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 多與姿勢不良有關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下背痛可透過按摩委中穴、承山穴,以放鬆肌肉。(柳營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下背痛」是臨床相當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國人一生中約有8成的人曾發生過下背痛。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下背痛和姿勢不良、肌肉過度使用有關,中醫將下背痛列為「勞損」,可以透過中醫穴位保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受傷組織修復。 許益彰說,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有腰部扭傷、退化性椎間盤突出、壓迫性骨折、脊椎狹窄、脊椎滑脫、腫瘤、關節炎、感染、帶狀泡疹、腹腔內器官疾病…等;其中,以腰扭傷最常見,約占了7成。 下背痛主要成因若是跟姿勢不良、肌肉過度使用、外傷等有關,中醫則會將本病歸屬於「勞損」的範疇,亦即為勞逸失當或體位不正所導致的慢性損傷。 臨床上常會選擇膀胱經、膽經、肝經、腎經等的穴位來做針刺、艾灸、拔罐或推拿治療,除了可以鬆解緊繃的肌肉、肌腱、韌帶,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受傷組織之修復;另養肝補腎能提供人體筋強骨壯,減少復發的機會。 以下介紹4個容易尋找的穴位供民眾居家按摩保健。首先「腎俞穴」,位於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吋,大約在肚臍水平高度,脊椎旁開兩指幅之處。其下方「大腸俞穴」,位於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吋,大約在插腰碰到骨頭的地方,脊椎旁開兩指幅之處。 腳部「委中穴」位於膝膕橫紋中點的位置;「承山穴」則在委中穴至跟腱連線一半的位置。 他表示,平時按摩方式是手指力道由輕到重,按壓到痠脹微痛就好(每個人忍受度不同),可以點按或旋轉揉按3~5分鐘,可達到放鬆肌肉、疏通氣血、改善循環、促進修復之功效。 許益彰提醒,如做完居家保健、休息、熱敷後下背痛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是疼痛的情形更加嚴重,或發現合併有皮膚長疹子、腹痛、惡心嘔吐、泌尿道症狀等,請儘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Read More

防疫3C宅教育 3招避藍光損害

清大教授周卓煇籲慎防學子線上教育的「3C藍害」,並請教師儘量電腦字體使用黑底橘字,共同保護學童視力。 (周卓煇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冠疫情攀升,全台被迫進入「宅教育」,每天大量使用3C的結果,加劇「藍害疫情」。為及時搶救全台孩童與教師的眼睛與健康,清華大學教授周卓煇22日呼籲各界慎防線上教育的「3C藍害」。響應周卓煇呼籲,新竹市議員陳啟源攜手橘寶科技率先捐助100副20倍護眼防藍光眼鏡,優先送給全台中低收入戶小學生。 周卓煇表示,防藍光眼鏡後可將多數藍光濾除,有此需求的小學,請在月底前與橘寶科技聯繫,送完為止。有意願參與捐助的個人、公司、機構或社團等,亦可與橘寶科技聯繫,或指定捐助縣市對象。 周卓煇指出,富含藍光的電腦、平板螢幕,若沒特別調整,觀看10~20分鐘之後,便有可能引發光照視網膜炎。全台「線上教學」才幾天,已經有老師發現自己的眼睛非常疲累,感覺腫脹。 電腦或平板的白光,包藏許多藍光,期望各界善心人士共同捐助有效的防藍光眼鏡,給全國各地中低收入戶孩童,保護未來國家棟梁的靈魂之窗。 「沒有防藍光眼鏡的人怎麼辦」?周卓煇說,可以做3件事,首先「螢幕不要太亮」,調減螢幕亮度設定,調減室內光線,只要「夠亮」,不要「過亮」。第2、「不要太藍」,調減螢幕藍光設定,教師上課用的投影片等最好改成「黑底橘字」;第3、「不要太久」,每30分鐘閉目養神1次,可以有效減少眼部氧化性壓力,有效移除眼內氧化性廢棄物。

Read More

偏頭痛別忍了 快去看醫生

奇美醫學中心醫師林高章提醒,「自己的頭痛自己救」,除了及早就醫控制,也應積極與醫師溝通評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據健保署統計,全台約有17萬人因偏頭痛就醫;其中,女性患者是男性3倍以上,且日常受偏頭痛所苦的民眾可能比就醫人次更高出10倍。奇美醫院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偏頭痛多與腦內傳導物質有關,如果影響到生活品質應儘速就醫,與醫師討論並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偏頭痛好發於20~45歲,又以女性居多。不過,偶發頭痛常被患者忽略,其中約有2%的偏頭痛演變為慢性偏頭痛,長期下來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人必須長期依靠止痛藥。林高章指出,慢性頭痛並非不可治療、逆轉,但根據臨床經驗,早期控制往往才是遠離頭痛的關鍵。 偏頭痛多與抑鈣基因相關胜肽(CGRP-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相關,因CGRP對於周邊及中樞刺激,造成血管擴張發炎,訊號經由三叉神經傳遞到腦部,即會造成血管一跳一跳的抽痛感。除透過止痛藥控制,臨床也有抑制CGRP的標靶藥物,或可透過肉毒桿菌注射治療。醫師也會根據患者疼痛程度、發作頻率等,告知患者注意規律作息及氣候、睡眠、食物等誘發因子,以達到控制偏頭痛目的。 林高章建議,如偏頭痛一直無法改善,發作頻率或嚴重度高者、生活品質受影響者,請不必忍痛,應儘速就醫,讓專業醫師評估;患者也應積極與醫師討論,從而了解自己的頭痛並選擇最適合自身情況的治療方式,畢竟「自己的痛最清楚」,作壁上觀把一切頭痛都責成醫師全權處置,未必能有最好的治療效果。

Read More

建築工摔斷12根肋骨 險死

亞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指出患者受傷位置。(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35歲林姓建築工從6公尺高鷹架摔下,左側整排12根肋骨及左側骨盆嚴重骨折,更因右側下肺靜脈血管撕裂大量出血,生命十分危急。經胸腔外科與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緊急安排開胸手術,順利完成止血;後續再施行胸腔內視鏡輔助純鈦金屬骨板復位固定胸廓矯正術穩定左側胸廓,搭配心肺復健加快復原速度,順利出院。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表示,患者到院時情況相當不樂觀,不僅左側1~12根肋骨骨折合併連枷胸及右側血胸;置放胸管後,因需要緊急開胸手術止血,術中發現下肺靜脈有兩公分撕裂傷。心臟血管外科團隊手術後入住外科加護病房,狀況穩定後,再施行胸腔鏡輔助胸廓矯正手術,總算脫離險境。 劉柏毅指出,肋骨單側共有12根,通常斷3根以上併發症產生的比例較高,除了會感到劇烈疼痛外;更可能因氣胸、血胸等併發症而有生命危險。因此需要入院觀察,甚至必要時接受緊急手術;待情況穩定後,再針對肋骨骨折的部分進行最新鈦金屬骨板復位併胸腔鏡輔助胸廓矯正手術,搭配心肺復健才能盡快恢復日常生活,避免肺炎等併發症。 該患者下肺靜脈出現2公分撕裂傷,劉柏毅認為,下肺靜脈非常堅韌,通常不會受傷;研判當時因高處墜落力道過大,才會造成重創。且下肺靜脈血管一旦破裂,隨時都有致命可能,必須透過經驗豐富的重大外傷團隊攜手合作,患者才有可能撿回一命。 因此,患者先接受開胸手術止血後,在加護病房內觀察1週,待情況穩定後再進行左側胸腔鏡輔助胸廓矯正手術,術後約3天轉普通病房,並搭配心肺復健,2週後康復出院。

Read More

重度地中海貧血 遵醫囑健康生活

醫師彭慶添向患者解釋病情。(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37歲王先生從出生後總是臉色蒼白,8個月大時被診斷為重度乙型地中海貧血,而後因脾臟腫大,14歲時接受脾臟切除手術,由於接受排鐵劑治療,必須定期接受各項超音波檢查,並每3個月定期抽鐵蛋白追蹤。雖然因病情飽受折磨,但他聽從醫囑規律回診追蹤治療,生活日常與常人無異。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部顧問醫師彭慶添表示,王先生罹患重度乙型地中海貧血,定期2~3週就得輸血及使用排鐵劑治療,慢性貧血會造成脾臟腫大。他在14歲時接受脾臟切除手術。此外,患者的代償性造血增加,間接造成鐵質吸收增加及長期紅血球輸注,容易溶血造成鐵質沉積在重要器官,每3個月要抽血追蹤鐵蛋白,每年則需回醫院安排腹部、心臟超音波與核磁共振等檢查。 彭慶添表示,寶寶在3~6個月大時,正好是胎兒血色素轉換為成人血色素的過程;若寶寶經常臉色蒼白,就須注意是否為乙型地中海貧血所致。地中海貧血是一種隱性的先天性遺傳疾病,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由於患者先天紅血球結構異常,導致脆弱且容易破裂,攜氧功能亦不足,輕度患者並不影響生活,但中重度患者則需要接受輸血等治療。 彭慶添指出,輕度患者只會偶爾頭暈、貧血,甚至終生無任何症狀,通常不需特別治療;但中重度患者可能出現嚴重貧血、黃疸、肝脾腫大、骨骼變形、發育遲緩等情形,需一輩子接受定期輸血和排鐵劑治療,或找到完全適合的捐贈者,於青少年期之前接受骨髓移植手術,才有機會根治。

Read More

一.一萬支力及美壯注射液即起下架

大豐製藥的類固醇注射液「力及美壯注射液1毫克/毫升」進行安定性試驗時,發現主成分含量測定結果趨近於原核准規格下限,1批號、約1萬1000多支即起下架回收。(食藥署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1日電 食藥署今天公布藥品回收警訊,大豐製藥的類固醇注射液「力及美壯注射液1毫克/毫升」,在效期內主成分含量逼近低標90%,1批號、約1萬1000多支即起下架回收。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上午公布最新藥品回收警訊指出,大豐製藥近日針對其生產的藥品「力及美壯注射液1毫克/毫升」進行安定性試驗時,發現主成分含量測定結果趨近於原核准規格下限,1批號(6060701)即起下架回收。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說,這次回收的藥品是一款注射劑型的類固醇,主要用於治療免疫性疾病,例如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炎、紅斑性狼瘡、支氣管氣喘、過敏性疾患等,大多在醫院內使用。 洪國登說,由於每一款藥品的主成分含量不可能精準到100%,因此每款藥品依品相不同,均訂有主成分含量範圍,這款藥品區間為90%至115%,但近期廠商針對效期內產品進行安定性試驗時,發現主成分含量已趨近90%,研判在效期內就會低於標準,因此預防性回收。 洪國登說,據統計,回收批號藥品共有1萬1000多支須回收,預計6月5日前完成回收。他也強調,市面上仍有許多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替代藥品可使用,民眾不會無藥可用。

Read More

3運動 改善梨狀肌症候群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隨著國內新冠疫情升溫,大部份民眾待在室內的時間變多了,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多為久坐,若加上有習慣性翹腳或椅子過硬的情形,就很容易罹患所謂的「梨狀肌症候群」,衛福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勿久坐或久蹲、選擇適當的座墊等,才能有效預防和遠離梨狀肌症候群復發的困擾。 部苗醫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指出,梨狀肌位於臀部深層,當受刺激而變得僵硬,便會發炎腫脹,甚至會壓迫一旁經過或穿過的坐骨神經,引發坐骨神經痛,痛的位置大概在屁股、髖部附近,也可能會隨著坐骨神經的走向延伸至腿部。梨狀肌症候群好發族群包括久坐不動的上班族、不愛活動的老年人、運動量突然增加的運動員,或是需久蹲或搬重物的工人等。 李曉惠治療師表示,當發生梨狀肌症候群,急性期時需要冰敷、休息、避免長時間引發疼痛的動作,以降低急性期時的發炎。慢性期時可利用短波、超音波、電療、按摩及梨狀肌牽拉伸展運動,以縮短梨狀肌發炎修補的時間。 圖1:放鬆梨狀肌。 圖2:牽拉伸展運動/躺姿。 圖3:牽拉伸展運動/坐姿 (署苗栗醫院提供) 李治療師進一步說明,梨狀肌位於臀部的深處,當執行自我按摩時,建議坐在地上稍微側到患側,或將患側腳放在健側膝蓋上,在梨狀肌下方放置一顆硬式網球,一開始將球放在梨狀肌靠近尾椎骨處,讓身體重量壓迫網球,做深呼吸、放鬆、慢慢吐氣,持續1分鐘後,將球往股骨大轉子處稍微移動,重複按壓,如此可消除肌肉的激痛點,放鬆梨狀肌(圖1)。牽拉伸展運動可在躺姿或坐姿下執行:患側腳架於健側腿上,呈現翹腳的姿勢,躺時兩手抱住健側腳的膝關節後方,將膝蓋往身體靠近(圖2),坐時讓背部挺直並身體往前傾(圖3),此時可感受到患側梨狀肌的伸展疼痛,維持約20秒,重覆做3-5次。

Read More

台灣防疫出現破口 美媒建議封鎖熱區擴大篩檢

紐約時報報導,台灣新冠疫情升溫是因病毒變異、疫苗施打緩慢形成破口。圖為民眾接種疫苗情形。 (中央社) 中央社∕紐約20日專電 紐約時報今天報導,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後,台灣靠著嚴密邊境管制躲過風暴。如今病毒變異、疫苗施打緩慢形成破口,專家建議政府思考封鎖疫情熱區並擴大篩檢。 這篇發自台北的報導寫道,台灣及早實行邊境管制,幾乎所有入境旅客都須檢疫兩週,使得民眾在COVID-19肆虐全球之際生活大致如常。但在足夠患者突破防疫高牆引發社區傳染後,一切變了調。 台灣近一週疫情升溫,政府雖未宣布全面封鎖,但要求民眾盡量待在家、外出配戴口罩。地方機關雖加快設置快篩站,但部分衛生專家擔心篩檢量過少,跟不上病毒傳播速度。 過去幾天,台灣每日新增200-300多例確診病例,數名患者死亡,與全球疫情最嚴重國家相比仍低。 台灣人口約2350萬人,已接種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的比例僅約1%。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蔡甫昌說「這天遲早會到來」,免疫進度緩慢加上傳染力更強的變異病毒形成完美破口,愈來愈多人出門未戴口罩、不再保持社交距離,都是台灣疫情升溫的原因。 蔡甫昌形容有如瑞士乳酪,「表面有幾個洞,後面有個大洞。此時一把刀正好刺穿」。 台灣去年曾連8個月未見本土確診病例,去年12月紀錄中斷後,本土病例僅偶爾出現。但局勢從4月中逐漸改變。國籍航空公司機組員返台居家檢疫從5天改為3天後,中華航空機師染疫,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爆發群聚感染,台北市萬華區一家茶藝館接著成為眾多病例起源。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傳染病專家王任賢呼籲政府考慮封鎖萬華區、普篩當地居民。 報導寫道,台灣開始施打阿斯特捷利康疫苗後,偏低的新增病例數也讓許多民眾缺乏接種疫苗的急迫感。

Read More

3C遠距上課30分鐘 休息10分鐘

長安醫院眼科主任郭鐘元提醒爸媽,不要因為防疫而讓孩子視力失守了。(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為了疫情的關係,全國孩童改在家遠端上課,使用電子產品時間變多,使得孩童近視的風險提升,台中市長安醫院眼科主任郭鐘元醫師提醒爸媽,在停課不停學期間,遵守30∕10原則和減少近距離用眼,是對抗孩童「惡視力」的兩大護眼重點,不要因為防疫而讓孩子視力失守了。 5歲王小朋友因學校視力篩檢沒有通過,到長安眼科就診,檢查發現度數已達150度,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常見。據統計,台灣近視的人口比例,是全球第一高,更值得注意的是,18歲以下學童的近視盛行率高達90%,並且高度近視的盛行率則高達24%。郭鐘元醫師表示,兒童近視不可逆,及早控制利大於弊,千萬不要忽視近視危機,避免以後長大產生眼睛併發症。 郭鐘元醫師表示,目前實證上有效治療孩童近視的方法有使用長效散瞳劑或角膜塑型片,但重點還是用眼習慣的調整,因此提醒爸媽在這段防疫情間,務必要遵守兩大護眼重點,一、「30∕10原則」─近距離用眼時,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二、「看近減少」─減少各種近距離用眼的工作,不只電子產品,畫畫、拼圖、彈琴看譜,這些都是屬於近距離用眼,一定要適當的減少。

Read More

全台大缺血 只剩4.4天庫存

全台疫情3級警戒,民眾減少外出的同時血庫也拉響警報。圖為21日高雄捐血中心張貼「缺血」海報,盼民眾響應。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疫情升溫,血庫也鬧血荒。血液基金會21日指出,據統計,全台只剩4.4天血液存量,5天內就減少1.5萬袋血,其中又以台北市影響最嚴重,最缺的血型則是A、O型血。這也是20年來缺血問題最嚴重。 血液基金會表示,去年同樣有缺血狀況,當時因民眾憂心疫情不敢就醫,用血需求沒這麼多;然而,今年突如其來的本土疫情,許多病人早已住院治療,用血量未減少。 由於全台新冠肺炎疫情警戒提升,民眾加強落實居家防疫,捐血量也隨之減少,血液庫存更加吃緊,短短5天血庫就減少1.5萬袋血。 而此波缺血潮以台北市首當其衝,因疫情警戒較先升級,民眾減少外出。加上台北市各大醫院林立,用血量更大,缺血影響最大。 血液基金會強調,已加強各捐血站防疫措施,除原本就有的TOCC健保卡雲端查詢、加強消毒、加強問診,維護捐血區的安全外,分離術捐血也採預約制,控管室內人數。 另,各捐血站也全面實施實聯制,舉凡參與捐血活動的志工、單位、捐血人親友等,只要進入捐血場域,均應先登錄實聯,並依指示控管人數,建議民眾捐血前可上血液基金會網站查詢,或加入「愛捐血」官方帳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