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全面推動人工智慧

中原大學課程帶領學生探索AI素養並在校園成立推動委員會。(中原大學提供) 記者丘安/中壢報導 教育部宣布成立「臺灣大學AI聯盟」,全力在各大學推動AI相關課程,成員之一的中原大學二日就表示,他們除在大一新生將此課程列為必修外,學校的秘書室和通識中心都設立與AI相關組織統籌校內人工智慧教育相關決策。 人工智慧已是世界科技潮流,尤其是自然資源缺乏的臺灣,只有全力來推動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科技,才能與世界各國競爭,為此教育部成立台灣大學AI聯盟,二日聯盟之一的中原大學也表示,除讓全校大一新生必修相關課程外,學校的秘書室和通識中心都與成立AI相關組織,統籌校內人工智慧相關教育決策。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柯惠鈴表示,近年來隨著AI推動產業革命,人文教育受到社會極大關注,該校的通識教育中心除有開設兩門大一共同基礎必修的人工智慧課程外,也用校級資源支持打造「人文智慧」與「人工智慧」共融的人才培育計畫,並在學校的秘書室設立「人工智慧教育與學術倫理指導委員會」,統籌校內人工智慧教育相關決策,另規劃在通識教育中心成立「人工智慧倫理與全球治理學苑」。 中原大學表示,培養人工智慧與人文素養兼備的未來社會領航人才,此趨勢已然浮顯,未來,中原大學在人文教育方面將更突出以「數位人文跨域人才」作為數位人文發展亮點,達成中原大學AI人工智慧向下扎根、向上提升之目標。

Read More

竹縣友善校園週宣導「三不一要」 拒絕兒少網路性剝削

竹縣友善校園週宣導「三不一要」, 「不拍攝」、「不留存」、「不分享私密照片」及「要求助」的原則,拒絕兒少網路性剝削。(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縣一一三學年度第一學期友善校園教育宣導活動二日在勝利國中登場,此次由新竹縣副縣長陳見賢與教育局長楊郡慈、警察副局長邱幼媚等人,攜手帶領師生進行友善校園宣誓,表達身體力行友善校園的決心。 竹縣府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每年通報的兒少性剝削受害者逐年上升,知名藝人持有多部「創意私房」兒少性影像新聞,更是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了解相關議題並杜絕傷害刻不容緩。提醒同學要特別留意使用網路與手機的安全,務必謹守「三不一要」,「不拍攝」、「不留存」、「不分享私密照片」及「要求助」的原則,提高警覺遠離攝狼。 陳見賢表示,發揚友善校園意涵,營造校園正向的學習風氣,維護學生安全的學習生活,希望所有學生都不拍、不留、不傳、要求助,學生若有需要協助的地方,師長、教育局、警察局都會成為學生的後盾。 楊郡慈表示,今希望通過這次的宣導活動,營造相互理解、平等對待、尊重多元、欣賞差異、充分參與以及自由表達意見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勇於說「不」,營造互助友愛的校園氛圍,以營造出愛與關懷的友善校園。 警察局少年隊、婦幼隊、交通隊、少輔會等單位,也在活動會場透過發放預防犯罪宣導品,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建立同學們正確的法治觀念;另在學期間警察局也將前進校園辦理犯罪預防宣導,特別提醒同學們,謹記「三不一要」原則,「不自拍」、「不傳送」、「不持有」,如遇到前述情況,「要截圖存證並求救」;也強調不要成為加害人,不拍攝、不引誘、不觀看、不持有。如果發現相關個案,可通報一一三專線、衛福部線上通報專區、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與性影像處理中心等,以利後續關懷與協助。

Read More

中原大學加入「台灣大學AI聯盟」推廣全人教育與智慧科技

過去一年來在教育部「智慧人文與未來人才培育計畫」支應下,中原大學數位人文培育已奠定穩固基礎。(圖/中原大學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教育部今(2)日宣布成立「台灣大學AI聯盟」,中原大學為25所成員學校之一。面對台灣社會及教育氛圍普遍重理工輕人文之現象,以理工起家的中原大學強調,將致力推展理工與人文之平衡,以「全人教育」塑造學生的完整人格。為了讓學生在熟悉智慧科技應用的同時,也能以人文、社會思維體察外部世界之變動,中原大學配合AI趨勢革新課程,發展AI賦能、跨領域合作及融滲人文STEAM之課程,以人文引領AI及智慧科技的優勢,加值學生未來競爭力。 中原大學指出,近年來隨著AI推動產業革命,人文教育受到社會極大關注。在學校教育理念指導下,通識教育中心開設兩門大一共同基礎必修的人工智慧課程,積極開展人工智慧與人文素養結合的進程。中原大學通識課程分為「天、人、物、我」四大學類,開設的兩門課程為「自然科學與人工智慧導論」及「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這兩門課屬於「物學」,全校大一新生必修,每學年開課班數將近120班。 教育部今日宣布成立「台灣大學AI聯盟」,中原大學為25所成員學校之一。(圖/中原大學提供)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柯惠鈴談到,除了兩門大一共同基礎必修的人工智慧課程外,中原大學也以校級資源支持打造「人文智慧」與「人工智慧」共融的人才培育計畫,除了率國內大學之先在秘書室設立「人工智慧教育與學術倫理指導委員會」,統籌校內人工智慧教育相關決策,並規劃於通識教育中心成立「人工智慧倫理與全球治理學苑」。以全球為範圍,面向全校師生舉辦相關學術論壇,進行各種教研、學研增能活動,堪稱全國率先探索此領域的高等院校。 中原大學基礎物學召集人、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石栢岡指出,NVIDIA創辦人黃仁勳曾提到:「人工智慧是最強大的科技力量,它將驅動未來的創新與發展。」中原大學這兩門大一必修課,正是回應了當前的時事與趨勢,讓學生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中具有前瞻性的競爭優勢。 商學院會計系劉同學在大一修過「自然科學與人工智慧導論」,她說,原本對於人工智慧的認知有限,但經過老師的資料分享與實作,便豁然開朗,進而發現隱藏其中的大數據分析和企業策略管理,這些皆與商學院所學息息相關。電資學院邱同學則表示,隨著科技發展,會用到程式的地方越來越多,能越早接觸到程式對於自己未來發展有一定的幫助,透過「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課程,使他更加了解到Python整體的架構,經過課堂練習也更熟悉程式語言,收穫良多。 中原大學說明,過去一年來在教育部「智慧人文與未來人才培育計畫」支應下,該校數位人文培育已奠定穩固基礎。其中,「數位人文課程模組」總修課人數已達743人,每學期學生更將所學結合專業知識製成專題作品展示。已修習六門數位人文課程模組的應華系蘇同學,由於掌握了數位科技與人文知識的跨域能力,畢業後取得多家科技公司的錄取通知,雖非理工背景一樣炙手可熱。 中原大學強調,培養人工智慧與人文素養兼備的未來社會領航人才,此趨勢已然浮顯。未來,中原大學在人文教育方面將更突出以「數位人文跨域人才」作為數位人文發展亮點,達成中原大學AI人工智慧向下紥根、向上提升之目標。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雙春夏日樂學 玩手作學製炭

北門區雙春國小學童參訪隆田文化資產教育園區,體驗嘉南大圳地景互動劇場。(記者盧萍珊攝) 北門區雙春國小夏日樂學活動,安排學生參加才藝手作、閱讀寫作、白蝦與虱目魚養殖、隆田炭森活館等,並與屏東恆春與雲林誠正國小戶外交流,讓暑假過得充實有趣。 課程內容由雙春國小校長林佑霖、教導主任陳又菁及校內多位老師一起規劃,並結合林業署、四健會、暑期志工團隊、南縣區漁會、恆春國小、雲林誠正國小等參與,為讓內容更為充實,有才藝手作、閱讀寫作、STEAM英語營、白蝦與虱目魚養殖、口琴太鼓、隆田炭森活館參訪,體能活動等,並前往恆春國小交流。 雙春國小學童的作品,展現童趣。(記者盧萍珊攝) 林佑霖表示,為期2個月的夏日樂學活動,課程多元豐富,讓學生充分學習,學生對於內容展現濃厚興趣,活動中老師讓學生運用校園裡、大自然的樹枝、小木片的切片,進行腦力激盪做出動物拼貼圖案、學生們靠著自己的想法,拼貼出鯨魚、螃蟹、小熊及小魚等。 另前往隆田文化資產教育園區、菱炭森活工廠參訪行程,更讓學生眼睛為之一亮。透過導覽員解說,了解園區相關歷史、地質、水源、文化,展場裡有大型的互動遊戲機台,讓學生玩到不想離開。 接著參觀菱殼炭製作,原本是廢棄物的菱角殼,經過千度高溫燒成菱殼炭,學生們拿泥炭抹臉玩了起來,除學習炭知識外,並體驗炭製作、杯墊、炭泥盆、手作多肉植物帶回家,落實戶外教學的真正意義。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深入長者日常 成大團隊 一日伴學

成大與千葉大學攜手開設「健康老化之路」國際交流密集課程,期末發表時亦邀請社區長者參與。(成大提供) 成功大學USR「相伴2026」計畫,繼今年寒假帶領師生赴日本與千葉大學合作跨國密集課程後,暑假期間更將「國際課程—健康老化之路」移師台南,將台灣對健康老化的重視以及成大對在地老化的創意策略,分享給千葉大學團隊。 成大表示,相較於寒假在日本時以參觀機構與訪談當地長者的方式為主,暑期課程最大特色是「一日伴學」活動,學生們分組行動,貼身參與高齡者的一日生活,從食、衣、住、行、樂等面向了解在地高齡者的生活。同時邀請北區仁愛里、中西區南美里的九名高齡長者分享他們個人運動、社區菜園、社區運動、家庭購物、志工服務等不同行程,學生們藉由課程進行觀察、分析與方案設計。 相伴2026計畫團隊表示,如果想要讓密集課程的學生深入了解地方,卻只訪問里長或由學生自由踏查,資料深度恐較為不足,而且高齡者對於訪談又常過於緊張,而國際學生透過翻譯亦會有理解落差。「一日伴學」提供學生真實跨進長輩日常生活的機會,亦能將成大多年來推動在地健康老化的成果呈現給千葉大學的師生。 「健康老化之路」課程為期9天,學員來自成大與千葉大學共18名學生,授課老師們與駐點助理們共同帶領學生探討在超高齡社會中,如何讓高齡者在社區中達到健康老化,並且是社區可執行的方案。 劉立凡教授表示,成大與千葉大學都具有人才培育、社區實踐與地方創生的共同目標,這兩次的課程交流呈現出跨國間文化特色的差異,也可以凸顯各自需求及特色,並提供典範轉移的可行性。 日本千葉大學團隊也指出,兩國處理政策議題特性與文化敏感度的不同,可以向台灣學習快速變遷時代下處理事務的效率與應對彈性,雙方可以相互學習及彌補各自弱項,形成相關地方創生議題導向下的緊密夥伴關係。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長老教會檔案館 認識教會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所在地曾為原台灣教會公報社原址。 館內豎立巴克禮雕像。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來台近160年,對歷史深具意識,1950年起,開始成立歷史資料室,1976年在巴克禮故居成立台灣教會歷史資料館,幾經遷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在台南東區青年路與新樓街區域落成,無巧不巧,所在地為台灣教會公報社原址,歷史與文字,在不同時空,巧妙結合。 資料館主要收藏19世紀之今的洗禮簿、議事錄、紀念刊、書信手稿、漢羅英日語古籍、珍本聖經聖師、契書、地圖、照片與人物檔案等。館內典藏許多文物和物件,「巴克禮銅像」係巴克禮牧師過世後不久,門生故舊為其樹立銅像為紀念,然,1940年代戰爭時期,被日本政府徵收鎔鑄,1976年台南神學院百週年慶典時,再重新雕刻,此件為摹製塑像。 館內典藏台灣教會公報和巴克禮所翻譯的新舊約全書。 這張書桌大有典故,是宣教師馬雅各、巴克禮都使用過的書桌。 另由巴克禮於1885年創立的《台灣府城教會報》,是台灣最早報紙,以台語羅馬字著稱,對宣教佈道、啟迪民智具有深遠影響,而巴克禮擔任主筆時間就超過25年,館內也將歷年報紙裝訂成冊。另有巴克禮翻譯的新舊約全書,讓整部以廈門音羅馬字聖經得以完整,印製過程中,曾遭祝融,幸好巴克禮有留下備稿,而這版本已成為現行台語譯本底本,目前展示品則為1969年版本。 館內也典藏巴克禮獻身文,巴克禮16歲起,每年生日都於獻身文簽名,結婚後,夫妻倆一起簽名直至最後,對宗教的堅持,令人感佩。館內也展示一張大桌子,赫然是宣教師馬雅各、巴克禮都使用過的書桌,不禁讓人遙想百餘年前,兩人在書桌前研讀各項資料的畫面。 檔案館內珍藏巴克禮獻身文。 此外,資料館曾提報「賴永祥長老史料庫」與「南部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傳教之歷史文獻:以巴克禮牧師為中心增補」兩案,更入選文化部「第二屆台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兩案分別包含賴永祥長老的台灣教會史料蒐藏與其編寫的《教會史話》,史料數位化,無償提供各界運用;另,第一台活字版印刷機(1885年出刊的《台灣府城教會報》)、巴克禮以羅馬字寫成的台語聖經、巴克禮與台南神學院相片集及巴克禮長袍等珍藏文物等,對教會保存台灣集體歷史記憶重大肯定。 想認識教會史,到這裡就對了,即使你不是基督徒,檔案館內典藏眾多歷史文獻和文物保存,可供研讀,館內也陳列許多教會史相關書籍,供大眾開架閱覽並舉辦小型主題特展和講座,資料館也提供數位資料,若民眾不克前來,亦可至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平台搜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獻」資料集,一起認識基督教長老教會在台灣!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南二中3國際交換生 最想學中文

台南二中新學年接待三位國際交換生。(校方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二中與扶輪社合作,新學年度接待來自美國、巴西、捷克的三名交換生,未來一年,交換生除了將體驗和母國不同的學習環境外,也將達成來台學習中文的目標。 來自捷克的陳婕說,自己即將滿十七歲,很開心也很興奮能和台灣同學們見面;來自巴西的毛巧怡則希望能學會中文,在這一年也能收穫滿滿;來自美國的陳楠喜歡運動、打籃球和與人交談,歡迎同學多找他說話。三位交換生熱情地向二中師生打招呼,二中師生也回以熱情的掌聲。 校方表示,三位交換生在開學前已經和導師相見歡,經溝通對話,交換生了解班級特質後,依照自己的學科喜好選擇加入的班級,將分別在巴斯德生醫班、雙語班和同學共同學習。後續將以「一生一課表」的方式,讓交換生和二中學生一樣,選擇有興趣的選修課、社團,另外安排華語課程,加強聽說讀寫。 校長林晏旭則表示,交換生想學中文,同學們平常可以先用中文說明,再用英文解釋,不但交換生能學到中文,二中學生也能有英文口語表達的練習,在自然而然中營造雙語的校園環境,樂見這種雙向的互動。

Read More

歌聲及古箏為藝術理念的老師劉翠英 熱心公益獲肯定

活化歌聲及古箏為藝術理念的老師劉翠英,彈奏音樂造詣高,時下把優美的音樂帶到各地做公益,博得長輩們的尊敬及好評。(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用舞蹈活化歌聲及古箏為藝術理念的老師劉翠英,彈奏古箏真是扣人心弦,音符如萬馬奔馳、靜如處子,柔如流水,造詣如天籟,達到音樂最高境界。最近在海線地區公益表演,演奏音符打入每個人的心底,獲很多長輩的讚賞 劉翠英老師曾台中曉明女中光復國小南投高中音樂班教音樂,因具愛心而努力做公益回饋社會,用以編輯通俗流行古箏置入you2影音,並能唱出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些懷古老歌曲,達到療愈人心,觀眾熱烈鼓掌時,是她最快樂時刻,最近計畫將到大安、后里一帶做公益,嗜愛她音樂的知音十分期待。 音樂造詣極高的劉翠英,她的古箏能把彈出優麗音色,曾任教於台中曉明女中光復國小南投高中音樂班,如今所教的學生數已難以估計,傳承歌舞及演奏的音樂確達到真善美理念,現在堅持做公益回饋社會。 后里區公所政風室主任謝國樑表示,劉翠英老師長期於大安、豐原等社區做公益演出,因古箏弦律音色之美能動人心弦,深得聽眾所樂道,並以古箏演奏與長輩們一起同樂,取樂長輩,愛心所到尊敬及景仰。尤其熱心各種公益團體活動,善心與愛心不落人後。今年也將以「心創廉政.動見奇蹟」協助社會參與廉政宣導活動,藉此提升民眾對各機關廉政風險業務及透明化措施之認識,凝聚貪污零容忍共識,展現出對政府廉能的期盼與信心。

Read More

〈中華學園〉圖畫書法欣賞

藍面具 ◎台南市學東國小方晨寧 忙碌的工地 ◎台南市後港國小四年甲班林邑薰 鐵鎚素描 ◎台南市復興國小六年十四班葉祐廷

Read More

南大近800名家長座談

南大舉辦迎新家長座談會,帶領新生家長參觀校園。(南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大學於三十一日下午舉辦新生家長座談會,增進家長和新生對學校育才理念、學習環境,以及未來升學與職涯規劃的了解,吸引近八百名家長參與。 南大新生家長座談會由校長陳惠萍主持,她除了歡迎新生加入南大,也向家長及新生們分享各項校務成果,包括跨域學習的推動、校友優異的表現、外部評鑑的肯定,以及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獲得了三億五千多萬元高額補助,這些資源將用於提升教學與學習品質。 此外,學校在研究與產學合作計畫上的成果也屢創佳績,今年教檢應屆平均通過率達八成五以上,遠高於全國的百分之五十二,並有高達兩百三十二人次的畢業生錄取中小學正式教職,彰顯南大在教育領域的表現。 隨後由教務長歐陽誾與學務長侯志正就新生生活與課業學習的重要議題進行詳細介紹,家長也針對學業規劃、生活環境、未來發展等面向踴躍提問。 全校性座談會結束後,家長及新生還前往各學系,與系主任進行深入交流。各學系的精心安排和豐碩的成果展示,進一步鞏固家長對南大教育品質的信心,新生也更加安心地展開大學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