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喉嚨卡卡 竟是末期口咽癌

奇美醫耳鼻喉部主治醫師王俞鈞表示,面對喉嚨卡卡問題首要還是判斷哪種原因引起的,不同疾病會有不同處置方式。(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75歲陳姓老翁因喉嚨卡卡持續多月,以為是吃到的魚刺卡在裡面,經奇美醫內視鏡檢查並未找到魚刺,但在左側舌根發現腫塊,切片手術病理報告為鱗狀上皮細胞癌,癌症分期為口咽癌第4期,同步化學、放射治療後反應良好,目前持續門診追蹤。 奇美醫耳鼻喉部主治醫師王俞鈞表示,喉嚨異物感、喉嚨卡卡是耳鼻喉科常見的就診症狀,其他科別也常因此症狀轉介至耳鼻喉科門診。有許多疾病也會造成此症狀,例咽喉發炎、扁桃腺結石、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誤食異物、胃食道逆流、胃酸咽喉逆流、消化道、頭頸部腫瘤、頭頸部肌肉骨骼、自體免疫疾病,還有身心科方面的壓力、焦慮、憂鬱疾病等皆會造成喉嚨異物感,其中過敏性鼻炎及胃酸咽喉逆流症為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 他說,通常門診遇到這樣問題會先了解症狀發生的狀況,也會詢問過去病史、家族史、接受過的手術病史、菸酒檳榔使用狀況等,除基本理學檢查,必要時也會使用內視鏡檢查鼻、咽、喉等部位看有無病灶。 在臨床上,並非都能在每個病人身上第一時間做出判斷,有時需要追蹤一段時間、安排進一步檢查才能找到病因。而在一個病人身上也可能同時並存多個疾病造成喉嚨異物感,所以不同的疾病會有相對應的治療方式,若懷疑其他科別疾病引起,也會適時地作轉介。 上述陳翁的口咽癌最常見症狀為頸部腫塊,且早期不易被發現,在臨床上喉嚨卡卡的病人中發現癌症的機會不大,但陳翁以喉嚨卡卡為最初表現,癌症若能提早診斷接受治療,才會有相對好的預後。 王俞鈞表示,面對喉嚨卡卡問題首要是判斷哪種原因引起的,不同疾病會有不同處置方式,也應培養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戒菸、酒、少吃油炸和甜食),如民眾就醫後使用藥物治療一段時間沒有改善,則建議接受進一步檢查,以確定病因。

Read More

心房顫動中風機率大 微創手術阻絕血栓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諶大中。(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64歲的周先生有下肢急性動脈血栓病史,曾接受緊急血栓清除手術,並於當時發現「心房顫動」,兩年來接受過各種不同抗凝血藥物的治療,但日前仍在心臟左心耳處發現「血栓」,甚至發生輕微小中風。台北慈濟醫醫療團隊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病討論後,諶大中主任為他執行在台灣甚少見的微創「迷宮手術併左心耳夾閉」,術後,周先生不僅恢復正常心律,也不再為不可預期的中風煩惱。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若患者因心房顫動導致心房無法有效收縮,血液凝滯鬱積,形成血栓,便會較一般人高出5倍的中風機率,而「心耳」是心房末端的囊狀構造,容易成為血塊的滯留地,一旦滯留的血塊掉出心耳,便可能隨著血流造成身體各處的血管栓塞。 諶大中指出,對於慢性心房顫動的患者,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或以內科導管冷凍消融、封堵左心耳來治療心律及血栓問題,只有少數患者在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法治療時,才會進一步評估手術必要性。以周先生為例,他試過各種藥物,效果皆不佳,且在已經有血栓的狀況下執行「左心耳封堵術」,不僅增加手術難度,更可能導致血栓在術中掉出心耳而中風,為此,才由心臟血管外科介入,評估是否有其他治療可能。 心臟血管外科治療心房顫動必須透過「迷宮手術(maze surgery)」,傳統的迷宮手術必須開胸,雖然效果好,但傷口大、風險高,即便現今已發展出微創術式,仍因內科治療藥物和方式的完善,而少有患者單純為了治療心房顫動而接受此術式,往往是心臟結構出現問題,醫師在修補過程中一併執行。

Read More

中榮器捐感恩會 捐贈者女兒:感動爸爸幫助很多人

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和醫療團隊將7色彩虹手印,以手手相連,印在彩虹牆上,象徵器官捐贈集眾人之力,搭起生命續航的橋梁。(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基隆的邱姓退休公務員,捐出2枚眼角膜,遺愛人間,女兒8日參與台中榮總器捐感恩追思音樂會時,回憶爸爸最大願望是捐大體,因為癌症,才選擇器捐,現場看到很多受贈者,想到很多人也因為爸爸受到幫助,感到欣慰,得知受贈者也在基隆,感動表示,器官捐贈讓爸爸回到家鄉了。 台中榮總舉辦器官捐贈感恩追思音樂會,邀請中榮開院以來的器官捐贈者家屬、受贈者,及器官捐贈移植醫療團隊齊聚一堂,彼此交流分享,並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和來賓、醫療團隊,在研究大樓前的植愛花園,種下桂花樹,象徵生命延續,透過集體創作,將七色彩虹手印,以手手相連,印在彩虹牆上,象徵器官捐贈集眾人之力,搭起生命續航的橋梁。 中榮院長陳適安說,器捐完成需要醫療團隊合作無間、與時間賽跑,不會枉費任何一位器捐贈者的大愛,也會發揮所長,提供每位受贈者專業的醫療照顧,讓器官捐贈的生命傳承,在專業支持下,可長可久。 邱姓退休公務員的女兒回憶,她和兩名手足從小學起,就是爸爸父兼母職帶大,爸爸除了賺錢養家,還要打理家中大小事,自己很節省,卻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到了退休可以養老時,卻碰上癌症,但爸爸堅強面對,謝謝爸爸,她永遠把爸爸放在心中。 中榮透露,邱姓退休公務員到台中榮總就醫,從知道罹癌接受化療到末期住到安寧病房,簽了器官捐贈同意書,也聯絡教學醫院大體捐贈,並告訴女兒要完成這些願望。女兒詢問,邱先生說反正最後也都要燒掉,不如把能用的給別人使用,不要浪費。女兒說,現場看到很多受贈者,想到很多人也因為爸爸受到幫助,感到欣慰,得知受贈者也在基隆,感動表示,器官捐贈讓爸爸回到家鄉了。 台中榮總移植醫學委員會執行秘書陳呈旭說,台中榮總是衛生福利部器官勸募網絡計畫中區責任醫院,從2010年起,每年舉辦器捐感恩追思活動,希望社會大眾聽見捐受雙方的生命故事,化為簽卡認同行動。

Read More

護眼6招 預防近視 有效控度

陳淑慧副市長(中)與中國娃娃小朋友一起跳「eye眼動起來」。(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曾榮獲衛福部金獎「大恐龍戴眼鏡」視力保健故事繪本,嘉義市衛生局將書中主角搬上舞台,八日在中國娃娃幼兒園戶外操場舉辦演出,全體師生以「EYE眼動起來」視力保健歌帶領全場熱鬧開場。 陳淑慧副市長表示,視力是影響兒童學習效果的重要關鍵之一,視力如果不好,學習效果會事倍功半;從研究發現,一旦錯過了視力發育的黃金時機,才發現問題再來彌補就太慢了,讓孩子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去體驗、觀察這個美麗的世界,展開精彩的人生,是我們共同的期望! 衛生局國民健康科長林秀猜說,這齣生動的「大恐龍戴眼鏡」視力保健舞台劇,是由衛生局委託小茶壺劇團蔡勝德團長編寫楊雅婷繪圖的幼兒繪本,該繪本參選衛生福利部年度健康新「識」代健康傳播素材手冊類榮獲金獎的殊榮。 衛生局張耀懋局長強調學齡前期請遵照「護眼六招」原則:1.眼睛多休息3010120護眼密碼:看書或電視用眼30分需休息10分鐘,每日戶外活動120分;2.飲食要均衡:多蔬果不偏食;3.閱讀好習慣:看書距離35-40公分、坐車不閱讀、躺著不看書;4.讀書重環境:光線要充足至少350燭光;5.姿勢須正確:檯燈左前方、腰打直、執筆要穩定;6.定期來檢查:每年一次到兩次檢查及追蹤。掌握上述原則以利減緩兒童近視的發生及惡化,一起許下「為eye守護嘉義市的寶貝」承諾。

Read More

全台首例 20多歲男打AZ肢冒瘀斑

指揮中心8日指出,本月7日接獲1例20多歲男性接種後第5天肢體多處出現瘀斑,通報為疑似嚴重不良事件,但並未認定為血栓事件,應為全台首例。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指揮中心8日指出,國內接種牛津AZ新冠肺炎疫苗已邁入第3週。本月7日接獲1例20多歲男性接種後第5天肢體多處出現瘀斑,通報為疑似嚴重不良事件,但並未認定為血栓事件,應為全台首例。 指揮中心8日召開臨時記者會,發言人莊人祥於會中說明目前台灣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情形。他指出,據統計,截至4月7日全台共接種1395劑牛津AZ的新冠肺炎疫苗,全台累計接種數為2萬75劑。 在不良事件通報方面共新增9件,莊人祥說明,其中8件為非嚴重不良事件;另1件為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該起事件個案為一名20多歲男性,接種AZ疫苗第5天肢體多處出現瘀斑,緊急到急診就醫,目前相關檢查、數值均正常,也恢復良好,並未認定為血栓事件。

Read More

「生物上的福島核災」 巴西單日病故破4千人

巴西單日染疫病亡人數首度逾4000人,科學家稱之為「生物上的福島核災」。圖為聖保羅人們等待上火車。 (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巴西COVID-19染疫喪生暴增,昨天通報單日病亡人數首度逾4000人。科學家預料巴西很快會超越美國1月疫情的最嚴重紀錄,稱這是「生物上的福島核災」。專家相信,只有實施全國性封城措施,才可能遏制新冠病毒蔓延。 巴西單日染疫病亡人數首度逾4000人,科學家稱之為「生物上的福島核災」。圖為一輛救護車駛過一面抗議巴西總統波索納洛防疫政策的標語。 (路透) 根據巴西衛生部資料,境內累計近33萬7000人病歿,僅次於美國55萬5000人。儘管巴西人口只有美國的2/3,但巴西的醫療系統瀕臨崩潰,病亡總數可能超越美國。 巴西衛生部今天通報,過去24小時新增4195人染疫病故,遠超過巴西先前所寫的單日紀錄。巴西自2月下旬以來,每週都有單日病亡人數突破紀錄,主因有更具傳染力的地區性變異病毒株擴散,加上社交距離實施不足,以致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全球每天病歿人數,每4人當中就有1個巴西人。 公衛專家認為最能減少病毒傳播的有效措施就是戴口罩和執行封鎖,但巴西總統波索納洛拒不實施。

Read More

心血管監視儀 揪麻醉過敏性休克

奇美醫麻醉部長陳貞吟(左)與主治醫師王立楷說明,進階心血管監視儀多次成功挽救手術中發生過敏性休克的病人。(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全身麻醉時發生過敏性休克雖然少見,卻是非常危急的併發症。奇美醫麻醉部以進階心血管監視儀,為工作跌倒傷及頸椎四肢無力麻木的37歲男子進行全身麻醉手術判讀,過程發生過敏性休克,醫師立即治療,未留下後遺症。 奇美醫麻醉部主治醫師王立楷表示,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200多人因藥物引起「過敏性休克」。在全身麻醉時發生過敏性休克發生率約1~2萬分之1,嚴重者可能致死。民眾若對藥物過敏,一定要在手術前的麻醉訪視與麻醉醫師溝通。 王立楷說,全身麻醉發生過敏性休克機率約1~2萬分之1,症狀包括心跳過快、過慢甚至停止,血壓大幅降低、支氣管痙攣等,可能在幾分鐘內發作,也可能幾小時後才表現出來。但因手術中的無菌考量,通常無法完全掀開病人身上的布單檢視病人皮膚是否有過敏表現;加上病人在全身麻醉下無法描述自己症狀,有時無法即時正確診斷。 奇美醫麻醉部10年前引進「進階心血管監視儀」,經常使用於重大手術與可能發生大出血的手術,累積豐富的判讀經驗,曾多次幫助麻醉醫師成功救治手術中發生過敏性休克的病人。

Read More

台帛旅遊泡泡檢疫擬鬆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日將召開檢討會,評估進一步鬆綁旅遊泡泡檢疫規定。圖為帛琉旅遊泡泡首發團返台。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帛旅遊泡泡首發團日前順利返台,由於次發團人數銳減到僅10人,旅遊業者擔心泡泡變泡沫。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7日表示,近日將召開檢討會,評估進一步鬆綁加強檢疫規定。 由於台帛旅遊泡泡的檢疫規定,旅客除了要接受2次採檢,返台後還必須接受5天的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搭配9天一般自主健康管理。 由於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限制較多,除了居所應符合1人1室,且有單獨房間與專用衛浴,不可聚會聚餐外,外出也僅能從事固定且有限度的活動,且不可搭乘大眾運輸,且共同生活者也要一起防疫,包含戴口罩、不共食,及保持社交距離等。 由於旅遊業者反映,過於嚴格的檢疫措施,一般家庭旅客很很難配合;尤其中南部旅客北上出國不能搭高鐵,除了首發團具話題性之外,也不急於出國旅遊,是讓旅客望之卻步的最大阻力之一。 陳時中指出,從台帛旅遊泡泡的進度來看,若對方維持檢疫措施完整的前提下,擬鬆綁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目前預計從原本5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搭配9天一般自主健康管理,改成14天一般自主健康管理,但第5天仍要進行採檢。 陳時中表示,會再請副指揮官陳宗彥召開檢討會,討論相關事宜,只要執行上不困難,事情就相對單純,預計最快1、2天就會有結果。

Read More

遶境量力而為 行前準備不可少

大甲光田綜合醫院服務團隊提醒參加大甲媽祖遶境信眾,最好使用一台輕便的手推車,放置所需藥物或日常用品,以減輕身體負擔。(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大甲媽祖9天8夜遶境進香9日晚間起駕,數十年來沿途服務香客的大甲光田綜合醫院服務團隊將全程跟隨。骨科醫師嚴可倫提醒,遶境需長時間行走,凡事量力而為,做好行前準備避免造成身體傷害。 大甲媽祖遶境全程將步行近340公里,對於體力是極大的考驗,新鞋子比較僵硬,容易產生不舒服、甚至磨出水泡,建議可挑選舒適的「舊鞋子」,如果有氣墊或自己安裝軟的鞋墊,可讓整個旅程更舒適。 另外,9天遶境所需裝備加起來有好幾公斤,使用背包不僅會悶出一身汗;時間久了對於肩頸、腰椎、髖膝關節,都是很大的負擔。老經驗的行家會隨身一台輕便的手推車,將所有家當放在推車上,可以走得更舒適、更愉快。 每個人的習慣用藥、血糖血壓等慢性病藥,可準備小藥盒將常用藥物帶在身邊。另外,如果本身有脊椎退化、關節不舒服的症狀規則服藥,建議在出發前先行服藥,以免半路發作。 光田醫院表示,院方安排救護車與醫護隨隊。信眾常見的狀況是腳底磨出水泡,此時要尋求專業人員幫忙消毒、抽吸、包紮,以免自己戳破造成感染。另外,戴上口罩既可以防疫、也可以在空氣差的時候保護口鼻,並記得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Read More

趕時效 AZ疫苗12日起擴大接種

第二、三類疫苗接種對象。 (衛福部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加速提升AZ疫苗接種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2日起開放第二、三類實施對象接種。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至今沒有證據顯示須停止、緩打AZ疫苗;且因應AZ疫苗效期短,不排除再往下開放。 首批來自COVAX的AZ疫苗共19餘萬劑,預計12日完成檢驗封緘,因效期只到5月31日,12日起開放第二、三類對象接種,人數約61.3萬人。 陳時中坦言,未來會視狀況開放接種,如果接種狀況差不多,就會盡快開放下一波對象,且未來疫苗來得速度愈快,開放的速度愈快。 至於AZ疫苗在歐洲頻傳血栓不良事件,發言人莊人祥表示,3月22日開打AZ疫苗至今接種1萬8657劑、出現2例疑似嚴重過敏反應。 不過,以腦靜脈栓塞來說,莊人祥表示,這是很少見的疾病,東方人的發生率又比西方人低逾10倍。目前以接種AZ疫苗最多的英國為例,1800萬劑當中共發生22件,發生率為百萬分之1.2;德國、丹麥則約百萬分之8.9~13.3。與台灣相近的韓國,至今接種88.7萬劑沒有任何一例,加拿大、澳洲也都沒發生。 至於被認為與疫苗相關的瀰漫性血管內栓塞,發生率又比腦靜脈栓塞更低,英國為百萬分之0.18、歐盟為百萬分之1.4。 陳時中表示,台灣至今沒有證據顯示須停止、暫緩接種AZ疫苗,或對特殊族群設限;未來除非有明確證據證實疫苗與不良事件的關聯性,才會參考歐盟或世衛專家建議,由專家會議評估後,持續滾動式檢討疫苗接種政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