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友畫畫紓壓 活出精彩人生

腎友張麗寬(左)用畫筆繪出絢麗多彩人生下半場。她感謝醫師范誠宗(右)不斷的鼓勵及開導,讓自己提起勇氣與疾病共存。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56歲張麗寬11年前被醫師宣布要洗腎後,拿起畫筆繪出絢麗多彩的人生下半場,激勵大家拿回「腎」利的自主權。 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張麗寬3年前搬到竹北,透過轉介到東元綜合醫院接續透析療程,在腎臟科主治醫師范誠宗及先生的鼓勵及開導下,提起勇氣面對重新開始的一切。 她說,洗腎的人有1/3時間都躺著,如果不運動腿就沒力,越不動越沒體力,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安排1週2天瑜珈課,也時常跟先生去體育館慢跑、鍛鍊體能,並開始自修學畫畫、也學插花,現已畫出興趣、繪出生活重心,累積300幅畫作。 張麗寬的先生擔任台北市風箏推廣協會理事長,夫妻倆經常出國參加活動,只要安排好當地的洗腎中心就能放心遊玩。 范誠宗說,張麗寬剛開始血壓偏高,感覺人比較虛腫,建議調整生活狀態,像是飲食控制、水分控制、身體自我鍛鍊。經她積極改善,洗腎不打折扣,配合醫囑,身體數值都往好的方向邁進,貧血也改善,現在神采奕奕、氣色好很多。 范誠宗說,洗腎治療提供至少10%的腎功能,只要好好洗腎、食慾體能恢復,都能穩定健康生活。然而,活出自己的色彩,洗腎不是唯一的功勞,最重要還是靠自己的努力,珍惜生命、知命用命才不枉此生。

Read More

國中生胸腹痛 竟是胃潰瘍

一名國中生因胸腹痛的症狀長達一年,胃鏡檢查發現胃部有多處潰瘍及胃食道逆流的情形。(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張姓男國中生出現胸腹痛的症狀長達1年,四處求診未果,檢查發現罹患胃潰瘍,用藥治療2星期後,疼痛情形大幅改善。 衛福部豐原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醫師黃伃表示,大部分的胸腹痛可藉由詳問病史以及理學檢查做出診斷,少部分才需要進一步檢查。患者本身BMI高達32.4、有中度肥胖的情形,加上其他相關症狀及飲食習慣的問題,排除心因性的胸痛,進而懷疑是腸胃道疾病所致。胃鏡檢查發現胃部有多處潰瘍及胃食道逆流的情形,給予藥物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 醫師黃伃指出,青少年因為課業壓力、飲食以及生活習慣的不規律,容易引起胃潰瘍,建議在日常飲食中避免攝取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例如咖啡、可樂、汽水、甜食,還有辛辣或油炸的食品等等,三餐要定時,並且養成細嚼慢嚥的良好習慣,才能保護胃部健康。呼籲勿輕忽孩子的主訴,若家長發現孩子有持續不舒服的症狀,都應及早就醫、找出病因,盡早介入適切的治療。

Read More

4期咽喉癌 前導式化療組合救命

使用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在化療後切除殘餘腫瘤,對中晚期咽喉癌治療效相當不錯。(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頭頸癌是國人常見癌症,也是排名死亡率第4位的癌症。台北榮總頭頸癌治療團隊2日指出,「前導式化學治療組合」技術發展成熟,統計施行此項手術近10年來,病患的3年存活率可達7成,為喉癌、下咽癌及口咽癌病人治療最佳選擇。 北榮喉頭頸科醫師張嘉帆指出,前導式化學治療組合先讓咽喉癌腫瘤範圍縮小,再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將殘餘的腫瘤切除,不需切除全喉,維持病人治療後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生理機能,同時達到腫瘤局部控制的目標。 55歲謝先生有吸菸習慣,因頸部腫塊就醫,切片確定為第4期下咽癌。經給予前導式化學治療讓腫瘤體積縮小,再施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門診追蹤3年多無復發跡象,並能維持正常吞嚥功能。 病人的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喪失,將影響到治療後的生活品質。過去對於晚期喉癌和下咽癌,主要以全喉切除手術為主,術後病人無法自然發聲,生活品質變差。 張嘉帆表示,近年來器官保存觀念逐漸在頭頸癌治療蓬勃發展,許多合併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的組合陸續被提出,同樣也可達到與全喉切除手術相同的存活率。但長期追蹤也發現,有超過4成的病患有口乾、吞嚥困難等副作用。 北榮指出,1990年引進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治療早期喉癌與下咽癌,之後又將此技術應用於中、晚期的咽喉癌,不但提高治療的存活率,同時也大幅提升喉部保留率近5成,獲得2018年SNQ國家生技品質銀獎。

Read More

新冠趨緩多輕症 醫師籲高風險族群勿輕忽

隨著新冠疫情趨向感冒化,民眾仍須保持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疫好習慣。(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新冠疫情雖已趨緩,但仍有不少「天選之人」首次確診,甚至還有民眾是「二度確診」,雖然許多人染疫症狀較輕微,多半選擇不就醫,但醫師建議若是屬於六十五歲以上、免疫功能低下、有感染史或是較高嚴重疾病風險者,還是要尋求醫療協助並進一步評估,避免成為中重症患者。 面對新冠病毒不停突變,民眾擔心「再感染」疑慮,門諾醫院急診室主任鄧學儒表示,隨著疫情趨向感冒化,重複感染可能成為常態,建議大家在與病毒共存下,仍須保持防疫好習慣,勤洗手、戴口罩外也要吃好、睡飽,還沒注射過疫苗的人應盡快接種,提升自我防禦力,即使感染,也能降低重症發生的機率。 醫師表示,確診後可能會出現的發燒或呼吸道症狀,與感冒症狀相似,為了確保健康及避免因「輕忽」可能帶來的風險,民眾若出現發燒、咳嗽、氣喘或呼吸困難、疲勞、頭痛、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等症狀時,建議可先進行快篩,釐清是確診或感冒。 鄧學儒醫師建議大家要「習慣與病毒共存」養成良好作息及生活習慣,照顧好自己並提升自我免疫系統。(門諾醫院提供) 鄧學儒說,確診症狀若是屬於輕微者,可視身體狀況多休息,遵守充足睡眠、多補充水分、飲食均衡等原則,一般人通常約一星期就會逐漸復原,倘若在確診後的二至三天內症狀明顯加劇,或期間出現喘或呼吸困難,以及高燒不退、意識不清、無法進食、尿量減少等警示症狀,就應盡速就醫。 此外,輕症確診者也可檢視自己是否有重症風險因子,包括年齡達六十五歲以上,以及包括罹患癌症、糖尿病、腎病、心血管疾病、肝病、影響免疫力等慢性疾病者,或是孕婦、產後六週內的產婦等,均能經醫師評估後,視治療需求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 即使疫情已趨緩,仍有部分民眾還是處於高警戒狀態,時常酒精不離身,甚至每天用漂白水清消居家環境、停止正常社交活動,讓生活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導致身心健康受影響。對此,醫師建議大家應該要「習慣與病毒共存」,切勿過於緊張甚至恐慌,養成良好作息及生活習慣,照顧好自己並提升自我免疫系統,自然就能抵抗各種病毒的侵擾。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天天暈 半規管扭曲復位需技巧

電腦斷層檢查水平半規管,左圖為正常呈現圓環狀,右圖為扭曲(藍色箭頭)無法呈現圓環。(醫師陳建志提供) 1名50歲婦人這幾年來只要一轉頭或突然躺下,就會感到一陣暈眩;躺下後,向右側臥也會暈眩,向左側臥會好一些。自行開車時,很怕進入停車場的迴旋車道,都得放慢速度,否則一停車不僅暈眩,還會惡心想吐。起初以為是「耳石症」作祟,接受復位術病症當下就會立即好轉;但隔日起床,一轉頭還是會暈眩,只好天天服用止暈藥。後來,當成是持續性姿勢感知性暈眩症,再加服血清素受器調節劑,但病症依舊。 病人來到暈眩門診,先請她坐著手扶住其兩側臉龐請她注視前方,再把她的頭快速地向右轉,就見到眼球在快速地轉動;把頭轉回原位眼球也會轉動,但幅度較小,顯然是右側水平半規管耳石沉積症。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其右側水平半規管無法在一個平面上呈現圓環,共分布在3個影像平面,原來是罹患「水平半規管扭曲症候群」。 半規管是人體感覺動態平衡相當重要的器官,每一側內耳各有3支(前、水平及後),在改變身體或頭部姿勢時,利用內淋巴液的慣性流動,半規管根部壺腹(壺狀鼓起)內的頂帽跟著擺動,使我們感受到旋轉角加速度。在孩童及青春期,若罹患中耳炎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阻礙半規管的成長,半規管遂成扭曲、狹窄、方形或多角型,而非完美的環形。 一旦橢圓囊內的耳石顆粒鬆脫,順著內淋巴液循環進入扭曲半規管內,就會在頭部轉動或身體姿態變換時,持續帶動內淋巴液,引起眼震及暈眩。 標準耳石復位術無法順利地解決此病,因為耳石會卡在扭曲處;最好先以平衡訓練搖散耳石,讓它們均勻地散布在膠態的內淋巴液中。接著進行復位術,反覆多次讓耳石逐一衝過扭曲處歸回橢圓囊。隨著時代進步,大多數暈眩症均可找到病因對症下藥,患者別灰心,只需要正確就醫,勿盲目服用止暈藥。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

大腸直腸外科權威 王照元接掌高醫

在高醫大校長楊俊毓監交下,由王照元教授(右)接任高醫院長。(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醫1日進行新、卸任院長交接,由高雄醫學大校長楊俊毓擔任監交,卸任院長鍾飲文將印信交給新任院長王照元,儀式簡單隆重。楊俊毓期勉新團隊致力傳承、創新永續。 王照元為高醫大外科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專攻領域為消化外科、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腫瘤外科、癌症分子醫學、營養學等,從醫32年以來致力於大腸直腸癌手術與精準醫療創新模式發展,完成超過4500例的大腸直腸癌病人。 王照元領導之團隊獲國內首家醫院通過達文西機械手臂大腸直腸手術看刀觀摩與卓越手術醫院國際雙認證團隊,他也是國內首位執行機械手臂手術超過600位的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在研究方面,迄今發表394篇peer review期刊論文,並擁有美國、歐盟、日本、台灣與大陸等11項專利,執行超過50件以上臨床試驗計畫與多項產學合作計畫。

Read More

登革熱上週增215例 估將破千

本土登革熱疫情持續上升,上週再增2例重症患者,預估本週病例可能破千。圖為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明登革熱疫情。(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疾管署1日指出,上週新增215例登革熱本土個案,截至7月31日累計達845例,為近10年以來同期最高,預估本週內今年累積本土病例會破千。另增2例重症,為台南6旬男與雲林7旬女,目前都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指出,上週新增個案台南市167例、雲林縣33例、高雄市11例、南投縣2例、屏東縣及台中市各1例。今年截至7月31日累計845例本土個案,其中台南691例、雲林115例、高雄32例、台中3例、屏東及南投各2例,全國病例數為近10年以來同期最高。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週新增2例登革熱重症患者,分別是來自台南的60幾歲男性與雲林70多歲女性,都有潛在疾病,經治療後2人生命徵象恢復穩定,意識改善,持續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其中,台南男子7月下旬開始發燒、發冷,後來有呼吸喘、缺氧情況,就醫時血小板下降,確認感染登革熱,因有心臟衰竭病史,感染後症狀加劇,入住加護病房。 雲林個案則在7月中旬發燒、肌肉痠痛,就醫後症狀持續,且開始食慾不振、上腹部疼痛,發病1週後再度就醫,當時血小板與白血球偏低,經胸部X光檢查有肺浸潤,並出現休克、呼吸衰竭、意識受損等重症情況。 今年累計9例重症病例,分別為雲林縣7例及台南市2例,另累計1例死亡病例。

Read More

染疫遭免疫系統攻擊 男5次血漿置換救命

彰醫顧問醫師黃伊文說明細胞激素風暴的症狀及治療過程。(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62歲邱男身體不適就醫,COVID-19快篩確診,出現發燒及重度呼吸窘迫等症狀;醫師指出,邱男感染病毒引發細胞激素風暴,免疫系統攻擊器官,經5次血漿置換術、輸入2萬5000cc血漿才救回一命。 邱男因身體不適,前往診所就醫進行COVID-19快篩呈現陽性,轉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 彰醫指出,邱男到院後病情急轉直下,出現雙肺浸潤、發燒及重度呼吸窘迫等症狀,需要插管仰賴呼吸器;醫師發現,邱男症狀加重主因為引發「細胞激素風暴」,也稱為「免疫風暴」。 彰醫顧問醫師黃伊文說,「細胞激素風暴」指的是人體免疫系統過度防禦,當免疫系統跟入侵身體的病毒作戰時,過度反應攻擊,引發大量細胞激素,不只殺死病毒,也造成自身器官損傷或衰竭,最多情況是攻擊肺泡、傷害肺部,甚至是肝、腎、心臟、大腦等器官,嚴重的話,可能幾小時內就致命。 黃伊文指出,他們緊急幫邱男進行5次血漿置換術,換了約2萬5000cc的血漿,運用血液淨化技術移除細胞因子,避免細胞激素持續惡化,才救回邱男性命。 邱男一度陷入昏迷,清醒後卻不記得曾在病房待了20多天;邱男指出,他自認身體健壯,因此沒有施打疫苗,一染疫就這麼嚴重。

Read More

中風翁半癱 靠機器人復健可行走

阿森伯(左)因腦中風右半身癱瘓,經接受「外骨骼機器人」復健半年,已可緩步走路。(亞大醫院提供)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73歲「阿森伯」曾照顧逾50隻流浪狗,因腦中風右半身癱瘓,經接受「外骨骼機器人」復健半年,已可緩步走路,盼未來能再繼續照顧狗兒。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表示,「阿森伯」退休後與妻子一起照顧鄰近的流浪狗,每天都會到菜市場買雞肉等飼料處理後餵養,最多時曾照顧照過50隻犬隻。 去年底阿森伯因腦中風緊急就醫,治療後撿回一命,但右半身卻因而癱瘓,一度臥床不起,連上廁所、吃飯等生活起居基本功能都得靠他人協助,飼養流浪狗的工作落到妻子身上,照顧的犬隻也因此減少。 亞大附醫復健部長周立偉表示,患者除了傳統的職能治療工具外,並採用多種類型「外骨骼機器人」強化復健成效,包括輔助下肢行走、手部舉放抓握等功能,藉由「關節肌力訓練機器人」智能輔具,增強患者的手臂肌肉訓練和關節活動。經過半年訓練後,阿森伯不僅可以寫字,也能不靠輔具自己行走一小段路,並開始自己用餐進食及盥洗沐浴。 周立偉說明,復健用外骨骼機器人廣泛運用在腦傷、腦中風、巴金森氏症、脊髓損傷及多發性硬化症等肢體無力或癱瘓患者,只要願意配合醫療團隊規劃的復健進度,都會有機會恢復基本生活機能。

Read More

有家族史又吸菸 揪早期肺癌

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早期發現肺癌的工具。(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汪惠松、張翔∕綜合報導 64歲黃姓男子每天抽菸1-2包,因2個姊姊相繼罹患肺癌,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發現右肺有結節,進行切除手術病理報告顯示為早期肺癌,術後僅需定期追蹤。另1名73歲何姓男子是吸菸52年的老菸槍,因胸痛就診,經LDCT發現第1期肺癌,治療後穩定回診。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癌症死因第1位是肺癌,其死亡率高、存活率低,因早期沒有很明顯的症狀,罹患人數逐漸上升,許多病人發現時均以中晚期居多。奇美醫學中心響應8月1日世界肺癌日,攜手成大醫院、台南巿立醫院及柳營奇美醫院進行癌症防治宣導。 奇美醫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表示,該院過去10年(99~109年)收治肺癌病人3610人,人數逐年上升。男女比例由原來3比2,到近5年(105~109年)變成1比1,60~69歲是罹癌高峰。 奇美醫響應世界肺癌日,在癌症防治宣導中提醒民眾,肺癌早期沒有很明顯症狀,對特有徵象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守護肺部健康。(記者汪惠松攝) 奇美醫首席醫療副院長田宇峯指出,去年7月1日起國健署率先全球,將LDCT列為第5癌篩檢。奇美醫今年1~7月已完成317人篩檢,其中陽性率7.3%,檢出率1.3%。若能在早期肺癌就診斷並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成;若為4期才發現,5年存活率則僅剩1成左右。 嘉義縣則媒合長庚及慈濟醫院提供服務,開辦至今已有589位民眾接受檢查,發現7名肺癌確診個案,其中5人為早期。 對抗肺癌5大重點為「遠離菸害空汙」、「提防肺部警訊」、「高危險族群篩檢」、「早期治療」及「肺癌精準醫療」。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說,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早期發現肺癌的工具,只要符合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者,或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達每年30包以上,皆可接受免費篩檢,篩檢過程只需5分鐘且無侵入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