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榮總腹腔鏡微創疝氣修補手術 整頓腸胃告別尷尬疝氣

屏東榮總林均翰醫師使用腹腔內視鏡進行疝氣手術,傷口小復原快。(記者蔣謙正翻攝) 記者蔣謙正/屏東報導 45歲陳先生,因左側胯下附近突起一大包,造成日常生活穿褲子不方便,於是前往屏東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求診。林均翰醫師表示,由於這個年紀發生疝氣的患者多為先天腹壁筋膜閉鎖不全,容易在腹股溝(胯下)雙側發生,建議在接受微創腹腔鏡疝氣手術時,同步檢查對側鼠蹊部位,果然發現右側也有輕微疝氣的情況,於是將兩側腹壁同時修補起來,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 屏東榮總一般外科醫師林均翰表示,疝氣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腹腔內的器官(大/小腸、腹腔內的網膜油脂)跑到腹壁比較脆弱、或是有缺損的地方。在臨床面看到腹部有局部突起,即有可能是疝氣。最常見的三種疝氣種類為腹股溝疝氣、切口疝氣和臍疝氣,腹股溝疝氣位置再跨下,會出現在左右兩側,可能單側/雙側鼓起。切口疝氣出現在有做過腹部相關手術的病人,譬如開過大腸手術、胃部手術等,如果傷口本身有缺損,有可能在術後在傷口處發生局突起,即為切口疝氣。肚臍是腹壁裡面最薄的地方,隨著年紀增長或體重增加,造成腹壓增加,在肚臍的位置容易會發生鼓起,即為臍疝氣。 屏東榮總林均翰醫師建議長輩要進行腹部肌肉鍛鍊,避免疝氣。(記者蔣謙正翻攝) 疝氣初期症狀是腹部局部突起,這一類的突起通常不會痛。病患往往拖延數年之後,等到腹壁突出愈來愈大,影響行走或是外觀才來就診。另一種急性狀況為腸子卡在腹壁上,造成劇烈疼痛送去急診室,醫學上稱作是「嵌頓式疝氣」會診一般外科醫師緊急手術治療。 疝氣是一個身體結構上面的變化,只能用手術去修補,坊間常見「疝氣帶」只能有暫時的效果,無法根本解決疝氣的問題。 傳統疝氣手術需要劃出5-7公分的傷口,屏東榮總使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於身上打三個孔,最大僅2公分,傷口小、影像更清楚、手術更精準,出血降低且能縮短手術時間,達到更好的手術效果,對於病人而言,術後傷口小、住院天數更少,恢復得滿意度更高。 避免疝氣復發主要是避免危險因子,第一個要降低腹壓,透過體重控制(不宜過瘦/過重),長期便祕與咳嗽、搬重物,肚子用力也會增加腹壓,此外肝硬化的病人需要降低腹水的產生,最後常有長輩體重過輕,腹壁肌肉不夠強健,有可能會造成疝氣,建議長輩可以適時進行腹部肌肉的訓練。

Read More

飲食西化/空汙 青春痘從10歲就開始長

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喊出「1不2要3守護」口訣,呼籲青春痘應及早至皮膚專科接受治療。(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現代飲食西化,加上空氣汙染、壓力等因素均容易引發青春痘上身。醫師指出,青春痘好發年齡已下降從10歲開始,許多民眾在面對青春痘問題往往是先尋求偏方,致使青春痘問題加劇。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喊出「1不2要3守護」口訣,呼籲青春痘應及早至皮膚專科接受治療。 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理事長邱品齊表示,青春痘在醫學上稱為痤瘡,據觀察,近年好發年齡有同時下降與上升的趨勢,由10歲開始、且到40多歲都可能深受青春痘所苦,顯示青春痘好發年齡區間大幅上下擴增。自己診間最小就有遇過小學3年級,也就是才9歲的患者。 造成青春痘好發期間延長原因多元,除飲食油膩、大量攝取精緻甜食或奶製品等導致營養過剩外,其他如空氣汙染、壓力累積等,也都可能是元兇之一。 邱品齊也說,正處於人格成長期的孩子,有時身邊家長或老師的「勸告」如「你就是因為甜食、油炸物吃太多」、「要好好清潔、早睡早起」等言語,反而讓已經嘗試過眾多努力的痘痘族本人更加受傷。 其實與痘痘族溝通時,身邊的人應謹記「1不2要3守護」口訣,即「不責備、要同理、要就醫』,並應由家庭、老師、同儕3方一起共同守護。

Read More

重要關聯基因破解 C肝誘發ISX 肝纖維化/癌進程關鍵

台師大生命科學院王麗婷助理教授(左)與高醫大醫研所許世賢教授(右)共同發表「C型肝炎感染之治療新契機」研究成果,台師大生科院院長李冠群(中)出席。(台師大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台師大與高醫大團隊首度發現C型肝炎感染之治療新契機,破解C型肝炎感染後慢性發炎引發的肝纖維化和肝癌之謎,20日發布該項成果,研究團隊希望,透過找尋某些分子藥物達到標靶治療有效的方式。 主持這項研究的是第一作者台師大生科院王麗婷助理教授與通訊作者高醫大醫學研究所許世賢教授,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黃嘯谷特聘研究員、高醫大醫學系林明宏副教授共同參與。研究成果近期已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先進科學」。 過去研究顯示,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高達70-90%的人會成為慢性C型病毒肝炎患者,其中後續約有2成甚至演變成肝硬化,儘管現階段C肝可經由抗病毒藥物治療,且治癒率雖高達95%,仍有3-5%的C型肝炎病患,未來仍會罹患肝癌。 另外,也有文獻指出,有C型肝炎的患者因為肝臟功能受損,較容易得到糖尿病及其他代謝疾病;相同的,如果有糖尿病及其他代謝疾病之病患者有C肝,進展至肝纖維化及肝癌的速度進展更快。 研究團隊指出,關於該病毒如何重塑宿主代謝和免疫反應的途徑及相關知識尚未明瞭,研究團隊花了將近3年時間,從小鼠的血清當中發現,基因轉殖鼠的丙胺酸轉胺酶、三酸甘油酯(TG),在餵食高脂肪飲食6個月後,皆顯著高於一般小鼠,且產生胰島素阻抗的反應。 該團隊並指出,經由組織切片染色觀察到,轉殖鼠餵食高脂飲食後,可以促進慢性肝炎、纖維化及代謝異常之發生,並進一步發現HCV核心蛋白是經由調控ISX表現,增強了代謝紊亂(特別是脂質和葡萄糖代謝)和免疫抑制,最後導致肝癌的產生。 進一步分析232位有C型肝炎感染的肝癌病患,發現有較高表現ISX的病患整體的預後較差,且與免疫抑制因子呈現高度正相關,這意味著,當患者感染C型肝炎之後,可能促使ISX的表現增加,而造成身體一系列代謝和免疫失調,導致後續的肝臟纖維化和肝癌的發生。 這項研究闡明了,C型肝炎感染之後會產生肝纖維化和肝癌可能機制,以及ISX是調控這一系列進程的重要關聯基因。 而研究團隊在2013和2017年也曾在「癌症研究」期刊發表論文,發現ISX基因與肝癌的發展及癌症免疫抑制有關。兩項關於ISX基因的研究,深入解析了C型肝炎感染後至肝癌發生的關鍵機制。 研究團隊發現,C型肝炎感染後誘發ISX表現,導致肝臟纖維化及癌症的關鍵機轉後,未來該研究團隊希望,透過找尋某些分子藥物來抑制ISX的表現或功能,阻礙其機轉,達到標靶治療有效方式。

Read More

全球第1例 眼瞼下硬塊 男童免疫球蛋白G4罕病

龍姓男童右下結膜出現2顆無痛結節,經中榮治療後,目前病症穩定且無復發。(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9歲龍姓男童因右下結膜出現2顆無痛性結節到台中榮總開刀,經病理切片診斷為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的罕見基因變病疾病。台中榮總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蔡明瑾指出,這疾病成人有極少數個案報告,在兒童則為目前所知全球首例。由於男童在治療期間復發,中榮根據免疫及基因檢查結果,給予抗介白素─5的單株抗體,目前病症穩定且無復發。 蔡明瑾指出,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是一全身性發炎纖維化疾病,可侵犯全身各個器官,造成腫瘤樣病灶、阻塞、器官衰竭。其診斷基於臨床表現、免疫球蛋白G4上升、典型的細胞病理表現,在治療上類固醇雖然多數能控制病況,但一旦減藥或停藥,有高達6至7成病人會再復發,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學界仍在積極研發。 龍姓男童母親表示,110年7月因兒子右眼腫腫的,發現右眼下眼瞼有2個硬塊,在診所治療沒有改善後,轉至台中榮總就醫。 蔡明瑾表示,男童右眼下眼瞼2顆無痛性節結,經手術切除後,發現是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使用類固醇後,在男童右下結膜發現2顆無痛性結節,經手術切除,病理切片診斷為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屬於罕見的嗜酸性白血球性血管中心纖維化病變,並接受標準類固醇治療,在減藥過程中,結節又復發。 蔡明瑾指出,這疾病成人有極少數個案報告,在兒童則為目前所知全球第1例,由於其嗜酸性白血球異常升高且有CHIC2基因缺失,和FIP1L-PDGDRA融合基因增加。 他說,台中榮總兒童過敏免疫團隊結合眼科部主任魏利真透過基因診斷及使用先進藥物,將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這種難治疾病,擬定個人化精準治療,例如最新生物製劑使用、皮下減敏治療等,達到最完善的照護。

Read More

老吹冷氣忘喝水 高血栓警報 血液黏稠度升

駐診大甲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黃祺耀提醒,高溫天氣易造成血管急速收縮,要注重補充水分,預防高血栓堵塞上身。(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常飆升35度的高溫,讓人受不了,有人乾脆整天躲在冷氣房,心臟科醫師提醒,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內,體內水分流失卻不自知,又因為沒運動、沒流汗而忘記補充水分,導致體內血液黏稠度提升,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水喝得少讓人體代謝變慢,或出入溫差過大的冷氣房,導致血管急速收縮,皆是夏天容易忽視、產生心血管疾病的問題。 駐診大甲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黃祺耀表示,夏天氣溫高容易流汗,人體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常增加,如果忘記補充水分,身體缺水血液變得濃稠,使血液流動緩慢和滯留,便會提高血栓堵塞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尤其暴露在太陽底下工作的人,如外送人員、建築工地人員、農民等,一定要隨時提醒自己適時補充水分,另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內,雖然沒流汗但是空氣乾燥,也會造成人體水分流失,也不要忘記補水。 黃祺耀說,天氣持續高溫下,氣象局也常發布高溫警訊,待在室外體感溫度直逼40度,甚至更高,一下子衝入26度、27度的冷氣房,溫差達10多度,在血管急速收縮的情形下,也可能造成心血管血流受阻或異常,建議可以先做喝水、洗臉等散熱的調節動作,避免身體的不適應。 「心血管疾病風險夏天依舊隨時存在,不容忽視。」黃祺耀指出,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患者,在夏天酷熱的天氣,經常熱到吃不下飯,或是減少運動量,他提醒一定要定期規律飲食、運動,可選在夜晚或室內運動,同時按時服用藥物,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記得補充水分」,還能預防中暑。 黃祺耀說,補充水分以白開水為主,可以適時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盡量避免喝含糖飲料,因為很容易會造成肥胖,過重或肥胖皆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平時就要注意飲食。在夏季除了預防中暑外,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心悸、冒冷汗等症狀,或是有心絞痛,千萬不能夠忽視,要馬上就醫。

Read More

HPV攻擊男性 口腔癌機率比女性高10倍

新生代團體告五人擔任預防HPV衛教大使,呼籲男性也要打疫苗,保護另一半也保護自已。(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引起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一樣會攻擊男性,造成口腔癌、肛門癌及菜花,台灣家庭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20日指出,2030年消滅子宮頸癌是世衛組織(WTO)的目標,但應更進一步消滅HPV危害,尤其男性口腔癌發生率高於女性10倍,呼籲男性也應施打HPV疫苗。 黃信彰指出,我國自108年起國中一年級女生全面施打HPV疫苗,年輕女生的施打率已提高到約9成,現在反而更擔心男性感染後的危害,HPV病毒是攻擊皮膚及黏膜組織,且不分男女每個人一生中有8成的機會會感染HPV,即使只有單一性伴侶,也有6成的機會會被感染。 研究顯示全球有5%的癌症與HPV有關,包括子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肛門癌,並也是造成菜花主因。 台灣家庭醫會副理事長李龍騰表示,全球已有47個國家實施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政策。尤其,近年來男性諮訊HPV的個安數持續上升,且研究發現男性感染HPV後能自行產生抗體的比率不到5%,而85%之口咽癌又與HPV相關,男性口腔癌發生率高於女性10倍,呼籲男性也應施打HPV疫苗。 預防HPV衛教大使告五人指出,大家必須謹記預HPV之3關鍵,即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抹片檢查、男女同時施打HPV疫苗,保護自己也守護另一半的健康。

Read More

夏天皮膚癢勿用偏方 王正坤醫師分享正確止癢觀念

醫師王正坤說,毛細孔與汗孔是不同的2孔,前者分泌油脂有毛髮穿出,後者是汗腺的單獨出口分泌汗水,無毛髮。(醫師王正坤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夏天皮膚癢與曬傷的機率很高,天氣悶熱常導致過敏、皮膚癢、黴菌感染、長癬、曬傷等皮膚問題。台灣美容醫療促進協會理事長、皮膚專科醫師王正坤說,民間常見止癢偏方,包括肥皂、鹽水及口水塗抹,甚至熱湯匙貼著紅腫處止癢等,錯誤方式止癢會越抓越癢,甚至留下疤痕。正確的,是使用正確的藥物來抑制紅腫的過敏反應。 王正坤說,夏天常見的皮膚病有汗斑、汗疹(痱子)、蚊蟲叮咬、曬傷、光敏感、蕁麻疹、皮膚癬疾等。民眾常常會誤會毛細孔與汗孔是同一個孔,事實上,這是2個不同的孔。毛細孔是毛髮與皮脂腺的出口,是在分泌油脂的,毛細孔有毛髮穿出;汗孔是汗腺的單獨出口,是在分泌汗水的,無毛髮。當夏天濕熱,產生大量汗水,造成汗孔阻塞,汗水無法排出,汗水就在皮膚內部爆裂滲漏,在皮膚內部形成發炎的疹子,會癢,或是會痛。 王正坤進一步說明各種皮膚病的成因、治療和預防,夏天蚊蟲叮咬令人困擾,有人會過敏很嚴重,持續癢好幾週,抓到最後造成黑色素疤痕。曬傷的前幾天會發炎紅腫熱痛,此時必須冰敷降溫與消炎,可是曬傷幾天後的皮膚會轉變成脫皮乾裂,就要使用止癢藥膏與保濕。對陽光紫外線過敏的人,必須穿長袖、戴帽子、撐陽傘、擦防曬霜來阻擋陽光。容易發作蕁麻疹的人,必須隨身攜帶口服藥物或外用藥物止癢。皮膚癬疾,例如香港腳、股癬、灰指甲,常常都是由皮癬菌感染,必須保持乾燥,塗抹黴菌藥膏。汗斑是皮屑芽孢菌感染,感染初期是紅色或咖啡色脫屑,後來會變成白色,變成白色的原因是因為皮屑芽孢菌會分泌杜鵑花酸而把皮膚變白,聰明的科學家因此發現了杜鵑花酸是一種美白成分。 他說,當皮膚被蚊蟲叮咬,癢到受不了,民間常會用一些小偏方止癢,有時候會越弄越糟。常見的小偏方,例如用指甲壓十字痕在紅腫處、將加熱的金屬湯匙貼著紅腫處止癢,及用濃肥皂、鹽水、口水塗抹。這些偏方通常是故意把皮膚壓傷、燙傷、抓傷,讓皮膚產生疼痛感來抑制癢的感覺,這種「以痛止癢」方式大約只能夠止癢20分鐘,有時候會越抓越癢,甚至留下疤痕。 王正坤提醒,容易皮膚過敏的人,在出國旅遊時,如果發生皮膚很癢,可以就近尋找藥妝店,詢問店員購買止癢外用藥物,這些外用藥物通常含有涼涼的薄荷成分來轉移癢感,並且含有類固醇來抑制過敏紅腫反應,中藥的甘草也是類似類固醇的成分與作用。對於嚴重過敏的人,外用藥物的效果並不好,此時必須搭配口服藥物,口服藥物通常包含抗組織胺、類固醇與胃藥。類固醇用在治療急性過敏發作,但是不能長期使用,當病情好轉,就要停止使用類固醇。民眾在出國前,可以先找醫師開立一些出國常備藥品,先準備隨身過敏藥物,就可以享受愉快的無癢旅程。

Read More

長輩動作遲緩出現數鈔票動作 可能罹患帕金森氏症

神經科醫師方大瑋提醒,長輩動作遲緩、出現數鈔票動作,可能罹患帕金森氏症。(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家中長輩若出現動作遲緩、出現數鈔票動作,可能患帕金森氏症;但顫抖或無力常會與其他疾病混淆,必須由專業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及診斷,家人可幫忙做一些簡易的檢測,提早發現提早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七十歲陳婦在合唱團公演前排練時,因雙手顫抖及難以站立,團員發現送往急診。經病史詢問發現,陳婦近年來已有漸進式步行困難,需以柺杖助行,親友以為是腰椎退化導致雙腳無力。 經多巴胺轉運體掃描,確認有明顯不對稱多巴胺神經元活性低下狀況,是典型帕金森氏症,藥物治療後動作障礙已逐漸改善。 台東馬偕神經科醫師方大瑋指出,帕金森氏症的盛行率每十萬人口約有三百人,花東因老人人口比率較高,且許多老人獨居或在機構中發現不易,不僅盛行率易被低估,且發現時已屬中晚期。 帕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有四項,動作遲緩是最主要的核心症狀,其他三項包含肌肉僵硬、靜止性顫抖、姿勢不穩定等。靜止性震顫特色是搓藥丸或數鈔票般的動作,症狀可能左右手不對稱,也可能出現下巴的顫抖。因顫抖症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通常會安排表面肌電圖,藉此鑑別診斷震顫的種類。 方大瑋提醒,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症狀非常多樣的常見漸進式退化性疾病,雖以目前的醫學技術無法根治,但透過早期介入以藥物為主,運動或復健為輔,再加上輔助醫療與社會資源的協助,將能有效改善病患生活品質,延長與提升其自主活動能力。提早發現提早治療,若在中後期才發現,錯過黃金治療期較為可惜。

Read More

〈諮商師開講〉同理青少年 有助建立自我認同

基隆市府網路廣播節目《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邀請諮商心理師林淳頤探究青少年心理發育及情緒管理。(記者鄭鈞云翻攝)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青春期是人體生長變化最快速的時期,體內的荷爾蒙出現改變;學生時期與來自不同環境背景同儕的相處,也是影響情緒起伏的原因之一。青少年處於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過渡期,開始接受社會期待的目光,並開始建立自我認同。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發展往往影響到成年後的性格,成人更應該加強對青少年情緒的關注。 基隆市政府網路廣播節目《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邀請諮商心理師林淳頤一同探究青少年的心理發育以及情緒管理。 林淳頤表示,青少年在17~18歲外表看起來已然成熟,但大腦約在20~25歲才會相對成熟。青少年面對如此多的課題,情緒的起伏不見得是故意為之,反而可能是基於心理發展的限制而出現的行為。建議在與青少年相處的過程中,不妨能以同理的角度,才能與青少年更親近。 林淳頤表示,雖然青少年的心裡非常複雜,但家長也能幫助青少年管理情緒,可以試著在青少年有情緒的時候,幫助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有助於建立對自我的認同。社會普遍對負面情緒相當排斥,也造就許多人出現壓抑的情緒,找到正確的抒發管道才能找回屬於真正良好的身心健康。許多人在接受諮商後,學會如何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也知道該如何去抒發。 余治明表示,情緒管理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生活問題,青少年正處於從兒童成長為大人的過程中,也正式開始追求自我獨立的時期,在轉變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情緒波動。家人、朋友可以循序漸進給予教導,同時給予同理與肯定,在溝通時不妨練習覺察青少年的情緒,並試著引導表達感受,有助於解決青少年的情緒管理。

Read More

防疫未回診 男童近視飆升250度

眼科檢查室以視力檢查表、鏡片箱確認兒童近視度數。(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男童在小學三年級發現近視,開始使用散瞳劑,雙眼度數維持約100度;因疫情1年多未回診,藥水早已用完。近期回診檢查,一眼度數已增加至300度,另一眼則為350度。 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表示,近視達500度以上稱為高度近視,罹患視網膜剝離、白內障、青光眼風險大幅提高,且無法藉由近視雷射手術降低風險。學齡兒童還在成長發育,近視度數增加特別快,越小得到近視高度近視的機會越高。 她指出,門診觀察發現,許多近視定期回診的學童受到疫情影響,約有1、2年的時間有線上上課需求,使用3C時間大幅增加,加上因為疫情久未回診中斷治療,原本控制不錯的近視在這段期間度數大幅增加。 顏敏芳說,學童近視在沒有控制的情況下,每年度數可能增加75~100度,有控制者約增加50度以下。目前有多種控制近視的方式,像是散瞳劑、角膜塑型片、日拋型控制近視軟式隱形眼鏡、兒控鏡片眼鏡等,可依學童的生活習慣、有無過敏、是否經常揉眼睛、對藥物的接受度、戶外活動量等評估,甚至組合不同的方式,達到控制近視度數增加的目的。隨著技術的進步,近視同時有散光者也能有適合的選擇。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暑假來臨,學童看電視、使用3C產品,也會拉長看書、寫功課的時間。因此每年9月開學後,眼科門診便經常發現孩子出現近視或度數加深的徵兆。 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醫師鄭涵之提供5個護眼小撇步: 1.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閱讀書籍、觀看螢幕,且每20~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並保持30~40公分之距離。 2.鼓勵小朋友每日進行120分鐘的戶外活動。 3.預若孩童的遠視儲存度數不足,可使用短效型或是低濃度的長效型散瞳劑治療。 4.適量補充維生素A或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如南瓜、番茄、紅蘿蔔、花椰菜等。 5.睡眠充足、每半年定期至眼科追蹤視力狀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