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減藥 左心耳出現大血塊

林圀宏醫師說病患自行減低藥劑量導致增生血塊,有可能導致中風,一定要遵從醫囑。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75歲患有心房顫動和腦中風的病患,為了防止腦中風,透過心導管手術,裝上「左心耳封堵器」來降低血塊。但是該名病患置放「左心耳封堵器」後,自以為狀況已改善,自行將藥物減量,沒有按照醫師指示的劑量服用。3個月後,回中醫大新竹附醫定期追蹤時,發現左心耳出現一大團血塊,經過2週點滴藥物治療後出院,醫師再次囑咐要按期使用抗凝血劑的藥量。 中醫大新竹附醫表示,該名病患出院後還是沒有按照醫師的囑咐服藥,又自動減低劑量,原本1天2次用藥,自動減量改成1天只服用1次。經過1年,病患自覺會不會有副作用再度就診。 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透過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此病患左心耳封堵器表面又長出新生血塊,血塊不僅沒有變小,反而變大成為2x2公分的血塊,需要外科心臟手術方能完全移除血塊。醫師再次叮嚀患者一定要按時服用劑量,才能避免腦中風的發生。 林圀宏指出,「左心耳封堵器」本來要讓左心耳裡面的血栓不會脫落,封堵器蓋住左心耳之後,裡面的血塊不會脫落,但是在封堵器表面必須待心臟內皮細胞長滿覆蓋後,才不會再長出新生的血塊,否則反而會有表面血塊脫落形成血栓造成中風的風險。 林圀宏醫師提醒,儘管病患做某些治療,但是在治療期間,一定要依照醫囑咐用藥劑量,免得適得其反。以這個案例為例,沒有服用一定的用藥劑量,增生血塊,血塊如果脫落,恐形成腦中風或全身性栓塞,有些病患血塊脫落後塞到冠狀動脈,導致心肌梗塞,血塊也可能塞到眼睛造成視力損傷,或塞到腸子脾臟等造成器官壞死。心房顫動的病患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而腦中風會導致日常生活失能,甚至半身癱瘓、語言和吞嚥困難等,容易產生沮喪、低自尊及憂鬱。

Read More

手腳冷吱吱 運動可讓循環變好

神經內科醫師洪良一說,運動的過程中讓身體的四肢循環變好,天冷的時候,手腳比較不容易冷。(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寒流將在星期三報到,一路冷到跨年,有很多女性朋友一到天氣變冷,手腳怎麼搓就是不會熱。神經內科醫師說,藉由運動改善,運動的過程中讓身體的四肢循環變好,天冷的時候,手腳比較不容易冷。 豐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良一表示,一位23歲的劉姓女患者,平時幾乎沒在運動,也沒有任何疾病史及抽菸、喝酒不良嗜好,一個星期以來,氣溫驟降,手腳出現麻木現象,經神經測試及運動測試結果都是正常的。 主要是患者屬寒性體質,本身的循環就比較不好,一變天身體的循環就會惡化,手腳冰冷的現象變得更明顯,有時還出現手腳麻木感,有的人比較嚴重還會出現頭暈,常常在冬天裡遇到不少這類患者。 洪良一說,這類狀況不屬於疾病,建議在冬天、或變天時容易有手腳冰的人,要養成運動習慣,運動可以讓身體的血液循環變好,四肢就比較不容易變冷。 另外,減少吃生冷食物或冷飲習慣,以喝溫水取代冰冷的飲料或茶,身體盡可保持溫暖,出門時穿暖,四肢手腳冰冷情況可以慢慢改善。

Read More

嗅覺倒錯聞到魚腥/硫磺味 新冠病毒症狀浮現

12月倫敦街頭如同往年掛起耶誕燈飾,但路邊警告保持2公尺社交距離的告示,以及戴著口罩的民眾,讓人體會到生活已因疫情改變。(中央社) 中央社∕倫敦27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更多症狀浮現,部分出現「新型冠狀病毒長期症狀」的患者表示會聞到魚腥味、硫磺味及甜膩噁心的難聞氣味。 英國「天空新聞網」報導,這種罕見的副作用被稱為「嗅覺倒錯」,可能特別會影響年輕人和醫護人員。英國耳鼻喉外科醫師庫瑪稱這種症狀「非常奇怪,非常罕見」。 庫瑪是英國耳鼻喉科協會主席,也是3月將嗅覺喪失視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指標症狀的首批醫護人員之一。他曾促英格蘭公共衛生署將嗅覺喪失列為染疫症狀,幾個月後嗅覺喪失正式被列為診斷的症狀之一。 如今他注意到英國數以千計因長期嗅覺喪失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有些人出現嗅覺倒錯。他告訴天空新聞網,患者出現嗅幻覺,代表「嗅覺被扭曲,而不幸的是大多是難聞的味道」。 他還說:「這確實很困擾患者,他們的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庫瑪形容這是一種「親神經性病毒」,並解釋「這種病毒對腦部神經有親和性,尤其是控制嗅覺的神經,但它可能也會影響其他神經,我們認為它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也就是將訊息傳遞到大腦的機制」。 他還說:「有些人通報出現幻覺、睡眠障礙、聽力改變。」「我們不知道確切的機制,但我們正在找方法努力幫助患者復原。」 協助嗅覺障礙患者的英國慈善機構AbScent正與英國耳鼻喉科協會及英國鼻科學會合作,從數以千計的嗅覺喪失和嗅覺倒錯患者蒐集資訊,以助研發療法。 他們建議有嗅覺倒錯症狀的患者接受「嗅覺訓練」,包括每天聞玫瑰花、檸檬、丁香和尤加利精油約20秒,以慢慢恢復嗅覺。 庫瑪說:「有一些令人鼓舞的早期報告顯示,這類訓練對患者有幫助。」他還說,大部分患者最終將恢復正常嗅覺。

Read More

北榮AI預測 精準治療大腸癌

北榮攜手飛利浦,透過腸癌醫療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AI)分析,建立治療分析模組,協助醫師更精準預測病程,打造個人化專屬化的療程。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受飲食西化影響,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4年高居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且有年輕化趨勢。台北榮總攜手台灣飛利浦,將大腸直腸癌醫療大數據,結合飛利浦的AI人工智慧技術,建立治療分析模組,協助醫師更精準預測病程,打造個人化專屬化的療程。 北榮放射線部主任郭萬祐表示,發展智慧醫療是全世界的趨勢,透過醫療大數據結合AI人工智慧,有助醫師臨床診斷決策及醫病溝通,除造福患者之外,也有機會促進後續臨床研究和實踐,北榮繼成功展開大腸直腸癌及重症治療大型研究計劃,未來也將陸續啟動肝癌和重症領域等項目的研究。 郭萬祐表示,AI人工智慧治療分析模組目前尚未收費,北榮已將模組下放系統醫院,以強化癌症治療,也呼籲政府重視並補助人工智慧發展,讓台灣醫療更上層樓。 北榮主治醫師姜正愷表示,透過腸癌醫療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AI)分析,可精準預測病程、選擇治療手段及預後,有助醫病溝通,量身打造個人醫療計畫。(記者戴淑芳攝) 北榮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姜正愷表示,大腸直腸癌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搭配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放射治療為輔。北榮研發的AI智慧治療分析模組,是利用患者基本資料、病史、腫瘤大小與期別、手術方式與癌細胞組織化驗結果等臨床與病理資料建立的演算模型,可針對癌友病程中不同時間點進行計算,將分析結果提供醫師及患者做治療決策的參考,提升判斷的準確度。 目前已可針對大腸直腸癌第一至三期患者預測開刀術後的副作用程度及是否需要接續化療,甚至做到評估選擇不同治療之存活率。 姜正愷表示,北榮已根據醫院的癌症登記資料庫,輸入5千多病例資料,藉由比對測量患者的相似程度,為目標患者提供更精準且個人化的病程預測與治療結果預測分析,輔助臨床決策,達到制定個人化治療的可能,提升醫病共享決策品質。

Read More

空汙氣溫易誘發癲癇

光田綜合醫院兒科醫師江國樑蒐集數據,研究出氣象與空汙對癲癇發作的影響,發現門診每到1、2月份特別多。(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最新研究顯示,空汙、氣象也是癲癇發作原因。光田綜合醫院兒科醫師江國樑,5年來針對「空汙與氣象變化對癲癇發作就醫頻率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空汙、氣象是癲癇發作影響因素之一。每年1、2月氣溫最低,癲癇就診頻率也明顯高於其他月份,相關研究最近刊載於SCI國際期刊「癲癇與行為(Epilepsy & Behavior)」,獲得國際認可。 江國樑依據台灣2009至2013年的資料統計,研究發現每日溫度、氣壓、日照指數和雨量,還有空汙中的甲烷、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pm2.5及非甲烷的碳氫化合物等10種因子,對台灣癲癇病人每次發作前7日的平均值及就醫人次最具有相關影響性。 以全台醫院統計,氣溫及空汙影響平均每天60位癲癇病人就診人次的波動,形同每月影響1800人(13.7%)的幅度變化。其中,氣溫的影響最明顯,當氣溫每降低10度,就可增加6%癲癇就診的人次,每年氣溫最低的1、2月,癲癇就診的頻率明顯高於其他月份。 資料顯示,1月份癲癇平均每日就診人次為603,2月份有633人,增加了30人次;氣溫漸漸回暖的3月份553,則少了50人次;最炎熱的8月份更少了67人次,數據說明氣溫低對癲癇發作的影響大,另氣壓偏高也是癲癇就醫增加的因子之一。 江國樑認為,可能與冬天較頻繁的冷鋒過境有關,當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大陸冷氣團與赤道濕暖氣流交集於台灣時,會夾帶高度濕氣,形成極度濕冷與高密度的氣團也就是所謂冷鋒。這樣的特殊氣候條件極可能就是為何每年台灣冬季癲癇病患就診人次明顯升高的原因。 除了氣溫,空汙中的甲烷、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pm2.5,也是癲癇的重要影響因子,例如工廠排放的廢氣一氧化氮每上升10PPB,影響癲癇就診人次即達15.97%。 另外空氣品質的許多指標也是在冬天呈現較高指數,包含國人目前最留意的pm2.5,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健康標準為10微克∕立方公尺,台灣則訂在15微克∕立方公尺,近日台灣中南部均呈現超標指示,建議當空品不佳時,盡量避免外出或戴有防霾認定品質的口罩預防。 江國樑表示,癲癇主因先天性或遺傳性腦代謝異常,還有後天腦細胞缺氧、腦部外傷、腫瘤、中風、出血、感染或退化疾病,天氣變化會影響大腦神經,導致癲癇患者過度興奮,加上情緒激動、精神壓力大,容易誘發癲癇。另外低劣的氣候與不良的空氣品質也可能造成睡眠品質不佳,或睡眠時期呼吸道阻滯造成慢性缺氧間接誘發癲癇發作,他呼籲,患者要多留意天氣變化,注意防寒保暖,並儘量保持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食物,以及良好睡眠、適當運動增強免疫力,避免下雨天冷外出。

Read More

益生菌補腦健腸 上班族不凍腦

上班族可以透過定時補充特定益生菌,養腦提神,增進上班戰鬥力(資料照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不少上班族會喝咖啡消除疲勞,然而,若狂灌攝取過多咖啡因,反而可能引起頭痛、煩躁、惡心及胃部不適等症狀。然而,專家指出,藉由適當攝取益生菌,有助讓大腦維持精神穩定。 陽明大學產學講座教授蔡英傑表示,從團隊研究中發現,PS23益生菌菌株可提高腦部多巴胺及血清素的分泌濃度,並提高腦衍生神經滋長因子生成,促進神經細胞新生,進而使得精神活力與記憶力更好。 補充特定益生菌不僅維持消化道健康,也可以加速大腦暖機,增進專注力。目前民眾對於益生菌的助益,多認為僅能維持腸道菌叢健康平衡,而近期已有科學實證發現,可透過一天一到兩次,適度補充特定種類益生菌,除腸道保健外,也能藉此穩定調節腸內血清素濃度,讓大腦維持精神穩定。 同時,建議上班族同時輔以正確生活型態,才能讓大腦保持專注、思緒清晰,加速工作效率。

Read More

中醫治療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係指骨骼內空洞增加,使骨頭變脆弱,容易斷裂,產生駝背或走路跌倒而骨折。 (黃盈誠提供) ■陳俊銘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會使骨骼變得脆弱易碎而容易發生骨折的疾病,造成骨折的部位,大多在脊柱,髖部或手腕,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為最常見兩種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導致次發性的原因包括某些疾病,外科手術療程,或是會加速骨質流失的藥物。 骨骼的基本結構是一種纖維網,主要由膠原蛋白構成,鑲嵌在框架內的,是鈣和磷等礦物質的填積物,以及少量的鈉、鎂、鉀;骨骼包含三種組織皮質骨、枝狀骨、骨髓。骨質密度指是是骨骼組織在骨架中填塞緊密程度,也就是骨骼富含礦物質的程度,其中鈣是骨骼健康最重要的礦物質。 骨質密度受到遺傳、性別、種族、飲食、體能活動、荷爾蒙製造、健康狀況、生活型態等因素影響,通常在35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而緩緩下降。因此,在骨骼生成的顛峰時期,儘量多存鈣質和其他礦礦物質進入骨骼銀行,提高巔峰骨質量,不僅可以抵銷或減輕日後骨質流失所造成的衝擊,也可能降低發生骨折的危險。 骨質密度的測定,目前以中央骨骼密度測定儀-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最精確,配合病史和身體檢查,為醫師診斷骨質疏鬆最佳工具。 骨質疏鬆症在中醫古籍裡並無此病名,但依臨床症狀描述可歸類到「痺症」、「痿症」,傳統中醫論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腎臟骨髓之氣」、「腎生骨髓」,因此腎氣虛損是引起骨質疏鬆症的主要病機。痺症指的是因為經絡氣血的不通,所致身體肢節疼痛,其病因重在外來「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以及五臟氣的虛損,其中骨痺、腎痺與骨質疏鬆症最有關。至於痿症是指人體的筋肉骨節,如花草樹木凋萎一般,表現為肢體的運動無力,肌肉萎縮弛緩等,其病機主要在正氣的衰敗,尤其是五臟津液的虧損。辨證上,痺者多痛;痿者不痛而無力;治療上,痺症以通絡袪邪為主,痿症以滋液養正清熱為主。 臨床上有助骨質疏鬆改善的中醫治療,包括1.補腎填精,補腎藥物可調節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的功能,加強成骨作用,具有延緩和治療骨質疏鬆症的作用;2.健脾益氣,以健後天、補先天為主,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無源,導致骨質疏鬆;3.滋肝養血,肝主筋,肝血濡養筋,肝臟血,司血海,主疏泄,腎精的充實,端賴血液的滋養,這些治療骨質疏鬆需酌加滋肝養血之品;4.活血化瘀,骨質疏鬆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尤其是腰背疼痛,痛則不通,因此瘀血是標症,腎虛是本,藉活血化瘀之品,有利解決疼痛的標症,另一方面有利氣升流通,進而促進腎精的生成。以上由專業醫師依各種不同需求,開出使用方藥。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過節不快樂! 小心假期憂鬱症

(本報資料照片)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新的一年元旦、農曆春節等陸續接著來。台南市衛生局說,面對節慶假日帶來溫暖、歡樂和團聚的感覺,對某些人來說,卻會令他們感到孤獨、焦慮、悲傷或有壓力,像節慶送禮物、送紅包壓力大,需慎防「假期憂鬱症」。 衛生局指出,假期憂鬱症是指在節慶時格外感到憂鬱和悲傷的現象。引發假期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包括,1.伴隨節慶假期而來的家庭問題,如送禮、紅包、辦年貨等致經濟負擔變大,且事多繁瑣。2.節慶時家庭相處時間較長,易凸顯平時家人相處問題。3.內心孤獨、憂鬱的人對於節慶假期中的相互祝賀無法感到快樂、開心或滿足。4.獨自生活打拚或無法回家過節的人,逢節慶假日可能特別難受,周遭熱鬧氛圍易襯托其孤獨感。5.假期前剛遭逢重大事件,如失業、失婚、失去親人等,還陷在哀傷、焦慮情緒中。6.假期間享樂無節制,暴飲暴食、玩樂熬夜致健康受損。 台南市衛生局提供克服假期憂鬱症方法,評估想做的事是否有其必要性、積極尋求協助、主動和親友分享心情尋求安慰、避免自我隔離並主動與人互動、規律運動、適度飲酒並節制飲食、建立新的過節方式等。有任何心情問題可打免付費專線1925,或免費心理諮商335292。

Read More

停經15年又出血 子宮息肉作祟

醫師余沛修說,子宮鏡可精確地處理病灶並減少對子宮內膜的破壞,適合仍有生育需求患者。(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5歲吳姓婦人已經停經15年,最近因陰道出血就醫檢查,發現子宮腔內有顆1公分大小的腫瘤,經以子宮鏡手術將腫瘤切除,事後送檢證明僅是子宮內膜息肉,並非癌症,才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台南郭綜合醫院婦產部醫師余沛修指出,婦產科門診常見生育年齡女性的不正常出血,或停經後的出血。醫師通常會根據構造和功能2方面做檢查。構造方面最基本即是藉由內診與超音波,檢查女性生殖器官包括陰道、子宮頸、子宮內膜、子宮體,超音波可能檢查出子宮內膜有增厚,或者子宮有腫瘤壓迫到內膜或在子宮腔內。 余沛修表示,處理子宮腔內的病灶,有傳統的子宮內膜擴刮術與現在較多人做的子宮鏡2種。前者是在麻醉下將子宮頸擴張,再用刮匙進入子宮腔內作上下左右全面的刮除,但是無法真的看到病灶對病灶做精確的處理,是一種通殺的做法。 後者是將攝影鏡頭從陰道經子宮頸放置到子宮腔內,類似胃鏡大腸鏡,讓醫師能夠用眼睛直接看到子宮腔內狀況;找到病灶後,再用通電的電燒刀或不通電的冷刀做處理。比起全面性的刮除,子宮鏡可以精確地對病灶做處理,減少對子宮內膜的破壞,對仍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是較適合的選擇。如果是較硬的病灶,如突出在子宮腔內的子宮肌瘤,用內膜擴刮術無法將病灶移除,必須用子宮鏡的刀才有辦法處理。 他說,據文獻報導,傳統的擴刮術有著很高的診斷率約96%,但子宮鏡手術更高達99%。子宮鏡手術較不會有檢體不足的問題,也可以將病灶清除乾淨;然而在持續大量出血、骨盆感染、懷孕病人身上皆不適合。

Read More

工研院打造智慧長照 長輩健康樂活呷百二

工研院以科技助橘世代健康樂活,將智慧醫療科技導入社區,建立居家照護完整體系。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面對全球高齡趨勢,工研院智慧長照大聯盟秘書長莊曜宇表示,整合智慧照護科技有其必要性,隨著5G、AI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發展,也將為未來健康照護產業帶來顛覆性變革,因此將智慧醫療科技導入社區,建立居家照護完整體系,逐步達到智慧長照的目標是工研院努力方向。 莊曜宇祕書長表示,配合「長照2.0升級計畫」,工研院以科技建構「健康樂活」的應用領域,結合AI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與科技,針對早衰、失能、失智等不同階段的長輩推出照顧方案,為智慧長照提前部署,打造國內首座銀髮智慧照護場域,連結產官學研醫成立智慧長照大聯盟。 目前智慧長照大聯盟已有包括特力集團等共22家長照相關業者加入,提供「系統整合」、「場域應用」、「跨業投入」、「指導諮詢」等4大領域全方位解決方案,未來將以創新的商業服務模式整體輸出國內外,讓台灣成為國際智慧長照服務解決方案的主要供應者。 莊曜宇說,銀髮產業是21世紀最具潛力的產業之一,面對嶄新的市場,需要集體的智慧,共同激盪創新的商業服務模式,一起開拓橘色新商機。莊耀宇以自己50多歲的年齡舉例「我們可能是照顧長輩的最後一代,也是沒有子孫照顧的第一代」,因此,銀髮智慧照護場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工研院希望未來這些技術能像全身型步態分析系統一樣,導入各縣市政府衛生機構或長照中心,希望透過智慧科技的照護,讓銀髮長輩健康樂活「呷百二」,逐步落實智慧長照的長期目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