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白血病 9歲女童二度捐髮

癌症希望基金會「2023首望相助‧希望從頭開始」捐髮活動22日舉辦台北場次活動,12歲(左)與9歲(右)孩童在家長陪同下完成捐髮。(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曾確診白血病、歷經3年治療戰勝病魔的9歲女童,22日在媽媽陪同下完成第2次捐髮,以行動鼓勵其他病友。 台灣每年有將近10萬人因為癌症治療而掉髮。癌症希望基金會募髮行動邁入第21年,已募到22萬6185束髮束,等同117座台北101高度。 「2023首望相助‧希望從頭開始」捐髮活動下午在三創生活園區登場,共90名捐髮者響應,年齡從4~59歲,更有3名癌友參與捐髮。 「想幫助生病的人」,9歲女童在媽媽陪同下完成第2次捐髮。她剛出生就被診斷出白血病,如今痊癒,盼能鼓勵其他有相同遭遇的人。 女童媽媽表示,女兒1歲多被確診白血病,經過3年多治療已經康復。女兒當時也因生病掉髮,鼓勵她透過捐髮幫其他癌友加油打氣。 即將進入國中的君樺則在媽媽耳濡目染下,主動提出捐髮意願。他從小二開始留頭髮,因疫情捐髮活動幾度暫停。他捐出長達67公分頭髮。 君樺說,當初沒有考慮太久,吹頭髮要花很多時間,是他留頭髮過程中覺得最麻煩的事情,還有常常被誤認成女生也讓他不太開心,不過他都會坦然告訴別人是為了捐髮。 君樺的媽媽已3度參與捐髮活動,對於兒子說要捐髮,她直呼「這是好事」,接下來就是要說服老人家,因為長輩認為「男生怎麼可以留長頭髮」,沒想到長輩聽到是為了捐髮非但沒有反對,還大力支持君樺做公益。

Read More

部桃新屋分院20週年 爭取擴大規模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22日出席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20週年院慶活動。 (行政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22日舉行20週年院慶活動。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出席指出,桃園醫院正在擴建400床的醫療大樓,目前正爭取衛福部核定擴大新屋分院的規模,提供戰備醫院的能量。 新屋分院創院20週年,和國泰人壽新屋展業通訊處和私立清華高中合作,在院內舉辦醫起捐血和義賣市集活動,吸引社區民眾和醫護人員踴躍參與。 國壽志工協助下,活動一開始就有很多民眾排隊響應;醫院同仁也紛紛捲起袖子,以實際行動支持捐血。清華高中餐飲科推出行動餐車,義賣市集所得全數捐作醫院社會福利基金,協助弱勢就醫民眾的需要。 愛心歡度院慶,新屋分院與在地團體攜手共辦醫起捐血X義賣市集活動公益活動。(桃園醫院提供) 鄭文燦表示,觀音、新屋區的客家居民比例很高,新屋分院有一半的員工是客家籍,是具有客家特色的醫院。行政院將持續支持桃園醫院及新屋分院,希望桃園醫療能量的發展更大、更好。

Read More

B肝帶原疏於定期追蹤 拖成肝癌

醫師陳季杏表示,B肝疏於健檢易導致惡化,一定要定期追蹤,俾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1名67歲婦女有血壓些微偏高慢性病史,近幾個月來右上腹脹及悶悶感覺,抽血及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7公分腫瘤,胎兒蛋白也高出正常值許多,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肝癌。經安排手術切除,並開立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後續追蹤治療。 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季杏表示,台灣成年人中,B肝帶原者約占15~20%;其中,9成是毫無症狀的健康帶原者,往往忽略定期追蹤,只有在肝炎發作時因疲倦、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全身無力、黃疸、茶色尿等症狀才就醫。 B肝併發症常見為肝硬化或肝癌。肝硬化指肝臟反覆發炎導致纖維化,很多病人因毫無症狀,直到肝功能異常或肝衰竭時才被正視。肝癌有85%因肝硬化發生。 陳季杏指出,肝硬化、肝癌篩檢,建議每半年至少做1次超音波檢查及甲型胎兒蛋白(AFP)。若已有嚴重纖維化或進展到肝硬化,追蹤間隔則縮短為3個月做1次腹部超音波及AFP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奇美醫自2015年引進超音波肝纖維度測量儀(ARFI),可早期偵測肝臟是否纖維化,不受腹水影響,且可取代傳統危險性較高之肝切片評估肝纖維度。去年下半年服務35位民眾,其中7位有重度纖維化及肝硬化,9位有中度肝纖維化。

Read More

因疫未追蹤 腎病血尿拖成癌

醫師鄭嘉緯提醒,平常上廁所時多注意尿液色澤,若發現血尿狀況,及早就醫檢查。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5歲董姓台商患有慢性腎臟病,因新冠肺炎疫情疏忽慢性病追蹤,疫過後檢查發現顯微性血尿及腎水腫、右側輸尿管中段有明顯腫瘤,確診輸尿管的泌尿道上皮癌,經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患側的腎臟與輸尿管,才回復正常生活。 童姓台商疫情過後到光田綜合醫院求診,腎臟科副院長張家築考量病患已長時間未追蹤病情,安排整體檢查,從尿液檢查得知患者有顯微性血尿的症狀,此外,腎臟超音波更發現右側腎臟已屬重度腎水腫,進一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探知,右側輸尿管中段有明顯腫瘤,安排泌尿科會診,確診為上泌尿道上皮癌。 泌尿外科醫師鄭嘉緯說,上泌尿道上皮癌,位置包含腎盂或輸尿管,正如膀胱癌一般,常會伴隨無痛性血尿,沒有其他明顯症狀,部份病情嚴重病人會排出長條形血塊,常見的風險因子有基因遺、抽菸、長時間接觸有機溶劑、或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如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天仙藤)、或是腎臟輸尿管的慢性發炎或慢性腎臟病,都會增加罹癌的機率。 鄭嘉緯指出,輸尿管或腎盂的泌尿道上皮癌,過去以傳統開腹或腹腔鏡手術,除手術時間較長,且需要在下腹撐開較大的傷口取出檢體,因此復原期長。患者選擇Xi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一鏡到底的切除腎臟及整段輸尿管,傷口小,恢復快,術後隔天,無需等待排氣可以喝水,第2天可下床走路,移除尿管,於術後第5天就可以出院。 張家築提醒,血尿分為肉眼看得見的血尿,及肉眼看不見但卻可以在顯微鏡下發現過量紅血球的「顯微性血尿」,血尿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徵,它的病因很多,嚴重性也有所不同,不可輕忽,若發現有血尿狀況,及早至泌尿科門診諮詢;不抽菸、不服用成分不明的中草藥,降低罹癌風險。

Read More

萬芳農園重啟 助癌友對抗病魔

萬芳醫院闢建「萬芳農園」,提供癌友與家屬的身心靈照護。(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癌症病患歷經漫長抗癌生活,心情容易低落,甚至萌生放棄治療念頭,為了提供病人與家屬身心靈照護,萬芳醫院闢建萬芳農園,啟用至今逾13年,先前受到疫情衝擊暫緩對外開放,如今睽違3年,於21日重新啟動,盼透過「綠色奇蹟」,讓病人感受生命的價值。 對抗乳癌近10年的林小姐,歷經手術、化療及復發等挑戰,透過社工師介紹參加病友活動,經常徜徉在萬芳農園、栽種花草蔬菜,讓她忘卻病痛和生病的恐懼,重拾活下去的動力。她感激多虧有萬芳農園,讓她不敢告訴家人病情時,能有空間消化壓力,堅定的對抗病魔。

Read More

翁熱暈心跳163次/分 險心梗

救護人員當下推斷患者為熱中暑,立刻鬆開衣物降溫並給予靜脈輸液及高濃度氧氣(圖為示意圖)。 (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縣日前傳出首例老翁暈倒在步道上,意識不清、體溫高達41度,所幸被路過山友發現緊急送醫才撿回一命,成為今年入夏後熱傷害最嚴重的案例。除此之外,消防局還接獲夜市攤商、逛市場的老先生以及高溫下工作的移工等暈倒案件,全都因為「熱」所造成的身體不適。 70歲老翁被發現在步道暈倒,意識混亂、相當躁動,量測體溫高達41度,脈搏和呼吸也都超過正常標準值,救護人員當下推斷患者為熱中暑,立刻鬆開衣物降溫並給予靜脈輸液及高濃度氧氣;送醫途中老翁狀態變得更糟,血壓下降至86/52mmHg、脈搏驟升至163次/分(標準為60~80/分),即以12導程心電圖機監測其心率,沒想到判讀結果為疑似心肌梗塞,趕緊後送醫院治療。 東元綜合醫院急救醫學教育中心主任簡振宇指出,患者為熱中暑造成的低血容性休克,心臟和肝酵素偏高,到院後一度轉為無意識並出現抽搐的狀況,緊急給予藥物和輸液後,穩定生命徵象轉至普通病房休養。 簡振宇說,患者經檢測後排除心肌梗塞,會出現異常的心律,可能是因為氣溫升高後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流汗讓身體水分蒸發使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缺血現象,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心肌受損,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簡振宇說,急診室熱傷害的案件最近有變多,但是像老翁這樣危急的狀況是今年熱急症首例。

Read More

吃成人量克流感 4歲童昏睡2天

陳姓少婦對於懷中4歲女兒誤服大人劑量克流感,導致連日飽受嗜睡所苦,頻頻拍背疼惜。(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綜合報導 金門一名陳姓少婦18日凌晨帶著發燒不退的4歲女兒前往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女童服藥後,前2天幾乎都在昏睡狀態,後來接獲院方通知「拿錯藥」,把「克流感」孩童劑量開成大人劑量,嚇得少婦趕緊帶女童回院檢查,所幸暫無大礙;院方21日表示,已由副院長董文雅率領登門道歉,後續將協助女童健康追蹤。 金門醫院開錯流感藥劑量致女童嗜睡,衛生福利部長薛瑞元21日說,將持續追蹤女童狀況,醫院也已提出改善措施,包括電腦系統設置警告等,將釐清醫院責任後是否進一步裁處。 陳姓少婦說,最讓她生氣的是,前天之前「從頭到尾等不到開錯藥醫生的一句道歉」,當然對醫院的醫療品質沒有信心,女兒從金門醫院急診回家服藥後,幾乎一直處在昏睡狀態,即使醒來也是精神不佳,嚴重嗜睡;19日下午,醫院打電話表示「拿錯藥」,說拿成大人的劑量,請母女去醫院換藥。 陳婦說,由於醫生開的「克流感」是管制用藥,當時有在藥單簽名;志工向她解釋,院方核對處方箋過程,發現電腦印出來的劑量和醫生開出的手寫處方箋劑量不同,立刻通知她們換藥。 陳婦表示,院方19日發現錯誤,不僅等不到原開錯藥醫生一句道歉,連和志工接觸的過程,也沒聽到志工表示歉意,所以決定將過程PO上臉書,此事才在地方蔓延開來,陳婦對全金門唯一的醫院犯下如此錯誤感到不可思議,且事後消極面對受害患者的態度也教人不敢恭維。 陳姓少婦出示金門醫院開給女兒的藥袋,確實是標示「每次1粒」的成人劑量。(記者陳金龍翻攝) 金門醫院副院長董文雅表示,醫院很重視開藥過程的把關程序,才會在核對步驟發現處方箋有異,清查發現醫師手寫與電腦開出的處方箋對不起來,立刻採取補救措施。另名副院長陳根雄說,以劑量來講,該名4歲女童1次大約多服用了2/5顆的劑量。 董文雅說,以克流感開給成人的藥方是1顆75毫克為例,該女童1次應服用3/5顆的藥量;根據臨床經驗,以2次的劑量來看,還沒有發現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影響,為確保女童在此事件的健康,院方後續會為女童安排驗血、肝功能、腎功能檢查,以利後續追蹤。 對於院內醫師開錯劑量,金門醫院副院長董文雅(左)、陳根雄(右)連袂出面道歉,後續將協助女童健康追蹤。 (記者陳金龍翻攝) 董文雅說,此事件院方的確有錯,絕不迴避,已在前晚上帶著當初在電腦開錯劑量的醫師,在志工協助下,前往女童家中當面致歉。未來,院方也會加強督導醫師、藥師端的處方箋比對程序,將錯誤機會降到最低。

Read More

車禍痠痛 針灸+中藥活血祛瘀

中醫師張立穎施以針灸與藥物併用,以治療車禍後遺症。(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當車禍發生,傷重者會立即送急診;但較輕微的車禍,不少人若沒有明顯的外傷就繼續上路,殊不知車禍所產生的後遺症,往往當下不自覺,但隔天就發覺身體這裡痛、那裡痠,只要「輕舉亂動」就痛的不得了。高禾醫院張立穎中醫師就提醒事後的檢查不能輕忽,才能避免健康上的隱憂。 張立穎指出,車禍導致身體遭受碰撞、肌肉韌帶拉傷,但所造成的腫脹發炎情況,得等到12至24小時後,才會逐漸浮現,這也是為什麼多數人在車禍隔天才出現「全身痠痛」的原因。 根據中醫理論,輕微車禍會對氣血造成損傷,嚴重車禍可能傷及臟腑器官,無論損傷輕重,都可能導致氣滯血瘀或氣血不足;如果不進行妥善治療,可能會產生筋骨痠痛、關節活動功能變差甚至皮下組織鈣化等後遺症。 張立穎指出,中醫治療車禍損傷的首要任務是針對患者體內的氣滯血瘀情況進行治療。在初期,以針灸與藥物併用理氣活血、祛瘀治療;在中期,除了繼續以針灸藥物併用活血化瘀外,輔以稍重手法、靜脈雷射、光生物調節療法,並配合些簡易活動來加速癒合,防止嚴重瘀血或沾黏產生。如果患者有筋斷或骨折情況,還會輔以接骨續筋的治療方法。 康佩筠物理治療師進行光生物調節療程,,並配合些簡易活動來加速癒合,防止嚴重瘀血或沾黏產生。 (記者王正平翻攝) 在後期,治療方法會根據患者體內氣血損耗程度,以頭皮針輔以整骨手法,配合物理治療及恰當運動來復原肌力,並去除剩餘瘀血與沾粘。給予適當的強壯脾胃、補氣養血和滋補肝腎等治療。

Read More

花蓮慈院癌症醫學中心 獲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

花蓮慈濟醫院癌症醫學中心榮獲台灣永續行動獎健康與福祉組金獎,許文林副院長(左)、癌症醫學中心主任許仁駿(右)。(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癌症醫學中心積極開發、推動智能照護系統,跨越地域、空間限制,提升癌症病人照護品質,在二十一日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頒獎典禮上,以「智慧為翼照護跨越城鄉」,榮獲二0二三台灣永續行動獎健康與福祉組金獎。 花蓮慈院癌症醫學中心使用醫療照護APP,突破花東兩縣城鄉限制照護癌症病人,許文林副院長表示,為了讓癌症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療,癌症醫學中心爭取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醫院總額風險調整移撥款計畫挹注,開發「個案管理醫療照護系統」,減少繁複的註冊填寫資料步驟,以簡單的二維條碼即可完成註冊,不僅友善高齡病友,同時提升了使用率;系統也整合花東兩地醫院資源以及院內的專業照護團隊,並協助花東十七家醫院建立醫院資訊連接API與金鑰。   花蓮慈院癌症醫學中心使用醫療照護APP,突破花東兩縣城鄉限制照護癌症病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這套系統不僅能讓個管師與病患,針對治療情形與注意事項進行雙向溝通,還有貼心服務包含病患預約就醫提醒、門診前檢查提醒與當日領取藥物資訊及檢查報告異常數值提醒等功能,而沒有同住的家人也能透過APP,同步了解病人的治療狀況,以及有疑問時,個管師都可以即時回覆與解答,這樣的設計讓遠端的家人能更安心,而病人在醫療團隊的治療下,有了家屬的支持,也讓他們更有勇氣接受治療。 系統語言除了支援繁體中文、英文外,也加入了印尼文與越南文。癌症醫學中心主任許仁駿表示,他發現外籍看護已成為花東高齡癌症病人的主要照護者,為了讓外籍看護能夠使用這系統照護雇主,特別加入了印尼文與越南文,未來希望將這套系統推廣到印尼慈濟醫院,協助照護印尼的癌症患者。 個案管理醫療照護APP,統計從二0二一年四月上線到去年十二月為止,共有一千三百二十四位新診斷癌症患者使用,且透過分析發現癌症病人相關治療門診失約率由二成四下降到百分之七點九。許仁駿說,個案管理醫療照護系統,提高病患治療意願,減少治療中斷發生,未來這套系統也會導入到各家慈濟醫院,照護更多的癌症病人。

Read More

「博物館處方箋」 助失智病家走出孤獨

長安醫院「博物館處方箋」鼓勵失智病友走入社會,照顧者得以喘息,助失智病家走出孤獨。(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失智症患者突破三十萬人,長安醫院與大台中地區的多家博物館、美術館與藝文中心進行合作,推出失智症的「博物館處方箋」。失智長者走入展覽場域,透過觀展、導覽等社交機會,病友與照顧者融入社會。 長安醫院創辦人呂政翰院長說,「博物館處方箋」是應對人口老化的一帖良藥,與醫院「長者平安,長久平安」理念吻合。醫師開立處方,鼓勵失智病友走入博物館,一方面接受不同於日常的感官刺激,藉由場館人員的友善協助,讓照顧者得以喘息,社會大眾能夠直接接觸和認識失智病友。 長安醫院執行院長徐錦池表示,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開立的「博物館處方箋」,失智病友與兩名陪同者,免費參觀「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不定期安排病友團體,接受美術館特別針對失智病友設計的專屬導覽。今年第四季擴大辦理,預計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博館)」、「纖維工藝博物館」納入博物館處方箋的合作。 神經內科蔡佩霖醫師提醒,失智長者會因為疾病,造成情緒不穩、言行激動等精神行為障礙,為了不造成他人困擾,家屬與病友經常足不出戶,因此讓長者少了與外界交流、刺激的機會。 「博物館處方箋」的目的,鼓勵病家重新走入社會,藉此為博物館服務人員、志工安排認識失智症的教育訓練,將各類型展館打造成高齡失智友善的場域,社會認識失智病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