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一站式手術 男重拾健康

陳姓男子心房顫動經醫師陳科維進行「心房顫動電燒術」及「左心耳封堵術」,心臟恢復原有功能,不再心悸、運動喘,術後2個月就騎單車上大雪山。(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罹有心房顫動的70歲陳姓男子,服用抗凝血劑避免中風,去年因摔車造成骨盆腔骨折、出血,若因手術須停用抗凝血藥物,中風機率會提高5至20倍,後來醫師為他同時完成「心房顫動電燒」及「左心耳封堵手術」,術後不但抗凝血用藥更加單純、心臟功能恢復節律,也不再需要服用高劑量抗凝血劑,不必擔心意外受傷造成的嚴重出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醫師陳科維指出,台灣栓塞性腦中風最常見是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引發,心房顫動會造成心臟不規則跳動,容易血栓,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5到20倍,而9成血栓都發生在左心耳。而左心耳是胚胎時期左心房生長的痕跡,如囊袋狀、沒有功能,卻易在心臟亂跳時,血液淤積成小血栓。 陳科維表示,心房顫動可評估接受心房顫動電燒術、左心耳封堵術,兩種手術雖然心導管路徑相同,但因醫療器材及技術限制,要分開進行,兩種手術各要花上4小時,現在有術前電腦斷層影像3D重組技術,及AI導航系統,輔助判斷手術路線及封堵器大小等,一站式手術能同步完成2種術式,僅花上3、4小時,出血量也減少。 陳科維說,老化、菸、酒和慢性病會造成左心房病變纖維化,引起不正常放電,罹患心房顫動,70歲以上有10%罹患、65歲以上也有1%,由於心房顫動症狀不明顯,如果出現心悸、胸悶、運動喘、血壓忽高忽低或一時量不到,就要警覺,也提醒一旦罹患心房顫動,就會影響20%的心臟功能,應提早就醫檢查治療。 陳科維說,左心耳封堵術將封堵器塞住左心耳的開口,避免血液滯留左心耳形成血栓,適合不能服用抗凝血劑或吃了以後還中風的患者,另外心房顫動電燒術已在國際臨床研究證實,可以有效減少心房顫動的發生率,改善症狀,幫助心衰竭病人提升心臟功能,兩都均有健保給付。

Read More

市售果汁含糖量高 小心吃進大把糖包

門諾醫院舉辦健康健康飲食體驗活動,營養師教導民眾如何閱讀營養標示。(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現代人注重均衡飲食,但為求方便,常以果汁取代吃水果,無形中攝取過多糖分而不自知,門諾醫院營養師提醒,市售果汁含糖量高, 喝一瓶罐裝310毫升、含糖量38.1克的果汁,約等同吃進每包6公克的小糖包6包,建議以吃水果替代喝果汁,不僅透過咀嚼增加飽足感,也可吃進更多纖維與營養。 為了教導民眾正確的飲食觀念,門諾醫院營養科與宣教部合作,特地前進社區教會辦理健康飲食體驗活動,透過營養師現場的分享以及寓教於樂的闖關活動,讓民眾一起學習最正確的飲食知識。 活動現場擺滿了市售的果汁、飲料、調味乳,看在許多民眾眼裡並不陌生,不過,標榜百分之百純汁,或是原汁呈現的果汁真的健康嗎?門諾醫院營養科主任鍾慧珍表示,許多人時常會選擇標榜健康的果汁飲用,並多半關注營養標示中的熱量,卻忽略了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含糖量。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精緻糖攝取,不超過總熱量攝取的10%,但往往市售一瓶罐裝飲料的含糖量,就有可能超標。 鍾慧珍建議民眾能吃水果就不要喝果汁,就算是現打果汁也一樣,因為往往四、五顆柳丁才能榨成一杯果汁,一飲而盡雖快速便利,但相對的也吃進了過量的糖分。營養師進一步說,吃新鮮水果勝過喝果汁,且透過咀嚼不僅增加飽足感,也能攝取較多的纖維及營養,平時若攝取過多糖份,就容易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而導致脂肪肝、身體肥胖、發炎及血糖穩定度不佳等,孩童部分則會有專注力不足的情況發生。 透過閱讀食品營養標示,民眾可以更清楚並記錄自己一整天攝取的糖類,進而有效控制糖的攝取量而達到減糖目的,生活中還是建議以開水、無糖茶、等取代飲料,或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檸檬汁增添風味,以避免攝取過多糖份造成身體負擔。

Read More

高雄市第7例登革熱境外移入 衛生局提醒往來東南亞民眾需特別留意

高雄市發生第7例登革熱境外移入,市府防疫團隊在個案住處附近展開登革熱緊急防治噴藥。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出現新增登革熱境外移入確診1例,衛生局12日指出,這是高雄市第7例登革熱境外移入,尚無本土疫情;個案為4月9日自泰國旅遊後返國的40多歲男性,自高雄機場入境通關時量測體溫39.1度,機場採檢登革熱NS1快篩陰性,但個案於10日仍感不適而至診所就醫,並於民生醫院隔離住院,經疾管署發布檢驗結果為登革熱病毒第二型PCR陽性。 衛生局指出,依據疾管署疫情監測:泰國、緬甸等多數東南亞國家均有登革熱、屈公病及茲卡病毒感染症等病媒蚊傳染病疫情。當前全球登革熱疫情嚴峻,特別提醒往來東南亞民眾需特別留意登革熱感染風險,避免境外移入登革熱病毒風險。 自東南亞或中南美等登革熱流行國家或地區入境者確實留意自身症狀,若有症狀應儘速就醫快篩,也應注意是否有合併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典型症狀,並主動告知旅遊史,早期通報早期治療。 衛生局關心並提醒市民朋友,赴東南亞國家旅遊期間,於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包鞋及長襪,儘量減少裸露部位,並正確使用含敵避成分的防蚊蟲藥劑,預防病媒蚊叮咬。務必落實居家環境整頓及防蚊、滅蚊措施,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依法落實環境自主管理、清除住家及社區環境孳生源,嚴控病媒蚊密度以阻斷境外移入疫情風險傳播鏈。

Read More

嘉縣首創骨鬆肌少症聯合照護

全國首創!嘉義縣骨鬆肌少症智慧聯合照護,再創行動智慧照護歷史新頁。(記者張翔攝) 記者張翔∕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全國首創骨鬆肌少症智慧聯合照護,聯手轄內長庚及慈濟2大醫及中華民國骨鬆醫學會、王長庚公益信託、財團法人慶寶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及長庚大學等,整合智慧科技及實體醫療,領先全國打造骨鬆肌少症聯合照護網,11日於棒棒積木飯店由縣長翁章梁宣布正式啟動,同時提供現場體驗! 翁章梁表示,破除醫療資源不均及幅員限制,戮力推動行動醫療照護,整合綠能及智慧科技,111年打造全國首創綠能醫療專車,配置先進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設備,成功升級行動醫療3.0版。 翁章梁大力稱讚衛生局秉持勇敢超越追求更好的核心價值,好還要更好!今年嘉縣導入人工智慧骨鬆影像判讀系統及智慧化肌少症暨身體組成多功能檢查系統(Q check),提升普篩量能及進階精準檢查,以最新科技照護為民眾骨鬆肌少把關,希望每位鄉親都能夠真正的健康老化、樂活在嘉。 衛生局長趙紋華說,嘉義縣骨鬆肌少症智慧聯合照護網,打破公共衛生傳統照護壁壘,整合最新科技設備、人工智慧、醫療及多方專業,全面提供民眾有效、精準、便捷的照護服務。 趙紋華說,前端運用行動醫療車配置智慧骨鬆影像判讀及智慧化多功能理學檢查系統,於3+1行動醫療、社區複合式篩檢推動骨鬆肌少症篩檢得來速,同時提升衛生所骨鬆照護專業;後端整合長庚、慈濟2醫院骨科,將高風險骨鬆肌少症患者,透過科技資通訊平台,建立即時轉介聯合照護,打造一條龍的服務模式。

Read More

免疫異常反覆流產 減敏治療成功當媽

奇美醫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蕭存雯表示,反覆性流產或不孕不全然是年齡問題,建議應及早積極治療,並尋求醫師幫助找出癥結進行精準個人化懷孕計畫。(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一名38歲婦女經歷4次懷孕初期流產,多次檢查被診斷為不明原因反覆性流產。進行免疫學檢查後,發現她和丈夫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高度相符,可能是導致反覆性流產原因。奇美醫經驗性減敏治療後成功懷孕,順利產下健康的嬰兒。 奇美醫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蕭存雯表示,過去的研究顯示,1次流產後再次流產的的機率為15%;連續2次流產,下一次流產率為17至31%。反覆性流產對夫妻在身心靈上造成極大負擔。 根據歐洲生殖醫學會及美國生殖醫學會的定義,發生2次流產即可診斷為反覆性流產。據美國生殖醫學會2020年報導,約2%的育齡夫婦受苦於反覆性流產,其中約一半可找到原因,例如先天性血栓疾病、抗磷脂抗體症候群、解剖構造異常、甲狀腺功能異常和內分泌失調等。但仍有50%的夫婦受苦於不明原因的反覆性流產。 蕭存雯表示,奇美醫在生殖免疫學領域擁有獨特的專業經驗,提供相關免疫學檢查及治療資訊,針對不明原因的反覆性流產提供檢查及治療選項。在醫療決策共享(SDM)的背景下,提供免疫學檢查及經驗性減敏治療。若有反覆性流產病人會考慮夫妻一起做免疫學檢查,確認是否為免疫機能異常造成,並考慮接受減敏治療。 奇美婦產部生殖醫學科於2010~2021年統計,受免疫學檢測之反覆性流產夫婦,約有35%具有HLA高度相容性,因此診斷為免疫因素造成反覆性流產,並安排減敏治療。而接受減敏治療的夫婦最終有近6成順利產下活產健康的嬰兒,對原苦於無法孕育下一代的夫婦提供了成功活產的機會。 蕭存雯強調,反覆性流產或是不孕不全然是「年齡」的問題,年輕女性也可能遇到備孕困難的關卡,建議若有此方面的困擾,應及早積極治療並尋求生殖醫學科醫師幫助,抽絲剝繭的找出問題點,各個擊破以進行精準的個人化懷孕計畫。

Read More

3成民眾自認不會染新冠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組成「防疫大聯盟」,共同呼籲民眾「疫苗+1 」,安心迎向解封新生活。(記者戴淑芳攝) 注重防疫、免疫力佳及疫情下降是主因 擔心副作用、疲乏…4成不打次世代 記者戴淑芳、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趨緩,醫界強調持續降低新冠肺炎中重症與死亡風險為現階段重要關鍵。然而,根據最新調查顯示,國人對於新冠肺炎疫苗仍普遍存有迷思,且有3成民眾認為自己未來不會確診新冠肺炎,其中近8成是未滿60歲的青壯年族群。 國內逾7成民眾已完成1劑追加劑施打,但病毒持續變異,仍需更新疫苗才能對抗目前流行的病毒株。有鑑於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今年3月進行一份千人新冠肺炎疫苗認知大調查,了解年齡介於20至79歲民眾,對於疫情發展與疫苗接種的想法,藉此發現國人防疫迷思及常見疑問。 調查顯示,有3成民眾認為自己未來不會確診新冠肺炎,其中近8成是未滿60歲的青壯年族群。進一步調查發現,有信心自己會「免疫」的3大主因為「注意自我防疫」、「對自己免疫力有信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下降」。 若將有無確診經驗分開觀察,曾感染過新冠肺炎者認為已確診過所以不會再次感染;反之無感染經驗者則認為只要定期打疫苗,就不會確診,顯見確診經驗也影響民眾防疫積極度。另,有4成民眾表示沒打過次世代疫苗,且不打算施打,主要原因為「擔心副作用」、「打過多次疫苗已經厭倦」等。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表示,從次調查顯示民眾對新冠肺炎疫苗仍存有迷思,新冠肺炎疫苗從開打至今已經接種超過6000萬劑,並未出現大量不良事件,疫苗施打後的疲倦或肌肉痠痛等常見輕微副作用,通常都會在數天內緩解。 此外,針對不少民眾認為曾經打過疫苗,就不用再施打疫苗,王復德強調,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效果會隨時間下降,依循政府建議接種「次世代疫苗」,才可以維持保護力、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深夜照鏡臉扭曲 耳石沉積症搞鬼

醫師陳建志正在診療耳石沉積症患者,病人照鏡臉上五官會出現扭曲。(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60歲婦人自從10多年前一場車禍過後,每當睡前刷牙或早上盥洗,只要抬頭漱口、彎腰吐水,再抬頭時,看見鏡中自己的臉龐會扭曲,五官會移位,持續大約數秒鐘。起初會感到頭暈目眩、惡心想吐,日子久了,僅感覺有一點「頭悶」而已。 病人原本懷疑是魂魄跑掉,還去收驚好幾次;又以為是頸部扭傷,但X光及超音波檢查均正常;近來,因單眼視力模糊,愈來愈看不清楚,經診斷是「白內障」,在手術前評估,她提及這多年的視覺怪病症能否因手術而痊癒,醫師直覺病情不單純,便把她轉到了暈眩門診。 來到診間,先請她坐著頭向左轉,接著向後躺下,頭垂在床邊,撐開她眼皮,就看到她眼球正在快速地顫動,她說:「醫師,現在是您的臉在變形!」再請她坐起,靜坐一段時間後,再測試,相同的狀況又發生了,確定是罹患了左側後半規管的耳石沉積症。此病乃左側內耳橢圓囊內的耳石斑,因外力、缺血或發炎而脫落,依據當時頭部姿態,繞了一圈,進入了後半規管,之後,只要患者一改變頭部姿勢,耳石會因重力或慣性,持續帶動內淋巴液的流動,驅動壺腹內的頂帽,使患者以為頭部還在轉動,出現眼震及暈眩。隨著時間進展,大腦進行代償性抑制,患者不再暈眩,眼震減少,卻留下了震動視幻覺 。 此病治療,服用止暈止吐藥物並無效果,還須仰賴耳石復位術。依據患者眼球轉動的方位及速度,判定耳石在半規管內的走向,逐步把易位的耳石,轉回到橢圓囊內,即可痊癒。 須注意的是,內耳骨性外殼出現裂隙或瘺管,一側聽神經長出腫瘤,支援腦幹血液之椎基底動脈某處出現狹窄,或是某一動脈壓迫腦幹或聽神經時,也會出現本文個案類似的病症,但治療策略迥異,患者宜先正確就醫,莫自行上網模仿耳石復位術。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

Read More

流感重症增8例 死亡+3均長者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呼吸道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尚未趨緩。(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流感疫情持續,疾管署11日公布,國內新增8例流感重症,其中2例較年輕為10多歲男性、20多歲女性,均有入住加護病房,並新增3例死亡,都是70多歲個案,預期未來一週疫情仍可能上升。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略降至4萬5899人次,但可能是受到清明連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出呼吸道病毒以流感病毒為多,其次為腺病毒,其中流感病毒分離以A型H3N2為主,顯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尚未趨緩。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新增8例流感重症,年齡介於10多歲至80多歲,其中除了10多歲男男性青少年和20多歲女性沒有慢性病史外,其餘6例分別具慢性肺病、腎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有7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至於新增3例死亡,年齡皆為70多歲,具肝腎疾病、慢性肺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一開始都是發燒、咳嗽有痰,病況變化快,從出現症狀到死亡約1至2週。 因此,林詠青提醒,目前仍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請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囑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 此外,郭宏偉也指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為4174人,看起來持平,但研判也是與清明連假部分門診休診有關,推估社區疫情仍在上升中,未來一週預測也是上升。

Read More

87歲嬤罹肝癌 腹腔鏡切除復元佳

87歲江阿嬤經微創右肝腫瘤切除手術,住院5日後,醫療團隊送上蛋糕,歡喜祝福她出院。(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87歲江阿嬤患C型肝炎多年,去年定期篩檢發現腫瘤指數異常,經玉里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醫師易志勳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右肝有7公分肝腫瘤,經轉介到花蓮慈濟醫院進一步詳細檢查,確認江阿嬤罹患肝癌,並為她安排微創右肝切除手術,術後復原良好,住院5日後,團隊送上蛋糕,歡喜祝福她出院。 一般外科主任陳言丞說,因為阿嬤為高齡長者,經詳細檢查,確認心肺功能正常、生活能自理、走路也沒問題後,評估可做積極的手術治療,且為了降低對病人其他功能或其他器官,包含心臟、肺臟、腎臟的影響,選擇以微創手術腹腔鏡切除位於第7肝葉的肝癌腫瘤。 陳言丞強調,微創手術最大優點是可避免較大上腹部傷口。因為上腹部傷口破壞人體的筋膜與肌肉較多,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傷口的疼痛,再來是術後呼吸的恢復,若是年紀較大或呼吸功能不好病人,都會影響脫離呼吸器時間;微創手術也能避免併發症發生,傷口多在下腹部,不僅對腹壁破壞小,對呼吸影響也小,術後3至5日就可出院。 陳言丞指出,肝癌最好的預後治療就是手術切除,再來是熱射頻燒及肝臟移植,以台灣來說,最穩定適合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若是腫瘤局限在單一側或是單顆肝臟、肝功能穩定足以切除肝腫瘤的狀況下,團隊都會以切除手術為首選。 幾乎所有腫瘤都可使用微創手術,但仍得評估病人狀況決定。陳言丞表示,醫師考量的點在於腫瘤位置、切除程度、切除的安全範圍大不大、對於血管的傷害與保留,還要依據不同腫瘤特性,都有不同的考量來決定以傳統手術還是微創手術來進行。

Read More

陽明交大發現 柑橘果皮妙用! 橙皮素助延壽回春

陽明交大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於柑橘類果皮的「橙皮苷」經小腸中的細菌轉化為「橙皮素」,有助延緩皮膚老化。(陽明交大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柑橘類果皮可成延緩皮膚老化問題新曙光!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於柑橘類果皮的「橙皮苷」經小腸中的細菌轉化為「橙皮素」,可促進CISD2基因表現,不只能促進長壽,還能延緩皮膚老化。 陽明交通大學11日舉辦「發現長壽基因促進劑橙皮素」記者會,由陽明交通大學、林口長庚醫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經動物實驗發現,「橙皮素」可促進CISD2長壽基因表現。 陽明交大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蔡亭芬表示,在2009年原本想尋找肝癌致癌基因,意外發現CISD2基因能調控哺乳動物的壽命長短,在哺乳動物老化過程中,CISD2基因會下降,如果能讓CISD2基因維持甚至提升,就能延緩老化。 為尋找能刺激CISD2長壽基因的促進劑,陽明交大、林口長庚等單位組成的研究團隊進一步從古醫書「神農本草經」記載的上品藥植物中萃取化合物,經實驗發現存在於橘子、柳丁、檸檬等柑橘類果皮的「橙皮苷」有效果,當橙皮苷吃進人體後,由小腸中的細菌轉化為橙皮素,可促進CISD2基因的表現。 蔡亭芬說,研究團隊經動物實驗發現,小鼠在21.5個月大(相當於人類70歲)餵食橙皮素後,到26.5個月(相當於人類80歲)時,能提升約3倍的CISD2表現量,證實橙皮素是CISD2長壽基因促進劑;且橙皮素還能有助於降低血糖、維持正常醣類代謝,還可延緩心臟老化,改善心臟損傷及纖維化,也能延緩肌肉老化。 她也提到,若想透過橙皮素促進長壽,經由天然果皮攝取,體內能產生及吸收到的橙皮素劑量有限,最好是將橙皮素發展為保健食品,較能快速提升CISD2長壽基因表現,並達到促進健康長壽的效果;若開發含CISD2基因促進劑的保養品,還能有助於防止皮膚老化。

Read More