌最難唱的部分。 第二張個人專輯即將發行,洪佩瑜更宣布12月6日首度站上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辦大型售票專場,允諾樂迷:「不論在甚麼規模的場所演出,我們都會用同等的好奇和能量去面對與準備,像是一場場實驗,與身旁的夥伴們一起,打開這個階段的可能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