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嘴破 恐免疫系統出問題

醫師郭秉洋說,反覆嘴巴破可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1名40歲女子近幾個月來口腔黏膜與舌頭常出現大小不一潰瘍,有時候幾天就好,也曾好幾週都未癒合,造成吃東西、喝水疼痛不適。就診檢查發現是反覆性口腔潰瘍,經治療後病情改善。 北榮新竹分院過敏免疫風溼科醫師郭秉洋表示,口腔潰瘍是常見的疾病,多數人可能因為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不均衡出現嘴破的症狀,大多在調整生活作息後會痊癒。若反覆出現口腔潰瘍,原因可能為家庭遺傳、過度疲勞、情緒壓力、睡眠不足,以及營養素缺乏,如缺乏維生素B12、葉酸、鐵等;賀爾蒙失調,像是生理期前後;食物過敏,像麩質不耐症(吃了麥類的食物,像是麵包麵條等,出現嘴破、腸胃不適等症狀);細菌、病毒、黴菌感染。 另外,免疫疾病,常見的有紅斑性狼瘡、乾燥症、貝西氏症等血管炎的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潰瘍性腸炎);假牙金屬、牙齒矯正器反覆刺激口腔黏膜,口腔癌;藥物相關,像是免疫抑制劑、抗癲癇藥、化療藥、抗生素、消炎藥,或是其它一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也會造成口腔潰瘍。 郭秉洋指出,口腔潰瘍的治療一般可先使用口內膏,或合併使用免疫調節藥物,促進潰瘍處的癒合。如果久久無法痊癒或反覆發生,或有其他的症狀像是發燒、倦怠、皮膚疹、眼睛痛、腸胃不適、腹瀉、生殖器潰瘍等情形,則須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郭秉洋表示,維持充足睡眠、適度運動紓壓、多喝水、少吃刺激性食物、戒除菸酒檳榔、均衡飲食、充足蔬果補充維生素、維持良好口腔清潔等,可預防口腔潰瘍的發生。

Read More

糖友眼底攝影 AI預測眼腎病變

高醫打造慢性病病變AI預測系統,透過「糖尿病腎病變與惡化風險預測系統」能讓醫師從眼睛看到腎,透過糖尿病眼底攝影預測糖尿病病患的腎病變。(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醫打造慢性病病變AI預測系統,「糖尿病腎病變與惡化風險預測系統」可透過糖尿病眼底攝影預測糖尿病病患的腎病變;「預測透析病人的低血壓及合併症預測系統」可預警洗腎病人在治療中出現的併發症,讓醫療人員提前評估是否需要調整透析參數,打造優質洗腎品質。 腎臟內科醫師吳秉勳表示,糖尿病眼底病變和糖尿病腎臟疾病屬於小血管併發症的一環,兩者息息相關。「糖尿病腎病變與惡化風險預測系統」利用AI,以糖尿病眼部病變影像並結合臨床生化檢驗數據,進行訓練並統計分析其中的相關、連動性。臨床醫護人員可透過模型預測病人的腎臟病變發病風險並及早介入,延緩洗腎情況發生。 高醫透過「預測透析病人的低血壓及合併症預測系統」,可讓洗腎病人減少併發症,未來將結合預測每小時血壓值,評估可能引發併發症的原因並進行處置。(記者王正平攝) 血液暨腹膜透析室邱怡文主任說明,血液透析(洗腎)病患須每週3次、每次4小時的治療,過程中每分鐘從病人體內移除的血液量達250毫升,每分鐘移除的水分則在5~20毫升之間,容易造成低血壓問題,增加透析患者死亡風險。「預測透析病人的低血壓及合併症預測系統」可通過預警病人可能在治療中出現的併發症,讓醫療人員提前評估是否需要調整透析參數。未來將結合預測每小時血壓值,評估可能引發併發症的原因並進行處置。

Read More

早產兒急性肺出血 心導管救命

醫師王玠能說,「微創心導管關閉術」是治療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新曙光,且已可健保給付。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新生兒科與小兒心臟科團隊照護1名26週、出生體重766公克早產兒,歷經呼吸窘迫症、肺出血及氣胸等多重肺部疾病,考量開胸手術術後照顧風險較高,改採「微創心導管關閉術」,術後2天呼吸狀況大幅進步,很快移除呼吸器。 小兒心臟科主任王玠能指出,胎兒的主動脈和肺動脈間有一條「動脈導管」相通,一般足月嬰兒出生後2~3天內會自行關閉;若沒有關閉,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主動脈血液會由此持續分流至肺動脈,導致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造成生命危險。 早產兒因動脈導管的平滑肌纖維層較薄,對氧氣的刺激反應不足,導致無法順利收縮關閉,出生週數越小、體重越輕,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越高,平均高達30~40%。病嬰會出現呼吸急促或費力,嚴重時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還會有發紺、肝脾腫大、四肢水腫等危險症狀。其中,急性期最危險致命的就是「肺出血」,慢性期常導致慢性肺疾病及氣管肺發育不良。 他說,開放性動脈導管通常會先嘗試藥物治療,若效果不佳或有禁忌症時,再考慮「開胸式」結紮手術,但手術風險大。 「微創心導管關閉術」治療開放性動脈導管,對3公斤以上較大嬰兒是很普遍的介入治療,但對於極低體重的早產兒則因血管很細、管徑只有1~2公釐,加上容易失溫,難度非常高。 成醫曾遇到出生體重僅462公克、懷孕22週的小男嬰,在出生第7天時出現急性肺出血,當時體重只有478公克,使用心導管手術治療成功,是已知文獻中體重最低記錄。成大醫院團隊已於SCI期刊發表4篇相關論文,近期也在美國兒童胸腔學會雜誌發表一篇。 王玠能說,早產兒的心導管關閉術原需自費10多萬元,3月底通過健保署審核已可健保給付。

Read More

每年4萬人中風失能 掌握黃金期復健

職能治療師許庭嘉與李昀珊表示,經由復健動作可促進腦部形成新的迴路連結,取代壞死之腦細胞功能。(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約4萬人因腦中風失能,在中風後6個月黃金期展開復健有良好成效,約半數中重度失能患者經半年復健可恢復到靠枴杖行走。 7月22日是世界腦健康日,今年由世界神經學聯盟以「人人同等重要、照顧社會失能者」為主題,關懷因腦神經疾病而致失能病友權益,並鼓勵患者接受完善復健治療。 北榮腦中風加護主任鍾芷萍說明,腦中風是腦神經疾病當中造成失能與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5位,台灣每年約4萬人因腦中風失能。在中風初發生後1個月,有6~8成患者可能無法生活自理、需仰賴他人照顧,半年後也仍有5成患者存在失能危機。 鍾芷萍指出,中風失能患者可靠完善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等,達到預防及恢復效果;臨床經驗,須臥床或仰賴輪椅的中重度失能患者,經6個月復健約半數可恢復到靠枴杖或助行器行走的輕度失能狀況。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職能治療師許庭嘉與李昀珊分享,中風壞死腦神經細胞雖不可逆,但周圍神經細胞卻能在刺激或適當訓練下產生新連結,取代壞死腦細胞的功能;復健在訓練肢體力量外,也同時刺激大腦神經迴路及練習大腦與肢體間連結度。 許庭嘉說明,中風失能狀況包含日常生活依賴、肢體無力或動作不協調等、感覺異常、認知問題、心理社會問題、吞嚥障礙等。中風後6個月是復健黃金期,但就算過了也還可以再努力;且研究發現復健時間越早開始越好,若在中風後24~72小時就開始,促進日常生活獨立性表現較出加護病房後才開始更佳。

Read More

員榮智慧病房 減輕護理師壓力

智慧顯示產業跨域合作聯盟推動成果展示會,昨在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院區舉行。(員榮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工業局19日於彰化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院區舉辦智慧顯示產業跨域合作聯盟推動成果展示會,由員榮醫院與綠湖醫療聯手建立病房智慧照護應用系統。員榮醫療副院長涂川洲表示,智慧病房結合台灣特色醫療院所與醫療軟實力,創造世界級的AI人工智慧醫療示範場域。 涂川洲表示,員榮病房智慧照護應用系統結合先進彩色電子紙和反射式低耗能電視技術取代以往的床頭卡,可記載病患是否容易跌倒、要坐輪椅等相關醫療資訊,讓值班醫護人員清楚病患情況,減輕護理師工作壓力。 涂川洲指出,智慧病房內反射式的低耗能電視,能自動感測環境光影的變化調整顯示器亮度,病患及陪伴家屬可遙控調控病房內溫度、開關電燈,讓患者挑選自己喜愛的食物,也能做護理滿意度調查,讓院方即時了解,提升醫護品質。 此外,病房內的AI人工智能感測器,可偵測病人是否跌倒;在沒有煙的情況下,也能偵測是否有火源等情況。 涂川洲說,患者及家屬也可透過電視自行查詢各項檢查日期排程、術後注意事項、用藥資訊等衛教知識,減少不同家屬輪流照顧時一再詢問,護理師得重複傳達的困擾。

Read More

混入玻璃碎片 氣喘藥舒肺樂注射劑回收

食藥署18日公布,市占率百分之百的嚴重氣喘用藥「舒肺樂凍晶注射劑」,部分藥品內混入玻璃碎片,將於8月7日前預防性回收。(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8日指出,市占率百分之百的嚴重氣喘用藥「舒肺樂凍晶注射劑」部分藥品被發現混入玻璃碎片。這款注射劑在國內已售出1439瓶,已要求業者於8月7日前完成防性回收。 食藥署表示,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台灣分公司的「舒肺樂凍晶注射劑Nucala Powder for Solution for Injection」批號MX9M、S34T,因部分藥品出現混入異物情形,啟動相關批號預防性回收。這款藥品適應症是表現型為嗜伊紅性白血球的嚴重氣喘且控制不良的6歲以上病人附加維持治療,及治療嗜伊紅性肉芽腫併多發性血管炎的成人病人。 食藥署指出,這次共回收2批號、輸入總量為2591瓶,已售出1439瓶,這款藥品健保年度使用量是4689瓶、市占率100%。藥廠表示,還有1批約1512瓶藥品可供應,協調原廠再行輸入其他批號藥品中。

Read More

不孕治療補助 2年誕1.1萬嬰

不孕症治療補助2週年記者會在台北舉行,國健署長吳昭軍(右5)、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思原(左)、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右)及第1千名和第1萬名受試管嬰兒補助的家庭出席。(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為減輕不孕夫妻經濟負擔,國健署110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補助對象由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擴大至所有的不孕夫妻,只要夫妻雙方有一方具有我國國籍,且妻子年齡未滿45歲,即可申請補助,截至今年7月9日已有7萬3736件申請通過資格審查,其中5萬5044件已完成療程並通過補助費用審查,1萬0383對受補助之夫妻成功產下1萬1636名嬰兒。 獲補助產下第1萬名試管嬰兒「小芯」之王姓夫婦表示,當時經檢查及評估,醫師告知因為年齡等因素,妻子發生妊娠併發症的機率較高,且治療程序較多。透過與醫師之的合作,以及醫院協助線上申請補助,成功產下足月的健康寶寶,減輕經濟負擔。 衛福部表示,由於多胞胎植入容易有多胞胎妊娠及早產、低出生體重兒之發生,國際趨勢皆鼓勵降低胚胎植入數,藉由試管嬰兒補助方案,鼓勵不孕夫妻採單一胚胎或雙胚胎植入,受補助對象所生嬰兒之單胞胎比率為88.0%、足月生產比率74.7%、新生兒出生體重≧2500公克占76.1%;與109年國內人工生殖施術結果比較,分別增加12.3%、10.0%、9.7%,呈現正面的母嬰健康趨勢。 衛福部強調,生育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呼籲夫妻生育規劃要趁早,建議若夫妻有規律性生活經過1年以上仍未懷孕,可及早就醫治療;若經醫師診斷需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且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及妻年齡未滿45歲者,可至全台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試管嬰兒補助。 協助小芯出生的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指出,小芯的母親大約36歲到門診求助,雖然本身有免疫方面疾病,但因為病情控制得好、心臟及腎臟功能好;即便如此,試管也嘗試2次才成功。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耳石症易復發 老年人或鼻過敏者尤甚

老年人耳石膠生成不良,睡眠平躺時橢圓囊翹起來,耳石斑呈垂直宛如懸崖峭壁,耳石依著重力逐漸崩落。(醫師陳建志提供) 內耳耳石是一種碳酸鈣結晶,只能用顯微鏡見到,稱之為「耳砂」會更為貼切,位於橢圓囊內,被耳石膠牢牢地固定在耳石斑上,底下有立體纖毛細胞,可感受到人體前後左右的直線加速度。 耳石脫落最常見於老年人,起因於前庭小動脈管壁硬化,管腔狹窄引起缺血,耳石膠生成不良,當患者睡眠平躺時,橢圓囊翹起來,耳石斑呈現垂直,宛如懸崖峭壁,耳石依著重力逐漸崩落。第2常見於頭部外傷者,瞬間撞擊力道,使耳石脫離耳石斑。第3常見於嚴重過敏者,例如鼻過敏,組織胺循環到內耳,耳石膠生成不良,就會在患者日常活動如跑步、打球、轉頭,耳石趁機掙脫耳石膠,脫離耳石斑。 耳石一旦脫離耳石斑,沉積於某一支半規管內,成為「半規管耳石沉積症」,或黏著於壺腹內,成為「頂帽耳石黏著症」,就會在患者姿態改變時,因慣性或重力作用,持續帶動內淋巴液的流動,或者使頂帽彎折,引發眩暈及眼震。因此,暈眩症有幾個特點,會被特定頭部或身體姿勢所誘發,病症頂多持續數秒或數分鐘,不可能持續數小時或數日。 口服止暈、止吐藥物只能治標,治療須仰賴「耳石復位術」,應由醫師親自操作或監督,一邊轉動患者頭部,一邊觀察患者眼球震動,判斷耳石處於半規管內何處,繼續調整患者頭部位置或姿勢,宛如玩彈珠迷宮,有時需要多人協助。有人一次就能成功,有人卻需要多次才能成功。 除非是頭部外傷,不論是老年人或鼻過敏者,耳石歸位後容易再脫落,大多會在1年內復發。為了避免復發,鼻過敏者應該要好好控制過敏,長期服用抗組織胺;老年人應該要保養血管內皮,控制血壓、血糖或血脂,長期服用高濃度之二十碳五烯酸 (EPA),每日至少1800毫克。需注意的是,為避免復發,而減少身體活動或避免劇烈運動其實是因噎廢食,沒必要。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

陽明交大×北榮研究證實 腦部磁刺激 改善難治型憂鬱症

陽明交大和北榮團隊合作,建立憂鬱大鼠模型,證實透過腦部磁刺激,有助於難治型憂鬱症患者改善症狀。(陽明交大提供)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陽明交大和台北榮總團隊合作,建立憂鬱大鼠模型,證實透過腦部磁刺激,有助於難治型憂鬱症患者改善症狀,為這種非侵入性治療方法找到有利的科學證據。 陽明交大指出,憂鬱症雖有藥物可治療,但部分患者仍無法有效改善;對於服用2種以上抗憂鬱藥仍無顯著效果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臨床上使用非侵入性的重覆經顱磁刺激的治療方法雖然成效明顯,不過醫界並不明白其機轉。 陽明交大生理學研究所教授林惠菁與北榮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正達的研究團隊,建立憂鬱大鼠模型,證實間歇性磁刺激或持續性磁刺激,都能改善大腦前額葉中的腦源神經滋養因子,這是首次有科學實驗證實兩種不同磁刺激方法,應用在憂鬱症治療的分子生物機制。 為尋找科學證據,研究團隊模擬大鼠受到創傷的情況,經過密集電擊後,從糖水喜好、游泳、懸尾等3項測試,觀察到大鼠符合憂鬱的行為,從而建立憂鬱鼠的實驗模型;憂鬱鼠接受重覆經顱磁刺激後,從電生理訊號與分子生化分析,都可見到治療對抑制憂鬱和積極應對行為有顯著效果。

Read More

第2款阿茲海默症藥證實有效

美國藥廠禮來阿茲海默症新藥證實有效,朝核准再近一步。(路透) 18個月衰退減緩35% 估美年底監管 有專家認售價高昂、副作用大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第2款證明能減緩認知衰退的阿茲海默症藥物,在頂尖期刊刊登的臨床實驗結果證實有效之後,距離獲美國當局核准又近了一步。許多專家稱許這一發展是該領域多年幾無進展後的重大突破,但也有專家呼籲謹慎,認為這款藥物售價高昂、有危及生命的副作用風險,好處不大。 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上的論文,分析近1200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時發現,與安慰劑相比,阿茲海默症藥物Donanemab在18個月期間讓衰退速度減緩了35%。測量方式以「綜合阿茲海默症量表」為標準,評估患者執行日常事務的能力,像是管理財務、駕駛汽車、從事嗜好,以及談論時事等。 這種藥物每4星期靜脈注射一次,製藥商禮來表示,預計美國將在今年年底前採取監管行動。 這篇新論文發表幾天前,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將日本衛采製藥(Eisai)與美國藥廠百健合作開發的阿茲海默症新藥Leqembi納入公營老人保險「聯邦醫療保險」。 但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維德拉和同事在伴隨《美國醫學會期刊》此份研究成果發表的評論中表示,從長遠來看,現在還不是宣布新藥有益的時候。他們說,Donanemab和Leqembi(也稱為Lecanemab)不能治癒阿茲海默症,而是可以「稍微減輕病情惡化」。 這篇評論寫道:「如果澱粉樣蛋白抗體風險低、價格便宜且易於管理,那麼患者、臨床醫生或付款人可能不會質疑這種適度的好處,但它們並非如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