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 長期恐中風

恩主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郭哲麟指出,舌頭往後倒阻塞到呼吸道容易造成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許多人睡覺時會打呼,甚至鼾聲如雷,但如果常常打呼到一半突然沒聲音,好幾秒後呼聲才又繼續或被嗆醒,就要小心可能是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表示,這類患者即使睡很久仍會覺得睡不飽、白天容易嗜睡,長期可能增加中風機率。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定義是在睡眠中每小時有5次以上呼吸中止,且每次中止時間超過10秒,最常見的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可能因頸圍過粗、咽喉肌肉退化、臉或鼻部構造異常等原因造成上呼吸道狹窄甚至阻塞,導致睡眠時呼吸短暫中止後缺氧、睡眠中斷,其好發於男性、肥胖者、年長者及先天性臉部構造變異或下巴後縮者。 恩主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郭哲麟表示,首要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方式是在睡眠時配戴呼吸器,呼吸器又分為兩種,陽壓呼吸器是利用氣流支撐上呼吸道避免塌陷,但需要患者長期配合在睡眠時配戴;沒有鼻塞的患者可選擇負壓呼吸器,其原理是利用負壓吸住、固定口腔和咽喉組織,避免舌頭往後阻塞呼吸道,嘴巴需要閉緊才有治療效果。輕、中度的患者也可至牙科諮詢、製作止鼾牙套,睡眠時可以改變咬合,使下頜與舌頭往前位移,防止舌根阻塞呼吸道。 睡眠配戴器具之餘,再針對病因做其他治療,如使用鼻噴劑讓鼻部暢通、減重降低頸部脂肪的擠壓、側睡避免舌頭往後倒造成呼吸道阻塞、做口咽肌肉訓練讓肌肉有張力和彈性支撐咽喉空間等;若以上治療方式效果不佳,才會考慮手術治療。 郭哲麟指出,手術治療是將鼻腔與咽喉增生或異常的組織如鼻中膈彎曲、肥厚性鼻炎、扁桃腺肥大或舌根肥厚等切除或矯正,增加上呼吸道的空間,達到治療呼吸中止症的效果。 郭哲麟表示,長期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因慢性缺氧會使血管病變,間接提升心肌梗塞、腦中風與失智症的風險,常見的「三高」也會因為患者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更難治療,男性則可能會造成陽痿或性功能低下。

Read More

膏肓痛上背不適 久坐情緒壓力易引發

膏肓穴位於人體背部,圖中紅色箭頭所指之處。(柳營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許多民眾曾因肩膀或後背痠痛,到中醫就診時,聽醫師提到「膏肓痛」,擔心是不是病入膏肓?柳營奇美中醫部醫師曾裕芳說,膏肓痛是中醫術語,指疼痛集中在背部膏肓穴所在周圍的肌肉筋膜區域,可以透過針灸和推拿方式來緩解。 曾裕芳說,膏肓痛伴隨著肌肉酸痛、脹痛、疲勞等不適感,常見於肩部、頸部、背部等部位;這種痛感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的紅腫、腫脹或局部損傷的症狀,是一種隱約、沉重的疼痛感。 他表示,膏肓穴隸屬於14經穴中的足太陽膀胱經,此穴主治虛損重症;穴位位於人體的背部,在第4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4指寬處,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對應的肌肉包括斜方肌、菱形肌,還有深層的髂肋肌。 根據中醫經絡學說,經絡是在人體內部傳輸氣血的通道,膏肓所在的經絡與背部上部的經絡有密切的聯繫,當膏肓所在的經絡出現阻滯、痰濕、氣血不暢等問題時,可能會引發上背部疼痛。 他說,常見原因包括︰長時間的肌肉緊張或重複性的動作,導致肌肉疲勞和筋膜的受損;久坐不動或長時間保持相同的姿勢,導致肌肉僵硬和血液迴圈不暢;寒冷潮濕的氣候條件導致肌肉緊張和血液迴圈受阻;情緒壓力和精神緊張,導致肌肉緊張和神經系統的紊亂等,都會促使膏肓痛的出現。 中醫治療膏肓痛,常用方法包括針灸跟推拿,透過針灸刺激特定的穴位,來調整運行,促進氣血流通;也可通過推、拿、揉、按等手法刺激肌肉和穴位,都可以達到緩解上背痛和調理膏肓的目的。 曾裕芳提醒,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體的健康和平衡,對膏肓痛和上背痛的緩解具有積極作用,另外,適度運動、保持情緒穩定等方法,可增強膏肓的健康功能和減輕上背痛的發生。

Read More

女童胸悶早晚咳嗽 三伏貼緩解

奇美中醫部提供今年夏季「三伏貼」提醒民眾注意敷藥當日禁食冰飲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寒邪入內,影響治療效果。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7歲林姓女童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病史,晨起常噴嚏不止、流鼻水及鼻塞,碰上天氣轉冷或運動易發胸悶、早晚咳嗽等症狀,長期以氣喘藥控制。奇美中醫診斷並開立三伏貼敷及內服中藥調理後症狀明顯獲得緩解,睡眠品質及學習效率也得到改善。 奇美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表示,「三伏貼」於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是1年中天氣最炎熱、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皮膚毛孔開泄,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透過經絡直達病處,且庚日又與肺金有關,是溫煦肺經陽氣,鬆解肺系寒邪的最佳時機。 莊照宇指出,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無侵入性,中醫經常用來治療成人或兒童過敏性疾患,例如上述7歲女童的鼻過敏及氣喘症狀,總在冬天遇冷時發作,因此可在夏季接受三伏貼治療,以期達到改善體質。 莊照宇表示,由於三伏貼是以溫熱性質藥物進行敷貼,需至門診由醫師評估,若病人屬熱證體質則不建議使用。感冒、急性感染及皮膚過敏等,可擇日再由中醫師評估。另懷孕婦女與1歲以下幼童,因體質性質易化熱上火,這兩類族群也不建議使用。 敷藥當日建議不要洗冷水澡,期間也勿飲食冰飲、生冷瓜果等,避免寒邪入內。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辛辣、油膩等食物,以免出現上火症狀。敷貼過程若出現皮膚搔癢、紅腫、起水泡者,可能是個人皮膚特質產生過敏反應,應立即移除三伏貼,並根據症狀塗抹適當的外用藥膏。

Read More

雙側肺動脈栓篩 婦人走路喘

吳姓女子雙側肺動脈栓塞,接受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血栓清除率達9成以上,追蹤2年,恢復良好。(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0歲吳姓女子3年前開始出現走路會喘現象,就醫被當成更年期症狀,轉家醫科抽血,心肌酵素略高,建議急診,發現雙側肺動脈栓塞,心跳120,醫師分析,患者有大片肺栓塞,傳統靜脈注射溶栓藥,有高出血風險,開胸取栓術,死亡率高,決定以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搭配血栓溶解劑,術後追蹤2年,恢復良好。 中國附醫心臟血管系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表示,急性肺動脈栓塞是指血塊將輸血血液到肺部的血管塞住,由於肺動脈遭血塊堵塞後,血液很難從心臟順利打入肺臟,會造成全身血壓下降,缺氧現象。 肺栓塞常見症狀包括喘、胸悶、胸痛、低血氧、頭昏、昏倒、心悸、腳或腿腫脹疼痛、咳嗽甚至咳出血,急性肺栓塞不容易在第一時間診斷,就能找出問題,但嚴重急性肺栓塞,若併發循環系統休克,死亡率超過50%,因此需快速精準診斷,正確治療。 美國醫界研究報告顯示,約3成肺栓塞病人,因為沒有被正確診斷或未經治療而死亡,是心肌梗塞、腦中風之後,排名第3高的心血管疾病死因,而高齡長者、長期臥床、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肥胖、抽菸、罹癌、心肺或是腎臟疾病等人,都屬於肺栓篩的高風險族群。 除了吳女,另外一名56歲曾姓男子,是肺癌病人,近來病情合併有淋巴以及腦轉移,外出購物時突然感覺胸悶,無法呼吸還嘔吐,家人轉送中國附醫急診,經電腦斷層發現雙側肺動脈都有血栓,也就是急性肺動脈栓塞,經徐中和評估,曾男肺癌病情已有腦轉移,若採傳統靜脈注射溶栓藥,或強效溶栓藥輔以超音波震碎血栓治療方式,對腦部將造成大量出血風險,並可能面臨肺動脈高壓、心衰竭等嚴重併發症,不利癌症病情控制,與家屬討論後,改採「超微創導管抽吸血栓」,以針孔大小的導管順利清除血栓,成功救命,術後8天出院,門診固定追蹤, 病情控制良好。 徐中和說,治療肺栓塞,傳統是藥物治療與傳統開刀手術,新一代治療,是以微創導管進行抽吸血栓,病人只有局部麻醉,依靠醫療科技透過導管吸出體積較大的血塊,血栓清除率都在9成以上,施打的溶栓藥物劑量,約傳統治療的1/5,手術傷口非常小,僅0.2至0.3公分,有助於大幅改善病人預後、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並縮短病人住院天數。

Read More

纖維內視鏡檢查 吞嚥肌肉收縮看得見

花蓮慈院復健醫學部葉映廷醫師(右)與語言治療師陳佳惠,一起檢查吞嚥困難的病人,指導改善吞嚥動作。(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院營養科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 ,調製出質地由軟至硬0至7級的「吞嚥檢查餐」。(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針對年長者、腦中風、腦傷或頭頸癌患者,容易嗆咳或吃東西越吃越慢等吞嚥障礙症狀,花蓮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除了引進螢光透視吞嚥攝影檢查(VFSS)外、今年再引進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主治醫師葉映廷指出,纖維內視鏡可同步作吞嚥障礙檢查與治療,幫助病人訓練由口正常進食的能力,逐步促進營養正常吸收,重拾生活信心。 葉映廷表示,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是透過軟式纖維內視鏡從鼻孔進入鼻腔伸入鼻咽後方,觀察病人吃東西時口腔、喉部、咽部吞嚥過程,不僅醫師可透過大螢幕檢視,病人也可自小螢幕觀看;包括病人的口水殘留量、辨認食物在口咽殘留量及位置,與氣管是否有異物嗆咳,找出吞嚥問題與嚴重度,進一步評估適合進食的食物質地與量。 進行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時,語言治療師也同步參與,針對病人仰頭、轉頭、或低頭等作姿勢調整或增強肌力訓練,就可減少病人在吞嚥時的食物殘留。葉映廷說,在這檢查與治療、訓練過程,病人不但「看見」、「感覺」自己吞嚥時肌肉收縮的程度,也可學習到如何讓喉頭肌肉「用力」及「前移」,透過生物反饋調整治療,讓病人的吞嚥動作訓練更有效率。 另外,也可搭配吞嚥電刺激療法,將貼片貼在病人喉部,病人主動吞嚥與電刺激同步,經由同時訓練肌力與肌耐力,更有效改善食物殘餘量。 為了精準作檢查與治療,花蓮慈院營養科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調製出質地由軟至硬0至7級的「吞嚥檢查餐」,例如白開水就是0級食物,7級就是質地像白飯的固體食物,紅蘿蔔泥是6級、炒蛋是5級、果凍是4級,透過不同質地、顏色食物輔助影像檢查,各種病人都可找出食物殘留或掉到氣管原因加以改善。

Read More

花泳池採檢 1生菌/大腸桿菌違規

在已完成的99件游泳池水質抽驗中,1件檢出生菌數及大腸桿菌與規定不符,已請業者限期改善。(花蓮縣衛生局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為確保來自全國各地遊客至花蓮享受水上樂趣的同時,也能夠擁有安全和乾淨的環境,花蓮縣衛生局針對轄內的公私立游泳池、知名國際觀光旅館及一般旅館附設游泳池及學校游泳池等23家游泳池,辦理水質抽水採樣檢驗,已完成游泳池水質採樣抽驗計99件,其中1件檢出生菌數及大腸桿菌與規定不符,於第一時間籲請業者限期改善,並已複查合格。檢測結果公布於花蓮縣衛生局官方網站。 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因天氣炎熱,各種病原微生物繁殖迅速,許多傳染病也可能於戲水游泳時傳播感染,常見的傳染病包括:紅眼症、耳朵發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腸胃道傳染病及皮膚疾病等。

Read More

燒番薯! 7月已406人熱傷害

天氣高溫炎熱,國健署提醒,慎防熱傷害上身,儘量避開上午10時至下午2時的時段外出。圖為台北大湖公園下午舉辦活動,有小朋友拿著小電扇消暑。(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入夏以來各地氣溫偏高,台灣好像燒番薯,根據統計,去年7月整個月總計775人次熱傷害,今年7月截至13日已有406人次。衛生福利部次長王必勝提醒,長者、兒童、孕婦、慢性病病人等4大族群參加室外活動量力而為,並應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王必勝指出,他自己日前在太陽下走幾步就滿身大汗,提醒將參加長時間室外活動的民眾要慎防熱傷害,尤其是長者、兒童、孕婦、慢性病病人等4大族群要考量自身安全,參加炎夏室外活動量力而為。 王必勝表示,要預防熱傷害,3大重點就是「防曬、補水、警覺」,特別要注意即使沒有太陽直曬,持續在高溫環境也會使體溫上升。 另外,民眾要注意每個人對熱的耐受性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當天身體狀況也不一樣,因此要保持警覺心,感到不適就要考慮停止活動並尋求協助,如不幸發生熱傷害,應利用現場可行的方式幫患者降溫,補充水分要適當搭配含電解質飲料。他還提到,熱中暑、熱衰竭是非常嚴重、緊急的急症,症狀惡化或持續未能緩解就要立即送醫。 衛生福利部國健署也提醒,儘量避開上午10時至下午2時的時段外出;另外,民眾千萬不要以為待在室內就不怕熱傷害,若持續處於不通風又高溫的居家環境,尤其是住在頂樓,加上若捨不得吹冷氣,更容易發生熱傷害。

Read More

晨間手指僵硬 婦類風濕性關節炎

醫師郭秉洋說,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手指常有晨間僵硬的情形,通常要活動半小時後才會緩解,應盡速就醫。(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45歲婦人,近年早上起床雙手關節覺得僵硬不好活動,手指的關節處時常會腫腫痛痛的。此外,在手腕、手肘和腳踝處的關節三不五時也會疼痛。有時吃了消炎止痛藥會好,但過一陣子就又痛起來。人也時常覺得很疲倦,就醫檢查後才發現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經藥物治療之後,病情改善許多。 北榮新竹分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溼科醫師郭秉洋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關節發炎的免疫風溼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男性亦可能發病。這個疾病的發生可能源自於遺傳基因,加上環境、感染、抽菸等等因素誘發。患者的免疫功能出了問題,產生許多自體抗體和發炎物質在攻擊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因而使身體長期處於一個慢性發炎的狀態。 郭秉洋說,患者手指常有晨間僵硬的情形,通常要活動半小時後才會緩解。手部的關節侵犯是這個疾病的特點,患者時常有對稱性的手指關節腫脹疼痛的不適。此外,身體的其他關節也常受到影響,包含手腕、手肘、肩膀、頸椎、膝蓋、腳踝等等都可能有腫脹疼痛的情況出現。 關節長久發炎之下,慢慢就會產生變形,而影響到關節的活動度。除了關節滑膜的發炎,類風溼性關節炎也會影響到全身各個器官,像是合併有乾眼症,鞏膜炎,血管炎,肺間質纖維化等等。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除了可以透過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也可以安排抽血檢查發炎指數、類風溼性因子、抗環瓜胺酸抗體等等,以及安排骨頭x光檢查,了解疾病的嚴重度。如果能早期診斷出類風溼性關節炎,使用適當的疾病修飾抗風溼病藥物(DMARD)與抗發炎藥物等等,大多可以很好的穩定關節發炎的情況,避免日後永久的變形造成生活各種的不便。

Read More

新冠後遺症免擔心 運用三伏天節氣來調理

朴子醫院中醫科醫師藍誼珊表示抵抗力差的民眾應把握一年中三伏天的治病時機。(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張翔/嘉義縣報導 新冠確診後的腦霧、咳喘、胸悶、倦怠、心悸、乏力、頻尿等後遺症,在疫情過後如何增強自身的抵抗力,恢復體力與健康?建議除了戴口罩等防禦措施外,戶外運動,保持規律的飲食與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蔬果蛋白均衡營養。 在一年之中最炙熱的三天,也就是傳統的三伏天,亦即所謂的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天也是傳統治療重病與久病的好時機,在這段期間可以內科服藥方式調理治療久病,配合中醫診治及內服藥物可以針對新冠後遺症(長新冠)或近來A型流行性感冒後的咳喘進行調理與治療。 朴子醫院中醫科主任李昌諴指出,新冠後遺症(長新冠)的產生原因,來自病程中下呼吸道深層感染(如細支氣管)後對於纖毛組織的損傷,病理產物痰等蓄積難以排除,造成胸悶及與反覆的咳喘,加上過程中造成的心肺脾腎功能損傷,造成肺部及周邊組織氣體交換與肌肉收縮不足則造成末梢微細血管循環不良和水液代謝滯留,全身氣血不足或不通暢則造成倦怠痠痛,甚至造成腦霧的現象。三伏天這段時間炎熱的氣候正好提供推動氣血循環的良好動力,身體的營養吸收與服藥後的吸收及治療作用都事半功倍。 《素問·經脈別論》中所說的:「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營養足加上三伏天氣血循環暢旺,身體的修復與病理產物的代謝都加速。 針對新冠後遺症李昌諴分析治療方向及治法重點,可以補養心肺的方式提昇心肺功能達到溫陽的作用,滋潤腎陰的方式改善口乾舌燥達到潤燥的目的,以溫化寒痰的方式來加速病理產物排除達到化痰的目標,而以活血藥物改善循環, 增加氣血灌流達到清瘀的效果。 朴子醫院中醫科醫師藍誼珊表示,抵抗力差及虛寒體質、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的兒童、成人及老人或有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婦科疾病、冬天易反覆性感染與感冒的人群。以及老年人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尤其天氣變化症狀加劇的虛寒性疾病例如鼻過敏及氣喘,務必把握這段時間治療。 2023年三伏天日期與治療日期,初伏:7月16日(星期日),治療日期:7/17至7/21。中伏:7月26日(星期三),治療日期:7/26至8/1。末伏:8月15日(星期二),治療日期:8/15-8/21。 三伏天相關的治療建議於初伏、中伏、末伏的每一週內完成,除穴位敷貼外另再依個別體質開予內服藥物加以調理依個別體質開予7-10天內服藥物加以調理,裡應外合,內外兼治提高治療效果。

Read More

子宮脫垂頻尿 4手術重生

醫師李佩蓁指出,嚴重的子宮脫垂不僅會影響起居行動,還可能同時影響膀胱和直腸,造成頻尿、尿道感染或結便等問題。(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70歲翁姓婦人子宮全脫垂近10年,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行動,子宮壓迫造成的頻尿問題也使她睡眠品質下降。經手術治療,住院2日後返家,目前復原良好,生活已和常人無異。 有子宮脫垂困擾的女性不少,但因嚴重程度不同,外觀不一定看得出來;又因部位的私密性,許多患者不會第一時間尋求醫療幫助。翁婦20年前出現子宮脫垂症狀且日益嚴重,之後全脫垂在外無法推回體內。 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李佩蓁指出,翁婦的子宮脫垂屬於最嚴重的第4度等級,覆蓋在子宮前方的膀胱以及後方的直腸也一起掉出體外,無法直接把掉在外面的器官「一刀切」。 李佩蓁表示,除了進行「子宮全切除術」外,還需要做「陰道前後壁修補」及「後盆底整形術」,解決膀胱和直腸的問題;且由於切除後的縫合點仍在體外,必須透過「骨棘韌帶懸吊術」,把縫合點吊回體內。前後歷經4個術式,手術長達4~5小時。 接受治療前,翁婦平均一晚必須夜尿3~4次,幾乎無法安穩睡覺。膀胱復位後,不僅每次都能排淨尿液、減少餘尿,李佩蓁也以口服藥物控制病人的膀胱過動,並於術後1個月開始讓病人每週接受一次「經皮脛骨電刺激」治療,抑制膀胱收縮的訊號改善頻尿。 李佩蓁指出,嚴重的子宮脫垂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起居行動,還可能同時影響膀胱和直腸,造成頻尿、尿道感染或結便等問題,及時就醫或許只需透過重建骨盆手術就能遠離病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