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研發快篩試片 1滴血驗武漢肺炎疫苗是否有效

清大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鄭兆?成功研發的快篩試片和判讀機,15分鐘就能知道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有無保護力。  (記者曾芳蘭攝) 中央社/新竹市18日電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鄭兆 新冠疫情肆虐,不少國家已開始施打疫苗,但如何知道施打的疫苗是否具有保護力?新竹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鄭兆珉成功研發COVID-19病毒抗體快篩試片,只要取1滴指尖血,15分鐘後透過試片判讀,很快就能知道疫苗是否在施打者身上產生保護力。 鄭兆珉表示,目前主流的疫苗多採用可製造COVID-19病毒棘蛋白的傳訊核糖核酸(mRNA),進入人體內後,即可啟動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中和抗體,攻擊並記住這一類病毒蛋白。清大研發的快篩試片就是要檢驗中和抗體的濃度。 鄭兆珉表示、通常施打疫苗第1劑後的7~10天,施打者就可像測血糖一樣採取指尖血,滴到快篩試片上,等15分鐘,試片上若出現2條線,代表疫苗已成功產生保護力,且體內已產生足夠的中和抗體、足以抵禦新冠病毒;反之,如果只有1條線,代表體內沒有產生足夠抗體,施打者如果要到新冠肺炎流行的高風險地區,仍必須做好個人防護。 鄭兆珉說、為讓檢驗結果更精確,快篩試片也搭配可攜式輕型判讀機,把試片推進讀卡槽,藉由免疫呈色光譜分析就可得知中和抗體的濃度數據,進一步了解施打疫苗者得到的保護力強弱。 過去傳統實驗室檢驗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者是否產生抗體,大多需耗上1天,包括採血並分離出血清,再進行檢驗,費用高達數千元。使用此快篩試片檢驗,不僅方便、快速,費用也降到數百元。 鄭兆珉說,這套最新研發出的新冠病毒抗體快篩試片已投入小規模量產,並與國內外醫院與疫苗開發藥廠合作。此外,藥廠在疫苗上市前必須提交數千、甚至數萬人的大規模人體試驗數據,也可利用這套快篩試片來加速研發與審核的時程。 鄭兆珉說,多數獲核准上市的各類疫苗必須至少有7、8成以上的臨床有效性,但確實有一定比例的人打了疫苗也無法獲得足夠的保護性抗體。透過快篩試片,就能很快獲得保護力有多少的答案。 清大校長賀陳弘說,這套搭配可攜式輕型判讀機的新冠病毒抗體快篩試片,已由與清大與神光晶片公司進行量產,目前已提供國內數間疫苗廠商、醫院試用,並與美國、義大利、東南亞等國外醫學中心合作,希望加速新冠疫苗的研發與普及。  

Read More

重建輸尿管 退休男開心爬山

中榮泌尿外科醫師陳正哲表示,陳姓男子接受機械手臂口腔黏膜輸尿管重建手術、拔除雙J管後享受退休人生。(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6歲陳姓男子平日喜好爬山運動、打桌球,原本以為退休後可以享受人生,沒想到10多年前因輸尿管結石手術,飽受腰痛之苦;即便裝雙J管2年多,但每3、4個月換1次,走不到300公尺就血尿、腰痛。經接受機械手臂口腔黏膜輸尿管重建手術,拔除雙J管,如今已可以走3公里。 台中榮總泌尿外科醫師陳正哲指出,後天性輸尿管狹窄發生率在1~24%不等,常見原因為骨盆腔、後腹腔手術或輸尿管內視鏡手術後造成的併發症,會造成腰部或腹部疼痛、血尿及腎功能受損,時間越久可能會導致腎衰竭。 陳男10年前因輸尿管結石,接受輸尿管鏡取石手術,術後左後腰疼痛嚴重,就醫發現左腎嚴重水腫、輸尿管狹窄,放置1條雙J導管,3個月後仍無明顯改善,只能定期回診換管。由於雙J導管滑動可能造成血尿、泌尿道發炎、腰部及膀胱的不適,甚至走幾步路就會血尿,導致陳男不敢運動 陳正哲表示,陳姓患者後來接受達文西口腔黏膜輸尿管重建手術,從口腔黏膜取1塊皮瓣修補重建約2公分的輸尿管狹窄處。經切除病變部分,並保留足夠長度的健康輸尿管,進行無張力吻合,術後拔除雙J管,陳男如今已可以走3公里,開心爬山、運動,享受退休人生。

Read More

美和科大與3醫院產學合作

美和科大與屏基、寶建及枋寮3所醫院簽訂合作意向書,提供該校護理系學生教學實習平台。(記者鄭伯勝攝) 記者鄭伯勝∕屏東報導 屏東內埔美和科大18日與屏東基督教醫院、枋寮醫院、寶建醫院簽訂合作意向書,未來將就教師交流研習、共同辦理業界專家協同教學、舉行學術教學研討會,以及開設學生實習及課程,提供學生實習就業場域,強化師生與醫院產業接軌之訓練,共同辦理人才培育事宜。 美和校長翁順祥強調,此次合作最大亮點是3所醫院提供護理系五專3年級、二技1年級及四技2年級共80名學生實、見習機會,並每月提供1萬元生活獎助學金至完成學業,取得證照後到3所醫院任職。這是該校促進產學合作與交流打造教學實習平台,因應社區發展與需求特色。 對學生而言,學習內容結合理論與實務,可協助經濟弱勢家庭子女安心就學,保障就業;對醫院而言,透過合作培育取得人才有助於護理照護及醫療相關人力的穩定,創造3贏。

Read More

女健檢 驚罹腦動脈瘤

台東池上伯朗大道大年初三發生轎車衝入田意外,親屬指駕駛疑因腦部動脈瘤破裂昏迷才出事。(台東縣警察局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53歲女性有遺傳性糖尿病,平常注重飲食與運動,也按時服藥。不過在公司負責海外業務部門的她,時常要配合外國廠商時差而加班熬夜,一次進行健康檢查時,在腦血管磁振造影(MRI)影像竟發現大腦動脈有一顆0.6公分的腦動脈瘤。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動脈瘤通常沒有症狀,發生機率遠超乎想像,100人裡就有1~2人潛藏腦動脈瘤而不自知,通常都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或是動脈瘤太大引起梗塞性中風或類似腫瘤壓迫性效應,更嚴重是等到破裂出血後才檢查出有動脈瘤。腦動脈瘤好發45歲以上成人,女性居多;與抽菸、喝酒、作息不正常、壓力、血壓不規則控制有關。 他指出,容易破裂的腦動脈瘤最常見的大小約在0.5~0.7公分左右,這顆不定時炸彈若破裂會導致蜘蛛膜下腔出血,造成出血性中風,甚至死亡。 近年來,腦動脈瘤再也不是年長者的專利,像是英國女星艾蜜莉亞.克拉克在2012年就曾因腦動脈瘤破裂緊急送醫,生命一度垂危,當年才24歲。腦動脈瘤破裂時機難以預測,唯有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中央社∕花蓮縣17日電 春節期間池上伯朗大道一輛轎車駛入田裡,後來親屬出面說明,駕駛疑似腦部動脈瘤破裂昏迷才出事。花蓮慈濟醫院指出,動脈瘤被稱為腦部不定時炸彈,血壓控制好,風險降很多。 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整合照護科主治醫師許晉譯表示,大多數人在腦動脈瘤破裂的前一刻,一點預兆、一點感覺都沒有。 許晉譯表示,動脈瘤最主要形成的原因有2,一是「血管壁相對脆弱」,原因可能是先天的基因問題;後天的原因通常跟動脈硬化有關,動脈硬化又跟抽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等相關。 另外就是「失控的高血壓造成血管向外突出」,也就是患者因為年紀大或者血管壁相對比較脆弱,只要把血壓控制好,形成動脈瘤的風險會下降很多。 他指出,有動脈瘤不代表一定會破裂。決定動脈瘤是否破裂的因素有很多,動脈瘤的大小、形狀、位置、血壓是否有控制,是否有戒菸等,都是影響動脈瘤破裂的關鍵因素。 許晉譯提醒民眾,一等親內有動脈瘤病史或者有蜘蛛膜下腔出血病史者、有主動脈瘤或者主動脈窄縮,以及有多囊腎病史或家族病史者,都屬於罹患動脈瘤的高風險者。 他說,有動脈瘤者大部分都沒有症狀,只有少數人有頭痛或者複視的症狀發生,但從臨床結果來看,動脈瘤破裂多半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結果,會有頭部劇痛的症狀,甚至是昏迷死亡。

Read More

熬夜打麻將 恐引發筋膜炎

久坐肩膀與腰部疼痛,痠麻及引發肌肉筋膜發炎,物理治療師施竣元示範「自我坐骨神經放鬆運動」改善動作。(衛福部台北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春節期間不少人會在通宵玩麻將,衛福部台北醫院復健科主任吳政哲表示,熬夜不但傷身、睡眠不足;春節過後門診許多病患因久坐未變化姿勢,出現肩膀與腰部疼痛、下背痛復發,甚至痠麻、引發肌肉筋膜發炎,可透過「自我坐骨神經放鬆運動」與「臥鴿式放鬆運動」改善。 物理治療師施竣元示範「臥鴿式放鬆運動」改善動作。(衛福部台北醫院提供) 台北醫院物理治療師施竣元指出,許多因坐骨神經疼痛的復健患者長期穿戴腰部護具,只有在洗澡或睡覺時才脫下,因沒有一定的肌肉訓練與神經放鬆,經過長期穿戴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 施竣元表示,無論一般人或坐骨神經痛患者,應避免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並善用家中有靠背的四腳椅進行自我坐骨神經放鬆,維持神經的正常循環,減少坐骨神經壓力。 施竣元提出2招改善動作:「自我坐骨神經放鬆運動」─坐在椅子上,雙手放於臀後,將上背與頭彎曲到最底,下背則維持筆直,將雙腳伸直,腳背交替做勾起、放鬆的動作。 「臥鴿式放鬆運動」─臥姿下雙膝抱胸,將左腳踝放在左大腿上方,雙手緊扣在右大腿後方以加強拉力。保持呼吸,1分鐘後換邊。

Read More

奧克蘭解封 防疫仍警戒

 紐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17日解除防疫封鎖令。人口將近200萬人的奧克蘭,日前驗出3起社區感染病例後,14日對全市下達居家防疫令,昨晚解封後防疫警戒仍維持在第2級,公共聚會人數將限制在100人以內,並要求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配戴口罩。      (路透)

Read More

冬季乾癢 多保濕勿過度清潔

冬季膚質狀況多,醫師黃子鴻分享冬季常見的皮膚病。(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小港醫院皮膚科醫師黃子鴻指出,冬季常見的皮膚病包括脂漏性皮膚炎、急性蕁麻疹、缺脂性皮膚炎,提醒冬季保養著重保濕、避免過度清潔。 黃子鴻指出,脂漏性皮膚炎常見在頭皮、眉毛附近及鼻部兩側出現脫屑性的紅斑,成因為皮膚菌叢失衡、皮脂分泌異常等,而熬夜,生活壓力大及刺激性飲食則會誘發或使其惡化,可能伴隨搔癢感,較嚴重時須使用外用藥膏治療。 急性蕁麻疹常見為全身性大範圍紅色膨疹,常伴隨極度搔癢感,為日常生活中的過敏原所引起,最常見是食入或吸入的過敏原像是食物或花粉等,因伴隨極度的搔癢,通常須以口服藥甚至是針劑來做治療。 缺脂性皮膚炎好發於年長者或乾性膚質者,與皮膚保護性油脂及水分不足有關。最初的表現為四肢乾燥與脫屑,進一步可能演變成皮膚發紅發癢龜裂等皮膚炎症狀。若能在早期發現皮膚狀況,適當的塗抹保濕乳液,可避免皮膚炎的發生。 黃子鴻提醒,冬季須注意保濕、避免過度清潔,因冬季溫度與濕度較低,皮膚血管相對收縮,皮脂腺分泌皮脂量也跟著下降。洗澡時應避免使用溫度過高的熱水,並避免過於頻繁或長時間的沖澡或泡澡。 冬季應選成分單純的保濕用品,可使用保濕度較高的乳霜類產品。建議在剛洗澡後趁肌膚還有水分的時候馬上塗抹,將水分留在肌膚上,一天當中則可視情況補擦,尤其是在手腳等容易乾燥等部位。

Read More

晨起喝溫開水 預防中風心梗

醫師許秉毅說,晨起一杯溫開水降低血液濃度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預防中風、心肌梗塞。 (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春節期間吃吃喝喝,春節過後接著吃春酒,接連的暴飲暴食身體可能會吃不消。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提供6個「飲食小錦囊」,減少腸胃負擔。 許秉毅提供的小錦囊,分別是預防腸胃炎、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炎、急性膽囊炎、痛風及中風、心肌梗塞。 其中,預防「腸胃炎」方面,著眼於發生食物中毒和腸胃炎大多跟吃「生食」有關,,一定要勤洗手,避免吃加熱好幾次的隔夜菜。 「胃食道逆流」則因大魚大肉加上飲食無度加重症狀,建議只吃「7分飽」,咖啡、紅白酒、麻辣鍋、年糕湯圓甜點、雞湯肉等油膩食物別過量,餐後散步5~10分鐘。 有胃腸脹氣、消化不良者,面對美食只要吃不餓就好,千萬不可吃太多;豆類、花生、地瓜等少吃,可補充益生菌或酵素幫助消化。 有膽囊結石患者,必須少吃過多油膩食物,如肥肉、魚卵、蟹黃、烏魚子;多吃蔬菜及水果,讓蔬果中的膳食纖維幫忙吸油,減少油脂進入人體。 尿酸高或痛風病史者,避免大魚大肉、各式海鮮,少喝火鍋湯底及白酒類、可樂碳酸飲料。每天喝2000cc以上白開水,降低血中尿酸濃度。 天寒易誘發心血管疾病,睡長覺或長時間開車常造成血液循環不良;若加上大吃大喝、抽菸喝酒,易造成膽固醇與血糖的增高,血管壁發炎與血管阻塞,導致中風與心肌梗塞,晨起喝一杯200cc溫開水,降低血液濃度並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預防中風。

Read More

運將跌倒腰痛 椎弓2處骨折

司機椎弓2處骨折(左),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骨折處已有明顯骨生長(右)。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38歲運將不慎跌倒,腰痛且時好時壞,尤其開車一整天後痠痛更明顯,就醫確定其腰椎第3與第5節有兩處椎弓骨折;由於患者不想因手術而中斷工作,醫師楊椒喬建議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門診治療,2個半月後,2處骨折處明顯骨生長及癒合,症狀大幅緩解。 楊椒喬指出,椎弓的構造較細,極易因外力而骨折,尤其常發生在末節腰椎,引起反覆性的背部疼痛。該患者腰椎第3與第5椎弓骨折,導致脊椎穩定性更差,也沒法支撐體重,漸漸的就會出現椎骨前後移位,需要以手術置入骨釘穩定脊椎。 水介質震波是非侵入性治療,其原理是以高能量聲波撞擊組織,使患部產生發炎反應,藉以刺激產生新的生長因子,進而加速骨生長及癒合。患者在門診即可接受治療,不需麻醉與住院,避免手術風險。 傳統脊椎手術從脊椎中線劃開皮膚,將肌肉組織往兩側剝開,再打入骨釘,傷口動輒20公分,手術時間長,患者失血量較多,有較高風險。 在術後照顧部分,傳統手術術後因為傷口疼痛,需要大量止痛藥,近1週才能下床活動,通常需2週才能出院。術後還需穿戴背架3~4個月,持續接受6個月的復健。若長時間開車工作者,建議術後3~4個月後再回工作崗位。水介質震波可避免因手術衍生的術後照顧與較長恢復期。 楊椒喬指出,患者接受每週1次約6000發進階水介質震波治療,接受共7次,約2個半月後追蹤發現,2處椎弓骨折已出現明顯生長,達到骨癒合目的,不須手術。

Read More

花蓮慈院引進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

花蓮慈院引進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 (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新的一年到來,全球新冠疫情仍嚴峻,醫護人員在採檢時需要全副武裝穿上隔離衣,再用採檢棒探入鼻咽或口咽採檢約十五秒,而這十五秒卻可能讓醫護人員暴露在高危險環境中。為了降低接觸傳染的機會,花蓮慈濟醫院引進由臺灣鈦隼生物科技公司研發的「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這是全球第一台結合臉部辨識醫療三D定位、機器手臂等高端技術的鼻咽採檢機器人,讓醫護人員不必和民眾面對面接觸,就能完成檢體採集,大幅降低感染風險,提高採檢效率,維護人員安全。 院長林欣榮強調,藉由引進「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有了科技化設備的導入,能提供更加安全的防疫環境,守護醫療團隊的安全,為讓受檢者放心,醫護也安心。 「鼻咽採檢機器人」可以依照不同臉部構造進行定位,自動識別病患臉部結構,精確定位鼻孔位置,藉由自動導引深入鼻腔來採集病患檢體,整體採檢的時間相當迅速,讓醫院於防疫標準提高的情形下持續提供醫療服務。使用「自動鼻咽採檢」可將採檢的流程標準化並設定SOP,透過高科技技術來節省醫護人員花費在採檢的體力跟精力,讓精準度更提升,避免偽陰性的產生。 急診部主任陳坤詮表示,「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的臉部辨識結構功能以及AI智慧機器手臂的精準操作,不僅使醫護人員在採檢時的感染風險降低,對於受檢者而言,不會因人為的輕微晃動而刺激鼻腔,採檢的體驗也較為舒適快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