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發表營養教育推廣專書

南市發表餐前五分鐘營養教育推廣專書暨教學手冊。(記者羅玉如攝)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南市領先全國推動餐前五分鐘營養教育,由專業營養師每月以在地食材為主題設計影片及海報。四年下來彙編成營養教育推廣專書,並邀教師設計適合國中小學生參考的教學手冊,二十二日在崇明國小發表。 南市營養師四年來共同開發一百三十部影片、設計出三十五個主題海報教材及一百零五張海報。上述教學媒材集結成冊,配合部定課程及跨域學習,設計許多創意教學模式,展現南市推廣飲食營養教育成果。 市府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營養教育推廣專書除了收錄每月主題海報,也邀請海佃國小、崇學國小、新進國小、永康國中教師,共同發揮創意,設計出適合各學習階段的教學簡案與學習單,合力編寫成教學手冊,供教學者參考使用。 整體教學設計,按照國中小學習階段循序漸進。國小低年級採取圖像記憶方式,讓孩子們認識六大類食物。中年級透過學習策略與提問技巧,引導學生選擇健康的食物。高年級則融入不同面向的議題,鼓勵學生自我覺察健康的重要性,反思飲食與環境的連結。 國中階段著重於課中教學運用、課後教材補充,融入晨讀或問題導向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將此書做為自學工具,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Read More

南科自造基地遊學 上千學童體驗AI

南科自造基地遊學活動,吸引了各國中小踴躍參與。(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善化報導 由善糖國小校長陳俊吉統籌申辦的南科自造基地遊學活動,吸引了各國中小踴躍參與,三月起至五月預計將有十八所國中小一千二百名學生參與。南科管理局人員廿二日訪視遊學活動辦理情況,看到學生們進行AI體驗教學的專注樣。 南科管理局為提升周邊學校的教學品質,每年挹注經費均衡地方與園區教育水準相關計畫,並自一百零六年起持續推動辦理相關補助,迄今累計補助達三千三百七十一萬餘元,支持學校設備與教學環境改善,並協助各校發展特色教學。 另自去年度起,新增補助辦理遊學課程、延伸課程及主題式校外課程教學,透過創意活潑的實地教學,讓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學習科學知能。 其中「南科AI-ROBOT自造基地」實作參訪更廣受好評。去年度辦理十九梯次、十五所國中小六百五十名學生參與,今年將擴大辦理四十五梯次,十八所國中小近一千二百名學生參與,學生可進行AI體驗教學,動手實做mBOT自走車組裝,並自行撰寫程式控制mBot自動行走。  各校透過如此的遊程學習,在科技教育都有著卓著績效,參加國際機器人與資訊科技教育競賽表現更亮眼,如大社國小榮獲Scratch程式設計磚塊組全市第一名及第十屆索尼創意科學大賞優等、新市國中榮獲Power Tech青少年科技創作競賽全國賽佳作、善糖國小榮獲Scratch程式設計扎根組全市第一名、第三名及佳作的好成績。 此外,在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計畫評比,大社國小及新市國中均獲全國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計畫績優學校殊榮。對此好成績,南科管理局也將持續在地深耕、建立友善環境,偕手地方打造優質生活、共榮共好的在地園區。

Read More

GATEAUX盃蛋糕技藝賽 南台獲6獎項

南台餐旅老師指導學生參加GATEAUX盃台灣蛋糕技藝競賽,包辦社會組鮮奶油水果裝飾蛋糕冠、亞、季軍等共六個獎項,表現亮眼。(南台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台科大餐旅系老師林政陞指導帶領學生,參加「二0二四第廿三屆GATEAUX盃台灣蛋糕技藝競賽」表現優異,包辦社會組鮮奶油水果裝飾蛋糕冠、亞、季軍,及米粉蛋糕季軍、餅乾小西點、小西點與巧克力佳作,共計六個獎項。 由台灣蛋糕協會舉辦的GATEAUX盃競賽,區分為職業、社會與學生組,競賽項目為杏仁膏裝飾蛋糕、拉糖藝術工藝等共十二個品項,主要是以透過良性競賽、技藝切磋,提供兩位最高分冠軍選手代表台灣前進日本東京比賽,讓國內選手每年挑戰不同類型的蛋糕技術。 南台餐旅系獲獎學生包括李依蓉社會組鮮奶油水果裝飾蛋糕冠軍,蔡卉楨亞軍,莊依靜季軍;許亦涵米粉蛋糕季軍,郭佳琳餅乾小西點及蘇靖翔小西點與巧克力佳作。 餐旅系學生參加各種不同品項組別,主要用意在於培養學生未來能接軌業界的商業商品模式,並時刻提醒學生在科技、專業技能與行銷的重要性。參賽同學們表示,很感謝協會評審老師們的認可,讓他們知道一直以來在學校教室的練習技能沒有白費,也感謝系主任、指導老師與家人們不斷鼓勵支持,未來將繼續朝專業技能方向努力精進。 餐旅系主任葉佳聖表示,學生能在系上學習業界中重視的口味搭配、烘焙材料的認識、食材原理的組合應用、裝飾配色的技巧及產品設計包裝的細節,林政陞老師豐富的實務經驗專業指導,是學生突破難關與挫折的重要關鍵,另系上提倡團隊合作方式來達到互相協助的精神,學習成效有別於以往單獨練習有著更好的效果。

Read More

南大攜手市立博物館培育藝術人才

台南大學二十二日與台南市立博物館簽署合作意向書,由台南大學校長陳惠萍(左)、台南市立博物館館長王世宏(右)代表雙方簽署。(南大提供)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國立台南大學二十二日與台南市立博物館簽署合作意向書。未來雙方將共同建立藝術展演交流管道,促進國內藝文發展,打造台南藝術文化新天地。 合作意向書簽署儀式,由台南大學校長陳惠萍、台南市立博物館館長王世宏代表雙方完成簽署。 南大表示,台南大學在地深耕一百二十五年,致力推廣藝術及美感教育。台南市立博物館不僅是典藏機構,更是統籌協調各公私立博物館的要角。未來雙方將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為台南邁向下一個百年做準備。二十七日預計在南市博為南大藝術季舉辦開幕式。

Read More

勝利國小募款捐世界展望會

勝利國小師生捐款響應台灣世界展望會「水資源行動」。(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勝利國小每年透過生命教育週募集全校師生的愛心,透過台灣世界展望會「兒童資助計畫」資助馬拉威與衣索比亞的兩位大哥哥,今年捐款挹注「水資源行動」,盼望讓乾淨的水源成為孩子的救援。 聯合國訂定每年三月二十二日為「世界水資源日」,呼籲民眾重視水資源這項議題。然而世上仍有二十億人使用汙染水源,缺乏安全飲水和衛生環境而腹瀉死亡,缺水地區的孩童為了取水,途中可能遭遇動物攻擊、性暴力、掉落井裡或河裡等危險。 勝利國小生命教育週以「水資源」為主題,廣邀師生及家長響應,校長葉和源、小市長陳語謙、小議長黃得昫共同將全校募捐的三萬三千七百元捐贈給台灣世界展望會。葉和源表示,「喝乾淨的水對我們而言是一件非常方便、理所當然的事,但喝水這件事對落後國家的兒童來說卻是致命的威脅!全校師生一起反思、一起努力,因為每個人都具有影響力。」 小市長陳語謙說,「希望能幫助他們生活更順利、取得乾淨的水,健健康康長大。」小議長黃得昫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希望以後每一年都能舉辦,資助需要的小朋友。

Read More

南大附中開辦乳牛修護蹄訓練班

南大附中發展農業教學,辦理乳牛修護蹄訓練班,透過實務講解讓學生參觀乳牛修蹄過程,並了解酪農業在生產牛乳與維護乳牛健康相關技術管理。(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台南大學附中因應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理念,結合課程及場地規劃發展農業教學,辦理「乳牛修護蹄訓練班」,以校園農牧綜合教學園區乳牛讓學生參觀乳牛修蹄過程,並了解酪農業在生產牛乳與維護乳牛健康所需相關技術管理,兼顧生產與動物福利要求。 南大附中為提升學生現場實務經驗,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主辦的乳牛修護蹄訓練班,由助理研究員陳小明解說牛隻蹄部構造、修護蹄技術經驗分享及觀摩牛隻修謢蹄現場與常見蹄病修護方式。 活動中除牛隻修謢蹄相關說明外,全場參與人員全程穿著防護衣,讓學生在觀摩修護蹄技術的同時,也加強畜牧場防疫管理概念,落實基礎現場管理實務教學目標。學生透過修蹄師邱弈詮的講解,了解乳牛修護蹄所需相關器材、藥品及注意事項,再以兩人一組互相模擬乳牛蹄部包紮,熟練基礎包紮技術。 學生表示,觀摩修護蹄對乳牛的行為及姿勢有更明確了解,透過乳牛走路或站立的姿勢,粗略判斷乳牛是否需要修護蹄,並了解跛腳與乳牛健康息息相關。 附中校長陳森杰表示,透過國教署、大專校院與各級公務機關資源的挹注,打造農林漁牧兼備的多元學生實習環境,讓學生藉由活動、課程及實習逐步了解未來專業發展性向,提早訂定升學或工作目標,也讓南大附中逐漸往南部農業教育中心目標邁進。

Read More

光華高中80師生赴日學習交流

  光華高中安排餐管群學生參訪日本專門學校,日籍師傅指導台灣學生傳統糕點製作技巧。(光華高中提供)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南市光華高中辦理國際教育交流活動,技術群科八十師生赴日進行為期三天的沉浸式實境學習課程。不僅強化專業領域知識,也拓展國際視野,學子咸認獲益良多。 此行光華高中安排餐管群學生參訪東京山手調理師、東京調理製菓、辻學園調理製菓、神戶國際調理製菓等專門學校。日本師傅松谷親自傳授惠方卷製作技巧,介紹節分日傳統意義,讓台灣學生感受料理文化價值。 設計群師生與東京AAA白荻學園、大阪總合設計專門學校合作。台灣學生學習虛擬動態角色製作,實際體驗聲優工作流程。幼保科前往日本三幸學園參訪,了解幼保活動設計與實務實習等課程。 流行服飾科師生則前進橫濱設計學院,參加一系列時尚設計製作課程。在日籍老師指導下,學習皮革專業,親手製作時尚皮革斜背包,親身感受時尚東京與傳統文化並存之美,印象深刻。

Read More

中原大學力推國際化 獲得各國學子青睞

中原大學國際處舉辦境外生浴衣體驗活動,在多元活動陶冶下,讓學生認識異國文化。(中原大學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中原大學致力培育學生具備全球視野與國際移動能力,積極建構雙語化學習環境。在「少子女化」大環境下,僑生與外籍生人數逐年上升,其中又以商學院和設計學院最受境外學生喜愛,而全校博士生超過三成來自境外,可見中原大學八大學院與專業均衡發展,獲得國際認可,為一國際化優質學府。 中原大學國際學生聯誼會定期舉辦文化參訪活動,認識台灣各地風俗民情。(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重視校務各面向之發展與躍進,宣布出版大專院校首創之「國際化發展問責報告書」。根據報告數據顯示,中原大學一一一學年度學位境外生來自世界三十國、共一千多人,分布全球五大洲之姊妹校共三百餘所。一一一學年度僑生人數達五百二十五位,外籍生則有五百一十四位,以商學院和設計學院最獲青睞。此外,中原大學碩博士學位也深受境外學生歡迎,一一一學年度境外博士生共一百二十六人,佔全校博士生比百分之三十五點四。 中原大學設置全球交誼廳,提供境外生聚會、學習場所。圖為境外生體驗手作台灣黑熊。(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國際處表示,中原提供多元化國際學習環境,同時也積極建立穩固的國際夥伴合作關係。中原與海外各大學除了教師交換、學生交換外,亦與歐美、日本、菲律賓等國共二十四所大學簽立雙聯學制,且各學院皆有雙聯學制供學生就讀,使學生有更多機會與國際接軌。這也充分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十七項「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發展」之願景。 在「少子女化」招生困境下,中原大學已連續四年學士班新生(含境外生)註冊率百分百,日前一一三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放榜,中原大學也再次締造「零缺額」的佳績!根據甄選會資料顯示,全國只有十一所學校招滿無缺額,其中僅有三所是一般私立綜合大學,中原大學辦學成效有目共睹。 中原大學推動各院系發展全球化工作,外籍教師也定期舉辦研習活動。(中原大學提供)

Read More

高科大就業博覽會 首場旗津校區登場

高科大就業博覽會首場旗津校區登場,總計提供超過一萬個正式職缺,廠商與學生均熱烈參與。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畢業季將近,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規劃四場就業博覽會,期望為畢業生及徵才企業提供完善的就業媒合服務,首場二十二日起從旗津校區起跑,以「龍騰虎躍,就業飛揚」為主題,近年新興的綠能、離岸風電產業也有廠商進駐攬才,總計超過一萬個正式職缺,廠商與學生均熱烈參與。 高科大校友服務暨實習就業中心主任陳銘志表示,今年度就業博覽會特地因應企業需求而擴大舉辦,高科大各校區學術群聚不同,也特別安排相對應的對接產業廠商進駐,集中高度相關的各類職缺,以提高媒合成功率。 高科大也特別串聯校友企業,為高科大畢業學弟妹提供優質工作機會。陳銘志指出,實際參與就業博覽會能夠幫助同學了解企業所需求的人才特質,藉由媒合幫助企業與同學找到理想的職場夥伴。 陳銘志強調,就業博覽會是一個企業與畢業同學的互動平台,期望幫助同學們順利加入自己喜歡的企業,並且為企業創造價值。 今年的就業博覽會進駐產業包含有半導體、資通訊、精密製造、金融保險、全球物流、建築營造等。而高科大規劃的四場博覽會也有不少重量級的企業參與:聯華電子、鴻海精密、大立光、日月光、緯創、仁寶電腦、陽明海運、長榮海運、中石化、燁聯、台灣福興、三芳化學等,總計超過一萬個正式職缺,不少尚未畢業的在校生也到場參加,提前了解各家企業的人才需求。 高科大就業博覽會除服務企業、校內學生外,校友及社區民眾亦可參加,直接面對企業,了解企業需求及產業趨勢,也可加速企業透過就博平台挖掘適合的人才加入企業,創造雙向的正面循環,開創企業與求職者的雙贏。

Read More

農廢、二氧化碳變綠金 中山大學國際發明展奪雙冠

中山大副教授張耿崚團隊將無用的農業廢棄物與二氧化碳分別轉化為具高附加價值的奈米纖維素與化學材料,採環保永續的綠色製程與太陽能動力,分別榮獲IWIS國際華沙發明展與2023 INNOVERSE美國創新發明展金牌獎。(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張耿崚團隊研發創新技術,將無用的農業廢棄物與二氧化碳分別轉化為具高附加價值的奈米纖維素與化學材料,採環保永續的綠色製程與太陽能動力;該二項技術於2023 IWIS國際華沙發明展與2023 INNOVERSE美國創新發明展中大放異彩,雙雙榮獲金牌獎。 張耿崚表示,木質纖維素是一種含量豐富且容易取得的自然資源,從中解構而出的奈米纖維素是相當重要的產物。其生物可分解性、比表面積及機械強度皆高的優異特性,可運用在提升材料極限、撕裂強度、防水性及耐磨性方面,還可用於製造奈米複合材料;並衍生顏料、塗料、黏合劑、熱固性塑膠、熱塑性塑膠、水凝膠、化妝品、藥品添加劑、光學零件、奈米過濾器、防彈衣及醫療設備等多項高附加價值產品,用途廣泛。然而,目前製備奈米纖維素大都使用酸處理法結合物理研磨法,會產生大量酸廢液,導致二次污染和設備腐蝕。 張耿崚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高效環保的綠色製程,採用農業廢棄物稻桿為原料,以深共熔溶劑作為預處理溶劑,搭配超音波破碎機破壞木質纖維素的結構完整性,去除木質纖維素表面的蠟層和二氧化矽,過程中毋需添加任何化學物質,避免二次污染,且成本低廉。最後可產出高達十七%的奈米纖維素產率,平均纖維長度達三一八奈米;在減少農業廢棄物的同時,也備製出重要的生質材料。此創新技術在去年十二月的IWIS國際華沙發明展中奪金。 另一項團隊研發的綠色減碳新技術,則是以低溫電漿技術透過反應產生的高能電子,對二氧化碳分子進行電離、激發及解離活化,可將捕獲的二氧化碳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和燃料,克服了當前轉化技術不易破壞高穩定性的二氧化碳分子、且需要大量能量的困難點,成為前景可期的減碳技術。 張耿崚指出,團隊發明的綠能新技術使用太陽能為非熱電漿系統提供動力,催化轉化後可有效減少並再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通過MATLAB R2022b的人工神經網絡分析模擬檢驗,可實現最佳的二氧化碳轉化效率。此項技術採用的低溫電漿反應器可在常溫常壓下操作,在規模和應用上都非常容易擴充,且不需依賴地球其他資源,為全球淨零倡議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貢獻心力,獲得2023 INNOVERSE美國創新發明展金獎肯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