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時 差

  文、攝影/余致毅  當自己一個人完成了所有檢查程序,踏進飛機艙門的一瞬間,覺得有點感傷寂寞,轉身沒有可以說話可以回望或者可以追隨的背影,是如此的想念。翻報紙的聲音,咳嗽的聲音,穿著拖鞋走過,開門的聲音,晾衣服時衣架的碰撞聲響,廚房的鍋碗聲,原來日常片段的聲音組成了一個人的身影。感冒好點了沒?想起每天晨起一起沿著堤防走一段路,聽一些陳年舊事,看清晨陽光漸灑入台北城的白日風景,球場有打棒球的團體與小孩,也有整群鍛鍊結實的救火弟兄跑步而過。而此時,已飛上一萬公尺高的天空,雲上,遠離陰雨綿綿的台北,向北飛行。  想著,上一次兩人的旅行。當窗外屋舍漸漸渺小,凝成一幅逐漸看不清的小地圖,你早已閉著眼睛,還問起飛了沒。至少到目前為止,飛行於我而言都尚未習慣,也許有一天能輕鬆的享受其中也說不定。東京天氣晴朗,而大阪的雪花若隱若現,世界的風景太遼闊,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獨有的步伐與氣氛,而我們只是想要鯨吞這個世界風景的小蝸牛,那麼希望能夠奮力一搏,凡經我眼,皆我所有,不是嗎?  入境檢查的隊伍繞了九排以上,來日本的旅客非常多,每個人每個家庭或者每群朋友大家手上拿著各色的護照,台灣香港大陸尼泊爾西方或者更遙遠不知名的境地,每個人都如此不同。尼泊爾家庭成員們臉小小的,女生眉宇間點紅點帶著許多金手鐲和繁複的金耳環,披上沙龍,臉上特有的皺紋與風霜,非常有特色的亞洲民族,大家都如此自在的以原來的樣貌呈現出自己。我們帶著各自世界的時差,來到這裡,調整手中的手錶時間,試著適應異地的新時間,彷彿人生一切可以歸零重新開始啟動。  我揹著沉重的行李,費了一番功夫買到了特別的東京Metro二日券,在買京成線車票時,遇到好心的站務小姐幫忙,解決大家買票的問題,還幫我圈上了要換車下車的站名,尼泊爾家族也一起上了同樣的車廂。  聽到耳熟的車站廣播聲音,真的轉換時空一個人來到了東京。也許,平時在台灣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很多,感覺日本是一個相近又類似的國家,有許多我們熟知的藝人動畫漫畫作家,雖明白所有的國家所有的人類都在各自生活場域各自營生,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真切的感覺或存在感。然而一旦真切的踏上了另一塊土地,真實的觸碰到這裡的空氣人群氣味溫度言語色澤,這部分的世界才逐漸在我的宇宙裡3D起來。等離開後,那真實感又慢慢淡去,卻明白真有一群人還在原鄉以自己的方式存在著。而我現在,又重新連上這塊與我們類似的海島,那些人群即將充滿我的生活,我的小世界。  如果舊地重遊或者做雷同的事時,總是讓我特別想起曾經一起經驗經歷的身邊的人,現在此刻又在哪裡做些什麼呢?是不是還在我所認知的經驗中,繼續如常的生活步調呢?陽光從窗外灑進來,還沒真切感受到室外11度的低溫,仍舊暖和疲累的坐在列車中,聽著看著。對面奇妙組合的夫妻,身旁穿短袖的情侶,還有方才一起等車的長髮男情侶,一群說笑的年輕華人。在青砥下車,換上另一班列車,空蕩,卸下行李總算輕鬆一下。車過押上,即將抵達。  走出淺草線藏前站,迎面的冷空氣,讓人打了冷顫,飛機準備降落開始的頭痛,隱隱。還好這是一條筆直的大馬路,總算看見要落腳的旅館。蠻舒適的空間,對個人來說應有盡有,不禁貪心地想要擁有這樣私人的單人空間,往後將有一段時間要住上多人的旅舍,奢侈的單人空間真是旅人的嚮往,我可以走到哪裡?我可以做些什麼?我可以挑戰自我到怎樣的極限?只要有腳前兩百公尺的光,就可以一直前進,就這樣相信前方,相信未知,相信未來吧!  這次更順利的連上網路,網路真是抵抗距離的一種良方,可以望梅止渴,可以聽其聲望其形,我這樣奢侈的花上大把的時間金錢前往實踐自己夢想的道路,當我坐在桌前,回望自己的世界與友朋,電視傳來連綿的日語交談聲響,還有陪伴我的V歌聲,窗外,只要一打開,就是真實的日本社會。  夜晚到街上散步,路上十分安靜,雖有往來車輛,和來往行人,卻是奇妙的寧靜感覺。走在日本的斑馬線上,真的是備感尊榮的自在感覺,可以不急不徐的悠閒穿越。只是冷風刮得頭真痛!中華美食店麥當勞不同的便利商店7-11壽司店,走進小巷也找到了之後要住的青春之家,還離上一段距離哩。我們也曾這樣在到訪的第一晚,順著馬路直走左轉右轉,在同樣寧靜的夜晚氛圍中行走,在超市中發現活絡的人群,而這裡有著相同寧靜的夜,卻未發現有這樣大型的超市。在一家小型的商店中,買了一些食物,希望能盡快發現有方便又近距離的超市,這樣又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食物選擇了。  長途旅行的第一天,展開了不一樣的期許,也希望有一天能帶你看到更多世界不一樣的風景,他們是真切栩栩如生的存在著,那些想像的,都是真實的!不管是國家人群風土文物,或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夢想,都是真實存在著!也許這世界所有對於心裡產生的時差,也能透過想望與朝夢想緩慢而堅定的步伐逐漸消失。晚安。記得保持健康和活力,我在遠方想念你。

Read More

<中華副刊>島嶼海牛

 詩、攝影/李展平  宛如昨日飛奔鐵蹄揚塵  四百頭舟車追隨威嚴底額頭溫潤  潮間帶連綿蹄印遠遠亮起晨曦  廢墟荒村浮動海牛身影  歷史的王功海域孕釀貝類  當鐵牛車農機車興起  日夜奔流溪海讓黃牛退隱  牛路滄桑無人問在頹牆與海風下  於海路上與道心滋長有牛為伴永不孤單  跨越生死海牛漸漸告別人間  牠們用身體不斷上場又不斷消失  牛啊駭浪中顛晃沉重肢體  停停走走擔怕層層湧浪襲  海牛再度落霞披掛滿載拉車  重蹈波浪淹腳生性怕水的命運  族人集體告白我們非熟諳水性水牛啊  用肉身潮間帶拓荒浸泡海水  用肩頰骨向晨曦朝聖這幹活身體  老漁人說魚群昔如流星奔竄今緲茫  王功燈塔仍然高照回返漁船  甚多敗腐垃圾污染沙灘  千百年來被插蚵海域滔滔海浪  老主人口令繩索與海牛共命  砂丘隨風而動海牛仍涉水而過

Read More

徐若瑄公益代言 零錢捐助罕病兒

徐若瑄昨日出席零錢捐助罕病兒活動,邀請民眾發揮愛心捐出零錢。 (記者陳建興攝)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藝人Vivian徐若瑄昨日出席代言的零錢捐助罕病兒活動,她邀請民眾發揮愛心,到各地全聯福利中心捐出零錢,支持「罕病弱勢兒童學習培力計畫」,用以打造罕病兒的友善學習環境,讓罕病兒快樂學習趣。  人稱「鋼鐵V媽咪」的徐若瑄,即使工作生活兩頭忙,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去年Vivian主動將公益活動的所得,全數捐助給罕見疾病基金會,在基金會的邀請下,義務擔任此次活動的公益大使,初次接觸罕病兒,徐若瑄很快就與孩子們打成一片,拍攝平面廣告與錄製影片時,逗得大家樂開懷,展現十足的親和力。  4位罕病兒昨日也到現場,喜歡畫畫的琪琪(先天性巨大型黑色素痣),特別帶來一幅畫作送給徐若瑄,並說出自己喜歡畫畫的種種。  Vivian除送戰鬥陀螺、娃娃等玩具給罕病兒們外,還當場邀媒體朋友捐出零錢發揮愛心,響應者眾。  在台灣有超過1萬5千個罕病家庭,7成以上的罕病兒無法治癒,因疾病導致身體缺陷、外觀特異、發展遲緩,都讓他們的學習之路步步辛苦。全聯福利中心去年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募集「罕病兒童醫療照護計畫」,共募集超過400萬元的照護經費,今年再發起零錢捐活動,期許募款金額可突破500萬元。

Read More

<中華副刊><旅途中>26公里後,Machu Picchu

與Machu Picchu再度相見 文、攝影/張馨尹  七年之別,我們終於再相望--Machu Picchu。  從平地啟程,一路往山頭去,不忍睡的眼便看著巴士驚險走在隨著大雨日漸消瘦的髮夾彎裡,驚呼。安第斯山脈群,上帝把所有青綠都彩上,日頭下山稜清晰蔭下遮影日光,下一個回彎我們卻已走在雨霧濛濛裡。  大地在腳下,我們如被拋在山裡的雨珠。轉彎,便順滑入溪流旁。  五個多小時,車群循著山上下迴盪,艱苦的路程,有人獻上一夜胃裡反芻,和難以數盡的眼前驚恐與嘴裡驚呼。最後,見著落石坍塌,每輛往前的車停下,唯一往前尋您的路失靈了。「走吧!」我們只能這麼做了!但三個小時後,面前是山谷陡斜,山路泥濘崎嶇。我們猶豫了,前方是沒有回覆的山谷,身旁的西方旅客們倒是眼也不眨,個個是壯士奔向未知。拄著山裡好心住戶砍下的木杖,我們選擇與陡斜山坡泥濘對抗,穩健一步步走進山裡。  越過落石,踩著影子,轉了多少山頭,忽上忽下,沒有平靜的氣息,只有擔憂日影換月影。終於,我們抵達原先預定下車在步行的地點,卻已是行程預計裡的五小時後。黑夜深的連月影都沈,走在漆黑的鐵道上,一旁踩在腳下的大小不勻稱石子沒有斷過,四周只剩河水湍急聲了,而抬頭朦朧月色與星光,是唯一陪著一路的微弱光線。一行四人沒人敢停,夜深的看不見盡頭,肩上荷重的早已麻木,停下不是一個選擇,我們噤聲不語就怕字語落下間跌落眼淚與拼鬥的決心。那夜,我們扛著意志力往前。  一個山崩意外,26公里的日到夜,踩在鐵軌木板上的懼怕,是來自踩空後掉入湯湯水中的恐怖後果;不見五指的盡頭,閃著的燈火,則老讓人有海市蜃樓的失落。  7小時的山裡健行,抵達時見著百家燈火,我們苦嘆裡夾著欣喜說:如夢般!但在未盡的四小時睡眠夢後,我們往舉世聞名的您眼前去。那日,清晨六點,喧嘩人聲在山裡燃開,您始終濛著雲霧,像是無語,卻依然莊重。  七年,再度相見,是如此之難,我卻將記得這特別又艱辛的再次相見。因為,下個七年,再見?沒人知道。

Read More

蕭敬騰獻唱主題曲 楊麗花道謝

金曲歌王蕭敬騰獻唱歌仔戲主題曲,激盪出不同的火花,楊麗花也親口道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楊麗花歌仔戲《忠孝節義》邀請金曲歌王蕭敬騰演唱第二單元主題曲「孝感動天」,激盪出不同的火花,讓人耳目一新,楊麗花也親口道謝,直呼老蕭是新一代忠孝節義的代表,讓老蕭受寵若驚。  台視、楊麗花歌仔戲《忠孝節義》口碑佳評如潮,蕭敬騰演唱第二單元主題曲「孝感動天」錄音花絮,14日釋出,錄音過程中,楊麗花連忙關心詢問蕭敬騰,這首歌的歌詞都是文言文會不會不好唱?歌詞需不需要更動?當蕭敬騰回說沒有更動時,楊麗花霸氣回:「可以動啊!」經紀人Summer則打趣說,「老蕭不敢亂動!」  楊麗花愛徒陳亞蘭爆料說,這首「孝感動天」編曲上有搖滾的味道,又是一個相當有氣勢的歌曲,當初一寫出來,心中演唱首選非蕭敬騰莫屬,當時楊阿姨還虧,「不要想了啦!老蕭應該很忙!」但當蕭敬騰一口答應認為「只要是對的事情就不會忙!」排除萬難參與錄製力挺,楊阿姨還歡呼開心地說:「太棒了!」  楊麗花透露,自己很喜歡聽蕭敬騰唱歌,尤其他的招牌氣勢高音,非常純淨好聽。而陳亞蘭聽見老蕭富有情緒張力的歌聲,一度感動得熱淚盈眶,「這首歌難度高,老蕭可以唱成這樣,不愧是金曲歌王。」  感動金曲歌王蕭敬騰願意為傳統戲曲文化付出,楊麗花直說,這次的合作讓她永生難忘,讓蕭敬騰受寵若驚的說,「我做這件事的心態是容易的,為了傳統文化傳承,這是我應該去做的!」  蕭敬騰表示,這幾年因工作關係很少陪家人,對於歌曲中的孝道很有感觸,歌詞旋律一出來就讓他很有感覺,因此促成這次的合作,也很開心自己能為傳統文化盡一份心力。  當天錄音結束後,蕭敬騰主動與楊麗花相擁,「謝謝給我這次機會,讓我好好表現。」楊麗花直呼老蕭是新一代忠孝節義的代表,「正面形象符合這首歌所需傳達的正能量,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多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將傳統文化延續並發揚光大。」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木柵禮拜堂群像--湯姆生內涵豐富的人物攝影

〈木柵禮拜堂群像〉照片中總計九位西拉雅原住民新港社群族親。(作者提供) ■游永福  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堅持與理想,所以,作品各自展現不同風格。  「南福爾摩沙內山地界,居住著一群熱忱又和善的美好『平埔番』……」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在傾聽了同樣來自英國蘇格蘭愛丁堡的宣教士馬雅各醫生的講述與讚嘆不止之後,怦然心動,於西元1871年4月1日,隨著馬雅各從廈門出發,2日來到打狗,5日轉赴臺灣府。準備好物資與肩挑人力之後,隨即於4月11日深入南臺灣東方的內山地界,留下一張又一張原住民平埔族親精彩影像,其中有一張頗具風格的團體照很受注目。  此張團體照,經過電腦上色之後,於2017年9月1日發佈於臉書《臺灣古寫真上色》社團,至今得到了好幾千次的點閱、分享與眾多留言討論,可說引發了旋風。而照片在發表同時,社團附上了「可能是臺灣史上第一張團體擺pose的照片,動作神態超有形再加上全部不看鏡頭,被網友戲稱為『福爾摩沙第一天團Baksa』」的說明文字;後來,說明文字之後另有回應留言附註:「有人說被攝者不看鏡頭是怕靈魂被吸走,但同一批其他照片有許多面對鏡頭的獨照,故此照片不看鏡頭應該是攝影師要求下擺出的動作。」  仔細檢視這一張Bak-sa團體照畫面,在左上側,隱約出現了湯姆生的題字。但由於題字筆劃很細,且字體小小,實在很容易讓人忽略。經過翻轉照片電子檔並放大檢視,寫得太流暢的字體再經國內外工作伙伴辨識、討論與推敲,題字內容終於確定,亦即 “ Bak-sa chapel and group, Formosa, 1871 “,筆者謹將之翻譯為<木柵禮拜堂群像>,並以此為照片名稱,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們追蹤研究。  從湯姆生的題字來看,照片裡的背景房屋,正是木柵禮拜堂。看得見的部分,房子的結構,是竹筒梁柱,茅草屋頂。啟建緣由與落成時間,依據馬雅各醫生回報英國長老教會,並發表於機關刊物《使信月刊》(The Presbyterian Messenger, July1870, p.162)的宣教報導所示,乃由於當地信徒持續增加,為了方便做禮拜而營建,於1870年4月11日落成啟用,亦即這是木柵禮拜堂的第一棟會堂了。依據湯姆生的報導推論,禮拜堂的牆壁,若不是以剖竹片,便是菅蓁(亦即「五節芒」)來編插,抹上黏土之後再敷上石灰來美白。由於竹筒柱子彎曲突露,呈現出迷人的墨竹韻味,乃吸引了湯姆生的注目;目前,總計出現十一張以竹筒牆壁為背景的人物照片,東、西方藝術,就這樣交融於影像之中,散發出和諧典雅之美。  〈木柵禮拜堂群像〉照片中的五男四女,總計九位西拉雅原住民新港社群族親,臉部或偏左,或偏右,都略微下傾。在本文第三段已經提到《臺灣古寫真上色》有「此照片不看鏡頭應該是攝影師要求下擺出的動作」之推論;然而,湯姆生到達臺灣才十幾天,不諳木柵新港社群族親當時使用的語言,且也還族親不熟悉,亦即尚未建立互信基礎,所以一時間是難以提出要求的。而也由於新港社群族親是第一次看到攝影機與第一次接觸到攝影,對於影像被拍攝到機器裡面的魔法難免會產生疑慮,所以推測湯姆生已經有備而來,準備好一些照片樣本,有請受到族親尊敬愛戴,且熟悉當地語言的馬雅各醫生說明攝影相關事宜,讓族親們瞭解攝影是無害的──看來馬雅各醫生的溝通與協調相當成功,乃能有一張張精彩照片出現。  那麼,這一張〈木柵禮拜堂群像〉照片,湯姆生到底想呈現哪些內涵呢?當時,清朝統治之下的福爾摩沙原住民平埔族群及其服飾樣貌,與歐美人士大有區別,湯姆生為了想讓歐美人士有所瞭解福爾摩沙獨特好風情,所以有了側身與稍微側身的角度安排,以利臉部深淺輪廓與服飾樣貌的展現。  畫面中,四位女性都紮綁了傳統頭巾,且穿著傳統綁帶式左衽上衣,還有寬鬆本島褲。除了左2老婦,其他三位女性腰際也都紮綁了下垂的「被仔圍」,當成腰裙、一片裙或圍裙使用。而頭巾的紮綁方式,看來一個人一個樣,顯示如何紮綁沒有硬性規定,是可以隨己意自由發揮的。而四位女性,都沒有配戴手環或戒指,相當素樸。五位男士則都穿著漢式右衽盤扣式上衣,還有寬鬆本島褲;頭巾,則已經卸下,露出薙髮、結辮,並將髮辮盤繞頭上的獨特髮型。值得注意的是九位人物都腳踏實地,打著赤腳。  而兩張椅子也值得注意,畫面左側的叫做「椅條(閩南語),屬木製品;在門框左下側,出現了椅條另一側的一小截椅腳,顯示椅條長度不短,依據女士坐著的比例,最起碼是可以三至四個人一起入座的,應該是禮拜堂佈道時信徒們就坐用的大椅條,亦即小號的「大板椅」了。右側的叫做「凳子」,放大檢視之後發現是竹製品,因為出現了明確的竹節,及竹節切口。竹製凳子影像的出現,讓湯姆生來到木柵聚落描述的「臥榻、椅子、籬笆、房屋建材、水桶、水壺、水杓、米升、酒杯、筷子、煙斗、籃筐、搖籃、竹簡、籤、籤筒、扇子、笛子、織布機、紙和筆」等竹子之廣泛應用的「椅子」,如實呈現眼前。  在眾目睽睽之下,九位被拍照的新港社群族親,或靜定、或瀟灑、或帥氣、或漠然、或有一些不明究裡,就這樣將自己的身影奉獻給了湯姆生,奉獻給了福爾摩沙,奉獻給了遠方的國度,完成了第一次有些意外且或許沒有酬勞的模特兒工作。(〈木柵禮拜堂群像〉照片收錄於即將出版之《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

Read More

鏡子森林追真相 楊謹華氣勢懾人

民視旗艦大戲《鏡子森林》以平面媒體入戲,14日釋出預告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電子新聞媒體為背景,勇奪金鐘多項大獎,民視旗艦大戲《鏡子森林》也以平面媒體入戲,預告片14日釋出,導演鄭文堂直說,這是他「最燒腦的戲」。  鄭文堂導演在2019年的旗艦大戲《鏡子森林》,14日釋出30秒預告片,超強卡司陣容的楊謹華、姚淳耀、柯叔元、鄭人碩、莊凱勛、林柏宏、鄭有傑、游安順、李之勤、瑭霏等人出場的片段,粉絲反應相當熱烈,尤其色調跟場景都散發出了緊張又神秘的氛圍,充滿了吸引力。  製作人兼導演的鄭文堂表示,這部《鏡子森林》耗時燒腦2年多,過程也非常艱辛,真的感謝觀眾的期待與支持,終於快跟觀眾朋友見面了,心情還是很悸動。  飾演「火線新聞」政治組主任的楊謹華,她唯一想追求的,就是真相!在預告片中看到楊謹華的氣勢懾人,專業的模樣令觀眾直說根本是宋喬安2.0。  《鏡子森林》寫實描述新聞媒體生態,預計今年底在民視頻道播出,故事從「火線新聞」的新聞工作說起,面對官商勾結、威脅利誘,新聞記者如何堅守職責?

Read More

瘟疫的慢性處方展 從藝術看愛滋

藝術家莊志維「感染系列:共棲」,藉由人造燈管與植物間的生長變化,比喻成病毒與寄生物種的關係,反應兩種相異材質間美麗又殘忍的曖昧關係。(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3日電  台北當代藝術館邀請長期關注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議題的新銳策展人劉仁凱,策劃「瘟疫的慢性處方」展覽,邀17組國內外藝術家,藉由創作開啟對話。  「瘟疫的慢性處方」在國家人權博物館多元人權議題的支持下,由性別、公衛制度、跨文化、HIV病毒起源、疾病汙名等多元角度切入議題。  展覽邀請17組國內外藝術家及數個台灣愛滋、性別倡議機構共同參與,匯聚展覽概念核心、開啟對話,作品反映當前社會無論個人感染與否,似乎每個人都對這場有感的「瘟疫」產出了一套與之相處的「慢性處方」。  劉仁凱「小樹之像#1」攝影作品呈現一名遮蓋紅布、纏繞燈線、雙脣咬著雪松木的人像,像徵感染者內心抱持著羞愧、不安全與苦痛。  莊志維「感染系列:共棲」作品藉由人造燈管與植物間的生長變化,比喻成病毒與寄生物種的關係,反映兩種相異材質間美麗又殘忍的曖昧關係。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瘟疫的慢性處方」展,羅智信的洗手台過濾裝置作品「像是顆濾心,物質穿越過你便成為你的一部分(暮光之城)」,擷取自電影「暮光之城」中的對話,表達大眾文化中對於血液的痴迷。(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中央社)  羅智信的洗手台過濾裝置作品「像是顆濾心,物質穿越過你便成為你的一部分(暮光之城)」,擷取自電影「暮光之城」中的對話,表達大眾文化中對於血液的痴迷,電影中女主角哀求男主角將她轉變(感染),反映了人們真正的恐懼來源其實是「未知」,而不是魔鬼本身。  陳敬元「起源」作品追溯HIV病毒的誕生,及其如何介入當代人類社群,以符碼圖像描繪出對於疾病的各種想像。  「擺盪:無盡找尋」互動裝置是由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與鄭任翔共同製作,收錄愛滋病毒感染者的聲音素材,錄製關於自身生命、想法及心理狀態的對答,傳達給陌生的彼端,期待鬆動彼此間因病毒造成的隔閡。  「瘟疫的慢性處方」展舉辦6場行動短講、4場工作坊、4場放映座談、3場專家導覽、1場國際論壇,即日起至12月1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Cube戶外貨櫃空間、廣場、電視牆、活動大廳展出。

Read More

<校園廣角>南大社團博覽會 秀青春活力

南大舉辦社團博壘會,各社團展現特色來吸引新生。(記者施春瑛攝) 社團是大學生活中重要的一環,台南大學為讓大一新鮮人能快速熟悉多元的社團種類,日前特別在府城校區辦理「社團博覽會及社團之夜」活動,展示各個社團的特色與成果,引導大一新生認識校內社團,尋找得以發揮才能和興趣的課外學習園地。  南大表示,此次社團博覽會活動是由南大第十二屆學生會承辦,除了靜態展覽外,也規劃動態展演的社團之夜。靜態展覽有學術性與學藝性、體能性與康樂性、服務性及自治性與綜合性等四大類四十個社團進行成果展示與宣傳,古箏社、國樂社、魔術社及國術社等社團還進行現場表演,讓新生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社團做更深入的了解。  動態展演的社團之夜則由熱音社、吉他社、嘻哈文化研究社及熱舞社等社團,帶來一連串流行音樂及舞蹈接力表演,各社團皆使出渾身解數精彩演出,展現青春與活力。  南大學生會會長教育學系二年級黃筱茵表示,學業、社團及愛情是大學生的三樣必修學分。其中,參與社團除了能培養興趣及充實生活,更是能增進正式課程以外的各項學習能力,因此希望新生們可以透過這次社團博覽會及社團之夜活動進行探索,加入有興趣的社團,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  南大學務長邱敏捷表示,社團不僅是學生課外學習的最佳場域,也是同好凝聚共識的地方,更是培養各式軟實力的重要管道,有助於提升其未來就業力,因此鼓勵新鮮人踴躍參與各類社團活動,為大學生活增添豐富且多元的美麗色彩。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退休校長王明凱分送自種文旦

退休的七股區大文國小校長王明凱(右二)關心偏鄉學童,送愛心文旦給多所偏鄉學校分享。(記者盧萍珊攝) 退休的七股區大文國小校長王明凱,退休生活不得閒,不僅專心栽種柚子,更將豐收的文旦分送到偏鄉學校,除南市大文國小外,還有嘉義縣和順、東華及大鄉共四所小校,讓這份愛遠播。  文武雙才的王明凱,曾是南縣教師組笛子、洞簫金牌,又是現代詩比賽的常勝軍,服務大文國小期間,遇上八八風災來襲,王明凱帶著相機走訪學區,花費三個月時間寫下四十首現代詩,搭配攝影作品印製《大文印記》,成為大文國小四十週年校慶禮物。  四年前從大文退休後,王明凱成為專職農民,接下自家農地種植文旦,因為從小就在家中幫忙從事農務,所以柚園的工作難不倒他,為讓自家柚子可以提升品質,王明凱常會請教專業人士,或是參加文旦講習,廣納各界意見,自行吸收了解後,再投入文旦的栽種技術、管理。  因為種植技術佳,讓王明凱的柚子產量不錯,加上落實分級包裝,贏得市場好口碑。王明凱不藏私,每年文旦收成後,就會開著自家小貨車載著柚子回娘家,讓大文師生也可以吃到口感佳、香甜的柚子。  由於王明凱曾在學甲頂洲國小、七股大文國小擔任校長,特別關注偏鄉小校,因此送愛心文旦更擴大到嘉義縣和順、東華及大鄉國小,其中與和順緣分是多年前和順校長賀惠芳的父親賀朝華生前提供草莓苗給大文學生栽種、義賣籌措旅費,為感謝賀父的幫忙,所以將自種的柚子回饋,與師生一起分享。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