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婆客棧 讓歌仔戲躍登國際

《孟婆客棧》讓台灣歌仔戲被國際看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歌仔戲電視劇《孟婆客棧》接連入圍金鐘獎4項大獎,和亞洲影藝創意大獎3項提名,13日舉辦感恩餐會,唐美雲笑說,走紅毯會「露」臉,感謝讓國際看見台灣的歌仔戲。入圍新人獎的演員張書宇也透露,會在紅毯上翻兩下,秀真功夫。 由唐美雲製作的歌仔戲電視劇《孟婆客棧》融入音樂劇的元素,耗時4年拍攝,一舉入圍金鐘獎4項大獎,和亞洲影藝創意大獎3項提名,成功讓台灣歌仔戲被國際看見。

Read More

高欣欣挑戰劍道武術 演角頭大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高欣欣加入8點檔《市井豪門》演出角頭大姐頭,出場戲挑戰劍道武術,穿著一身帥氣道服,擺起動作架式十足,但一到道館感受到現場的氣勢,連地板都震動,讓她肅然起敬,笑喻自己就像是「落跑型選手」,舉雙手投降。 繼《多情城市》後,高欣欣2年後再加入8點檔,挑戰全新「角頭老大」方艷的角色,出場戲就首次以劍道教練身分亮相。她說,光是穿道服也是有功夫,所以梳化開始,就屏氣凝神,現場的教練也很謹慎掌握每一個細節,穿劍道服、戴護具、持竹劍每一個步驟都有靈魂。 為了這一場出場戲,劇組大隊人馬到新竹的劍道場拍攝,拍攝前演員高欣欣、倪齊民、童韋傑先觀看劍道選手對打,全場感受到滿滿的震撼力,高欣欣說,現場的氣勢跟喊聲,還有道館地板的震動,讓她肅然起敬,不禁像「落跑型選手」,要舉雙手投降。 不過,高欣欣也在拍攝前先向劍道教練討教,但光一個動作就揮了數十次,簡直要放棄,倒是一旁教練為她敬業的表現給了85分,覺得她是很有天份的選手。 高欣欣劇中飾演倪齊民前女友,她表示,兩人合作很多次,也很有默契,第一場戲就有許多火花,讓她直呼很開心這一次角色是很MAN、很有權力的女生,而且還有一位鮮肉跟班童韋傑,讓她現在走路都有風。

Read More

《粽邪3:開鬼門》回歸台中拍攝

粽邪3開鬼門回歸台中拍攝,台中市新聞局長鄭照新探班,預祝再創票房高峰。(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 粽邪》系列由華影國際影藝製作、鄒介中監製及廖士涵執導,描繪台灣傳統「送肉粽」、「跳鍾馗」儀式,首部曲《粽邪》在台中地區票房居全台之冠,續集《馗降:粽邪2》於台中取景,《粽邪3:開鬼門》獲台中市政府新聞局拍片取景補助,再度選定台中為主要場景拍攝地,預計明年農曆7月上映。 新聞局長鄭照新與台中市影視發展基金會協拍團隊前往梧棲真武宮探班,勉勵劇組拍攝順利,期許電影上映後再創票房高峰。 新聞局說明,《粽邪》系列每每上映獲票房好評,斬獲逾1.2億元票房,其中《馗降:粽邪2》於台中梧棲、龍井、清水等多達8處地區取景,獲金馬獎3項、台北電影節7項提名。這次《粽邪3:開鬼門》開拍,劇組有感台中優質的拍攝環境及濃厚故事氛圍,再次擇定梧棲、大甲、龍井、清水等地做為主要拍攝地,台中海線特有的海港及廟宇景觀將呈現在大銀幕。 監製鄒介中多次率領劇組取景台中拍攝,熟知台中地方特色。「台中是座很好拍的城市」市府及協拍單位對《粽邪3》的支持,拍攝期間感受到台中人的熱情,不論是景色、美食及人情味都令人難忘。 新聞局指出,《粽邪3:開鬼門》延續神鬼交鋒劇情外,刻畫角色間的親情,融入歌仔戲班與極限跑酷,探討傳統與新潮碰撞下激起的「傳承」、「創新」火花。第二集要角陳博正、許安植、劉國劭、陳雪甄等回歸演出,加入張庭瑚、吳弈蓉、李興文、草屯囝仔阿倉等新角色,邀請明華園玄字團擔任電影歌仔戲總顧問,男主角唱戲、身段台步、戲棚搭建、戲服裝扮及臉譜繪畫都由劇團親自指導,劇組還在梧棲拍攝歌仔戲外台戲,玄字團戲班團員參與劇中歌仔戲表演。

Read More

陳淑芬「如心自在」創作個展 水筆仔藝術空間即日登場

陳淑芬「如心自在」創作個展中,「金縷衣南瓜秀」閃爍流金風華,是以真實南瓜彩繪而成。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老家一顆碩大風乾的南瓜,本來是作為留種之用,沒想到在藝術家陳淑芬的巧思與創意下,成為一件閃爍流光的立體造型藝術,簡直媲美草間彌生的南瓜;陳淑芬「如心自在」創作個展,展出作品含平面、立體創作共十九件,即日起起至十一月十六日止,在「水筆仔藝術空間」展出,歡迎藝文同好及社會大眾撥冗前往參觀。 陳淑芬展出作品雖以油畫為主,但平面創作之外,令人驚艷的是,畫室一個小角落擺置一件立體創作,命名為「金縷衣南瓜秀」,閃爍流金風華,是以真實南瓜彩繪而成,令人好奇這顆南瓜的來歷;陳淑芬說,她老家雖住南投,但生先家在屏東萬巒,萬巒已成為她人生的第二故鄉,充滿情感連繫,平日或年節返鄉,夫妻都怡然悠遊於萬巒鄉土山水之間。有次回家,發現一顆一直擺在老家牆角的碩大南瓜,毫不起眼,卻彷彿在召喚著她,「抱我回去、抱我回去!」,於是她抱起了南瓜,意外的輕盈,激發她無比感動,決定重新賦予這顆南瓜生命力。 這件南瓜作品尺寸約為45x45x55公分,這麼大顆的南瓜,即使產地也不多見;陳淑芬說,這是顆超過七年以上的南瓜「標本」,汁液早已在歲月中風乾,搖晃它,裡面還有許多種子悶聲作響;似乎冥冥中,南瓜一直在等她,等待她的發現與生命藝術的相遇爆發。陳淑芬以藝術重新豐潤了這顆乾枯的南瓜,並播灑出藝術煇煌的種子。 陳淑芬公務生涯服務三十年,在職場時,工作場域和主要負責業務就是推展社會公共藝術與學校美學教育。退休前,總是看著別人的畫展羨慕,退休立即展開行動,於一0五年本著一股熱情投入藝術學習與創作天地,一路走來,創作力愈來越旺盛。

Read More

2022嘉義小劇場戲劇節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登場

「2022嘉義小劇場戲劇節」將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登場。(記者張翔 翻攝) 記者張翔/嘉義縣報導 「2022嘉義小劇場戲劇節」,今年以《2022嘉義小劇場戲劇節-異種注目》為主題,於10月14日至16日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登場,歡迎大家來體驗小劇場的魅力。 小劇場戲劇節自2012年起至今,已舉辦10年,為聚集表演藝術能量、提供台灣當代新銳劇作家自由揮灑與呈現舞台,是每年秋季在嘉義的劇場盛事之一。 今年嘉義小劇場戲劇節由劇本農場讀劇演出與青少年劇場組成,邀請第九屆「劇本農場」音樂劇新星陳恆益及劉士瑜、金鐘獎最佳編劇徐麗雯,帶來音樂劇《紅舞鞋》及現代戲劇《幻日》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劇本,以讀劇形式帶領觀眾進入戲劇世界,並邀請劇評人進行現場劇評會以優化劇本及作品。 另外「青少年劇場」也是活動一大亮點,由不同文化背景的素人青少年演員組成,經歷兩階段將近半年的培訓,在小劇場戲劇節中正式登場呈現作品,青少年如何透過戲劇的接觸,在其中挖掘、展現自我、蛻變,非常推薦觀眾走入劇場一探究竟。 《2022嘉義小劇場戲劇節-異種注目》共有三檔各有特色的精華作品進行11場演出,已在OPENTIX進行售票,更多演出資訊,可上「2022嘉義小劇場戲劇節」活動官網,或至阮劇團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Read More

〈中華文薈〉〈中華文薈〉詩的人生風景

靈歌/簡介 靈歌,本名林智敏,1951年出生於台北。野薑花詩社副社長,創世紀、台灣詩學同仁。獲2017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61屆中國文藝獎章(新詩類)、洪建全兒童文學獎。作品選入《2015~2018台灣詩選》。著有《破碎的完整》、《靈歌截句》、《漂流的透明書》、《夢在飛翔》、《雪色森林》、《靈歌短詩選》(中英對照)、《千雅歌》(三人合集)等詩集。 ■靈歌 寫詩到現在,前後已經48年。中間因為創業開工廠,停筆32年,直到60歲才重返詩壇。 剛接觸文學時,還在海軍服義務役(當時海空軍要服役3年,陸軍2年),那是1972年。因為喜歡張曉風、王鼎鈞、琦君、碧竹、晴夜、林清玄等人的散文,只要船靠左營碼頭,放了假,我都會到高雄各書局逛,買書和古典音樂的唱片回船上(我在驅逐艦上服役雷達下士,雷達室又稱為戰情中心,有唱針式的唱機)。 一開始寫散文,在青年戰士報(現在改名青年日報)、中央日報等副刊、新文藝月刊發表過。 1973年開始接觸新詩,買了覃子豪老師的兩本新詩入門書《詩的解剖》、《詩的表現方法》,那是覃老師在中華文藝函授學校的教材之一,文章大都刊登於當時的《中華文藝月刊》。我也從書中讀到許多詩人的作品,認識詩人和他們的詩集。覃老師也是「藍星詩社」創辦人之一。   時間 一詩成名 1974年退伍前,寫了第一首詩發表在秋水詩刊第七期,開啟新詩創作之旅。 自從接觸新詩,創作新詩,就沒再寫過散文。退伍後,也練習寫兒童詩。那時的林煥彰老師、謝武彰、林武憲等兒童詩名家,都是我的偶像,我也以本名林智敏投稿了「洪健全兒童文學獎」,以〈時間〉一詩獲得佳作(這首童詩,常被引用於兩岸兒童詩教學書上,作為範例)。 現在年紀大了,眼睛也白內障雷射手術過,需要保養,散文字太多,打字吃不消。而寫童詩,多少會影響新詩的語言濃度,所以就專心於新詩創作,偶而寫點評論賞析。   退休 重返詩壇 在60歲時(2011年),和股東說好,滿65歲要退休,並賣掉股權(因為經營工廠,兩岸都設廠,那種忙碌,無法寫詩)。所以,60歲時重返詩壇(下班後的時間都用於讀詩寫詩),距今11年。這11年,出版了3本詩集,一本三人合集。 《漂流的透明書》是我第四本詩集,也是我重返詩壇後第一本詩集。是經過練筆一千多首詩,才將年輕時的語言褪下,詩的風格語言,屬於全新的詩集。距離前三本詩集,已經完全轉變,算是我創作的第二階段。這本詩集,也較成熟,較能接受檢驗。張默老師因為讀過我所有詩集,他在序文中說我「語言掌握的純度」,「似乎有不少極其自然的變革」,「詩中遍佈一種出奇的冷靜與怫鬱的氣息」,是和以前的作品相比較得來。我個性常常無來由的,產生淡淡的哀傷,尤其離家出差時,所以詩中自然流露出「怫鬱的氣息」。又因為創業開工廠,經營事業,處事較為「冷靜」。 2017年得到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當時需要先經過推薦,再以上一年度發表於紙媒的十首詩,或是,上一年度出版的詩集中,自選十首詩比賽),那時66歲,距離完全退休一年多,是重返後的高峰。   創作 質量併進 我的創作歷程,可以分為質與量。2014年之前,是量,幾乎每年練筆三百多首詩,努力將年輕時,老派的語言褪下,讓自己跟得上年輕世代。2014年出版《漂流的透明書》,2017年出版《靈歌截句》。而2019年出版三人合集的《千雅歌》(我和千朔、坦雅三人合寫音樂、畫、舞蹈三個主題詩,並取三人筆名中的一字,當作詩集名稱),以及個人詩集《破碎的完整》。《破碎的完整》詩集,可以算是質的提升,是到2019年為止,我最好作品的結集,也獲得詩壇不錯的回響。   詩風 求新求變 在出版《靈歌截句》之前,我迷上寫小詩,還準備出版小詩集。剛好白靈老師推廣截句運動,我就響應,將小詩,加上部分中長詩結集,並從中截句,加上自解。但後來,我還是回到中長詩,因為不能老是在小詩中打轉。舊詩風都該打破,那更不該限制自己於一種詩類。我現在,中長詩為主,組詩為副,加上偶而的小詩。散文詩寫得少,只有邀稿才寫。 我總是認為,所謂「創作」,應該就是「創新作品」。如果,新的詩集,不能和上一本有所不同,不能有所進步,那實在不應該出版。尤其詩風語言,更要創新,創新代表著進境和全新。所以「刻意扔掉過去的包袱」是心態,但執行起來,又談何容易。我這兩年寫出幾首較為滿意的詩,也得到許多老師和詩友讚賞,像〈吻合〉、〈成為不成為〉、〈時間的階梯〉、〈鄉愁四起〉、〈等待十月〉、〈命案卡牌遊戲〉、〈情難門〉、〈時間的濃淡,山水〉、〈時間倒敘〉等等,這些詩都將收入於明年預計出版的第七本詩集,也是走向自我突破的轉捩點。   讀詩 尋找靈感 寫詩,如果不多讀詩,常常會覺得自己乾掉了,沒氣了。除了從生活中接觸到的人事物、人生意義的叩問、新聞事件、國際關係變遷、地球與環保等等,去思索,自己的看法和批判,沉澱後,冷靜地以文字意象、語言手法,創作出自己風格的作品。我更喜歡年輕人的詩,並以他們為師。因為年輕詩人,對於所處的時代和土地,不只是有自己看法,也常有獨特見解,且手法犀利,語言創新。 我常常同時讀三四本不同風格的詩集,邊讀邊比較、吸收。加上各報副刊和鏡文化上的詩,挑選適合自己頻率,讀後有感應能觸發的詩,每隔一段時間就印下來裝訂成冊,精讀十幾遍。這樣多方閱讀,學習他人長處,往往,能觸發自己寫出好幾首詩。寫好後放著,幾天後重讀、修改,再放著,這樣重複三四次,一首詩大概就完成,如此重複,一首首充滿新意的詩就能陸續完成。   投稿 激發戰力 我習慣於投稿,因為讓不同主編閱讀,退稿或留用,都讓自己能夠自我審視。有時一首詩退稿後,經過修改,投另一家媒體,就留用。我試煉自己的,就是各報副刊、鏡文化、幼獅文藝及其他文學雜誌、詩刊,越難刊登的,越要去挑戰。曾經有三家報紙,各被退稿3年,我除了修改退稿,改變新稿風格,再轉換投稿的媒體,就逐漸被刊登。其實退稿,是對自己好,因為能激發自己奮鬥到底的決心毅力,寫出更有創意,更有進境的詩。我不大認同,「寫詩不要迎合主編喜好」的觀點。因為迎合一二位,當然不好,但十幾家嚴格審稿的主編,是很客觀的,能常常到處被留用,證明自己進步。   精進 轉變詩風 轉變詩風,不斷精進,是每位寫詩者的天職,因為必須不斷突破。2016年我滿65歲退休,生活重心,就是讀書寫詩運動和旅遊。2017年的《靈歌截句》、2019年的《破碎的完整》,都比《漂流的透明書》更往前一步,詩質再度提升,算是我創作的第三階段。讀者應該可以從不同詩集中比較出來。 我自己規劃,日後,約每三到四年出版一本詩集。一個原則,就是新出版的詩集,要能和上一本,風格語言多少不同,詩質有進境,否則寧可不出版。 寫詩,靈感來源和取材,無非是生活和書本。我高中念高工,專科念編輯採訪科,且都是夜間部,白天上班,所以讀專科二年級時就出來創業至退休。我生活的素材豐富,工作及創業,對生活的挑戰,許多艱辛。但是,對於文史哲的書,讀得不夠,所以,除了閱讀各種詩類,其他文史哲的書籍,也會排時間閱讀。 我對於名利,看得不重,也喜歡讀佛學和禪宗的書。對人生,容易放下。退休後,將股份賣給股東,覺得晚年,可以享受讀書寫詩之樂,讓自己一輩子辛苦之後,能享受餘生。   學佛 也學放下 學佛,其實就是學放下。一位學佛幾十年,全家吃素的朋友,總說我,上輩子有修。因為對於佛經,對於佛學,我比他透徹,也能深入淺出。其實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人生有許多已發生的,無法改變的,或不是操之在我的種種,都應該放下,不放下這些,又能如何?因為無法改變啊,只有空煩惱。人要體會,宇宙無限大,人很渺小,要敬天,要尊重大自然。 我前陣子寫了幾首「時間」相關的詩,大都是四十行左右的中長詩和組詩,雖然不同主題,但都以時間貫穿。而現在,我又練習更年輕的新風格,舉這幾首詩的句子為例:   「有些口∕要別人開了∕你才懸河」,「有些口∕因為埡了∕你穿過∕才有了遼闊」,「有些口∕塞滿時間∕分針劃傷的∕秒針縫合」。 ──〈吻合〉   「有時等待∕是傷停時間∕有時成為時間的傷口∕讓等待慢性發炎」 ──〈等待傷口〉   「與路對談的鞋∕有許多故事∕柏油爽朗,黃土細緻∕碎石路有些捨離∕又不捨離∕青草路最貼心∕無論上坡下坡都扶持∕由不得,想起了你」,「成為傘,成為陽光和雨的敘述∕不成為雨,不在傘外隔離∕成為風衣,讓你懷爐∕不成為風,留下溫度∕成為路,任你抽換∕成為風景,隨你搬遷與居住」 ──〈成為不成為〉   另外也嘗試寫幾首另類的詩,如:〈命案卡牌遊戲〉、〈彩繪美甲狂想曲〉,讓自己詩的題材更寬廣延伸。 現在年紀大,眼力差,我的生活,就是讀書寫詩,運動和旅遊。我會一直寫下去,寫到人生終點,無法動筆為止。  

Read More

吳姍儒帶著愛犬 揪江宏傑遊新竹

吳姍儒偕江宏傑、晏柔中帶著愛犬一起展開新竹之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Sandy吳姍儒主持TVBS全新寵物旅遊實境節目《萌寵明星粗乃玩》,帶著自家萌寵「呵喜」(長毛臘腸狗)偕江宏傑帶著愛犬「Dogi」、晏柔中跟愛犬「羅根」一起展開新竹之旅。 江宏傑是在地的新竹人,但對Sandy要求安排行程,江宏傑透露:「我是台北新竹兩地跑,跟新竹其實沒有很熟,而且而且你們知道我是銀行行員嗎?我每天六點起床搭高鐵上班,然後六點下班回新竹陪小孩。」讓Sandy聽了大吃一驚地說:「你是銀行行員!你這樣生活很規律耶。」江宏傑解釋,平時的任務就是銀行裡的教練,或是教小朋友打球。 後來Sandy帶著江宏傑、晏柔中來到了一間無法提前預訂的咖啡廳,緊張的詢問店員是否能帶寵物一起入座,店員爽快答應後,Sandy接著問:「因為是江宏傑嗎?」沒想到店員幽默的回:「如果是錢姐(錢薇娟)我更可以。」讓江宏傑聽了走心說:「那我先走了。」 聊起毛孩,江宏傑說,「Dogi」是他高中時領養的狗,至今已經超過12年,當時牠全身都是皮膚病,但江宏傑卻一見鍾情,一開始把「Dogi」養在台南的球館裡,成了幸運狗,讓他的桌球成績一路往上升。最窩心的是,每次江宏傑出國比賽回來,「Dogi」一定第一個跑到門口迎接他。 晏柔中雖然家裡從小開始養狗,但「羅根」是第一隻從領養中心帶回來的狗,「以前我都是『姊姊』,現在終於晉升成『媽媽』了。」自從養了「羅根」,晚上睡覺都有牠陪伴,生活多了很多樂趣。 《萌寵明星粗乃玩》每週三晚間9時在Youtube頻道首播;《下午茶星聞》YouTube頻道及FB粉絲團隔天週四中午12時播出。10/23起每週日晚間8點TVBS42台播出。

Read More

專業藝術展演團體「偶偶偶劇團」巡演 師生共賞戲劇

安排偶戲體驗與創作課程。(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市政府九月舉辦六場次「提升美感教育品質城鄉藝術饗宴~大手攜小手」活動。邀請專業藝術展演團體「偶偶偶劇團」至霧峰區吉峰國小、潭子區新興國小、豐原區福陽國小、清水區大楊國小、大雅區上楓國小及東勢區中山國小等校巡演,兩千多名師生共賞戲劇迷人魅力,體驗美好藝術饗宴。 專業藝術展演團體「偶偶偶劇團」巡演。(記者徐義雄攝) 教育局長楊振昇表示,活動以「大手攜小手」的互助精神,由較大規模學校行政團隊策劃,帶領小型學校齊心推廣藝文教育。「偶偶偶劇團」為孩子們展演《五色石的祕密》,透過神話故事傳達先人對世界誕生的想像,偶戲技藝揉合傳統與現代,運用真人結合戲偶的方式,提高趣味性及角色立體感,演出後安排偶戲體驗與創作課程,學生從中觀察、體驗並感受美,透過感知力及鑑賞力的提升,使美感成為每個學生帶得走且受用的能力。 吉峰國小孩子們分享,劇團演出的「夸父追日」畫面超有趣,人印象深刻。就讀中年級的孩子說,原來神話故事可以這樣串起來演出,比看書有趣一百倍,表演的大哥哥、大姐姐肢體動作太吸引人了。 桐林國小主任吳殷琴說,故事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劇團介紹戲偶的課程,孩子認識戲偶角色名稱、戲偶製作與操作,小朋友從中可學習到不同的知識。孩子們說原來戲偶有那麼多種,利用生活中沒用到的物品來製作,環保又有趣。

Read More

大葉大學碩士生李伯元石雕作品入選全國美術展

大葉大學碩士生李伯元石雕作品入選全國美術展。(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大村報導 現代人面對大環境,不斷改變形態來符合社會期待,既盲目又積極,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碩士生李伯元以此觀點出發,創作石雕作品「盲軀」,挑戰一一一年全國美術展,榮獲雕塑類入選。 李伯元表示,六十公分、一百七十八公分、一百五十三公分的石雕「盲軀」,選用砂岩、枕木、鐵為材料,胸口處使用噴槍火烤,讓石頭呈現不同的色澤,象徵外在環境的衝擊。這件作品最初的發想來自對生命的無力感,靈魂投胎後有了軀殼,但靈魂無法選擇自己的軀體,現代人面對社會複雜的環境時,常常不得不做出一些調整或是改變,看起來好像很盲目,但其實也是積極回應現代社會。 李伯元說,他在大二接觸到石材,剛開始沒有特別的感覺,因為石雕不是馬上可以看到成果的,但隨著時間累積,越接近作品完成越有成就感,讓他慢慢喜歡上石雕,他也在不同作品的創作過程體驗到創作的樂趣。碩士班這幾年他曾到義大利卡拉拉美術學院當交換學生,也曾參加日本沖繩縣立藝術大學的「雕刻的五.七.五」展覽,獲得許多創作養分。 造藝系主任廖秀玲指出,李伯元的「盲軀」作品成熟度高,在具象裡融入抽象的技法,解放形體時又保留了質感,最特別的是,他不只是以石頭為材料,也選用鐵道舊枕木當作品的基座,從生活尋找元素,讓物件與人產生關係,成為作品的語彙。

Read More

食尚玩家放風飛關島 六月有豔遇

TVBS美食行腳節目《食尚玩家》搶先出國,首站飛關島。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趁著解封前,TVBS美食行腳節目《食尚玩家》搶先出國,主持群六月、曾子余、林莎及是元介因疫情悶了近3年沒出國,飛往關島一下機就拿出手機狂拍,11日分享關島旅程難忘回憶,六月自曝在關島被25歲的小鮮肉搭訕;曾子余則是興奮到在機場錄開場就摔倒。 《食尚玩家》首站關島行特別感謝關島台灣辦事處大力支持,主持群談起關島旅程難忘回憶,都興奮莫名。六月自曝在關島被25歲的小鮮肉搭訕,小鮮肉除了請大家喝酒,還猜六月是28、25歲,讓她欣喜坦承年紀,開玩笑可以當鮮肉的媽。連離開前,小鮮肉還偷遞上一張紙條,上面寫滿自己的聯絡方式,六月笑說:「我到最後都沒有聯繫,但小紙條有留著。」 曾子余則說,自己興奮到在機場錄開場就摔倒:「搭飛機那天剛好颱風來襲,下雨地上很滑,還好沒怎樣,差點就出不去!」林莎因為在蘭嶼潛水,沒法出席記者會,但仍遭眾人爆料她是這趟旅行買最多的人。 是元介練了一身好身材,在關島正好大秀特秀,還大展後空翻跳海絕技,帥氣模樣展露無疑,「跳水是我學生時期很喜歡的娛樂,沒想到可以讓我在節目上帥一波!」曾子余模仿是元介後空翻跳海,竟直墜入海,讓眾人笑翻。是元介更在關島徒手撕開椰子,讓六月驚恐喊:「不要得罪他,他會用強勁的雙手把你撕裂。」 主持群除了住在當地前3名飯店,還吃了票選當地第1名,沒有預約吃不到的餐廳,讓六月大讚:「到現在還回味無窮,好愛《食尚玩家》,希望一直帶我們出國玩。」她也分享自己在這趟旅途中最難忘的回憶就是跳水和溜滑水道。 《食尚玩家》每週一至週五晚間10點在TVBS 42歡樂台、TVBS MOD精采台播出,這趟關島旅遊行將於10月12日正式開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