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小投手 罹少棒聯盟肘

醫師洪志凱說,少棒小球員的身體結構尚未成熟,訓練過程中需持續監測疲勞症狀,並給予適當休息。 (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11歲鍾小弟是少棒左投手,比賽後因左手肘內側疼痛就醫,X光檢查發現手肘肱骨內側上髁的生長板軟骨間隔變寬,且有隱微骨折。經過2個月的保守治療與適當休息後,手肘內側生長板軟骨間隔已復原、隱微骨折也順利癒合,已回到球場上繼續投球。 成大醫院小兒骨科醫師洪志凱指出,鍾小弟的手肘問題稱為「少棒聯盟肘」,主要致病機轉在投球時的手肘外翻、外旋姿勢對手肘內側產生的極大壓力;若姿勢不正確、投球數量過多或過度頻繁投球,長時間下來將導致手肘肱骨內側上髁生長板發炎、剝離,甚至造成撕脫性骨折或壓力性骨折的發生。這樣的受傷機轉若發生在肌肉骨骼成熟後的成棒或職棒球員中,可能造成手肘內側(尺側)副韌帶受傷或斷裂,嚴重者甚至需要接受韌帶重建手術,也就是有名的Tommy John手術。 他說,美國職棒大聯盟提出Pitch Smart指引,預防小球員的投球受傷;然而此指引和台灣少棒訓練的現行策略比較,指引中有幾個項目的提醒是有差異且值得注意,包括不建議少棒時期的小球員從事專項運動,且要避免過度的投擲動作,建議1年中至少4個月、且至少連續2~3個月不可進行投擲相關的運動等。 洪志凱說,少棒聯盟肘並非單一次事件所導致的傷害,而是長時間反覆性疲勞所造成的。考量未成年小球員的身體結構尚未成熟,訓練過程中需持續監測疲勞症狀,並給予身體適當休息,以避免過度使用帶來傷害。若發生手肘內側疼痛問題,需就醫評估治療。

Read More

乳房良性腫瘤 未必要動刀

醫師羅竹君說,乳房良性腫瘤不一定要開刀,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是預防乳癌根本之道。(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在衛福部政策推動下,越來越多婦女願意接受乳房篩檢。經乳房影像檢查意外發現的腫瘤不在少數,多較小顆,乳房良性腫瘤也不一定要開刀,定期檢查以及早發現,才是預防乳癌的根本之道。 成大醫院乳房外科醫師羅竹君表示,診間常有患者在影像檢查發現乳房腫瘤,並詢問「腫瘤在身體久了會不會變惡性」,或「良性腫瘤是不是一定要開刀拿掉」等。靠自我檢查能摸到的乳房腫瘤有限,通常摸得到的腫瘤多數已超過2公分,而位置太深、太小的腫瘤較不易被發現。完整的乳房影像報告會標示0~6的分級,當腫瘤被列在3~5級時需要定期追蹤或進一步接受組織化驗,即使切片報告是良性,患者仍不能掉以輕心。組織切片準確率雖然極高,但無法達到百分之百,原因在於擷取的組織並非全貌,腫瘤可能隨著時間有所病變。 她說,當腫瘤組織型態屬於癌前病變或具有風險性的良性細胞,或影像判讀和切片結果不一致時,會建議開刀確定診斷並切除腫瘤。但當雙側乳房同時發現多顆腫瘤存在時,腫瘤切除手術延伸的乳房變形、傷口留疤議題,讓患者卻步。 羅竹君說,目前乳房腫瘤切除手術分為傳統切除及微創。傳統切除手術適用任何尺寸的腫瘤,為順利取出腫瘤,通常腫瘤多大傷口就多大,傷口必須縫合,避免乳房外型凹陷變形;微創手術則以特製針具,利用真空輔助原理反覆多次抽吸,將腫瘤條狀式切割移除,優勢在傷口極小、約0.5公分,不需進行傷口縫合,術後恢復迅速。 微創手術比較適合小於3公分的腫瘤,才不會有無法縫合的乳房變形凹陷問題。若鄰近多顆腫瘤大小適中,也可以從單一傷口一併處理,是兼具美觀及診斷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

小兒麻痺男肌萎疼痛 電磁刺激強化肌肉群

脊椎側彎壓迫坐骨神經,電磁刺激及抬腿運動擺脫多年病痛。(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60歲李姓男子罹患小兒麻痺症,左大腿萎縮、無力,僅靠右腳支撐行走,長期跛腳走路導致脊椎側彎並壓迫坐骨神經,無論行走、或坐躺都疼痛難耐,診斷是左大腿肌肉萎縮引起。經利用電磁刺激及抬腿運動強化左大腿肌肉群,半年後擺脫多年病痛,走路、運動恢復正常,脊椎側彎也獲控制。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院長吳明峰表示,李男是小兒麻痺患者,因左大腿肌肉萎縮,只能利用右腿活動,身體自然側彎並壓迫坐骨神經,半夜常被痛醒,打止痛針、吃止痛藥、做復健等傳統療法都沒有改善。 吳明峰表示,患者經「磁場治療儀」電磁刺激,搭配每天早晚抬腳運動5~6分鐘訓練肌肉,當左大腿肌肉群強化後,走路、運動恢復正常,坐骨神經疼痛緩解,脊椎側彎也未再惡化。 李男表示,「以前瘦巴巴的左大腿,半年後就長出肌肉」,不僅走路姿勢恢復正常,爬山後不會像過去一樣痠痛,行走速度也跟得上同伴。 吳明峰強調,造成肌少症或肌肉萎縮的原因,除了小兒麻痺症外,最常見是老年人或外傷、骨折手術後,因為活動變少,肌肉快速萎縮,另外還有脊髓神經受損的患者,都可透過「磁場治療儀」電磁刺激深層肌群的運動神經,誘發肌肉收縮,達到強化肌肉群的效果。

Read More

心搏過慢頭暈 植心臟節律器穩定

醫師蔡俊雄分享心搏過緩的相關症狀與治療。(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1名73歲男性年初因經常不明原因頭暈、甚至暈倒,經連續心電圖檢查,發現心臟傳導系統異常,導致心搏過慢甚至停止。裝置傳統心臟節律器後,不再發生頭暈的狀況。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蔡俊雄指出,心搏過慢主要原因包括病竇症候群及房室結的傳導功能阻斷等。心搏過緩會有頭暈、倦怠感、無力感、昏倒、猝死等症狀,藥物治療效果一般不甚理想。 蔡俊雄指出,安裝心臟節律器可以偵測使用者的心率,在心律異常或過慢時給予電擊,讓心跳速度恢復正常,避免病人因頭暈跌倒受傷,甚至心因性猝死的危險。 傳統心臟節律器裝置於皮下,適用於單腔或雙腔節律,而新型的無導線心臟節律器則是將節律器裝置於右心室,僅有單腔節律。 蔡俊雄指出,新型無導線心臟節律器從股靜脈以特殊導管,藉由腿部靜脈血管植入心臟。傷口約1公分;因沒有導線,不需在胸前皮下做囊袋置放,大幅降低衍生的感染、氣胸等併發症。正常使用下,可提供8-10年所需電量。

Read More

腰椎盤突出 脊椎穩定系統添支撐

醫師區錦豪說,「脊椎穩定系統」不影響病患術後活動度,可增加脊椎穩定性,提供患者術後較佳舒適性與支撐性。(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1名22歲男愛打籃球,長期下背痛合併右下肢麻痛及間歇性跛行,就醫檢查為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接受復健及藥物治療無明顯改善;改採椎板切除減壓合併椎間盤切除手術,並置放「脊椎穩定系統」增加脊椎穩定性,術後恢復良好,很快便回到職場工作及可從事各項運動,目前門診追蹤並無復發跡象。 郭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區錦豪指出,病人的腰部核磁共振顯示持續性腰椎第4/5及第5/薦椎第1節椎間盤突出併神經壓迫,考量病患年紀輕,喜愛運動,活動量大,另腰椎X光發現脊椎穩定性良好,建議接受椎板切除減壓合併椎間盤切除手術,並置放脊椎穩定系統。 他說,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骨骼肌肉老化、韌帶損傷、椎間盤退化(突出)、椎管狹窄、脊椎滑脫症、薦髂關節及椎小關節退化發炎等。其中,椎間盤突出常合併下背痛及下肢症狀,如麻、痛、間歇性跛行與無力等。治療從改變生活習慣、藥物、復健、針灸及訓練核心肌群可得到改善效果;若保守療法無效時,可透過手術治療介入改善症狀。 區錦豪說,過去手術治療一般以椎板切除減壓合併椎間盤切除手術,嚴重者則進行骨融合(珠子/墊片)及骨釘內固定手術。前者發現術後恢復期緩慢及脊椎穩定性不足、甚至再度復發;後者雖然是一勞永逸之手術方式,但會影響腰椎可活動性及角度受限,更有可能發生鄰近關節加速退化等問題。新的「脊椎穩定系統」設計主要是不影響病患術後活動度,並可增加脊椎穩定性,且動態穩定器種類多,目前又以矽膠材質類能提供患者術後較好之舒適性與適度支撐性。

Read More

產前染色體篩檢 低風險高準確性

醫師蔡岳峰說,羊膜穿刺為診斷唐氏症最準確的方式。圖為執行超音波檢查情形。(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高齡孕婦生出唐氏兒的風險較高,但小於35歲的孕婦仍可能生出「唐寶寶」。目前羊膜穿刺為診斷唐氏症最準確方式,因侵入性檢查存在流產風險,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篩檢提供低風險、高準確性的新選擇。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婦科主任蔡岳峰指出,「唐氏症」是染色體異常的遺傳性疾病,由於長相扁平等特徵,一度被稱為「蒙古症」。隨著人類基因研究的發展,發現唐氏症此種綜合症是由3倍染色體造成,由於卵子或精子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錯誤分配,使胚胎第21對染色體多了1條形成3倍體。唐氏症是造成智能障礙的最常見原因,其中35歲媽媽生下唐寶寶的機率約1/250,且風險會隨母親年齡增加而上升,與父母是否存在基因缺陷無關。 他說,羊膜穿刺為診斷唐氏症最準確方式,常用於高齡或高風險孕婦,由超音波導引抽取羊水,取羊水中胎兒細胞培養,最後分析染色體;因屬侵入性檢查,存在羊水感染、破水、1/400流產率等風險。 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篩檢(NIPT)提供低風險、高準確性新選擇。1997年香港醫學博士盧煜明在母體血液中,發現來自於胎盤的微量DNA碎片,提供從母血檢測唐氏症的可能性。NIPT自2011年開始用來篩檢唐氏症,偽陰性低於萬分之一、偽陽性約千分之一,皆遠低於傳統產前篩檢方式,大幅減少需羊膜穿刺機率,也降低生下唐寶寶的風險。 蔡岳峰說,NIPT雖然準確率極高,但仍存在許多限制,例如NIPT用於雙胞胎或肥胖孕婦篩檢準確率較低;若DNA量不足,亦可能造成無法檢測,且價格也較傳統篩檢方式昂貴。因此NIPT僅能做為篩檢工具,不能取代羊膜穿刺等診斷性檢查,孕婦應與醫師討論後決定。

Read More

高雄全球首座生成式AI聚落啟動

「高雄聯合學習智慧醫療聯盟」啟動。(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聯合學習智慧醫療聯盟」在經濟部技術處的全力支持下,以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世界頂尖的技術為基礎,聯合高醫附醫、高雄長庚、高雄榮總、義大醫院等4大醫學中心,並攜手金屬工業中心、南部科學園區,15日宣布在高雄軟體園區啟動全球第一座生成式AI醫療產業聚落,供應鏈中心定錨高雄亞灣進軍全球。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生成式AI在醫療領域擁有巨大的潛力,可提升醫療服務,為台灣的智慧醫療領域帶來更多的突破和成就,也為人類帶來更好的健康福祉;高雄市長陳其邁則指出,智慧醫療的跨領域結合,是計畫成功關鍵,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及4大醫學中心合作,透過去中心化的聯合學習數據,讓高雄成為全球智慧醫療合作的首選對象,這是台灣智慧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高雄聯合學習智慧醫療聯盟」啟動。(記者許正雄翻攝) 聯盟組織者暨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表示,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以其尖端的AI科技驅動,組織各大醫院聯盟,建立生醫領域的醫療聯邦式資料治理機制,通過多中心的驗證場域確保生成結果的可信度,建立的多中心聯邦平台進行AI生成,以及可信任的智慧醫療產品,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Read More

85歲婦被高溫烈曬跌坐熱暈 醫:熱衰竭為中暑前兆

高姓老婦搭錯公車,疑不敵高溫曝曬,當場熱暈,幸熱心麵攤老闆見狀報警,所幸婦人喝水、休息後無礙,由警方護送返家。(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天氣酷熱,嘉義民雄1名39歲青農,高溫在田間工作,疑高溫引起心臟不適猝死,13日上午10時多,1名85歲高姓婦人搭錯公車,在台中市神岡區下站候車,卻疑不敵高溫曝曬,老婦人當場熱暈跌坐麵攤前,麵攤老闆衝出呼叫並報警,所幸婦人喝水、休息後無礙,由警方護送返家。 連日高溫難耐,熱傷害事故頻傳,根據衛福部統計,7月截至13日,通報熱傷害就診人次達406人次。高姓婦人13日獨自搭乘公車外出訪友,返家時坐錯公車,在神岡區三民路換乘等車,疑不敵35度以上烈日曝曬,高婦曬暈跌坐在公車站牌旁一家麵攤前,熱心的麵攤老闆出來關心老婦人,擔心婦人年事已高,將她扶進店內陰涼處休息,同時報警。 豐原警分局神岡分駐所警員曾羿翔到場,高婦感謝熱心店家和警方協助,並說自己稍作休息就好,不願就醫。警員曾羿翔評估高婦意識清楚,但考量身體可能虛弱無力,烈日下徒步返家恐再次發生意外,經婦人同意後,以巡邏車護送返家。 台中市烏日林新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景旭指出,急診常在夏季遇到因熱傷害緊急送醫治療的個案,熱傷害3進程,第1是熱衰竭,為中暑前兆,會出現頭痛、無力、噁心想吐,甚至昏迷。 第2是熱痙攣,會引起呼吸肌肉的抽筋,導致呼吸困難;最後是熱中暑,高危險群為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與酗酒者,輕微中暑會出現臉色發紅、頭暈噁心、口渴、心悸和四肢無力,甚至也會有胸悶、血壓下降的情形,如果延誤就醫,死亡率高達80%以上。

Read More

中風昏迷 中西醫合療能坐能說話

楊成湛表示,中醫提供經絡穴道針刺與傷科推拿按摩的治療方式,搭配電針及遠紅外線治療儀,促使神經學功能進步、增加肢體活動的力量與穩定性。(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71歲的陳女士去年2次中風,不僅意識不清楚且不能動彈,在朋友的介紹下,今年1月遠從台中到花蓮求醫,經過多次中西醫合療,現在不只能坐起,還能舉起手及說話,精神奕奕,讓夫妻兩人很開心。 陳先生表示,太太5年前因為缺血性中風,一直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有時候頭暈也不以為意,沒想到會突然暈倒,還是腦出血,當地醫院說有可能開刀就再也醒不過來,但為了救太太的命,還是決定請醫師開刀。 陳女士目前已可在神經外科部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下,做懸吊支撐下行走復健。(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術後太太昏迷不清醒,陳先生在親友的介紹下,抱著一絲希望來到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部求診,由主任蔡昇宗接手照護,經詳細檢查發現陳女士患有的水腦症沒有改善,再次手術引流,並安排陳女士接受內生性幹細胞療法及高壓氧治療,同時會診中醫由中醫兒科主任楊成湛醫師治療。 陳先生說,3月是楊主任第一次為太太做治療,當天中午針灸後,就發現她的手腳變得較有力氣,意識也漸漸變得清楚,但隔天就恢復成原樣。 楊成湛表示,中醫提供經絡穴道針刺與傷科推拿按摩的治療方式,搭配電針及遠紅外線治療儀,促使神經學功能進步、增加肢體活動的力量與穩定性,中風造成的右側肢體癱瘓,也藉由針灸刺激右手、右腳及頭部,一週4次來針灸。 陳太太經過半年的中西醫合療,復原良好。從一開始昏迷不清醒,能醒能坐、眨眼表達意思,到如今氣色紅潤外,精神也很好,不僅能抬手,還能說話,真的很夫妻倆驚喜開心。 楊成湛說,中醫治療部分由他接手後到現在,看到陳女士恢復得很好,為她感到開心,接下來就是加入中藥的治療,針對陳女士的貧血及排便問題來改善。 陳先生也很感謝神經外科部團隊的物理治療師每日不間斷的陪伴太太復健,甚至為太太安排懸吊支撐下行走復健,現在最大的期望就是太太能站起來。

Read More

150公斤少男 黑色棘皮遭譏沒洗澡

國中生小樂重達150公斤,脖子後方出現洗不掉的「黑色斑紋」,同學嘲笑「沒洗澡」,讓他受挫。(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4歲國中生小樂身高178公斤、重150公斤,脖子後方出現洗不掉的「黑色斑紋」,同學嘲笑「沒洗澡」,讓他受挫。就醫檢查血壓、血脂和血糖都超標,糖化血色素超標出現黑色棘皮症狀。醫師用藥合併運動、飲食治療,5個半月消肉21公斤,黑色斑紋淡化,大幅改善健康狀況。 小樂配合醫師用藥、飲食與運動計畫,5個半月瘦了21公斤,脖子後方「黑色斑紋」明顯消退。(記者陳金龍攝) 正值青春時期的國中男生小樂,體型壯碩食量大,個性活潑有趣,人緣一向不錯,小樂自封是「有活力的胖子」,後來脖子後方出現愈來愈多洗不掉的「黑色斑紋」,同學開玩笑說他「沒洗澡」,影響小樂原本樂觀心情。 經光田醫院檢查,小樂的血壓高達154∕79mmHg、總膽固醇數值289mg∕dL、低密度膽固醇240mg∕dL,此外,糖化血色素更是超標達6.5%,這個指數若是成年人身上,幾乎已可判定為糖尿病,雖然相關指數顯示小樂的健康狀況不甚理想,但他還是青少年仍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改善。 光田減重門診醫師鄔翔帆指出,小樂後頸的黑色斑紋常常會被誤以為洗澡洗不乾淨所殘留的汙垢,事實上是黑色素沈澱引起的皮膚異常,當胰島素濃度偏高,胰島素作用於角質細胞促使細胞增生,因而造成局部皮膚粗黑的狀況,醫學上稱為「黑色棘皮症」,是由胰島素阻抗所引起,如果胰島素阻抗持續偏高不加以控制,最終容易演變成糖尿病。 小樂愛吃速食、手搖飲卻不愛運動,診療初期院方建議運動搭配飲食菜單計畫,但體重降重無明顯效果。 鄔翔帆指出,12歲以上孩童肥胖減重可使用以GLP-1為基礎的藥物合併治療,小樂1.5個月瘦6公斤,脖子後方黑色棘皮症明顯改善,持續配合4個月後,再瘦了約15公斤,黑色棘皮症已消失,血糖和血壓穩定,有明顯進步,小樂信心大增,仍然持續控制當中。 鄔翔帆說,肥胖和「性早熟」也很有關係,目前已知基因,肥胖和環境荷爾蒙對於性早熟的影響很大,性早熟的小朋友成年後,容易有三高和性腺問題,更與孩子身高問題攸關,家長應注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