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吃冰食物中毒 累計44人

高雄市六合路冰店食品中毒案累計44人送醫,冰店老闆娘鞠躬道歉。(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綜合報導 高雄市1家冰店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案,迄18日下午4時累計44人送醫。醫師提醒,攝氏7~60度間細菌易滋生,預防食物中毒除避免生食,食物在室溫下也不要放超過1小時。 高雄六合路冰店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案就醫人數再增21人。衛生局指出,該案八寶冰食材與患者檢體均檢出沙門氏桿菌,已依食安法勒令停業,併處30萬元罰款並移送地檢署偵辦。衛生局至製冰廠抽驗冰塊,發現廠內RO過濾器材沒有更換紀錄,已責令暫停作業。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沙門氏桿菌是革蘭氏陰性細菌,在常見造成食物中毒的微生物中毒性較強,較常在蛋、肉製品上孳生,少在冰品中驗出。 顏宗海說,遭微生物汙染食物下肚,大部分會引發急性腸胃炎,常見症狀包含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發燒等;但有部分抵抗力較弱的民眾,如嬰幼兒、長輩懷孕婦女、或有慢性疾患者等,嚴重腸胃炎可能會合併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甚至引發敗血症、器官衰竭,造成生命危險。 顏宗海指出,攝氏7~60度是「危險溫度帶」;夏日天氣熱,建議不論熟食、冰品或飲料,都要在1小時內吃完,否則就要放入僅有4度的冰箱抑制微生物孳生,或加熱到70度以上殺菌。 食藥署指出,沙門氏桿菌主要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汙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或藉由環境媒介或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接觸食品產生2次汙染。 人體誤食沙門氏桿菌後,在4~48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38~40度高燒、惡心、嘔吐,症狀約持續2~3天後會痊癒,死亡率為1%以下。

Read More

推洗腎C肝微根除 余明隆獲台灣肝臟學會特殊貢獻獎

中山大學醫學院院長兼副校長余明隆致力於肝炎防治,榮獲2023台灣肝臟研究學會特殊貢獻獎。(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院長兼副校長余明隆,擅長C型肝炎研究,成功發展出「C肝微根除行動計畫」策略,並規劃與推動的「ERASE-C”的洗腎C型肝炎微根除計畫」,為全球第一個針對特殊族群採用外展診斷及就地治療的病毒微根除研究,等重大成果,榮獲台灣肝臟研究學會(TASL)頒發2023年度特殊貢獻獎,肯定其在肝臟醫學之卓越研究及對國人健康之貢獻。 余明隆規劃與推動的「ERASE-C”的洗腎C型肝炎微根除計畫」,傲人成果榮登世界項尖醫學期刊「Gut」,這也是全世界第一份洗腎C肝根除的相關論文,也為後續洗腎患者C型肝炎微根除訂定成功模式以供依循,協助國家及世界衛生組織達成消除C型肝炎的終極目標。 余明隆致力於肝炎防治,期使台灣早日擺脫肝病長期為國病的惡名,擅長C型肝炎研究,以病毒動力學為模式,建立C型肝炎個人化治療準則,進而以宿主基因體加上病毒動力學為模式,建立更精確的C型肝炎精準治療策略。 近來更成功發展出「C肝微根除行動計畫」策略,協助國家邁向2025年消除C肝的目標,尤其是系列性「促進慢性C型肝炎治療療效研究」、「C型肝炎個別化治療之轉譯醫學研究」及「C型肝炎資源導向治療之精準醫學研究」更獲有重大成果。 有鑒於C型肝炎病毒對於人類造成極大的疾病負擔,余明隆多年來極力奔走於國際間,參與亞太、歐洲及美國肝臟學會會議,除了累積學術能量外,並將學理轉為政策建議,從基礎研究、預防、診斷及臨床治療,對國人健康提出許多突破性貢獻,陸續找出治療及根除C型肝炎各種重大挑戰的解決方法,並逐步克服。

Read More

視覺復能 早產童視力0.1→0.3

「視覺復能門診」整合多科治療改善視力,圖為驗光師對患者作度數、兩眼協調和立體感等檢查。(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因早產體重過輕及有缺氧問題的5歲童「阿弟仔」(化名),生長發育一直落在同齡後段班,且常因漫不經心或重心不穩而跌倒。就醫檢查發現感覺統合異常,其在3歲時做過視力檢查及度數矯正,視力僅0.1,上下樓梯常需要扶持以免踩空。經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視覺復能門診」整合多科治療改善視力提升至0.3,持續復健中。 安南醫院副院長眼科醫師洪純玲說,「視覺復能門診」是整合眼科、復健科、小兒科各專科醫師及驗光師,並特別邀請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驗光系低視能專門老師指導輔具製作,集合各領域專家,共同幫助生活上需要視覺復能的小孩。小病人「阿弟仔」在參與安南醫院承辦衛福部112年開辦的全國「特殊兒童及青少年視覺復能計畫」,經縝密檢查後,診斷出眼鏡度數有所改變,且缺少兩眼協調和立體感,故再重新驗配特殊鏡片及對焦,並進行眼球協調復能訓練,而後與安南醫院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合作,訓練其定位定向能力,來改善生活功能與防跌輔導。她說,阿弟仔現已改善很多且變得活潑、喜歡活動了。 洪純玲表示,小孩隨著發育會度數改變,特殊需求患者往往需要醫護耐心引導,加上特殊儀器檢查,及感覺統合訓練,才會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

Read More

「救命神器」新用途 陳昭良獨創不插管全身麻醉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麻醉科主任陳昭良的這項創新麻醉技術,獲得台灣持續改善競賽銀塔獎。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手術需要全身麻醉時一般都以插管進行,讓氧氣和麻醉氣體同時送進肺部,但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麻醉科主任陳昭良在新冠肺炎期間得到靈感,利用被譽為「救命神器」的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供氧,再由靜脈打進麻醉藥劑,使氧與給麻醉藥物分流,讓病人喉嚨和口腔組織不再因插管受傷、不適,2年半來2150位手術患者受益。 陳昭良的創新麻醉技術,獲得台灣持續改善競賽(TCIA)銀塔獎肯定,其他醫院也到該院學習。 陳昭良指出,以往熟悉的插管麻醉方式只需要做一件事,現在分成兩件事來做,且要掌握靜脈注射麻醉藥劑的劑量,仍會有人質疑會不會有安全疑慮?不過這種新作法在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累積了2150例,執行得非常順利,也受到患者好評,並指定使用,醫護只要願意學習,一定可以上手,並造福病人。 不過,陳昭良也強調,新作法無法取代所有的插管全身麻醉,例如頭頸部手術、胸腔及腹腔手術,為了避免病人在手術時躁動,需打肌肉鬆弛劑,仍建議維持一般的插管全身麻醉手術。 陳昭良說,插管是麻醉科醫師最常做的事,每天都要做上1、20次,但插管過程,經常容易造成患者喉嚨不適或口腔組織受損。他因此想到,如果能善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讓病人順利呼吸,再藉由靜脈注射麻醉藥劑,就可以讓病人不必再受插管之苦。 全身麻醉免去插管痛苦,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麻醉科主任陳昭良,獨創全身麻醉新技術,2年半來2150位手術患者受益。 (記者陳金龍攝) 一名45歲小學女老師曾在插管全身麻醉後聲帶受傷,術後長達1個多月沒辦法給學生上課,今年初因乳房發現腫瘤,選擇接受這項麻醉做法,手術後在恢復室15分鐘就完全清醒,感覺好像只睡了一覺醒來,並慶幸新作法保護了她的聲帶。

Read More

嬰泌尿道感染 醫:嚴重恐休克

醫師楊岱璟提醒新手媽媽,嬰囝連日發燒泌尿道感染險成腎臟炎,可能是細菌感染或尿液逆流造成的,並非沒及時換尿布造成。(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3個月大、發燒38.3度的男嬰碩碩,經急診醫師檢查診斷是泌尿道感染,雖建議住院,但媽媽認為只是輕微發燒,堅持返家觀察,不料隔天又高燒到39.6度;醫師安排住院治療,1週後碩碩已恢復健康活潑。 高雄阮綜合醫院兒科主治醫師楊岱璟說,4個月內的新生兒一般比較不容易生病發燒,這階段的嬰兒發燒最常見是泌尿道感染,有發燒、尿量變少、尿尿發臭、食慾差及哭鬧等症狀;而「泌尿道」感染只是通稱,實際上可能是膀胱發炎、腎臟發炎。 針對本身是上班族的碩碩媽自責自己半夜太累、睡太沉,沒在小孩排便、尿尿後及時換尿布導致發燒生病?楊岱璟師指出,這和多久換尿布並無很大關係,除了細菌有可能由尿道進入體內,還有便便裡的細菌也可能經由泌尿道而引發感染。 另,有些新生兒泌尿道系統若有缺陷,尿液從膀胱逆流到輸尿管,也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女生天生尿道較短,泌尿道感染機率也較高,因此女嬰反覆感染2次以上,就應該做輸尿管逆流攝影檢查以確認有無異常。 楊岱璟建議,新生兒泌尿道感染若未及時治療,細菌在反覆發燒下,也可能進入血液,引發敗血症甚至休克,嚴重嬰幼兒泌尿道感染也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至少5-7天,同時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是否有腎盂擴大現象,必要時安排輸尿管逆流攝影以了解泌尿道發育狀況。

Read More

新冠血栓炎症 找到關鍵機制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中)團隊,創全球先例找出COVID-19造成血栓炎症機制。(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COVID-19病毒造成病患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栓炎症,國衛院團隊創全球先例找出COVID-19造成血栓炎症機制,新冠病毒會與血小板上的CLEC2蛋白作用,造成血小板異常活化,進而引起發炎與血栓,這項發現有望助藥物開發。 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謝世良17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雖已趨緩,但仍有許多確診者產生嚴重炎症甚至死亡,即使痊癒後仍有可能罹患長新冠。研究團隊發現,造成確診病患病灶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栓炎症,在確診病逝者驗屍檢查中發現,在各個器官中存在富含血小板的血塊和微血管病(小血管異常)。在急性確診者和長新冠患者的血漿中也發現存在持續性微凝塊。 近期研究指出,血小板除了凝血作用、也是免疫細胞,表面上有很多受體,可以與各式病毒作用。研究團隊發現,血小板上的受體CLEC2與新冠病毒的棘刺蛋白的受體結合域有直接的交互作用,進而引發肺部的發炎及損傷。 團隊利用基因重組技術製出基因重組蛋白CLEC2.Fc,能有效與Omicron等新冠病毒各變異株的棘蛋白結合。在動物實驗中證實重組CLEC2蛋白(CLEC2.Fc)能減少小鼠血栓炎症,有望應用於新冠確診者的治療。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宋佩珊指出,小鼠實驗證明CLEC2.Fc蛋白可使栓塞減少6到8成,且沒有發現副作用。謝世良指出,未來有望能將CLEC2.Fc應用於COVID-19確診者治療;若用在急性期,可降低肺部發炎和血栓情況,對於減少長新冠症狀也有幫助;未來只要是與相關血小板活化的炎症,都有望能有效阻斷路徑。 謝世良也表示,目前CLEC2.Fc僅在實驗室製作,要用於人體還需要進一步研發及試驗,目前正在申請相關專利,且已經有國內藥廠接洽技術移轉,盼能製成治療藥物,降低新冠肺炎引起的血栓炎症及急性後遺症,加惠全球病患。

Read More

糖友容易骨鬆 調整飲食補充鈣

骨科醫師劉俊良(左)發現骨折患者,不但有糖尿病且有骨質疏鬆,會診營養師黎姵吟(右),讓病患的骨質疏鬆在術後達到最好的治療。(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目前正在治療骨質疏鬆的76歲糖尿病患者,最近突然跌倒,造成左邊股骨頸骨折,手術打鋼釘固定後,發現患者血糖忽高忽低,而且又有骨質疏鬆問題,因此會診營養師,先協助控制血糖,並從日常飲食或以營養品補充鈣跟維生素D3,讓病患骨質疏鬆在術後達到最好治療。 中國醫大新竹附醫骨科醫師劉俊良表示,病患骨質疏鬆治療中又再次骨折,表示她的骨質疏鬆是比較嚴重,因此必須更積極去處理,除了在骨質疏鬆的藥物做調整之外,也要特別注意她的糖尿病問題,因為糖尿病患者骨頭代謝比較差,若血糖控制不佳,除了可能導致術後傷口難以癒合,更可能提高感染風險等。 營養師黎姵吟指出,患者可能因術後疼痛造成胃口不佳,因此以果汁、稀飯等作為主要飲食內容,透過飲食調整及正確使用營養品,可使患者血糖穩定。住院期間可諮詢營養師,依照病患需求提供個人化營養照護。 另外,骨折及骨鬆患者鈣質流失,建議由飲食補充,可食用富含鈣質的牛奶、小魚乾、豆干、黑芝麻等,必要時可遵照醫師或營養師建議使用鈣片。不同的年齡層建議的鈣質攝取量不同,18歲以上成年人鈣建議攝取量為每日1000毫克,上限值不應超過2500毫克,所以並非補越多越好。 劉俊良提醒,如有甲狀腺疾病、類風溼關節炎或糖尿病,都是骨質疏鬆高危險群。即使沒有上述疾病,女性過了更年期也是骨鬆高危險群,骨質會下降的很快。一般來說女性是60歲,男性70歲以後,發現比年輕的時候矮了超過4公分,很可能就是骨鬆造成。

Read More

做好防曬 可預防雀斑老人斑

醫師胡倩婷提醒,要抗老又要省錢,使用防曬產品最具CP值,且要正常生活作息,均衡飲食。(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曬斑與老人斑兩者都是紫外線引起,大里仁愛醫院皮膚科胡倩婷醫師表示,曬斑是表皮的光傷害,斑點大小類似雀斑,發生的年齡大約在2、30歲;老人斑是表皮角化往外增生,斑點明顯且突起,50歲之後較為常見。要預防臉上的斑點就必須做好防曬。 陽光的傷害是累積性,20歲前是人們接受紫外線最多的時光,20歲後開始知道要防曬,陽光對肌膚傷害已形成,皮膚的斑點會逐漸隨著年紀浮出「檯面」,還是得做好-輩子防曬,否則臉上的斑點皺紋將變本加厲。 胡倩婷說,紫外線是皮膚癌(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的主要成因,對長期生活在都會區的東方人是不需要太擔憂,除非平日工作得長期曝曬陽光,如務農、捕魚等,才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皮膚癌。臉上的曬斑並不會引起癌變,如果在意臉上的曬斑,可以使用淡化斑點的產品,如含對苯二酚(Hydro quinone)的藥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必須在醫師指示下使用,一次療程約3個月。保養品的傳明酸(Tranexamic acid)、熊果素(Arbutin)則屬於美白產品,無法清除曬斑。 去除斑點使用醫學方式的確是快速又有效的方法。剛形成的雀斑可以用脈衝光改善,若時間超過半年以上,須使用皮秒雷射治療,雷射後約有1/3的機率,皮膚會反黑,這是自然的現象,但反黑是會退的,約1至3個月時間,倘若在意有補救方法,如美白(左旋維他命C)導入或使用其他光療法。雷射可以治療問題肌膚,如頑固斑點、細紋、毛孔及黑眼圈,有短暫的恢復期,脈衝光、彩衝光等是用於保養肌膚,有亮白緊緻的效果。 千萬不要認為,醫美後就能一勞永逸,皮膚經過陽光的洗禮,斑點還是會再度出現,雷射終究不是將黑色素殺死,只是將一團黑色聚集的斑點打散,斑點結痂後脫落。至於曬斑何時會再出現?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完全取決於生活型態。

Read More

天熱吃冰 高市傳11人中毒

高雄市六合路某冰店疑似食品中毒案,圖為已住院4天的中毒外傭。(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17日傳出疑似食用冰品中毒案,近5天有民眾前往六合路某冰店吃冰後不適,累計就醫人數共11人,其中有4人持續腹瀉等症狀收治住院,目前症狀均已緩解,尚有2人住院治療中;衛生局表示,冰檢體已驗出沙門氏桿菌,已要求停業改善,若認定食品中毒案將法辦。 黃姓女網友在網路論壇PTT發文表示,家人12日到苓雅區一間知名剉冰店買了7碗八寶冰,吃了之後,陸續在半夜發燒、拉肚子、嘔吐、血便,共通點就是吃了冰,年紀最小的住院狀況並不好。 貼文一出後,不少網友回覆說遇到類似情況,說吃了雪花冰等冰品後有發燒、肚子痛等症狀;也有受害者致電黃姓女網友,確認都有在同一家冰店吃冰。 高市衛生局派員前往六合路某冰店抽驗八寶冰品、刨冰清冰食品檢體及刨冰器具塗抹拭子環境檢體,目前八寶冰檢體已檢驗出沙門氏桿菌陽性。(記者王正平攝) 據了解,有一家4口3人吃八寶冰腹瀉,其中住院外傭描述指出,他住院第4天,已經5天沒吃東西了,身體很虛弱。 衛生局指出,經調查食品中毒的11人,均於六合路某冰店食用冰品後出現身體不適,該店7月13日未營業,該局14日即前往現場稽查發現地板破損且髒汙不潔、垃圾桶未加蓋、未依法完成食品業者登錄、未有食品從業人員體檢紀錄等多項衛生缺失,已責令業者停業1週至7月21日並確實改善;屆期業者若未依法改善者則依法命其歇業或停業並處6萬元以上罰鍰。 衛生局指出,14日當場抽驗八寶冰品、刨冰清冰食品檢體及刨冰器具塗抹拭子環境檢體,目前八寶冰檢體已檢驗出沙門氏桿菌陽性,該檢體亦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菌量未超標)、大腸桿菌等。 此外,衛生局亦陸續採集3名廚工及8名個案檢體,住院患者亦檢出沙門氏桿菌陽性反應,檢體同步送中央疾病管制署檢驗中,俟人體檢體及食品環境相關檢體最終檢驗結果進行綜合研判,倘經檢出病原性微生物認定為食品中毒案件者,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移送高雄地檢署偵辦,並依食安法規定處6萬元以上罰鍰。

Read More

正修護理系和高雄長庚醫院產學共構 為實務課程的教學培育基地

正修護理系一一三學年度對外招生,成為南部科大唯一和高雄長庚醫院產學共構實務課程的教學培育基地。 記者蔣謙正/高雄報導 正修科技大學申設護理系,已獲教育部核准設立,將從一一三學年度招收日間部四技生一班四十五名學生,成為南部科大唯一和高雄長庚醫院產學共構實務課程的教學培育基地。同時學校將設「臨床實務入門」課程,以利於學生熟悉實習單位環境及工作流程,培養具即戰力及符合臨床實務所需之護理人才。 正修科大繼「長期照護與健康管理系」揭牌招生後,並於今年五月獲教育部同意成立護理系,將於一一三學年度正式招生。另為協助學生適應臨床實習,學習過程逐漸熟悉臨床照護,於基本護理學實習前,增設「臨床j 實務入門」課程,將採「學校教師+護理臨床指導教師(preceptor)」雙師模式實習指導,藉以深化學生臨床專業知識,縮短教、考、用差距。 校長龔瑞璋表示,為能培養符合臨床實務所需之護理人才,正修護理系將敦聘醫護界專家擔任醫護顧問,包括高雄長庚醫院院長王植熙醫師、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余幸司醫師、台南護理專科學校校長黃美智教授、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賴裕和教授及陽明交通大學前護理學系主任陳怡如教授,提供臨床實務、護理教育、發展特色等指導與諮詢。 此外毗鄰高雄長庚醫院,可以在產官學上緊密合作,共同培育能為市場所需、具備競爭力及臨床實務之新世代護理人才。例如將由高雄長庚醫院協商額外提供工讀機會,學生可利用課餘或假日至醫院工讀,增加學生服務學習之機會,及早順利接軌醫療職場,增加學生畢業後至聯盟醫院之就業意願,達到雙贏的合作關係。 其他特色還包括產學共構實務課程,南部科大唯一醫療教學培育基地,培養具即戰力之護理人才;開設特色模組課程及典範傳承講座,培育符合在地健康需求及智慧照護之人才;連結國際,培育國際護理移動人才等。目前陸續徵詢高屏地區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大學附設醫院二大醫學中心及逾二十家醫事機構,簽訂產學合作意向書,討論課程及實習規劃,以期許畢業生之能力符合就業市場需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