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嘉嘉走訪故宮「碁人弈事」特展 細賞千年圍棋文化風華

黑嘉嘉(右)參觀故宮「碁人弈事」特展,故宮余佩瑾副院長(左)親自接待。(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暑假重磅特展「碁人弈事—古代圍棋文化」,展出院藏自漢至清六十餘件書畫、文獻與器物,從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僧侶神仙到閨閣仕女,延伸至當代臺灣棋壇風雲,勾勒橫跨千年的棋藝文化風華。展覽自開展以來,吸引廣大棋迷與文化愛好者參觀,昨(14)日更迎來世界圍棋形象大使、職業棋士黑嘉嘉親臨走訪,由故宮余佩瑾副院長、策展人蔡君彞助理研究員親自接待,在與古人對話的文化旅程中,感受圍棋蘊藏的千年智慧。 黑嘉嘉表示,這次展覽內容非常豐富,許多關於仕女對弈的繪畫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其中通常是兩位女性對坐下棋,和今日男女混合競賽的狀況比較不同。除了圍棋,還有許多不同的古代遊戲,例如六博、雙陸,非常有意思。 黑嘉嘉體驗古今對弈AI圍棋遊戲區。(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此外,黑嘉嘉也親自體驗展間互動區的古今對弈遊戲,這款遊戲是由圍棋人科技研發,可依照不同棋力和古代角色下棋,例如楊貴妃的狗、白居易與仙翁,既有趣又富含挑戰性,值得觀眾觀展後進一步嘗試。余佩瑾副院長也以明仇英〈漢宮春曉〉的文創茶包禮盒為贈,希望讓這件包含「碁女子」的國寶畫作,能透過今日的創意與設計走入大家的生活。 故宮策展人、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蔡君彝指出,展覽以「碁人弈事」為題,取自古代圍棋的別稱「碁」、「弈」之意,希望從不同人物視角與歷史場景切入,呈現圍棋文化豐富多元的面貌。圍棋作為一項古老的益智活動,富含謀略變化的趣味,更蘊含古人以棋觀人、以棋養性的生活智慧,對弈之間映照人性、體悟人生,因此圍棋文化得以超越時代與地域限制,從比賽殿堂到遊戲動漫,展現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為推廣圍棋文化,故宮8月17日將舉辦「故宮一百・碁人弈事圍棋賽」,邀請八位職業與業餘棋手展開頂尖對弈,成為今夏圍棋迷不可錯過的精彩盛會。故宮「碁人弈事—古代圍棋文化」,展至9月28日,歡迎大小朋友走進故宮,體驗在棋盤方寸之間,與歷史對弈的文化旅程。

Read More

二0二五閩南傳統藝術巡演—臺語金曲演唱會 十八日熱鬧登場

二0二五閩南傳統藝術巡演-臺語金曲演唱會,七月十八日熱鬧登場。(文化局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為推廣閩南與傳統民俗藝術,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二0二五閩南傳統藝術巡演」將於七月十八日(星期五)晚間六時,在明倫三聖宮(桃園市龜山區三聖路六百三十九號)前廣場隆重登場。本次配合明倫三聖宮關聖帝君聖誕,舉辦臺語金曲演唱會,邀請市民朋友共襄盛舉。 二0二五閩南傳統藝術巡演-臺語金曲演唱會,七月十八日熱鬧登場。(文化局提供) 文化局十五日表示。本次演出特別邀請超級夜總會三位金牌主持人澎恰恰、許效舜與苗可麗同台主持,搭配謝雷、吳申梅、陳孟賢、余凱揚等多位實力派歌手輪番演出,現場將演唱多首膾炙人口的經典臺語金曲,不僅帶來濃濃人情味與懷舊氛圍,更結合主持群幽默逗趣的互動橋段,歡樂指數破表、精彩內容絕對不容錯過。 明倫三聖宮主祀關聖帝君,位於風景秀麗的虎頭山上,是當地信仰重鎮與宗教聖地。其建築採傳統宮殿式風格,格局宏偉莊嚴,入口處九龍壁雕刻栩栩如生,象徵神威與庇佑。殿內可見多尊關公神像與大型關刀,並搭配精緻木雕、石雕工藝,展現濃厚的傳統建築美學與工藝文化。 文化局邀請市民攜家帶眷,於七月十八日晚間齊聚明倫三聖宮,一同欣賞精采的臺語音樂盛會,在夏夜中感受傳統文化與音樂交織的魅力。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淺談博古圖像—從文人案頭到紋飾轉化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一案之上,青銅彝鼎羅列,或嵌玉飾金,皆為古拙渾厚,間有古籍數卷、一器香爐、梅菊數枝,錯落有致,雅逸橫生。此非博物館之陳列,實乃歷代文人畫家筆下的「博古圖」。在這些圖像中,古器不僅是實物的描繪,更承載著文化的自我表述。從宋人開啟金石之學,博古圖像歷經演變,最終成為一種寓意深遠的視覺表現。 「博古」不僅關乎藏古賞器,更是一種凝視歷史與文化對話的方式。本文將簡述歷代博古圖像的發展,從早期的金石圖錄、明代文人筆記畫冊,到清代宮廷賞玩,藉以探討古器圖像如何由靜態描繪,昇華為文化身份與審美理想的象徵。 圖一 宋 劉松年 〈考古圖〉(圖板來源:故宮博物院,典藏檢索,集古名繪冊 宋劉松年博古圖,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Collection/Detail/15667?dep=P,20250621讀取) 一、博古之風的歷史源流—從宋人雅尚到清代高峰 「博古」原指博覽古器,乃士人學識之象徵。《宋史‧藝文志》有言:「博古通今,庶幾可以考信前載。」北宋歐陽修、呂大臨等人既賞器亦錄器,推動金石學之研究,並編撰《集古錄》與《考古圖》等書,為後世博古活動奠下學術基礎。 然而真正將博古活動視為一種文化修養與審美象徵者,則在明清之際。如明代文人「明四大家」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於《長物志》中談及古器之玩賞,倡導「以物養德」。至清代,乾隆皇帝大規模編修《西清古鑑》、重修《宣和博古圖》等書,考據之風大盛,士人紛以所藏之器繪圖為尚,形成一種集知識性、藝術性與品味於一身的風尚。博古圖正是在此氛圍中蓬勃發展。畫家或寫實描繪器物之形制,或虛構一室之清供,配以雅石、書畫、花卉、古籍,使畫面既富歷史意蘊,又展現主人的尚雅風格。這些圖像,實為文人構築的一種理想文化空間,一種對古文明的追摹與想像。 圖二 明 尤求 〈松陰博古圖軸〉(圖板來源:故宮博物院,典藏檢索,明尤求松陰博古圖軸,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Collection/Detail/3389?dep=P,20250621讀取) 二、圖像中的秩序與精神—博古圖的美學結構 觀歷代博古圖,不難察覺其中所蘊含之秩序。器物的排列並非隨意,往往依據高低遠近、質材色調、形制風格而組合,形成一種視覺與空間的和諧。畫家於筆墨之間追求平衡對稱,又以留白與線條製造空間感,使觀者彷彿步入一室清齋,心緒自然平靜。 尤有甚者,博古圖不僅呈現物象之美,更寓精神之思。畫中常見周代青銅鼎、漢瓦、唐甕、宋瓶,乃至秦權、古璽,皆為歷代遺器之代表,象徵時間的厚度與文化的積累。士大夫透過對古器的描繪與排列,實是在建構一種有序、理想化的文物史觀。 此外,器物旁常佈置典籍、書卷、畫軸、筆墨,意在將「文」與「物」結合,使之成為一體之文化敘述。此乃文人「借物抒懷」、「寓志於器」之寫照,也表現出對「格物致知」儒學理想的延續與實踐。 圖三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畫面描繪了一位私家園林的主人與三五知己在竹院中玩古鑒珍的場景。(圖板來源:新浪收藏, https://collection.sina.com.cn/jczs/2021-07-23/doc-ikqcfnca8593444.shtml,20250621讀取) 三、文人自表與文化認同—博古圖的主體性 博古圖之所以迷人,不僅在於其畫工與器物本身,更在於其背後之「人」。畫者所選之器,往往寄寓其身分、學養與志趣。好青銅者,多崇尚禮樂傳統;好陶瓷者,或尚潔雅淡泊;選器不拘者,或具開放胸襟。正如書法可觀人品,器物之好,亦見人之志。此種圖畫往往為自用或贈友之作,其實質亦為一種文化群體的傳遞,表明畫者與觀者共屬何種審美圈層與學術派別。正因如此,博古圖不僅屬靜態藝術,更是一種互動的文化語言,於無聲中展開對身份與文化傳統的自我詮釋。 乾嘉之際考據學盛行,士人更進一步將博古圖與器物目錄結合,圖文並茂,既為藝術品,亦為知識載體,開啟近代中國圖像學與器物學融合之先河。 圖四 明 杜堇〈玩古圖軸〉(圖板來源:故宮博物院,典藏檢索,明 杜堇〈玩古圖軸〉,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Collection/Detail/13595?dep=P,20250621讀取) 四、考古圖意象的拓展—從繪畫至瓷器、玉器、琺瑯與刺繡 隨著博古圖像在文人畫與宮廷繪畫中日趨成熟,其表現形式亦不再局限於繪畫,而逐漸延伸至各類工藝載體之上,成為一種紋飾的表現。器物圖像,原為畫中之主體,如今則反過來成為裝飾之圖紋,進一步滲透至瓷器、玉器、琺瑯器、刺繡等藝術品中,構成圖像意涵與器物質地的雙重交融。 圖五 清 乾隆 玉桐蔭博古插屏,浮雕二文士於庭園中賞玩古器物,兩童子陪侍。(圖板來源:故宮博物院,典藏檢索,玉桐蔭博古插屏,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Collection/Detail/1731?dep=U,20250621讀取) 清代瓷器尤多採「博古紋」為題,如康熙、乾隆年間之粉彩器與青花大瓶,常見各類鼎彝、花器、古琴、書畫、香爐錯落排列,或配以書卷、盆景、如意等物。這些圖紋既具裝飾美感,亦寓文化內涵。其構圖亦遵循繪畫博古圖的邏輯,器物之間高低錯落,講究對稱與視覺節奏,儼然一幅轉化於陶面的靜觀畫卷。 圖六 清 乾隆 青花開光博古圖螭耳扁壺,厚胎白釉,腹部兩面開光,青花書博古圖。(圖板來源:故宮博物院,典藏檢索,青花開光博古圖螭耳扁壺,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Collection/Detail/27357?dep=U,20250621讀取) 琺瑯器與刺繡作品中,亦可見博古圖意象的盛行。琺瑯瓶上精繪古器與花卉,釉彩絢麗,工藝細膩;而繡品如香囊、靠枕、掛飾等,多以絲線繡出案上清供,精緻之中寓有幽古之趣。 圖七 清 掐絲琺瑯花鳥博古圖盆,銅胎,六方敞口,深斜壁,平底,六象足,器外壁俱藍地,以掐絲技法製作花紋,其中兩面有圓形開光,開光內博古圖,開光外則飾以番蓮花葉。(圖板來源:故宮博物院,典藏檢索,掐絲琺瑯花鳥博古圖盆,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Collection/Detail/18216?dep=U,20250621讀取 圖八 清乾隆 〈緙絲博古花卉集錦軸〉左圖為全景 右圖為局部,以六件古器物並配有不同的底跟座,上方在插上時卉,高低錯落繽紛雅致。(圖板來源:故宮博物院,典藏檢索,掐絲琺瑯花鳥博古圖盆,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Collection/Detail/13836?dep=P,20250621讀取 器物與圖像的互融,使博古不僅為畫家筆下的題材,也為生活美學與工藝語言的一部分。從畫面轉化為物面,從案頭之觀賞轉為器身之使用,正是中國傳統藝術一貫之精神—形與意、物與文的交會與升華。 五、古今之繫—當代博古之情與審美遺續 雖歷朝更迭、風尚遞變,博古圖所承載之文化情懷,至今猶未消逝。當代雖無清代文人案頭之雅器盈室,然「博古之情」卻在新興收藏、美學設計、文化創作之中,悄然傳承,且日益多元。 近年來,瓷器、青銅、文房清供等古器收藏興盛,不僅體現藝術市場的繁榮,更反映現代人對文化脈絡的重新尋覓。許多藝術家與設計師亦從歷代博古圖汲取靈感,將其意象轉化為空間美學、視覺語言或產品設計,尤以茶空間、書房、文創商品為盛。古器與古意已融入當代人的日常審美實踐。 又如新式書齋常見依博古圖樣式,而設計之壁櫃與案頭陳設,使空間既具實用之便,亦富觀古之趣。博古,於焉不再只是「藏古」,更成為「借古」以觀今、以養性、以修文的生活方式。現代人與古人雖時代殊異,然審美所繫者,仍是一份對時光的尊敬、對精神的皈依。博古圖之精神,不僅見於其圖,更存於我們今日仍願細觀器物、細賞圖卷之心。 結語 博古圖之「博」,在於兼收並蓄;其「古」,不止於懷舊,實為文化理想之追尋。歷代畫家筆下的古器,不僅存其形,更傳其神。這些圖像構成一座無形的文化博物館,使人得以穿越塵世,重返古雅之境,感受那份對時間、歷史與精神的深情凝視。 今日我們凝視這些畫面,或許早已不識其器名,然畫中流淌的靜雅之意,猶能啟人心志,使人在喧囂俗世中,依舊得聞古風之清音,見文化之長流不息。

Read More

AKB48出道20年 台灣姐妹團同慶

AKB48慶出道20週年!首席國民女團AKB48 Team TP加入慶典行列。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AKB48慶出道20週年!首席國民女團AKB48 Team TP消暑出擊10單雙主打出擊〈Oh my pumpkin!〉TP版,及全中文20週年紀念曲〈你會等我嗎?〉濃縮7年青春,直球告白粉絲。 日本國民女團AKB48迎來出道20週年,海外姐妹團AKB48 Team TP也正式加入慶典行列,推出雙主打第10張單曲,包含20週年紀念曲〈Oh my pumpkin!〉TP版及全新原創單曲〈你會等我嗎?〉,以最真摯的中文獻唱,陪伴粉絲一同見證歷史性時刻! 第10張單曲〈Oh my pumpkin!〉TP版×〈你會等我嗎?〉14日凌晨零點正式開放預購,沒想到開賣不到1分鐘就火速秒殺、全數清潔溜溜!佳績迅速在團體內部傳開,成員們個個興奮到跳起來,一夜都睡不著,直呼:「真的太感動了!」 AKB48 Team TP全中文演繹的〈Oh my pumpkin!〉TP版,作為本隊20週年紀念歌的致敬之作,更與各地姊妹團與廣大粉絲一同共襄盛舉。 同步驚喜公開的另一主打〈你會等我嗎?〉,則象徵AKB48 Team TP成軍7年來最貼心也最浪漫的青春日記。用直球式情書回應陪伴多年的粉絲:「不是史詩級的宏大冒險,而是不放棄的青春日常,只因為~我就是很想見你啦!」

Read More

胡瓜同框李進良 催票鑽石舞台之夜

胡瓜與李進良難得同框,共同為「鑽石舞台之夜」台中場演唱會催票。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綜藝天王胡瓜14日為「鑽石舞台之夜」台中場演唱會催票,前女婿李進良特到場力挺,直言每次出事都有胡瓜關心,這次診所被黑業務反升,將全力掃票。 由胡瓜號召的「鑽石舞台之夜」演唱會8月2日、8月3日將在台中惠蓀堂開唱,門票收益將捐助公益,目前已捐出約600萬,銷售僅剩最後1成,胡瓜特率徒弟歐漢聲和賴慧如、曾心梅、女團「AKB48」出席媒體餐會,感謝各方支持。 胡瓜透露,台中市長盧秀燕十分支持,一口答應想包票500萬,但他辦演唱會的初心是希望很多觀眾買票進來看,「就像選舉,票賣得好,才能更有動力去做。」 至於剩下1成的催票任務,胡瓜同框前女婿李進良,笑說李進良除了自己大力支持「鑽石舞台之夜」,還號召不少台中好友力挺贊助。 李進良日前發生整形外科診所護理師在土城遇害,接著又被爆料疑似反覆使用電波探頭,讓他直喊冤,也坦言胡瓜都有關心,診所也已經成立信託基金,輔助員工的小孩完成所有學業。 胡瓜率徒弟歐漢聲和賴慧如、曾心梅、女團「AKB48」合體為「鑽石舞台之夜」台中場演唱會催票,感謝各方支持。 (記者戴淑芳攝) 提到新節目的計畫,胡瓜鬆口表示,已經談得差不多了,只剩下1成的變數,「這幾天就會決定。」另外有個長期節目則在10月或11月啟動。至於除夕特別節目錄製,除了已答應華視,也不排除將橫跨兩台。 此外,近日F4言承旭、吳建豪、朱孝天、周渝民與ENERGY都合體掀起回憶殺,胡瓜的老婆丁柔安、徒弟歐弟(歐漢聲),分別被拱重組當年女團「紅唇族」、「羅密歐」、「 四大天王」,歐弟鬆口表示,「師父的鑽石舞台滿適合的。」

Read More

台韓連動 SJ銀赫接女團選秀主持棒

  SUPER JUNIOR銀赫來台主持新節目。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緯來大型原創實境選秀節目《宇宙啦啦隊》14日宣布,主持人由「韓流帝王」SUPER JUNIOR銀赫擔綱,台韓連動領軍最強應援女團《宇宙啦啦隊》,開啟選秀新紀元。 《宇宙啦啦隊》製作人B2表示,能邀請到銀赫,是因為之前在韓國和銀赫團隊的人談到節目的想法,沒想到一拍即合! 銀赫也大方分享接下主持的原因,竟是和台灣有不解之緣,「以前我在台灣寄宿家庭生活過,也上過很多節目,台灣的粉絲們一直以來都給我很多不變的支持與愛,所以這次接到邀請時,我很爽快地決定參加。」 《宇宙啦啦隊》節目希望以啦啦隊應援為基準,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女團,前期透過台、韓合作,前往韓國以培養SM、JYP、HYPE練習生聞名的舞蹈學院上課培訓,後期進入《宇宙啦啦隊》節目比賽,最終選出一支全方位應援女團 《宇宙啦啦隊》首波實體活動「宇宙海選召集日」於7月19日在台北、7月20日在高雄舉行,同時也對全亞洲開放「海外線上海選」。

Read More

台北下「流星雨」 五月天合體F4 網友懷念杉菜

五月天台北大巨蛋演唱會,與F4合唱「流星雨」。(相信音樂提供/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天團五月天12日晚間在台北大巨蛋「回到那一天」演唱會最終場,不只唱8場破場館紀錄,更邀經典組合F4合體擔任嘉賓,合唱「流星雨」,4人全員到齊,外型顏值全在線,阿信讚歎「為什麼你們的樣子一點都沒變?」阿信透露花2年促成F4合體,言承旭笑說像作夢。 五月天前晚演唱會對觀眾大喊:「抬頭就有流星,見證奇蹟就是現在。」道具時光機大門打開後,F4的周渝民(仔仔)、言承旭、吳建豪、朱孝天瞬間登場,也掀起全場觀眾對經典偶像劇「流星花園」的回憶殺,五月天與F4合唱「流星雨」,留下經典時刻。網友則遺憾紛紛留言:「杉菜已經不在」。 阿信表示:「能讓他們在一起站在這邊,花了整整2年的時間,大家排除萬難讓畫面成真,今天這張合照成為最耀眼的照片。」 周渝民感謝阿信促成合體,笑說:「第一次參加五月天演唱會,我是五迷,但是我個性比較少跟大家聚在一起,我比較怕生。」

Read More

宋冠宜捏塑展登場 用藝術與信仰重啟人生

《藝術神佛&鳥蟲花卉展-宋冠宜的捏塑世界》十三日開幕式,場面熱烈。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文化中心雅軒十三日舉行《藝術神佛&鳥蟲花卉展-宋冠宜的捏塑世界》開幕式,在人生事業巔峰之際,毅然選擇投身藝術創作的宋冠宜感性表示,自己只是個平凡女人,是佛神和信仰把自己從谷底拉回來;她希望透過這場展覽,不僅讓更多人看見她的藝術與信念,也讓人相信:人生任何時刻,都能重新開始,只要不忘最初那道微光。 《藝術神佛&鳥蟲花卉展-宋冠宜的捏塑世界》,展出宋冠宜歷年來精心創作的作品,包括送子觀音、觀白在、彌勒佛、關聖帝君、土地公與虎爺等神佛塑像,歡迎民眾踴躍前往觀展,展期至九月二十日。 六十七歲的宋冠宜從小夢想成為一名捏塑師,因家中經濟困難、半工半讀完成二專學業,為了家計投入心算教學,因教學風格生動活潑、學生成績突出,當年可說是「補教界網紅」,但就在事業高峰、四十歲那年,她毅然決定追尋壓在心底多年的夢想,成為一位真正的捏塑藝術家;初入藝術世界,她從自己熟悉的教學主題出發,創作出結合陶藝與心算的教具,卻因不懂市場與經營,兩間房子也賠了進去。 宋冠宜的作品「關聖帝君」。 (記者王正平攝) 為了將稍縱即逝的花朵化為永恆之美,宋冠宜拜師日本花卉捏塑大師宮井和子,由於對花卉的癡迷,她在家中廣植繁花,細心觀察花朵從含苞到盛開,再至枯萎的過程,並經常廢寢忘食、反覆地琢磨塑形,只為呈現最真實且永恆的花藝之美。 同時,宋冠宜也深受台灣傳統文化的薰陶,對神佛藝術懷抱敬仰與信仰,她認為,神佛雕塑不僅是宗教的象徵,更是一種心靈寄託與文化傳承,因緣際會下,她拜師於人形雕塑大師游曜鴻,學習神佛雕刻技藝,並在創作中融入個人獨特的藝術表現,讓觀音菩薩、關聖帝君等神祇顯現出更親和的氣息。 宋冠宜家中供奉瑤池金母,每次捏塑前,她總會先誠心膜拜、靜坐冥想,心中自會浮現要創作的佛神形象,她笑說,許多與她結緣的有緣人,在請回佛像後,事業順利、家庭和諧,她深信這是一種神聖的緣份。 這次展覽中,一尊關聖帝君的作品更有一段神秘奇妙的經歷,她說,完成神像後特地回到高雄苓雅區武廟參拜,想向帝君稟報,焚香跪拜時,忽然雙腳發軟,像被什麼力量牽引,她半跪祈求指示,五分鐘後,擲筊獲得聖筊「手中不應拿春秋,而應換成青龍偃月刀、騎赤兔馬」,她依神意重新調整神像,完成後神韻更加鮮明,彷彿關公親臨。 在人生事業巔峰之際,宋冠宜毅然選擇投身藝術創作,這條路雖歷經艱辛,但她始終堅持初心,不曾動搖;無論是一朵精緻的花卉,還是一尊充滿靈性的神佛雕塑,她的作品皆承載著深厚的情感與信仰,期望透過藝術與更多人結下美好緣分,帶來感動與喜悅。

Read More

江蕙復出首唱 費玉清送巨型鳳凰祝賀

江蕙以〈等待舞伴〉、〈無言花〉作為開場歌曲。 (寬宏藝術提供,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二姐」江蕙11日起在高雄巨蛋舉辦「無.有」演唱會,也是她回歸後首場演唱會。演唱會成本破6億元,雖然表定沒有安可橋段,不過演唱會結束後歌迷遲遲不願離去,江蕙也重新登台加碼演唱〈甲你攬牢牢〉。 江蕙9年前罹患嚴重疾病,治療時面臨生死交關、肺栓塞、大出血等病症,去年登上國慶晚會演出後,回歸在高雄舉辦首場「有·無」演唱會。好友費玉清特別訂做巨型鳳凰祝賀,高達220公分,羽翼展開有260公分,以金色跟紅色為主色調,牌子上則寫著「再展金嗓‧眾望所歸」送上祝福,鳳凰象徵重生跟希望,希望她沉澱後再起美麗篇章。 歌王張學友雖然也在巡演中,但此次特別把音控(音響設計師)檔期讓給江蕙,並祝福江蕙演出成功,「Good Show!想你們的60+」。 江蕙選擇〈等待舞伴〉作為第一首歌,接著演唱〈無言花〉。而唱到〈月娘啊聽我講〉時忽然落淚,她跟歌迷對話時再度落淚說:「那時候在醫院,我每天都會唱這首歌,就是希望可以受到保佑,能夠再站在舞台。」她原本很有自信不會哭,沒想到看見歌迷還是流下眼淚。 江蕙隨後演唱〈幸福的小站〉、〈你著忍耐〉等經典歌曲;並邀台灣最老的布袋戲團「明興閣」演出。談起父親是操偶師、也是雕偶師,小時候總要幫忙父親,她希望透過布袋戲團的演出,連結跟父親的回憶,並演唱〈老樂師〉獻給父親、還有台上的樂師。 演唱會原訂沒有安可橋段,不過演唱會結束後,現場上萬名歌迷不願意離去仍高舉應援手燈,幾分鐘後,江蕙重新登台並笑說,已經拿下耳麥了,還是聽到現場很多喧鬧聲,「還以為有人在吵架!」她接著加碼邀請全場歌迷合唱一段〈甲你攬牢牢〉,最後對歌迷說:「謝謝你們,愛你們,早點回家!」 對於這場演唱會,有網友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二姐休息10年了!這天籟之音絲毫不減啊!」、「唱現場跟CD一樣,真的真心讚嘆,第一次看演唱會的爸媽好開心。」

Read More

聚焦氣候變遷與文化認同 八方藝術節以藝術點燃希望火光

Theodoor Richard與黎幼那父子檔及策展人賴慕芬在以台中街頭收集之廢棄菸盒的裝置藝術前合影。(記者楊文琳攝)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來自荷蘭、定居台灣超過15年的Theodoor Richard,與其子黎幼那共同舉辦聯展《Light it up》,即日起至7月20日於國立台灣美術館登場,為八方藝術節注入一抹關於永續與希望的微光。本次展覽以父子對話為核心,結合裝置藝術、攝影與繪畫,從日常物件出發,延伸至對氣候危機、文化認同與個人行動的深刻省思。 《Light it up》聯展中Theodoor Richard與黎幼那父子檔,使用一些從台中街頭收集的廢棄菸盒、塑膠動物玩具和模型小人構成。用作品呼籲人們,關注我們對抗甚至遏止氣候變遷的難度。父親Theodoor Richard來台前是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執業律師,專長娛樂、媒體與藝術領域,處理電影製作人、攝影師、藝術家的版權問題。基於對法律專長領域的興趣,以及作為年輕藝術家藝術品收藏家的身份,成為了一名活躍的獨立策展人,並在荷蘭和台灣發起、組織和策劃了多場展覽;來到台灣後,他學習了佛教、文化、永續發展和當地藝術。 Theodoor Richard表示,本次聯展《Light it up》象徵點燃,不只是菸盒上的火光,更是意識、責任與改變的起點。「也許這一點點火光,無法立刻照亮整個世界,但至少可以先點亮我們自己。」兒子黎幼那目前為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以新銳藝術家之姿參與八方藝術節。作品直接映照的是日常生活,是身體的感知、情感的流動與內心世界的交織;融合壓克力、拼貼與速寫筆記式表現,以柔和色彩與強烈筆觸,描繪生活感知與內心情感的流動。展覽中的作品,以感性唇眼加以詮釋,花朵、手寫字樣構築出個人情感的繪圖日記,在層層塗繪與拼貼之間,傳遞出一種年輕但誠實的凝視。 荷蘭父子檔聯展《Light it up》開幕式。(記者楊文琳攝) 八方藝術節總策劃賴慕芬表示,《Light it up》是一場跨世代對話與文化融合的展覽,展現藝術如何成為理解彼此、連結世界的語言,也回應了當代對藝術平權與文化深耕的期待。八方藝術節由國立台灣美術館、壹元書院、高師大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以及YMCA台中青年會共同策畫,透過藝術交流搭起橋樑,讓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國籍文化的人都能互相理解與欣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