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好缺氧 增加糖尿病風險

睡眠呼吸中止會造成血糖不易控制,科林睡得美中心表示,有注意力不集中、白天嗜睡、夜尿、淺眠、打呼等症狀應儘速檢查自已的睡眠狀況,以為健康把關。(科林睡得美中心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睡不好也會影響血糖,因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缺氧會增加胰島素抗性使血糖不易控制,醫師呼籲民眾可利用各地免費的「居家睡眠檢查」服務,了解自已的睡眠狀況,提早預防不良病變。 衛福部統計,全台約有200萬糖尿病友,而因糖友死亡人數已連續2年持續攀升,年成長率達7.3%及11%,去年糖尿病死亡人數為1萬2289人,約平均每小時便有1人以上死於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控制課題,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國民健康危機。然而,睡眠也與糖尿病有關,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兩者已成為惡循環。 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因夜間的缺氧造成發炎反應來影響胰臟β細胞,增加胰島素抗性使得血糖不易控制,部分研究也顯示如果可以好好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例如使用目前最有效的「睡眠正壓呼吸器」治療,可使得原本控制不良的血糖得到較好的控制,也可以減少其相關併發症發生率。 莊立邦表示,臨床上遇到好幾位中年男士,因晚上睡覺打呼太吵被老婆要求來看有無睡眠呼吸中止症,本來以為自己很健康,但抽血檢查才發現不但血壓高,而且是糖尿病前期。他們共同的特性都是肥胖且白天精神狀況不佳、易累;在經過睡眠正壓呼吸器的治療及飲食衛教控制後,病人白天疲累症狀改善很多,再次抽血的糖化血色素也跟著改善。 科林睡得美睡眠技師洪曉菁指出,根據睡眠學會統計,目前台灣睡眠呼吸中止症診斷率僅約為0.49%,各大醫院雖已積極成立睡眠中心,但恐仍無法負荷目前龐大的檢測量能,因此民眾如發現自身注意力不集中、白天嗜睡、夜尿、淺眠、打呼等症狀,可盡速利用各地免費居家睡眠檢查,及早發現疾病,能為健康把關。

Read More

微創介入診治腫瘤 復發率低於5%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成立「精準微創介入診療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務,24日揭幕,讓患者從門診到介入診療、手術後觀察等,都可在同區域內進行。(台大醫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成立「精準微創介入診療中心」,利用微創手術針對未全身性擴散,局限於一隅的惡性腫瘤進行精準打擊,如橫膈下腫瘤,與單純電燒相比,採微創介入復發率低於5%,而早期肝癌患者,結合動脈栓塞和射頻電燒,治療成功率達90%。 台大醫院指出,隨著醫學進展,對抗癌症從手術切除進展到放射線照射腫瘤抑制癌細胞生長,再進步到以化學或生物製劑為主的內科藥物治療,現在又往前再邁出一步,就是微創介入治療,目前已被公認為醫學上最能兼具有效控制癌症以及避免身體損傷的重要武器。 台大醫院表示,影像醫學部「精準微創介入診療中心」開幕,除了傳統手術切除治療,低侵入性診斷和治療的精準微創介入診斷治療,因傷口小漸成趨勢,台大醫院打造一站式服務,整合跨領域團隊包括醫師、個案管理師、護理師、放射師等,從門診到治療、術後觀察均在同一區域內進行。 台大醫院表示,影像醫學部微創介入治療行之有年,以肝癌治療為例,對於早期患者,結合動脈栓塞和射頻電燒,治療成功率達90%;對於中期肝癌或年長無法久躺患者,近期有了從手部橈動脈進行穿刺的微創介入,減少傳統動脈化學栓塞治療可能造成不適。 台大醫院指出,精準微創介入診療中心還提供神經血管疾病、各種血管畸形和多種出血的微創治療,透過精準影像引導建置人工血管,甚至為了避免各種管路阻塞導致的緊急醫療需求,項目包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取栓治療、動脈瘤栓塞和導流支架置放、動脈狹窄的擴張術和支架,以及全身各處的血管畸形的栓塞和硬化劑治療,亦曾執行肝癌、全身退化性關節炎等治療等。

Read More

顏面神經麻痺 7天內黃金治療期

中醫師趙家儀說,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出現7天內是黃金治療期,要及早治療。(新樓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顏面神經麻痺病患大多數經治療後,約1-3個月能順利復原,少數損傷較嚴重者會留下後遺症,甚至不能復原。新樓醫院中醫科醫師趙家儀說,症狀出現7天內是黃金治療期,要及早治療;美顏針治療可縮短顏面神經受損病程,有助於顏面神經修復。 趙家儀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可以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一般說的顏面神經麻痺就是屬周邊型,病人半邊的臉發生肌肉麻痺,單側抬頭紋消失,單側顏面無力,單側眼睛無法閉合。顏面神經麻痺病常見原因為病毒感染、創傷、神經性疾病或是腫瘤等原因,但仍以不明原因最多。因急性神經受損,所以發病初期進展快速,通常一週內會逐漸穩定,恢復時間因個人體質而異,病程約3-4個月。 她說,中醫觀點主要是因為風邪外襲,風痰阻絡,肝氣鬱結,氣血虧虛,當免疫力低下時,病毒易侵入人體,面癱多是因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寒之邪乘虛而入,面部經脈壅閉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所致。若日久不愈,會耗傷氣血,當氣血不足,瘀血阻絡,會形成面癱後遺症。治療可使用中醫針灸,有助於對顏面神經麻痺恢復,可以在局部穴位刺激以疏通氣血,傳統針灸在臉部特定穴位進行治療。臨床發現,利用韓國美顏針的技術可以縮短顏面神經受損病患的病程,與傳統針灸於臉部穴位不同的是,美顏針可針對受損部位下針,透過刺激筋膜,改善局部張力不均,恢復氣血循環,促進神經修復,針對無力的肌肉加強收縮,針對過度緊繃的肌肉進行放鬆。 趙家儀提醒,即使痊癒後有些病人還會再發作,原因多為工作壓力大,疲倦勞損而復發。除了把握黃金治療期外,病人規律生活作息及飲食營養,可提升免疫力,並少吃燒烤油炸物、冰飲,拒菸酒,電扇冷氣勿直接吹身體。

Read More

高血脂後健檢 揪出冠狀動脈狹窄

門諾醫院引進512切電腦斷層,可以更精確看出冠狀動脈有無狹窄,及早偵測有無冠狀動脈心臟。 (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現年80歲擔任里長的黃先生,日前服務的過程中因頭部受到撞擊送醫治療,檢查後雖無大礙卻意外發現患有高血脂,為了確保健康,家人安排進一步的健康檢查,並在醫師的建議下進行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瞄,發現冠狀動脈確實有狹窄情形,所幸尚可用藥物控制不需進行心導管手術,黃里長慶幸的說,還好做了這項檢查,現在除了按時服藥也積極控制體重及運動,要為自己的健康加分,繼續為里民服務。 門諾醫院今年引進512切全景寶石電腦斷層檢查儀,不僅比傳統電腦斷層掃描時間短,在顯影劑量減少並降低輻射劑量下,能組合出更細緻的2D平面或3D立體影像。最大特色是民眾一次閉氣,就可包含整個心臟冠狀動脈的血管檢查,對於高心律或是心律不整患者,仍能於一個心跳瞬間掃描整顆心臟,避免過多輻射劑量。 門諾醫院健檢中心主任黃繩龍表示,許多3高的患者,自認為沒有症狀,也沒有按時服藥,殊不知致命的風險正悄悄到來,因此平時的健康檢查更顯重要。考量許多民眾不喜歡侵入性的檢查,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瞄確實是一項新的選擇。 80歲黃里長慶幸做了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瞄,讓他可以及早發現,積極控制體重及運動。(門諾醫院提供) 門諾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翰興指出,因為心臟是會跳動的器官,而心臟的冠狀動脈一般直徑僅3毫米較細小,所以一般低階的電腦斷層很難將心臟看得清楚。門諾此次引進高階512切電腦斷層,有點像是放大鏡的概念,可以更精確看出冠狀動脈有無狹窄,及早偵測有無冠狀動脈心臟病,減少心肌梗塞的威脅。

Read More

超上聲門吞嚥法 助他拔除鼻胃管

台中榮總整合相關科室成立「台中榮總吞嚥障礙跨領域照護團隊」,針對腦中風病人強化吞嚥功能,減少鼻胃管留置時間。(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4歲林姓男子右側小腦中風,除了造成嚴重的暈眩外,還影響了吞嚥功能、連口水都吞不下去,出院後,仍須以鼻胃管進食,院方為他進行吞嚥復健,針對他出現舌頭無力、右邊咽部收縮不佳等問題,訓練他閉氣、用力吞,將堆積在喉嚨的食物殘留吞得更乾淨,不到半年就順利移除鼻胃管,和心愛的家人一起去吃最愛的小吃和貢丸湯。 台中榮總一般神經科主任陳柏霖指出,肢體無力是急性腦中風患者最常見併發症,吞嚥困難是第2名,高達6至7成,但卻最易被忽略。台中榮總為此,去年起整合相關科室成立「台中榮總吞嚥障礙跨領域照護團隊」強化患者的吞嚥功能及降低鼻胃管留置時間。也因此,出院鼻胃管移除率去年到達45%,遠高於3年前的24%,腦中風3個月死亡率由21.1%下降約一半至12.7%,此結果也在台灣營養學會年會及亞太腦中風年會發表,引起關注。 陳柏霖表示,吞嚥困難的病人,無法順利將食物從嘴巴送到食道,吃下的每一口都備極艱辛,甚至造成食物容易進入氣管,增加約7倍的吸入性肺炎風險,嚴重更可能危及生命,而病人因害怕嗆咳而拒絕進食,長期會引起營養不良、生活品質下降、死亡率升高,需要鼻胃管長期灌食。 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黃瑄湄說,林姓男子腦中風後有吞嚥困難,必須戴著鼻胃管進食,出院接受吞嚥復健,院方先為他進行吞嚥評估,以吞嚥內視鏡吞咽攝影檢查發現,右邊聲帶麻痺、舌頭無力、右邊咽部收縮不佳,及呼吸道保護不佳等問題;因此,進食較濃稠食物時,無法將食物往下推。 耳鼻喉頭頸部醫師謝宜凌說,醫療團隊建議他使用「超上聲門吞嚥法」,也就是「閉氣、用力吞」,可以將堆積在喉嚨的殘留吞得更乾淨。經過不到半年訓練,他不僅順利移除鼻胃管,也終於如願和家人去吃小吃和貢丸湯。

Read More

小三通求圓子女夢 57歲陸籍婦人 金門試管產子

陸籍57歲婦人過了更年期仍想求子,經過金門醫院的努力,在58歲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目前金門醫院還有2000多例的陸客凍卵、凍胎等待殖入。(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綜合報導 大陸因為一胎化,民眾求子者眾,試管嬰兒等技術卻被嚴格禁止,但一海之隔的金門卻成他們的「一線生機」,衛福部金門醫院副院長陳根雄說,小三通未停航前,就有不少民眾跨海來尋求協助,目前院內還有2千多例陸客在疫情前凍卵、凍胎還無法植入;金門醫院於20日起開放陸客接受生殖醫學療程,讓對岸民眾有機會一圓生兒育女夢想。 陳根雄表示,金門醫院在2015年成立生殖醫學中心,生殖醫學療程在疫情前,已在兩岸不孕症領域做出很好口碑,金門試管中心的一促一移成功率近8成,算是全國最高,近年還有廈門安寶醫院、兩岸生殖醫學權威魏曉瑞醫師投入,與金門醫療院所合作。 疫情後,小三通停航,原在金門地區接受生殖療程需求的陸客,只能先飛到台灣,再轉機來金門,對於不孕症夫婦來說不僅舟車勞頓,且影響療程效果,好不容易盼到今年復航,大陸不少民眾多次寫信到縣府,連縣長陳福海也接到陳情電話,希望有機會幫忙這些不孕症夫婦。據悉,目前最少有50名想要求子的陸客,正在排隊申請中。 廈門安寶醫院生殖中心總監、金門縣醫院生殖中心運營總監蘇晉昇指出,大陸因為一胎化政策,很多獨生子女家庭,有些因為獨生子女亡故的「失獨」家庭,更是求子心切,有一名57歲患者,已經過了更年期,但還是想生自己的孩子,找上魏曉瑞幫忙,但年紀實在太大,魏曉瑞要求她需能扛起20公斤槓鈴,才幫她做試管,對方努力一陣子終於成功,在58歲生下一個健康孩子,夫妻到現在都還會跟他們聯繫致謝。 陳根雄說,目前醫院有2000多例的陸客凍卵、凍胎還無法殖入,很多大陸民眾都很關心,有時還會打來詢問,有少數幾例等不下去,申請到台灣的醫院移植胚胎,但都因為舟車勞頓失敗,成功率不如在金門醫院進行,他認為金廈間交通僅需30分鐘,在患者心中,比較親切且距離近。

Read More

預防脂肪肝 少吃高油/鹽/糖

南市醫響應肝基會辦「全民腹部超音波」活動,今年有237位民眾參加。(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今年舉辦40歲以上免費篩檢肝炎活動,有近3百人參加,以超音波檢查結果高達8成異常,包括疑似肝癌、肝實質病變、良性肝腫瘤等,而且還有過半有脂肪肝。肝膽腸胃科醫師牟聯瑞說,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避免高油、高鹽、高糖食物,降低脂肪肝機率,因為脂肪肝會引起肝臟發炎致肝硬化。 南市醫表示,院方已連續3年配合舉辦免費「全民超音波檢查」,今年共有237人參加,檢查有異常者高達201人(84%),其中也發現疑似肝癌、肝實質病變、良性肝腫瘤、膽息肉、脾腫大、其他腹部腫瘤等,並進一步安排就醫診治。值得注意的是,有118位受檢民眾出現脂肪肝,比率高達50%。 牟聯瑞指出, 肝是沉默的器官,慢性肝病絕大多數毫無症狀,只有在病情嚴重時,才會有肝硬化、腹水、肝昏迷等症狀,唯有定期檢查追蹤,才能遠離病變威脅。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接受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建議年滿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應該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目前台灣B肝、C肝帶原者至少2百萬人,唯有定期追蹤,才能避免肝炎惡化。

Read More

全島一肝檢測 8成以上異常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推出「全島一肝」免費超音波檢查,23日共檢查4663位民眾,發現有超過8成的民眾肝臟異常。(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民眾的肝臟,真的不太健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23日推出「全島一肝」免費超音波檢查活動,計有24家醫療院所共檢測4663位民眾,發現有81.4%的民眾檢查顯示肝臟異常,高達3795人,其中2505人疑似有脂肪肝,推估全台半數成人可能有脂肪肝,建議民眾30歲起應定期檢查。 肝基會指出,「肝病是國病」,肝基會於2021年10月首次舉辦全民免費腹超活動,2022年擴大連線與全台灣北中南東16家醫療院所合作執行免費檢查,今年再次擴大到全省24家醫療院所,由90名肝膽腸胃專科大夫為民眾免費檢查,配合的護理及志工人員更超過600人,統計上午活動期間共檢查了4663人。 結果發現國人的肝臟真的不好,竟然只有868位民眾肝臟正常,只占18.6%,而3795人肝臟有著不同程度的異常,2505人確定有脂肪肝,占總數的53.7%,1064人有血管瘤或肝囊腫等良性肝腫瘤,121人有疑似肝癌及性質不明腫瘤,5人肝硬化,總計被認定具有實質肝病變者達378人。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121人疑似肝癌,其中10人高度懷疑肝癌,111人是性質不明肝腫瘤,需轉介醫院檢查確認結果,這些疑似肝癌個案都是無症狀者,單純仰賴抽血檢查是無法被發現,凸顯腹部超音波檢查對於早期發現肝癌重要性。 脂肪肝一樣可能造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肝癌,而超音波檢查高達53.7%有脂肪肝,由各地回傳資料分析,不同地區脂肪肝問題程度亦不同,其中金門比率最低,約為3成左右,而雲林縣則是最高,達7成。楊培銘說,多數脂肪肝是非酒精性因素,包含營養過量、肥胖造成,「少吃多動」是預防脂肪肝最有效方法,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多數人難以落實,呼籲30歲以上民眾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掌握身體狀況。 另外,檢查也發現44人脾臟腫大,551人有膽囊息肉,疑似有胰、腎、脾等其他腫瘤者達133人,而發現肝臟內具有鈣化點、膽結石、胰脾腎囊腫及腎結石者共有1677人。

Read More

高熱量低營養飲食 小時候胖就是胖

醫師謝明蓁表示,利用便攜式InBody進行身體成分分析,就能看出數據變化,適當調整各階段的減重目標,並逐步達成。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許多人會有「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迷思,但即便孩子長高了、看上去變苗條了,若沒有落實正確的飲食習慣,仍然持續攝取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一旦身高停止生長,或隨著年齡漸長、代謝能力變差了,就容易再胖回來,甚至嚴重至出現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兒童腸胃科主任張雲傑、一般醫學內科醫師謝明蓁與秀林鄉衛生所主任田惠文自今年7月起,在秀林鄉衛生所開設整合門診,目標族群為過重孩童及家長,期望讓大人與孩子同時接受評估和衛教,從改善家庭的飲食和日常生活習慣著手,為家庭健康把關,落實預防醫療的目的。 張雲傑指出,基於代謝症候群基本是與飲食和生活型態綑綁的疾病,開設整合門診的目標是希望找到家中準備食物的人,從源頭改變,以帶動整個家庭成員建立健康飲食觀;不僅幫助有肥胖問題的大人改善問題,也讓孩子從小就養好身體。 謝明蓁指出,透過長期的飲食控制和定期運動,並約民眾定期至秀林鄉衛生所回診,利用便攜式InBody進行身體成分分析,就能看出數據的變化,適當調整各階段的減重目標,並逐步達成。 張雲傑表示,整合門診時間以秀林鄉衛生所公告為主,另透過公衛護理師聯繫學校校護或鄉民,讓爸媽帶著孩子一起來看診,由謝明蓁醫師負責成人疾病,他負責兒童生長,再搭配固定回診田惠文主任的門診追蹤,三管齊下,希望能協助更多家庭走向健康。

Read More

澄清醫院舉辦免費腹超檢查 肝實質病變蠻嚇人的

澄清醫院副院長黃仁杰為民眾進行腹超檢查情形。(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響應2023世界肝炎日,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與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23日合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有186位民眾湧進醫院,該院出動4台檢查機器、4位胃腸肝膽科醫師,經檢查結果統計,雖以脂肪肝異常居多,但也有民眾篩檢出「肝實質病變」,該院副院長黃仁杰表示,肝實質病變是警訊,有可能演變成慢性肝炎,時間一久就會導致肝纖維化,恐惡化為肝硬化。 昨日參與腹超檢查活動的民眾十分踴躍,一早8時不到就陸續排隊等待檢查,40到50歲的民眾約佔40%左右,且多未接受過肝病腹部超音波檢查,顯示國人已逐漸重視肝病的防治,活動現場提供並發放相關衛教資訊給參與民眾,建立民眾正確保肝觀念,用行動具體落實主動篩檢、積極就醫,同時盡早治療的護肝黃金3守則。 澄清醫院說,這次「全民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中,共有186人接受檢查,其中性質不明肝腫瘤(8人)、肝實質病變(15人)、肝囊腫(34人)、肝血管瘤(9人)、膽結石(12人)、膽息肉(9人)、腎結石(6人)、腎囊腫(23人)、腎腫瘤(1人)、胰囊腫(1人)、脾腫大(2人)等,進一步安排就醫診治。值得注意的是,有107位受檢民眾有脂肪肝,佔所有異常人數比率高達57.5%。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篩檢中有15人為肝實質病變,就是在腹部超音波時發現肝表面有粗糙的現象,有可能演變成慢性肝炎,時間一久就會導致肝纖維化,恐惡化為肝硬化。而慢性肝炎的主因,與病毒、酒精、藥物有緊密因果關係。 醫療副院長黃仁杰表示,這次腹超脂肪肝的異常總人數,等於是10個人之中,就有5.7人有脂肪肝,因肝炎初期多數不會自覺症狀,當脂肪肝轉為脂肪肝炎,便有成為肝硬化,甚至演變為肝癌的風險,特別是患有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以及代謝症候群等患者更容易有脂肪肝,而B、C肝患者本來就是肝癌高危險群,一定要每半年追蹤1次超音波及血液胎兒蛋白檢查,不可不慎。國健署已放寬年滿45歲到79歲民眾終身一次免費B、C肝炎免費篩檢。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與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昨日舉辦全民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吸引許多民眾參與。(記者陳金龍攝) 黃仁杰說,現階段對於B肝帶原者已有藥物可以治療控制,而C肝亦有口服新藥,大幅增加近9成8治癒率。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對患有B、C型肝炎者的長期追蹤人數約8000多人,其中近8成是B型肝炎帶原者,目前都積極配合藥物治療,且有專責個管師持續追蹤健康狀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