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撿到筆之後……

 台南市文元國小5年3班  ◎林巧湄  今天下課後,我很開心的跑去找同學聊假日的小趣事,我走過去,看到地上有一枝很可愛的自動筆,這可是我第一次在地上撿到筆呢!我心裡藏著滿滿的歡喜。心想,怎麼有人把那麼可愛的筆弄到地上呀?我一直想該怎麼做才好。  但想了很久,我始終想不出好辦法。我隱約聽到心裡的小天使說:「把它拿給老師吧!」又聽到小惡魔說:「妳就拿去用啦!又沒關係!」我的頭腦已經像一顆解也解不開的毛線球,我一直用渴望的眼神看著這枝筆。心裡想:如果把它拿來用,安親班朋友看到,一定會很羨慕。好吧!反正又沒差,用一下又沒關係!我最後還是拿了它。  我用它用了兩節課,覺得有點良心不安,因為畢竟那不是我的東西,我不能有「不告而取」的行為,我也想起爸媽曾經說過:「看見東西時,一定要先尋找四周是否有主人遺失,而不是順手牽羊。」我最後決定把筆放到失物招領籃。  後來有一個同學告訴我她在找一枝自動筆,正好是我撿到的那一枝,我告訴她在失物招領,也放下心中的大石頭,抬頭一看,我覺得今天的陽光特別燦爛呢!

Read More

<中華學園>生命的味蕾

 彰化市精誠高中6年3班  ◎吳欣樺  濃縮黑咖啡,是焦桐留學法國時認為最具苦的代表性的飲食文化,但看法國同學絕大部分純喝黑咖啡,不禁暗嘆法國人真能吃苦。對於法國人來說,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毋須刻意逃避。心理學家榮格曾說:「『快樂』這個字若不能與悲苦取得平衡,就會失去意義。」如同聖人有云:「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同樣的道理,我們卻已經輸在起跑點。在法國幼稚園的味覺週課程裡,儘管小孩子們的臉因炸開在嘴裡的苦而皺成一團,老師卻還是要他們品嘗苦的滋味;反觀臺灣人,遇到了苦,能避就避,小孩子更是畏苦,甚至連本地的苦瓜往往要到中年後歷經了人生風浪後才有辦法慢慢欣賞。  我有一名長輩親戚罹患尿毒症,大病一場後終於出院了,回家後家人給她煮了一頓豐盛的菜餚,然而為了顧及她罹患尿毒症,所有的菜餚儘管豐盛卻全都不加鹽而沒有一絲鹹味。她吃了幾口後,臉色緊繃地說:「這都沒有味道,我怎麼吃得下!」家裡人勸道:「為了妳身體好,一定要多吃點,不然妳看妳這麼虛弱。」她才又勉強吃了幾口,卻再次放下碗筷:「完全沒有味道,叫我怎麼吃,真的吃不下去啊!」坐在餐桌另一端的我跟著夾了幾口餐桌上的菜,放進嘴裡咬,哇,果真味同嚼蠟,險些吐出來,現在回想起,當時大家勸她再多吃幾口未免有些牽強。  藉由與這名長輩共餐的經驗,我感受到鹹存在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平時我們對於鹹味感到理所當然,習慣於它帶給我們理應感受到的味覺,但忽然沒有了它,卻令我們無所適從。色香味俱全的菜少了,就變得索然無味;相對地,鹽巴太多變成苦,因此中庸之道是我們該依循的。曾有一次,我在老師家做番茄沙拉,眼見師丈把所有小番茄剖半,放入碗盒裡,再灑點鹽巴在上面,效果意外得好。有了鹽巴,便能把番茄的糖分逼出來,就連水煮玉米也是,鳳梨亦同。  從鹹滋潤食物的滋味,量要適乎其中,不宜多,也不宜少,和古人聖賢教給我們待人接物的道理要合乎中庸之道何嘗不是如此呢?待人接物以禮是尚,禮多,則矯,會讓人感到不自在,但如果太少,又落入孔子所言「直而無禮則絞」,缺乏文化、平淡無味,每天我們以食物維持身體機能的運作,「鹹」這道滋味諄諄切切教誨我這個道理。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天涼好個秋

■張夢瑞  一陣秋雨一陣涼,雲淡風清,天高氣爽;秋天顯得清冷寧靜,秋,靜靜地徘徊。  ◆「悲秋」古典文學重要主題  「自古文人多悲秋,詩詞滄涼多數愁。」「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主題之一,亦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現象。自古以來,無數騷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鬱積著濃濃的悲秋情結,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傳統文人,不自覺地繼承著某種共同的哲學理想和審美趣味。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載,秋天是一幅「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荒涼而充滿寒意的圖景。開啟文人悲秋的先河的是宋玉《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繼而悲秋情結便層出不窮。曹丕在《燕歌行》裡詠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雁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直追宋玉的悲秋。《離騷》中屈原嘆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意思是說,日月輪轉,時間匆匆流逝未曾停留,春夏秋冬四季不斷更替。看到草木逐漸凋零飄落,恐美人之遲暮。此處「美人」,不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對事業的追求心願,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潔。  杜甫《登高》中記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首詩是杜甫在56歲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壯志難酬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文質兼美。柳永的「蕭蕭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涼意中,同樣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令人傷心的慘淡秋景,抒發了悲秋之嘆。  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  ◆馬致遠 秋思之祖  元曲作家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日風景畫,並且精準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情景交融,雋永極了,被讚為秋思之祖。馬致遠年輕時熱中功名,可是一直不得志,一生幾乎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抑鬱寡歡,困窘潦倒。《天淨沙?秋思》是詩人在羈旅途中完成的。  辛棄疾的「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通篇言愁。全句通過「少年」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少年時,因為不理解愁苦的滋味,為了寫出好的新詞,經常登高望遠,無愁苦而勉強說有愁苦。到如今,我已步入中年,飽經憂患之苦,生活歷盡艱辛。這些愁苦,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說也說不盡,還是不說罷了。唉!只好說,「天涼了,秋天到了。」詩人用秋天比喻說不得出口的愁,比說出口的更濃;詩人把秋天的愁緒來比喻感情現狀,巧妙的連結讓人愁上加愁。  提起蘇軾的中秋詞,大家都會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但同是寫於中秋的《西江月》,情緒卻顯得非常落寞,推算作者應寫於被貶黃州之時。文中曠達的蘇軾以「中秋」這一深具情感意義的節日為背景,抒寫了遠貶黃州的孤獨悲苦的心情,同時又感嘆萬世仿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中,讀者可以見到豪放的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後悲情婉約的一面。  ◆騷人墨客皆悲秋  「秋士易感」被視為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特別是劉禹錫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將悲秋寫入了中國的詩壇。但是什麼因素,使秋士如此易感?  中國古代著名的美學《樂記》有如下一段記載:「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意指外物使人內心的情意活動起來。那又是什麼東西能讓外物動起來呢?百代詩論話之祖《詩品》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他認為,這種能讓物動,從而引起人人們內心感動的是「氣」。那氣又是什麼呢?古人認為,宇宙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運行才產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由於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內心也就隨著這些變化而感動。春天,草木的萌發讓人聯想到美好,所以引起歡欣的心理。秋天,凜冽肅殺,草木凋零,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  然而不同的文人,秋也可以像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湖上風來波浩渺》所描繪的:「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李清照以親切清新的筆觸,寫出暮秋湖上水光山色的優美迷人,表現了她對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展現的是一幅清新廣闊的畫圖。詞人不僅賦予大自然以靜態的美,更賦予生命和感情,巧妙地運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尋味。  唐朝劉禹錫的《秋詞》,更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似乎不過癮,又寫下第二首:「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讚頌了秋天的美好,並借黃鶴直衝雲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可見,秋天在每個人心中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儘管有秋思,有秋愁,甚至有秋悲,但那不應是秋的本質,如果說日月輪迴的四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麼秋天就是其中引人入勝、精彩的一幕。

Read More

<中華學園>我生病了

 台南市公誠國小6年甲班  ◎巴浩亦  不會吧?我竟然中獎了!  在醫院做快篩時,我很害怕,媽媽抓住了我的身體,讓醫生為我抽取鼻子裡的涕液,但我可不想要,因為我認為做快篩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所以我拳打腳踢,就是不肯就範,數秒鐘後,就有一個男生把我抓住,好讓醫生來為我做篩檢的動作。我猜想那個人可能是看到媽媽無法制伏我,才上前來幫忙的。  過了不久,醫師就從看診室出來,招呼我和媽媽一起去看報告,檢查結果是A型流感,幸好不用住院。回家後媽媽趕緊餵我吃克流感藥,深夜時分,媽媽幫我量體溫,發現又高燒不退,半夜緊急掛隔天的門診。  看診時,醫生先聽心跳,然後再叫我去抽血和照胸部X光。抽血也是我的罩門,那次的抽血,我發現只要吸氣和吐氣就不會痛了。檢查結果胸部有輕微發炎,需緊急住院接受治療。  當晚我們進了病房,爸爸、媽媽寢食難安,看起來都無精打采的,擔憂全寫在臉上,經常聽到他們談論我的病情。媽媽一直叮嚀我要多喝水、多休息、按時服藥,幾天後便康復出院了。  天下的父母都一樣,只要孩子生病了,一定全心全意照料,直到孩子康復。我要謝謝爸媽的犧牲與付出,我想: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Read More

<中華學園>家人的相簿

 南大附小2年己班  ◎夏苡倢  翻開家人的相簿,裡面一張張相片帶我進入時光隧道。  相簿裡,我看到我和可愛的姊姊一起開心的唱著歌,在床上蹦蹦跳跳。  相簿裡,我看到我和媽媽還有姊姊在高大的金沙酒店,舒服的靠在泳池旁觀看新加坡美麗的風景。  相簿裡,我看到我和爸爸一起去玩刺激的人工造浪,浪一打來,我就立刻浮起來,我緊緊抓住爸爸,一刻也不鬆開,雖然有點害怕,但是還是覺得很有趣。  這本相簿裡存放著我們家所有人美好的回憶,我們一定要好好保存,好好珍惜。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明穆宗的啟示:經濟是和平繁榮的基礎

徐海鵬  從我們的歷史上看,高僧西行探險求法最有名的肯定是玄奘大師,可我卻最喜歡法顯大師。首先是,他公元三九九年就出發了,玄奘大師是公元六二七年才出發的。再來是,他去程走陸上絲綢之路,而回程走海上絲綢之路,太有創意了!  再看最有探險精神的皇帝,從漢武帝劉徹開始,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成吉思汗,可我卻最欣賞明成祖朱棣。因為其他幾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在陸上建功立業的,而朱棣在位期間,從一四0五年至一四三三年的二十八年間組織了「鄭和七次下西洋」,艦隊有船舶二百多艘,船員超過二萬七千八百餘人,這可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國家級海洋航行活動。  但是在明朝卻有位皇帝,後世肯定沒多少人記得他,他就是明穆宗,年號隆慶,在位期間是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短短的只有六年。惟明穆宗隆慶元年,明朝在福建的漳州月港解除海禁並開放對外貿易。隆慶五年,封蒙古的阿勒坦汗為順義王,開設貢市。應該說在位期間的長短不是問題,重點要確定施政的戰略目標及方向,才能造福天下蒼生。  明穆宗隆慶元年的破題之作,就是解除明朝建立以來的海禁政策並開放對外貿易。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即針對張士誠、方國珍餘黨與倭寇互通訊息騷擾沿海,在沿海一帶建衛設防,同時厲行海禁政策。到嘉靖後期,東南沿海的民間走私海上貿易正強力地衝擊著朝廷的海禁政策。一五四八年至一五四九年間,都禦史朱紈為巡撫浙江兼管福建海道,嚴禁通番,在東南沿海的雙嶼、浯嶼、詔安及月港等地擊走葡萄牙人,打擊民間走私海外貿易,後受劾自殺。一五五三年葡萄牙人首先進入中國,在廣東的澳門建立了據點,在東南沿海開拓其貿易活動。  在這樣的國內外背景下,隆慶元年明穆宗在月港開放海禁,以此為契機,長期的海禁政策終於鬆弛下來,這在客觀上創造了西歐國家在中國沿海開拓貿易的機會。當然,月港也成為國際貨物的進出口大港,更是積累國家巨大財富的地方。周啟元在《東西洋考》的序文中說:「我穆廟時,除販夷之律,於是五方之賈,熙熙水國,刳艅艎,分市東西路。其捆載珍奇,故異物不足述,而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其殆天子之南庫也。」  阿勒坦汗(一五0七年至一五八二年)孛兒只斤氏,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領,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達延汗的孫子。嘉靖二十九年,阿勒坦汗在多次遣使要求開放朝貢貿易未果後兵臨北京,以武力要求明朝開放邊貿,史稱庚戌之變。嘉靖三十年(一五五一年),明朝被迫開放宣府、大同等地與蒙古進行馬匹交易。  不久,明朝拒絕蒙古方面以牛羊交易的要求,單方面關閉馬市,雙方再次開戰。一五七0年雙方又開始議和,次年隆慶五年達成協議,明朝封阿勒坦汗為順義王,開放十一處邊境貿易口岸。從此西北邊境止戰,明蒙之間建立了長達七十年的和平貿易關係,自此明蒙邊境數十年無大衝突。  通貢互市加強了漠南蒙古草原文明與明朝農業文明間的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聯繫,結束了蒙古與明朝長達二百餘年的戰爭局面,使蒙明邊界呈現出一派和平繁榮的景象。  雖然明穆宗只做了六年的皇帝,就因為在隆慶元年開放海禁及隆慶五年與蒙古的阿勒坦汗議和開放貢市,這樣就使得國家免於戰爭、和平繁榮及國富民強。我們應該要好好地,記得這位皇帝的! (作者為山河探險協會秘書長、國立體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Read More

<中華學園>我欣賞的生活態度

 台南市德光中學1年1班  ◎蔡亞彣  生活態度與每個人的價值觀互為因果,有人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有人則是還在摸索,而我所欣賞的生活態度是「與世無爭」和「流浪」。  我所欣賞的活態度是─與世無爭。生活在都市、課本叢林裡的我,每天過著與他人過意不去的生活。在學校,與成績的高低過意不去;放學回家後,與賴皮的妹妹過意不去;晚上,爸媽回來了,也與他們的嘮叨過意不去,生活中處處都過意不去,令人感到煩燥與乏味,如果能過著寧靜且與世無爭的生活,那該有多好啊!如桃花源般的生活,悠閒自在的生活步調,是我崇尚的。  此外,我也渴望「流浪」。每當去旅行時,若來到能讓我感到放鬆身心靈且愉悅的地方,就會萌生想在那邊「流浪」的念頭,不想離開那兒呢!旅行,帶給我滿溢無限的快樂的回憶,但往往在現實生活壓榨下,不過兩個禮拜那份開心的感覺便消逝得無影無蹤,所以我想要一直保有那充飽電力的正能量,一直浸淫在那快樂的當下,一直在那游盪,不用像疲於奔命的戰士,生活似乎只是在和成績奮鬥,讓快樂的好心情持續。  生活態度與個人值觀息息相關,有人欣慕別人的模式,有人本身已建立起獨樹一幟的風格,而我的最嚮往的是平和且從容,把心放逐到天涯海角,不用與人斤斤計較,才是快樂與愜意的生活。

Read More

<中華副刊>美麗木芙蓉

 綿亙在廊下的木芙蓉  初綻於風清水涼晨光裡  驚起幾隻鳥兒  悠然晶澈如歌響起  從晨曦粉妍轉為黃昏霞紅  愕然間一路潛伏了過來  貼近妳  靜靜凝望繁複多變的顏色  允我低吟  我在美麗的轉角耽溺太深  每一朵向天的嬌蕊都分歧出奧義  丈量著賞花心情  啊!一朵木芙蓉的芬芳也如酒甘醇  足以讓人聯想到青春  無憂飛花輕似夢在季節更迭中已悄然退位  輕輕

Read More

<中華學園>愛襲人的雨

 高雄市一甲國中3年5班  ◎黃柏硯  一大片又一大片烏雲倏地遮住了半個天邊,像被打翻的墨水,渲染了原先純淨的藍,不一會兒,伴著轟隆的雷聲,雨淅瀝的下著,滴落在屋頂上、荷葉上,發出清脆的聲響,像音樂廳裡的合唱團,在大自然裡磅礡且和諧演奏著!  這一天上午,晴空萬里,溫暖的陽光落在心頭,興致一來,邀約三五好友一同出遊,穿著輕便的衣物、戴起帽子,便快意的出發。到了中午,忽然沒了烈日,甚至颳起颯颯「怪風」,緊接著珍珠大小般的雨珠落在眉心,遊人紛紛撐起傘,找地方躲雨,我們也狼狽的躲了起來,雖然沒有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的恬適,但不可諱言的,雨帶來的溼氣為酷熱的大地捎來涼意。  記得又有一次,和家人一同造訪太平山,在驅車前往的途中,瞥見遠方飄來一抹大黑雲,心頭直喊不妙,然而到了園區涼爽怡人、氣溫洽到好處,便不作它想,跟著家人遊園了,走著走著,天際忽然似「水庫」泄洪,狂妄的雨水像在倒水,打在臉上有些許的疼痛,眼看剩半公里便能走完全園區,卻因驟雨掃了興致,一行人腳步雜沓的奔回入口處,途中瞥見原先一窪一窪的小水坑,匯集成了行潦穿流的溝渠,兩旁的大樹也被如拳擊般的暴雨擊得東倒西歪,甚至因大雨而被迫放棄在山上借住一宿,當下,冷不防襲人的雨真令我氣惱,卻也對它無可奈何!  雨,就像電視影集上所詮釋的義賊,來無影去無蹤,雖然造就了一些插曲,卻也能為大地帶來甘霖,希望日後有幸能再出遊時,雨別插手,讓我在輕鬆、卸下心防的情境下,伴著涼風、煦日走完所有行程。

Read More

<中華副刊>高粱

■chamonix lin  一行淚隨酒流進喉嚨  他的孤獨此刻透明  客車通過隧道  世界剩下一圈光  全映入懷裡那本書  思緒的視線未臻清晰  猶豫與掙扎在國道上閃逝  他來傷我的心,再一次  像公園裡陽光那麼明亮  那麼迷惘  當我渴望像字躺進書頁  刺激紙漿無暇的雪白  58度純粹  溫柔的落葉書寫前方的秋  旅程正是永遠未完的家常  輕笑冰鎮傷心  告訴我之後  他的孤獨再也不那麼孤獨  而我卻因此  更加蒸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