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憂塞車不喝水憋尿 掛急診

醫師林育緯說,多喝水可降低泌尿道感染,也能減少尿路結石發作。(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四十八歲郭小姐擔心返鄉塞車不敢喝水,因憋尿造成急性腰痛與發燒送急診,經診斷為泌尿道感染併發急性腎盂腎炎,安排住院作抗生素治療才緩解症狀。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醫師林育緯表示,泌尿道就如下水道一樣,若沒保持水流通暢就很容易滋生細菌而引發泌尿道感染。泌尿道主分下泌尿道與上泌尿道,常見下泌尿道感染又稱「膀胱炎」,其特徵為解尿灼熱感、頻尿與急尿、下腹部悶痛,臨床治療以口服抗生素跟症狀治療為主;膀胱炎如沒好好治療,進而會引發細菌侵犯上泌尿道而造成急性腎臟發炎,輕則發燒、腰痛,重則造成敗血性休克、生命徵象不穩定,甚至還需進入加護病房加強治療,不能等閒視之。 林育緯指出,多喝水不但可降低泌尿道感染發生,也能減少尿路結石發作,案例郭小姐擔心返鄉塞車不敢喝水且憋尿,她平時也是工廠作業員,須久待在工作崗位,除了不能隨時喝水外,也必須長時間憋尿,這些都是造成泌尿道感染主因;另外,若如廁衛生習慣不好或常熬夜都會讓免疫力下降,因此會更容易罹患泌尿道感染。春節返鄉塞車也容易誘發泌尿道感染,特別是熟齡女性,除先天因尿道較短外,許多女性對於在外如廁也多所為難,選擇憋尿。 他提醒,適當的補充水分跟休息及養成良好解尿習慣及多吃蔓越莓類食物,皆可以大大減少泌尿道感染發生。

Read More

〈保健專題〉抗寒暖身補氣 3款禦寒茶 擺脫手腳冷吱吱!

暖身補氣茶可溫中散寒,補氣活血,改善身體僵硬。(超群中醫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天寒地凍,很多人都覺得最近好冷,不但手腳容易冰冷,而且還四肢僵硬。中醫師建議,可善用三九貼改善虛寒體質,還有3道中藥禦寒茶可暖身。 中醫師林立昌表示,手腳冰冷多屬「虛寒體質」,在最冷的三九寒天,很適合作三九貼來溫通經絡,驅除體內潛藏的寒邪,從根本面改善虛寒體質。 林立昌也推薦1道暖身補氣茶,有溫中散寒、補氣活血功效,可改善手腳冰冷、身體僵硬等症狀,熱熱喝,身體很快就暖呼呼。 暖身補氣茶藥材包括:黨參3錢、黃耆3錢、丹參2錢、乾薑2錢、白朮2錢、當歸1錢、紅棗2錢、炙甘草2錢,藥材洗淨後加水1500cc水,水滾後轉文火煮15分鐘即可飲用。可溫中散寒,補氣活血。適用於畏寒,手腳冰冷,容易感冒,疲倦乏力,語音低微,面色蒼白,腹瀉,心跳慢,吃冷食胃不適,身體僵硬等肺胃虛寒體質的人。但若火氣大,怕熱,口渴,便秘,牙齦腫痛,心跳快等燥熱體質,感冒咳嗽,高血壓患者,應避免飲用。 桂枝龍眼茶屬溫補方,可改善手腳冰冷。(超群中醫提供) 針對冬季手腳容易冰冷,中醫師劉哲孝則提供一帖桂枝龍眼茶,有助改善手腳冰冷,藥材包括:桂枝2錢、炒白芍2錢、乾薑3錢、桂圓3錢、紅棗2錢。中藥材洗淨後加水1000CC,水滾後轉文火煮15分鐘即可飲用。適用對象為虛寒體質,手腳冰冷,喜喝熱飲。但實熱體質,較為怕熱,且面色紅潤,喜喝冷飲,容易便秘等則不宜飲用。 黃茵婕中醫師表示,天氣寒冷時,民眾習慣吃入一些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來禦寒,更增加了心血管的負擔,有一帖丹參清血茶,適合「三高族」保健飲用,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丹參清血茶能預防心血管疾病,適合「三高族」保健飲用。(超群中醫提供) 丹參清血茶的藥材有:丹參3錢、杜仲3錢、何首烏3錢、枸杞子3錢、炙甘草2錢。藥材洗淨後加水1500cc水,水滾後轉文火煮15分鐘即可飲用。可活血補血,補腰腎、強筋骨,降血壓、降血脂。適用對象體虛、三高族。 黃茵婕指出,丹參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的說法,可以擴張血管、改善心肌缺血。降血壓、降血脂、對抗血栓形成,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有不錯的功效。杜仲、何首烏都有補腰腎、強筋骨的功效,且杜仲能降血壓、何首烏能降血脂,枸杞補肝腎明目。因此「丹參清血茶」能預防心血管疾病,適合「三高族」保健飲用。

Read More

年後收心操 請你跟我這樣做!

收心操/腿部之肌肉伸展與站姿平衡訓練 (葉佳珊提供) 收心操/肩頸與上背之肌肉伸展 (葉佳珊提供) 收心操/坐姿與腰部背部之肌肉伸展 (葉佳珊提供) 收心操/坐姿與腰部背部之肌肉伸展 (葉佳珊提供) 收心操/坐姿與腰部背部之肌肉伸展 (葉佳珊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在新冠肺炎疫情過年後,專家提醒,除了需要在心態上做調整,調整心情轉面對上班的心態,同時做好自我防護的工作,可用運動伸展收心,安心防疫又健康。 衛福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指出,在年假結束前一定要調整作息,別再晚睡晚起。不正常作息的確一時難以調整,所以針對不易早睡的人,睡前可先洗個熱水澡、喝熱鮮奶或聽些輕柔的音樂等,對於幫助入眠有助益。 此外,每天可以做些簡單的運動或伸展操,透過運動將身體放鬆,達到健身減壓目的,為開工做最佳準備。 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師葉佳姍表示,針對開始上班後可能會有的假期疲憊感,可以利用辦公室空閒時間做些伸展運動,以減少開工後的不適應。 運動伸展操,在肩頸與上背之肌肉伸展上,動作步驟:一(左)手向上舉至後背,另一手(右)由下彎至後背,再雙手相握後右手往右側拉並維持,左右換手後並重複作5次,每個伸展動作應盡量做到最大(緊繃)伸展角度,並持續10秒以上。 手部之肌肉伸展,動作步驟是一(左)手往前伸直,手掌向上外翻;另一手(右)放在外翻手掌(左)前,盡量往身體內側壓,伸展手肘(左)務必伸直,換手後並重複作5次,每個伸展動作應盡量做到最大(緊繃)伸展角度,並持續10秒以上。 針對腰部背部與頭頸之肌肉伸展,動作步驟:自然坐姿於椅子上,雙腳腳跟與肩同寬,向左轉腰並且頭向後轉,將雙手扶於椅背協助(盡量即可),左右兩側輪流重複作5次,每個伸展動作應盡量做到最大(緊繃)伸展角度,並持續10秒以上。 坐姿與腰部背部之肌肉伸展,動作步驟:坐姿下將膝蓋伸直、翹起腳尖,雙手向上挺直伸展,雙手向前持平後彎腰,身體再向前彎腰,雙手觸碰腳尖(盡量即可),重複作5次,每個伸展動作應盡量做到最大(緊繃)伸展角度,並持續10秒以上。 腿部之肌肉伸展與站姿平衡訓練,動作步驟:站姿雙手扶於椅背上,身體向前彎腰維持此姿勢,重複作5次,每個伸展動作應盡量做到最大(緊繃)伸展角度,並持續10秒以上。

Read More

美CDC建議:雙層口罩提供更佳新冠病毒防護

雙層口罩組合為佩戴者和其他人提供了更好的保護。(取自美國CDC網站)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美國CDC推出最新戴口罩的衛教,口罩防護要好,始終要戴在鼻子和嘴上,同時雙層口罩提供更好防護,內層是外科手術用口罩,外層僅用布口罩即可,千萬不要內外兩層都是外科口罩。 美國CDC在2021年2月10日更新最新戴口罩的衛教,強調改進面罩的貼合和過濾,減少COVID-19的傳播。 據指出,當每個人都戴著口罩時,口罩防護最有效,但並非所有的口罩都提供同樣的保護。口罩的貼合效果、空氣過濾效果如何以及具有多少層,在選擇戴哪種口罩時,都必須考慮。隨著新的COVID-19變種的傳播增加,戴正確口罩在你身邊的人或你家裡有人生病時,更加關鍵。 提高口罩保護的方法就是改善貼合和過濾。改善貼合度是防止空氣(可能與含有病毒的呼吸道飛沫)在面罩邊緣自由流動,並迫使空氣通過面罩。而改善過濾,使更多含有病毒的呼吸道飛沫被口罩捕獲。 COVID-19主要通過呼吸道在人呼吸、咳嗽、打噴嚏、說話、喊叫或唱歌時從鼻子和嘴流出來傳播。這些呼吸道飛沫在空中傳播,然後降落在其他人的鼻子和嘴,傳播COVID-19。因此,為了有效防護,口罩必須始終戴在鼻子和嘴上。 美國CDC說,確保面罩適合面部非常重要,有助於防止獲得和傳播 COVID-19。某些口罩的常見問題是,有時口罩和戴口罩者的臉之間可能會有縫隙。 當有縫隙時,含有病毒的呼吸液的空氣,可能會洩漏到和洩漏到面罩的邊緣(頂部或兩側)。為防止空氣洩漏,面罩應緊貼在面部兩側,且沒有間隙。 美國CDC說,使用具有鼻絲的布或醫療程式口罩(沿面罩頂部的金屬條),以説明防止口罩頂部的空氣洩漏。鼻線也有助於防止眼鏡的霧化。要獲得良好的配合,一定要彎曲鼻子的鼻線,以符合你的臉型。 美國CDC建議,布面罩可以幫助減少從面罩邊緣周圍的空氣洩漏,來改善口罩的貼合。 提高面罩保護的另一個重要步驟是改善過濾。當佩戴者呼氣時,口罩會捕捉到含有病毒的呼吸道飛沫,阻止它們到達外部空氣並保護他人過濾改善的口罩,將阻止更多含有病毒的呼吸道飛沫進入口罩。 美國CDC說,口罩添加更多物質層,是減少含有病毒的呼吸道飛沫數量(通過面罩)的一個好方法。一種分層策略是使用具有多層織物的口罩。另一種策略是戴兩個口罩或一個「雙口罩」。 美國CDC指出,最近在實驗室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與布面罩本身或醫療程式面膜本身相比,這種「雙面罩」組合為配戴者和其他人提供了更好的保護。 但是美國CDC也強調,不要以為拿任何兩個口罩就可以組合防護佳的雙面罩,比如說,拿兩個外科口罩重覆戴著就不適合,同樣的,拿兩個N95罩著就是好的。 在戴雙層口罩時,要注意呼吸並不難、視力不受阻,切勿因為戴雙層口罩阻礙視力,出現絆倒、跌倒或其他傷害。 (文章內容照片取材自美國CDC網站)  

Read More

春節聚餐 小心諾羅病毒腸胃炎掃興

嘔吐厲害的諾羅病毒易引起全家的感染。(詹前俊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在除夕夜圍爐團聚之際,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詹前俊十一日提醒,嘔吐厲害的諾羅病毒易引起全家的感染,過年不免親友會聚餐,小心會傳染,年長的長輩也應多加注意,勤洗手是最好的預防手段。 詹前俊表示,最近門該出現很多嚴重嘔吐小孩和家人,嚴重嘔吐為主要症狀,他進一步提醒,諾羅病毒易引起全家的感染,嘔吐厲害,過年不免親友會聚餐,小心會傳染,年長的長輩也應多加注意。 諾羅病毒的潛伏期很短,通常會在被感染後二十四到四十八小時內發病,若被感染的病毒量較大,甚至十二小時左右就會發病。臨床症狀主要為噁心和嚴重嘔吐,也可能會出現腹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其中,發燒和肌肉痠痛與流行性感冒症狀類似,又被稱為「腸胃流感」。 詹前俊說明,不像輪狀病毒已經有效果不錯的口服疫苗上市,目前並無有效的疫苗可以預防諾羅病毒腸胃炎,所以如何預防感染病毒格外的重要。 諾羅病毒腸胃炎是「病從口入」最佳的代言人,只要吃進極少量的病毒,就可能被感染發病,所以阻止病毒從口腔進入身體,是預防感染最重要的關鍵。 洗手是最好的預防手段。飯前和便後應該洗手、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應洗手、以及準備餐點之前也應洗手。此外,不要直接用手直接抓東西吃,儘量用餐具進食,才能避免因為手沒有完全洗乾淨,手上殘留的病毒進入口中。 諾羅病毒腸胃炎痊癒後四十八小時內仍有不小的傳染力,所以病人在沒有症狀之後,還需要等待二天,才能幫家人處理食物。 他強調,諾羅病毒本身結構中無脂溶性的套膜(envelope),即使是高濃度的酒精亦無法有效撲滅諾羅病毒,酒精或乾式洗手液皆無法破壞病毒結構,所以預防感染沒有偷懶的捷徑,乖乖用肥皂和自來水徹底洗手是唯一的解答。

Read More

年節胃腸炎高峰 醫提醒剩菜、祭祀食充分加熱殺菌

醫師黃文威提醒,過年期間為急性腸胃炎高峰,提醒民眾避免暴飲暴食並注意食品衛生。      (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過年期間因應拜拜、祭祖習俗,民眾時常會準備雞、豬、魚肉等貢品,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黃文威提醒,拜拜使用的供品需避免長時間放置滋生病菌,急性腸胃炎在過年期間時常好發,而疫情期間餐廳吃飯團聚感染風險會較高,建議民眾在家團圓聚餐即可,自行購買食材也更為安心。 過年期間是急性腸胃炎的高峰,一般可分病毒感染,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及腺病毒等;或是細菌感染,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等。常見症狀包括反覆腹瀉、反覆嘔吐及肚子痛、脫水、發燒、全身倦怠感、有時還會心跳變快,呼籲民眾應儘速就醫,勿以為只要吃成藥就會好。 至於飲食方面,黃文威表示,初期如無脫水症狀,舉如小便尿量減少跟顏色變深、口乾舌燥、感覺心跳過快,此時可以先禁食幾小時讓腸胃休息一下,如要喝水可採取少量多次方式,勿一次喝下很多水,以免引起噁心嘔吐感。如吃固態食物就反胃可先單純用液體流質方式補充營養,急性期時應避免燒、烤、炸、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腸胃負擔。 急性腸胃炎傳染途徑為吃下含有病菌食物或飲用水而引起,飯前洗手非常重要。而過年期間年菜豐富,往往要吃上好幾餐才能消化完畢,而食物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中,圍爐期間對談的飛沫也可能飛濺至食物,如又沒有使用公筷母匙沾染細菌的風險也更為提高。黃文威強調,20~50度為細菌孳生溫床條件,菜餚應注意低溫保存、食用前記得要充分加熱殺菌,避免急性腸胃炎上身。

Read More

腎臟病友圍爐吃火鍋 營養師:清水湯底、天然食材、吃料不喝湯

腎臟病友圍爐火鍋怎麼吃,營養師建議火鍋湯底以清水為宜,並養成吃料不喝湯的習慣,以免增加腎臟代謝的負擔。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春節過年圍爐要注意了,罹患慢性腎臟疾病的王伯伯,因寒流一波接著一波來襲,常請太太煮暖呼呼的火鍋當晚餐,最近覺得雙腳水腫、虛弱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回診抽血發現腎功能惡化,血鉀、血磷過高,經醫師照會營養師提供飲食建議。 高醫營養部營養師李純瑜說,慢性腎臟病患者可以吃火鍋,但火鍋湯底以清水為宜,並養成吃料不喝湯的習慣,以免增加腎臟代謝的負擔;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火鍋湯底,如大骨湯、罐頭高湯,或是添加雞湯塊等提味,甚至藥膳或蕃茄、蔬果熬煮,標榜養生健康,都盡量少碰,因為這些濃郁高湯含鈉、磷、鉀過高,喝多了易引起高血鉀,增加腎臟病復發風險。 至於火鍋料的選擇,李純瑜營養師建議少吃丸類、餃類、香腸火腿、魚豆腐等富含「磷酸鹽」的加工食品,也盡量避免攝取容易吸附湯汁的食材,例如凍豆腐、炸豆皮、冬粉等,以免吃火鍋的同時,也吃進過多的鈉跟鉀,而增加腎臟負擔。食材以天然的最好,如魚肉片、肉片、雞蛋、嫩豆腐、蛤蜊、鮮蝦等,都可攝取到優質的蛋白質。 高醫營養師黃泰傑表示,市售蔬菜的鉀都很高,慢性腎臟病人切勿攝食生菜,蔬菜煮滾至少3分鐘以上,讓鉀離子溶出,且吃菜不喝湯,才能減少鉀離子的攝取量。 黃泰傑營養師叮嚀,慢性腎臟病友要減少蛋白質較高的蔬菜攝取,例如蘆筍、菠菜、地瓜葉、豆莢類、芽菜類、青花菜、菇類等蔬菜,改選擇高麗菜、大白菜、苦瓜、冬瓜、紅蘿蔔、白蘿蔔、甜椒、萵苣、木耳等食材。如不瞭解個人的蛋白質份量需求,建議照會諮詢營養師。 傳統的年菜、圍爐雖是美味佳餚,但也隱藏了飲食陷阱。慢性腎臟病病友可根據疾病變化之不同,從每日的飲食中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一樣可以挑選出適合自己的飲食,煮的安心、吃的開心,健康過好年。

Read More

避免沙門氏菌感染 癌友吃鍋 別用生蛋黃調醬汁

在疫情期間,不妨選擇無調味的杏仁、南瓜子、腰果等堅果食用。(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馬上又要過年了,滿桌的好菜,飯後甜點接二連三上,到底癌友要怎麼吃,讓身體不增加負擔,也能健康過好年呢? 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凃宜辰建議,不妨選清淡湯底,如玉米、大白菜蔬菜湯或昆布湯,及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腐、生豆包,搭配多色當季青菜,例如胡蘿蔔、番茄、芥菜、白蘿蔔、菇類,營養價值高、農藥少,沾醬可用蔥、薑、蒜、蘿蔔泥取代沙茶醬,更提醒癌友避免生蛋黃入調味醬,以免沙門氏菌感染。 凃宜辰指出,年菜如豬腳、香腸、臘肉屬於高脂肪加工肉品,因油炸、蜜汁高油烹調方式,容易增加腸胃負擔。可改以魚類、瘦肉類取代油花多的肉,避免過多飽和性脂肪及膽固醇。癌友注意海鮮類要留意新鮮度,同時帶殼海鮮一定要煮熟透,避免生食與造成海洋弧菌感染。 選擇食材三原則以新鮮、避免生食與少加工,凃宜辰建議,在疫情期間,不妨選擇無調味的杏仁、南瓜子、腰果等堅果種子做為伴手禮,堅果種子可以補充鋅,增強免疫力,無調味避免糖或鹽。不過堅果種子仍屬油脂,熱量不低,需注意食用量,一天以一湯匙為限,才不會過了一個年,胖一圈。 烹調保存注意三要素,凃宜辰提醒勤洗手、及時冷藏、復熱完全。

Read More

部桃危機解除 北北桃開放探病

新竹縣10日起6家醫院恢復探病,籲請民眾遵照防疫指揮中心規定,全程做好防疫。(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鑑於衛福部桃園醫院群聚事件危機已解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9日表示,北北桃地區所轄醫院2月10日起回歸現行陪探病機制,開放探病;竹市也宣布恢復醫院探病及住宿型照顧機構探視。 因應部桃醫院院內感染群聚事件,指揮中心於1月27日至2月9日,實施北北桃地區所轄醫院門禁管制措施,除例外情形外,停止開放探病。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鑒於啟動擴大回溯醫院相關接觸者居家隔離,及部桃清零計畫等措施後,評估該院及社區感染風險降低,因此北北桃地區所轄醫院自10日起,回歸現行陪探病機制。 陳時中進一步指出,北北桃地區所轄醫院明日回歸現行探病機制後,住院病人之陪病者(含照顧服務員)仍以1名為原則;訪客探視(病)每日固定1個時段,且每名住院病人每次以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醫院得視情形調整。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9日宣布,北北桃地區所轄醫院回歸現行陪探病機制,新竹縣衛生局表示,新竹縣9家醫院除中國醫大、新仁醫院、培靈醫院急慢性病房仍全面禁止探病,其餘6家醫院自10日起開放探病,探病限制1人或2人,各大醫院開放探病時間不一。 轄內11家一般護理之家有條件開放探視,除了公私立醫院附屬護理之家需配合醫院政策,豫萱護理之家仍維持全面禁止訪客,以及和康護理之家為年後25日開放訪客改採視訊或電話關懷外,其他護理之家於年節期間陸續有條件開放預約制。

Read More

神經阻斷術 翁下背痛緩解

亞大醫院骨科醫師林琮凱執行神經阻斷術。(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86歲廖爺爺下背、左腳麻痛長達2年,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有多節腰椎嚴重退化及壓迫神經,因年事已高,不希望開刀,經醫師評估,透過神經阻斷術治療,術後疼痛大幅緩解。 廖爺爺近幾年飽受下背痛及左腳麻痛所苦,無法久站,經檢查後雖發現是多節段腰椎狹窄合併神經壓迫所致,但他擔心手術風險高,遲遲不願接受手術,只得接受各項保守治療。直到最近狀況加劇,幾乎難以成眠,經衛生所轉介來診療,醫師建議採用神經阻斷術治療,術後效果令廖爺爺相當滿意。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師林琮凱表示,脊髓及脊神經是控制身體動作和感覺重要的中樞,當脊椎神經受到壓迫,其神經支配的部位容易產生痠、麻、痛、甚至無力等症狀,尤其是腰椎要負擔上半身重量還要支撐彎曲伸展等動作,容易有退化長骨刺或是椎間盤突出等壓迫神經的疾病,透過神經阻斷術不但能確認該神經學症狀是否因目標神經根引起,也能針對該神經根進行治療,兼具確定診斷和治療的功能,可謂一舉兩得。 林琮凱表示,神經阻斷術幾乎沒有傷口,就像一般打針注射一樣,術後觀察行走無礙即可返家不需住院,隔日移除紗布即可正常洗浴,神經阻斷術治療效果顯著、副作用低,也可避免長期吃藥造成的副作用。 林琮凱表示,頸椎、腰椎或坐骨神經痛的患者,經影像檢查確定神經壓迫程度後,初期仍以保守治療為主,若保守治療超過3個月仍無改善,可與醫師討論下一步適合的治療,而神經阻斷術的效果是在手術前可考慮的治療方式之一,其成效與時效因疾病嚴重程度而異,若是神經嚴重壓迫的患者,有可能還需要進一步透過其他方式治療,以改善疼痛,提高生活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