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大學智慧永續工程研究群 深化國際合作推動科技創新

宜蘭大學工學院太空運算中心揭牌。(宜蘭大學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為回應全球智慧與永續科技發展趨勢,國立宜蘭大學工學院二十七日正式成立「智慧永續工程研究群」,整合校內資源、深化跨領域合作,推動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雙軌並進,並進一步拓展國際學術連結。揭牌典禮由陳威戎校長親自主持,並邀請印度博拉理工學院的教授共襄盛舉,共同啟動校際科研合作的新里程。 「智慧永續工程研究群」係由宜大工學院發起,結合既有的「綠色科技研發中心」及新近設立的「太空運算科技中心」,建構涵蓋智慧科技、環境永續、能源創新與材料研發等面向的綜合性研究平台。該研究群聚焦於以下重點技術發展領域:太空運算與衛星應用技術、無人機工程系統開發、高性能無水泥型綠色建材、太陽光催化氫氣生成與污染物分解技術、以及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於智慧家庭系統中的應用等,顯示宜大在前瞻工程科技領域的積極布局與深厚能量。 宜蘭大學校長陳威戎表示,宜蘭大學近年致力於推動跨領域整合與國際學術交流,此次「智慧永續工程研究群」的成立,象徵工學院將以「智慧化」與  「永續性」為核心價值,導入多元研究主題並深化學術成果轉譯機制,促進校內外資源聯結,期望未來能作為推動國家科技與地方產業升級的關鍵平台。 此次揭牌儀式中,Gautam Biswas教授將代表印度博拉理工學院進一步與宜蘭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未來將在智慧工程與永續科技等相關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包括師生交流、聯合研究計畫、國際研討會共辦等具體措施,共同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實作能力之新世代工程人才。

Read More

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揭曉 長庚大學躍升兩百名

長庚大學獲2025《遠見》USR「永續報告書績優獎」,校長湯明哲(中)、永續長李坤穆(右)及老師林仲志(左)出席領獎,展現永續推動成果。(圖/長庚大學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於6月18日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這是依據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全球130個國家、2526所大學進行綜合評比。長庚大學此次整體排名較前年大幅躍升兩百名,進入第401–600名區間,總分更創下校史最佳紀錄,展現永續實踐逐步深化,並獲得國際高度肯定。 長庚大學提到,該校這次在SDG3「健康與福祉」項目表現尤為卓越,全球排名第64名、全國第6名,展現學校長期深耕醫學研究、健康促進與醫護人才培育,並與周邊醫療機構密切合作,建立完善的健康照護體系。而在SDG17「全球夥伴關係」項目中,得分創下歷年新高,反映持續參與SDGs政策倡議、定期發布永續報告書,並與跨國企業展開產學合作,積極培育具國際視野與跨域創新能力之永續人才。 長庚大學與台灣必治妥施貴寶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攜手培育具國際視野與跨域能力之永續人才。(圖/長庚大學提供) 此外,長庚大學今年首度入榜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顯示長庚大學於綠色採購、廢棄物管理與資源循環等面向的政策推動已見成效,未來將持續倡導永續消費行為,讓綠色校園理念落實於日常實踐。 長庚大學表示,為全面推動永續發展,該校設有「永續發展辦公室」,統籌相關政策規劃與執行,並建立跨單位協調機制,致力落實環境、社會與治理(ESG)三大核心價值。學校亦持續推行節能減碳、發展綠色運輸、設置無障礙友善環境、推廣性別平等教育與舉辦健康促進活動等多項實務措施,積極回應SDGs指標精神。 在教育面向,長庚大學提到,該校推動跨領域永續學習,於113學年開設「永續發展跨域微學程」,以ESG為核心,帶領學生關注碳中和、氣候變遷、生態保育與社會責任等議題,提升永續素養與實務應變能力;同時透過永續專題競賽與工作坊,鼓勵師生從生活場域出發,探索社會需求與永續價值,深化行動實踐。 長庚大學表示,未來將持續結合教育、研究與社會實踐,擴大與產業、社區及國際機構的合作交流,深化SDGs導向的校務治理與行動策略,朝向成為具全球視野與永續行動力的國際一流大學邁進。

Read More

龍華科大林宗新團隊參加波蘭國際發明創新展 獲金牌、鉑金獎殊榮

龍華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系副教授林宗新師生團隊,參加2025波蘭國際發明展獲金牌、鉑金獎殊榮。(圖/龍華科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龍華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系副教授林宗新師生團隊,參加2025第18屆波蘭國際發明創新展(INTARG),作品《銅合金半導體薄膜的製造方法》以創新科技,贏得國際評審一致青睞,榮獲金牌肯定,同時獲頒INTARG大會鉑金獎殊榮,充分展現團隊優異研發實力。 龍華科大表示,波蘭INTARG國際發明創新展為促進發明創意、技術改良與社會創新的國際發明展覽,主辦單位Eurobusiness-Haller及Haller發明基金會,每年皆邀請媒體及波蘭政府組織、國際組織共襄盛舉,共創發明人與各單位的互動交流,為參展者提供了與全球企業、投資者及媒體接觸的絕佳機會,是歐洲最具盛譽的發明與創新展示平台之一。 龍華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系副教授林宗新師生團隊以《銅合金半導體薄膜的製造方法》獲獎,展現研發實力。(圖/龍華科大提供) 龍華科大提及,林宗新領軍其團隊成員李傳婷、王鏡棠、李柏宏、高雄科技大學林佳美同學參與此次競賽,以《銅合金半導體薄膜的製造方法》作品獲得金牌、INTARG大會鉑金獎。《銅合金半導體薄膜的製造方法》作品是以共濺鍍法製備銅合金薄膜,具低電阻、低漏電流、良好附著力、具抗氧化能力可抑制銅矽、銅錫反應及抗菌等性質,可應用於銅導線、覆晶回流焊接、LED元件散熱、抗菌醫療器材等領域,具有商業化潛力。 龍華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系副教授林宗新在波蘭國際發明展與投資者及媒體互動交流。(圖/龍華科大提供) 林宗新指出,這項技術不僅在半導體工業中具有重要應用,同時對於能源、環境和通訊等領域也有潛在影響。INTARG展覽是創新者展示產品與技術的國際舞台,參展不僅有助於建立國際聯繫,同時為企業家與發明家創造了理想的交流環境,提供與來自不同領域專業人士洽談合作的機會。而團隊此次參展不僅充分展示《銅合金半導體薄膜的製造方法》的技術優勢和潛力,並與國際同行進行創新商品行銷及深入交流,期待日後與廠商合作,加速實際製程應用。 龍華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系副教授林宗新師生團隊是國際發明展常勝軍。(圖/龍華科大提供) 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除恭喜師生團隊奪獎優異表現,他並表示,該校半導體系致力於培育半導體技術實務人才,以實作融入理論課程並和產業合作,讓學子瞭解半導體產業中由化學、材料原理到元件製作製程領域到下游封裝與測試所需之專業技術,以及使用之相關特用化學品、分析量測儀器等專業知識,使學生能具備確認、分析和解決半導體製程實務技術問題的創意與能力。 葛自祥強調,龍華科大積極鼓勵師生參加各類競賽以累積經驗,並展現所學的扎實技術與研發實力。期望師生持續與業界交流,促進專利商品化,進而創造產品商用價值。

Read More

不一樣的畢業典禮!桃園復興奎輝國小率學生攀登那結山 傳承泰雅精神

勇闖那結山攻頂頒證。(圖/教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教育局鼓勵各校結合地方特色與文化,讓孩子們透過在地走讀及實踐探索,深化對家鄉的理解與情感認同。位於復興區的奎輝國小今年度畢業生在山林與星光之間,完成了一場融合勇氣、文化與創意的畢業禮。他們以兩天一夜的形式,攀登復興三尖之首的「那結山」,並於山上頒發畢業證書,象徵從家鄉出發,邁向世界的嶄新旅程;活動當日更以金馬獎星光大道為靈感,穿著正式禮服出席畢業典禮,展現自信轉變。 攀登那結山當日清晨6時30分,十位畢業生在校長石維堅與教師群陪同下,自嘎色鬧部落登山口啟程,歷經五個小時挑戰,成功登上險峻壯麗的那結山頂。過程中需手腳併用、拉繩攀岩,學子們在排除萬難及汗水泥濘中體驗土地的深厚、文化的重量。 奎輝國小第64屆國小畢業生。(圖/教育局提供) 畢業班導師羅程瑋表示,「給畢業生最後的任務,就是攀登那結山;安排登山,是希望孩子學會克服困難、腳踏實地。過程的努力,比結果更為重要。」他也引用「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勉勵孩子們,未來行路要踏實、勿好高騖遠,並祝福孩子們畢業快樂、放心去飛。 奎輝國小表示,這次的登山儀式,未來將列為該校的畢業傳統,作為師長送給孩子們的特殊禮物。從認識家鄉土地起步,讓畢業不只是告別,更是深度文化學習與傳承Gaga泰雅精神的開端。 學校今年的畢業典禮則展現學生們創意十足的一面。他們主動提議仿照金馬星光大道,以西裝、襯衫、禮服盛裝出席,用嶄新形象象徵自信與成熟,盼提前體驗未來參與正式場合的氛圍,邁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石維堅表示,「攀登與典禮,象徵奎輝學子的雙重蛻變,從深耕家鄉文化,到自信走向世界,這就是最有意義的畢業典禮。」 最佳勇士之星獎。(圖/教育局提供)

Read More

柚香柚甜 玩桌遊認識麻豆

麻豆數位機會中心設計桌遊推廣地方創意。(市府提供) 記者施春瑛、黃文記∕綜合報導 為強化外地民眾對麻豆區產業特色的認識,麻豆數位機會中心與在地學員共同設計出「柚香柚甜麻豆遊趣」桌遊,以麻豆最具代表性的文旦柚為主軸,並融入在地人文景點、農業特產,透過互動式的遊戲,讓玩家在歡樂中深入了解麻豆風土民情與產業價值。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此次桌遊的誕生,源自一系列以「數位設計與地方行銷」為核心的課程,引導學員從產業觀察到內容設計,完成具教育性與娛樂性的實體桌遊,充分展現學習成果的可見性與實用性。 麻豆樂齡示範中心主任鍾秀琴指出,平時在協助麻豆數位機會中心計畫執行過程中,深感中高齡者面對的已不只是健康照護或福利服務,更須透過再學習的途徑,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科技時代。這款桌遊的推出,不僅讓在地樂齡者或數位學習民眾玩得開心,也讓麻豆區以外的「人客」,認識地方特色店家及麻豆相關產業,達到「樂齡首學、振興在地」的雙贏目標。

Read More

打造高中職AI實作平台 南台發起算力共享聯盟

南台科大全台首創,簽署專為高中職教育設計的AI實作平台,讓師生零門檻參與AI模型建置與部署。(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台科大廿六日舉辦「AI Maker實作型AI人才培育平台啟動暨算力共享聯盟簽署活動,並揭示全台首創,專為高中職教育設計的AI實作平台,旨在將AI教育普及化,讓師生零門檻參與AI模型建置與部署,共同為台灣產業注入新世代AI人才活水。 校長黃能富表示,「AI實作場域AI Maker」,這是一套專為高中職教育設計的AI模型建置與實作平台,核心亮點在於其 「零程式碼」 的低門檻操作,讓教師與學生無需撰寫複雜程式,即可完成從資料收集、標註、模型訓練到部署應用的完整AI實作流程,實現「教學×實作×部署」一次到位。 南台邀請全國高中職校加入「AI Maker 實作型AI 人才培育平台暨算力共享聯盟,共同培育具備AI實作力與問題解決力的「永續AI 活才」。(記者汪惠松攝) AI Maker提供完善的帳號系統與專案管理功能,支援教師輕鬆建立AI學習專案及學生分組操作。在資料集建構方面,師生可使用手機、相機輕鬆拍攝影像或錄製聲音樣本,自主建立教學數據集。訓練完成後平台自動生成可執行模型檔,並支援下載至手機或智慧眼鏡進行即時辨識測試,非常適合現場教學展示。 AI Maker背後有強大的算力支援,由南台作為主要算力基地,並發起 「算力共享聯盟」。聯盟成員學校可透過裝置貢獻少量本地算力,即可存取龐大運算資源,實現AI訓練與模型優化,共同打造教育場域中的「AI雲端超算平台」。 南台誠摯邀請全國高中職校加入「AI Maker 實作型AI人才培育平台暨算力共享聯盟」。

Read More

南工外籍生學餐飲 互動熱絡

成大南工RYE交換學生左起VIKI、艾維、喬安三位外藉生,在綜合職能科餐飲課程中完成披薩製作與老師合影。(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成大南工來自國際扶輪青少年交換計畫(RYE)的巴西、土耳其三位外籍交換學生,除在二年級資訊科學習學科知識,並在綜合職能科餐飲課堂,與本地生一起學習料理實作,語言,認識文化,增進友誼情感。三人將結束在台灣的交換年回國繼續完成學業。 三位外藉生包括巴西高一VIKI、喬安,及土耳其大一艾維,本學年起在二年級資訊科和本地生一起上課學習,另每週上午與下午各安排三小時在綜合職能科接受餐飲基礎速食課程教學,由許妤姍與吳怡惠兩位老師共同指導,從台灣傳統的虱目魚粥、蔥油餅、水餃,到西式的義大利麵、漢堡與壽司等,都是一場全感官的文化體驗。 餐飲課程深受外藉生喜愛,非常認真學習,老師每次上課前也均會在黑板上寫下「今日中文三詞」作為當天的學習挑戰,像是「水餃」、「豬肉」、「高麗菜」等,讓外籍生們邊做菜邊複習中文單字。每次課程結束前還會安排小小「中文測驗」,測試他們是否記住了這些詞彙。 上課過程中,外籍生實作時不懂即問?例如邊包水餃邊問「這是什麼?」「豬肉怎麼講?」他又忘記了啦,而本地學生們總是熱心地充當小老師,邊教發音邊指著食材重複講解。 對綜合職能科的學生來說,這樣的課程更是一場難得的國際交流實踐。不少學生原本對英文感到陌生,但在烹飪過程中,透過簡單的單詞、手勢與笑聲,讓語言不再是距離,而是橋梁,而成為互動的樂趣。

Read More

中原青年志工暑假出發柬泰 以專業服務展現跨國行動力

中原海外志工團獲邀進總統府,接受國家勉勵與肯定。(中原大學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中原大學三支青年海外志工隊將於一一四年暑期陸續前往柬埔寨暹粒與泰國美索、坤敬,展開兩週至一個月的服務行動。中原學子結合各自專業,為當地教育與數位發展注入新活力。從培育「在地英文種子教師」、舉辦「藝術華語夏令營」,到開設「資訊實作課程」,期盼以具體行動回應在地需求,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柬埔寨海外志工隊」將率先啟程,企管系朱婷萱同學與團隊於八月七日至二十九日前往暹粒鄉村,攜手當地非營利組織 KAKO(Khmer Akphiwat Khmer Organization)執行英文師資培育計畫,協助高中生成為未來的英文教師,落實「由在地人培力在地人」的永續模式,讓教育的種子在村落間延續。 中原學子透過創作引導孩童表達想像,在陪伴中培養自信與創意。(中原大學提供) 「泰國海外志工隊」也將同時啟程,由財金系蔡沄蓁同學擔任實習領隊,帶領團員深入泰緬邊境的美索華語小學,與桃園心一慈善基金會及中壢高商攜手合作,舉辦融合藝術創意的華語夏令營。 中原大學「泰空曼遊」青年志工隊今年邁入第九屆,延續「泰空起原」計畫精神,由資管系廖秀莉老師帶領林思琦等八位學生,將於八月十七日至三十日前往泰國孔敬府亞洲人文學院,展開一系列資訊教育服務。課程內容涵蓋沉浸式 VR 體驗教學、Scratch 與 Code.org 遊戲式程式設計、生成式 AI 工具應用,以及 Python 情感分析等深度學習模組。 三位學生代表日前代表中原大學至總統府,接受總統賴清德親自接見與勉勵。賴清德總統肯定學生志工們「用雙腳丈量世界、以熱血服務他人,用行動推動外交,讓世界看見台灣」,並讚許是台灣最讚的代言人。財金系蔡沄蓁更是第二度踏入總統府,從去年的團員晉升實習領隊,展現中原大學「三年領導人才養成制度」的傳承成果。  

Read More

安佃國小學生創作展 演出學習精彩故事

安佃國小的期末成果展,呈現小朋友這學期的學習軌跡。(安佃國小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安佃國小舉辦了一場充滿故事與創意的期末成果展,由學生選擇將整個學期的真實學習歷程整理、呈現與分享,展出的作品從文本閱讀、視覺藝術、傳統文化到戶外參訪紀錄,展現了深度與廣度兼具的學習風貌。 校長蔡孜怡表示,這場成果展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沒有刻意設計,而是孩子們在一堂又一堂課中自然累積的學習軌跡,孩子們勇於表達、樂於創作、善於觀察,正是推動素養導向課程最希望看見的模樣,相信這樣的歷程,會在他們心中留下比考試更深刻的印記。 蔡孜怡說,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們深入研讀《神奇柑仔店 錢天堂》系列小說,並以紙箱、黏土、布料等材料具現化書中場景與角色,讓虛構故事在教室中真實上演。美術課則延伸自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家鄉五色」展覽,學生們以五種色彩為靈感創作蛇形藝術品,傳達對地方文化與個人情感的詮釋。 在傳統藝術領域,孩子們動手創作紙影偶,從繪製、剪紙、裝配到編劇與表演,體驗台灣民俗藝術的魅力;在戶外教育方面,班級也將參訪英國領事館後,完成一本本圖文並茂的參訪手帳,展現細膩的觀察力與文化感知力。此外,學生還利用回收紙箱創作出復古的「卡匣式手提收錄音機」模型,完成融合創意與環保理念的作品,令人驚艷。 導師莊漢昇補充,展覽的目的不在於炫耀成果,而是讓學生有機會回顧自己一整學期的努力與成長,也讓師長與家長看見每一段學習旅程背後的意義與故事。

Read More

台南食育力 教學創意奪第1

南市公私部門攜手推動教材研發與教學創新,學校積極推動食農教育課程。(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食力》雜誌公布「2025年食育力城市大調查」,台南市繼二0二二、二0二三年獲得「教育與文化構面」冠軍後,今年再度榮登全國第一,展現南市在推動食育政策上的深耕與實力。 本次調查涵蓋校園營養師進用、食農教育推動、教案創意、網站建置與校內外競賽參與等二十項指標。報告中特別肯定台南市「制度有根、教學有創意、議題有整合」,並長期與民間團體、公私部門攜手推動教材研發與教學創新。 市長黃偉哲指出,此項榮耀不僅是市府及教育局的成果,也歸功於每位校園營養師的專業投入與各級學校的協力推動。目前全市學校午餐自辦率超過九成四,中央廚房聯合供餐率超過七成八,皆是六都第一,並由七十八名營養師負責飲食營養、衛生、安全把關,以及食育推廣工作,未來市府將持續投注資源,為學童營造更健康的飲食環境。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南市自製「餐前五分鐘」營養教育影片已超過百部,並與大專校院攜手辦理巡迴闖關、假日食育營,此外,整合學校食農校本課程,推出月月有主題的食農遊學體驗營,並補助食農戶外參訪,更辦理健康知識挑戰賽、廚藝競賽與教案甄選等活動,成功讓飲食教育不再只是課堂學問,更成為生活實踐的一部分。 教育局補充說明,台南推動食育成果豐富,相關食農教育與餐前五分鐘飲食營養教育資源,包含影片、懶人包海報、主題小測驗及營養師撰寫的食材專欄與學校餐單等,皆分享於「台南市學校午餐教育資訊網站」,歡迎親子共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