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未理 甲狀腺結節癌變

南投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永新表示,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內腫塊,通常小且無症狀,好發於女性,大多為良性,不過仍有少部分患者會變成惡性腫瘤。(南投醫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對自身健康較為重視,因此許多人會安排定期健檢,但篩檢如果異常也應接受轉介與追蹤。南投一名婦人5年前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甲狀腺結節,不過未追蹤狀況,農曆年前再次接受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已經癌變。醫師提醒當篩檢發現異常後應到醫院做詳細檢查確認診斷,若不理會健檢結果,不僅延誤治療時機也浪費了健檢的費用和用意。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表示,這名婦女身體沒有特別不適,5年前在子女的安排下進行健康檢查,意外發現甲狀腺結節,不過將報告收著未追蹤狀況。直至年前再次接受健康檢查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有變化,進一步至新陳代謝科門診就診,確診為甲狀腺癌,切除後目前持續接受治療中。 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永新表示,甲狀腺結節雖然多為良性的,不過仍有少部分患者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需定期安排追蹤治療。 醫師指出,這名婦人的甲狀腺素及甲狀腺刺激素的檢測功能正常,但因為超音波檢查的影像檢查結果發覺其結節從1公分變大至1.5公分,並有產生鈣化的表現,且形狀不太規則,因此進一步安排細針穿刺抽取甲狀腺細胞,病理檢查報告為惡性,之後安排手術切除,並進一步治療。 醫師表示,當發現健檢報告出現紅字時,不一定就代表疾病,建議應就醫與專業醫師討論,針對個別狀況安排進一步檢查或給予治療,並透過日常生活習慣的調整,定期追蹤來減緩、改善病程的發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醫師也指出,健康檢查不能保證身體健康,如同汽車定期維修保養但仍會有突然故障的風險,不過健康檢查仍可揪出一些潛在疾病或癌前病變,減少疾病的嚴重度,提高治癒率。

Read More

食道弛緩不能症 食不下嚥 經口內視鏡環肌切開術後 婦終於可以正常進食

醫師周莒光說明,食道弛緩不能症會造成胸燒胸悶,容易被誤認為一般的食道逆流,嚴重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龔女士長年受到吞嚥困難的困擾,固態食物一吃就會卡住,長期只能吃流質食物,體重也持續下降。診斷為「食道弛緩不能症」。經使用經口內視鏡環肌切開術後,很快進食就像正常人一樣,體重也回復正常。 嘉基內視鏡室主任周莒光表示,食道弛緩不能是特殊的疾病,因不明原因造成食道與胃交口的緊縮,以及上中部的食道鬆弛喪失蠕動的能力,導致患者食物卡在食道無法順利進入胃中。由於此疾病會造成像是食物逆流的症狀以及胸燒胸悶,容易被誤認為一般的食道逆流。 周莒光說,弛緩不能的診斷不能只靠胃鏡,還需要食道壓力計與食道攝影,也更增加診斷上的困難。過去的外科治療侵入性大、風險高,以及傳統氣球擴張的效果不持久,患者長期只能吃流質食物。 周莒光表示,使用經口內視鏡環肌切開術,可以讓患者從過去的食不下嚥到順利吞嚥。經口內視鏡環肌切開術,透過胃鏡與手術器械將緊縮的胃食道交口肌肉切開放鬆,術後當天可以下床。相較於過去的治療,目前內視鏡環肌切開術可以提供安全、長期有效的治療。 周莒光提醒,如有胸部悶痛、胃食道逆流或吞嚥困難,都可能是食道弛緩不能症,嚴重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長期造成病人身心理困擾。

Read More

病態肥胖 153kg女縮胃減15kg

醫師蔡明憲(左)與超級病態肥胖患者L小姐(右)開心合照,慶祝胃縮小手術成功。(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身高159公分的45歲L小姐,體重高達153公斤、BMI值達60,屬於超級病態肥胖病患,衣服要穿4XL超級大尺碼,並有嚴重呼吸中止症,接受胃縮小手術1個月後減去15公斤,睡眠也明顯改善。 高雄健仁醫院美體健康中心主任蔡明憲表示,超級病態肥胖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超過47.5以上,正常人血液中氧氣飽和度超過90%,L小姐睡眠時的血氧飽和度會降到僅40~50%,臉部與嘴唇呈現發紫現象,可能引發中風、心臟病並增加死亡風險。只要減肥10%以上體重,就可以有效改善呼吸中止症。 L小姐接受胃縮小手術治療,術後24小時可以進食、48小時返家,1個月後減去15公斤;同時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改善的關係,整個人精神變得更好。預計L小姐1年可以減去約40~70%的體重,標準重量約55公斤。 蔡明憲指出,袖狀胃切除手術俗稱「胃縮小手術」,透過腹部1~3個小切口,只留下容積約100~150毫升的胃部,達到減重效果。一般術後1~2天可出院,因為手術部位僅限於胃部,比較不會出現營養不良、腸阻塞等等長期後遺症問題。 目前健保針對病態性肥胖合併呼吸中止症的減重手術已經開放健保給付,病人僅須負擔腹腔鏡耗材及健保部分負擔。

Read More

桃園醫院今恢復營運 隔離病房暫不開放 專責病房縮小規模

衛福部桃園醫院19日恢復正常營運,陸軍33化學兵群18日傍晚再次前往進行消毒。(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冠肺炎本土群聚暫告一段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該院於19日逐步恢復營運,專責病房將縮小規模、隔離病房暫不開放,等運作順暢再視情況調整。 部桃群聚案於1月12日發生,從院內感染擴散到患者家戶,前後共造成21人確診,其中有1人死亡。 指揮中心7日宣布院內感染風險解除;17日宣布桃園醫院採檢工作完成,所有人員PCR、抗體均陰性,經專家實地巡檢後,確認可在19日恢復正常營運。 陳時中昨天於疫情記者會表示,桃園醫院雖然恢復營運,但相關量能將減量、逐步恢復,不會一開始就火力全開。 他指出,目前桃園醫院整體感控與防疫作為都沒問題。復工計畫方面,隔離病房將暫時不開放,專責病房也先縮小規模,等到其他運作順暢後,才會逐步開始,會看醫院運作情況作滾動式調整。

Read More

攝護腺癌骨轉移 下背痛腳麻木

亞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吳偉榤替患者進行真光刀治療。(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60歲周先生下背痛持續好幾個月,起初以為姿勢不良引起肌肉痠痛;不料疼痛延伸到左下肢,甚至出現無力及麻木感,檢查發現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癌細胞已轉移至脊椎並嚴重壓迫薦神經叢。透過「真光刀」進行放射線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且能自行行走。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偉榤表示,周先生確診為攝護腺癌,安排為期2週的緊急放射線治療,所幸神經尚未受損嚴重,並恢復大部分神經功能。 吳偉榤指出,惡性腫瘤最常見出現肺轉移、肝轉移及骨轉移,而最容易發生骨轉移的癌症是乳癌及攝護腺癌,其次為肺癌、甲狀腺癌、腎癌、肝癌、頭頸癌等,轉移位置以脊椎、骨盆最為常見。一旦腫瘤壓迫到脊髓或薦神經叢,就會出現背痛、上下肢無力、肢體麻木疼痛,甚至半身癱瘓或大小便失禁等症狀。 吳偉榤表示,約8成骨轉移病患經放射線治療後,症狀可明顯改善。該患者經安排直線加速器「真光刀」放射治療,搭配弧形調控影像導航技術,有效縮短治療時間、集中劑量分布及精準影像對位,不僅降低副作用,也提高腫瘤治療效果。 吳偉榤表示,癌症骨轉移雖是晚期,若轉移病灶少,積極治療仍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病情長期穩定;萬一轉移數目較多,目前也有越來越多藥物及放射治療技術能夠抑制腫瘤生長、減緩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Read More

竹縣送禮券 鼓勵腸癌篩檢

新竹縣大腸癌篩檢 ,首篩民眾可參加抽獎,讓民眾顧健康拿好康。(記者彭新茹資料照)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縣衛生局表示,為鼓勵民眾養成定期大腸癌篩檢,即日起至10月底完成大腸癌篩檢即可參加抽獎,40名幸運民眾可各獲2500元超商禮券。 衛生局表示,新竹縣大腸癌標準化發生率自98年每10萬人口40.2人下降至107年35.7人,低於當年全國平均41.8人,防治推廣成效顯著。去年全縣篩檢2萬2000多人,檢查出609人患有瘜肉,42人確診為大腸癌。 縣長楊文科表示,為使大腸癌篩檢落實與普及,辦理「大腸癌首次篩檢,顧健康抽好康」活動,鼓勵50歲首篩及50~75歲未篩檢過之民眾定期參加糞便潛血檢查。

Read More

冠狀動脈阻塞 上班族心梗

醫師黃聖中提供防心血管疾病5招,包括規則運動習慣、飲食少鹽少油少糖、控制三高、戒菸、做好保暖。(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0歲有抽菸習慣的王先生工作時突然倒下無脈搏心跳,經及時作心肺復甦術CPR送醫急救後恢復意識心跳,診斷為下壁急性心肌梗塞,右冠狀動脈近端完全阻塞,經心導管治療打通血管阻塞處,狀況穩定後出院,目前在門診追蹤治療。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黃聖中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症」,可能是慢性的狹心症或是危急的急性心肌梗塞。最近天氣驟變溫差大,心血管疾病案例增加,血管阻塞會造成阻塞處下游組織的壞死而產生併發症。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便造成心肌梗塞;腦血管發生阻塞則造成腦缺氧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阻塞則造成腳部組織缺血壞死。在心臟科常見病人抱怨胸口疼痛不適,就有可能是供給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所造成。 冠心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肥胖、慢性腎衰竭及家族史,危險因子越多,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越高,減少及改善危險因子是有效預防的方法。 黃聖中說,當冠狀動脈狹窄到嚴重時就會產生心絞痛,會感覺胸口中間或是附近緊緊的,或是被掐住、壓著的感覺;尤其在活動時,可能伴隨著冒冷汗、無力、脖子或牙齒麻麻的或緊緊的,休息時症狀會改善。在女性或是糖尿病病人可能發生不典型症狀,表現為呼吸不舒服或上腹不適,更需加注意。 他提供預防心血管疾病5招,包括規則運動習慣、健康飲食少鹽少油少糖、控制好三高、戒菸、做好保暖。

Read More

躲過死劫 驚恐焦慮揮不去

醫師姚祺宇說,壓力超出負荷時身心會受影響,尋求支持跟接受幫助是度過考驗的重要支撐力量。(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江姓工程師上班途中在快速道路被後面車輛撞擊,在一陣驚慌下,車子竟衝往對向車道,此時一輛貨車迎面而來,心想要去見閻羅王了,幸好最後雙方都及時停住而逃過劫難。江事後腦海常浮出驚悚車禍畫面,伴隨心悸、焦慮不安,動不動就對家人發脾氣,就醫評估為「急性壓力症」,經治好才恢復正常生活。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姚祺宇表示,所謂「急性壓力症」是指經驗到如瀕死威脅、身體或性暴力等重大壓力事件後1個月內所產生之困擾症狀,如江姓工程師不斷被侵入性的創傷經驗苦惱,身體持續處在警戒狀態中,所以對事件產生負向的情緒與認知,也會逃避跟事件相關之刺激,甚至可能有失去現實感的解離反應。 病人每次乍現的回憶都會伴隨焦慮不安,晚上睡覺做夢也都跟車禍有關,整天都在極度壓力下生活。在休養1週後想開車上班時,卻發現自己坐在車上腦袋一片空白;甚至在旁邊有車子經過時,瞬間產生驚恐感並且想要奪門而出。 姚祺宇指出,日常生活中如遇到壓力事件,經處理後若壓力仍持續存在,且已影響日常生活時,趕快至醫院精神或身心科,尋求醫師協助克服不適症並減少不適當之壓力因應方式。 他說,面對壓力是每個人生命中必然課題,但當壓力程度超出負荷時,便有可能對身心產生不良影響,但不要1個人獨自面對,尋求支持跟接受幫助也是度過考驗的重要支撐力量,少走一些冤枉路,能早些看到生活曙光。

Read More

膝關節腫痛 卡卡蹲不下去

醫師翁閎楷說,反覆出現關節腫脹和疼痛症狀多年卻找不出原因,要留意「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找上門。(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0歲張先生10年前因為膝關節腫脹疼痛就醫檢查,發現膝蓋前方突出一塊軟軟的腫塊,被告知是運動傷害造成半月軟骨脫垂,因沒有卡住的症狀選擇保守治療;過2年發現已蹲不下去,再次就醫確診「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經多次手術並接受放射治療症狀才穩定,持續追蹤中。 成大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專科醫師翁閎楷指出,「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容易復發,好發在青壯年時期,平均年齡約35歲。長在關節囊外的較為常見,如手指肌腱上,大約100萬人中會有10例;而關節囊內的較為少見,大約100萬人中只有2例,因腫瘤長在關節囊內很像滑囊炎,過去把它稱為「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滑囊炎」,現在世衛組織則統一稱為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 翁閎楷說,張先生當時確診為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先接受膝關節鏡手術將腫瘤清除,過了4年又復發,接受膝關節鏡手術清除膝關節內的腫瘤;接下來連續2年,因膝窩處腫脹感持續惡化,檢查發現膝後方腫瘤變大及反覆復發,因無法使用膝關節鏡清除,分別接受了1次關節鏡手術加上後方開放式切除手術,以及1次前後方開放式切除手術,並接受低劑量的放射治療。 他說,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主要分為單一型和瀰漫型,前者多發生在關節囊外,如手部肌腱只需手術完整切除即可;大多數長在關節囊內的為瀰漫型,治療較複雜,最常見的症狀為關節腫脹和疼痛,但病人常常好幾年裡反覆面臨同樣的症狀卻找不出原因,最後做磁振造影檢查才確診。

Read More

婦反覆尿道炎 嚴重還血尿

北榮新竹分院深入偏鄉,為社區長輩教導如何預防泌尿道感染。(北榮新竹分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1名67歲女性反覆性泌尿道感染,有時急著上廁所,有時則下腹痛得受不了,嚴重時發燒甚至血尿,頻率高的時候1個月發作1次。遵循醫囑每天喝1500~2000cc開水、定時排尿、如廁由前向後擦拭、避免穿過緊的褲子等後獲改善。 北榮新竹分院表示,泌尿道發炎俗稱尿道炎,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4個部分,上泌尿道為腎臟,下泌尿道則為膀與和尿道,無論是哪一個部位的感染,都會引起排尿不適。 由於女性尿道口到膀胱的距離只有3公分,且離陰道與肛門相當近,容易在如廁後清潔不當或經由性行為把細菌帶進尿道,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泌尿道感染。 家醫科護理師呂蕙芬表示,為避免泌尿道感染,必須每天喝1500-2000cc開水;定時排尿與如廁後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清潔(由前向後擦拭);避免穿過緊的褲子,以免通風不良,造成細菌滋生;性行為前注意雙方清潔,性行為後多喝水以增加排尿;食用特定的保健食品,預防泌尿道感染的發生。 呂蕙芬提醒,發生泌尿道感染時千萬不要自行至藥局買藥服用,恐造成驗尿與細菌培養失準,也會造成選藥與治療上的困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