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廢變薰香 崑大獲選新創之星

崑大企管所師生創作薰香商品。(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企業管理研究所師生撰寫「以農業廢棄物及鄉土植物創造生活薰香」創業構想書,參加二0二四桃園新創之星x創天下競賽,在全國近卅所大專院校逾百組新創團隊競爭中,晉級廿組優秀團隊,獲得永續發展組銅獎。 這項競賽由中原大學與桃園市政府共同舉辦,分為「科技應用」與「永續發展」兩大組別,科技應用組涵蓋例如AI、科技及智慧應用等創新議題;永續發展組則專注於解決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等挑戰。 崑大企管所團隊參加永續發展組,由助理教授莊曜愷帶領產業碩士班二年級學生張雅菁及謝沛辰組成「薰香故里守護星」團隊,撰寫創業構想書,將農業廢棄物與鄉土常見植物結合其他名貴香材,創作符合現代人品味之薰香商品,並以歷史典故和詩詞歌賦為載體,推動與提升香道文化至另一層次。 莊曜愷表示,常見農業廢棄物中的荔枝殼和陳皮,除是中藥材亦是香材,一般家庭常是以垃圾處理,另學校或家中庭院所種植的針葉植物,例如肖楠、扁柏、龍柏等樹木修剪後常留下大量枝葉,也是可利用的香材。 而常見的植物艾草、香茅、抹草和菖蒲等,在鄉間常見,民間除在端午節運用。企管團隊運用上述香材,參考宋朝明代以來古籍所載香方,以豐富的歷史典故和詩詞歌賦為文化縱深,結合現代化虛實整合的行銷布局,創作出符合現代人品味之薰香商品,獲評審肯定榮獲銅獎。

Read More

高師大舉辦AI大師論壇 探討AI創新應用與教育發展

高師大舉辦AI大師論壇,探討AI創新應用與教育發展。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AI大師論壇」,吸引產學研專家與學生近百位參加,聚焦AI在商業與教育中的應用,會中展示該系在AI教育中的深耕,並為學術與產業提供交流平台。 此外,特別邀請AI專家孫志彬教授與NEXAI創辦人林上哲擔任講座,孫教授探討AI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展示如何優化流程、提升決策效率;林創辦人則分享AI在教育的創新應用,並透過實作示範幫助學生理解AI操作。 主辦單位事經學系主任陳隆輝表示,AI技術是商業與教育創新的關鍵,事經學系致力於培養學生具備未來核心技能,而AI即是其中的核心。期望學生透過論壇,加深對AI應用的理解,激發創新熱情。隨著AI技術的發展,教育者應不斷更新教學方法,確保學生的競爭力。高師大事經學系將持續舉辦相關論壇與研習,推動AI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幫助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技能。 論壇由事業經營系友會協辦,會長彭日騰感謝榮譽會長陳俐蓉及系友們的支持與協助,尤其感謝系友智卉心媒體CEO許琮智統籌策劃。許琮智指出,這次論壇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期望激發學生創新靈感。技嘉科技同時提供AI電腦設備,供學生操作,讓他們體驗AI的運算能力,深化實踐與理解。 校長王政彥高度肯定此次論壇,期望未來事經學系持續結合產學資源,推動AI技術在教育與商業的應用,培養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學生,幫助他們在數位時代中脫穎而出。

Read More

浮游生物「糞粒」助攻藍碳 中山大學碳匯研究登國際期刊

中山大學洪慶章特聘教授團隊聚焦海洋性藍碳研究登上國際期刊「海洋污染公報」,藉此呼籲政府著眼海洋性藍碳。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聚焦海洋性藍碳研究逾十五年,證實海洋浮游動物代謝的「糞粒」是主要的顆粒有機碳,可透過食物鏈大量把二氧化碳儲存於深海。整體海洋碳移除量,占全臺年碳排三十四點五%,潛力驚人,這項跨國研究登上國際期刊「海洋污染公報」,藉此呼籲政府著眼海洋性藍碳。 研究團隊指出,很多國家提出解決全球氣候暖化困境根本方法之一,就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期望二0五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進而衍生碳權、碳稅、碳費等減碳機制;目前臺灣碳匯無具體數據,亟需詳查臺灣森林、海洋及沉積物中的碳匯能力。 洪慶章與海軍官校副教授施詠嚴攜手組成跨校、跨國的研究團隊,首次對臺灣「自然碳匯量」進行全面性盤查,強調海洋在全球氣候解決方案中的關鍵角色,為未來碳匯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該研究統整了洪教授團隊橫跨十五年的顆粒態有機碳通量數據,並結合相關文獻,揭示臺灣周邊海洋性藍碳扮演著二氧化碳移除的重要角色;洪慶章解釋,相較於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藍碳才是占地球面積最大的固碳高手,且多數人以為濱海藍碳如紅樹林、海草床與鹽灘地是藍碳吸碳的主角,但研究發現,真正幕後吸碳高手,是肉眼看不到的大量海洋浮游生物,也概括所有海洋生物的死亡顆粒及「糞粒」。 他指出,光線可穿透海平面下約一百五十公尺,這些海洋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過食物鏈遭浮游動物捕食,進而代謝成糞粒,間接將微藻轉換為顆粒有機碳,沉降至深海或海底沉積物中,可儲存達數10年至數百年,是藍碳重要的「生物幫浦」。 中山大學洪慶章特聘教授團隊聚焦海洋性藍碳研究,證實海洋浮游動物代謝的「糞粒」是主要的顆粒有機碳。 (記者王正平翻攝) 洪慶章也揭露臺灣自然碳匯現況,森林碳匯、海洋沉積物碳匯及海洋藍碳的二氧化碳年移除量分別為二一五0萬噸、四二一0萬噸及九六八0萬噸;其中,海洋碳匯每年移除約占臺灣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二億八千萬噸中約三十四點五%,對臺灣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關鍵作用。對照臺灣距離達成淨零排放,仍有約一億六千萬噸二氧化碳的缺口。 他強調,應加強對臺灣陸地與海洋碳匯的實海域測量,需要更多的研究船來協助,同時加速採取去碳化能源策略,如減少使用石化燃料,及推廣電動車、再生能源及氫能技術。未來政策應納入更多創新技術,如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存儲、造林、森林復育、生物炭、大型海藻養殖及海洋鹼度添加等,以有效達成二0五0年的碳中和目標。

Read More

花蓮銅門國小結合部落文化 食米教育向下扎根

農糧署東區分署輔導花蓮縣銅門國小辦理「結合部落食米文化向下扎根」活動,帶領學童由田間農事插秧體驗。(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農糧署東區分署二十三日輔導花蓮縣秀林鄉銅門國小辦理「結合部落食米文化向下扎根」活動,帶領學童由田間農事插秧體驗,到由部落耆老傳承太魯閣族傳統米食香蕉飯DIY實作,讓食米教育融入學校課程,加深米食與部落傳統文化連結,進而培養學童從小就愛吃米食的飲食習慣,為食米教育向下扎根立下良好典範。 農糧署東區分署表示,農糧署長期重視食米教育與均衡飲食觀念,致力推動「食米學園」計畫,鼓勵全國公立國民小學以「國產稻米」為主要素材並善用在地農業資源,將特色食米、均衡營養概念、米食文化傳承、稻米多元加工利用及友善永續環境等內容融入課程。 東區分署今年輔導東部地區宜蘭縣六家、花蓮縣四家及臺東縣三家,合計十三所公立國民小學自行設計符合在地資源之米食教案與活動,發展各具特色的食米教育課程,引領近三千名學童養成以米為主食的飲食習慣。 東區分署表示,已連續三年輔導銅門國小參與農糧署食米學園計畫,今年的課程設計包括認識稻米等基礎課程,更導入豐富多元的部落傳統文化及實作體驗。校方特別將教室後方原為花圃的空間,活化為水稻生產園地,從插秧開始讓學童體驗農事活動,也教育學童吃飯時要感恩惜福。 待水稻收割後,邀請部落耆老帶領學童體驗製作早期獵人上山打獵時攜帶的香蕉飯。好吃又好玩的香蕉飯手作DIY帶動學童的學習動機,輔以耆老口述早年部落獵人上山打獵的種種故事,將傳統文化與米食連結在一起。 太魯閣族部落傳統米食,獵人便當「香蕉飯」。(記者林有清攝) 銅門國小食米學園計畫的重要推手葛聿銘老師表示,學童在參與一系列食米學園課程之後,稻米在學童的認知中,已不單純只是「食物的原料」,還包含更多的情感和發自內心的喜愛。課後也樂於與家人分享製作各類米食的體驗與心得。 農糧署東區分署將持續推動食米學園計畫,輔導國民小學由教育出發向下扎根,讓學童喜歡吃飯。呼籲東部地區有興趣參與食米學園計畫的國小一同加入推廣食米教育的行列。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認識綠電 省躬童DIY氫氣槍

省躬國小體驗自製氫氣槍。(記者施春瑛攝) 省躬國小響應2050淨零轉型亦即淨零排放,特別安排環境教育課程,邀請全國能源標竿學校高雄市路竹區大社國小校長張素菁到校與四年級師生談淨零綠生活,課程中使用廢棄的變壓器,巧妙設計產生氫氣的氫氣生成器,引入節能減碳的概念,省躬學童接觸到綠電都直呼很神奇。 省躬校長謝辰育表示,淨零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淨零排放不是不排放,而是努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極小化,再用負碳技術、自然碳匯等方法抵消,也就是特定一段時間內,全球人類為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和人為移除的量相抵銷後,使其結果為零,以極大程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2030年減排至少43%,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 講師張素菁校長表示,淨零的核心目標就是阻止地球持續升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呼籲,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d.5度內,台灣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1.6度,對於氣候變遷衝擊包括:淹水、乾旱、坡地災害風險提高、颱風暴潮衝擊提高、都市熱島、暖化致農漁畜產量下降等等,減碳真的很重要。 學務主任張瑾玥說,在這場講座中讓學生初步認識台灣淨零目標與政策的12項關鍵戰略,課程內容使用常見的生活用品-變壓器來自製氫氣槍,讓學童透過實驗認識綠電,引發好奇並觸發學習動力,對環境是一大助力。 學生杜宸彣說,利用廢棄的充電器、布丁盒等材料,就能製作空氣槍,回家也要和家人一起自製體驗。導師曾琦椀說,利用氫氣的生成,轉換到學生喜愛的玩樂活動,學生參與意願提高,很期待學校安排教師增能研習的機會。(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台USR計劃 分享綠電研發成果

南台藏碳蘊漁USR計畫團隊在第64屆中小學科展中,展攤分享團隊之風力發電機研發成果,吸引學生及民眾駐足參觀。(南台提供) 南台科大「藏碳蘊漁」USR計畫,將再生能源之專業知識結合永續發展概念教學,培養出具備實作能力與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團隊。更於第64屆中小學科展中展攤分享團隊之風力發電機研發成果,讓參與中小學生及民眾能親近再生能源的創意設計,藉此推廣低碳節能。 南台USR團隊以「藏碳蘊漁-綠電搖滾創客科普研究」作為此屆科展攤位主題,除展示「折疊式可攜帶型風力發電機」之實體,亦有經仿生設計之多種風機葉片。另團隊研發之「低轉高扭軸流式永磁發電機」,除獲得2024智慧科技應用創意佳作,亦在科展中展出多樣實作成品搭配文字說明,展現團隊師生在綠電領域的豐沛技術實作量能。 南台USR計畫研發之折疊式可攜帶型風力發電機,具備可展開與收合的軟性葉片結構,其概念來自於雨傘骨架,除讓使用者能簡單且迅速拆裝,軟性葉片更提升風機運作時的安全性,且易於轉換至不同環境中使用,例如外出露營、防災避難等使用情境。 團隊也將物聯網技術融入,讓使用者可透過顯示板即時了解發電情形。團隊期望能藉由多項優勢擴展小型風機的市場,讓再生能源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推動綠能普及和能源自主。 南台藏碳蘊漁USR計畫主持人、機械系助理教授陳宥任表示,團隊所培育學生已將相關知識內化,且具備優秀表達能力,能親自引導現場志工進行導覽,於短時間內讓科普內容流暢的分享給民眾,成功引發現場的良好互動。團隊未來除將持續致力於小型再生能源系統開發,以大學能量擴散環境永續的社會影響力。 南台代理校長周德光表示,南台多年來致力推動永續發展目標,透過USR計畫實踐在地社區合作與落實環境永續。多個USR計劃均鼓勵師生社會創新,促進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已成為一所發展永續目標與實踐環境永續的大學。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崑大電機3生 綠點子發明賽銀了

崑大電機系師生結合理論實踐創意,以作品「包裝用夾爪」,榮獲2024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銀牌。(圖/崑大提供) 崑山科大電機系三年級吳佩穎、蔡翔宇與博士生戴淳彥,在學校工業4.0研究中心培訓下,結合理論實踐創意,以「包裝用夾爪」作品,參加2024年第六屆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在近70組參賽隊伍激烈競爭中,憑藉出色的表現榮獲銀牌,為校系爭光。 綠點子國際發明設計競賽,旨在推動綠色科技,尋求解決能源與環境保護問題的創新發明與設計。崑大榮獲銀牌作品「包裝用夾爪」,是由電機系教授李振興指導,團隊從博士生戴淳彥的畢業專題中獲得靈感,研發並優化出二代夾爪,而三年級吳佩穎與蔡翔宇憑藉在系上「機電整合丙級培訓」中獲取的證照,成為此次比賽的主力,團隊在賽前更已獲得「包裝用機器手臂夾爪機構及其方法」之專利證書,為比賽增添士氣。 博士生戴淳彥表示,此次獲獎作品「包裝用夾爪」具備多種功能,並可應用於商品打包,夾爪可透過步進馬達精準夾取物品,並利用真空幫浦吸取較大或光滑物品,更特別的是,內建攝影機可辨識物品並計算位置,讓夾取更精準,這項創新設計結合夾取與吸取功能,實現一機多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夾爪的穩定、安全與多功能性使其在物流與製造業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指導教授李振興指出,感謝學校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資源,與工業4.0研究中心的培訓,更要感謝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特別是戴淳彥的畢業專題,提供了寶貴的靈感,吳佩穎與蔡翔宇則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這一次的成功,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 電機系主任林俊良表示,這群來自普高與技高的學生在短短時間內,就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並在國際競賽中脫穎而出,充分展現他們在創新、實作與團隊合作方面的卓越能力。鼓勵所有的同學積極參與各種競賽和專案,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成長。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成大總圖閉館趴 70玩家闖關

參加「總圖夏日閉館趴」的玩家透過遊戲更加深入認識圖書館環境。(圖/成大提供) 成功大學圖書館日前舉辦「總圖夏日閉館趴」,一共有19支隊伍共70人參加,年齡層從7歲到51歲,玩家們全都鬥志滿滿並且在規定時限內挑戰成功,多位玩家表示,解謎過程雖然燒腦但很有成就感。 成大圖書館2022年首度利用暑假閉館後時間舉辦「總圖夏日閉館趴」,活動獲得師生熱烈迴響後,今年適逢總圖書館一樓完成2期改造,所以再度辦起閉館趴,並新增圖書館實境遊戲「未來索引」關卡,讓閉館後的成大圖書館化身為遊戲場,玩家們得以輕鬆自在地享受解謎樂趣,也透過各個關卡挖掘圖書館不同風貌,更加深入認識圖書館環境與服務。 此次活動計有19支隊伍,共70人參加,各組以2-6人成隊。參加者由校內師生、眷屬及校友組成,年紀最小為7歲、最年長為51歲,除教師、職員以親子或同事一起組隊挑戰外,仍以學生組隊占多數,還有今年剛畢業的校友也組隊參加。 參加隊伍中,由大一新鮮人組成的「刻在你心理的名字」、「物治117」及臨時成團的「台南一中113年」隊,囊括最快完成闖關前三名。玩家們開心表示,身為大一新生,能夠以這種方式深入探索圖書館,同時認識新同學,在解謎過程中也學會如何查詢館藏、找尋期刊書架櫃號及借書方法等,覺得參加活動非常值得。 玩家們表示,雖然部分關卡難度較高,但解題過程相當過癮,可說是既燒腦又具成就感;更有經常使用圖書館的玩家表示,藉由這次活動認識了之前未曾留意到的角落是意外收穫。玩家也特別感謝由館員及工讀生組成的小天使服務團隊,總能在卡關需要協助時,適時幫忙提點得以順利前進到下一關卡。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2024「繁衍城市DNA」競賽閃耀! 大安高工榮獲優選!

嘉義市長親自試用學生作品。(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市教育局二十二日表示,為推廣木產業並具體實踐「木都三點零-新式木造」環境永續目標,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邀請大專院校及高中職學生針對木造技術與木構工法進行木構造構築實踐的創作競賽。台北市立大安高工建築科團隊,以「燕返」及「環緩」二組作品參展,在林振輝老師細心指導下,皆榮獲優選殊榮。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為推動「木產業」推廣相關計畫,進行木產業文化推廣與構築實踐教育計畫。邀請參賽隊伍於嘉義市政府文化廣場公共空間,進行木構造構築實踐創作競賽,期待透過使用木構造材料競賽能激盪出可依循的木構未來與文化可能性,以達到「零碳排」、甚至「固碳」的永續城市目標。 大安高工建築科長期致力於木工人才的培育,透過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教學方式,培養出具備創新能力與實作能力的木工專業人才。除建築科外,大安高工各職業類科亦為社會培育無數優秀的科技人才,畢業生深受業界肯定,成為技職教育發展的重要推手。

Read More

育達高中防災防震教育宣導 強化全體師生災害應變能力

台北育達高中劉育仨校長親自頒發感謝狀給消防局專業隊員,了表感謝之意。(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育達高中於近日舉行一一三學年度第一學期「防災防震教育宣導講座」,每年提升全校師生的防災意識與應變能力,為校園安全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線。講座特別邀請到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的專業隊員蒞臨,為師生們進行防震、防災及火場逃生的知識講解。 台北市教育局二十二日表示,活動現場,消防隊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結合真實案例,生動地介紹了如何在面對不同災害時作出最迅速、正確的反應。他們強調,在災難發生前做好防災準備,是保護自己和他人的關鍵。無論是地震來臨時的「趴下、掩護、穩住」三步驟,還是火災中的迅速逃生路徑,這些實用的防災技巧,都是講座的重點之一。 老師們也有機會進行實地演練,模擬地震發生時的應對措施。學生們在教室中模擬趴伏和保護頭部,老師則根據消防隊員的指導,帶領大家有序地撤離至安全區域。這樣的實戰演練,讓大家在面對突發災難時更加冷靜且應對得當。 講座結束後,台北育達高中的校長表示:「防災教育是校園安全的重要一環,希望透過這類活動,不僅讓師生們增強防災意識,還能夠在實際情況下熟練掌握自救逃生的技巧。」校方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各項安全教育活動,並透過與相關單位的合作,共同維護校園安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