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4醫院自費採檢 每件降5百元

新北市長侯友宜昨日召開「急救責任醫院防疫精進會議」,宣布3月1日起新北4家醫院調降新冠肺炎自費採檢費用。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國內新冠疫情稍見舒緩,新北市長侯友宜26日下午邀集新北市醫師公會及轄內18家急救責任醫院代表,召開「急救責任醫院防疫精進會議」,宣布3月1日起雙和醫院、耕莘醫院、永和耕莘醫院、恩主公醫院等4家醫院調降自費採檢費用,每件降價5百元。 侯友宜表示,國內防疫能讓國際驚艷,多賴醫療體系持續堅守崗位,新北市尤以18家急救責任醫院承擔起採檢、收治確診個案及集中檢疫支援等第一線工作,提供足夠收治能力及採檢量能,迄今收治108例確診個案及完成1萬4070人的檢體採集。 侯友宜說,國內新冠疫情雖稍見舒緩,為降低國內社區傳播風險及避免造成醫療體系負擔,秋冬防疫專案將調整並持續執行,請民眾及醫療院所配合。 對於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醫事人員為接種新冠疫苗最優先對象,侯友宜強調,市府一定會擔負醫院的後盾,優先給18家急救責任醫院醫事人員接種,確保醫護團隊伙伴們無後顧之憂,安心為病人服務;並以急救責任醫院作為第一階段接種地點,後續再視疫苗供貨情形及實施對象,將接種地點擴增至29九區衛生所及其他醫療院所。 至於新冠肺炎自費採檢費用,侯友宜感謝雙和醫院、耕莘醫院、永和耕莘醫院、恩主公醫院,再重新檢視成本後定3月1日起一般採檢費用調降,每件自6300元降至5800元,感謝院方願意吸收部份成本。

Read More

聯亞新冠疫苗2期受試 拚6月開打

聯亞疫苗啟動新冠肺炎疫苗2期臨床試驗,第1批28名受試者26日起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接受疫苗接種。     (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國產疫苗又有新進展!聯亞新冠肺炎疫苗2期臨床試驗啟動,第1批28名受試者26日起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接受疫苗接種,聯亞第2期臨床試驗執行總計畫主持人、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標未來1個月左右,與11家合作醫院完成3850人收案並打完第1劑,預計最快5、6月時將報告提交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黃高彬表示,約2週後將看各醫院收案情況、檢視是否有問題,並依最後收案結果進行抗體力價、濃度等評估,力拚6月前提交2期臨床試驗報告給食藥署,若送件結果順利,將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UA),最快6月可產出1千萬劑疫苗供施打。 黃高彬說,聯亞疫苗的第2期臨床試驗採,預計總收案3850人,包含12至18歲青少年、19至64歲成年及65歲以上老年的3個年齡層族群。昨日中國附醫正式啟動,已收案200多人,第1批28名受試者昨已施打。希望在3月下旬所有受試者打完第1劑,第2劑需間隔28天後才能施打,也就是4月下旬打完2劑。 黃高彬說,2劑接種完成後,需28天產生免疫力,預計最快在5、6月時就能出現具抗體的受試者。目前聯亞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安全性應無問題,但希望疫苗抗體濃度經測試後有更好表現。目前包含印度、巴西等國家前來洽談、等待第2期結果,若順利EUA生產後,聯亞年底產能可達到1億劑,除供給國內民眾施打外,也外銷給前述國家。 據了解,聯亞新冠肺疫苗2期臨床試驗,分別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三軍總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亞東紀念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等11家醫院同步展開,以加速收案時程。

Read More

AI肺腫瘤影像辨識 準確率逾95%

北醫大與雲象科技合作肺部腫瘤全玻片病理影像辨識系統,協助病理科醫師診斷,紅色熱區為AI預測的癌症區塊。(北醫大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獲科技部補助進行「巨量影像資料庫建置與應用」計畫有成。以人工智慧(AI)系統開發肺部腫瘤病理影像辨識系統,不需人工標註、且準確率達95%以上,每名病人僅需3到5分鐘就可判讀,有助爭取治療時間。 北醫大「巨量影像資料庫建置與應用」計畫今年登上知名醫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這是北醫大校長林建煌推動數位病理,啟動台灣十大癌別病理玻片數位化中的重要成果。 研究第一作者、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志榮表示,這項由北醫大與雲象科技合作開發的人工智慧(AI)系統,以國研院國網中心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所建置的台灣杉二號超級電腦,開發領先全球的「肺部腫瘤不須人工標註的全玻片病理影像辨識系統」,可輕易區分肺腫瘤病理切片是良性或惡性,且準確率高達95%以上,判讀時間大幅縮短2/3,加速病理診斷時效。 他指出,這些病理玻片是將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等3家醫院,將患者經X光、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等檢查後,經醫師穿刺或開刀取出的肺部腫瘤組織所製成,統計逾9000張,全部掃描成數位影像檔,由多位病理專科醫師一張張標註出病灶及非病灶區域,再交由AI的不斷學習修正,提升系統判讀準確率。 陳志榮也提到,傳統肺部腫瘤確切診斷模式是將醫師經由穿刺或開刀取下的疑似腫瘤組織,送到病理檢驗部門,製成病理玻片後,病理科醫師再透過顯微鏡一張張判讀,既費時又費力,還可能會因醫師的經驗值不同而有不同結果,且醫師判讀時必須先標註出可疑區塊再不斷標註診斷直至確認。 然而,北醫大與雲相科技研發的這套AI辨識系統,可以直接透過全玻片,且不須人工標註,就能自動判讀肺癌與腫瘤細胞亞型。 陳志榮說,系統會先從肺部腫瘤病理切片數位影像中,區分正常與不正常區域,再從不正常區域中分辨腫瘤組織為良性還是惡性;若為惡性腫瘤,可再進一步區分肺腺癌或肺鱗狀上皮細胞癌,最後,再由病理科醫師彙整AI提供資訊進行最後確認診斷。 透過AI先辨識判讀患者的病理切片,有助減少人為判斷錯誤的機率,更能大幅縮短時間。陳志榮表示,若以每名病患8至15張病理切片計算,傳統僅由病理科醫師執行的判讀時間約10至15分鐘;但利用這套系統只須約3至5分鐘即可完成。

Read More

幹細胞療法治肺纖維化 將在台進行臨床試驗

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傅毓秀(左2)帶領研究團隊,開發出幹細胞療法,治療肺臟纖維化,26日和富華生再生醫學科技公司、台寶生醫簽署合約,將在台進行臨床試驗。(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吸菸、老化等都可能是肺部纖維化(菜瓜布肺)致病原因,目前沒有藥物能有效治癒菜瓜布肺。然而,陽明交通大學解剖學及細胞生物所教授傅毓秀帶領研究團隊,開發出幹細胞療法治療肺臟纖維化病症,獲得國內生技公司投資,將在台進行臨床試驗。 陽明交大和富華生再生醫學公司、台寶生醫26日簽署合約,未來將在台灣進行細胞原物料試劑的製備,在台灣進行臨床試驗。 陽明交大教授傅毓秀曾在2019年在國際期刊Theranostics發表新療法,將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移植到罹患肺臟纖維化的活體動物上,受到學界和醫界關注。 傅毓秀表示,肺臟纖維化是因空氣汙染、吸菸、老化、感染等原因,導致肺泡組織逐漸被纖維化取代,屬不可逆疾病,目前只能給予支持性治療,緩解病患不舒適感,尚無任何藥物能有效治癒。 她指出,研究團隊透過動物實驗證實,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移植到小鼠不僅仍然存活,還分泌出生長激素,產生抗發炎作用,改善肺部的細胞浸潤;另一方面還能刺激免疫細胞的轉型,消化沉積已久的膠原蛋白,加速肺泡細胞的再生,讓小鼠的動脈血氧飽和度顯著回升,原本急促的呼吸頻率也較為緩和。 傅毓秀指出,研究發表後,過去1年多接獲來自世界各地病患、家屬的關心和詢問,為了不辜負期待,研究團隊將相關技術與專利,正式授權生技公司,進行後續細胞開發與人體試驗。 她也提到,曾有國外藥廠也對這項技術有興趣,但希望簽的是專屬性授權,未來台灣要用這項技術,也得跟他們買。研究團隊希望先造福台灣同胞,即便找投資廠商很辛苦也沒關係,很感謝富華生願意簽約,將在台進行臨床試驗,為病患開啟一道曙光。 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表示,這是陽明交大成立後,第一次簽署的技術轉移合約。幹細胞療法應用廣泛,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發表後,國內外洽詢電話接不完,可見受到各界的重視。他也期待相關技術可以應用到新冠肺炎的治療上,幫助重症病人減少併發症和後遺症。

Read More

照顧肌萎症女兒 他辭公務員職務 讀物理治療系

35歲男子吳明勇(左2)為照顧患有肌肉萎縮症的7歲女兒(右)辭去公務人員工作,全心全意陪伴照顧,還為此重返校園就讀物理治療系,只為讓女兒得到更專業的照護,他26日帶著女兒到花蓮縣輔具資源中心進行輔助評估。(門諾醫院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花蓮縣26日電 35歲吳明勇為了照顧患有肌肉萎縮症的7歲女兒,幾年前辭去公務人員工作,全心全意陪伴照顧,還因此重返校園就讀物理治療系,希望讓女兒得到更專業的照顧。 吳明勇說,小欣(化名)出生後被診斷為肌肉萎縮症,因肌肉無力需長期復健、鍛鍊肌肉,日常生活則需仰賴旁人協助,他晚上平均3小時要起床幫女兒翻身,他說,看到女兒一點一點的進步,這些辛苦都值得。 吳明勇靠著學校兼職、擔任家教等彈性工作維持家計,母親從台東搬來花蓮同住後,讓他有時間回到校園,就讀大學物理治療系,目前已經3年級,希望能將所學運用在女兒身上,可即時提供所需照護。 吳明勇說,目前生活開銷勉強過得去,隨著小欣逐漸長大,輔助、復健耗材也須替換,光是輪椅就動輒新台幣數萬元是不小的負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花蓮縣輔具資源中心做輔具評估作業,申請3年一次的補助。 花蓮門諾醫院表示,院方2019年受花蓮縣政府委託承辦花蓮縣輔具資源中心業務,服務案件超過萬件,過去只提供週間服務,考量到像吳明勇跟小欣白天都要就學的案例,若要申請輔具評估,都要特別請假一天,並不符合使用及照顧者需求。 門諾醫院指出,輔具資源中心將於3月起提供雙週六上午8時至12時常態性服務,安排社工、治療師、維修技師及管理師輪班值勤,提供個案或照顧者取得相關輔具評估、維修、租借等服務。

Read More

AI辨識系統輔助判讀肺癌 北醫登國際知名期刊

北醫大與雲象科技合作肺部腫瘤全玻片病理影像辨識系統,協助病理科醫師診斷,紅色熱區為AI預測的癌症區塊。(北醫大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臺北醫學大學獲科技部補助進行之「巨量影像資料庫建置與應用」計畫,不僅於臨床上已有顯著成果,2021年再登上全球知名醫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相較於傳統肺部腫瘤確切診斷模式,北醫大這套AI辨識系統,可以直接透過全玻片,且不需人工標註,就能自動判讀肺癌與腫瘤細胞亞型,準確率高達95%以上。 這項由北醫大與雲象科技公司合作開發的人工智慧(AI)系統,以國研院國網中心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所建置的臺灣杉二號超級電腦,開發出領先全球的肺部腫瘤不須人工標註的全玻片病理影像辨識系統,可輕易區分肺腫瘤病理切片是良性或惡性,更重要的是,判讀時間大幅縮短三分之二,加速病理診斷時效,為病患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這也是北醫大校長林建煌在三年前推動數位病理,啟動臺灣十大癌別病理玻片數位化中的第一個重要成果。 北醫大副校長陳震宇副校長指出,這篇研究論文今年2月19日已刊登在全球知名醫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團隊將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等三家附屬醫院近20年來的肺部腫瘤組織之病理玻片,掃描整理成數位影像檔,建立龐大的資料庫,進一步促成病理數化位。 第一作者、北醫大醫學院副院長陳志榮表示,這些病理玻片是經X光、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等檢查後,經醫師穿刺或開刀取出的肺部腫瘤組織所製成,統計逾九千張,全部掃描成數位影像檔,由多位病理專科醫師一張張標註出病灶及非病灶區域,再交由AI的不斷學習修正後,這套系統的診斷準確率高達95%左右。 陳志榮表示,傳統的肺部腫瘤確切診斷模式是將醫師經由穿刺或開刀取下的疑似腫瘤組織,送到病理檢驗部門,製成病理玻片後,病理科醫師再透過顯微鏡一張張判讀,既費時又費力,還可能會因醫師的經驗值不同而有不同結果,且醫師判讀時必須先標註出可疑區塊再不斷標註診斷直至確認,但北醫大與雲相科技研發的這套AI辨識系統,可以直接透過全玻片,且不需人工標註,就能自動判讀肺癌與腫瘤細胞亞型。 陳志榮表示,透過AI先辨識判讀患者的病理切片,有如先為醫師進行重點摘要整理,因為AI已先找出病灶並區分腫瘤的屬性,病理科醫師只要針對有問題的區域進一步判讀,就能確認診斷,不僅減少人為判斷錯誤的機率,更能大幅縮短時間。若以每位病患8至15張病理切片計算,傳統僅由病理科醫師執行的判讀時間約10至15分鐘,利用這套系統只需三分之一、約3至5分鐘即可完成。

Read More

重症婦大腦當機 竟不識兒女

醫師李仁傑表示,加護病房譫妄症十分常見,需醫護家屬偕同為患者建立正確認知,找回定向感。 (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1名60多歲的婦人日前因泌尿道感染合併急性腎損傷與肺積水,緊急插管住進成大醫院加護病房;然而當病況逐漸改善後,卻出現不睡覺、攻擊醫護等狀況,甚至有認知障礙、時空錯亂,不認得兒女。成大醫院內科部重症加護科醫師李仁傑表示,這是常見的「加護病房譫妄症」作祟。 所謂的「譫妄症」,係指身體的病痛改變了神經傳導物質的製造及其功能,造成神經元活性失控,進而引發認知功能與行為上的改變。簡而言之,就是身體的病痛讓大腦「當機」了。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行為表現出現了急性改變,或是變得時好時壞。 李仁傑指出,譫妄症的發生並不少見,過去曾在一個加護病房內,有2/3的病患被認為有譫妄症。而出現譫妄症是一個不好的指標,即便日後成功出院,將來也可能會有持續一段時間的認知障礙。 據臨床觀察統計,年紀大、失智症患者、疾病嚴重度高或多重器官衰竭等,都是譫妄症的危險因子。另使用苯二氮平類鎮靜劑也可能影響,目前也建議加護病房的病患,避免使用苯二氮平類鎮靜劑。 針對譫妄症的治療,目前並無單一有效的方法;僅能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將影響降到最低。李仁傑強調,早期脫離呼吸器訓練、復健運動,讓病人的生理狀況及早復原,並於夜間減少侵襲性治療,提供良好的睡眠環境。另外,由醫護人員不斷給予正確人、事、時、地、物認知,家屬也可從旁協助,藉由孰悉的人、聲音,助患者重新得到定向感。

Read More

熟女肩痛 竟是肺腺癌轉移

亞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鈴宜指出病灶處。(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40歲蔡女士數月來因雙肩疼痛,先至復健科求診,檢查發現胸腔影像有異常,經轉介至胸腔內科進一步確認,竟確診為肺腺癌合併骨轉移,由於患者並無抽菸、家族史,聽到罹癌噩耗,錯愕不已。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鈴宜表示,患者沒有抽菸習慣,也沒有明顯家族史或呼吸道症狀,且原發肺癌部位不大,但沒想到初次診斷時就發現嚴重骨轉移症狀,令患者十分沮喪與百思不解,不斷詢問:「我生活習慣正常,家中也沒有人抽菸,怎麼還會罹肺腺癌?」 陳鈴宜指出,肺癌連續多年高居國人癌症的頭號殺手,在台灣,小細胞癌型態約占全部肺癌的1成至1成5,且與吸菸關係相當密切,而非小細胞癌型態占8成5至9成,包括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等,其中最常見為肺腺癌,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女性與非吸菸者,且近10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 陳鈴宜強調,造成肺癌的兩大主因分別為基因的穩定性,以及環境致癌物的刺激,根據中央研究院與台大醫院團隊去年發表的研究成果,發現台灣肺腺癌的癌細胞突變印記,以APOBEC酵素突變為主,分析患肺腺癌的病友,有高達7成4從沒抽菸且小於60歲的女性,體內APOBEC酵素突變程度高。 陳鈴宜表示,APOBEC只能解釋部分致癌因素,不影響目前肺癌防治措施,仍無法當作檢測肺腺癌的標的,而目前預防肺癌的有效策略,仍著重於減少生活中致癌物的暴露,與如何早期發現肺癌,並早期治療。 放射師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替患者檢測肺部狀況。(記者黃俊昇翻攝) 陳鈴宜建議,國外目前針對吸菸者普遍使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進行肺癌篩檢,然而台灣以肺腺癌為主,成因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因此從個人健康管理角度而言,即使沒有任何肺癌的風險因子,也可將LDCT納入健檢項目考量,但要提醒民眾,LDCT初檢發現肺部結節的比例約2成至2成5,若判定結果異常,無須太過恐慌,但必須有長期追蹤的心理準備。

Read More

中西醫混藥 影響凝血 老翁痔瘡出血昏倒

奇美藥師蔡萬騰提醒,中西藥應避免合併服用,交互作用下可能導致藥效失效,或出現不應有的副作用。(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一名86歲的老翁日前因頭暈、排出暗黑色糞便又昏倒2次,至奇美醫院治療,經醫師檢驗發現有上消化道出血、嚴重貧血、食道腫瘤肝轉移等病症,經藥師分析本以為是活血化瘀藥粉致腸胃道與痔瘡出血而昏倒,後與家屬訪談才知是因循利寧針劑影響凝血,這才揪出老翁「病因」。 奇美醫學中心藥劑部中藥局藥師蔡萬騰表示,隨年紀增長,長輩身體機能退化可能造成體力變差、記憶力減退及各種不適困擾,也需因應身體症狀使用藥物,然而用藥安全不可不慎,銀髮族腸胃消化狀況減退,可能對藥物更為敏感,服藥後影響注意力而跌倒的風險也需慎防。 據了解,該病例的8旬老翁平日在中西醫診所固定看低血壓、心律不整、痔瘡,近幾個月食慾減退、體重驟減10公斤,合併有頭暈、排便異常等體內出血徵兆。經檢視雲端相關用藥與病史都未有異常,本以為是活血化瘀的中藥導致,後才從病人家屬得知老翁每兩週自費(雲端用藥未記載)施打一次循利寧針劑(Cerenine injection),這才讓真相水落石出,還給中藥清白。 蔡萬騰指出,民眾就診務必主動告知各醫師目前正使用其它藥物(包含自費藥),還有自身小異狀,以利醫師及時因應處置、調整,避免造成嚴重而無法挽回的遺憾。提醒民眾應避免中西藥合併服用,至少需間隔1小時,避免藥物交互作用,並遵照醫囑服藥。三高病人仍應規律量血壓、血糖,定期回診抽血檢驗並注意檢驗值,切勿自行停服中西藥或未注意檢驗值。

Read More

水瘤壓迫腦幹病變 53歲男開腦一週下床

陳姓患者接受多模態複雜性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定位輔助施行病變摘除手術,術後6天可下床活動,昨在妻子陪同下,獻花感謝醫療團隊救治。(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3歲陳姓男子近半年出現右手無力、步態不穩,就醫發現是水瘤壓迫腦幹,經台中榮總腦功能手術團隊評估,採用多模態複雜性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定位輔助施行病變摘除手術,病人全程深度麻醉,開完腦功能保留良好,1週內即可正常下床活動,積極治療中。 陳姓病患說,去年11月底因右側無力跌倒,肋骨斷2根,過年前發現右手沒有知覺,連忙就醫,發現是水瘤壓迫致腦幹病變,在上週五手術,術後發現手麻情況解除,當下放心了,現已可以正常下床活動。 另一位李姓女子因為大腦額顳葉的腦腫瘤導致語言和邏輯理解功能障礙,經中榮團隊評估建議施行清醒手術,雖然稱為清醒手術,但是開顱和關顱步驟皆使用深度麻醉,增加病人舒適度,只有關鍵腦瘤摘取時喚醒病人,摘取全程採用特殊麻醉藥物減輕疼痛並保持清醒,配合詳細的語言認知評估測試和電生理訊號監測判讀,開刀後語言功能逐漸進步,未有其他神經功能損傷,配合術後藥物放射治療,這半年皆可獨立生活,腫瘤也獲得穩定控制。 中榮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沈炯棋表示,開腦手術現在相當精密,除了導航系統外,現在更要求神經功能監測,以前只有監測到手腳,如今監測語言、空間概念等,讓手術更安全。 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師潘思延說,陳姓病患功能腦區手術,術前經跨科團隊討論,評估陳姓病患因腦幹受壓迫影響感覺、運動神經,透過全麻手術,搭配術中腦功能神經生理監測定位,加上術中影像導引,達到最大範圍的病灶切除及良好的神經功能保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