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榮醫院復健科主任和營養師應邀演講 運動傷害治療方式及如何吃得更營養

員榮醫院復健科任陳冠霖解說最新的運動傷害治療方式。(員榮醫院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員榮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冠霖指出,足踝、膝關節扭傷、肩關節拉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足踝扭傷後可以負重行走及X光沒有發現骨折,大多為韌帶及肌腱傷害。在超音波下可發現韌帶有不同程度的撕裂傷或微小撕裂性骨折,也能早期發現軟骨及皮質骨缺損。 陳冠霖及營養師楊謦瑜,日前應玉山銀行邀請,到台北市內湖高工為參加「玉山莒光盃」運動防護營的教練及球員們,解說最新的運動傷害治療方式,及運動員如何吃得更營養,才能提高運動表現。 陳冠霖以「排球相關運動傷害評估及最新治療策略」為題演講。他指出,排球是一項刺激又具有高度競爭性的運動,由於快速的動作和高強度的訓練,排球選手容易遭受各種運動傷害,以腳踝最多,再來是膝、手腕,上大學之後,選手的肩、腰受傷增加,肌腱韌帶受傷的占六成,自由球員則要特別注意頭部撞擊後的腦震盪。 陳冠霖說,復健科醫師可在骨骼超音波導引下,精準注射高濃度葡萄糖、高濃度血小板及羊膜萃取生長因子,注射在肌腱、關節、肌肉中,甚至在神經周邊都能更準確的讓針尖到達目標的組織,增進注射或抽吸的成功率,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及疼痛,且能避開危險的血管及神經,達到更良好效果。 陳冠霖指出,膝關節扭傷後常有關節腫脹情形,在超音波導引下可將關節內積液抽出。若發現關節內血腫則可安排進一步核磁共振檢查,可早期發現十字韌帶及半月板損傷。 陳冠霖強調,運動醫學講求團隊合作,復健科、骨科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肌力體能教練及專項運動教練各司其職,以運動員為中心,而非單純治療疾病。 營養師楊謦瑜以「營養與運動」為題演講,她指出,補充蛋白質的來源有去皮的雞胸肉或火雞肉,因為蛋白質含量高且較低脂肪;此外鮭魚、鱈魚、鯖魚也是不錯的選擇,不但有豐富的蛋白質,同時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於心臟和關節健康;低脂乳製品如希臘優格、乳酪和脫脂牛奶及豆腐、豆漿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此外,也要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及蔬菜水果。 楊營養師也提醒,運動中可補充一些含葡萄糖、果糖、蔗糖的高升糖碳水化合物,如含糖的運動飲料。此外,補充胺基酸,可減少肌肉損傷、促進肌肉合成,提升運動表現。

Read More

常頭痛、頭暈就是腦瘤?錯!醫師帶你了解症狀、診斷、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般認為腦瘤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因此民眾若常有頭痛、頭暈問題,便會懷疑自己可能有腦瘤。但事實上腦瘤症狀並非如此單純,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醫師莊銘榮表示,病人若有2大類情況,醫師才會懷疑有腦瘤生成。 腦瘤引起頭痛比例不高 下列兩種情況才可能懷疑是腦瘤 莊銘榮醫師說,病患頭痛是由腦瘤直接引起的比例不高,大部分的頭痛是頭皮血管或是筋膜所引起的。醫療上反覆「清晨性的頭痛」會被醫師懷疑有慢性腦高壓,會被醫師懷疑有腦瘤發生的可能。若是還伴隨著非腸胃道不適引起的「非預期性嘔吐」,不論是不是腦瘤引起的腦高壓,都是需要盡速就醫。 腦瘤若是發生會直接影響腦部功能,因此除了慢性腦高壓引起的清晨性頭痛外,平常腦瘤症狀最常見的事「漸進性的神經功能變化」,例如:手漸漸無力、走路不穩、智能漸進式衰退、無表情、說話困難等。這種神經功能變化暗示腦部病變或是腦部腫瘤的正在發生,也是需要就醫進行相關檢查。 腦部病灶先評估良or惡性 再決定下一步治療 民眾若有腦瘤疑似症狀,應盡早就醫診斷,醫師會先進行影像學檢查,確定是否有腦部病灶,再評估病灶是良性或惡性變異,並進行下一步治療、追蹤。莊銘榮醫師指出,大部分的病灶都是良性的,如果是惡性腫瘤,目前最有可能是轉移性腫瘤,再來才有可能是原發性的腦部惡性腫瘤。 其中,最常見的原發性腦部惡性腫瘤就是「惡性腦膠質瘤(glioblastoma,縮寫:GBM)」。莊銘榮醫師表示,通常這類腫瘤會建議手術切除,之後接受標準的放療加口服化療,並再進入第二階段治療,使用高劑量的口服化療藥。 整個療程結束後,還需要進行影像追蹤。莊銘榮醫師提到,如果在影像追蹤的過程中,發現腫瘤復發了,醫生會再與病患討論後續的治療選擇。 治療方式多如何選擇? 了解治療「黃金準則」回歸實證 現在有許多新的腦瘤治療方式出現,民眾該如何選擇治療方法呢?莊銘榮醫師強調,所有的腫瘤治療都應該要回歸專業與實證,事實上目前每項腫瘤的治療都有它的現行最佳治療策略,也就是所謂的「準則(guideline)」,這代表的是目前科學實證支持的最佳治療手段。 莊銘榮醫師提醒,與其追尋需要高昂花費、科學實證又未必足夠的新式治療,不如聽聽專業團隊建議,了解標準治療以及額外能夠增添的治療選擇。 腦瘤手術危險? 科技進步治療走向「精準治療」 然而,現在惡性腦瘤,很高比例都需要先手術切除,後面再搭配輔助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結果。面對這樣的標準治療,民眾常常會擔心腦部手術後自己會昏迷不醒,或因此終生殘疾。 莊銘榮醫師指出,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其實神經外科手術也一日千里,可以在手術中做各種功能性的神經電氣監測,或執行清醒手術等,保護病患的正常腦區,並把腫瘤做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 而事實上也並非所有的腦部病灶都必須要用手術治療。莊銘榮醫師提醒,腦瘤應「精準治療」依每人不同的狀況、疾病型態,整合科學實證與醫療團隊的建議得到適當治療,而在這過程中,醫師不只擔任治療角色,也會提供陪伴與支持。 此外,同時也是臺灣神經腫瘤學會秘書長的莊銘榮醫師提到,近年來神經腫瘤分類、標準有很大的變化,但疾病跟藥物的健保給付仍停留在十幾、二十年前,很多病患得到新的疾病診斷,卻無法得到健保署合理的對待,近期學會也會再跟衛生主管機關協商,為病患爭取更好的權益。 莊銘榮醫師提醒,腦瘤應「精準治療」依每人不同的狀況、疾病型態,整合科學實證與醫療團隊的建議得到適當治療,而在這過程中,醫師不只擔任治療角色,也會提供陪伴與支持

Read More

只是拔牙!婦人插管兩次險喪命 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發作窒息

譚國棟醫師提醒,有反覆皮下腫脹、年輕時發作、有家族史、沒有蕁麻疹,合併肚子劇烈疼痛、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等症狀,但用藥效果都不好,建議進一步至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小兒過敏科就診檢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63歲的王太太因牙齒狀況需要進行拔牙手術,沒想到卻因此引發過敏,導致喉頭腫脹無法呼吸,緊急送醫插管才撿回一命;本以為是對抗生素過敏,沒想到換藥之後再次拔牙,仍引發嚴重過敏,又送醫插管,兩年內插管兩次!王太太及家人找不出病因,只好轉向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求診,科內醫師安排蛋白檢測及基因檢測,才確診為罕見的「遺傳性血管性水腫」。 組織腫脹沒抑制蛋白幫忙踩剎車 恐喉頭水腫導致窒息 台中榮總譚國棟醫師指出,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ereditary angioedema,HAE)是血液中缺乏C1抑制蛋白的免疫疾病,譚國棟醫師解釋「正常組織受傷時會產生發炎、腫脹,而這種蛋白就是專門幫腫脹踩剎車的」,因此缺乏C1抑制蛋白的人體,組織會產生不可預期腫脹,常見於皮下、腸子、喉頭。 而腫脹則引發各部位不適,症狀與一般過敏十分類似,如皮下水腫,通常持續3、4天才會消退,王太太於20多歲時就已有皮下水腫症狀,50多歲時出現腹痛、嘔吐症狀,當時對疾病的認知度不足,也不知道該進一步求診。直到60多歲時,由於拔牙受到外力刺激發生喉頭水腫,導致呼吸困難,症狀嚴重甚至窒息,才正視疾病威脅。 易與常見過敏混淆 有無蕁麻疹為關鍵 譚國棟醫師指出,遺傳性血管性水腫與一般過敏的關鍵差異在於前者不太會 合併皮膚蕁麻疹,且一般過敏通常用藥效果明顯,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由於罕見,較難第一時間診斷,臨床上也曾發生因嚴重腹痛,被誤以為是盲腸炎,開刀卻找不到病灶的案例。病因目前推斷與基因遺傳有關,初次發作通常在青春期,發作頻率與疾病誘發因子有關,如吃到特定藥物、女性經期、環境壓力等。若有家族史的民眾,可抽血檢驗,測定血中抑制蛋白濃度,也可進行基因檢測。 直接補充不足之C1抑制蛋白 預防組織腫脹 過往即使確診,也無有效藥物可治療,病患難免感到絕望。近幾年來才有針對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藥物出現,疾病也逐漸受到重視,譚國棟醫師說明,由於病因為缺乏C1抑制蛋白,也出現不同機轉的急性期治療藥物,如阻斷細胞接受器訊息傳遞(激肽通路調節劑)、直接補充缺乏的C1抑制蛋白等,簡單來說,就是不讓組織持續腫脹的治療方式。病患若遇急性發作時,可立刻用藥緩解,避免惡化。另外針對高風險情況,如前述的拔牙手術,可採取短期預防措施,提前用藥。急性期治療藥物如下: C1抑制蛋白製劑:限用於6歲以上。 激肽通路調節劑: 限用於2歲以上。 此外,病患可依疾病發作頻率及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需要長期預防治療。目前國外已有藥物開放長期治療使用,王太太因有幸加入國外試驗計畫而接受預防性藥物治療,然國內目前受限於健保規範,藥物僅能使用於急性發作治療。 診斷工具及藥物問世 醫呼籲病患接受治療 遺傳性血管性水腫過往苦無診斷工具及有效藥物,譚國棟醫師坦言,病患辛苦,醫師也無力。所幸近幾年出現新藥,副作用少,也因發展精準醫療,出現基因檢測等工具可應用,也期盼能將常規治療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讓病患可以獲得治療,回歸正常生活。 譚國棟醫師提醒,有反覆皮下腫脹、年輕時發作、有家族史、沒有蕁麻疹,合併肚子劇烈疼痛、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等症狀,但用藥效果都不好,建議進一步至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小兒過敏科就診檢查。也呼籲以前被告知無藥可醫的病患,可以重新走出來就診,有需求也可以尋求台灣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罕病關懷協會的協助。 參考資料: 1.https://dar-allergy.com/2021/10/27/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台灣診療指引2021年11月版/

Read More

早餐吃黃豆製品 攝取完全蛋白質

黃豆製品是植物性蛋白質中少見的「完全蛋白質」,其所含的蛋白質能被人體完整吸收利用。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您吃對蛋白質了嗎?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在社群網頁發文表示,國人每日所需蛋白質達標,但早餐蛋白質偏少,且來源多為脂肪含量高的紅肉、炸物。她建議,多選擇海鮮等低脂肪蛋白,或可利用植物性蛋白質來取代動物性蛋白質,豆類製品就是好選擇,其中又以豆漿、嫩豆腐、板豆腐為減重聖品。 安欣瑜表示,60公斤的人每天約需66克的蛋白質,腎功能正常的中老年人若要預防肌少症的話,則需要72-90克蛋白質。多數飲食指南中「一份蛋白質」約是7克,相當於一顆蛋、半盒嫩豆腐、一杯240毫升豆漿。而肉類要吃到一份蛋白質,約1兩重,相當於小拇指厚度、半個掌心或3根手指寬度。但平均分散在一天3-4餐攝取效果最佳。一餐吃大量,多餘蛋白質無法吸收,只會變成熱量或代謝廢物。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各年齡蛋白質攝取皆有達基本,但三餐不均,早餐蛋白質偏少。且便當常見之香腸、炸雞翅、炸雞排等蛋白質脂肪含量過高。應注意早餐的蛋白質攝取量,一顆蛋絕對不夠;另可多選擇小卷、章魚、鮑魚或蝦類等低脂肪蛋白,也符合地中海飲食重點。 安欣瑜表示,若是海鮮太貴無法常吃,「豆類製品」是個更聰明、便宜健康的好選擇。尤其是黃豆製品,是植物性蛋白質中少見的「完全蛋白質」,所含的蛋白質能被人體完整吸收利用,包括豆漿、嫩豆腐、傳統市場常見的板豆腐等。 2020年《美國醫學會雜誌》所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結果指出,將飲食中20%的動物性蛋白質換成植物性蛋白質,能降低10%死亡率。其中,豆漿、嫩豆腐、板豆腐熱量密度低,為減重聖品。

Read More

刮痧宜適度 糖友/高血壓避免

天氣炎熱,部分民眾會以刮痧、拔罐去除暑氣,麻豆新樓醫院中醫師黃書澐提醒,要適度使用。 (院方提供) 記者盧萍珊∕麻豆報導 天氣熱,不少民眾會以刮痧、拔罐去除暑氣,麻豆新樓醫院中醫師黃書澐指出,並非每個中暑病人都適合刮痧、拔罐,儘管不是侵入性治療,但執行的方式有所講究,千萬不要過度使用,才能緩解不適。 黃書澐提醒,中暑常會大量流汗、倦怠全身無力、頭暈或頭痛、說話易喘,甚至血壓降低,雖然中心體溫還沒有高到40度,但體溫開始上升,很可能是熱衰竭,如有中暑症狀,民眾應立即停下原本進行的活動、工作,移動到陰涼處,以濕毛巾降溫,補充含電解質的水分。 黃書澐說,中暑症狀稍微緩解後,若人有些疲倦,稍微有點頭暈頭痛想吐,可使用刮痧或拔罐是緩解不適,通常會選用氣血多的膀胱經循行部位來疏散暑熱。民眾在家中使用拔罐器時,注意不要過度,只要稍微有微血管破裂的出血點就可以了。 另可選用圓潤的鈍器做為刮痧用具,建議不要太硬,牛角、軟玉石都是很好的選項,瓷器湯匙也可以;刮痧需要使用潤滑劑,最簡單的凡士林就可以,其他有清涼感的藥膏類也可以選用。刮痧以微微出痧為度,不需要刮到像是被家暴才有效,但若不小心拔到出水泡,也不要刺破,保持乾燥乾淨待其自然癒合即可。 黃書澐提醒,有糖尿病、高血壓或是皮膚脆弱的幼兒及老人,盡量不要做拔罐或刮痧處置。拔罐、刮痧前一定要確保體溫正常且給予充足的水分補充,不然還有可能暈罐、暈痧,得不償失。

Read More

老農婦雙手緊繃疼痛 雷射針灸緩解

雷射針灸找回靈活的雙手。(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名長時間從事農作的婆婆,由於雙手緊繃疼痛就醫,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針灸科主任謝文哲、住院醫師林本庭使用無痛的雷射針灸,讓婆婆不需感受傳統針灸疼痛感,找回靈活的雙手。 林本庭在網頁中發文表示,雷射針灸是一種低能量、非侵入性、沒有疼痛的治療方式,藉由儀器發射出的雷射光,讓體內局部的發炎物質代謝,也可使得微血管擴張、肌肉纖維的放鬆,有抗發炎、止痛,以及神經和軟組織修復的效果。 林本庭解釋,雷射針灸的原理為透過不同的雷射波長和頻率,達到治療效果,因此用途廣泛,可用於肥胖、中風後遺症、疼痛、慢性傷口、不孕、失眠、過敏性鼻炎、癌症術後或放化療副作用、發展障礙、腦性麻痺或是經常夜尿的小朋友。林本庭提醒,目前尚未有研究顯示其相關的副作用,但仍建議身上有心臟節律器或是懷孕前3個月的孕婦需經醫師評估才可以接受治療。

Read More

1/3新手媽媽 是35+高齡產婦

藝人謝怡芬(Janet)抱次子Dylan分享凍卵與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心路歷程。(王家瑋生殖醫學中心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人晚婚晚育已成趨勢,婦女生育年齡延後,1/3的產婦是35歲以上首次生產的高齡產婦,藝人謝怡芬(Janet)30日指出,為不讓卵巢功能成為高齡婦女的生育問題,建議女性預存年輕的卵子,讓時間不再成為生育阻力。 王家瑋生殖醫學中心昨日舉辦試管嬰兒團聚活動,Janet也帶著凍卵生殖的小兒子瑋寶(Dylan)出席,Janet指出,由於婚前檢查時得知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指數過低,為不易懷孕體質,因此決定凍卵,並順利取出6顆健康卵子。婚後第1胎以自然受孕方式生下長子Egan,然2019年2度自然受孕時卻意流產,隔年5月決定解凍4年前(2016)凍存的卵子求助試管嬰兒治療,最後順利懷孕產下Dylan。 Janet表示,雖然Dylan比較晚出生,但實際上他比哥哥Egan出現得還早,嚴格來說弟弟Dylan才是哥哥!Janet也以紀錄片《心跳:生命奇蹟》,親自向世人訴說婚後不孕的心路歷程與治療過程。 王家瑋生殖醫學中心表示,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去年新生兒僅13.8萬人,生育率降至百分之0.87,創下歷史新低,且國人晚婚晚育已成趨勢,而35歲以上首次生產的高齡產婦占比也從9.44%(21,468人)向上攀升到32.44%(44,583人),亦即,3個新手媽媽就有1人是高齡產婦。 王家瑋醫師建議30歲以上女性,應主動關注自己的生育能力,定期進行代表女性卵巢庫存量月AMH指檢測,了解生育能力,做為規劃生育的參考,如指數太低,亦不代表不孕,而是需要提早凍卵,作為分散不孕風險的替代方案。

Read More

高中生異膚像蟻爬 標靶小分子藥改善

皮膚科醫師蕭玉屏表示,對於針劑治療無效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轉換為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17歲高中生從小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皮膚暗沉而乾燥,身上與雙腳,陸續呈現多處紅腫的癢疹與搔抓的傷口,高中課業繁重,常常需要熬夜念書卻坐立難安,因為皮膚劇癢,難以入睡,早上起床才又發現皮膚多了好多新的傷口,不僅影響生活作息,更影響皮膚美觀,經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蕭玉屏檢查,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合併結節性癢疹。 高中生表示,他深受皮膚癢的困擾,時時存在的癢感,像是身上有萬隻螞蟻在爬,上學時、聽課時、自習時、甚至睡覺時都會覺得皮膚超級癢,忍不住去抓,難以專心上課,也很難好好睡覺。他曾經接受過抗過敏藥物治療,但是服用之後,頭會暈眩,皮膚仍舊沒有好轉。 醫師建議使用免疫調節劑治療,家長卻擔憂用藥造成肝臟或腎臟的副作用而拒絕。過去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只有類固醇、傳統免疫調節劑及照光等治療方式可以選擇。但類固醇長期使用會出現皮膚變薄萎縮等副作用,傳統免疫調節劑的效果只是中等,而且長期使用可能影響肝腎功能,照光對於學生或上班族則相當不便,因為必須頻繁往返醫院。 近年多種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陸續上市,對於12歲以上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以使用JAK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喜繽果,能選擇性地針對皮膚發炎上游激酶JAK1予以抑制,進而改善皮膚發炎與癢感,臨床試驗證實在使用第2天能快速止癢,使用4週之後,皮膚癢疹病灶改善9成。患者表示在用藥第1天,癢感就減緩一半,第2天癢感更是減緩到3成,終於可以安穩地睡個好覺,一覺到天明。 蕭玉屏說,針對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嘗試使用新一代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例如喜繽果等,從發炎激素分泌的源頭進行抑制,多管齊下達到精準阻斷多重發炎反應,有效改善惱人的皮膚病灶及搔癢症狀。 蕭玉屏指出,對於針劑治療無效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轉換為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依據文獻與研究,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3至4個月後,有超過7成病人皮膚症狀就能恢復75%以上,也有將近6成病人甚至能進步90%以上,尤其對於生物製劑較難治療的頭頸部病灶,也能有相當好的療效。

Read More

困難性淋巴水腫 奈米顯微吻合術恢復快

義大醫療癌治療醫院整形外科張智豪醫師淋巴水腫技術再進化,「奈米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突破200例。(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淋巴水腫為癌症術後常見併發症,容易引起淋巴水腫的常見癌症種類為乳癌,淋巴水腫的症狀容易使病患在罹癌後生活品質直線下降,義大癌治療醫院整合乳房外科、整形外科、麻醉科、陽光基金會壓力衣訂製等,該院已完成破200例的奈米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治療困難性淋巴水腫病人,幫助提升抗癌之路的生活品質。 義大癌治療醫院整形外科張智豪醫師指出,台灣每年新增淋巴水腫病患約5千例,淋巴水腫的症狀容易使病患在罹癌後生活品質直線下降,包括腫脹肢體脹、硬,睡眠品質下降、沉重感,甚至反覆引起蜂窩組織炎,這些因淋巴水腫造成的生活品質低下嚴重影響罹癌後的情緒,進而影響臨床癌症治療的效果。 醫師張智豪指出,奈米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可翻轉目前淋巴管靜脈吻合的治療準則應用於中重度之上肢淋巴水腫,病友不需因中後期的超顯微手術效果不彰而選擇傳統不美觀的淋巴皮瓣移植與大面積的切除植皮手術,刀口淺而小,恢復期快,手術後隔天即出院,出院時消腫程度可以達15%以上,在術後彈繃加壓照護6個月後,換穿壓力衣1年後即可擺脫淋巴水腫的困擾。

Read More

愛吃醃漬品 血便竟罹直腸癌

大腸鏡檢查顯示,直腸處直腸處有一個3公分大腫瘤。(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62歲的陳先生平時喜歡吃醃漬等加工食品,一年前開始出現血便,由於解便時沒有疼痛的感覺,一直以為是內痔所造成,因血便情況無改善,解便次數也越發頻繁,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呂宗儒醫師門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處有1個3公分大腫瘤,診斷為直腸癌第3期。經過前3個月放射及化學治療後,執行「達文西直腸切除手術」,成功切除腫瘤,後續僅須再接受3個月的化學治療,並持續追蹤8年即可。 根據國健署統計,在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和第3位,直腸癌又占腸癌的30%。呂宗儒指出:「造成直腸癌的原因包括遺傳與飲食,直腸癌患者的一等親家屬有2至4倍的罹癌機率,而日常攝取高脂肪食物與加工肉品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呂宗儒說,直腸癌的分期基本上是利用腫瘤侵犯腸黏膜的深度、淋巴結侵犯以及遠端轉移的有無來分別的。零期至第一期並無任何症狀,第二期開始會產生無痛血便,直至第三期就會有解便次數增加且排不乾淨的情形。若在出現上述症狀後仍未即時就醫診治,可能會出現便秘阻塞、骨盆疼痛以及直腸膀胱廔管,嚴重者更有高度死亡的風險。 治療直腸癌的方式有多種,傳統剖腹手術為清楚看見腹腔內病灶區域,需在腹部劃出20公分的傷口,切除直腸後另造人工肛門。後以微創腹腔鏡手術取代,經由螢幕投射2D影像,配合電燒或切割器具進入腹部切除腫瘤。如今發展為達文西機械手術,螢幕為3D立體視覺圖像,機械手臂的靈活度及精確度更高。 呂宗儒說明,達文西手術成功率高達9成,復發率則視癌症期數而定,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預後效果越佳。然無論復發風險高低,定期追蹤是不可缺,前3年應每3個月追蹤,後2年每6個月1次,8年內未復發即為痊癒。 呂宗儒呼籲民眾應養成良好飲食習慣,50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是出現無痛血便等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未見改善,務必及早就醫檢查,及早診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