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詹博丞 獲總統教育獎

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系博士生詹博丞(前立者)獲總統教育獎。(南大提供)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系博士生詹博丞,自幼罹患點狀軟骨錯生症,視力、聽力持續退化,且因膝傷導致行動不便。雖然身處逆境仍奮發向上,就讀台南一中時即獲高中組總統教育獎。今年再獲總統教育獎肯定,突破障礙、卓越表現,令人激賞。 詹博丞進入大學、研究所後,積極投入盲用點字樂譜轉換系統、輸入法核心開發,以及無線感測密碼系統等資訊科技相關研究,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及跨領域能力。他於二0二四年進入台南大學博士班就讀,聚焦「數位學習科技下感官障礙學生的可近性問題」。 詹博丞認為,教學日益倚賴數位科技,若缺乏感官限制的理解、對應技術的支持,透過科技進行適性教學將淪為空談。因此期盼透過自身經驗與科技專業,研發真正符合需求的數位學習工具。幫助面臨相似障礙的學生,取得自主、公平的學習機會。 除了研究工作,詹博丞也參與台南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相關事務,熱心協助大學生解題。 台南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任林慶仁副教授表示,詹博丞多年來持續投入視障教育領域,從點字樂譜數位化、輔助科技應用,到協助大學生解題,表現屢獲業界、學界肯定,是科技結合特殊教育的典範。

Read More

崑大3研究生 聚焦綠能受矚目

  崑大機械碩生張修維(左二起)、彭明輝、賴品亦,獲得二0二四能源暨工程創意競賽優選獎。(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機械研究所二年級張修維、彭明輝、賴品亦將所學專業轉化為實際應用,一同參與麗偉基金會二0二四能源暨工程創意競賽榮獲優選獎;張、彭二人再獲綠色生活創意設計佳作。三人碩士論文也結合現今熱門淨零碳排、綠能等議題深入研究,展現傑出專業實力。 從大學攻讀研究所的張修維、彭明輝、賴品亦在師長的教導下,除撰寫學術論文,更參與實作競賽,以作品「智慧番茄生長支架」榮獲麗偉基金會能源暨工程創意競賽優選獎,作品融合AI視覺辨識與物聯網感測技術,能即時監測作物環境與病害狀況。 作品並搭配自動化灌溉、照明與授粉系統,實現低耗能、高效率的農業管理,以太陽能提供主要電力來源,使系統可於離網地區獨立運作,符合現今農業數位轉型與綠能應用趨勢。 針對碩士論文,三位學生分別以近年討論熱烈的淨零碳排及綠能相關領域為題目,張修維由邱韋丞助理教授指導,以《富氫燃料對機車的性能影響與廢氣分析》為論文主題研究,他也通過ISO 9001品管系統證照考試與創新與創業乙級能力檢定。 長期關注智慧農業與綠能創新議題的彭明輝選擇以《AIoT智慧栽種系統開發》作為論文主題,由工程學院長暨機械系教授江智偉指導,以番茄葉片病徵辨識為核心研究。賴品亦同樣由江智偉教授指導,以《基於填充機生產全過程的碳足跡分析研究與改善》為論文主題探討研究,改善填充機所需要的耗電量,藉此提升填充效率。賴品亦考取堆高機操作證照為進入職場增添實用技能。

Read More

永康附幼飄粽香 闖關迎端午

  永康國小附幼童在「五月飄粽香」系列活動中,進行陸上划龍舟等闖關遊戲,認識端午節的習俗文化。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永康國小附設幼兒園端午節前夕舉辦「五月飄粽香」活動,內容包括包粽子、做香包、掛艾草、閩南語兒歌律動及闖關遊戲等,透過多元有趣的方式讓小朋友認識端午節的習俗文化,及傳統飲食和歷史,一起迎接溫馨又歡樂的佳節。 五月飄粽香系列,除展示學生親手包的粽子和製作的香包,營養師王瓊嫣也設計三個活潑有趣的闖關活動,其中「划龍舟」關卡,帶小朋友玩陸上龍舟,認識端午節划龍舟的由來和習俗;「投就粽」讓小朋友認識南部粽和北部粽的差異,及端午節吃粽子代表的意思;「立蛋趣」則讓小朋友體驗端午節立蛋的民俗風情,午時雞蛋立起來好運跟著來。寓教於樂,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及飲食文化。 端午節習俗不只吃粽子,還可吃「五子」,包括粽子、茄子、豆子、李子及桃子等五樣食物,在端午吃五子有健康長壽的含義。 因此永康國小將豆子等製作的荷葉蓮子飯作為端午節應景午餐菜單,提供全校各年級及附幼的學幼童食用,讓師生在學校也可以品嘗到傳統節慶的特色飲食,進而認識台南白河地區盛產的荷葉和蓮子,提早感受過節的氛圍。 永康國小校長洪國展表示,扎根「吃在地、食當季」理念於校園,更透過生動活潑的闖關遊戲,融入端午節的傳統文化、飲食歷史於學校飲食及食農教育的推動,希望讓學童的飲食觀念視野從餐桌延伸至產地。

Read More

黃基正辦學卓越 連任南應大董座

  台南應大董事長黃基正(右),任內帶領董事會支持校務發展,辦學績效廣獲各界肯定,獲董事會通過連任第廿屆董事長。 (南應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台南應用科大董事長黃基正任內帶領董事會支持校務發展,技專校院校務評鑑四項指標全數通過、廿餘個系全數通過評鑑、規劃建設全新學校宿舍,讓學生可安心就學、放心入住,辦學績效廣獲各界肯定,並獲董事會通過及奉教育部核定連任第廿屆董事長。 南應大校長楊正宏表示,該校在黃基正董事長領導下,帶領董事會充分支持校務發展,一一一學年技專校院校務評鑑四項指標全數通過、一一二學年校內廿三個系全數通過評鑑、學校新生註冊率逆勢成長、師生獲獎無數;為鼓勵職員工,董事會配合政府政策,提升教職員薪資至公立大學水平,並發給年終獎金。 黃基正卓越辦學績效,廣獲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亦當選二0二三年私校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成績有目共睹。 黃基正表示,感謝董事們的支持與信任,個人深感責任重大。台南應大創校逾一甲子來,因有歷屆董事長、董事與歷任校長的用心投入,及所有教職員工無私的奉獻,才能成就今天的穩健發展。 黃基正感謝產官學界賢達多年來對學校的肯定與愛護,及學校所有教學行政團隊對董事會的支持、所有畢業校友的一路相伴,在社會各領域貢獻自己的專業為校爭光。其將繼續把南應大的教育理念、教學成效及校友力量持續發揚光大,並發揮大學社會責任。

Read More

台南雲林XR數位共學 紫斑蝶大蒐秘

  XR數位共學課程,學生透過VR頭盔進行視覺、聽覺感官學習。(教育局提供)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南市XR數位共學中心與雲林科技大學黃瑞菘教授團隊,共同開發VR教材紫斑蝶大蒐秘。課程於VR頭盔呈現紫斑蝶型態,以沉浸式學習方式,提升學生觀察、辨識能力,完成紫斑蝶棲息地、生活習性、生態探索。 教育局表示,課程以仙草實小為主播端學校,聯合竹門國小、三股國小、土城國小、崇明國小、崇明國中、成功國小等六所收播學校,進行遠距共學、生態教育探索。三股國小代表南市擔任縣市端公開授課學校,展現收播學校教學技術、專業度、課室教學能力。 學生非常喜歡共學課程。三股國小學生莊幃翔認為,課程中最有趣的部分是標記蝴蝶,同時學到不傷害蝴蝶的正確操網技術。土城國小學生鄭忻妮說,以前上課只能透過圖片或影片學習,現在有VR教材,進入虛擬實境,可近距離觀察紫斑蝶翅膀花紋。在XR共學課程中,學會觀察不同類別紫斑蝶的遷徙路徑,發現蹤跡也可正確留下紀錄,不會造成傷害。 日前嘉義市XR共學中心也參與南市XR共學中心辦理的公開授課活動,跨縣市交流XR共學技術及教學經驗。

Read More

敏實科大畢典暨就博會「敏職飛揚‧實現遠航」登場

敏實科大畢典暨就博會「敏職飛揚‧實現遠航」登場,越南籍畢業生開心與校長合影。(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敏實科大廿八日舉辦畢業典禮暨就業博覽會,董事長秦榮華線上連線勉勵與祝福第二屆畢業生。校長曾信超祝福畢業生,並分享「會搶走你工作的人,不是AI,是會運用AI的人」,勉勵同學擁有AI能力,成為具備實務技能的智慧工作者。 敏實科大表示,今年以「綻放青春,點燃夢想」為主軸,熱舞社學生攜手未來科技明星—仿生機器狗與凱比機器人,同台演出一段融合人機共舞的驚艷表演,祝福所有的畢業生,畢業快樂並邁入新的旅程。 校長曾信超頒贈懷樸獎給劉奕伶同學,同時也由校友會理事長彭俊橙頒贈校友會獎,歡迎畢業生,加入校友會。同場次,也讓重新回到校園快樂學習的樂?大學學員,歡樂結業。 參與就業博覽會的徵才廠商涵蓋科技業(資訊類、製造類)、傳產業、餐飲業、觀光業(飯店類)、服務業(百貨類)和其他產業,匯聚五十五家知名企業及公部門單位,提供超過三千個就職與實習多元職缺,藉由敏實科大就業博覽會的平台,提供求職青年、轉職人士及社會新鮮人或在校生共襄盛舉,促進企業、地方政府和學校合作,帶動芎林地方就業機會與發展,創造多贏的契機。 敏實科大透過就博活動打造最專業的培育人才搖籃,也提供企業最適人才的平台,此次校園徵才,成功媒合學生到國內外企業實習與就職,敏實科大歐洲廠(捷克廠、波蘭廠)錄取超過六位短期與長期實習學生,未來畢業者將有機會持續就職。另外也安排南向越南同學,透過就博會了解各企業實習機會,提高實習媒合成效。  

Read More

三重高中學生用影像詮釋人際情感新態度

完成「為愛瘋狂」兩人三腳後-反思分享。(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當「永續」已成全球共同語言,新北市家庭教育中心攜手國紹泌尿科學教育基金會與三重高中,日前共同辦理第四屆短片《小網紅大夢想》選拔活動前的增能課程。課程內容從人際關係與情感教育切入,引導學生思考「愛」與「永續」的連結,透過自媒體創意傳達情感價值與社會關懷,用短影音勇敢Show出青年世代的世界公民願景。 教育局表示,此次課程與民間團體合作,內容不僅強化學生的溝通合作力,更引導他們從個人情感經驗出發,察覺個人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鼓勵學生們透過媒體素養培力與創意思考,將愛與行動具象化,展現在《小網紅大夢想》短片中,真摯表達對人際關係、社會議題及環境永續的關懷。 國紹泌尿科學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徐掌瑛於活動中分享:「永續,像極了愛情!」這場課程以巧妙的比喻打開學生對愛情、人際與社會責任的深度想像,並揭開六月起《小網紅大夢想》第四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主題短片選拔序幕,讓學生在創作中實踐對社會的理解與承諾,也讓永續理念更貼近生活與情感。 三重高中王曹晏婷主任表示,這堂課讓學生用青春行動詮釋希望。看到學生透過活動設計、親身體驗「溝通與合作」的真諦。 在「永續—希望」的共同創意繪畫活動中,同學們展現個人天賦也運用自身美術特長,用彩虹、花朵與陽光畫下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有同學畫中的彩虹與小花小草讓人感覺很幸運;也有同學說像一種「希望生命美好」的提醒;隨著老師引導與延伸討論,學生們將眼光逐步延伸對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理解。讓「永續」從環保議題轉化為情感的延續與實踐,「畫裡藏著希望,也藏著愛」成了課堂上最溫暖的風景。    

Read More

龍潭幼兒園推沉浸式客語教學 培養學童「講客」習慣

園內幼兒在語文學習區中自由穿梭、主動參與。(圖/客家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馨儀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副局長饒佳汶今(28)日前往桃園市立龍潭幼兒園,與輔導團委員一同訪視該園沉浸式客語教學推動情形。園內幼兒在語文學習區中自由穿梭、主動參與,像是積木區的小朋友與老師同心協力堆疊龍潭大池吊橋,運用編織動手製作各種物品,在日常活動課程中自然而然以客語互動,讓人十分驚喜。 市府長期以來致力推動客語向下扎根,持續鼓勵市內幼兒園加入客語沉浸式教學行列,113學年度共有10園、25班、581位學生加入此計畫;其中位於新屋區新學屋幼兒園更是桃園第一間獲客家委員會認證通過的全客語幼兒園。在市府、輔導團委員及各幼兒園共同努力下,讓幼兒在園內生活作息,如例行性問候、常規提醒、體能活動、情緒表達等情境中自然地接觸客語,培養從小講客習慣。 像是積木區的小朋友與老師同心協力堆疊龍潭大池吊橋,運用編織動手製作各種物品。(圖/客家局提供) 饒佳汶表示,除上述10所幼兒園加入客語沉浸式教學;另有10所國中小學、42班、997位學生亦加入沉浸式教學計畫,而國中小課程採分科教學,由該科目老師以穿插華語及客語方式進行教學。日前與輔導團委員訪視桃園區同德國中時,亦驚訝發現英文課老師採客、華、英三語教學,不僅將自然學科,如能源、生物燃料等專業術語以英語及客語說明,同時不斷重複客、華語課室用語,如「有問題請舉手」、「注意聽」,學生也能隨不同語言轉換即時回應,教學過程毫無違和感。 客家局指出,幼兒園階段是學習語言的最佳黃金期,許多學術研究也證明,幼兒同時學習母語及華語,並不影響其學習能力,甚至可能有更好的學習表現,無須過度擔心語言轉換問題。客家局每年成立輔導團,辦理多元師資增能培訓課程,透過師資經驗分享、觀摩交流及專業社群等方式,協助老師順利推動沉浸式客語教學。未來亦將持續給予各項協助,同時鼓勵更多學校及老師加入沉浸式客語教學計畫,使學生能有自然聽客語、講客語的延續性環境。

Read More

火箭創客挑戰營首度進入日南國中 點燃國中生科學實作力

  「成大論箭」專案團隊,結合致用高中專業師資與學生助教群,共同指導日南國中學生,動手製作實驗火箭,精準黏貼安定片,展現合作氣氛。(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台中市立日南國中於二十七日舉辦「飛天築夢:火箭創客挑戰營」,邀請來自國立成功大學「成大論箭」專案團隊,結合致用高中專業師資與學生助教群,共同指導學生動手製作實驗火箭,展現三方攜手合作的新典範。 活動在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指導下,由致用高中主辦、成大雅典學苑承辦,地點設於日南國中校園,全天共進行四階段實作課程。從火箭基本原理教學、電腦模擬設計、箭身與安定片製作,到彈頭與回收裝置組裝,最後以學生自製火箭的戶外升空觀摩作結,帶給學生完整又震撼的科學體驗。 課程由具備深厚研究與教學經驗的王宇汶老師親自擔任主講,助教群則由致用高中普通高中科一年級學生——陳怡蓁、陳莛云、林旂均,以及海山高中的何平安同學組成。他們不僅協助課程進行,更在每一個實作細節中耐心指導,充分展現出致用高中普通高中科強調「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特色與學生實作能力。 日南國中鄭校長表示,這是學校首度引進大學與高中三方協作的創客課程,除了提升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動機,更讓學生感受到未來學習的多元可能與發展方向。學生們也紛紛表示:「能夠自己設計、製作並親眼見到火箭升空,真的非常有成就感,也更期待未來繼續學習科學與工程相關領域。」 致用高中校長鄒紹騰期盼透過這樣的合作課程,讓學生提早認識多元的學習選擇與未來發展方向,對科學實作、動手創造充滿興趣,未來升學階段也可多加認識致用高中重視實作與創新素養的學習場域,為自己規劃出最合適的學習路徑,勇敢走出屬於自己的探索旅程。  

Read More

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同學,榮獲《2025曼波新城太平洋國際疊石藝術季》創作競賽金獎

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學生吳耀龍與楊采諭同學,參加花蓮縣政府舉辦的「二0二五年曼波新城太平洋國際疊石藝術季」活動,憑藉作品「海洋圓舞曲」以自然與海洋生態共舞榮獲金獎肯定。(東華大學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學生吳耀龍與楊采諭組成的「藝點心意」團隊,參加花蓮縣政府舉辦的「二0二五年曼波新城太平洋國際疊石藝術季」活動,憑藉作品「海洋圓舞曲」以自然與海洋生態共舞,展現藝術與環境深度對話,榮獲本屆疊石藝術比賽金獎第一名,展現東華學子創新思維與技藝的完美結合。 東華大學表示,由於此次比賽強調「取於自然、還於自然」的精神,所有參賽作品皆須使用現場自然取得的石材及漂流木,且禁止使用膠合劑、螺絲或任何人工固定物,完全仰賴創作者對自然力學的掌握與對素材的敏銳觸感,透過巧手堆疊達到藝術與自然間的和諧平衡。團隊在歷經十天風吹日曬與雨淋考驗中,不斷調整作品結構與比例,成功完成這件兼具結構穩固與美學張力的作品。 東華大學指出,「海洋圓舞曲」以海洋生物為靈感核心,作品呈現一個生動的海洋舞台。沙丘堆砌而成的舞台中央,有一隻令人原本心生畏懼的鯊魚,卻顛覆傳統印象,化身為正在開心高歌的主角,象徵著生命力與重新認識自然的可能性。舞台下方則有三隻章魚、海星與魚群,彷彿隨著海浪節奏歡樂起舞,詮釋海洋生態系的多樣生命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 「海洋圓舞曲」以海洋生物為靈感核心,作品呈現一個生動的海洋舞台,詮釋海洋生態系的多樣生命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東華大學提供) 吳耀龍表示,在創作過程中,遇到鯊魚尖牙的設計挑戰,為了呈現鯊魚的銳利牙齒,團隊在海邊探索、思考,偶然間看到海灘上細軟的竹子,靈機一動運用其彈性,將竹子巧妙地卡入漂流木中,打造出既自然又精緻的尖牙造型,成為作品中的一大巧思,也象徵與自然素材間的對話與創意融合。整件作品不僅在結構與材質運用上展現高度巧思,更藉由動態的造型表現出生態循環與生命共舞的深刻寓意,呼應對海洋環境保育與永續發展的關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